《白杨》教学设计精选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3篇《《白杨》教学设计》,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白杨》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内容】:

1、白杨和小河的合唱教学

2、和声的基本练习

3、欣赏保卫黄河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白杨和小河两个互帮互

助的好朋友形象,学会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来表现歌曲。

2、初步感受和声的音乐表现力,通过比较初步理

解合唱的不同表现效果。

【教学重点】:合唱部分的学习和体会

【教学准备】:录音磁带,歌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基本练习

1、气息练习

模仿闻花香和生活中喘气的动作,呼吸要做到平稳,不抖动,不耸肩。

2、节奏接力

a、出示准备好的节奏练习条,分组准备,然后进行接力练习,看哪一组最准确。

b、两个声部的节奏练习,以后面的合唱部分节奏为主,要求准确,两声部配合和谐。

3、旋律的视唱

以合唱中的难点为例,注意声部的和谐和准确,音准,要求如同唱歌一样

三、白杨和小河的合唱教学

1、聆听范唱

2、复习前面齐唱部分,强调要有表情有感情地演唱。

3、随琴分声部学唱合唱部分的曲谱

4、视唱合唱部分的旋律

5、分声部视唱歌词

6、歌词的练习

7、完整地视唱歌曲

四、结合欣赏《保卫黄河》,讨论对《白杨和小河》的处理。

1、听《保卫黄河》

2、谈自己听后的感受,重点是对音乐形象的认识。

3、听《白杨和小河》

4、对两首歌曲进行比较,说说我们在演唱时应怎样来表现歌曲,包括情绪、声音、声部的和谐等。

5、 用讨论的结果为指导,全班演唱《白杨和小河》

五、结束教学。

《白杨》教学设计 篇二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叶老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遵循文本结构文章的思路与特点,并整合学生学习的需求,就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资源、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作用。

本设计采用学案导学的方式,体现篇章的整体,突出学生的自读自悟,从白杨的特点,到爸爸的心,再由爸爸神态变化的感悟,回归更高层面的整体,力求实现作者、编者、教者、学者的四心相通,实现理解、感悟、运用、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

【教材分析】

《白杨》是作者袁鹰的一篇抒情散文,讲的是爸爸在火车上向子女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

课文在写作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借物喻人——作者表面上是写白杨树的特点,实际上是在表白爸爸的心,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二是以神态描写为主线,结构全篇。于是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描写、介绍白杨树,另一条线索就是爸爸的神态变化。两条线索相互交织,贯穿文章始终。教学重点是了解白杨树的特点,领悟爸爸表白的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情况分析

故事背景远离学生生活,相关历史学生不甚理解;“新疆”“大戈壁”学生较为陌生,无法想象那里的艰苦,更对那里的生活状况、发展状况知之甚微。学生应该易于理解白杨树的特点,能将白杨与爸爸建立起联系,但要真正全面感悟“爸爸借白杨要表白的内心”有一定的困难。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说明

本课运用学案导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学在先,教在后,在朗读、体验、交流中品味爸爸的话,了解白杨的特点,感悟爸爸表白的心。同时,运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句段,视频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深层感悟。

4.技术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本课(掌握本课生字,理解字词意思,练习正确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及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文章明线写树,暗线写人的思路。

4.能初步拟定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方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并齐读课题

交流初读课题的猜想。(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吗?课文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白杨的呢?……)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分自然段读,尽量做到正确、流利。

2.学生汇报字词的预习情况

字音:

浑(hún)黄一体(读文中语句想象其样子,理解“浑”字的意思——浑浊)。

叙(xù)说(读文中的句子理解意思)

字形:

“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指导书写;

“挺”与“蜒”加以区分,进而引导学生记住两组字:“廷 庭 艇 霆 蜓 ”与“延 涎 诞”。

“辩”结合形近字辨析“辨”“辫”“瓣”并组词。

理解词义:

大戈壁:说说词义→读文中句子,相机出示图片→完成词组搭配:(           )的大戈壁。对比理解“思绪”与“沉思”:“思绪”是思想的头绪、思路;“沉思”是深思。

表白:对别人说明自己的思想

3.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对文章的作者有什么了解吗?

作者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他从1946年在上海地下党办的《新少年报》发表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后来发表的《在毛主席身边长大》、《小红军长征记》、《小站》、《渡口》、《白杨》等都有很大影响,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

袁鹰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博。在艺术方面,他的散文深含着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

让我们品读袁鹰诗一般的语言,来感悟跳动着的时代的脉搏。

三、初读课文

1.初步感知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围绕课题“白杨”读懂了什么?(白杨是树,戈壁滩上的白杨长得高大挺秀 ,白杨不怕条件恶劣坚强地生长……学生可能会说到爸爸介绍白杨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2.大致了解结构:

(1)文中是通过什么形式向我们介绍白杨的呢,这一部分是从哪个自然段到哪个自然段?(通过爸爸和孩子们谈论讲述白杨特点:4-13)

自由朗读这一部分,想象情景。

(2)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体会各部分的内容和整体顺序。(大致了解,不苛求)

3.质疑问难

集体交流,简单的问题随机解决,重点问题存疑。预计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提起白杨树爸爸由微笑变得严肃?

爸爸在表白自己怎样的心?

文章的题目是“白杨”,为什么对爸爸的神态有多处描写呢?文中两次写爸爸“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呢?

……

四、明确学习重点及探究内容,初步拟定学习方案

1.明确探究方向(结合题目、习题及质疑)

相机出示文章的重点段: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还不能理解。

首先应该弄清白杨树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爸爸介绍白杨表白了自己怎样的心,还要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共拟学习方案

怎么体会白杨树的特点和爸爸要表白的心呢?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下继续学习探究的方案:

①课文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②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怎样的心呢?

③解答疑难问题

自拟后交流,形成初步的学习方案,适时展开自学。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觉得难写的多写几遍。

2.按照学习方案初步自学。

附:第一课时检测题

1.听写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近字组词。

庭(       )    辨(       )    僵(        )

艇(       )    辩(       )    疆(        )

蜓(       )    瓣(       )    缰(        )

廷(       )    辫(       )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的大戈壁        (      )清晰       神情(      )

(           )的大戈壁        (      )清晰       神情(      )

4.初读质疑。

①围绕课题读懂了:

__     ___       _                                          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明白或者想知道的问题:

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拟定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方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的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下一代的希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下一代的希望。

教学难点:体会爸爸神态的变化,领悟爸爸表白的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白杨》,齐读课题。

根据上节课的学习,完成填空: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    ),没有(     ),也没有(     ),而这里的白杨却(          )。

白杨树到底有什么特点呢?爸爸又想借白杨表白自己怎样的心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 (出示学案框架)

【意图:填空将白杨与环境联系起来,自然认定学习目标,为后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感悟交流

(一)理解白杨树的特点

1.补充体会白杨特点的步骤及方法:

①课文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读读文中描写或介绍白杨树的语句,在文中圈画或者自己来概括一下它的特点,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②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怎样的心呢?

③解答疑难问题

2.自主学习后交流(自学3分钟)

导:白杨究竟有什么特点呢?请你先读读文中相关的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相机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学生容易体会到白杨直、高大的特点,让学生带着感受读一读。如果能结合上文相关语句来体会更好,相机换词理解“高大挺秀”。

(2)可能谈到“适应性强”或者“生命力顽强”,如果未谈到,再读来发现。

▲当学生谈到“哪儿……哪儿……”时

追问:还可能哪儿需要它?把想到的放在句子里读一读。

▲学生谈到“不管…不管…总是……”时

点击将“逗号”变成“省略号”,你还能说一句吗?(不管遇到冰雹还是霜降,不管遭到严寒还是酷热……)带着感受读一读

【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深层感悟,上出语文的味道】

(3)整体朗读,总结白杨的特点

兄妹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绪,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的介绍,分角色朗读第4~13自然段,想象白杨的生长环境,想象爸爸是怎么跟孩子们说的。 评读

完整地总结一下白杨的特点(高大挺秀 适应性强 生命力顽强)

【意图:引导进入角色整体读书,并体现高年段整体感知的特点】

你会怎样地赞美白杨呢?提供句式:戈壁滩上的白杨啊,你(            )!

(二)体会爸爸表白的心

利用第14自然段引导深入探究:“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生接读“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还不能理解”。要读懂爸爸表白了怎样的心,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1.交流如何体会爸爸的心

补充出示:

①课文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读读文中描写或介绍白杨树的语句,在文中圈画或者自己来概括一下它的特点,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②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怎样的心呢?

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结合与爸爸有关的语句来体会。

试着说说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

③解答疑难问题

2.成果汇报(简单整理思路后)

爸爸不只是在介绍白杨树,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谁来汇报一下学习的成果——爸爸表白着怎样的心呢?

(1)学生能结合第13、15自然段,对爸爸表白的心有所体会:如:像白杨一样,不怕条件的艰苦……读读有关的语句。可能做不到全面、完整,不一定能联系着白杨来想爸爸,这两自然段的联系也需要教师的点拨。

相机出示第13、15自然段: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自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自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是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2)点拨深化:

相机结合第15自然段,并适时引入视频帮助理解屯垦戍边的原因——从三个“只晓得”读懂了什么?(爸爸自愿到祖国需要的地方,虽然路途遥远,环境艰苦,但爸爸决定扎根边疆)

【意图:视频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整体读懂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自由读第13自然段,读读白杨、想想爸爸:用“白杨是:……;爸爸也是,……”这样的句式说一说。(白杨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爸爸也是:新疆需要他,他就自愿来到了新疆……)

【意图:再读爸爸介绍白杨的话,把爸爸和白杨联系起来,也就此整合零碎的感悟,并达到训练表达的作用】

(3)整合提升:

①理解爸爸的心

因为爸爸在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所以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神色变得严肃起来”(补充出示)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神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自由读第13自然段,试着完整地说说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新疆需要我,我就自愿来到新疆,虽然这里条件艰苦,环境恶劣,路途遥远,但我也要像白杨一样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坚强去面对;学生说到希望孩子们像白杨一样不怕条件恶劣也可)指名读评读

爸爸不只是回答了孩子的提问,不只在介绍白杨树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借此回答表明了自己的心。像这样借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或者介绍来表白人的品格或精神的写作手法称为“借物喻人”。

②体会篇章主旨

分角色朗读第4~15自然段,教师读第16自然段,完成填空:

在新疆,有(                     )。这儿需要(          ),(         )就在这儿(             )。而(          )不管(            ),总是(                 )。

学生很容易说出文中的内容,结合爸爸的表白你是否有更深的理解,还可以怎样填?试着说一说。喻意还有更多的建设者)

让我们拿起书,再次齐读爸爸的话,他表白的不仅是自己的心,也是无数边疆建设者的心呀!

【意图:开放的设计,由文本表面的意思引导到深层的含义,让不同的孩子思维都得到训练与发展】

(三)体会神态,解答疑问

配乐朗读最后一段,补充学案第3点解答疑问

补充出示:

①课文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读读文中描写或介绍白杨树的语句,在文中圈画或者自己来概括一下它的特点,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②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怎样的心呢?

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结合与爸爸有关的语句来体会。

试着说说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

③解答疑难问题

爸爸两次“沉思”分别在想什么?  “又浮起一丝微笑”的原因是什么?

1.体会“沉思”

浏览全文,思考前文爸爸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以及此处又陷入沉思,爸爸都在沉思什么呢?请你批注在书上。(第一次沉思主要在想这白杨树在这恶劣的环境中……也可能在想自己要像白杨一样;第二次沉思可能在想孩子们能像自己期待的那样吗?也可能在想新疆的未来会是怎样的画卷……)

2.感悟“微笑”

为什么说爸爸“又浮起一丝微笑”?理解爸爸“又浮起一丝微笑”的原因吗?

爸爸对新疆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你有今天新疆发展的资料吗?教师适时补充图片

【意图:体会爸爸的神态,辐射全文,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达到整体感知的效果,进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三、总结全文,理清脉络

1.默读全文,给课文分段

课文围绕白杨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白杨的出现-白杨的特点-借白杨表白内心-小白杨成长)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试着分段。

2.小结收获,全班分享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必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检测题。

选做:茅盾先生著有《白杨礼赞》,找一找,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

26.白   杨

(借物喻人)

白杨              爸爸(建设者)

高大挺秀             自愿

哪儿…哪儿            扎根

不管…不管…总是         建设

附:第二课时检测题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新疆,有(                     )。这儿需要(          ),(         )就在这儿(             )。而(         )不管(            ),总是(                 )。

3.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1)文中两次写爸爸“沉思” ,第一次“沉思”在想(             );第二次“沉思”在想(               )。

(2)爸爸又一次微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杨》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 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 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 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 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 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 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 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

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3篇《《白杨》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11 125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