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差异网为您带来了10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⑴ 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⑵ 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篇二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独在异乡,触景生情而写下的一首古诗。整首诗歌所见之处无不触动着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思,所听之处无不撩动着作者孤独郁闷的心绪。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走进诗歌寂寥惆怅的意境之中,感触一位孤独异客的悠悠思乡情,我想就从这所见、所听入手吧!

多种渠道解疑惑

堂伊始,让孩子们独自吟诵、有节奏吟诵、全班齐诵,在声声诵读声中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领悟词意、诗意。显然,若要领悟诗意,仅靠诵读是单薄的,同时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借助同伴,最后借助老师理解诗意。这不仅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具体指导。在此过程中,相机提问:诗人所到之处见到了哪些景物?有梧叶、秋风、儿童、灯火、篱落、秋江等。继而提问:同学们是否能描绘这些景物是怎样的?飘零在空中泛黄的梧叶、萧瑟的秋风、一缕隐约的灯光,稀疏的篱笆等。如此再度深入提问:你能这一幅幅画面中感受到些许什么呢?果不其然,班级中有不少孩子感受到了寂寥的氛围,这就为孩子们走进诗歌意境奠定初步的基调。

情境渲染悟情感

我试图设计情境,让学生联系上下展开想象。想象眼前凋零的梧桐树叶在萧瑟的秋风中四处飘落,面对此情此景,客游在外的诗人会想些什么?想象夜深人静,寒意正袭向诗人之时,可他却看见远处的人家闪耀着一缕灯光,篱笆下闪动着儿童玩耍的身影,料想着儿童正在捉蟋蟀,此时客游在外的诗人又会想些什么?如此一问一答,一一往,学生顺理成地被带入情境之中,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这节,我有几点感悟:在语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古诗教学不仅要渲染情境,还应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备时要准确设计教学中的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篇三

本组课文以秋天为专题,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

《古诗两首》是精读课文,收录了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这一课安排两课时,一个课时学习一首古诗。《夜书所见》的教学目标如下:

1、 自学生字词,会认读。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我班学生大多是外来工子弟,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在家乡应该生活着很多亲人,而教学本课的时候,正值中秋佳节之后。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在课前,我首先引导孩子们说说在家乡的亲人,以及在中秋节时爸爸和妈妈是如何与家乡的亲人相互祝福的;再朗诵耳熟能详的《静夜思》;然后引入新课学习:“同学们,八百多年前,也有一位诗人独自站在萧萧秋风里,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写下了千古伟诵的诗句呢!”

接着播放课文录音,让孩子们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再把时间交给孩子们自由朗读,自学生字词,并引导他们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之后是汇报交流,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我再相机纠正孩子们理解有误的地方,特别是最后的两句诗“江上秋风动客情,夜深篱落一灯明。”给人的画面感强,所以我着重引导了孩子们一边想像那种景象,一边诵读诗句。

最后,根据儿童表演欲望强的特点,让孩子们比赛演一演诗人,看谁演得像。

通过听、读、想、演,使得古诗在孩子们的眼前和脑中一再重现,所以一节课下来,相当一部分的孩子已能熟读能诵了。

这一节课较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

关于书写生字,则安排在第二课时集中指导书写。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四

摘要: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

正文: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秋天和思乡的古诗、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夜书所见优秀教案设计

一、导入:

1、秋姑娘早就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金秋时节。同学们,你们发现秋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吗?

2、师小结:是啊,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板:夜书所见

3、师生共同理解题目意思。

二、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文,看着拼音把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诗文,看看是否都能读正确,如果能读正确,你就竖起大拇指夸一夸他,如果还有的字读得不正确,你就教一教他。

3、指名读诗文,集体订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1、【课件出示】促织:

①指名读。“促”字在哪见过?组词。

②谁知道它的意思?【课件出示】挑,想一想,这个字应该怎么读?(上声)“挑促织”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用心读书的孩子)

2、告诉学生怎样使用“注释”:

“注释”一般都是针对一些难理解的词语的,既要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又不能生搬硬套,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3、借助注释和图画诵读诗文,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读懂了什么?

相机指名读相关诗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

板书: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4、师【配乐】朗读诗文大意。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窗外,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我久久地不能入睡,我不由得想念起了自己的家乡,家乡多好呀,家乡多美呀,家乡多么温暖呀!如今我一个人客游在外,多么的孤独呀!突然,我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小小的灯笼在晃动,料想一定是孩子们在那里快乐地捉蟋蟀吧。

①第一句写什么?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第二句写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此时作者可能会想起什么?那他此刻的心情会是怎样?指名读。

5、师引第一句,指名读第二句读。

四、诵读诗文,引导背诵。

1、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诗文。

2、指名背诵、齐诵。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促深

2、指名认读,组词。

3、谁来说一说:你平常写这俩字的时候哪个地方特别容易写错,我们来提醒提醒大家。

4、写“促”字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师范写。

5、谁有勇气上黑板来写一写“深”字?全班订正。

6、学生写字、组词。

六、延伸拓展:

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作业设计:

1、背诵《夜书所见》

2、把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说给爸妈听。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五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

(4)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五、作业

1、练习写生字。

2、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六

一、引入

1、教师季节引入

教师: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同学们换上了长衣服,天气一天天凉爽起来,秋天来了。让咱们一起和作者们到课文里去欣赏一下秋天的美丽景色吧!

2、读第三组课文的导学

教师:一起来读读第三组课文的导学,看看讲了什么。

学生读完后教师适当引导。

3、引入古诗学习

教师:秋天是一个美丽而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二、读准古诗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齐读古诗。

2、教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李天竣读——请学生来发现他的读——学生提出的读里的字音——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读准:声、情、促、深、灯、明——学生自由练习——再读。

(反思:这个环节课堂的生成非常好,正好抽到的学生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生的错误和课文的生字有关,然后让孩子字发现并在纠正的时候很好的强化了拼音的书写。很好!)

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那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解词(2)明句

4、悟诗情

教师:这是以前的大哥哥姐姐总结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争取以后我们能超过他们,好吗?

生:好!

(二)解诗题

1、(1)你认为解诗题是什么意思?

(2)来一起读读古诗的题目,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胡正:我觉得“夜书”的意思晚上。所见的意思是;所看见的。

师:对。我们经常说的所见所闻就是看见的和听见的。但是夜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不同意见吗?

肖路:书应该是看书。

……

师:看来我们解诗题还不太成功,没关系,也许等咱们学习完了这首古诗就能解释了!以后咱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都要注意,如果一开始不能解决的问题,等慢慢学习中再解决。

(三)知作者

1、什么是知作者呢?

2、那怎么去了解作者?昨天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扩展学习里你查找了作者的资料了吗?在交流的时候先说在什么地方找的资料。

杨紫鑫:我在《语文课外扩展阅读》上找到了作者的资料。

万鑫淼:我在《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里找到了。

马涛:我上网查找了资料。

……

老师:非常好,来我们看看马涛的资料(老师念)……原来作者是宋朝的……

杨紫鑫:(枪着说)南宋。

老师:哦,更准确。(板书在作者的旁边)现在咱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查找作者资料的方法,像杨紫鑫、万鑫淼这样是……

学生:查找书!

老师:像马涛这样是……

学生:上网!(教师把这些方法补充板书在小黑板上)

(反思:这个环节处理得比较好,能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怎么查找作者资料)

(四)明诗义

教师:明古诗的意义必须要弄明白词语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

1、解词

(1)老师引导学生在古诗里找到不明白的词语。

(2)回忆和学习新的解释词语的方法

老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解释词语的方法,注意,可以想想以前我们学习《揠苗助长》的时候用过的方法。(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回忆出了:画画、换词、查字典、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动作、看图、)

(反思:这个环节很好,帮助学生在自己的记忆结构里唤醒以前的认识,巩固了认知能力)

老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样新的本领。用看注释来解释词语。(板书)请大家看语文书35页,看到注释,跟着我读——注释——,请大家看,你们找到的这些词语在注释里是什么意思,自己读读,读好了举手。(学生练习)

老师:好,我们来看看你们找到的这些词语的意思。注意,我们采用比赛的方法,男女同学枪答……(这个游戏环节设计好,因为没有事前确定是哪个词语,还没事前确定谁来答,所以学生很集中精力。在引导时,我注意了

萧萧——学生说是风声音,我让他说明白,让听的人懂他的语言。

挑、促织——让学生看图理解,并看着图用诗里的话说说孩子在做什么。

篱落——结合以前学习过的古诗来理解)

3、明句义

(1)老师: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老师:现在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学生练习,老师巡视)

老师:我看到大家很多选择了最后两行诗,来谁来给大家说说。

生:知道有两个儿童在捉蛐蛐,夜晚的时候篱笆旁边有一盏灯还在亮着。

老师:老师提醒大家,儿童可以说孩子或者小孩。注意,为什么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生:因为有灯光!

师:对了,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时候我说过,有时后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诗句、词语的顺序。好,我们这样来说说:因为……所以……

(生自由说。)

师:我们再这样说一说:知道……是因为……(生自由练习)

师:好,老师说前半句你们说后面的:因为看到了篱笆旁边那盏闪烁的等,所以……(生说)看到了篱笆旁边的灯在闪烁是因为……好的,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反思;在课堂上我没有这么清楚的处理,感觉当时有一点罗嗦,不过总体是这样的思路)

在学生练习的时候,有个孩子举手了。他说他知道了诗的题目的意思。我让他说,他当着全班同学说了:夜晚写下了自己看到的景物。(反思:这个时候的课堂生成非常好,但是应该再轻轻引导学生在体会一下)

师:那么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

(五)悟诗情

师:这首诗作者是带着什么感情来写的呢?我们来看图画……

(反思:这个环节的处理不是很好,因为到底有些什么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呢?我自己都没想好,以前看过有劳市是用音乐、录象、画面来帮助理解体会。)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

生:(多数举手)

师:(指一位)你背看看!

生:背得好。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诗)

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

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到“动客情”就语塞。)

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众生举手)

师:(指一人)你来说!

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

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生:(默读后两句)

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生:(笑)捉蟋蟀呀!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自由读,讨论)。

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

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

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投影显字):

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比方,有个小姑娘拉住妈妈的手摇,双脚轻轻地跳:“妈妈,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 “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齐读)。

师:过去,我们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现在看看大家还能背出来吗?

生:(齐背诵,投影显字)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师:你们想想看,诗人李白抬起头来望见那挂在天空中的明月是那么高,月光又明又照得那么远,月光为什么会使他一低下头来就想起自己遥远的故乡呢?明月真神呀!开动脑筋想想,为什么?

生:因为同在一个月光照耀下,这时照到他床前,同样可以照到他那远离的故乡去,也会照到他亲人的房里去,他在老家就常常看月光。所以月光使他思念起故乡来!

师:你讲得太好了。我们学诗就要学会联想,你看,他想到了“同在一个月光下”,月光是能照到千里之外诗人的故乡去的呀!大家再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生:(读《静夜思》后两句)

师:“明月”会引起他想念家乡,那么,“江上秋风”使诗人“动起了客情”,也是思念家乡呀!有个成语讲:看见某种景象而引起某种思念之情,就像两位诗人那样,谁先想出这个成语?

生:(4人举手)

师:(指1人)你说。

生:见景生情!

师:对,(板书)“见景生情”,又叫“触景生情”。见景能生情,那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

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师:活像什么?

生1:活像一阵阵风浪在心中翻滚。

生2:汹涌澎湃。

师:忽然,几个浪头“砰”的一声,撞起了什么?

生:雪白的浪花。

师:对。撞起了几丈高雪白晶莹的浪花!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一吧!

生:(齐声诵读)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生:(讨论后,有的组举手)。

师:(选一个人诵读)你们组来吧?

生:萧萧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

江面上的风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园)!

那篱笆下的儿童们玩蟋蟀啊,

更使我思念自己的童年!

师:好呀,你们组共同动了脑筋呀!只是“家乡”改为“家园”与“童年”念起来更顺口。你们认为怎样?

生:行!……(略)

四、布置作业

1、默写生字4个。

2、默写课文。

3、读读《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联系本课,更好地体会诗意诗情。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八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曾昌莲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

生:(多数举手)

师:(指一位)你背看看!

生:背得好。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诗)

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

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到“动客情”就语塞。)

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众生举手)

师:(指一人)你来说!

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

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生:(默读后两句)

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生:(笑)捉蟋蟀呀!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自由读,讨论)。

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

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

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投影显字):

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比方,有个小姑娘拉住妈妈的手摇,双脚轻轻地跳:“妈妈,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齐读)。

师:过去,我们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现在看看大家还能背出来吗?

生:(齐背诵,投影显字)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师:你们想想看,诗人李白抬起头来望见那挂在天空中的明月是那么高,月光又明又照得那么远,月光为什么会使他一低下头来就想起自己遥远的故乡呢?明月真神呀!开动脑筋想想,为什么?

生:因为同在一个月光照耀下,这时照到他床前,同样可以照到他那远离的故乡去,也会照到他亲人的房里去,他在老家就常常看月光。所以月光使他思念起故乡来!

师:你讲得太好了。我们学诗就要学会联想,你看,他想到了“同在一个月光下”,月光是能照到千里之外诗人的故乡去的呀!大家再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生:(读《静夜思》后两句)

师:“明月”会引起他想念家乡,那么,“江上秋风”使诗人“动起了客情”,也是思念家乡呀!有个成语讲:看见某种景象而引起某种思念之情,就像两位诗人那样,谁先想出这个成语?

生:(4人举手)

师:(指1人)你说。

生:见景生情!

师:对,(板书)“见景生情”,又叫“触景生情”。见景能生情,那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

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师:活像什么?

生1:活像一阵阵风浪在心中翻滚。

生2:汹涌澎湃。

师:忽然,几个浪头“砰”的一声,撞起了什么?

生:雪白的浪花。

师:对。撞起了几丈高雪白晶莹的浪花!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一吧!

生:(齐声诵读)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生:(讨论后,有的组举手)。

师:(选一个人诵读)你们组来吧?

生:萧萧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

江面上的风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园)!

那篱笆下的儿童们玩蟋蟀啊,

更使我思念自己的童年!

师:好呀,你们组共同动了脑筋呀!只是“家乡”改为“家园”与“童年”念起来更顺口。你们认为怎样?

生:行!……(略)

四、布置作业

1、默写生字4个。

2、默写课文。

3、读读《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联系本课,更好地体会诗意诗情。

作者:曾昌莲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培养和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识记生字,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并读读背背。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心情变化

一、导入新课,提出学习目标。(3分钟)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谁能来说一说写思乡之情或描写秋天的古诗吗?预设)

生1:静夜思

……

(2)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叶绍翁吧。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预设)

生: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 叶绍翁)

生: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

生: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欧,和我们一样都是福建人,说起来还是我们的老乡呢。

2、回忆方法,明确目标。(师生共同回忆以往古诗教学情境,明确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

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古诗呢?(预设)

生1:读。把古诗读准,读流畅。

生2:说。利用注释说说古诗的意思。看看注释,想想每一句诗的意思,然后说给同桌听,看看能不能说明白。(师:对,利用注释理解诗的大意,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生3:想。诗人想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生4:读。带着感情再读古诗。

生5:诵。背诵古诗。

……

3、小结方法,提出要求。

利用注释学习古文,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释,想想每一句诗的意思,看看能不能说明白;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表达方法;能主动记诵积累。

同时要注意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然后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学们能做到吗?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二)学文悟情展示(全班)

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1、学生凭借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⑴ 逐句理解诗意。(有不同意见时,其余同学可以补充或订正)(预设)

生1:风吹动梧桐叶,发出萧萧的风声。

生2:送来秋天的寒冷。

生3:江上秋风在吹。

生4:客是指客人,动是引起、牵动,情是感情。

生5: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生6:夜深就是深夜。

生7:篱落是篱笆。

生8:一灯明是灯光明亮的地方。

生9:知道有儿童捉蟋蟀,深夜篱笆灯光明亮的地方。

生10: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不够通顺,要加上一些自己的话才能让它通顺。诗句的意思应当是夜深了,篱笆深处有明亮的灯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

⑵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句与句连接不连贯时,其余学生可以补充或引导,使句子能通顺,连贯。)(预设)

生: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生: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

2、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客在这里不单指客人,还是客居他乡的诗人。天上明月,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可是他却在异乡他这时最想什么呢?他动了什么情呢?(预设)

生:最想自己的家乡。

生:是思乡之情。

……

(2)诗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若生遇到困难,师可适当指导:引导学生从生机勃勃的盛夏景象和黄叶飘飞的深秋景色的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感情。)(预设)

生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秋风落叶之时,寒意阵阵,

生2:客游在外的诗人见到此情此景,倍感孤独郁闷。

生3:后两句写了远处篱笆下的灯火,诗人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

生4:由此而想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心中升起一种温馨亲切之感,感情略显舒缓。

……

3、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1)、朗读展示。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思乡之情一起再来读读这首古诗。

(2)背诵展示。

师:这么好的诗歌,你们想把它背下来吗?(想)

师:想想,怎样背诵背得快,记得牢?给你们点时间试一试。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加深理解)

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就会勾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你们对 “思乡”二字有什么体会呢?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小的赛诗会,比比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的展示最独特、最有感情?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这首诗好在哪?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预设)

生: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生: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生: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生: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生: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子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生: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生: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生:传情达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生:拟人、通感,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生:字斟句酌,“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方,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

生:虚实结合,以实映虚。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生: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多地1、收集有关描写秋景或思念家乡的古诗,更好的去领略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瑰宝所带来的无限魅力!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试着将本首诗改写成一段话或一篇习作。3、自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对王维多一些了解。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孤单

动客情

快乐

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同东兄弟》

教学目标 :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提出学习目标(3分钟)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师:谁知道王维?谁会背王维的诗。(学生交流上网查找的资料、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回忆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并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预设)

生1:读。把古诗读准,读流畅。

生2:说。利用注释说说古诗的意思。

生3:想。诗人想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4:读。带着感情再读古诗。

生5:诵。背诵古诗。

……

师小结:利用注释学习古文,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释,想想每一句诗的意思,看看能不能说明白;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表达方法;能主动记诵积累。同时要注意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然后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今天,我们就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初读全诗整体感知)(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1、学生自读。(读准通,说意思,想感情,感情读,能背诵。)

2、小组内展示。(预设)

生1:“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生2: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习惯。

生3:“山东”并不是现在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

生:忆的意思是想念,思念。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生:不对,应当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亲人,而不单单是思念兄弟。

生:“为”诗应读“wéi”)

生:茱萸(zhū yú)

生: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品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情感)

1、学生凭借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⑴、逐句理解诗意。(有不同意见时,其余同学可以补充或订正)(预设)

生:独的意思是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生:异乡的意思是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生:为异客的意思是作他乡的客人,就是在他乡做客。

生:诗句的意思是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

生:每的意思是每当。

生:逢的意思是遇到。

生:倍的意思是格外,加倍,更加。

生:是佳节的意思美好的节日,诗中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

生:诗句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生:遥知的意思是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生: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zhū yú),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生: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生:少一人的意思是缺少了我一个人,指缺少了作者王维。

生:诗句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

⑵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句与句连接不连贯时,其余学生可以补充或引导,使句子能通顺,连贯。)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预设)

生: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

4、再读悟情。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

生: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

5、学生展示朗读能力。(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配乐朗读。师:先自读体味,再朗读交流。

(3)背诵展示。师:想想,怎样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在全班展示)(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加深理解,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3:每逢佳节倍思亲。

3、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

生4: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

4、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你在哪儿看到过或听到过?你知道它这时的具体含义吗?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就会勾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小的赛诗会,比比看看哪位同学了解的思乡诗最多,背的最有感情?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2、收集自己喜欢的思乡诗、歌曲等。

3、小练笔:改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篇十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它写的是:诗人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不仅回忆起自己得故乡和童年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感所代替。全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学习这首诗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音韵、完整得意境和蕴含其中的美好情感。依据这个教学目标,我是通过让孩子们反复的读来体会诗歌得意境和美的。

具体的教学环节是这样的:我先按照题目的意思板书了夜、书、所见,让孩子们借助诗文和课下的注释来弄明白这样板书的目的。接着就是读诗。由于这是一首思乡诗,读的时候语速要慢,感情稍低沉。在这我借鉴了一下别人得经验。给孩子们简单插入了一些平仄的知识,告诉孩子们每个节奏中最后一个字读的时候要慢些,音拉得稍微长一些。我先范读,引导孩子读好第一句。后让孩子们配合我的手势去读,把快慢、节奏读出来。然后我从“动客情”入手来感悟诗歌的意境。是什么牵动了诗人得感情?客游在外得他会想些什么?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和孩子,他又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孩子们去想象,去体会。最后我适时地进行了延伸,在浩瀚的诗国里,思乡、思亲历来都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诗人通过诗歌来抒发他们心中的离愁别绪。这样的诗也有很多,同学们不妨课下去收集一些,来感受一下。

纵观这节课,优缺点并存。

1.本节课我觉得最大的成功是孩子们的读书。他们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轻重缓急,还把自己的感受也读了出来。看来有时的一些想法是完全可以在孩子们身上实现的,关键在老师的引导。我就是和郑州的那个老师一样,配上手势,让孩子们根据手势来读书。虽然没有大家做的那么完美,但读的效果还是有一点点的。由于孩子们很好奇,诗歌还可以这样得读,他们都很兴奋,反复诵读,没有觉得很厌烦。注意力也很集中。前面大量的读书,也为后面理解诗歌做下了铺垫。孩子们的理解也很好。看来还是得让孩子们多多读书。

2.不足也有很多。由于读书的时间太多了,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本节课的内容没有完成。只是理解了一点。时间得把握不好,我的课堂调控能力不是很强,以后还需要多多努力。读书和课堂这两个方面该怎样协调在一起呢?我真的好好反思反思。还有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过于琐碎,不简洁,不像别的老师上课干脆利落。评价语也是干巴巴的,就像我这个人一样。

总之,语文课堂上我也在努力地尝试,努力地为孩子们语文素养的提高积极地实践。不足也肯定不少,但我会努力的。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10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11 126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