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最新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3篇《《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一

一、导入

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修书将女子赶回家。

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以得美丽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梦只有在死后才能实现。

二、解题

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 乐府双璧

乐府:原指掌管音乐的官府,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为乐府或者新乐府。

三、课文把握

1、文章结构

开端--兰芝被遣

发展--夫妻惜别

再发展--兰芝抗婚

高潮--双双殉情

尾声--告诫后人

四、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五、探究阅读

关于铺排

1、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

师:本段用了什么手法?

生1:本段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

师:能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铺陈吗?(生1沉默)

师:心里知道不好表达,是吧。我来解释一下,铺陈,即铺叙,详细地叙述。

师: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它的内容。

生2:严妆

师:此时此刻,刘兰芝为何要严妆,并且还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写装束和仪容,有何用意?请同学们思考,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学生回答。

生3:严妆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

生4:我认为正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生5: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外柔内刚。

生6:我认为这里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生7: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我把你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这一段文字优美,请同学们倾听范读,认真揣摩品味它的妙处。

下面请同学们试着背诵该段。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诵下来,先背会的同学举一下手。

背诵很流畅。(提问两个同学)我们一起来背一遍。声音很宏亮,语速要再慢一点,感情再浓一些就更好了。

2、师:诗中有多处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同学们能否再找出一两处。

生1:第2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写出了刘的聪明能干。

师: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繁琐?本段还用了什么手法?

生2:不繁琐。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意在强调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罗列数字,应作互文看,交叉叙述。

师: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生3:为下文兰芝被休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师:第13段有类似的内容,是不是有点重复?

生4:不重复。更突出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并且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3、学生读交语速装束……郁郁登郡门 (21段)

师:从另一标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看,这个悲剧故事里,女主人公刘兰芝颇更具人格魅力,主要塑造了这一人物形象。难道这一段描写对刘兰芝形象的塑造也有作用吗?

生1:有。

师:那位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有权势吗?

生2:富有、有权势。

师: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

生3: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师: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那她想怎么做呢?

生:等待焦仲卿来迎娶她。

师: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

生5:反衬,反衬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

师:对,衬托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仲卿的爱和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总结: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在我们学习过的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这种手法也有运用。能否想起来几句?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课后同学们注意体会比较。

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汉大赋的影响,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氛围和情绪。赋,一般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人物形象,我们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平时要注意鉴赏并运用。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新课导入

上课前,先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MTV: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许惆怅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回犹豫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莫让那悲剧又重演

那悲剧又重演

眼前温柔的灵魂

岂不是梦中的倩影

为什么无可奈何

只当她是窗外一朵浪漫的云

几千年来的故事

竟不曾唤醒犹豫的你

为什么无可奈何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刚才播放的是包美圣的歌曲《孔雀东南飞》,曲调缠绵悱恻,令我们为之伤感。那么,这对恩爱夫妻——焦仲卿、刘兰芝——缘何分手呢?

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来了激情,议论纷纷。

(好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在营造良好气氛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较为投入,理解也较为深刻,思想在不时的碰撞中有智慧的火花出现,为这个课走向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基础落实

1、通假字。

2、文言实词。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5、文言句式。

三、研究探讨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新时期的教学模式,要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发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

1、人物分析:(主要由学生讨论完成,教师不作具体分析)

人物形象之一——刘兰芝:

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

温柔、贤淑、勤劳

自尊、自信、自重、有礼、有节、有度、有情、有义、有心

忠贞而有反抗精神

人物形象之二——焦仲卿:

温情、软弱

愚孝

忠贞

人物形象之三——焦母:

专横跋扈

2、刘兰芝才、德、貌“三全齐美”,焦母出于什么心理而一意地要休掉这个难得的媳妇?(以下是学生讨论的结果)

无子说(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更年期说

恋子说(焦母与仲卿相依为命,兰芝的到来,使氏母子的感情依恋大不如前)

妒忌说(兰芝太优秀了,做婆婆的与之相比,大为逊色)

讨厌说(兰芝是焦父在世时作主娶进门的,焦母一直不喜欢)

煎熬说(有道是“堂上交椅轮流坐,十年媳妇熬成婆”,但兰芝却不服焦母“管教”)

隔阂说(焦母在家很孤单,而兰芝不理解,只知劳作,婆媳间缺少沟通)

无行说(在焦母眼里,女子无才便是德)

第三者说(县令与太守公子均看上了兰芝,故对焦母施加压力)

另娶说(焦母喜欢东家贤女罗敷,并与之达成某种默契,故需休掉兰芝)

能干说(焦母担心儿子过于软弱,家里的大权会落到能干的兰芝手里)

门第说(焦母为仲卿前程计,想休掉无背景的兰芝,娶个门第高的小姐)

美色说(焦母担心儿子沉溺于兰芝的美色,胸无大志,耽误了仕途)

3、如何理解刘、焦之死?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存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们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由是观之,焦母迫害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的威压。

可以说,焦仲卿彻头彻尾就没有反抗过,而刘兰芝虽说有反抗,但不是太明显。

两人最终的双双殉情只能说是可爱的、可贵的,但不明智,其精神可嘉,做法不足取。

4、两家的合葬有没有现实可能?

有可能:从焦家

没有可能: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刘兰芝不沿着课文叙述的路子走,还有他法吗?

2、和焦刘爱情悲剧极为相似的陆(游)唐(琬)却没有走上自杀徇情的道路,这是为什么?

五、总结收束

这首首叙事长诗震撼我们心灵的,是一个简单、普通但也更伟大、更普遍的东西,即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小序中的“时人伤之”的话便体现了作者记叙这件悲剧故事的原初动机。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恰恰是对于文学艺术最为重要的东西。

为了强化《孔雀东南飞》中焦刘悲剧的震撼力,也使这一课文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在结束全文前播放了另外一首流行歌曲——屠洪江的《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恋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

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若不尽人意

我愿生死相随

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物低垂

情深的时候

哪种离别不伤悲

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

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曲,满含激愤,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久久地沉浸在这千古悲音中,难以释怀。

六、作业交流

全文结束之后,布置学生选取文中最感兴趣或最有心得的一点,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

【教后】

1、本课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先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再设计出若干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讨论,教师只作适时的点拨,真正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真正体现了新教法的“四性”:开放性、群体性、合作性、交互性。

3、课文分四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新课导入、基础落实一课时,研究探讨一课时,拓展延伸一课时,总结收束、作业交流一课时。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的】

1、了解焦、刘爱情悲剧,封建家长制摧残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2、了解作品是如何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塑了反礼教、争自由的男女青年的艺术形象的。

3、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诵懂全诗,熟悉情节,探讨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及典型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网络教学。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朗读课文;梳理情节;学习小序及起句的作用。

【教学步骤】

〖复习旧课〗 抽查背诵《离骚》最后一段。

〖学习新课〗

导入:请大家在音乐的伴奏下,自读课前提示,以及课后有汉关乐府的知识。

(教师打开网页。展示课题、背景音乐(梁祝协奏曲)与背景图片。)

2、明确本节课的任务(见网页)

3、刚才你们听到的是什么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祝》反映的是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的悲剧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我们现在就要了解到另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了。

4、语文知识

(强调:《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又称为“南北双璧)。课文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关于“汉乐府”。请看40页方框里的介绍。

五言诗起源与发展:(多媒体显示)

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乐府命名有很多种类:

一歌,如《襄阳歌》;二行,如《兵车行》;三歌行,如《短歌行》、《燕歌行》;四引,如《丹青引》;五曲,如《明妃曲》;六吟,如《梁甫吟》;七辞,如《明妃辞》;八篇,如《白马篇》;九唱,如《气出唱》,十调,如《清平调》;十一怨,如《长门怨》;十二叹,如《梦妃叹》。

5、听(网络)录音朗读,给每个自然段标明序号,思考给全诗分几部分,如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各部分。

6、讨论之后,用PPS显示:

〖情节〗

小序:一、起兴① 二、遣归② 三、逼嫁 四、殉情 五、化鸟

6、翻译小序。

问: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序)概括故事发生的时、地、人、情节,写作缘起。

7、讨论起兴的作用:

一、起兴:烘托悲剧气氛,提摄全篇,引出下文。

8、有时间就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家庭作业〗

1、翻译全诗,提出难懂的词句;

2、本诗犹如一出电视剧,请给各部分每个场面再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概括一下其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全诗词句;掌握“相”字、部分偏义复词与“自”字的用法;概括各部分每个场面的内容。

【教学步骤】

〖复习旧课〗 检查有关汉乐府及本诗有关的知识。

〖学习新课〗

1、疏通全诗词句(要求针对每段提出问题,小组竞赛);

结合概括每个场面内容

PPS:

┌请归 ┌兰芝还家

│求情 │县令遣媒

│斥子 │兰芝拒媒

二、遣归│慰妇 三、逼嫁│

│整妆 │太守遣媒

│拜别 │阿兄逼允

└密誓 └太守筹婚(铺陈排比)崐

┌备嫁 ┌对兰芝夫妇的同情

│诀别 │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四、殉情│ 五、化鸟│

│别母 │对封建制度的抗议

└殉情 └照应开头

3、掌握部分词语的用法(见PPS)

〖家庭作业〗

思考:刘兰芝与焦仲卿为什么自杀?

(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其原因;要求有理有据,根据教材及有关的背景知识来说明。要写在笔记本上,明天检查。)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讨论问题;总结课文;背诵有关段落。

【教学步骤】

〖复习旧课〗

1、检查词句知识及文学常识。

2、讨论问题:刘兰芝与焦仲卿为什么自杀? (可各抒己见)

参考: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鲁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不同的是: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教冲突,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结合“练习”第二题及诗中人物语言谈谈刘兰芝、焦仲卿、焦母的性格特点。

先讨论,再用PPS展示:

刘兰芝:忠于爱情;聪明善良,勤劳坚强;敢于反抗封建迫害

焦仲卿:忠于爱情;有叛逆精神

焦 母:蛮横无理(封建礼教、家长制度的代表)

刘 兄:冷酷自私,趋炎附势(封建礼教、家长制度的代表)

本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PPS:〖艺术手法〗

一、构思

1、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选材)

焦刘两家对青年男女婚姻的干涉只写一家就不行。

2、起兴,化鸟

孔雀失偶起兴,鸳鸯双飞作结--民歌常用手法

二、语言

1、语言个性化; 2、铺陈、比喻

〖练习〗朗读全诗。

〖家庭作业〗 背诵有关段落(见“练习”第四题)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3篇《《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1 12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