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教学设计(优秀9篇)

发布时间:

《郑成功》一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全文依循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歌颂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英雄的气节、品格。由于学生现在的时代与文章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也不可能带着学生去寻找古迹,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产生对郑成功的理解。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9篇《《郑成功》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自由网上学习: 篇一

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真爱动脑筋。下面你就确定一个或几个感兴趣的问题上网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你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和别人合作学习。

(在学生上网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在网上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了感受和体会,可以打开自由论坛这一窗口,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一起分享。

《郑成功》的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感悟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伟大。

2、引导学生重点抓住3—6段,联系上下文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话语转化成画面,有感情地朗读3—6节。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解读第5节—战斗画面。

2、选择完成一道情景写话题。

教学课件:

郑成功彩像(主题音乐)—第三节文字——三道情景写话题——郑成功不同时期的塑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

2、齐读课题。

3、过渡。

二、导读3——6节

1、布置用心读文,边读边想:从这节文字中能看到哪些画面?

2、交流,板书:眺望  出征  战斗  欢迎

3、导读第3节。

(1)出示文字:

一天,他登上军营附近的一座山头,临风眺望。

相关链接:他望到了        望到了           望到了           ……

(2)指名读句子,问:什么叫“眺望”?他望到了什么?(联系第2节)

(3)追问:郑成功仅仅是在眺望吗?(心在牵挂……)

(4)出示文字:郑成功慷慨激昂地……祖国宝岛台湾!

(5)让学生划出慷慨激昂,问:“是什么意思?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吗?”(练读、指读)

(6)情境描述,联系岳飞、戚继光、吉鸿昌等留下的名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7)布置齐读。(读出慷慨激昂)

(8)过渡。

4、导读第4句。

(1)注意一个词语“瞭望”,这时候,郑成功又瞭望到了什么?

(2)交流后指导三次齐读。

a、突出舰队庞大;

b、仅仅是庞大吗?突出纪律严明;

c、作为读者,你还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结过渡。

5、导读第5节。

(1)默读,边读边想: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2)交流:追问:透过“英勇”这一表象,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3)指名读,读出郑军的“英勇善战”。

(4)播放录像。

(5)大声练读。

(6)齐读。

(7)过渡。

6、导读第6节。

(1)默读,再联系上下文自主选择完成一道写话练习题。

。”

情景2:用几句话具体描绘台湾同胞欢庆胜利的画面。

情景3:高山族的弟兄们接过郑成功送来的犁、耙等农具,眼含热泪,深情地说:“                                               。”

(3)交流。

三、总结

出示郑成功不同时期的画像,总结:

同学们,郑成功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但留给后人的却是恒久的怀念,他用自己的激情点燃了无数爱国者的热血;他用自己谦祥播撒着民族共融的种子;

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上,郑成功用言行骄傲地书写着“英雄”两个大字,让我们永远铭记住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导入新课: 篇三

1、(播放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争场面。)教师描述:1662年2月,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军队打败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郑成功。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郑成功》教学设计 篇四

一、基础积累(1)字音nú       ( )      kǎng kǎi    ( )       ( )      shǒu     ( )   lián           qià(   )隶     驻 扎    (    )(   )    霸主      隐 蔽     野(    )   拉犁    (    )刀   融(    )(2)词义1.慷慨激昂:                                     2.横行霸道:3.喜出望外:                                     4.惊恐万状:5.载歌载舞:                                     6.负隅顽抗:7.残酷:                                         8.奴役:9.眺望:                                         10.簇拥:11.酋长:                                        12.融洽:二、填空1.本文文体:(          )。2.本文特点:(          )。3.表达方式有:          、         、         、         、        。4.感情色彩分为:          、          、          。5.郑成功:名(     ),字(          ),(   )朝将领。三、能力迁移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2.郑成功还没有收复中国台湾时,现状是什么样的?3.“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有何作用 ?4.郑成功取得胜利的原因?5.本文第5自然段写的是整军官兵和荷兰侵略者作战的“激烈、艰难”的场面。从这个场面可以看出什么?6.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郑成功》的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11册第二课8—11页

内容简析:本文具体记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经过,歌颂了郑成功的不朽的功业,指出了他是令人永远铭记的民族英雄。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紧扣“民族英雄”去解读,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场面描写到关键词,突出文章写作方法的教学,让学生真正走近了郑成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

3、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课文写法,能够仿写一个战争场面或其他活动场面。

教学重难点分析:课文重点是收复中国台湾的经过,着重描写了郑军官兵与荷兰侵略者作战的情景。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想象战斗场面,了解郑成功的伟大功业。

课前准备:

1.搜集郑成功的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郑成功这位民族英雄,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带着你的了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课题。(生齐读)

2.回顾收获: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通过两件事来写郑成功的: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总是表述着作者一定的感情。读了课文,我们感受到了课文中浓浓的情感:面对荷兰侵略者残酷的奴役,我们_____这伙强盗;聆听郑成功慷慨激昂的表达收复中国台湾的决心,我们________。那么,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伟大功业,又会引发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继续——

(板书:收复中国台湾  建设中国台湾)

(设计意图:1.整体把握文章写作思路,从写法入手阅读课文。在学生初学课文的基础上设计这样的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先从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收复中国台湾、建设中国台湾”;不仅如此 ,本环节设计还旨在引导学生从文章写法的角度来读课文即: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抓住什么来写的。

2.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生初读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所体现的作者的感情,通过学生的情绪体验来展现不同的心理感受。如引导学生说出初读后的不同感受:气愤、痛快、开心、激动……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调。)

二、阅读“收复”段落。

1.让我们先来读一读介绍郑成功的第一件事:收复中国台湾。文中哪几小节写了郑成功收复台湾?(4——6节)

2.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几小节,想一想:课文是怎么写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抓住了哪几个场景?(战斗前——战斗中——战斗后)

(设计意图:这两个环节能够引导学生迅速了解“收复中国台湾”段落的写作思路。)

3.让我们走近郑成功,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抓住什么来写郑成功的?(战前准备充分或对战斗充满必胜的信心)

4.文中的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郑成功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划出来读一读。

交流:(1)纪律严明、军容整肃让郑成功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2)出示“郑成功在一群……战旗招展”

(抓住“风帆蔽空、战旗招展”问学生:读到这两个词语,你能想象一下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抓住“绵延”问学生有什么体会)

交流后读。从你们的朗读之中老师确实感受到郑成功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5. 同学们,郑成功战前准备充分,郑军官兵士气高涨,充满必胜的信心,要与荷兰侵略者决一死战。一场恶战在所难免,老师想请大家根据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把郑军与荷兰侵略者的战斗场面读一读。

(思考:

1.这段对战斗场面的描写,为了表现郑军官兵的英勇,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边读边试着用不同的线条划一划。

2.在这些战斗场景中你觉得哪一个场景最精彩,为什么?)

自由读后交流。

我们首先来交流一下这段话中哪些句子直接表现了郑军官兵的英勇?谁来读一读?

a.第一句教师点拨:冒着炮火、驾着舰船、团团围住敌人,多么英勇的郑军官兵!

b.第二句读到这个场面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生:高兴、痛快。师:是呀,炮弹击中敌舰的弹药库,真是大快人心。

c.第三句敌人再也没法逃脱了。

那么又有哪些内容从侧面衬托了郑军官兵的英勇呢?

交流:a.“负隅顽抗”是什么意思?“隅”本指角落,在这句话中隅指的是什么?

敌人企图…………负隅顽抗,他们的阴谋会得逞吗?

像“负隅顽抗”这样的含有批评、贬斥之意的词语我们称它为贬义词。

b.“惊恐万状”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敌人会有怎样的丑态?

这是描写敌人丑态的内容,和表现郑军官兵的英勇有关系吗?

敌人的恐惧、无能更加衬托出郑军官兵的英勇。

那么在这些战斗场景中你觉得哪一个场景最精彩,为什么?

(出示打中弹药库段落,讨论:郑军官兵英勇战斗的场景应该很多很多,那么文中为什么要抓住这样一个场景来写呢?)

6.齐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读,感受一下郑军的英勇善战。

生齐读。

(设计意图:1.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文字是抽象的,这些抽象的文字经过有机组合,加上读者的想象,就变成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这段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风帆蔽空、战旗招展”问学生:读到这两个词语,你能想象一下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抓住“绵延”问学生有什么体会等都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2.紧扣写法,学习“文理”。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上,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本环节教学紧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点面结合”的写法,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揣摩文章的写法,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3.将词语教学与具体的语境结合,避免了枯燥的分析与讲解,实现教学目标,突破了褒义词与贬义词区分这一教学难点。)

7.正是由于郑军官兵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他们才勇往直前,打得敌人落花流水,惊恐万状,最后只好统统举手投降。郑成功终于把侵略者赶出了中国台湾,郑成功率领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入了中国台湾,中国台湾人民夹道相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郑成功军队进入中国台湾的情景吧!自由朗读第6自然段。

郑成功的军队进入中国台湾,受到了中国台湾人民的热情欢迎。文中抓住人们的哪些表现来写的呢?

(理解“喜出望外”,褒义词)

(理解“载歌载舞”人们多么开心啊!)

开心齐读。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的教学突破教学难点,降低教学难度。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通过读文、想象,感受了文章表达的情感,想象出文章描绘的画面。)

三、阅读“建设中国台湾”。

1.当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他是怎样建设中国台湾的?

老师想请同学们讨论学习这一部分内容。课文抓住哪几方面来写郑成功建设中国台湾的?

2.讨论后概括(大力发展生产力、兴办学校)

3.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还为建设中国台湾做了许多贡献,文中为什么只选取了这两方面来写呢?

(引导:只有发展生产,人们才能丰衣足食;只有兴办学校,大家才能学到知识。这是郑成功为建设中国台湾做出的巨大贡献,所以抓住了这两点来写。)

4.读到这儿老师想请同学们来思考一下:郑成功的一生南征北战,有无数的丰功伟绩,而本文为什么只选取了收复中国台湾和建设中国台湾来写呢?

所以我们在写人物时应该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材料来写。

(设计意图:文章内容有详有略,教学安排也收放有度。“建设中国台湾”相对于“收复中国台湾”写得比较简略。本段教学既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学,又拓展了教材宽度,再次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方法的教学有机融合到一起。)

四、升华,突出中心。

1.强化“民族英雄”:

【师:假如没有郑成功挺身而出,率领千千万万个郑军官兵去收复中国台湾,中国台湾人民还会这么喜出望外吗?

生:不会。

师:还能这样载歌载舞吗?

生:不能。

师:还能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吗?

生:不能。

师:还能开办学校,学习文化吗?

生:不能。

师:是的,没有郑成功,这一切都不可能。郑成功的伟大就在这里,所以人们称他为——

生:民族英雄!】

2.强化“不会忘记”

师:所以我们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伟大功业——

生: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师:是的,面对这样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谁又怎能忘记呢?面对这样一位36岁抗击荷兰侵略者,多年抗战胜利后,却又与世长辞了的英雄,台湾同胞怎能忘记?每一位中华儿女又怎能忘记?

(最后画面定格在“郑成功塑像”。》

3.强化“崇敬”:

师:面对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生:郑成功!你永远长眠在我们的心中!

生:郑成功!你是中国台湾人民的大救星!

生:郑成功!你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生: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人们都将记住一个永恒的名字——郑成功!

(设计意图:适度延伸拓展,注重提升。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注意开发课程资源。在阅读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延伸拓展,能丰富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进一步激发情感,有效提升对话的层次。本环节在回归整体后,老师通过深情描述层层推进:强化“民族英雄”、强化“不会忘记”、 强化“崇敬”,随即映示相关网络图文资料,升华学生情感,至此,郑成功这一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在学生头脑里就完全建立起来了。)

五、作业

1、复述课文,把郑成功这个历史故事将给你身边的人听。

2.观察校园生活的一些场面,学习课文写法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收复中国台湾

郑成功

(民族英雄)

建设中国台湾

(总设计意图:

一、从“写什么”到“怎么写”。

学生完成第一课时的学习之后,能够很轻松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而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知道课文写了什么的基础上学习文章写法,落实怎么写的问题。“课文是通过两件事来写郑成功的”,“ 这一段主要抓住什么来写郑成功的?”,.“这段对战斗场面的描写,为了表现郑军官兵的英勇,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边读边试着用不同的线条划一划。”……这些问题的引导使课文的写作思路一步步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揣摩文章的写法。

二、尊重独特感受,彰显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主要因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各个不同,存在着鲜明差异。因此,教学设计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对课文的词句有不同的体验,鼓励学生在读懂全文的前提下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使个性得到彰显。只有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才能充分激活思维,有效进行思维碰撞,对话才能不断深入。

三、在语境中运用词语。

本课中词语的教学也很重要。本教学设计注重在语境中运用词语,这样内化了课文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特别是本课词语中有部分词语要求学生能够区分褒义词和贬义词,将词语放入语境中的教学就显得更为可贵。)

郑成功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读4个二类字,理解本课生字词,体会它们的'感情色彩。

3、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引导学生阅读实践,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有关词语的感情色彩;能够从课文中真正感受到郑成功强烈的民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郑成功》。

二、出示自学指导: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结合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

三、检查预习

1、你会读这些词语吗?

残酷奴役慷慨激昂街头巷尾融洽喜出望外载歌载舞

△“残酷”和“奴役”连起来你想到了课文中的谁?

△“慷慨激昂”这个词让你想到了课文中的谁?

△后面四个词让你想到了谁?

△除了词语,课文你会读了吗?我们就检查课文中最长也最难读的第五自然段来读一读吧。

2、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四、理清课文脉络(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

1、读课文找出最能概括郑成功的伟大功绩的段落?

2、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谁愿意写到黑板上?

3、快速浏览课文看书中哪些地方是写“收复”台湾的?哪些地方是写“建设”台湾的?

课堂检测

一、课文内容我理解:

课文主要记述了________朝末年,郑成功________、________的事,歌颂了郑成功的________。

二、用____画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操炼()风帆敞空()

波涛海浪()

住军()街头港尾()

绵廷千里()

郑成功教学设计 篇七

一、复习导入。

1、想一想: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

2、有感情朗读读第1-3小节。

二、学习课文第4-6小节。

过渡: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的呢?他为什么能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呢?

1、自由读课文第4-6小节,找找他们胜利的原因,划出相关语句,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后板书。

准备工作充分: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

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庞大舰队绵延几十里风帆蔽日战旗招展纪律严明军容整肃

官兵的勇猛善战:冒着驾着团团围住钩住敌舰跳了上去

3、胜利属于正义之师,侵略者的下场只能是失败。看看课文是如何描写侵略者的狼狈相和可耻下场的?(负隅顽抗惊恐万状乱作一团举手投降)

4、地朗读第第4-5小节,要读出郑军的威武气势。

5、指名读课文第6小节。

①郑成功的军队受到了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找出描写台湾同胞的喜悦心情词句。(喜出望外送来慰劳也送来街头巷尾鞭炮之声不绝载歌载舞欢庆胜利)

②生自由练读。

③全班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7-8小节。

1、默读,思考:郑成功是怎样建设台湾的?

学生交流后概括: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

2、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9小节。

1、齐读。

2、说说人们为什么永远也不会忘记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郑成功》的教学设计 篇八

江阴市实验小学 陈剑侠

前一段时间,参加了学校“新课标下语文读写结合”教师比武课活动。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我自信地走进课堂,教学环节一个接一个地展开……下课了,当再次捧起《语文课程标准》认认真真地读,认认真真地反思,总感到我这堂“顺顺当当”的课竟有那么多不足。

下面是我教学中几个不足之处的情景回放。

①课前,我仔细地计算每个教学环节甚至每句话所用的时间,把40分钟细细地分配好,记在教案右侧。

②课上,我似声情并茂地说着“过渡语”(课前精心设计,练习了许多遍),学生专注地看着我,眉眼间却没有我期待的感动与共鸣。

③拓展延伸阶段,学生纷纷拿出我事先准备的训练纸,几乎千篇一律地“读写结合”。

反思自己的不足,我感受到要赶上新课程改革的快车,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重新认识“教”与“学”的本质及其关系。

一、 教学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情景①在传统教学中司空见惯,面对新课改精神,这样的“认真”行为显得那么可笑,那么机械。

布卢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的确,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过程,并非生产过程,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的时间,怎么可能精确到用多少分钟来划分呢。传统教学中,我们总试图使自己的预测和课堂上出现的状况完全吻合,这太缺乏创造性了。

新课程指出,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创造的极其复杂的产物。它不只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更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实实在在的体验、认识、感悟、思考……教学中后者不断补充、变革着前者,教学过程也因此成为一种持续生成、转化、建构、提升的动态生长的过程。可见,成功的教学并不只是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或完成几项预定任务,它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二、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提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

回放情景②中,教师的“激情”与学生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是“双边活动”,它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召,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再动情的演说,也只能是教师授业技巧的表演。学习了新课程的理念我体会到,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在教学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做为“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间的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的对话。在交往互动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

三、 学习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

情景③拓展延伸环节,我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迁移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又担心学生不能理解资料,于是讲得机械,标出重点词句发给学生。学生写时只需按条条杠杠标填进去即可。学了新理念,我认识到这样做根本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不仅剥夺了学生动手查资料的权利、连学生的理解过程也包办代替了。我这种“过度保护”心理,究其根源是未能认清学习过程的本质——学习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教学应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机械地认识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对师生共同活动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教师还必须认识到,要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必定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甚至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郑成功》的教学设计 篇九

《郑成功》教学设计三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05

《郑成功》教学设计三

实践 感悟 入情 ——《郑 成 功》教 学 设 计

作者:朱卫东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7-31 15:24:45  发布人:admin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一、教材说明苏教版小语第九册26课《郑成功》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史实。全文依循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歌颂了解情况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英雄”的气节、品格。二、教学目标 1、通过网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了解中国台湾和郑成功的有关资料,感受郑成功的丰功伟绩,提高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 3、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对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历史功绩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三、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查阅中国台湾和郑成功的有关资料。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 3、多媒体课件、道具等。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孩子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灿若群星,仁人志士数不胜数,请看——(课件出示一组民族英雄录像),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民族的栋梁。(将郑成功的画像定格在屏幕上),其中这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板书课题)(二)交流信息,了解人物。 ①孩子们,对郑成功这个人物你了解吗?(用一两句话简要概括)你们是怎么知道呢?(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学生搜集的一些图片及文字等资料,相互交流)。 [教学设想:借助网络,学生自主探索,搜集了大量有关郑成功的资料,这是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深化了课内阅读,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②课前预习特别是运用现代技术上网查阅、搜集信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以看出大家课前已经认真预习了,带生字的词语会读吗? ③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读,教师随机纠正并鼓励。 △读一读,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准! 残酷、徭役、慷慨、碎片、融洽 ④你读得真好!就请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读看。生字这个“拦路虎”了,读书就顺畅多了。 [教学设想:培养学生独立的识字能力]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读课文,要求把字音咬准,句子读通顺,有疑问可查阅工具书或交流合作共同完成。 2、读完了课文以后,请大家思考一下文中的哪一句话最能概括郑成功的伟大功绩?(板书:收复中国台湾、建设中国台湾) 3、根据这一句话能不能设计一些问题呢? 4、在这些所提的问题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呢?过渡:根据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大家最感兴趣的是郑成功如何“收复中国台湾”。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 [教学设想: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这样就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问题让学生提,答案让学生思,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引导者,诱导者。] (四)精读感悟,披文入境 1、课前老师搜集了一段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录像,我猜想大家一定很喜欢,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出示电脑课件) 2、看完了这一段录像以后,你们有哪些感受呢? 3、下面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4—5节。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划,把你认为感受最深的句子找出来,再读一读,然后小组相互交流。 4、学生精心读书,教师巡回指导。 5、假如这时候你就是一名水兵,或者是一名将领参加这次战斗感受会怎么样呢?能不能通过文中的语言表达出来呢? [教学设想:学生提出每一点感受,教者随即让学生找出句子反复阅读,启发联想,领略课文的气势和内蕴。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学生在反复阅读“这支前进中的庞大军队……战旗”。仿佛看到一支纪律严明、军容整肃、威武雄壮的队伍站在面前;在读到“英勇的郑军官兵……失去威力”时仿佛看到郑军官兵勇猛善战的情景。……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来表达当时那种内心真切感受,同时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五)设置场景,积累内化。 1、郑成功的军队勇猛善战,终于打败了荷兰侵略者,胜利地收复了中国台湾,将士们决定举行一次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课件出示:新闻发布会场景,并伴奏喜庆音乐。) 2、主持人讲话:新闻发布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郑军官兵的部分将士介绍一下当时收复中国台湾的激烈场面; ②回答中外记者的问题。 3、各小组推荐一名将士上台参加新闻发布会。(戴上军帽子)看谁表演好,老师就把这顶具有重大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帽子送给你。 4、主持人小结:今天的这个新闻发布会开得非常成功,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教学设想: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内容实际上是一种积累内化的过程,使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有更深的感悟,而且形式新颖,学生兴趣盎然。] 五、教学后记 《郑成功》是苏教版小语第9册中的一篇课文。教者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牢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努力营造平等、宽松、民主、愉悦、互动的氛围。教者作了以下精心构思并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 1、 由于学生现在的时代与文章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也不可能带着学生去寻找古迹,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产生对郑成功的理解,怎样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教学过程的设计来看,教者着力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获取资料,可以实现学生从“服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 2、在第一范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表现在如何巧妙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切入点,本文中的哪一句最能概括郑成功的伟大功绩?学生通过认真地分析、阅读,很快就能找准正确的答案。俗语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找准了切入点,就能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寻找到开启蕴藏在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内涵的金钥匙。 3、创设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学习任务”进入学习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例如:课题的导入、收复中国台湾的过程、新闻公布会等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4、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使学生能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为此,在学习时,内容由学生选,感受让学生谈,书本让学生读,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发生根本的变革,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郑成功)本文转载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郑成功》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11 129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