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10篇《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寓言四则》 篇一

一、课文悟读

《画蛇添足》写的是某舍人违反常理,受主观意识支配而硬给蛇添上足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理越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如果做多余的事,就会徒劳无益,正如茅盾先生所说:“事莫妙于适可而止,过则生灾。”这则寓言还包含着对原始图腾崇拜的批判。楚人以龙为图腾,某舍人潜意识受龙的形象支配,故画蛇添足。而战国已进入理性觉醒时期,人们认为把蛇画成龙的样子是违背了常理,故予以嘲笑。这则寓言批判了原始思维方式,是人们理性觉醒的飞跃。

寓言的寓体多重性决定了寓意的多样性。《买椟还珠》即似双刃剑,具有双重讽刺作用。从卖方说,为了卖出宝珠,把珠盒“包装”得富丽华美,结果将买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珠盒上而事与愿违,这就说明做事应注意目的,不可主次颠倒。从买方说,有眼无珠,被华美的珠盒所眩惑,只重形式,忽略内容,以致取舍不当。可见做任何事情都要分清主次,看清本质。否则,就会成为人们的笑柄。

《滥竽充数》也有多重寓意,它讽刺了没有真才实学而最风的温床。从齐滑王这一角度进行横向思维:他改革用人制度,“好一一听之”,说明要打破传终原形毕露的人,也提出了“考察人才,任用人才”的大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蜂起,“乐以教化”渐成风气,人才争夺日益激烈。从文中两君主“好音”的场面,可以窥见当时的政治体制:齐宜王好大喜功,讲求排场,南郭处士得以尸位素餐,而齐闵王锐意改革,事必躬亲,南郭处士无法蒙混过关。结合韩非子的好“帝王之术”可知:对人才必须全面考察,逐一考核,择优录用,谨防假冒。

《塞翁失马》体现了《淮南子·人间》“人间之事,得失之端,存亡之几”的要旨,塑造了一个“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的善术者形象。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

二、亮点探究

1、《画蛇添足》中某舍人为何要给蛇添上足?这则寓盲对你有什么启迪?

学习探究:

蛇本来无足,某舍人却陶醉于先画完蛇的自得之中,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寓言告诉我们,脱离实际,只能弄巧成拙。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其本身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同时也要把握做事的分寸。2.蛇果然无足吗?探究学习: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据1982年9月15日《北京晚报》报道,泰国博他伦府高颂县玛吕区第一村就发现了一条有两足的毒蛇。

3、《买椟还珠》讽刺的对象究竟是谁?

探究学习:

好的寓言往往具有多重寓意,表层寓意是针对具体事件而发的,它是“个别的”;深层寓意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特有的精神现象,反映了某个民族乃至人类共同的思维积淀,它是“一般的”。关于《买椟还珠》的讽刺对象,历来见仁见智。从文中主要描写对象和结尾来看,讽刺对象应是楚人,楚人本想以华丽的匣子来显示宝珠的贵重,却因喧宾夺主而事与愿违。但看文章要兼及整体,从文中关键语句“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即事情的结局)来看,讽刺的对象还可以是郑人,郑人虽只写一句,但他并非陪衬,他只看外表,忽视实用,没有眼光,舍大取小,他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楚人“包装”行为的嘲弄。理解了这点,我们便可开掘思维,洞悉寓言的哲学意蕴。

4、联系生活实际,《买椟还珠》给了你什么启示?

探究学习:

看问题应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予以审视,并密切联系实际,使见解更有针对性和批判性。就楚人而言,可以肯定其精于商道,善于“卖椟”。生活中,“酒香还怕巷子深”,“好花还靠绿叶扶”,适当“包装”是一种精明巧妙的经营策略。也可以批评其喧宾夺主,蒙骗顾客。一些商家不在商品质量上出力气,却热衷大做广告;某些政府不在增产增效上下功夫,却沉迷“形象工程”自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郑人而言,可以批评其没有眼光,取舍不当。用人单位只注重对象“豪华”的档案,消费者只痴迷商品“华丽”的盒子……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也可以跳出定势思维,肯定其眼光独到,大胆取舍,说明一个事物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人们不妨追求商品的艺术价值,满足于对商品的审美享受。

5、从《滥竽充数》这一寓言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探究学习: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滥竽充数》则给我们提供了多角度思维的蓝本。据文中四个方面的人物活动,我们可相机进行思维发散。从南郭处士这一角度进行顺向思维:他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终于原形毕露;进行反向思维:他只身逃走,具有自知之明;还可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再次进行逆向思维:他的逃走是出于被迫无奈,毫无自知之明可言。从齐宣王这一角度进行横向思维:他好排场,“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实行“大锅饭”制度,这是滋生各种不正之统的制度,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从南郭处士周围的乐工这一角度进行侧向思维:乐工与南郭处土相安无事,不敢揭露事情的_,说明了不正当的人际关系的危害性。

6、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认识。

探究学习:

《塞翁失马》较好地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的辩证观点。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祸福可以互相转化,要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求得转移,对各种生活现象,宜积极乐观,忌消极悲观;要学会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做到心存忧患,居安思危。其次,要有成熟的生活态度,祸福的到来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生死、利害、得失等,并不都是可以预测的,因此,应力求考虑周全,处事谨慎,多一些准备,少一点幻想,这样一旦面临祸患,就能安之若泰,处变不惊。

三、选题设计

1、蛇·龙及图腾崇拜。

研究方法:

(1)实地考察法。深入自然,参观蛇馆,了解蛇的形状、种类、特点、作用等。

(2)阅读书籍法。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蛇、龙及图腾崇拜方面的书籍。

(3)类比联想法。由蛇类比似蛇的龙,联想到古代的图腾崇拜现象。

参读书目: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宛出版社,1993年出版;

《信仰的坐标》,海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

《图腾文化》,蓝天出版社,1998年出版。

2、竽·古代乐器及古典音乐欣赏。

研究方法:

(1)参观调查法。到博物馆参观、了解竽、笙、琴、编钟等古代乐器的形状、特性和历史演变等。

(2)搜集资料法。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古代乐器、古典名曲的知识。

(3)鉴赏品味法。聆听品味《广陵散》《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等古典音乐。

参读书目:

《音乐欣赏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出版;

《音乐作品导析》,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3、我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质及作用。

研究方法:

(1)网络搜索法。上网搜索,了解古代音乐的产生、演变等。

(2)问题讨论法。分组讨论,明确“乐”与“礼”的关系,理解“乐以教化”的作用。

(3)论文撰写法。结合实例,就音乐的运用与鉴赏撰写小论文。

参读书目:

《龙文化》,青岛海洋大学出版吐,1991年出版;

《中华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丝竹九章》,沈阳出版社,1997年出版。

4、我国古代成语、典故、寓言中的“马”。

研究方法:

(1)相关链接法。围绕“马”进行相关链接,如九方皋相马、千金市马、骥遇伯乐、指鹿为马、按图索骥、老马识途等。

(2)意义探究法。分析探讨,洞悉这些成语、典故、寓言的意义。

(3)联系实际法。结合实际,深化对这些成语、典故、寓言的理解。

参读书目:

《百子全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诗词典故词典》,书海出版社,1990年出版;《战国策》;《淮南子》;《郁离子》;《列子》;《新语》;《艺林伐山》。

四、备教卡片

●卡片①

《画蛇添足》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时,楚王派大将昭阳领师击魏而夺得八城,又令昭阳移师伐齐,齐请陈轸劝阻昭阳。陈轸见昭阳,先贺军功,再谈楚的军功奖赏是“令尹”,又讲了这个“画蛇添足”的故事,并说:“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是八城,不弱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为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意思是,现在你已帮助楚王打败了魏国,以此捞到的名利已是够用了。因为楚不会再设两个令尹的,所以再打齐国,齐怕你。你以此称名也足够用了,官职也加不上什么,还不知足,性命难保,即使是再加官进爵,也只能归于后人,这种情形不是同那个本来已画成了蛇,可是硬去画足,反而连酒也喝不到的人一样吗?昭阳听了,便班师回国。后历代诗人常引此寓言。唐韩愈《感春四首》之四:“画蛇著足无处用,两翼霜向趋埃尘。”唐偓《安贫》:“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宋苏轼《与叶淳老、侯敦夫、张柬道同相视新河,乘道有诗,次韵二首》之一:“从来自笑画蛇足,此事何殊食鸡肋。”

●卡片②

《买椟还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王问墨家学派的田鸠:墨子学派,多不讲究辞令,这是为什么?田鸠先说了一个故事:“泰伯嫁其女于公子,令为之饰装,从文衣至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又讲了“买椟还珠”的故事,再谓:“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应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后人亦多用其意,元张养浩《读诗有感自和》其一:“久知好瑟吹竽拙,每笑还珠买椟非。”清史骐生《马怀》:“世人憎爱?

教学设计方案 篇二

一、课件声像导入课堂

1、课前课件展示徐秀娟及其丹顶鹤的图片,并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上课问好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歌,是否知道为救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而牺牲在黄海滩涂的姑娘徐秀娟。

2、教师讲述:这是一位爱鸟的姑娘,她17岁那年随父亲在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当临时工,仅用三天时间就识别了所有鹤的生年、编号,把不同年月、不同种类、不同脾性的鹤儿分类围圈起来。1986年,她刚从东北林业大学深造结束,就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的聘请,到这里开展越冬地鹤类驯养繁殖与研究工作。仅仅一年之后,这位来自东北的姑娘失踪了,她为了救护失踪的丹顶鹤黎明沉入河底,永远地失踪了……但是,她对丹顶鹤的关爱,对鸟类的热爱以及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却永留人们心田,这首《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凄婉地诉说着一位化鹤归来的美丽精灵……

3、导入课文:就是这位徐秀娟,在盐城工作期间,创作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灰椋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徐秀娟对鸟类的热爱尽在其间。

二、设疑对话初读课文

1、解题感知灰椋鸟的样子: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会说话的鸟儿?八哥,就属于椋鸟的一种,椋,古书中所讲的一种木质坚硬的树,叫椋子木,所以用木字旁。在我们盐城呢,多的是灰椋鸟,大家知道,为什么叫灰椋鸟呢?你从哪儿知道的?给大家读一读,大家集体读,(课件展示)这就是灰椋鸟的……(样子)

2、感受灰椋鸟的爱叫:这种椋鸟会不会说话?但它也有一个跟嘴巴有关的突出的特点,大家知道不?能不能把它爱叫的句子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同学们集体读一读。

3、设疑提示文章重点:现在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大家给老师解决一下,既然灰椋鸟灰不溜秋黑乎乎的,有什么写头?如果一下还有困难,不妨……(作读书状)这时候采用默读的方式比较好,静思默想其义自现。(归林壮观,入林热闹)那些内容描写了壮观和热闹的场面?(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和图片,引导观察和集体朗读,注意相机为椭、栖、喧进行正音、辨形)

4、提问:现在,能不能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注意要简洁。思考一下再回答。

三、理清明暗两条线索

1、分段:读到这个份上,大家知道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寻找心理线:作者喜爱灰椋鸟吗?是啊,老师多问了,不喜欢会写吗?那么,课文中有没有明显的词语写出了作者对灰椋鸟感情的变化?(有什么好看的呢?再也忍不住了,果然,情不自禁地欢呼)

四、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1、默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你最喜欢哪些写鸟的句子?先抄下来,再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教学设计方案 篇三

教学目的

一、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词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词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观沧海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春夜喜雨

1、解题。

提问:我们从题目中可以了解到有关本诗的哪些情况?

明确:季节棗春,时间棗夜,表现的对象棗雨,诗人的心情棗喜。

提示:诗歌就是扣住这几点来写的,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注意。

2、朗读。指导学生掌握节奏。

节奏划分参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理解内容。

提问:一、二两句写什么内容?其中有没有诗人的感情?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一、二句是赞美春雨来得及时,开篇就扣住了题目。一个“好”字,既是对春雨的赞誉,也流露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一个“知”字说明运用了拟人手法。

提问:三、四两句是正面写雨,写出了春雨怎样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写出了春雨轻、细的特点,这从“潜”“润”“细无声”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启发: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也有写春雨的句子,想一想,是怎样写的?

明确:“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同样也是写出了春雨细、轻的特点,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问:五、六两句写什么情景?跟春雨有什么关系?两个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两句写的是雨中的自然景色:因为下雨,天低云暗,野外是黑沉沉的,可是江中的渔火却闪着点点光亮。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春雨,但诗人描绘了一幅意境幽美的雨夜图,显得春意盎然,从侧面表现了春雨的可爱。

这两句在结构上互相对应:“野径”对“江船”,都是偏正短语;“云俱黑”对“火独明”,都是主谓短语。两个句子的词性完全相同。因此,对仗非常精工。

提问:最后两句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之景?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这两句写的是第二天早上雨后的景象,根据题目来看,应该是想象之景。

点拨:诗题为“春夜喜雨”,诗人为什么要写第二天的情景呢?这是因为诗人一生饱经战患流离之苦,当时定居在成都郊外,生活得到了安定,面对绵绵春雨,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在描绘了雨夜的景象之后,又展开想象,写出了雨后天晴,成都城里百花盛开的美好春景。

小结:读完全诗,我们不难领会,诗中尽管没有出现一个“喜”字,可是字里行间无处不洋溢着作者的欣喜。正因如此,这首诗成了吟咏春雨的名篇。值得指出的是,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不仅用字精工,体物入微,还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哲理(现在常被用来形容对人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成了千古名句。

4、分析韵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可分为四联,每两句为一联。押韵的字是“生”“声”“明”“城”。古代韵母ing和eng相通,现代各地方言还保留着这种读法。

5、齐读,背诵。

书湖阴先生壁

1、解题:书,写、题写。壁,墙壁。这是题写在邻居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诗。

2、指名试读,集体朗读。

3、理解内容。

提问:这首诗通篇写景,仔细阅读诗句,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的顺序是怎么安排的?

明确:第1句,写邻居茅屋的檐下经常打扫,非常洁静。第2句,写湖阴先生在庭院里亲手栽了许多花。第3句,写邻居家门前有条小河环绕着绿油油的田地。第4句,写远处两座大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进了满目青翠的山色。整首诗就是这样从近到远,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一片优美的田园风光。其中3、4两句,上句写水,下句写山,而且结构相对,词性相同,是很工整的对仗句。

提问:全诗虽然全是写景,我们仔细品味一下,其中有没有作者感情的抒发?

明确: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写得清新、幽静,可见作者很喜爱这种恬静、闲适的生活。

4、分析韵律。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韵脚是“苔”“栽”“来”等三字,通押“āi”韵。

5、齐读,背诵。

如 梦 令

1、参阅注释①,掌握有关内容。

2、范读,朗读。

3、理解内容。

简介:这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了一次作者跟友人们郊游的欢乐情景。词作虽然短小,可写得富有情趣。

提问:根据句号,可见词作分为三层意思。请仔细阅读课文,看它们分别写了什么意思?

明确:开头,“常记”二字说明这是回忆往事。“溪亭”“日暮”分别交代了那次郊游后与友人欢宴的地点和时间。“沈醉”即“沉醉”,说明大家兴致很高,喝了不少酒,结果连回家的路也辨不清了。第二层,写大家游宴尽兴后驾船回家,结果走错了路,“误入”了“藕花深处”。到这时,朋友们才醒悟过来,就争着把船划出去,一时桨声、水声齐作,把栖息在岸滩上的小鸟都惊醒了。

小结:词作没有具体写郊游的过程,只是写了它的尾声,归途中迷路后“争渡”的情景,构思非常巧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

齐读课文,体会意境。

4、分析韵律。

跟前面几首诗比较,可以看出词的句子有长短是由各种词牌的词谱规定的。这首词作中的“暮”“路”“处”“渡”“鹭”等字押韵。

5、齐读,背诵。

附:《如梦令》难句解析

常记A溪亭日暮,│B沈醉不知归路。

1)包孕句,主语是作者,因自述又因格律而省。宾语是时间修饰复句,B分句的谓语是并列式,“沈醉”跟“不知归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主语。“溪亭”说明“日暮”的处所。

2)“常”,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常”或“常常”,音义同于“尝”,也就是“曾经”,这里是作者追念往事,否则下文“惊起一滩鸥鹭”便讲不通了。“常”作“尝”讲,又如《汉书·陈涉、项籍传赞》“常以十倍之地”,《史记·陈涉世家》作“尝以十倍之地”;《墨子·兼爱下》:“常使若二君者……,”孙诒让《墨子间诂》:“‘常’与‘尝’同。”“归”,回到原地。

译文:“曾经记得在溪亭日暮的时候,沉醉着不知回家的路了。”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课本》注“争渡”为“抢着把船划出去”,“争渡”后面加了逗号。其实,“争”音义同“怎”,疑问代词。上文有“误入藕花深处”,下文有“惊起一滩鸥鹭”,“怎渡”就是“不能渡”,地处偏僻,因而“惊起”。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争”字条:“自来谓宋人用‘怎’字,唐人只有‘争’字。”唐诗“争”作“怎”的,如:“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白居易《题峡中石上》)宋诗如:“……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又,梁庾丹《夜梦还家》:“离人不相见,争忍对春光?”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319页:“争,通怎,怎么。”

译文:“怎么渡?怎么渡?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西 江 月

1、参阅注释⑥,掌握有关内容。

2、范读,朗读。

3、理解内容。

提示:这首词是辛弃疾罢职闲居时写的。原来词牌下有标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部。词作写的是作者在夜行路上的情景。这首词分上、下阕,我们分别理解。

提问:上阕写到了哪些景物?作者向我们展示怎样的景象?

明确:上阕写的是作者在月光中夜行所见的一片美丽景象:一轮明月高悬天边,明朗的月光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鸟鹊。清风徐徐,送来了蝉的鸣声。走在路上,蛙声阵阵,不绝于耳;稻花香飘,沁人心脾,这一切都预示着丰收的前景。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笔下的农村夏夜充满了欢跃的气氛。

齐读上阕,体会。

提问:下阕写什么内容?

明确:下阕写骤雨将至时的景象:正赶着路,忽然乌云笼罩,空中只剩下稀疏的星星点点,紧接着就噼里啪啦地掉下了雨点。加紧脚步,赶快找个避雨的地方,哎,真巧,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了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因而内心充满了欣慰的感情。

齐读下阕,体会。

小结:这首词描写了作者夜行途中所见的农村夏夜的美丽景象。尽管作者当时正罢职闲居,可是由于对生活的热爱,他即景生情,借词作表达了闲适愉快的心情。词作语言质朴,格调清新,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齐读,体味意境。

4、分析韵律。

押韵的字是“蝉”“年”“片”“前”“边”“见”等。

5、齐读,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

1、课堂讨论完成“练习”二、五题。

2、课后书面完成“练习”一、三题。

(沈维生)

附:《西江月》难句解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这句是写夏天晴夜的情景。词跟诗一样由于格律规定了字数,要在很少的字里面蕴藏更多的意思,就必须省略一些供人们想象的词语。“明月”指明月的影子,“别”,区分出,这里是“另一枝”的意思,即树的高枝,成语有“鹊占高枝”。“惊”,不及物动词增加使动用法,“惊鹊”,鸟鹊惊心飞翔。明月照在树枝上,移动着,使鸟鹊惊心而起飞。曹操有“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的诗句,王维《鸟鸣涧》有“月出惊山鸟”的诗句,是类似的意境。

2)通常的写法,第二部分是“半夜清风鸣蝉”,“半夜”在前面点出时间。这里先写“清风”后说“半夜”,为的顺乎“平平仄仄”的音律,以便跟“明月别枝”这种“仄仄平平”相谐和。“鸣蝉”典型地写出非常炎热的夏夜。或说把“半夜”直接置于“鸣蝉”前面,可以有力地烘托夏夜极热。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是个倒装句,通常的说法是“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因为“蛙声一片”是“说丰年”的声音,是赞丰年的清歌,现在把结果放在前面,就具有先描写再烘托的妙处,使读者体味此情。“香”字照应上句的清风,愉悦的夏夜,有声(惊鹊,鸣蝉、蛙声),有色(明月,别枝),也有香(稻花),“蛙声一片”“说丰年”,是把“蛙”人格化,感情化了,是“拟人”手法;又是一种侧面的渲染,比正面描写丰收经济得多,又生动得多了。“听取”是递进结构的复合词。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1)语法上,通常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但格律不合,音律要求“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而且“雨”不能跟下句“路转溪头忽见”的“见”押韵,只能把语法结构颠倒一下。

2)修辞上,两个分句除了对偶之外,又是侧面烘托的写法,“七八个星天外”是说“天空中”或“天空上”早已布满了云雨,只是山的一角还有“两三点雨”罢了。五代卢延让《松门寺》诗句有“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两三条电欲为雨”是正面描述。“两三点雨山前”,侧写大雨骤临,这一句很有供人想象的魅力。

3)“外”是“上”或者“中”;又如:“空外一鸷鸟,河上双白鹄。”(杜甫《独立》)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单句,由于格律,把“见”的宾语“旧时茅店社林边”提到前面去;一提前就显得着重,显得有着突如其来的喜悦。“旧时茅店社林边”,结构上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旧时茅店在社林边”;二,“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2)“茅店”,茅舍,这里指村落里的旅馆,客栈,元稹《连昌宫词》有“店舍无烟宫树绿”,岑参《汉川山行呈成少尹》诗有“山店云迎客”。“社”,乡村祭祀土地神的“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木。

译文:“那住过的社林旁边村落的旅馆,在道路转过溪水一头忽然出现。”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篇四

《中国石拱桥》

课文内容分析:《中国石拱桥》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详尽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及特点,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学情分析:《中国石拱桥》作为八年级学生初中阶段系统学习说明文的首篇文章,这体现了它的重要性。从纵向看,学生小学已经接触过说明文,掌握了关于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等基本的知识,从横向看,学生学习的课文绝大多数是记叙文,平时写作都以记叙文为主,对说明文的学习和运用还是比较陌生的,并且觉得说明文比较枯燥,那么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会有一定难度。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以学定教,创设情境、灵活采用学习方法激发积极性并锻炼思维。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筛选关键信息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习通过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结构层次更有条理地来介绍说明对象。

2、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顺序,通过仿写、点评、修改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运用说明文相关知识。

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概括、筛选信息及如何抓住事物特征进行介绍和说明,理解文章通过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结构层次更有条理地来介绍说明对象的写作要点。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顺序,通过仿写、点评、修改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运用说明文相关知识。

教学创意:《中国石拱桥》是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也是初中阶段第一篇说明文。本课的设计思路是:1.通过小组探究、模拟导游等方式在把握本文内容的基础上,以问答互动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理解。2.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到本文的人文情怀。3.通过补写现代石拱桥的典型例子的方式,考察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运用。由课内到课外,由古代到现代,由知识到人文,由学习到实践,希望能以文本阅读为支撑,以口头表达与写作训练为落脚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赏桥,了解桥之义

学生活动:(展示各种各样桥的照片)这些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理解,用一句话说说“桥”是什么吗?(生交流)

明确:架在河上、陆地上、峡谷上的连接两岸可供人们通行的建筑物,就是桥。

二、说桥,领悟桥之理

学生活动:本文约1700多字,请大家用三分钟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勾画关键语句,再组合文章的关键句为大家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②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它们几乎到处都有,且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③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起不少石拱桥。近几年来,全国造了总长二十余万米的这种拱桥,其中的一孔,长达150米。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角度讨论:这篇文章为什么会放在初中阶段第一个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

提供以下四个思考角度:

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思考:通过组合关键句已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那其他内容是不是可以删除?为什么?

②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思考:本文的说明语言准确严谨,但是一些不确定表述,如“大约”“可能”“几乎”等词多次出现,你如何看?请结合具体语句作简要分析。

③从说明顺序的角度思考: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能调换先后顺序吗?为什么?文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④从说明结构的角度思考:文章的题目是《中国石拱桥》,那么开头两段讲石拱桥的特点是否多余?最后一段又有什么作用?

三、游桥,欣赏桥之美

学生活动:这么多例子里面,作者将赵州桥和卢沟桥重点介绍,那么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请大家按照自己的兴趣分成两个导游小组,组员进行如下分工:

①说明图绘制: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赵州桥或卢沟桥的示意图,在相应的位置上标出数据。

②导游词整理:根据课文内容,大体按照以下格式有条理地梳理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导游词,可在书中相应位置批注。

如:历史悠久——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③赵州桥(卢沟桥)介绍:根据课文内容、导游词以及自己的合理发挥,有条理、有重点、有详略、有趣味地为大家介绍一座桥。

(两个组分别派代表上来在黑板上边画图边介绍这座桥)

四、布置作业

①请在积累本上完成本课重要字词字音词义的积累。

②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思考探究】第一题的表格。

③文中还有哪些没说全的说明方法?请课下批注,并交流。

第二课时

一、比桥,体会桥之情

学生活动:看【积累拓展】五的材料(一),与文中第6—8自然段对比阅读,看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明确:《中国桥梁史料》选段集中介绍卢沟桥本身的情况,分桥拱、桥墩、桥面、桥栏等几个部位,列举大量数据与事实,一一介绍。课文则重点介绍卢沟桥的结构特点、桥栏上的石狮子,也介绍卢沟桥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因为《中国桥梁史料》是部桥梁学的专业著作,所以主要从学科专业的角度,介绍卢沟桥作为一座重要建筑物的技术细节;课文是一篇科普文章,要让普通读者在有限篇幅内比较全面地了解卢沟桥,自然不能过多聚焦技术细节,但又要让读者对卢沟桥的建筑特点有所了解,所以选择结构特点和最的石狮子作为说明重点。

二、写桥,领略桥之韵

世界跨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贵州省罗甸县大小井特大桥即将在今年建成,当地人民都非常开心,其中有个同学想把这座桥补写到说明文《中国石拱桥》里,以此告慰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爷爷的在天之灵。在准备写作的过程中,这个同学产生了疑问,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学生活动:看链接资料,想想大小井特大桥适合补写到《中国石拱桥》里吗?为什么?

补充资料:大小井特大桥资料及图片

【资料一】:大小井特大桥的简介

大小井特大桥始建于2016年6月29日,工期38个月,全长1.5公里,主桥主跨为450米,2018年6月30日横跨在贵州省罗甸县大井河上的大小井特大桥顺利合拢,大小井特大桥是平塘至罗甸高速公路关键性工程,是世界跨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

全桥共58个吊装节段,节段净吊重达160吨。桥台所在山坡峰顶与河底相对高差约250米。上百吨重的节段被一节一节吊到200多米的高空后再精确移动到位拼结起来合龙。

【资料二】:大小井特大桥的施工环境

作为我国典型的高山峡谷大跨度钢管拱桥和世界同类型桥梁之最,大小井特大桥结构、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大桥拱座施工现场地形陡峭,边坡开挖高度高,开挖方量大,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技术难度大,拱脚预埋件安装精度要求高。缆索吊机安装施工主塔拼装高度高,主索安装跨度大,施工安全风险高。主拱安装施工拱肋纵向运输距离长,吊装重量大,主拱对接精度、线形及高程控制要求高,主拱悬拼施工时间长,斜拉扣挂施工难度高。山区机制砂C60自密实混凝土技术难度高,混凝土顶升高度高。

同时,大桥本身也将成为当地景区的一道风景线。大小井特大桥建在布依族居住的大小井风景区。景区河水碧绿清澈,两岸古榕参天蔽日,翠竹亭亭玉立,农田阡陌纵横。还有鬼斧神工的溶洞,神秘莫测的天坑。已合龙的大小井特大桥,与景区相互衬托,遥相呼应,成为景区又一道风景线。远处观望大桥,整个大桥犹如一座"天桥"。桥梁建设者们在"空中"修起了"天路",在"天路"上建起"天桥"。

【资料三】:大小井特大桥的修建意义

该桥是贵州本地企业完全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桥。大桥预计2019年8月全部竣工,年底实现通车,通车后从平塘县到罗甸县只需1个小时,比走省道快2个小时,对打通贵州的"断头路",加快黔南地区横向连接运输大通道的形成,加快贵州建设交通强国西部示范省,助推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有着重要意义。

明确:材料选择符合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可以补充进去。

学生活动:试着将大小井特大桥补写进课文里。之后选一篇代表习作集体修改、点评。

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取舍链接资料,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进行片段写作,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三、寻桥,领略桥之新

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石拱桥建设的无数奇迹。以茅以升为代表的现代桥梁专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设的新局面。今天,有“基建狂魔”之称的中国当代桥梁建设者们,不断开创新的造桥技术、刷新桥梁建设的世界记录,大小井特大桥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还有更多创新的桥梁工程等着我们去了解、介绍和赞颂。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观看纪录片《超级工程2》第二集《中国桥》,搜集2018年中国新建大桥的相关资料,试着再给其中的一类或一座桥写一段说明文字。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五

第一单元学习本组课文,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课文

1、燕子2、古诗两首3、荷花4、珍珠泉5、园地一

教学目的:

1、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4、通过颂读古诗学生能理解诗句意思并背诵古诗背诵两首诗。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6、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7、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做着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2、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5、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美术教案 篇六

(一)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蓝三原色。

2、大胆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变”出美丽的线条。

3、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培养操作兴趣。

(二)活动准备:

红、黄、蓝三原色颜料、筐子、珠子、勺子、画纸、棉签、毛巾等(三)活动过程:

1、引入主题,激发兴趣教师出示空白盒子:我有个白白的空盒子,今天就用它和小珠子给大家变个好玩的魔术!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怎么变的?变出了什么?

2、教师变魔术:

1)教师将珠子放入空白盒子中,来回滚动。

2)教师展示盒子:请小朋友看看变出了什么?

(初步感知线条与红、黄、蓝三原色)3)幼儿观察后自由说说4)帮助幼儿明确操作要点5)幼儿尝试操作3、引导幼儿尝试用各种材料变出“美丽的线条”

1)教师启发:刚才我们用盒子和珠子变出了“美丽的线条”,还能用其它方法变吗?

2)幼儿想想、说说……3)教师引导:我们准备了好多东西,请你试一试,能不能用它们变出美丽的线条。等会儿把你的好办法告诉大家……4)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教师巡回辅导提供适度的帮助。

5)引导幼儿尝试不同的操作材料,积累丰富的活动体验。

(以个别交流的方式帮助幼儿区分红、黄、蓝三原色)6)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4、欣赏作品,引导幼儿分享、交流操作成果。

1)师生观看操作成果,教师针对具体情况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方法,并引导幼儿交流内心的感受,帮助幼儿肯定自己、欣赏同伴……2)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最喜欢的颜色,帮助幼儿明确红、黄、蓝三原色。

教学设计方案 篇七

教学设计思想:

寓言《揠苗助长》是一篇讲读课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这篇课文,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了学习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 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这则寓言执教者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录相,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再通过游戏“勇敢者闯关,”由小老师解决同学们的问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帮助同学们理解了课文内容。跟着执教者设计小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了课文内容的学习。最后,让学生通过校园网自由讨论并交流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像《揠苗助长》的事情吗?说说还知道哪些寓言?小组表演课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一.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2。理解寓言含义,回答课后问题。

3。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意、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三. 教学准备

课件

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题,以旧引新。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什么是寓言呢?在二年级我们学过哪些寓言?这节课老师再给你们讲一个寓言故事,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13课寓言二则的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2。带着问题我们来看看《揠苗助长》的录相(进入网站)

过渡: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3。点击课文自学。

自学要求: ①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②理解文中的词语,可以同桌互相讨论。

1。游戏:勇敢者闯关,小老师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2。完成课堂练习。填空:古时候有个人,巴望

做法

结果

3。指导朗读

① 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② 指名朗读,问: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③ 指名读全文,评议,全班齐读全文。

三、讨论:读了这则寓言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进入校园网)

四、理解寓意

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像《揠苗助长》的事情呢?今后该怎么做?

五、表演寓言,锻炼能力

六、课外延伸

1。 你还知道什么寓言?

2。欣赏寓言,说说明白了什么道理?

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八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语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小兴岭美丽的景物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兴安岭的美与丰富的物产。

2、体会用词的准确与生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师准备】

1、收集小兴安岭的资料。

2、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学法指导,打印下来。

3、准备练习纸。

4、到电教室上课,投影,录音机,录音带。

5、第一课时后指导学生表演和收集摘录资料。

【学生准备】

1、收集小兴安岭的资料。

2、准备实物(包括叶子、头饰等)。

3、准备表演。

4、观察学校附近的景物。

【教学要点】

1、读准生字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总-分-总的结构,学习第一、六自然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投影显示图片,简介小兴安岭。板书课题。

问:小兴安岭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听课文录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拼读生字词,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明白了。

3、自由读课文,说说你喜欢哪个季节的景色。

4、齐读课文,想想,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讲读课文一、六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指导理解词句和朗读。

小结:这段总起。

2、过渡:接下来写了小兴安岭的春景、夏景、秋景和冬景。

3、齐读最后一段: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指导理解词句和朗读。

小结:这段总结。

4、总结:课文是按总-分-总这样的顺序写的,首先写了小兴安岭树木多,再写春、夏、秋、冬的景色;最后点明它的美丽、富饶。

四、布置自学

四小组各选一段进行学习,组长组织好组员进行朗读、背诵、表演、制作、绘画等,还可以请教老师。

(附上给学生的自学指导和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2~5自然段,体会小兴安岭的美,激发爱祖国的感情。

2、学习和理解一些词句,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3、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激励,培养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头填空)课文共有()个自然段,首先(),写了小兴安岭(),然后(),分别写了小兴安岭的()景,()景,()景和()景,最后(),写了小兴安岭()。

过渡:小兴安岭是如此美丽,大家想不想更深入细致地欣赏一番呢?

二、四小组汇报各自的学习情况,在汇报交流中学习2~5自然段

1、一组汇报春景一段:

⑴小组长说出刻组所选用的主要学习方法(朗读、背诵法;练习法。)

⑵小组朗读这段。

⑶汇报学习的字词句:

①写出本段中带有下面部首的字,并说说怎样记忆和区别。

(汇、溪、淙、涨、满)教师点拨。

②理解欣赏的意思并造句。

③读这段第一句,比较体会抽出和长出有什么不同。

⑷一组表演背诵这段,评议,给最佳朗诵奖。

⑸全班读。

2、二组汇报夏景一段:

⑴小组长说出刻组所选用的主要学习方法(听读、表演法;欣赏、摘录法。)

⑵听课文第三段录音。

⑶汇报学习的字词句。

摘录这段的词句并说说这些词句用得好在哪里:

①四字词:(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

②动词:(长、封、遮、挡、升、浸、穿过、照射、盛开)

③表示颜色的词:(乳白、红、白、黄、紫)

④比喻句:(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园。)

⑷二组表演背诵这段,给最佳表演奖

3、三组汇报秋景一段:

⑴小组长说出刻组所选用的主要学习方法(查找资料法,理解词语法)

⑵小组读第三段。

⑶汇报自学的字词句:

①找出有关的资料理解词语:

白桦:

栎树:

红松:

山葡萄:

榛子:

蘑菇:

木耳:

人参:(从书本上找图片、自己画的图画、字典、词典上的解释)

②摘录词语并说说用法:

表示颜色的':黄、苍翠

描写味道的:又酸又甜又香又脆鲜嫩

③问答:落叶为什么会在林间飞舞?(体会好词好句)

⑷给出最佳收集奖全班齐读这段。

4、四组汇报冬景一段:

⑴小组长说出刻组所选用的主要学习方法。(综合以上的方法)

⑵小组背诵这段。

⑶汇报学习的字词句:

①给多音字组词:

没:momei

藏:cangzang

②填空:这段写到小兴安岭的动物有:(紫貂黑熊松鼠)

你从课文之外知道的还有:(略)

③填空,再说说用上了括号里的词语有不什么不同,好在哪里:

A、紫貂和黑熊()躲进各自的洞里。

B、黑熊()用舌头舔着自己()的脚掌。

C、松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来临。

⑷小组表演下雪的情形和几种动物的姿态

⑸给出最佳合作奖,齐读这段

5、质疑问难:

你还有哪些疑问?(小组互相挑战)

你还收集到哪些资料想告诉大家?

你最喜欢哪个片断?有感情背诵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重要的收获?

三、总结全文

1、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景色多美啊!它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我们祖国还有很多这样的美丽富饶的地方。你愿意到这些地方去亲眼欣赏美景,并自觉保护这些优美的环境,爱惜这些珍贵的资源吗?

2、这篇课文描写景物能抓住特点,写得具体生动(板书)

四、巩固延伸

朗读全文。

画一幅图(可选任一季节)。

板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

总起:树木多

春:树木、积雪、小溪、小鹿

分述夏:树木、雾、阳光、草地

秋:树叶、物产

冬:雪、动物

总结:美丽富绕

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初步了解课文讲了哪几种动物,它们是怎样过冬的。

3、感受大自然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1、识字教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感受大自然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谈话导入。

2、出示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讲了哪几种小动物?它们得怎样过冬的?

三、检查反馈,汇报学习成果

1、课文讲了哪几种小动物?

①小蚂蚁来到树林里发现什么奇怪的事呀?

②那么小动物都到哪儿去了呢?

③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呢?

2、自由读生字读音

①检查读音。

②齐读生字新词。

③学习带读字。(笃池塘)

3、教学生字。

①学生自由学习生字,师巡回指导。

②检查自学。

四、看图说话,教学第一节。

出示:秋天的树林图

1、小朋友,你看了这幅图有什么感受呢?

2、那课文哪一节是写这幅图的呢?

3、学习第二句。

①看图说话。

②感情朗读。

4、学习第一句。

5、学习第三句。

五、书写指导。

教 学 设 计 模 板 篇十

一、教材简说:

下雪啦!兔妈妈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可爱的雪孩子陪小白兔玩,给小白兔带来了欢乐。小白兔的家着火了,勇敢的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成了一朵白云。白云很美很美,就像雪孩子很美很美的心灵。

读着这个动人的童话故事,每个人都会感触到雪孩子善良的心地。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借助图画阅读的能力。

本篇为首次出现不注拼音的课文,让学生尝试着自己阅读,激发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三、学习目标:

1 . 认识10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

2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生字中,注意读准“让、往、烧、知”四个字的读音。课文不注拼音,除十个生字外,还有“累、息、柴、救、却”五个字没有学过,外加多音字“着”。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自己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图画、结合上下文猜读,或查查生字表,问问同学,实在有困难的做上记号问老师。教师检查时要注意正音。

随生字“孩”,认识偏旁“孑”。十个生字中,“起、玩、往、觉、知、化”,都可以利用学过的熟字来识记。其他的字可通过多读,整体识记。

巩固识字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如,编句子。

知道:我知道了。

孩子、睡觉:孩子上床睡觉了。

2.写字。

写好“瓜、衣、来”的关键是撇与捺对称。在学生看范字的基础上,重点指导两个字。

瓜:上撇平短,左撇竖长,与捺对称。

衣:点居中,不与“横”相连。第三笔自“横”中间起笔,向左下撇出。“竖提”从“撇”的中上部起笔,最后“捺”起笔低于长撇并与撇相接,向右伸展与撇对称。

(二)朗读感悟

1.本课因不注拼音,朗读中除强调读准字音外,还要正确处理轻声,如,“房子”的“子”、“休息”的“息”。“着”是多音字,也要提醒学生读准。教学中可作适当提示或听录音范读。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图文对照逐段练读,要读出雪地、云朵的美丽,小白兔的快乐与伤心。

(1)引导学生看图,教师边描述,边范读。

(2)分段接力读。

(3)自由读,要求读得流利、有感情。

(4)朗读比赛。选择最喜欢的句段读。

(三)课后练习

课后“读读说说”是让学生感知“又”字连用可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左边一栏说的是动作,右边一栏说的是特点。练习时不必受此限制,先放开说,只要前后不矛盾即可。说的过程中要注意纠正运用不当的词语。

(四)实践活动

1.讲故事:将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续编故事:《雪孩子又回来了》。想象小白兔与雪孩子见了面会做什么,说什么。

第二课时

(一)看图自读课文

要求:仔细看图,想想每幅图上画了什么。再图文对照,练读图旁的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二)合作学习,认记生字

1.提出初读时遇到的困难。

2.利用自己喜欢的猜读、查生字表、问同学等多种识字方法,再读生字和课文。

3.交流识字方法。

(三)检查自读情况,读后正音

(四)朗读感悟

1.课件展示最后一幅图,想想说说:小白兔望着白云会说些什么?你想对雪孩子说什么?

2.想一想: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五)字词练习

1.读句子识记生字:孩子,你要知道,玩火可不好。万一火烧起来,往往会带来可怕的结果。

2.完成课后“读读说说”。

(六)指导写字

(七)实践活动

1.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续编故事《雪孩子又回来了》。

3.阅读儿歌《堆雪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教学设计方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11 129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