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教学设计(4篇)

发布时间: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_ 篇一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_模板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覃红梅

导入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

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进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的魅力;

2、理解文中排比句以及短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律动的力量。

出示朗读要求

1、发音准确,字正腔圆地读;

2、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节奏;

3、速度、快慢适中。

听、读,鼓舞飞扬

1、文中反复出现的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好一个安塞腰鼓!”

2、在13、17、22、24自然段反复出现,分别应该怎么读?

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品、赏,语言精彩

1、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

2、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对于描写场面、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表达,腰鼓内涵

”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要赞美的仅仅是安塞腰鼓的壮美么?

好一个蓬勃的生命力量!

好一个生命的舞蹈!

好一个充满希望的原野!

好一个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好一个阳刚之美!

好一个反璞归真的自然生活状态!

好一个粗犷厚重的黄土文化!

鼓——人——生命、文化、生活

质疑、思悟

请体会最后一句话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

”鸡啼”,是新的一天的开始,预示着新生活的希望。在黄土地上贫穷地生活着的安塞人,为什么还能将自己的腰鼓敲得这么响?因为他们躯体里涌动着旺盛的生命力量,更因为他们骨子里充满着新生活的强烈渴望!

”鼓声” 又响起,生命在律动

从古到今,这股来自黄土地的爆发力,这豪情滚滚、昂扬向上的精神,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你的心灵被震撼了吗?

从学习跳舞和排练节目谈起,表演或者欣赏学校丝竹社团表演等的感受说说,每一个活动都不容易,代代相传,传承的仅仅是技艺吗?还有一种怎样的精神呢?

仿写并展示。

夹竹桃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学习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作者对比、联想的写作方法。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题,了解作者。

是什么原因令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出示第六自然段)指名读。

(韧性、幻想)

二、品读课文:

(一)韧性

1、提到“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不屈不挠、顽强不屈、能屈能伸……)那么夹竹桃的韧性又体现在哪呢?

2、轻声朗读第四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再读读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出示学习要求提示)

3、学生自己朗读体会

4、交流、指导朗读

“一朵花败了,又开了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从两个“又”可以体会到什么?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无不”能不能换一种说法呢?(每日都)比较句子,体会双重否定的作用

用“无…不”造句。(无时不、无人不、无法不)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别的花无法与之相比)换一种说法。造句。

5、小结:不论天气变化,还是季节更替,夹竹桃依旧迎风吐艳。它们不张扬,不倦怠,不抢眼,而生命之歌却是那样嘹亮,这是多么可贵的韧性呀!齐读第四自然段。

6、是啊,“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陈述句改反问句)

7、院子里其它的花又如何呢?作者的小院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花团锦簇、万紫千红)

可是作者却单单钟情那一声不响、悄然开放的夹竹桃。既然如此,文章的题目也叫“夹竹桃”,那作者为什么要将小院的花写得如此美,这样写用意是什么?(衬托夹竹桃的韧性)

你从哪里看出作者有意将其他花进行对比的?(两小节都按季节顺序写)

8、教师引读: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一年三季,虽万紫千红,却又花开花落。唯有夹竹桃,一朵花败了……

9、小结:悄悄地,一声不响的,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夹竹桃目睹了百花争艳的繁华美景,又亲见了百花的无奈凋零,它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默默无闻以及它那顽强的生命力,使我想到了很多很多,你们想到了什么?

(二)幻想

过渡: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一剂催化剂,引发了我许多幻想。

1、自主学习:(出示要求)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读了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交流:

3、汇报: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①指名回答。“你站在它下面……”(出示)指导朗读

叶影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花影迷离(模糊)

②谁能用朗读将我们领入情境中去。

③月光轻柔,大门内夹竹桃香气四溢,花影迷离,多美的意境呀!置身于这优美的氛围里,人的思绪也飞扬了起来。那墙上的花影,叶影引起了作者无尽的遐想。

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朗读。

①指名读。

③可以分享读,邀请同学和你一块朗读,体会分享的快乐。

读了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感受?

(想象丰富、意境美、用词准确、描写生动有情趣。)

4、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我们常会用到,请看图,欣赏月光下的夹竹桃,展开幻想,仿照句式说话。先自己想,再分小组交流、汇报。

5、这样的夜晚,这样的花香,你站在它下面,早已醉倒在这花香中了,让我们带着这份沉醉,把心中的感觉美美地读出来。(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

作者之所以爱夹竹桃,是因为它有,又能,这是夹竹桃的表面所不能表现出来的,作者真会观察,那么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这样善于观察,对于人或事物,我们不能只看起外表,更要注意它的内在美。让我们记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记住它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幻想。

夹竹桃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深入读文,懂得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体会夹竹桃的妙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夹竹桃的妙处,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植物之美。

教学准备

夹竹桃的资料图片,作者简介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有喜爱或熟悉的花吗?请简单给大家说一说。

生介绍熟悉的花

师:同学们了解的花还真多,老师今天也给大家介绍一种花(课件出示:夹竹桃的图片)谁认得这种花?生答。

师(课件出示)简介夹竹桃,板书课题:夹竹桃

师:《夹竹桃》是我国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本文节选其中一部分,课下同学们可以到网上查看全文。

二、介绍作者简介

过渡:夹竹桃究竟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么具体介绍的?我们到文中看一看。

三、初读全文,疏通文意

1、自由轻声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较长句子或读不通顺的句子可反复读两遍。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全班交流,理清文章脉络。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夹竹桃究竟有什么妙处,让着作者喜爱?

3、生读文,思考,小组交流,汇报。

师:对啊,作者最后一段概括了夹竹桃的韧性,及能引起他的幻想让他爱上了夹竹桃,回答了第一自然段的问题,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这种写法特点是什么?生答:首尾呼应!

师:文中那些句子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请同学们快速读文,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4、指名读,组织评价,指导朗读

师: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作者的幻想?引起了作者那些幻想?

5、生默读,交流,组织交流,指导朗读

6、小结:月光下的夹竹桃,作者把它幻想成了地图,池塘,墨竹,假如你站在它下面,发挥你的想象力,你会幻想它什么?什么样?

7、生描诉,生生评价。

五、拓展阅读,品味写法

1、师:因为夹竹桃的韧性,能引起幻想,让作者喜爱。通过阅读,相信同学们对夹竹桃也有了自己的独特体验或感受,你发现了夹竹桃的哪些妙处?

2、生读文,朗读展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其描写特点。指导朗读

3、有感情通读全文,作者的哪些写法值得你学习?

全班交流,总分总的顺序,对比反衬的写法。

六、总结

夹竹桃这种既不名贵,也不是最美的花,却让作者深深喜爱,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与众不同,都源于作者的用心观察,善于表达,希望同学们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勤动笔。

七、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全文

2、发挥想象力,仿写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的幻想

夹竹桃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奇妙有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能直接找出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夹竹桃最值得作者留恋回忆的原因,感悟夹竹桃的花期之长和可贵的韧性、教学难点:

启发想象,理解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

一、图片引入,慧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株美丽的植物,大家请看(出示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种植物的叶和花,看那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

2、交流:(这种植物的叶像竹,花如桃、)

3、如果请你就这两个方面的特征,试着给它取个名字的话,你想到了什么名字呢?(竹桃、桃竹)

这美丽而高雅的植物受到人们的垂爱,人们根据它叶和花的特征,给它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_____夹竹桃、二、品读欣赏,感悟色美

1、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作者却认为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究竟是什么最值得作者留恋与回忆呢?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出示图片)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它是什么样儿的呢?用_____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渎自悟,夹竹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讨论交流(联系画面):红色_____火;白色_____雪;不相容_____融洽。

3、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这种景象奇妙而有趣)

三、整体把握,引出话题

作者认为夹竹桃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不仅仅是因为夹竹桃的花朵颜色十分奇妙,十分有趣,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原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四、抓住重点,感悟妙处

(一)、对比”万紫千红、花开花落”感悟”花期之长,韧性可贵”

1、学生自渎第四自然段,圈画出表现夹竹桃可贵韧性的词句,对所找句子作小组交流。

2、要求学生结合所找句子,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夹竹桃与这一段中所描写的14种花有什么不同?点拨学生结合自读收获交流所感受到的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并点拨学生理解第三自然段虽不是直接写夹竹桃,却反衬了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并感受这种对比衬托在文中的作用。

(二)想象”叶影花影,神奇幻化”,感悟”参差迷离,充满幻想”

1、学生自渎第五自然段,圈画描写月下夹竹桃的句子,看看月下夹竹桃能引发怎样的幻想、(地图、荇藻、墨竹)

2、要求学生结合所找的句子,仔细读读第五自然段,想想:月下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我”的幻想?(因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3、小结:月光下的夹竹桃的黑影本是平淡无奇的,但加入了作者的奇思妙想就变得意趣盎然了、参差的夜影,迷离的花影被想象成了地图、荇藻、墨竹,而小飞虫、小夜蛾则成了远渡重洋的海轮和游过池塘的小鱼、多么贴切、多么新奇的想象呀!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五、回归整体,赞美升华

1、重读中心句,深化主题、反复吟咏”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领会这一句是如此鲜明地揭示了夹竹桃的可贵之处,从而自然体会到季先生对夹竹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此基础上,上溯课文第1自然段,让学生说说此时再读句子”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的感受,从而进一步提升夹竹桃在学生心中的地位、2、作者不仅仅在向我们介绍一种植物,更是因有感于夹竹桃的可贵妙处而在传达自己的特定情感、六、布置作业:

大自然中其实还有许多植物也有夹竹桃这样的韧性、如菊花、梅花、雪松、小草、竹子等、拿出你手中的笔,把你喜欢的那种植物的韧性写出来、(可以是一个小片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2、体会交流课文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看注释、猜读和文白对照等方法,阅读理解文字浅显的文言文。

教学准备

教师查阅资料,对《列子》有更多的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发自信

这是小学阶段唯一一篇文言文的略读课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比如,老师可以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略读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关尹子教射》,大家有信心学好吗?

二、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和感觉不一样的句子。

三、学生熟读

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把短文读熟。

四、猜读

学生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对课文进行大胆的猜读,把短文的意思连贯地说下来。如:“请于关尹子”,学生可能会解释为:向关尹子请教。又如:“又以报关尹子”,学生可能解释为:又把它报告关尹子。怎样解释才能上下句意思连贯,老师不要急于讲解,应让学生猜读之后再通过文白对照自己去理解。

学生要把自己的猜读在小组内交流,对同一个句子有不同理解的,要讨论一下,看谁的解释合理。

五、文白对照

学生通过猜读和交流,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此时,可让学生一句一句地文白对照,即看一句文言,再看一句白话是怎么说的。遇到跟自己猜读时的理解不同的,要停下来想一想。

六、体会道理

在学生理解了短文的意思以后,老师可就《列子》作个简单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关尹子教射箭这件事悟出什么道理。(为激发学生兴趣,可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北大的一个教授在学生毕业离校时,给学生讲了列子学射的故事,你们知道教授的的用意吗?)

对短文所要说明的道理,学生只要能从某一方面领悟即可,如可以从列子的学去体会,学无止境,做学问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又如可以从关尹子的教去体会,老师的教要循循善诱,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不能包办代替等等。还可以引用原文中的一句话: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不仅射箭如此,治理国家和提升个人修养也是同样的道理),引导学生去体会做人的道理。

26《关伊子教射》由本网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连忙”练习说话。

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下雨前会出现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这三种现象,并初步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段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是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自然知识。难点是了解一些动物下雨前活动现象产生的原因。

【课前准备】

1.词句条及活动的小白兔图。

2.小白兔、燕子、鱼、蚂蚁的头饰。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下雨前会出现“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这三种现象,并初步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揭题析题

(一)谈话、板书课题。

(二)区别“下雨了”与“要下雨了”。

二、小声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边读边注意三点:

(一)看清课文中加拼音的字,读准读音。

(二)想想课文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

(三)看看课文是分几个自然段写的?

三、检查提问

(一)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课文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

(板书:燕子、鱼、蚂蚁)

(三)课文是分几个自然段写的?在书上标出来。

四、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

(师板绘山坡、树、草等)

2.提问:(1)这段有几句话?读了第一句你知道了什么?小白兔是怎样割草的?(用活动图演示小白兔弯腰的动作。)(2)这时小白兔感到天气怎么样?“天气很闷”时会让人感到怎样呢?(师生共同通过两次不同的呼吸来体验。)(3)于是,小白兔便怎么样?(用活动图演示小白兔直起身子的动作。)(4)在小白兔刚才的动作中,有两个是正好相反的;你看出来了吗?在书上用“——”划出来。

(二)学习二、三自然段。

1.当小白兔直起身子时,看到了什么?(师板绘小燕子图)

2.燕子和平时一样不一样?从哪儿看出飞得低?(板书:飞得很低。)

3.小白兔是怎样问燕子的?(指名读、齐读)

4.燕子是怎样说的?(引读第三段)

5.谁来当小燕子,边飞边说?(指名表演)其他同学注意看燕子的话一共有几句。

6.燕子的话有几句?谁来读读第二句和第三句?(指名读)

7.“空气很潮湿”说明空气中什么多了?什么时候空气就很潮湿呢?

8.“正忙着”的“正”是什么意思?“忙着”又是什么意思?

9.小白兔现在知道燕子飞得低的原因了。你知道了吗?

10.燕子说“要下雨了”,他是怎么知道要下雨的?(引导学生发现燕子的思考过程。)

11.男女生分角色读小白兔和燕子的对话。

(三)学习四、五、六段

1.指名读四、五、六段。

2.听了燕子的话,小白兔是怎么想的?(引读。出示句子:是要下雨了吗?)这句话用了什么符号?说明小白兔对燕子的话是相信还是不相信?

3.这时候他又看到了谁?只有两条小鱼吗?小鱼怎么样了?(板书:游到水面)

4.小白兔是怎么问的?(引读)“有空”是什么意思?

5.小鱼是怎么说的?(引读)“透透气”又是什么意思?

6.谁能说说小鱼游到水面的原因?

师归纳:平时小鱼在水里呼吸,水中的空气就够用了,因此不需要游到水面上来,但要下雨了,水里的空气少了,小鱼在水里觉得很闷,所以就游到水面上来透透气。

7.指名两位学生分角色读小白兔和小鱼的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小鱼对小白兔的关心。

(四)学习第七段。

1.学生轻声读第七段。

2.小白兔听了小鱼的话相信要下雨了吗?你怎么知道的?(出示“连忙”)“连忙”是什么意思?小白兔赶快干什么?什么是挎?(师表演挎篮子)

3.小白兔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了谁?是多少蚂蚁?他们在干什么?(板书:往高处搬家)为什么要往高处搬家?

4.指名学生读第七段,学生边听边想,到底是小白兔告诉蚂蚁要下雨了,还是蚂蚁告诉小白兔要下雨了?

5.指导读“是要下雨了。”(指名读、齐读)

(五)学习八、九自然段

1.听了蚂蚁的话,小白兔是怎么做的?(出示:加快步子)他一边跑还一边喊什么?(引读)

2.正在这时候,一阵雷声,哗哗哗,雨就下起来了。(师画雨点)这雨下得怎么样?

3.指导朗读第九段(齐读)

五、.总结课文

学了这 www.shancaoxiang.com 课,你知道要下雨了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

除了这三种现象,在下雨之前,自然界里还有许多与平时不一样的现象。你还知道哪些?(让学生谈)希望同学们要像小白兔那样看到不明白的现象积极地问别人,还可以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你们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就会越来越聪明。

六、重点指导部分生字的字形。

七、分角色朗读全文

(请四名同学分别当课文里的四种小动物,并戴上头饰,其他同学读旁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课生字,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

二、从课文中提出本课生字词学习。

三、指导书写。

四、学生在作业本上写生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段课文,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略)

附: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要下雨了》教案设计(三)由本网网教案频道www.c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二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重点)2.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重点)

3.品味文章意蕴内涵,发表自己的见解。(难点)过程与方法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所以,所有的教学环节设计都以让学生看、听、读、说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让个体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教学设想: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城市的现代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 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了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受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欣赏一首陕北民歌)

听了这首优美的陕北民歌后,让我们共同欣赏下面一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吗?

(陕北民歌、陕北说书、陕北唢呐、陕北剪纸)

(展示腰鼓图片)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鼓吗?———腰鼓

你们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是哪里吗?——陕北的安塞

说到腰鼓,作为陕北人的我们并不陌生,可能我们同学们中间还有人打过。这是在我们陕北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每到春节或有重大庆典活动的时候,我们都会扭起秧歌,打起腰鼓来庆祝。其实我们横山的腰鼓也是很有名的,但还

不是最有名的,最有名腰鼓还是安塞腰鼓。下面咱们就一起来简要了解一下安塞腰鼓。

二、安塞腰鼓简介:

安塞腰鼓诞生于黄土高原,是一种融歌曲、舞蹈、武术为一体,独特而优秀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它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烈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看完这个介绍,大家一定很想去看看安塞腰鼓的到底是怎样一个阵势吧?那好,今天咱们就随着刘成章先生一起去感受一下号称“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的神韵和魅力。

三、作者简介:(见幻灯片)

四、聆听配乐朗诵:

大家要眼睛看,耳朵听,心里感受,看看安塞腰鼓是否名副其实。趁着这股热劲,大家现在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来谈一谈你听完课文朗读后的感受。(震撼、火爆、给力、带劲)

大家都说的很好,安塞腰鼓的确让人震撼,令人陶醉。而刘成章先生的这篇文章也真实的再现了安塞腰鼓的神韵和魅力。

五、整体把握、梳理结构

文章对安塞腰鼓整个表演过程的描写共分做几个阶段,那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怎样的情形?(见幻灯片)

三个阶段:击鼓前——击鼓时——击鼓后

安静的腰鼓(静)──→激昂的腰鼓(动)──→寂静的腰鼓(静)

六、探讨朗读方法: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来讨论一下,文章的每个阶段都分别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和语调去朗读。

击鼓前(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击鼓时(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击鼓后(28—30自然段):语速较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七、师生朗读:

同学们认为读这篇文章时应怎么读?

首先我把我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想不想听?(选读部分段落)同学们一定也有你喜欢的段落,读来让大家欣赏。(抽查几位学生朗读)像这样的好文章,我们一定要多读,以饱满的气息、高亢的声音、节奏的铿

锵、恢弘的气势、憾人的力量反复的朗读中去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

八、自由品读,我会评价:

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又一次欣赏了安塞腰鼓,我们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可以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九、安塞腰鼓之“劲”:(见幻灯片)

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十、寻找文章的美:

用“这篇文章 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示例: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教师小结:通过寻美,我们感受了安塞腰鼓那雄浑、激越、壮阔、火烈的特点和洋溢的阳刚之美。

十一、品味语言:

用“我喜欢 句子,因为 ”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等角度入手)

教师举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教师作适当的归纳。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

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从修辞上说: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3)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十二、师生共同探讨文章主旨: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生命力量; 歌颂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歌颂阳刚之美。

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束缚的力量。(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这几种观点畅谈自己的理解,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十三、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铿锵,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赞美了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迈、开朗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十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并将你认为精彩的语句摘抄到笔记本上。

2、请模仿问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十五、歌曲欣赏:《吉祥腰鼓》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的,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迈、火烈的特点。

因此,这篇文章的重点应是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看图,看录像等方式去领略安塞腰鼓扑面而来的激情,领悟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内化语言能力。

我在执教《安塞腰鼓》这课时,采用的是两种分段相结合的方式,既有“静—闹—静”结构形式,又有“静—闹静”的结构形式,把“闹静”结合为一体,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火烈、壮观、豪放与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的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到黄土高原的后生们的粗犷、豪迈、开放的特点。在教学课文最后一层时,引导学生把安塞腰鼓即将上演的“静”与鼓声戛然而止的“静”对比、联系,渗透篇章结构的练习。

在语文教学上,通过突出对关键词品味,对句子的朗读、感悟,对语言形式的体会、吸纳、内化于口语表达、书面表达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感受安塞腰鼓的特点,在体会、揣摩文章的音乐性时,引导学生找一找句子来读、来品,当我介绍了安塞腰鼓是陕北民魂的体现,号称“天下第一鼓”之后,接着播放安塞腰鼓的视听场面,这时学生与安塞腰鼓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真切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火烈、壮阔、粗犷、雄浑、大气磅礴、震撼人心。此时,学生肯定有许多话要说,有许多感受要表达,有许多想法要倾吐。这说明表达的时机到了,于是我设计:我们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来表达心中的安塞腰鼓。用“这篇文章 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来寻找文章的美点。用“我喜欢

句子,因

为 ”的句式进行评点让学生对本文语言的凝练、简洁,使形象更加深刻、清晰的了解。这样,学生对修辞手法感知就深刻了,体会就形象了。这样的指导是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指导,是在具体可感的语言情境中进行,语言形式的指导体现了语文实践性的特点。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三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案分析:

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十四课的内容。本文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抒情散文。安塞腰鼓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其生命和力量的宣泄是对黄土高原生命的礼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魂魄的再现。本文的最大特色是通过超人的语言文字美表现了安塞腰鼓的神韵,其完美的、富有气势的语言形式主要表现在:运用铿锵的短句表现文章的内容;运用激昂的排比句层层递进渲染气势;运用激猛而强烈的节奏突显其神韵。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的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的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趣

【播放歌曲《黄土高坡》】

同学们,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听了这首歌你感到黄土高原上的人怎么样?(粗犷、豪放、乐观向上)说得很好。有一种民间舞蹈,它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生命和力量的赞歌,它就是(边板书边说)安塞腰鼓。生齐读课题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北的安塞是中国的腰鼓之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天下第一鼓”的风采。

(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课前都根据导学案预习课文了。

现在小组过关,完成导学案的第一部分:我会读、我会填。1.字词检查

课文中有几个拦路虎。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打败他们。指名读/排火车读 2.课文预习

①找同学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我会填” 课文作者是刘成章

课文讲了什么事? 课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声响、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课文?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自主探究 品读感悟(一)自主阅读感悟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安塞腰鼓的吗?

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

2.请快速浏览一下课文,课文哪些段落是写腰鼓舞表演的(6—17自然段)

(二)交流感受

1.当这群茂腾腾,沉稳而安静的后生举起手中的鼓锤,那又将是一幅怎样的场面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找文中哪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好一个安塞腰鼓!)

2.自读感悟: 小组中朗读相关段落并交流:安塞腰鼓好在哪里?找出有关的句段,做好批注。就其中的一方面交流汇报。谁来读读你印象深的句子? A.(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1)生谈感受

2)这一句除了用了排比,还用了什么?(比喻)

作者用整齐的排比、贴切的比喻,还有这铿锵的短句,把打腰鼓的情景形象的写了出来。来,一起读一读。

4)你们读得很有气势,但总感觉缺点什么。“骤雨”是什么样的雨?(生:很大的雨、很急的雨)谁能读出“急促的鼓点”?(指名读)

5)我们读书就要像这样——抓住关键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着读。来,用老师教的方法自己读后面几个分句。

是,这种激情如同火花一样,点燃了观众的心。我也很想和大家一起读一读。7)把这个句子放到文章中,同学们的感受会更深。同学读读6—8段

出示第6自然段:刚才那位同学是怎样读“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几个词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重)

咱们来试试。第一、二排读“发狠了”,三、四、五排读“忘情了”,全班读“没命了”。

小结:多么火烈、壮阔的舞蹈场面!板书:宏伟的场面 B.第9自然段、第10自然段 1)生读,谈感受

2)这一部分都是在写安塞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板书:沉重的响声 一起读,读出鼓声的巨大力量 3)这里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为什么说 “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小结:鼓声有极强的震撼力,撞击在观众的心上,所以作者说“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多么奇特的想象。

C.若生读12自然段

1)生读,谈感受

2)既然是写后生们打鼓,为什么不说“敲击”,而要用“搏击”?(生发言)3)黄土高原的人生活条件怎么样?(吃的是红豆角、老南瓜,穿的是粗布衣裳„„)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得躯体,„„奇伟磅礴的能量!”想一想后生们还要与什么进行搏击?(生:与艰苦的环境)

5)这就是黄土高原,那里植被稀疏,常年风沙肆虐、干旱无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土地,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高原人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出示黄土高原图)你觉得高原人民怎么样?(生发言)

6)是啊,黄土高原人民用勤劳与恶劣的环境—搏击;用顽强与命运—搏击;劳作之余,他们打起安塞腰鼓,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搏击。女生、男生轮读第12自然段

7)黄土高原养育了这样朴实、豪放、元气淋漓的后生。作者由衷地赞叹: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一起读)板书:元气淋漓的后生

D.出示第17自然段。鼓声愈锤愈烈„„,他们要“摆脱”什么?(贫困的生活)“追求”什么?(自己的梦想、更好的生活)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把自己的情感都寄托在热情、奔放的腰鼓舞上,用舞姿和鼓点来表达自己的心声。齐读第17自然段

三.体会写法,拓展延伸

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似乎听到了那震撼人心的鼓声,感受到了安塞腰鼓奇伟磅礴的气势,那课文6—17自然段的语言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用了排比)对,文中多出用了排比,谁能找出几处?(生说)排比有多种形式,有句子内部的排比,还有句与句之间的排比,比如(生说排比句)文中大量的排比增强了语势,使文章非常富有感染力。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借鉴。

黄土高原上传来的安塞腰鼓声,似乎还在我们耳畔萦绕。你从鼓声中听到了什么?

四、课后作业

安塞有着激情澎湃的腰鼓,在东北和云南也有着不同的娱乐方式。课后请阅读《昆曲》、《秧歌》、《 云南的歌会》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四

《安 塞 腰 鼓》教 学 设 计

吕 安 萍

农垦总局九三分局鹤山中学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舞!舞!舞!忘情的奔放,狂野地倾泻,西北汉子的安塞腰鼓,带给我们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安塞腰鼓》的绝妙文笔令读者心潮激荡!学生对安塞腰鼓这种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充满原始意味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不了解这种舞蹈艺术的内涵。【认知目标】

1、理解课文的关键语句。

2、体会课文多种排比形式(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排比)的作用。

3、品味课文含蓄的语句,培养朗读能力。

4、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激发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疾猛的节奏和恢弘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难点:品读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孕的情感和深意。【教学教法】

教学中充分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见解。文章气势恢弘、感情激越,因此,教学中,以诵读为主,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作品的节奏、气势,体悟语言的技巧和效果。【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在文艺晚会或影视节目中,经常可以看一些民族舞蹈节目,你们喜欢舞蹈吗?看完以后,能说出你们的所见所感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段民族舞蹈《安塞腰鼓》(课件演示)。

二、熟悉课文:出示课文,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三、放教学录像: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要求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四、理解课文主旨

1、要求学生离开课文谈自己看了录像后的观感: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1)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2)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3)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2、品味并说明下列语句的意义:

(1)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2)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十分陌生了。

明确:人们已经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当腰鼓“戛然而止”时,人们已经不习惯这样寂静、冷清的世界了。

五、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提示: 从句式、修辞和节奏角度思考。

六、课后作业:背诵文中的雅词、美句、精段,并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腰鼓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1 1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