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10篇《静女教学设计》,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静女教学设计 篇一

《诗经·静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情感目标: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能力目标: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1.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

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提示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三、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1. 有关《诗经》常识填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诗歌总集,通称为《诗》《诗三百》,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约五百年间的 305 篇诗歌,按内容分为 风、雅、颂 三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 现实主义 传统的源头。《诗经》以 四言 为主,间有杂言,其表现手法主要是 赋、比、兴。

2、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3、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②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想起女子赠送给他的礼物。抚弄着她送的“彤管”,它那么好看,叫人爱不释手;还有她送的一束荑草,格外美丽。

四、明确分工、交流研讨

方法:全班分为四个学习小组,以抽签的方式选择讨论题并讨论。讨论时由组长组织,要求每个学生积极发言,最后选出一位学生代表本组在全班展示发言。

问题1: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问题2: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礼物?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问题3: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问题

4、反复诵读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五、汇总归纳、成果展示、(一)预设展示内容

1、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2、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3、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4、反复诵读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请听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话》)

明确:歌曲借反复咏唱“我愿(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倾诉了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着追求。

(二)诵读展示

教师点拨:

1、节奏:这首诗是四言,朗读时为“二二拍”。

2、情感: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进行诵读展示,最后评选出优胜者。

六、检查反馈、拓展训练

(一)完成《学案》中的检测题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名《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中期约五百年的诗歌,相传由()编定,共305篇,所以又称《 》。被儒家列为经典,故称《诗经》。和《 》《 》《 》《 》合称“五经”,加《 》而为“六经”或“六艺”。

《诗经》分为()()()三个部分,常采用()()()三种艺术手法,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2、给下面的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俟()踟蹰()()踌躇()()踯躅()()娈()贻()彤()怿()归荑()洵()炜()

3、判断下列句式,并翻译:(1)俟我于城隅(句式:)译文:

(2)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句式:)译文:

(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句式:)

4、这是一首优美的()(内容)诗,以第()人称的口吻描写了()的情景,表现了()的感情。(二)比较阅读《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②?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③,在城阙④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②嗣——传送,给予。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静女》是从男子角度描写爱情生活;《子衿》是从女子角度抒发相思之情。

②情节不同:《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子衿》写女子在城楼上盼望恋人。③基调不同:《静女》调皮可爱,充满欢乐;《子衿》缠绵悱恻,哀婉伤感。④写法不同:《静女》主要通过表情神态刻画人物;《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直率。②感情真挚热烈。③风格朴实、清新。④都采用了重章复唱的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熟记。

16《静女》教学设计 篇二

《静女》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___月___日

上课时间:第______周第______节

总课时数:___ 【教学目标】

◎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积累文言字词;

◎理解诗歌的主旨,读懂人物形象;

◎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欣赏纯洁健康的爱情。【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知——了解《诗经》 检查预习作业: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

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小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这些诗被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做“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的歌谣,是《诗经》的精华部分。“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到西汉被尊称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多以四言为主;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唱、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诵——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

(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

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分组读、个人读、全班齐读。

四、译——借助课下注解,完成诗歌翻译 1.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2.检查自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点: 通假字

“爱”通“薆”:隐藏

“说”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的 “匪”通“非”:不是 “见”通“现”:出现

“归”通“馈”:馈赠

3.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根据课后思考练习2,改写诗歌。译文1:

闲雅姑娘真美丽,等我城上角楼里。

故意逗人不露面,来回着急抓头皮。

闲雅姑娘美娟娟,送我笔管红艳艳。

红色笔管光闪闪,喜爱你的美容颜。

送我嫩茅自郊外,嫩茅确实美得坚。

不是嫩茅有多美,只因美人送得到。译文2:

文雅的姑娘真美丽,约好在城边的角落里等我。却故意躲藏起来,惹我挠头又徘徊。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彤管红红的发出闪闪的亮光,喜爱你的美丽。从郊外采来茅荑相赠送,确实又美丽又出奇。不是荑草真的美,(而是)美人送我含爱意。

五、构——分析诗歌结构及内容 【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提问】: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参考】: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提问】: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参考】: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提问】: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参考】: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六、析——诵读体会,探析艺术特色

【讨论】:本诗在朗读时应该怎样读? 【参考】: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提问】:反复诵读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参考】: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问】:下面请听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话》)

【参考】:歌曲借反复咏唱“我愿(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倾诉了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着追求。

七、引——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1、同学们还接触过《诗经》里写爱情的诗句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琼瑶把《蒹葭》改编成一首曲子,邓丽君把它唱红了,听过吗?请你欣赏一下。(出示歌词)请同学们也把这首《静女》改编成现代歌词,也就是写成一首现代诗歌,注意要体现出诗歌体裁的特点,体现出意境之美和音韵之美。会谱曲的同学最好能同时谱上曲子。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板书设计】

静女

女孩: “爱而不见” 天真调皮

“贻我彤管” “自牧归荑” 以物示情(喜爱)

“我”:“搔首踟蹰” 憨厚痴情

“说怿女美” “美人之贻” 爱人及物(喜爱)

相约——赠彤管——赠荑草

《静女》教学实录 篇三

《静女》教学实录

刘恺彬

师:在古典诗歌世界里,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大家想想,在咱们的记忆中,有哪些描写爱情的诗句? 生1:请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师:我记得咱们初中学过一首诗,叫做《蒹葭》,蒹葭„„ 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师:还有呢!两情若是长久时„„ 生:又岂在朝朝暮暮。

师:很好!大家请看屏幕上的两句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你看,这情人相约,花前月下,多少缠绵又多少诗意。这两句诗不写一个“爱”字,却尽显风流。古代诗歌就以其独有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浪漫经典的爱情画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静女》。在学习这首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与《诗经》有关的文学常识。(PPT展示相关文学常识。稍作停顿,给学生时间看一遍相关文学常识。)师:我请大家注意两点,第一,关于《诗经》的内容,孔子对它的评价,“思无邪”;《静女》这首诗选自《诗经·邶风》,“风”,就是民间歌谣。第二,注意一下手法,“重章叠句”与“比兴”,何为“比兴”?(再给学生一点时间关注刚才所说的两点。)师:接下来,请大家齐读这一首诗《静女》。生:(齐读。)

师:读得很好。但是读得快了一点。让我们先来注意一下这几个字音。(PPT展示重要字音。)大家看,这个字怎么读? 生:女(rǔ)。师:这个呢? 生:说(yuè)。

师:为什么这么读?

生:因为它们都是通假字。

师:刚才大家还有两个地方读得不大好,我说大家读得太快,特别是停顿、节奏,大家没能读出节奏。一般来说,《诗经》以四言为主,大多数地方两两停顿。但这里两句:一,“俟我/于城隅”,大家跟我读这一句“俟我/于城隅”(生跟读两遍)。二,“匪/女之为美”(生跟读两遍)。来,咱们再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生:(朗读。)

师:少了些深情,但总体不错。这首诗一共分为几章? 生:三章。

师:下面,我想请大家,用咱们现代的语言,分章节复述这首诗。第一章,(PPT展示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停顿)请大家结合注释,同学之间可相互参考。

生:(相互交流。)

师:(巡视后。)谁来复述这第一章? 生1:(举手!老师示意站起。)

师:请你尽量大声一点。其他同学认真听。生1:有一个美女„„(生哗然大笑)有一个美女,约我在城墙边见面,却躲藏着不出现,“我”„„那个男子就„„(用手搔头,生笑。)搔头,很迟疑的样子,犹豫不知道要不要走。师:他走了没有? 生1:没走。

师:请坐。这位同学有一点非常好,他在最后说“我”或“男子”搔首踟蹰,他补充了这个主语。但是,咱们来看第一句“静女其姝”,“静女”什么意思? 生:文雅。

师:“其姝”呢? 生:美丽。

师:“其”是形容词词头。合起来该怎么说? 生:文雅的女子非常美丽。师:俟我于城隅? 生:在城角边等我。师:俟,什么意思? 生:等待。

师:这个词很重要,请大家留意。“爱而不见”,谁“爱而不见”? 生:静女。

师:谁“搔首踟蹰”? 生:“我”。

师:很好!来,咱们看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生2:(举手,老师示意站起。)文雅的女子很美好,赠送我红色的管萧,管萧鲜明有光的样子,我很喜欢它的美。

师:你第三句“管萧鲜明有光的样子”,用更简洁的语言,该怎么说? 生2:管萧鲜明有光。

师:很好!请坐。来,咱们来把这第二章读一遍。生:齐读。

师:好!第三章!(巡视)谁来试一试? 生:(静默。)师:谁来试一试? 生:(依然静默。)

师:没人来试,那我只好叫个同学来了。语文科代表。生:(大笑。原来是生2。)

师:又是你?(惊讶状。)来,不怕,大胆尝试,一切因此而神圣。

生2:我在野外放牧的地方,采摘荑草赠送给静女,荑草确实美丽且稀少,不是„„哦,是静女送给他的。

师:哦,看,发现问题了。来,接着,不怕。

生2:静女在野外放牧的地方,采摘荑草赠送给我,确实美丽且稀少,不是荑草美丽,而是因为那是静女所送。

师:你刚才有一个字读错了,荑,应读(tí)。第二,刚才你第三句说“确实美丽且稀少”,这里应该加个什么主语? 生2:荑草。

师:他说荑草很美,你觉得这里有没有说女子很美? 生2:有。

师:也就是说,他说荑草很美,实际上是说静女很美。很好!坐下!(停顿)这首诗一共有三章,咱们刚才也都复述了一边。下面,我想请问大家,能否用一句话,概述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生:(思考,讨论。„„)

师:如何用一句话概述一个故事?谁来试一试? 生:(静默。)

师:一句话?咱们应该注意什么?„„那就有一些很重要的要素不能丢。来,谁来尝试一下? 生:(静默。)

师:知以行为本。你知道,但是你不做,不实践,你就发现不了问题。大胆实践,不要太在意结果。生3:(举手!老师示意站起。)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师:他这么说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他这句话中包含了哪些要素? 生:谁,在做什么。

师:还可以加个“在哪里”。很好!这样已经很简洁了。能不能用更简洁的语言概括?四个字? 生:(学生讨论。)

师:恋人约会!是不是很简洁? 生:是。

师:咱们看,这首诗讲述了一对恋人甜蜜约会的过程,那么,这对恋人具有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特点呢?请看问题。(PPT展示问题)诗歌为我们刻画了两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请大家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这个问题。生:(热烈讨论。)

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交流。

师:来,讨论好的话,谁主动来说一说? 生:(不少学生举手。)

师:(老师惊讶状。)哇!这么多?(指一学生)来,你先来!生4:从“静女其姝”这句话中,我们可看出静女美丽文雅。

师:很好,能结合文本。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静女是美丽文雅。(板书)接着说。生4:从“爱而不见”中可„„ 生:现。(“见”通“现”)

生4:(尴尬状。)从“爱而不见”中可以看出她很调皮活泼。

师:(板书)我突然想问你,“爱而不见”,这里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生4:动作描写。

师:哪一个字表现动作呢? 生4:见。

师:那“爱”字是不是? 生4:是。

师:“爱”字什么意思? 生:隐藏。躲藏。

师:嗯!这“爱”可不指爱情。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4:有。男子“我”。从“搔首踟蹰”看出他憨厚痴情。师:是,这男子“我”是憨态可掬。(板书)还有没有? 生4:没了。

师:很好,请坐下,讲的非常好!其他人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都被他说完了。师:都说完了?

生5:(举手,老师示意站起。)师:你来补充。

生5:静女“贻我彤管“,可见静女大胆主动。

师:为什么“贻我彤管”就能表现静女的大胆主动? 生5:一般是男生比较主动送东西的。

师:对!一般来说,男生比较主动。可这首诗里,静女却非常主动。赠你一朵花,爱你没商量。(生大笑。)这静女,主动送东西,可见她非常大胆主动。(板书)师:我请问你,“贻我彤管”,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生5:双关。师:双关?如何解释? 生:(笑。)

生5:(静默摇头。)

师:这里,静女送“我”彤管,我是怎么赞美这个彤管的? 生:洵美且异,非常漂亮。

师:这里,表面赞美彤管,实际„„ 生:实际是赞美女子漂亮。

师:这里,如果用赋、比、兴的手法来说,它应属哪种手法? 生5:(恍然大悟。)比兴。

师:同时,这也是个侧面烘托的手法对吧? 生5:对!

师: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5:(摇头。)

师:请坐。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静默。摇头。)

师:(扫视一周。)这里,除了“搔首踟蹰”这个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只写男子憨厚痴情之外,还有没有刻画男子的句子? 生:(依然静默。)

师:刻画一个人,除了动作描写之外,还可运用其他手法的啊?比如语言描写„„(环视一周。)来,谁来补充?

生:(交头接耳,却无人举手。)

师:(等待。)好吧,我来提醒大家。大家看看诗歌最后两句。“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句话是谁说的? 生:男子。

师:那么,这两句表现了男子什么样的特点? 生6:(小声地。)狡猾。师:(走近。)什么? 生6:(大声地。)狡猾。师:(惊讶状!)狡猾? 生:(大笑!)

师:大家看,他把心里所想的说出来了,有没有掩饰? 生:没有!

师:毫不遮掩,毫无掩饰就直说出来,他非常地„„ 生6:坦率。

师:很好!(板书)谁说的? 生:(笑。)

师:是啊!这位男子非常地坦率。咱们来看这首诗,这首诗借助各种手法,如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还有比兴等侧面烘托的手法,为我们刻画了两个性情各异的主人公形象。女主人公静女貌美如花、活泼可爱,追求爱情大胆热烈。而男主人公则是憨厚实在,痴情重义。他“搔首踟蹰”的憨态,“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的坦言,早已深入每一个读者的心中。面对这样一个痴心男子的满腔真情,我们除了感动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呢?于是,在这首诗里,一个灵动如水,一个质朴如山,一动一静,勾勒出千古流传的经典爱情场面。接下来,请同学们饱含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生:(齐声朗读。)

师:很好!大家回忆一下,咱们学这首诗,发现诗歌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为我们刻画了这样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可是,这首诗除了运用动作、细节、比兴手法之外,还运用了一种手法,叫重章叠句。(PPT展示例子《蒹葭》)何谓重章叠句呢?诗歌作品中,在不同章节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结构上的回环往复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从而深化诗的主题,这种手法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静女》这首诗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诗歌前两章都以“静女其„„”开头,按重章叠唱的手法,诗歌第三章本可以用“静女其倩”或“静女其妍”等开头,可诗歌却以“自牧归荑”开头。如何理解这种现象?诗歌究竟想表达什么?(展示探究的问题)请大家思考并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生:(思考、讨论。)生7:(举手、老师示意站起)老师,我觉得诗歌第三章用“自牧归荑”开头,可让诗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诗歌第二章静女赠送彤管给“我”,第三章赠送荑草给“我”,如果都用“静女其„„”开头,这样显得呆板生硬。用“自牧归荑”开头,过渡就自然多了。师:(面向其他同学。)大家觉得她这样解释合不合理? 生:合理!

师:是的。合理。(转向该同学)我想请问,你这个解释,是从那个角度切入的? 生7:结构。

师:很好。那如果从内容上看呢? 生7:(摇了摇头。)师:那好!请坐。(面向其他同学)谁能从内容的角度解释这个现象? 生:(静默、摇头。)

师:来,咱们请咱班的学习委员来回答这个问题行不行? 生:好!生8:(学习委员站起。)老师,我不懂。

师:不懂,别急!来,咱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行不行? 生8:(点头。)

师:好,我请问你,作者在诗歌中用了这句诗,就代表什么? 生8:这句诗有作用。

师:对了。很好。那么既然有作用,我们就得先了解这句话在说什么,对吧? 生8:是的。这句话说“静女从野外放牧的地方采摘了荑草,并把它赠送给我”。师:对了。那我想请问你,这句话中,最能表现静女身份的是哪一个字? 生:牧

师: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 生8:静女是一个牧女。

师:应该说,很可能是个牧女,但她绝对是个„„ 生:女人!(大笑)

师:没错!是个女人。大家想想,这首诗选自《诗经·邶风》,风,指什么? 生:民间歌谣。

师:对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静女绝对是个„„ 生8:劳动者。

师:对!很好!你看,很多读者只觉得静女美丽文雅、活泼可爱,大胆主动追求爱情的女子,可是,在“自牧归荑”四个字中,我们却读出了,在静女身上,还有着劳动人民勤劳质朴的本色。这样就使得静女这个人物形象更加地„„ 生:饱满!

师:对!咱们在回过头看这首诗,我们说,诗歌是借助静女与“我”之间发生的事,借两人的人物形象来表现两人之间的爱情的。可是,《诗经》,特别是“风”,它是民间歌谣,它歌颂的爱情,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书生的爱情。你看,这书生之爱是,你唱歌来我作诗,你弹琴来我挥毫。这种书生之爱,确实文雅,但是,老师觉得少了些泥土的芳香。反观静女之爱,它是与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我想请问同学们,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不是仅仅在表现爱情呢? 生:不是!

师:那应该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

师:对!同学们,扎根于土地的人们,最质朴健康的爱情往往是和艰辛苦累的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有爱的劳动是快乐的,有劳动的爱一定是最质朴的。静女之爱,让我们明白,千百年来,人世间有一种爱,如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如牧野荑草,洵美且异。诗歌中描写的爱情,没有礼教束缚,没有世俗偏见,没有矫揉造作,更不会愁绪满怀,有的只是两人本能的情感流露和对纯真爱情的期待,有的只是劳动人民发自心底最朴实的唱腔,所以,静女之爱,准确来说,应是爱与劳动的纯美赞歌,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好!最后,让我们再次饱含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生:(朗读)

师:关于这个问题,有没有同学不理解或有异议的呢? 生:(摇头)

师:好!那么,接下来,咱们来尝试背诵这首诗,请大家把课本合上,背诵这首诗。生:(背诵)

师:很好。请大家看屏幕上关于本课的作业。这节课就学习到这里。下课!

《静女》公开课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妙处。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教学方法与学法:

采用渐进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知识,结合诵读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训练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辅助教具: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诗经》,简介《诗经》

同学们,*古诗中有无数的名句,是经过了几千年时间的洗礼而沉淀下来的,如美酒般香醇。***许多爱情名句值得我们咀嚼,下面老师起头,同学们来接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击鼓》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子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木瓜》

同学们这些爱情名句出自于哪里吗?(学生回答)《诗经》。

请你们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说说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学生各抒已知,教师总结归纳播放课件)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它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先秦时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 “雅”是宫廷乐歌。

“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风”本来是什么意思呢?学术界有多种解释,有一种解释就是说瓦罐子,农民没事干的时候就敲呀敲的,一边敲一边唱歌。后来把“风”作为民歌的**。《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认为“风”是最低级别的一种歌谣,但是从文学史上看,“风”的成就是最大的,文学地位是最高的。

“六艺”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4)《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

(5)《诗经》大多数是抒情诗,运用了现实**的风格,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

《诗经》是*现实**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的《诗经》和屈原浪漫**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今天学习我们《诗经》中爱情诗的名篇《静女》,是邶国的民歌,邶国是现在河南境内的一个国家。这首诗距今已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是我们**民族的童年时代,但是我们读《诗经》可以看出当时我们的祖先在运用汉语方面的技巧已经非常高超了。两千年后,我们现在看《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每一首都是非常优美的。我们看人类物质生活的发展,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更不用说一百年,那更不要说一千年!一千年就天翻地覆了,现在一百年都天翻地覆了。就连我们小时候跟现在的物质生活水*那也是不能同日而语,但是,人类的情感生活、人性的变化,那是非常小的。几千年前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我们现在的喜怒哀乐大体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读《诗经》,能够被他们感动,就是这个原因。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欣赏》,我们看看那么十几句诗,文字也很简单,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大部分还是重复的字眼,但是我们为什么说是优美的语言呢?为什么说它里面描绘了优美的人性呢?是怎样的人性呢?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我们探讨一下,共同走进《诗经》这个迷宫。

二、检查预习,朗读正音,读出节奏。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音自己轻声朗读课文。

2.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归纳通假字。

爱:通“薆(aì)”,隐藏,遮掩。见:通“现(xiàn)”,出现。

说:通“悦(yuè)”,喜爱。

归:通“馈(kuì)”,赠送。

女:通“汝(rǔ)”,你。这里指“肜管”。

匪:通“非(fēi)”,不是。

3.听录音朗读,注意自己用铅笔划出节奏;全班再齐读一次,注意读出四言诗节奏,基本上是每句两个节拍,个别句式灵活处理。

三、解词译句,领会诗意,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试翻译课文,标出疑问。

2.学生质疑,教师或其他学生解疑,教师板书疑难字词。

虚词:其、之、以

实词:说、见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通“现”,出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通“悦”,喜爱。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美人之贻。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3.请三位同学各译一段,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4.教师小结点评。

文雅姑娘真美丽,约我相会到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文雅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红管萧。红色管萧有光泽,我对管萧很喜好。.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真的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5.男女生分别朗读诗歌一次,在领会诗意的基础上,读出重音(每句重音为着意突出之词),读出两情相悦的意味。

四、研读分析,合作探讨。

1.思考:每一节讲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一节写恋人约会。

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叙述了男女青年一次赴约的情景,姑娘“薆而不见”时男青急得“搔首踟蹰”,把他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描写出来。这里的心理和细节描写都十分成功,表现出男子对姑娘真挚情义和迷恋程度。

第二节写恋人赠物。

运用赋(赠彤管)、比(彤管,其实也指女子,暗喻女子的美丽)的表现手法,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我对“静女”的喜爱之情。

第三节写赠茅赞人。

运用赋(继续写两人见面后静女又送我茅草)、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借物抒怀,赞美自己的恋人,感谢她送来礼轻情重的珍贵礼物,表达了他接受茅草后的欣喜与幸福的感情,也表达对女子的爱慕之情)的表现手法.

2.我们以前也学习了许多有关爱情的词,它们与本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唐诗、宋词中的爱情较含蓄,而本诗大胆而热烈,是因为在春秋以前,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远不如后来封建社会那么顽固。)

3.分小组讨论:诗中男女主人公各是怎样的形象?(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总结) 《静女》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 “爱而不见”呢?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儿形象。

《静女》中男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4.思考:为什么青年最喜欢普通的荑草?(**发言)

照常理,红艳彤管应比茅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茅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白色的荑草朴实无华,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说说你心中追求的爱情是怎样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诗中的爱情是甜美的,令人羡慕的,但中学生青涩之果不可摘,早恋不可取。)

5.《静女》的艺术魅力:

①.现实**创作风格。用轻松优美的格调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②运用“赋”叙事,巧妙选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刻画出男女主人公的美好形象;运用“比、兴”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恋人间那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跃然纸上,真实感人。

③诗歌采用重章复唱来表达内心的情感,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五、总结全文

《诗经》像无名的野花散发着远古的芬芳,那天真的时代,圣人未生,青牛未西行,那人性还不受压抑。人们在大地上*,**的相亲相爱,后人孔子为其中无处不在的质朴和真诚感动,评价说“诗三百,一言蔽之,思不邪”。

六.布置作业

1、在不改变诗的主旨的前提下,将《静女》改写为现代诗,早读课上讲台朗读。

2、搜集《诗经》中的爱情名篇名句,进一步亲近古典文化,写在周记中。

3.完成课后有关《静女》的习题。

七.板书设计:

《诗经》两首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按内容可分为:

“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雅”是宫廷乐歌

“风”是民间歌谣,成就最大,文学地位最高

“六艺”

②《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即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艺术魅力:(课件出示,要求学生摘抄)

①.现实**创作风格。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②运用“赋”叙事,巧妙选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刻画出男女主人公的美好形象;运用“比、兴”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恋人间那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跃然纸上,真实感人。

③诗歌采用重章复唱来表达内心的情感,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反映)差异网●www.chayi5.com(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婚姻和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八.课堂练习:

1.《诗经》原名《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共收录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_____________首。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诗经》“六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静女》一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2.此诗中有“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的句子,但接着又说“匪女之为美”,而是因为“美人之贻”,这反映了青年人什么心理?用一个成语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

3.翻译诗句。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4.诗中写到那女子见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小伙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这反映了小伙子什么心理?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2分)(05高考浙江试题)

李泽厚认为,汉字以“象形”、“指事”为本源。__________________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①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也经常是一类事实或过程,也包括主观的意味、要求和期望。

②“象形”有如绘画,来自对对象概括性极大的模拟写实。

③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有“指事”、“会意”的内容。

④然而如同传闻中的结绳记事一样,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含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

思路解析:要求填写之处的前面,谈的内容先是“象形”,然后是“指事”,那么后面的内容紧接的应该是第②句,这一句确定了下来,其他的句子以此为基础,就容易调整了。答案:②④①③

《静女》公开课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 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 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 归(kuì)荑(tí)洵(xún)

2. 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

②**: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 学生齐读,读准停顿。

三、师生问答,理解内容

**: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明确: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彤管和*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四、结合内容,掌握诵读方法

讨论:本诗在朗读时应该怎样读?

参考: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五、诵读体会,探究艺术特色

**:反复诵读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讲解: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请听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话》)

明确:歌曲借反复咏唱“我愿(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倾诉了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着追求。

六、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②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③,在城阙④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②嗣——传送,给予。

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静女》是从男子角度描写爱情生活;《子衿》是从女子角度抒发相思之情。

②情节不同:《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子衿》写女子在城楼上盼望恋人。

③基调不同:《静女》调皮可爱,充满欢乐;《子衿》缠绵悱恻,哀婉伤感。

④写法不同:《静女》主要通过表情神态刻画人物;《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直率。

②感情真挚热烈。

③风格朴实、清新。

④都采用了重章复唱的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

《静女》教案设计 篇六

《静女》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2、3、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在诵读过程中把握《诗经》中重章叠唱的表达特色;

运用想象联想的方式体会《静女》中男女主人公城郊约会的欢乐情景,帮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的形象;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含义;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三、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四、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感知课文;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这句话说出了人类生活的一种心态、心境,不管身体多么劳累,人类总要诗意地栖居,就像我们的祖先,虽然生活艰辛,确能够诗意地生活,以歌舞为伴,从而创造出了被后人称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导出《诗经》后,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完成对《诗经》知识的复习。学生需要掌握的《诗经》知识包括:《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包括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共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或《三百篇》。

3、对《诗经》中的爱情诗有一个简单的介绍,从而引出学生初中时期学过的《诗经》中的爱情诗:从《诗经》开始,民间情歌成为诗歌的重要载体,《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 而奔放,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之后通过对同学的提问让同学回答出初中时学过的《关雎》和《兼葭》,引出本课要学习的《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静女》

(二)预习检测:《静女》中重点字词的解析

俟:(sì)等待。娈(luán):美好。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洵(xún):诚然,实在。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说”通“悦”。“归”通“馈”,赠送。

(三)文本解析

1、文意疏通:

(1)通过对重点字词的提问完成对文意的疏通。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其:形容词词头。姝:美丽。俟:等候。城隅:城上的角楼。爱:隐藏,遮掩。见:出现。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娈:美好。彤管:红色的管箫。管,也有人说是茅草。有:形容词词头。炜:鲜明有光的样子。说怿:喜爱。归荑:赠送荑草。洵:的确,确实。匪:通“非”。贻:赠送。

(2)按照“信、达、雅”的要求对全诗进行翻译。静女多么美丽啊,在城角等我。但你却藏起来不见我,急得我抓耳挠腮。静女多么美好啊,赠给我彤管。彤管颜色鲜亮,喜欢你的美丽。你从野外采来荑草送给我,这荑草真是美丽而且与众不同。并不是荑草本身美丽,而是因为是美人赠送的。

2、播放《静女》音频,学生听读,感受诵读的节奏。诵读的节奏:

• “

二、二”节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3、学生有节奏地反复朗读。

4、背诵。

(三)合作探究

1、本诗三段各写了哪三件事?

2、本诗是以男子还是女子的身份写的?

3、“爱而不见,搔首踟躇”属于什么描写?写出

“我”此时怎样的心情?表达了什么情感?

4、赞美彤管的作用?艺术手法?

5、荑草价值如何?为何喜爱?

6、概括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男主:憨厚、诚实、痴情 女主:美丽、聪明、调皮

(四)全班再次朗读。

(五)想象练习

以男子的身份,用你最精彩的语言叙述《静女》的故事,200字以上。答案:

镜头一:她早和我约好,今天黄昏时分,在城角那个老地方等我。我按时来到,她却不在,我想她定是悄悄藏了起来,让我着急。我真的着急了,着急得直搔头皮。搔头皮又有什么用?她又不露面。罢,罢,罢,我且坐在大树下的石凳上耐心地等待,看她出来不出来。

镜头二:过去的日子多么美好啊!前几天,她曾赠给我一件红色的管乐器,那红红的颜色好亮眼啊,代表着她浓浓的爱意,让我喜爱得不得了!

镜头三: 也是一个黄昏,也是现在这个地方,她将刚采来的茅草芽赠送给我,那茅草鲜嫩欲滴,美丽异常,其实这茅草芽并没有什么,重要的是这是自己美丽的心上人送的。心上人如此美丽,这些东西又怎么会不美好?

我正沉浸在美好的回忆里,她悄悄地走了出来,从我身后用双手蒙住了我的眼睛。手指如此纤长,笑声咯咯,银铃一般。不是她还能是谁?”

静女教学反思 篇七

篇1:《静女》教学反思

《静女》教学反思

《静女》是出自《诗经》的一首爱情诗歌,轻松活泼,因此在设计此节课时,我就打算以它为跳板,在初中学习过的《蒹葭》和《关雎》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诗经》有更深入的了解,开阔学生视野。

整体思路是由点带面、由古及今。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在设计教案时,增加了一个学生展示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课下主动搜集资料,获得对《诗经》的更多的感性认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风、雅、颂、赋、比、兴”的抽象认识上。高一3班的学生大部分都知道学习,布置的任务很快完成,在正式上课之前,他们就分别将《采葛》、《子衿》、《桃夭》、《君子于役》、《木瓜》交了上来,组长将诗歌的读、译、赏析布置下去。但在上课时,由于时间关系,只展示了三组,其它两组没来得及展示。由于展示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后面欣赏歌曲《童话》的环节被省去了。如果再讲时,课堂上可以只展示最有代表性的《采葛》和《子衿》,由此就可以归纳出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又避免了课堂上冗长的展示,节约了时间。

在上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静女》的翻译就是由学生自主合作完成的。但在学生展示完以后,我在归纳总结时,没有强调“俟我于城隅”这一特殊句式,导致有的学生对谁在等谁产生了疑问。在“深入理解诗歌”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但没有对人物性格进行归纳可以说是一大遗憾。

学生当堂背诵,通过检查,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流利地背诵,这是最大的收获。如果趁热打铁,让学生把诗歌默写下来,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反思下来,这一节课,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但是收获很大。今后,我会在这条路上更多地磨炼自己,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意义与作用:教学反思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依据,分析学情,讲学生之所缺。对于自身而言,教学水平会有一定的提高,等到再教这一课时,反观曾经的教学得失,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篇2:静女教学反思

静女教学反思

篇1:静女>教学反思

《静女》是中专语文课本中的第一篇文言文,题材也比较生动、语言活泼。针对这篇文章的这种特点,为了激发学生对于古文学习及写作的兴趣,我布置了一篇比较开放的作文题,那就是改写或是续写《静女》。学生们马上兴奋、雀跃不已,非常有兴趣。因为有话可写,作文马上就交上来了。我一本本的读他们的作文,时而忍俊不禁,时而为他们新奇的想象力而惊奇? 他们的改写续写太精彩了!经过这次特殊的作文,学生们对作文没那么排斥了,而且也对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充满了期待。我想,以后还要经常在>语文教学和作业上进行创新,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写作能力等。

一直以来,我就觉得古诗是很难上的,短短的几句诗要深入的挖掘、拓展开来,让学生去体会、感悟,实在是太难了。平时也很少听到古诗这样的公开课,只知道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新课程下的古诗课堂,不提倡原本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去自主感悟,达到一种无痕的教学效果。说归说,可做起来实在是难。

首先,诗经不同于一般的古代诗歌,有些句子,字词的读音现在早已消失了,所以,学生的预习,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由于没有课本。有些学生没有充分的预习好,影响了对诗歌的理解。

其次,爱情诗,让学生感觉不太好表达。学生对于诗歌的意境理解得非常好,录音,琅琅书声也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意境,可是,或许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或许是由于有听课老师在的原因,学生不能够自由发挥,尤其是男生,不敢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很拘谨。所以,后来的时候,学生跟我说,老师,选的这篇文章不太合适,我们都没话可说。所以,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女生很多,男生却很少。

再次,课堂容量太大。这堂课的设计课型是阅读体验课,是想通过学生的阅读后改写成歌词、小品、议论文等其他形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得出诗歌欣赏的鉴赏点,同时归纳出诗经的主要语言特点。假如,学生准备充分的话,这种比较特殊的思路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虽然,最后目标达成,但是,有少数同学在课堂表演中有笑场现象,从而导致课堂组织有些遗憾,时间上也显得紧张,使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也初步知道了在教学古诗时的一些技巧。古诗重在读,特别是对于中专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具备一下子就能分析诗意的能力。所以先要让学生知道古诗的节奏。在多读的基础上再去悟情,而学生只有在真正悟情了才会读出诗中的情感,古诗的韵味。我想“ 熟读百遍,其义自见” 也就是这个道理吧。还有对于我们这样的青年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修养。路还很长,我们应该在走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不断总结提高,努力使教学改革能有更大的收获。

篇2:静女教学反思

选了《诗经》。自认为是很美的文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多痴情的词,多美的句子? 自认为是选得很好。却不曾料到,其实,不太合适。

首先,诗经不同于一般的古代诗歌,有些句子,字词的读音现在早已消失了,所以,学生的预习,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由于没有课本。有些学生没有充分的预习好,影响了对诗歌的理解。

其次,爱情诗,让学生感觉不太好表达。学生对于诗歌的意境理解得非常好,录音,琅琅书声也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意境,可是,或许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或许是由于有听课老师在的原因,学生不能够自由发挥,尤其是男生,不敢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很拘谨。所以,后来的时候,学生跟我说,老师,选的这篇文章不太合适,我们都没话可说。所以,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女生很多,男生却很少。

再次,课堂容量太大。这堂课的设计课型是比较阅读课,是想通过学生的比较阅读,得出诗歌欣赏的鉴赏点,同时归纳出诗经的主要语言特点。假如,学生预习充分的话,这种比较特殊的思路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虽然,最后目标达成,但是,还算勉强。篇3:静女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

课堂教学安排

篇4: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静女》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必修1 《静女》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静女》的现代诗或五言、七言诗。

[ 标签:静女,现代,五言 ] 要求:要按照《静女》的文章意思来作。

《静女》出自《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缘☆ 回答:1 人气:1 解决时间:2009-09-19 10:59 满意答案好评率:100% 缘起

以前上《静女》,都是用传统的方法,读读讲讲,议议背背,一堂课下来,字词句都解决了,学生当堂还能背诵。再上《静女》,我寻思若再用老方法,恐怕学生不过瘾。要突破的话,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本身的资源。课后的练习引发了我的注意:“把《静女》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可以发挥想象,有所创新。”我先在班上调查,问学生愿不愿先完成这个练习。学生的热情超出我的意料,不仅愿意,而且问可不可以用古代诗词呀,现代歌词呀,小品戏剧呀,故事新编呀等等来诠释。我灵机一动:像这样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不就是综合性语文学习吗?何不从此切入?于是和学生商量,一是让学生充分预习,背诵啊,理解啊,都让学生自己解决;二是调查学生愿意用哪种艺术形式演绎《静女》(教师言明:用你能想到的最具创意的形式来改写或扩写或戏说等),把学生分成古诗小组、现代诗歌小组、故事小组、戏剧小组,以小组自主研究和合作为方式,专设一堂课让各小组展示成果。

课堂实录

一、《诗经》源头探爱情

师:《诗经》中有“爱情三部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子衿》)──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让我们来看看先民是怎样谈情说爱的。

生:(齐声背诵《静女》)

[说明]教师引用《诗经》中有关爱情的名句,既联系了以前知识,又营造了浓浓的课堂氛围,算是老师的示范表演吧;学生的齐背一方面是复习,另一方面是渲染课堂气氛,算是节目的序幕吧。

二、骚风流韵吟《静女》

师:《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诗句大都是四个字的,应该说还是不够成熟的。所以由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应该是古诗的进步。我们古诗小组把四字句的诗经改成词啊,五言古诗啊,七言古诗啊,看起来是简单地增加和减少了几个字,其实呀,这很不简单!下面是古典诗词小组的汇报,有请!

生1:我写的是词,词牌是“忆江南”。(掌声)

静女姝,俟我于城角,爱而不见余徘徊。

馈我白茅与彤萧,怎不现身影?

师:好,你能抄在黑板上吗?请讲讲你的体会。

生1:我想填词,但词的格律怪复杂的,课文中有“忆江南”格律的介绍,我就揣摩着填了这个。

(另一位同学上)

生2:我改写成五言诗── 静女人真美,约我会城隅。

故意躲起来,找得我心急。

静女人真好,送我红彤管。

彤管艳又美,让我好欢喜。

静女心真巧,送我白茅草。

情结茅草中,让我好珍惜。

(众交头接耳,笑,说:切!评:像顺口溜。)

师:此诗口语化,通俗有余,典雅不足,但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意识地保持了原诗的“重章叠唱”的艺术形式,这个很难得!

(众点头,同意。)

生3:我改写成七言诗──

这位姑娘真美丽,约我相会到城隅。

姑娘姑娘躲哪里?让我心跳又着急。

这位姑娘有情意,送我漂亮红乐器。

姑娘姑娘多谢你,红红彤管表心意。

这位姑娘有心计,采来白茅寄心迹。

姑娘姑娘我懂了,你的深情我珍惜。

(众笑,热烈的掌声。两位同学朗诵后将作品张贴在黑板上。)

生4:我认为,这首诗的“这位姑娘?”“姑娘姑娘?”的句式用得好,节奏轻快,回环反复,较好地保持了原诗的韵味。

师:是啊,大家比较一下,七言诗表现的空间比起五言大多了。古典诗词小组的表现非常精彩,几种武器都上了!好,好!(众笑)古典的意境别有一番风味,现代的诗怀则另有精彩。下面该现代诗歌小组上了,有请!

[说明]提倡学生读背古典诗词,这有共识。提倡学生学写古典诗词,恐怕有争议。有的学生确有这方面的兴趣,何不顺势引导呢?学生有写古典诗词的欲望和要求,而且真的写了出来,这就是成功。虽然他们的作品还不精粹,但入了门,以后慢慢探索,会很快提高的。这也是为中华文化保留“种子”啊!

三、现代诗怀咏《静女》

生5:(播放《梁祝》小提琴曲,配乐朗读。)

心灵之约

高高的城墙掩映着角楼

掩映着我美丽姑娘的身影

飞扬的裙袂藏在哪

如花的笑容藏在哪

姑娘啊

你是否看到了

我焦急等待的狼狈模样

红红的彤管红红的相思

思念的笛声在我心底

当初的欢笑藏在哪

姑娘啊

我要用彤管为你吹奏一曲

悠长缠绵的相思

水灵灵的白草芽啊

就像姑娘水灵灵的大眼睛

你采来田野的灵气

你采来世间的纯真

姑娘啊

让我拉起你的纤纤小手

相伴相爱终生

师:本诗从男孩的角度出发,较好地刻画了男孩在等待情人时候的种种遐思的形象,生动表现了一个恋爱中男孩的可爱与真情。不过,配《梁祝》的曲子似乎不好,太凄惨了,而这首爱情诗应该是欢快的。

生6:我觉得《静女》适合用李琛的《窗外》曲唱,我改写了李琛的《窗外》。下面我唱给大家听吧──

今夜我又来到小小角楼

想像中你的影子多么可爱

悄悄的你藏在哪里

让我傻傻地犹豫徘徊

那天你我来到这里

你送我的萧笛多么美丽

也曾想吹奏一曲

诉说我的刻骨相思

想一想你的情意

我的等待

一次次激情澎湃

快来啊心爱的梦中女孩

我捧着你采的野外茅草

假如我有一天执子之手

一定把茅草插满洞房

快来啊心爱的梦中女孩

对着你的影子说声最爱

假如我有一天执子之手

就让荑草见证我们未来

(唱得情真意切,很是感人。掌声,众喝彩。)

师:很感动人,诗经中的诗当初就是拿来唱的,我们用现代人的情感解释古人的心灵,或者说,我们是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心中块垒,很有创意啊。下面我们用故事来演绎《静女》,故事组请![说明]同学少年,诗样年华,诗样情怀,青年是属于诗歌的。在小组分工时候,这个组人数是最多的,作品也是最多的。当然有高下粗野之分,课堂上交流的两首很有特色,一是配乐朗诵,一是改词歌唱,可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乐声响起,歌声唱起,课堂上

春意盎然,其乐融融。

四、故事会上讲《静女》

生7:我要讲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没有曲折的情节,但有浪漫的情调──

娴静的少女多么美丽!她早和我约好,今天黄昏时分,在城角哪个老地方等我。我按时来到,她却不在,我想她定是悄悄藏了起来,让我着急。我真的着急了,着急得直搔头皮。搔头皮又有什么用?她又不露面。罢,罢,罢,我且坐在大树下的石凳上耐心地等待,看她出来不出来。

过去的日子多么美好!前几天,她曾赠给我一件红色的管乐器,让我喜爱得不得了。想当初,还是她主动发起“攻击”的呢。也是一个黄昏,也是现在这个地方,她将刚采来的茅草芽赠送给我。当时,她羞得满面红晕。我知道这是她向我表示爱情的信物。这茅草芽、管乐器都没有什么,重要的是这是自己美丽的心上人送的。心上人如此美丽,这些东西又怎么会不美好?

我正沉浸在美好的回忆里,她悄悄地走了出来,从我身后用双手蒙住了我的眼睛。手指如此纤长,笑声咯咯,银铃一般。不是她能是谁?

(笑声四起,掌声响起。)

师:妙在结尾啊,帅哥终于等来了心爱的姑娘!姑娘还是那样调皮,(唱)“我悄悄地蒙上了你的眼睛,让你猜猜我是谁”。(众大笑。)

生8:我讲一个现代版的《静女》故事──

黄昏,我心跳一百地等待在约定地点,期盼网络里的她出现在我的面前? 我不时的转过头望着身边的三个方向,努力的注视着走过来的“美眉”,阴险的思考着她出现在我面前的样子。一个声音在我的心中回荡:“我就是不紧张,不紧张!”另一个声音却指挥着我的思考:“你是在干什么?大老远的来见一个心中的网络故事,值吗?”

这一刻的等待让我心神不宁,不由得想起与她相识的时光。

初次与她相识是在聊天室里,她网名“静女”,我网名“北风”,我们聊上了,聊天的成绩就是和她成为好友。她在网上送给我给我红红的“彤管”和“白草芽”(网上的表情,“彤管”是音乐,“白草芽”是鲜花),当然我送给她的更多。我真的爱上了她,多少花言巧语才换来这次我们的约会。

远远的我发现一个穿着套装裙的女同胞朝我的方向前进着,我用精确的目光紧随目标移动,长发、纤瘦、牛仔,一切的一切都是我想象中的模样,不错,呀!我屏住呼吸,等待和她的第一次接头。可是她轻轻的和我平行而过,依然宁静的向前走去。

原来不是她!这时,我隐隐约约的发现左边的一条小路里有蓝色的人影在晃动,莫非就是这一位了,哎呀!老天爷,这位位手捧鲜花和笛子(我们接头的暗号)的竟然是位男士!原来“静女”是他!他也把我当成“美眉”了!

(掌声雷动,笑声一片,气氛热烈。)

师:妙哉,搞笑的背后有让我们深思的东西:网络是虚拟的,不可信啊!最后让我们来表演《静女》,有请戏剧组!

[说明]故事人人会讲,巧妙各有不同。第一个故事平中见奇,以心理描写见长,结尾饶有趣味。第二个故事放在网恋的背景之下,故事新编中融进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从故事组的情况看,还有许多好的构思,有的还写得相当长。看来结合故事进行语文教学,学生特有兴趣。

五、正说戏说演《静女》

一男生和一女生合作表演──

女:我憨厚善良的哥哥啊,我早早地来到角楼等待。我且躲起)

妹妹啊,等待。

不会吧)

妹妹啊,么不让我瞧见?

徘徊。

戏,我早知道)

哥哥啊,哪里,有多真。

不知道呀)

妹妹啊,直带在身边,向你呼唤。

为了这次的见面,(耶,他还没来,男:我美丽娴静的为了这次的见面,我早早地来到角楼(耶,她还没来,男:我调皮可爱的你藏在哪里,为什我只能傻傻地犹豫(又是女孩的老把女:我聪明帅气的你应该知道我藏在考考你对我的情意(哼,老地方,你男:我纯真美好的你送我的萧笛我一我要用美丽的音乐(吹起相思曲,她

该出来了吧)

女:我痴情忠贞的哥哥啊,你的乐声让我好感动,我还要看你有几招。

(哼,用音乐讨好,不上当)

男:我温柔善良的妹妹啊,我的心声你难道听不懂?

你送我的茅草我一直带在身边。

(得上真格的了,掏出草芽)

女:我聪明能干的哥哥啊,我真是服了你,再不出来你可真的着急了。

(上,出场)

师:这个小品构思巧妙,让男女隔场对话,心心相印,妙不可言。

又一男生和一女生合作表演──

女:(掏出手机,发出约会的信息:老地方,老地点,俟我于城隅。)

男:(拿出手机,面露喜色,回复: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女:早早的来到了城墙下,咦,我那憨厚的情郎还没来吗?好,我来考验考验他,看他能等我多久,我就藏在这垂杨后面吧。

男:急急匆匆赶到了城墙下,咦,我那娴静温婉的姑娘还没来吗?那我等等吧。女:你看他那猴急样!

男:你看她那谱摆的!(掏出手机,发出信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女:他还不傻!(拿出手机,面露得意,回复:东西带来了吗?)

男:从怀中掏出彤管,举起,示意,带来了!(发信息: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女:瞧他那傻样!(回复:不是?)

男:(恍然大悟)哦,从怀中拿出草芽,举起,示意,带来了!(发信息: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篇5:《静女》教学设计

《静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结合高考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吟唱诵读,理清线索,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教学难点: 1.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诗经》,简介《诗经》

同学们,中国古诗中有无数的名句,是经过了几千年时间的洗礼而沉淀下来的,如美酒般香醇。其中有许多爱情名句值得我们咀嚼,下面老师起头,同学们来接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诗经·子衿》 《诗经。秦风》 《诗经·采薇》 《诗经·木瓜》

同学们这些爱情名句出自于哪里吗?(学生回答)

(板书课题《诗经》)

请你们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说说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学生各抒已知,教师总结归纳)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它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先秦时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

“雅”是宫廷乐歌。

“六艺”(板书)“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4)《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5)《诗经》大多数是抒情诗,运用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故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静女》。

二、检查预习,正音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注音去轻声朗读课文。

2.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归纳通假字。

爱:通“薆(aì)”,隐藏,遮掩。

见:通“现(xiàn)”,出现。

说:通“悦(yùe)”,喜爱。

归:通“馈(kuì)”,赠送。

女:通“汝(rǔ)”,你。这里指“肜管”。匪:通“非(fěi)”,不是。

3.全班齐读课文,注意读出四言诗节奏,基本上是每句两个节拍,个别名式灵活处理。4.听录音朗读,全班再齐读一次,男女生各读一次。

三.解词译名,领会诗意,1.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出疑问。

2.学生质疑,教师或其他学生解疑,教师板书疑难字词。

虚词:其、之、以 实词:说、见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通“现”,出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通“悦”,喜爱。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美人之贻。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请三位同学各译一段,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4.教师小结点评。

.文雅姑娘真美丽,约我相会到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红管萧。红色管萧有光泽,我对管萧很喜好。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真的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5.在领会诗意的基础上,读出重音(每句重音为着意突出之词),读出两情相悦的意味。

四.研读分析,合作探讨.(培养迁移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每一节讲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一节写恋人约会,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同时心理描写、细节描写都十分成功.

第二节写恋人赠物,运用比的表现手法.(彤管,其实也指女子,暗喻女子的美丽)

第三节写赠茅赞人,运用兴的表现手法.(借物抒怀,表达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2.画出结构图,诗表现了怎样的爱情?反映了什么思想?

期望约会 大胆而热烈

静女 恋人赠物爱情 美好而甜蜜 赞美恋人

纯朴而真挚 3.分小组讨论:诗中男女主人公各是怎样的形象?(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总结)《静女》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爱而不见”呢?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儿形象。

《静女》中男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4.大家说说,为什么青年最喜欢普通的荑草?

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说说你心中追求的爱情是怎样的?(青涩之果不可摘,早恋不可取)

5.《静女》的艺术魅力: ①采用“赋”的表手法直接铺陈叙事,巧妙选用细节,其中动作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男主人公热烈淳朴的恋情。

②静女贻彤管、归荑,把人、物与情巧妙地融合起来,男女之间的一种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跃然纸上,男青年的形象活灵活现,他的恋情也真实感人。

③此外,诗歌采用重章复唱,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6.我们以前也学习了许多有关爱情的词,它们与本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唐诗、宋词中的爱情较含蓄,而本诗大胆而热烈,是因为在春秋以前,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远不如后来封建社会那么顽固。)

这首诗歌以第一人称的男主人公的口吻,通过回忆恋人约会的情景,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表达出静女与男子之间的一种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反映古代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六.课堂练习。

出示《郑风 子衿》,说说与本诗的异同。

七.布置作业。

1、将《静女》改写为现代诗。

七言诗

这位姑娘真美丽,约我相会到城隅。姑娘姑娘躲哪里?让我心跳又着急。

这位姑娘有情意,送我漂亮红乐器。

姑娘姑娘多谢你,红红彤管表心意。

这位姑娘有心计,采来白茅寄心迹。

姑娘姑娘我懂了,你的深情我珍惜。

五言诗

静女人真美,约我会城隅。

故意躲起来,找得我心急。

静女人真好,送我红彤管。

彤管艳又美,让我好欢喜。静女心真巧,送我白茅草。

情结茅草中,让我好珍惜。

2、搜集《诗经》中的爱情名篇名句,进一步亲近古典文化。

3.完成《高考状元》中《静女》的习题。

《静女》教学反思 篇八

《静女》教学反思

《静女》是出自《诗经》的一首爱情诗歌,轻松活泼,因此在设计此节课时,我就打算以它为跳板,在初中学习过的《蒹葭》和《关雎》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诗经》有更深入的了解,开阔学生视野。

整体思路是由点带面、由古及今。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在设计教案时,增加了一个学生展示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课下主动搜集资料,获得对《诗经》的更多的感性认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风、雅、颂、赋、比、兴”的抽象认识上。高一3班的学生大部分都知道学习,布置的任务很快完成,在正式上课之前,他们就分别将《采葛》、《子衿》、《桃夭》、《君子于役》、《木瓜》交了上来,组长将诗歌的读、译、赏析布置下去。但在上课时,由于时间关系,只展示了三组,其它两组没来得及展示。由于展示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后面欣赏歌曲《童话》的环节被省去了。如果再讲时,课堂上可以只展示最有代表性的《采葛》和《子衿》,由此就可以归纳出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又避免了课堂上冗长的展示,节约了时间。

在上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静女》的翻译就是由学生自主合作完成的。但在学生展示完以后,我在归纳总结时,没有强调“俟我于城隅”这一特殊句式,导致有的学生对谁在等谁产生了疑问。在“深入理解诗歌”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但没有对人物性格进行归纳可以说是一大遗憾。

学生当堂背诵,通过检查,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流利地背诵,这是最大的收获。如果趁热打铁,让学生把诗歌默写下来,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反思下来,这一节课,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但是收获很大。今后,我会在这条路上更多地磨炼自己,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意义与作用:教学反思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依据,分析学情,讲学生之所缺。对于自身而言,教学水平会有一定的提高,等到再教这一课时,反观曾经的教学得失,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静女》公开课教案 篇九

教学目的:

1、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

2、反复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3、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

教学难点:

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准备:多**课件、课本剧《静女》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多**教学、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迁移训练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新课(3分钟)

由本人的专题讲座《古典文学与爱情》导入,超链接相关课件

二、教学新课(30分钟)

(一)了解本文出处,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5分钟)

**:大家学过哪些出自《诗经》的古诗呢?(《关雎》、《蒹葭》、《采薇》等,课件出示)谁能够简介一下《诗经》呢?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现存诗305篇。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现实**诗歌的源头。(楚辞是诗歌浪漫**诗歌的源头。诗经以“国风”为**,楚辞以“离骚”为**。“风骚”并称,借指诗文,引申为文采、风采等。)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静女》就选自《诗经邶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相关文化常识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5分钟)

1、一读: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标注通假,完成课后练习1

字音: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chí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òng)管。彤管有炜(wěi),说怿(yì)女美。

自牧归荑(tí),洵(xún)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通假字:

爱(薆ài隐藏)而不见(现xiàn现身)说(悦yuè喜悦)怿女(汝rǔ你)美

自牧归(馈kuì赠送)荑匪(非fēi不是)女(汝rǔ你)之为美

2、二读:学生齐读。研讨重点文言词语,尝试翻译,完成课后练习2

文言词语:

静:文静,娴静姝、娈:美俟:等待踟蹰:由于心急而来回走动

贻:赠送炜:光彩鲜明,有光泽牧:牧场,郊外野地洵:实在

特殊句式:

俟我于城隅(状语后置句)

课后练习2(以诗译诗):

(附教师译文,仅供参考)

静女

张香来

娴静女孩真俊俏,独自等我在城角。

故意躲藏不现身,(急得我啊)抓耳捞腮来回跑

文静女孩真秀丽,送我一支彤管笛。

彤管笛啊有光泽,你的美丽让我喜。

郊外采荑送给我,真是美啊真特别。

不是荑草生得美,美人送我多情谊!

3、三读:学生有感情齐读。讨论诗歌层次,完成课后练习3

相候——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相见——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相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相悦——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品评欣赏(15分钟)

1、四读课文,研讨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姑娘?男主人公又是怎样一个小伙呢?

女主人公:

美丽文静“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活泼主动“爱而不见”、“贻我彤管”

男主人公:

憨厚纯朴“搔首踟蹰”

真挚痴情“说怿女美”

2、五读课文,研讨艺术特色:

(1)赋比兴的运用

①“赋”——铺陈描写——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城隅”幽会的情景。

②“比”——比喻——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引出——由喜欢“彤管”、“荑”草引出喜欢静女。

(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①正面描写:“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②侧面描写:“说怿女美”、“洵美且异”

③细节描写:“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心急。

(3)一语双关、一波三折、象征

一语双关:“说怿女美”

一波三折:“爱而不见”“匪女之为美”

象征:彤管如火,象征爱情真挚热烈;荑草如雪,象征爱情质朴纯洁

(4)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3、六读课文,概括诗歌主旨:

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朱熹却说《静女》是“*奔期会之诗”。

研讨:元芳,你怎么看?

《静女》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恋人约会的情景,展示了静女与男子之间的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反映出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迁移训练,活动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5分钟)

课本剧现场表演,详情见本人创作的《课本剧脚本》(学生第七八读)

课堂小结:——理性地看待爱情(可借用本人的《古典文学与爱情》课件的相关内容)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背诵《静女》,默写。

2、尝试转换叙述角度来叙述该故事,完成课后练习4

板书设计:

相候

相约

静女相赠

相悦

艺术特色:赋比兴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一语双关一波三折象征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静女 教学设计 篇十

静女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是《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含义

3、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4、欣赏诗中纯真的爱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大意

2、人物形象的特征及诗歌的表现艺术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表现出来的爱情的天真、甜蜜 【教学用具】多媒体、板书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最能引发大家八卦的就是爱情,但是这样一个说法,说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了一个“速食”爱情的时代,而事实上,在我们漫长的历史文明中,爱情也是文人墨客笔下追逐的主题,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同学们都记得哪些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王风·采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摸鱼儿 雁丘词》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 事实上,这样的诗词就可以说是当时人民的一个爱情宣言,比我们今天的我爱你、我想你来的有韵味吧?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爱情故事——

首先请同学们翻到书第89页,第四单元主要讲的是古典诗词,那么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就先了回顾一下,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 那么,事实上,我们古代诗歌分成了两个阶段,古体诗和近体诗,那么我们一般把唐诗之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也就是说我们熟悉的唐诗、宋词、元曲都属于近体诗范畴,而古体诗则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可记载的最早的诗歌总集就是《诗经》,那么《诗经》之后的诗歌又大致经历了楚辞、汉乐府、古诗和魏晋南北朝五言诗三个阶段,同时诗歌的句式特点也逐渐《诗经》的四言诗发展到南北朝的五言诗,以至唐以后的多样化。在这一系列的发展过程中,《诗经》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源头,那么现在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诗经》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为《诗三百》。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后人经常把它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40篇。

3、《诗经》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4、《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其中有许多诗密切地联系着政治,针砭了社会。有些关于下层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更本质的现象。这种现实主义精神被后人所重视并产生了巨大影响。《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则是屈原的《楚辞》。

后世对《诗经》的解释和评价也是很多样化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静女》在《毛诗序》里边的注释是:“《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朱熹说“此淫奔期会之诗”,而我们现当代的学者则认为《静女》是迄今为止最纯真的情歌之一,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请同学们翻到下一页,先花两分钟通读一遍诗歌,将诗中读音找准

好,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诗歌,注意把握节奏

三、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听音频,把握读音与节奏

2、齐读,形成整体印象,掌握通假字词 爱:通“薆”,隐藏。

见:通“现”(风吹草低见牛羊。)说: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 归:通“馈”,赠送。匪:通“非”,不是。

3、齐读第一章,了解诗的意义(1)、请学生翻译,进行适当补充

娴静的姑娘真可爱,约我来城墙角楼。姑娘躲着不出来,急得我挠头又徘徊。

俟我于城隅:状语后置

其:形容词词头(2)、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男:老实憨厚、真诚——搔首踟蹰 女:美丽,调皮可爱——爱而不见

4、男生齐读第二章,解读(1)、请学生翻译,进行适当补充

娴静的姑娘多美好,赠我一只红管萧。红管萧色彩鲜艳,美妙绝伦我喜欢。

娈:美好

贻:赠送

有:形容词词头

说怿:喜欢,喜爱(2)、第二章写约会的场面,姑娘露面并以彤管相赠。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既可以看作是小伙子当时的心理活动,也是双关语,小伙子托物抒情,表面上赞美彤管,实际上是赞美赠彤管给他的姑娘。

双关: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3)、第二和第三章在形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重章叠句:也就是重复地咏唱。这是《诗经》常用的一种手法。表现事物进展的程度和顺序,诗意递进,突出内容。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一唱三叹,更加强抒情效果,突出感情。犹如现在的歌词,第一段和第二段相同或者稍稍变换一些词。这样容易记忆,而且很有音乐感和节奏感,更能抒发情怀。

5、女生齐读第三章,解读(1)、请学生翻译,进行适当补充

从郊外采来茅草送给我,茅草确实美丽又奇巧。不是你草儿长得美,而是因为是美人赠给我的。荑:初生的茅草。

洵:确实。(2)、第三章写约会情景。

头两句“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称赞草实在是美得出奇,夸物实际上是夸人,这里还是双关,最后两句小伙子就直接敞开心扉,“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并不是物本身有什么美,而是爱人及物、托物抒情

(3)、第二和第三章都写男子对女子赠送的东西的赞美,怎样理解

1、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

2、照理说,彤管比夷草要贵重得多,但男主人公只以“彤管有炜”○夸其色泽鲜艳,对受赠的夷草却盛赞其“洵美且异”,显然就不是视其外观而有所感了。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花草很寻常,只因它们为美人所赠,所以又非同寻常。小伙子深知,这看似普通的夷草代表了姑娘那颗赤诚的心。这一评价已然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表达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及他爱人及物的诚挚、痴迷之心。

6、齐读全诗,当堂背诵

我们昨天把整首诗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梳理,那么,上课之前,我们还是再来读一遍这首诗,静女其姝,预备起

那么,我们说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啊?很简单的故事对不对,就是描绘了一对男女青年约会、赠送礼物的场景是不是,那么,我们说《诗经》它主要表现的是当时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这里体现的是劳动人民对什么现实的什么样的感情呢? 没错,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爱情的大胆真挚的追求 那么,就这仅仅的48个字,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呢? 我们一般说主题是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大家思考一下是哪三点 环境、人物、情节

那现在再看看,我们这首诗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啊 没错,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它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诗歌通过哪些诗句运用什么样的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形象,请一位同学来讲一下

首先,诗歌是以谁的口吻写的啊?那么,我们来看有哪些诗句可以体现他的形象的?一节一节找 那么女子又是通过哪些诗句表现的呢

好,现在我们的主题出来了,人物形象也找出来了,是不是还少了点什么啊?我们说诗经六义,除了划分为风雅颂以外,每首诗是不是还应该有它的表现手法啊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诗中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在解答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诗经》都有哪些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 我们昨天说《诗经》有三个比较独特的运用广泛的表达方法是哪三个?

没错,赋、比、兴,那么,昨天还说了一个是什么?

双关是表现手法吗?它是一个语句表现两种意思,属于一种修辞手法 那么,昨天又说到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没错,重章叠句 那么,除了这几个,我们今天在补充几个《诗经》中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

比兴连用

双声、叠韵、叠词 句式特点

好,讲了这么多,现在,同学们可不可以把整首诗背下来了?我们一起把书关上,来背一下吧

很好,大部分同学都能背下来了,还有一小部分同学要加油了啊,争取在课堂上就背下来

四、人物性格特点

男子——“骚首踟蹰”、“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运用对比、双关的手法刻画出了他的憨厚、痴情

女子——“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写出了女子的美丽、调皮、可爱

五、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1、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作用——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往往“形象逼真、细节细腻”。

2、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作用——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3、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作用——发端,增强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4、比兴连用:

作用——起到联想、象征、烘托气氛和增加韵味的作用,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山不在于它的高低,只要有神仙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它的深浅,只要有龙就灵异了。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陋室主人)的品德而声名远播。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5、其他主要表现形式 ① 重章复唱:

作用——表现事物进展的程度和顺序,诗意递进,突出内容。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一唱三叹,更加强抒情效果,突出感情。② 双声、叠韵、叠字的大量运用:

作用——形象生动,精确表情达意,描绘事物特征,加强语意;语音和谐,产生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小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③ 句式特点:为四言诗。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往往为隔句用韵。④语言富于形象性和音乐性。

6、补充知识点: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六、主旨

《静女》写一对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的情景,表现古代劳动人民青年男女之中的大胆而挚热的爱情。

七、拓展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②嗣——传送,给予。

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不同点:

①角度不同:《邶风·静女》是以男子的口吻写的。《郑风·子衿》是 以女子的口吻写的。

②情节不同:《邶风·静女》写青年男女的一次约会。《郑风·子衿》写少女在城楼上盼望情人。

③基调不同:《邶风·静女》欢乐幽默,充满情趣。《郑风·子衿》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④写法不同:《邶风·静女》主要通过细节刻画人物。《郑风·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同中有异:

两首诗都写了主人公等待时的焦灼不安,但因性别的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细节。《邶风·静女》中“搔首踟蹰”写出男子的憨厚,《郑风·子衿》中“挑兮达兮”写出女子的缠绵。

共同点:

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率真,绝不忸怩作态,表现出劳动人民纯朴的本色。

②风格朴实、清新。采用重章复唱,在一唱三叹中主人公的深情得以尽情地抒发。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静女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1 1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