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达梅林教学设计(最新4篇)

发布时间:

嘎达梅林,姓名莫勒特图·那达木德,又名业喜,汉名孟青山,蒙古族,内蒙古哲里木盟达尔罕旗腰茫哈苏木塔木扎兰屯人。“嘎达”蒙古语中意为家中最小的兄弟,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4篇《嘎达梅林教学设计》,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嘎达梅林教学反思 篇一

篇1:嘎达梅林教学反思

一、设计初衷和预期达到的目标。

设计教学的依据是教学目标。教参中对交响诗《嘎达敏林》的教学目标,制定为:1能够对标题音乐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聆听,初步了解交响诗的一般特点。2聆听《嘎达梅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理解音乐内容及意境,能够背唱《嘎达梅林》民歌主题。我参考教参、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交响诗的定义及特点。2体验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时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培养审美情趣。4通过欣赏作品,了解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使学生产生爱戴民族英雄,感悟民族精神的情感体验。

教学环节的设计直指教学目标。作品沿着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渐展开。用给主题加标题的方法,帮助学生记住主题。针对各主题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寻音乐要素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时的作用。学生通过演唱、朗诵、肢体律动等活动,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通过自己的表现,达到情感、态度的升华。

二、堂教学实际效果

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交响诗《嘎达梅林》的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感受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及情感。并在再次的参与活动中,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整节的教学层次鲜明、重点突出,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亮点

1认识作曲家这一环节设计新颖。我关注学生对新中国第一批女作曲家——辛沪光的认识。用播放描绘战争场景的音乐片段,引导学生猜想作曲家会是怎样一个人?(从年龄、性别、生活地域进行猜想)。加深学生对作曲家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作曲家的创作心理及作曲家具有的刚毅性格和高尚情操。

2第一主题发展对比。通过音乐波形图的使用,使学生从听觉、视觉的感受中体会音乐情绪的变化。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即音乐要素的变化。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速度、力度、音色在音乐中起到的作用。

为“辽阔的草原、幸福的生活”、“号召起义”、“驰骋草原”几个主题设计肢体动作,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记住主题、体验音乐情绪情感。

4在《嘎达梅林》民歌主题响起时,通过聆听、朗诵、演唱的等方式逐步升华情感,达到情感态度的深度体验。

对于“交响诗”定义及特点的学习,放在欣赏作品之后进行、更加易于理解。在讲解交响诗的特点时,加入民间叙事长诗《嘎达梅林》的精彩对白,既帮助学生理解交响诗是标题交响乐和诗歌紧密联系这一特点,也是为嘎达起义的意义拓展做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6意义拓展,出示草原沙漠化图片。揭示传奇故事嘎达梅林对今天人们的启示:歌颂家园、赞美家园、更要保护家园。与导入环节“这样的草原美景值得我们去赞美、值得我们去歌颂,更值得我们去保护。”的主题首尾呼应。

四、教学再设计

1提问“有人为了保护草原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你们知道这位英雄人物是谁吗?”学生没有回答。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前的预习,如果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音乐旋律有了大致的了解,会更有利于推动教学效果。

2嘎达牺牲主题过后,民歌主题不断响起,学生通过聆听、朗诵、演唱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逐步升华情感,如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自己对民族英雄的敬佩、哀悼之情跟随钢琴伴奏表现作品。甚至加入各自的创造进行表演。教学效果会更突出。

篇2:嘎达梅林教学反思

《嘎达梅林》是一首非常着名的内蒙民歌,整首歌曲采用了内蒙非常独特的羽调式写成,乐曲大气,情绪深沉内敛。同时这首歌曲也是一首颂歌,歌颂了内蒙的民族英雄嘎达梅林,鉴于学生平时对民族音乐了解甚少,所以想借此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这节制作简单,但内容和容量都是很丰富的,上开始,没有任何的话语和开场,一段优美的马头琴版本的《嘎达梅林》就已经缓缓流进学生的耳朵和心田,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我注意观察了同学的表情,学生都很投入。真是优美的音乐瞬间就可以抓住每一个人的心灵。音乐结束,教室里出奇的安静,我知道学生依然还沉浸在马头琴的琴声里,稍等片刻,学生开始了简单的交流,我的问题也产生了:刚才听到的乐曲中主奏乐器是什么?这应该算是我本的导入,我认为很成功。用优美的音乐抓住学生的耳朵,所以后我越发真切的感受到选择音乐的重要性。

导入的顺利为后面的授开了个好头,接下就为大家介绍乐曲中所出现的主奏乐器马头琴,同时为大家隆重介绍了马头琴演奏大师齐宝力高,凭借高超的演奏技艺闯进了世界音乐家梦寐以求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学生-差异网§www.chayi5.com 听到这些马上产生了对中华民族音乐的崇敬和期望。学生对马头琴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马上转入了本的重点:歌曲《嘎达梅林》,首先学唱歌曲,要求学生轻生哼唱歌曲的旋律,从自己对音乐的再创作中加深对歌曲的印象和熟悉度,我觉得这很重要,当然对歌曲的学唱由于时间关系进行的比较肤浅,后我觉得还可以更深入一些,在整节的时间安排上还可以再投入一些时间,(fsir)因为学生的亲身实践比什么都的真切。

本的第二个环节我设计了欣赏几个版本的《嘎达梅林》,因为这首民歌太有特点,很多歌手都演唱,每个人的处理也都各有不同,我想通过欣赏不同处理的版本让学生更加丰富对歌曲的理解和认识。第一个版本是腾格尔,我觉得这个版本找的非常好,他的演唱太有特点,并且采用了内蒙最原生态的演唱方法,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个版本也是颇感兴趣。说到内蒙原生态的演唱方法,我又加入了呼麦的介绍,原想通过视频介绍,但考虑到时间关系只是一带而过,其实我想这是一个很好学习实践的环节。第二位是廖昌永,华人第一男中音,我选的是他在金色大厅的演出片段,想通过他激发学生的自豪感,通过他的成长之路让学生明白永不放弃的道理。

最后是一个电影片段,我想音乐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感受和理解,所以设计这个环节的意义也在于此。

篇3:嘎达梅林教学反思

《嘎达梅林》是一首短调蒙古族民歌,具有叙事性的特点,歌颂了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带领牧民起义,反抗王爷的英雄事迹。前我让学生搜集大量的资料,关于嘎达梅林的故事、蒙古风土人情、马头琴的资料,因为地域的特点,所以学生对马头琴并不陌生,这就给我上带了很多的便利。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去了解关于马头琴的故事以及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动人故事,在这一环节中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在了解马头琴的故事的时候,用的时间有些过长,影响了整节的进度。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音乐教学的一个主线,在这一中,我通过让学生体会音乐美、故事美、情感美方面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这种美的气氛中去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当然这节最大的一个不足就是部分学生上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堂行为较差,我没有及时地给予制止,让他们更加地放肆,还有一点就是对表现好的学生没有及时地给予表扬,对他们的激励还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初二数学教学反思初冬教学反思

《嘎达梅林》教学设计 篇二

《嘎达梅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感受音乐悲壮的情绪。

2、认识马头琴,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3、了解嘎达梅林的传说。

4、演唱歌曲《嘎达梅林》.【教学重难点】 准确演唱《嘎达梅林》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五十六朵花这个单元贯穿我们整个小学音乐学习的始终,我们曾经学习过很多民族的民歌,今天我们要去内蒙古大草原去看一看,了解一下那里的情况。

二、新知学习

1、欣赏《嘎达梅林》。

Q:你能听出来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2、了解马头琴。

传说,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个牧童,名字叫做苏和。小苏和唱歌非常好听,每天赶着羊群,在草原上高歌。

有一天,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越来越黑,苏和还是没有回来,就在大家非常焦急的时候,苏和抱着一匹刚出生的小马驹,说是在回来的路上碰到的,就抱了回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马在苏和的精心照顾下长大,它浑身雪白,又美丽又健壮,还非常聪明。

有一天,草原上的王爷说要举行赛马大会,谁要是得了第一名,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谁。

苏和在朋友的鼓动下,也参加了比赛,并且理所应当的拿了比赛的第一名。当王爷得知拿到第一名的是个穷小子的时候,王爷反悔了,说把小白马留下,但只给苏和三个元宝,让他回家。

苏和顿时气恼起来,说自己不是来卖马的,坚决不同意。王爷也非常气愤,于是派人把苏和打的昏迷不醒,并夺走了小白马。

苏和被就回家后,休养了一段时间,身体渐渐好起来。但仍然念念不忘小白马。有天晚上,他听到门直响,打开门发现小白马回来了,但是浑身是血,并且因为伤势太重,小白马很快就死了。

原来,王爷以为得到了一匹好马,想向大家展示,表演一番。当王爷跨上马背,小白马把王爷甩下马,并冲着苏和家的方向跑去,但是王爷下令要射杀白马,于是小白马身负重伤,但还是坚持跑回家,并且死在主人面前。

白马的死,给了苏和很大的打击,有一天晚上,苏和在梦中又见到了心爱的小白马,小白马走进他对他说:“主人,若想让我永远不离开你,陪伴你的话,用我的身体做一只琴吧。”苏和醒来后,按照小白马的话,拿小白马的骨头做了一把琴,拿它的筋做弦,拿它的尾巴做弓,琴杆顶上雕刻了小白马的模样,马头琴因此诞生。

3、再听作品

Q:乐曲情绪怎么样?

4、了解嘎达梅林的故事。

嘎达是科尔沁草原的一个民族英雄,梅林是他的官职,嘎达梅林是大家对他的尊称。

当时的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决定开垦科尔沁草原为耕地,于是牧民们就无法继续放牧,大大损害了蒙古族牧民的利益,于是嘎达梅林决定领导牧民起义,反抗开垦,时间长达5年,最终嘎达梅林战死。

于是,后人就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祭奠民族英雄嘎达梅林。

5、学唱歌曲。用“lu”音模唱歌曲

6、填词练习歌曲。注意重点字句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去了内蒙古大草原,了解了嘎达梅林的故事,了解了马头琴的美丽传说,希望大家以后有机会都能亲自去大草原感受美丽的景色与优美的音乐。

音乐欣赏课嘎达梅林教学设计 篇三

歌曲《嘎达梅林》教学设计

满红红 2013年7月9日

一、导学提纲

1、熟悉歌曲《嘎达梅林》,了解嘎达梅林的传说。“嘎达梅林”是什么意思?歌曲中为什么演唱鸿雁?“长江”指哪个地方? 2、简单了解蒙古的民族风情。

提示:(1)搜集资料的过程是一个拓宽视野的过程,除了老师提供的导学提纲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查找和其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任何问题,提倡多思、多看、多想,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2)课堂上展示的时间有限,同学们一定要抓住重点,看我们所提的问题是什么,可以根据问题把自己查找的资料进行整理、合并、概括,取其精华与大家分享,不要面面俱到,要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述。(3)第一、二题要进行课堂小组展示,请小组长安排好发言顺序,可以搜集展示相关图片,将展示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不提倡照着资料读。3、用口风琴视吹蒙古民歌《嘎达梅林》的旋律。4、请用铅笔为歌曲标注旋律线。

5、歌曲是几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了解“中速稍慢”是一个什么速度?

提示:(四——六题)组长可以在下一节音乐课之前,合理安排时间段进行检查,做好记录和评价,作为评选“音乐之星”的依据。班长抽查组长的完成情况,做好记录,作为评选 “音乐小组之星”的依据。6、预习的过程中你遇到的问题或疑惑是:

二、课堂教学实录(部分):

1、教学铺垫:《我是人民小骑兵》 音乐律动 2、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简单预习了歌曲《嘎达梅林》,今天我们就来演唱这首歌曲(出示课题)。一起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班长读一读。(出示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演唱中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知识与能力:1、学会蒙古民歌《嘎达梅林》,能用自然优美的音色,连贯流畅的气息演唱歌曲。2、初步尝试用口风琴有感情地吹奏歌曲《嘎达梅林》。

⊙过程与方法:借助于情景想象、歌曲的旋律线等方法表现歌曲。师:首先请大家展示自主学习情况,只展示第一、二题。哪个组来? 生:(展示)我们的展示完毕,哪个组有补充?、、、师:这个组准备的非常充分,展示得很好。嘎达梅林是蒙古民族英雄,鸿雁就是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大雁,蒙古人民对鸿雁非常崇敬,这是一首用鸿雁比喻英雄的歌曲。三、学习新歌

(一)聆听二遍歌曲,思考二个问题

师:下面我们来聆听两遍歌曲,思考二个问题,请大家看大屏幕: 合作探究: 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2、为什么要用“中速稍慢”的速度来表现歌曲?

师:先听第一遍,可以重点思考第一个问题。第二遍老师来演唱,大家思考第二个问题。

师:下面进行小组讨论,因为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有分歧的地方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也可以在小组间交流的时候讨论。好,开始。

生:、、、师:哪个组来展示?

生:(展示)我们组展示完毕,哪个组有什么建议或补充说明? 生:、、、师: 刚才同学们说了,歌曲的情绪是悲壮的、怀念的,还有激动的,大家对音乐的体验很深刻。第二个问题大家回答的很好,我补充一点中速稍慢的速度符合嘎达梅林的音乐形象。(二)用“u”哼唱歌曲(2遍)

师:下面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u”来哼唱歌曲。谁来评价唱得怎么样?或者存在哪些问题? 生:、、、师:从气息方面有没有问题?悠长、连贯的。吸气要吸到小腹部,用“u”慢慢的送出,口腔要打开,空出来。再来一遍。生:、、、(三)演唱歌词(2遍)师:从同学们的歌声中,老师感受到了深情,我们加上歌词,来唱唱这首草原歌曲吧?这首歌曲原创有500多段,今天我们就来演唱其中的两段。

师:谁来点评刚才的演唱? 生:、、、师:起音比较低,气息要沉下来,用叹气的感觉来唱。老师还要提醒一点,换气的气口要统一;要连贯的、慢慢地诉说。再来一遍。(三)处理歌曲

师:老师感觉感情还是不够,哪些方法能帮助我们有感情演唱?下面进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请组长带领组员运用旋律线,借助寻找逻辑重音等方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生:合作探究。

找两个组展示,一个组演唱一段。评价。大家一起用手划着旋律线有感情地演唱。教学拓展:

师:同学们,在预习作业中要求大家视吹歌曲旋律,吹下来的同学举手。大家一起吹奏我听一听。生:吹奏

师:有的同学吹奏地很熟练,很从容,有的同学还不行。预习的不充分就影响发挥,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认真对待预习。师:同学们,如何让我们的琴声听起来也有感情? 生:、、、师:简单一句话,怎样有感情的演唱就怎样吹奏,气息不要太强,轻轻地诉说。一起试试吧? 师:小结。

(六)有感情演唱歌曲

师:课堂已经接近尾声,老师提议,让我们再次用深情的歌声,来歌唱蒙古英雄嘎达梅林,全体起立。生:演唱 三、课堂小结

(一)哪位同学说说你的收获?(二)最后布置一个课后作业:

师:《嘎达梅林》有多种音乐形式,像民歌、马头琴独奏、电影音乐、交响诗等,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聆听,感受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带来的多种音乐体验。

1、重点聆听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与民歌《嘎达梅林》对比,谈谈给你怎样的感受?

2、了解马头琴的形状及传说故事,课堂上进行简要介绍。

嘎达梅林教学设计 篇四

嘎达梅林

课例名称:人音版八年级交响诗“嘎达梅林”

授课教师:陈煜(西安市第六十七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了解交响诗的定义及特点。

二、分析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时的作用。

三、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及意境。

四、通过欣赏作品,了解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产生爱戴民族英雄,感悟民族精神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一、通过欣赏作品,了解嘎达梅林传奇的故事情节,并逐步深入理解作品所表现民族英雄不屈不挠,保卫家园的精神。从而产生共鸣,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二、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感受作品主题情绪情感,分析音乐要素(即节奏、力度、速度以及旋律特点等)在表现音乐中起到的作用。

教学难点

一、学生聆听感受音乐情绪,分析产生不同情绪的原因。

二、参与体验音乐要素使用的变化,在表现音乐形象及内容时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嘎达梅林》(马头琴演奏民歌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美,点出“这样的草原美景,值得我们去歌颂、值得我们去赞美,更值得我们去保护。”的主题,为之后的拓展意义做铺垫。2.了解《嘎达梅林》故事概要。二、出示课题: 《嘎达梅林》交响诗

 认识作曲家。

学生活动:聆听交响诗《嘎达梅林》的音乐片段。想象作曲家年龄、性别、性格特征。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作曲家辛沪光的创作心理及具有的刚毅性格和高尚情操。(二)欣赏感受并分析作品。

1.欣赏第一主题:“美好的家园,幸福的生活。”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唱每小节主音的形式感受作品。

设计意图:借助达尔文手势,帮助学生继续建立音高概念,并通过演唱主音、聆听主题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和声感受。2.第一主题发展对比(使用音乐波形图)。

学生活动:学生从听觉、视觉的感受中对比音乐情绪的变化。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即音乐要素当中力度、速度以及配器的变化。3.第二主题:“号召起义”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参与,找到音乐当中最具号召力的部分并探寻原因。设计意图:点出附点节奏具有推动效果。4.第三主题:“驰骋草原”主题。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骑马律动的动作、打响舌等形式的参与感受作品情绪。设计意图:发挥学生想象,让学生参与在音乐的表现当中。5.“嘎达牺牲”: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出该场景是使用之前哪个主题的旋律,结尾处加入了什么乐器?预示怎样的结局?

设计意图:点出使用定音鼓表现英雄牺牲恰到好处。6.《嘎达梅林》民歌主题: 学生活动:民歌主题出现四次,第一次静静聆听。第二次加入教师朗诵,第三次加入学生朗诵,第四次引导学生小声歌唱。

设计意图:由于这是学生熟悉的旋律。静听四次显得单一。加入教师及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容易使学生走进故事情节,融入音乐情绪。第四次的小声跟唱,让学生由被动感受转为主动感受哀伤、怀念的音乐情绪,并为之后演唱《嘎达梅林》歌曲环节做铺垫。

7.演唱歌曲《嘎达梅林》:

学生活动:运用所学的演唱知识和技能,表现歌曲《嘎达梅林》。进一步体会作品的情感,加深主题印象。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欣赏使情感、态度产生变化。再让学生通过演唱记住音乐主题,通过自己的表演唱加深理解作品内容、情感的深度。8.尾声: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乐曲尾声段落出现了之前哪几个音乐主题或主题动机,具有怎样的不同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会主题意义的升华,情感、精神的延续。9.交响诗的定义及特征:

(1)定义: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特征:把标题交响乐和诗歌联系起来。设计意图:在欣赏、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再来理解交响诗的定义及特点,就会变得容易,也更深入。

(2)播放民间叙事长诗《嘎达梅林》朗诵片段: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交响诗特征。揭示嘎达梅林起义的意义,以及传奇故事嘎达梅林对今天人们的启示。三、课堂小节:

再次点题首尾呼应。当我们看到祖国家园的美丽景色,想要去歌颂、想要去赞美的同时,想到更多的应该是要保护家园。

教学反思

一、设计初衷和预期达到的目标。

设计教学的依据是教学目标。教参中对交响诗《嘎达敏林》的教学目标,制定为:1.能够对标题音乐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聆听,初步了解交响诗的一般特点。2.聆听《嘎达梅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理解音乐内容及意境,能够背唱《嘎达梅林》民歌主题。

我参考教参、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交响诗的定义及特点。2.体验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时的作用。3.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培养审美情趣。4.通过欣赏作品,了解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使学生产生爱戴民族英雄,感悟民族精神的情感体验。

教学环节的设计直指教学目标。作品沿着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渐展开。用给主题加标题的方法,帮助学生记住主题。针对各主题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寻音乐要素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时的作用。学生通过演唱、朗诵、肢体律动等活动,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通过自己的表现,达到情感、态度的升华。

二、课堂教学实际效果

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交响诗《嘎达梅林》的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感受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及情感。并在再次的参与活动中,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整节课的教学层次鲜明、重点突出,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亮点

1.认识作曲家这一环节设计新颖。我关注学生对新中国第一批女作曲家——辛沪光的认识。用播放描绘战争场景的音乐片段,引导学生猜想作曲家会是怎样一个人?(从年龄、性别、生活地域进行猜想)。加深学生对作曲家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作曲家的创作心理及作曲家具有的刚毅性格和高尚情操。

2.第一主题发展对比。通过音乐波形图的使用,使学生从听觉、视觉的感受中体会音乐情绪的变化。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即音乐要素的变化。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速度、力度、音色在音乐中起到的作用。

3.为“辽阔的草原、幸福的生活”、“号召起义”、“驰骋草原”几个主题设计肢体动作,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记住主题、体验音乐情绪情感。

4.在《嘎达梅林》民歌主题响起时,通过聆听、朗诵、演唱的等方式逐步升华情感,达到情感态度的深度体验。

5.对于“交响诗”定义及特点的学习,放在欣赏作品之后进行、更加易于理解。在讲解交响诗的特点时,加入民间叙事长诗《嘎达梅林》的精彩对白,既帮助学生理解交响诗是标题交响乐和诗歌紧密联系这一特点,也是为嘎达起义的意义拓展做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6.意义拓展,出示草原沙漠化图片。揭示传奇故事嘎达梅林对今天人们的启示:歌颂家园、赞美家园、更要保护家园。与导入环节“这样的草原美景值得我们去赞美、值得我们去歌颂,更值得我们去保护。”的主题首尾呼应。四、教学再设计

1.提问“有人为了保护草原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你们知道这位英雄人物是谁吗?”学生没有回答。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课前的预习,如果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音乐旋律有了大致的了解,会更有利于推动教学效果。

2.嘎达牺牲主题过后,民歌主题不断响起,学生通过聆听、朗诵、演唱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逐步升华情感,如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自己对民族英雄的敬佩、哀悼之情跟随钢琴伴奏表现作品。甚至加入各自的创造进行表演。教学效果会更突出。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4篇《嘎达梅林教学设计》,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11 1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