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最新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3篇《《颐和园》教学设计》,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颐和园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抓重点词句而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在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的教学中,学会了边读边展开想象的方法,能够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具备了对资料进行搜集的能力,但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能力还有待培养

4、在写游记类的文章,能够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但是在具体观察某一具体景物的方法上层次性还不够,对于这一方法的指导还应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中景物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导入,进入学习

1、同学们,暑假的时候,老师去了一趟北京,来到了一处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的地方。(出示照片)这是哪里?(颐和园)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注意看老师板书课题。颐字的左边里面是个口,左右要写匀称,其他两字也要写得方正。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不要拖音再读一次。

2、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对颐和园有哪些了解?(指生说)同学们,自己读书能知道这些真不简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通过刚才的回答,老师知道同学们对颐和园都有一定的了解。

1、听课文朗读,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2、为了更好地读好这篇文章,让我们先来解决一下生字词这些拦路虎。

出示课文的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词语。

3、指导写字“廊”,注意笔顺,竖提,横撇弯钩,“广”撇画伸展,里面笔画要紧凑,竖为悬针竖。(指导完,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过渡:拦路虎解决了,读起课文就更轻松了。

4、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读课文的同时,找出作者主要游览了颐和园哪几个景点?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景点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5、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板书)指名读句子,(出示)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发现作者走到哪里就看到了哪里,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顺序,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一般一个景点为一段,我们写游记的时候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6、出示颐和园景区地图,借助地图,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过渡:作者是怎样给我们描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呢?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足迹再游览一番,从中慢慢体会吧。

三、学习“长廊”特点

首先,我们来到长廊,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

1、默读第二自然段描写长廊的部分,用笔画出能体现长廊特点的词语和句子。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2、交流:出示幻灯

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长廊的特点吗?(指名读,齐读)

绿漆的柱子 ,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长”:①你抓住了数字,读出了长廊的长。师板书:七百

“七百多米”大概有多长?(熟悉距离举例,如操场),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因此1992年,被认定为“吉尼斯世界记录”。这么长有什么感觉?(一眼望不到头)

②(齐读),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它到底有多长,好吗?

③小节:通过你们的朗读,长廊仿佛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看来列数字的方法很有用。

长廊除了长的特点,还有什么样的特点?(美)

体会廊内的“艺术美” (师随机总结)

① “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

“五彩的画”——颜色多,漂亮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作者通过比较(师板书:。.。没有。.。相同。.)

说明画的不仅多,而且内容丰富,其实,不止横槛上有,枋梁上,亭子内部都是,这样大大小小,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呢。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看到什么美景就让画师画下来,都花在这上了。你说长廊美不美呢?

②你现在又会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齐读。。

过渡: 廊内的绘画艺术美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我们了。 还有哪儿也很美呢?

体会廊外的“风景美”:

① 生自读句子体会鲜花不败, 微风送爽的怡人风景。

②你喜欢花香吗?让我们吸一口气,读一读这句描写廊外的风景的语句吧。

3、想不想去看看长廊呢?播放画面

师:这些都是我国的古典名著啊,民族英雄,神话传说,花草鱼虫。.。.。.

还想再看吗?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老师怎么能放得完呢?

⑤说话: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指名说)

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屏示:

“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师:这里有神话故事,有民间传说,还有历史故事,“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这就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这幅画里有风景,有人物,行走在这样的长廊里,就像。.。

这样的长廊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

⑥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来读长廊。(配上琵琶乐)

过渡:看得出,你们都被这廊外的的美景吸引住了,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使我国的园林艺术,因此,长廊成为了颐和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作者是怎样看长廊的呢?

5、 屏示:师引读

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小节: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生读

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

游颐和园要有顺序,介绍具体的景物原来也是非常讲究顺序的。作者就是这样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写出了长廊的美。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颐和园这篇课文的内容,认识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赏长廊的同时,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收获真是不小!下一节课,我们再到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看一看,去领略颐和园中更多的美景。

2、作业:仿照《颐和园》介绍景观的写作手法,你能用上一定的表达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你曾经去过的一处景观吗?

板书设计

长廊 七百

颐和园 万寿山 …没有…相同…

(美丽) 昆明湖 …像…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二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个拥山抱水景色秀美的地方,它以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的魅丽,倾倒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被人们赞誉为人间天堂。

2、这节课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好游记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1、下面,我们就随作者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大家仔细看,认真听,想一想录象主要介绍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播放录象)

2、交流:

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作者是怎么描写颐和园的景色的?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具体描写颐和园的?

(第2~5自然段)

4、自己读读这个部分,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填空练习: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 )。走完长廊,就到了( )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

作者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三个景点。

教师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文哪个自然段写长廊?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长廊的?

2、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廊内──廊两旁

3、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长廊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

交流明确:

长廊又长又美。

⑴ 感觉到长廊的长,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⑵ 那么,你又从哪些句子体会到长廊的美?

⑶ 长廊不仅又长又美,而且连它周围的环境也怎么样?

⑷ 在这么美的长廊游览,游人的心情怎样?

4、看长廊图片。

5、出示句子: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指读,思考:

这句话中哪儿写得好?为什么?画多而美,作者描写具体生动,用词准确。

6、欣赏着精美的画面,感受着周围美好的环境,现在我们仿佛就在游览长廊。让我们把长廊又长又美的特点读出来,好吗?

(齐读第二自然段)

7、小结:

长廊真美啊,1990年它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丰富多彩的绘画,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四、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学习写万寿山的这部分内容,请大家默读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万寿山的景色的?

交流板书:

山上、山下

2、那么作者在山下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指读第三自然段,读后交流:

佛香阁、排云殿。

3、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和描写排云殿的句子?其他同学想想佛香阁和排云殿有什么特点?

指读,出示句子,自读谈体会。

4、谁再来带着感情读读这一自然段,让同学们通过你的朗读,体会到万寿山的雄伟壮丽。

5、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登上了万寿山,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大家边读边划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读后交流。

6、这段中还有哪些景物也写得很美?

⑴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指导朗读句子。

⑵ 出示句子: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7、万寿山的景色特别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受、美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过渡: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2、指读,思考:

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点?重点描写了哪个景点?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堤岸──湖心岛──十七孔桥 重点写了十七孔

3、那么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呢?你能不能从文中的语句中体会出它的特点?

桥洞多,狮子姿态不一。

4、出示句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指读,从“姿态不一”体会到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

齐读句子。

六、总结全文

1、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2~5自然段,领略了颐和园的秀美风光,请大家找一找课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颐和园的特色?

第一句。

板书:

美丽的大公园

2、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知春亭、玉带桥、石舫……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

学生齐读。

出示最后一节: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板书:

说也说不尽

“说也说不尽”是什么意思?

3、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4、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几处景物的美丽景色,使我们感受到了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七、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八、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2、《颐和园》的风光图片、课件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游戏激趣

师:上节课我们初游了颐和园,你觉得那里美吗?为什么?

1、指名回答。

2,猜图游戏。

3、这些都是颐和园的景色,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4、指名答,师板书。

二、学习“长廊”,掌握学法

师:作者首先来到了长廊,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步伐去长廊看看吧。

1、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2、课文是怎样写长廊“长”的?画出有关词语。“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是用具体数字来表现长廊的长。数字不好理解,可引导学生同自己的教室或操场的长度相比,增强感性认识。

3、长廊不仅很长,而且很美,课文是怎样写长廊的“美”的?

4.指导朗读。

三、合作学习“万寿山”部分

走完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又有些什么雄伟的建筑呢?(学习第3自然段)

1、出示图片,从屏幕上看图领略建筑物的雄伟壮观。

2,学生默读写万寿山段落,找出写了哪些主要建筑。(佛香阁、排云殿)

3、“佛香阁”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知道的?

“排云殿”又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体会到的?)

4、指导朗读

5、出示填空题。

四、自主学习,体验成功

师:从万寿山下来,作者来到了昆明湖又看到了什么?

1.指名学生请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简单说说理由。

2、出示佳句,品析: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比较滑和划)

3、昆明湖是这么静,这么绿,让我们再走近些看看水(差异网★www.chayi5.com)面上的湖周围有哪些景物?

⑴女生读第5自然段,男同学边听边找景物:堤岸、垂柳、小岛、十七孔桥

⑵指名学生读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说说十七孔桥的特点是什么?(狮子多)

⑶从屏幕上感受夕阳中十七孔桥的诗意美。

4、这么美的昆明湖让我们用朗读感悟一下。

5、顺理成章(句子重组)

五、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师:其实颐和园的景物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随着镜头再次走进颐和园。

1.播放图片。

2、畅所欲言。

3、这么美的园子,你能不能向大家推介她,帮她设计一条广告语呢?

4、出示广告词。

六.作业超市

1、背一背:颐和园的景美,课文的语言也很美,我要有感情的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写一写: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3.画一画:颐和园很美,我要把她画下来。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附: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

1、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在进行小练笔时安排的素材偏重于思想教育,未能很好的结合课文,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帮助不大。

2、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来体会长廊的美丽,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感到遗憾的是抓住了重点段落进行精读,但为安排运用方法进行跟进的略读训练,使课堂整体效果显得单薄。

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但正是有了这些问题,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钻研、虚心请教、及时充实,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陷,少一些遗憾。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颐和园》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11 134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