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优秀5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5篇《五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五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一

一、谈话导入,读题激趣:

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板书:花)看到这个字,你会想起哪些带“花”的成语?(预设: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春暖花开、花好月圆、繁花似锦……)

一提起“花”,我们总是把它和美丽芬芳联系在一起,而在季羡林先生的眼中,它更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跟随季老,一起走进这爱花的国度,这奇特的民族。

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诗意、有哲理地读题目)

(一)、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通过过预习,你都掌握了这些词语了吗?(找学生齐读,开火车读)

检查字词:(渐渐小下去的声音说明同学们已经读完,能把自己没读完的地方坚持读完,这是一个几号的品质)下面我检查一下词语:

出示整组词语:谁来帯读一下?(读的又对又响,真不错!)

A正音:脊梁,念轻声,是什么意思?人的脊梁在哪里?

课文中指什么“脊梁”?

花的脊梁是什么意思?花朵的反面。

结合图片理解。生:花的枝干、花的叶子、花瓣的背面。

B、莞尔一笑:念wan,它还有另一个读音,念guan,东莞是广东的一个地名。

C、在书写上你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应接不暇”是“日”旁,你教教大家怎么记住它?(中国汉字是形音义结合体,记住了它的义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记住它的形)

他还有两个形近字呢!谁会组词,并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4、请同学们拿起笔把比较难写的生字在生字表旁边写2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温馨提示:(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边读边思考:再次来到德国,作者发出怎样的赞叹?用“﹏﹏”划出来。(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德国一个爱花的国度给季羡林老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过去了,当作者再次踏上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国土时,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课件出示)

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了景色的绮丽?又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民族的奇特?画出文中相关句子和段落,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一)体会景色的绮丽

预设1:花美

生: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出示幻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读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美丽?请你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也可以补充。

生:我从“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中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师:你很会读书,很会抓词语。

(3)多美的景象!(出示鲜花的图片)看,这样鲜花汇集成团就可以称之为___,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美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_____

(4)A像这样描写花美的词语还有很多,你能说出一两个吗?(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看来你们平时读书的时候很注意积累一些优美的词语。)

B老师也找了一些,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出示: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娇艳欲滴),

(5)读的真美,让我们这种感觉再美美地读读课文?

(6)引读:多美的景色啊!

出示幻灯片:

早上,孩子们背上书包,穿过街头,他们抬头向上看,只见__________

傍晚,人们下班回家,走过街上,他们抬头向上看,只见______

年轻的留学生季羡林初到德国,走在街上,他抬头向上看,只见_________

(7)、师:正因为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所以齐读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预设2:花多

师:请同学们再静静地看着这段文字,想想这段文字除了写花的美之外,还写了花的--(多)你从哪儿感受到的?(花多)

(1)“花的海洋”花像海洋,能不多吗?

(2)“家家户户”(不是一家一户而是家家户户,真是多呀!)

(3)“任何一条街”(是啊,不是一条街而是任何一条街每一条街都有这样美的花,真多呀!)

(4)谁能把花的多读出来?

(5)大家都读得很好。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

生:想

师:好,下面我带大家一起去看看,我请一名同学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

师:配乐朗读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街道两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朵竞相开放,把整个窗户,整条街装扮得非常美丽。

生:我看到一片片花海竞相开放,蜜蜂围绕着花朵嗡嗡的歌唱着。

生:我看到我和我的同学走在大街上,听着鸟儿的歌唱,闻着花香,在散步。

生:我看到两个人站在开满鲜花的大街上在聊天说:你看这景色多美呀。

生:我看到两只蜜蜂嗡嗡的凑在一起聊天:多么美丽的花儿……

师:是呀,欣赏着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让我们再次美美地读读这一段文字。

生:想

生:齐读句子

(二)、体会风情的奇特

1、师:好一派奇丽的景色啊!那又是一个怎样奇特的`民族才能创造出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浏览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德国民族的奇特,用波浪线划出来。

2、生自由读课文。

师:文章当中哪里看出了民族的奇特?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师:你从哪里体会到民族的奇特?

生:他们把花都养在窗台上。

师:你家花养在哪里?

生:我家养在阳台上;我家养在客厅里

师:可是他们却把花养在窗台上,大家说奇特吧?

生:奇特

师:大家还从哪个地方看出民族的奇特?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我从这里看出了民族的奇特。

师:是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自己在屋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花的脊梁。

师:你家养花是做什么的?

生:美化环境;绿化空气;释放氧气……

师:可是他们却不这样做,只看到花的脊梁?他们不喜欢花么?那为什么还这样做呢?

2、他们这样做季老先生很不理解,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创设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德国的养花人,老师当记者,采访采访你们--

你好,你家里养的花,自己只看到枝枝叶叶,不觉得委屈吗?--生答

你好,你们这样辛苦养花不是白费了吗?--生答

房东太太,你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心里怎么想的?--生答;你“莞尔一笑”,这“莞尔”中的深意在哪里呢?--生答。

3、正是这样。房东太太眼中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季羡林爷爷又有怎样的感慨?就是--(齐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生:他们一心为了别人,有一种奉献精神。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文中说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生: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就是值得细细品味。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当我们再次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生:敬佩,感动……朗读

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大家齐读这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吧?

三、联系生活实际,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使我们见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

出示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5、小结:是的,正像你们所说的德国民族是奇特的,他们的奇特表现在他们家家户户都______,并且是把花都栽种在__________,在屋里只能看到_______,而把最美的花给_街上的行人_看。同学们,这就是季羡林先生所说的“我为人人”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

我为人人,德国才堪称一个奇特的民族,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奉献精神,相信我们的国家也会达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四、重寻乡梦,品味“美丽”:

1、出示:德国四五十年前后街头的图片,对比观察。

2、师:来,读读季爷爷说的这句话--“变化是有的,而美丽却没有改变。”这里面藏着他第二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

(1)师:四五十年后,作者已由青年变成老年,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指名答。

(2)师:这美丽指是什么?对,德国街头还是那样的美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美丽仅仅指花吗?几十年过去了,德国人这种美好的心灵却从来没有改变!再读这句话。

(3)此刻,作者对德国这个民族产生了一份怎样的情感?敬佩(板书)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不但感受到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也感受到季老先生情感的变化,(指板书)由吃惊到赞叹,再到敬佩。让我们带着由衷的敬佩,再读这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学到这里,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在表达上还有一个特点,它不同于一般写风景风情类的文章,不是把作者游览过的各种新奇的景物罗列出来,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单单写出这多年不变的景色,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六、抒情总结

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德国,随着季先生一起来读。

(配乐情境朗读,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

漫步在花团锦簇的大街之上温馨惬意

遨游于姹紫嫣红的楼宇之间流连忘返

沐浴着芬芳的花海之香遐想联篇

编织了四五十年的童话倾刻间梦想成真

七、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我为人人

目不暇接

师:课下自己阅读《再返哥廷根》。了解作者对德国的独特情怀。下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执教课时)

一、一写一读,巧做铺垫,情感初萌。

1、我们刚刚学过季羡林爷爷的文章——《怀念母亲》,关于季羡林爷爷你了解多少,谁来说说?

2、季羡林爷爷留学德国十年,对这个国家,对日耳曼这个民族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情感,今天我们就随他,一起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欣赏独特的异国风情。

(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3、读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惊讶或疑问?怎么读才能表达出你的感受。请你读读!

二、突破常规,直扣中心,引发赞叹。

1、带着这种疑问,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按要求自由课文。

出示课件一

a.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b.用﹏﹏划出文章的中心句。

2、交流:

出示课件二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⑴谁来读一读,读出这种景色的奇丽,读出这个民族的奇特!⑵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板书: 奇丽?(新奇美丽)奇特?(跟寻常不一样)

三、紧抓双奇,深度探究,体会画面。

(一)学习2、3自然段。

1、这里的景色的奇丽在何处?这个民族又奇特在何处呢?

请大家默读2、3自然段,划出描写景色奇丽或民族奇特的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二)交流。

要求:交流时,先读自己画的句子,再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㈠:

出示课件三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1、体会对“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a .“家家户户”都养花。

b.体会“脊梁”。

①花的脊梁是哪?先摸摸自己的脊梁。(背部中间的骨头)(花的脊梁简单地说就是花的“枝干”。)

②那为什么要说成“脊梁”呢?这是什么修辞手法?由“脊梁”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讨论一下。

③你脑海中出现的花是怎样的姿态?(极力向前倾)由此你感受到这些花都在极力地表达什么?(我多好看哪!)

④总结:你看,这就是德国人养的花。读着“脊粱”,脑中马上浮现出花极力朝路人盛开怒放的形象,妙不妙?

c、联系上下文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微笑)

①女房东“莞尔一笑”的表情和 “正是这样!”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总结: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普通的女房东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一点也不吃惊,只是莞尔一笑,微微一笑,那么的平平常常。

③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对话。(指导感情朗读)

预设(二):

出示课件四: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生读句子,谈体会。

2、体会“花的海洋”。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看课件)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3、走在这样的街道上是什么感觉?

出示课件五

“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这是东晋王献之的妙句。山阴道:绍兴会稽城西南郊外一带,是绍兴西南通向兰亭的一条官道。自此西南迤行,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田园农舍,相映成画。画中游而身亦入画,晴日风雨,无不相宜。

其实,这就是走在德国大街的感觉!看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我们的眼睛——应接不暇啊!

出示课件六

4、听老师读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有何感受?(交流)

5.有滋有味地自由朗读,读出语言的情味。(自由读、指名读)

6、体味语言表达:作者是怎么写得让我们身临其境的?(运用比喻,以 “山阴道”引发我们的联想。)

7、角色体验:

①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 。

②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

③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香,我会 。

8、再来美美地读读这段话,让我们一起走进画里吧!(全班齐读)

预设(三):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如果给“颇”换一个词,可以怎么说?(很;相当地)

2、理解“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3、这种 “境界”是什么?(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5、“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吧。(评:你结合上下文理解很好。你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谈得好。实际上,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请大家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你谈得很深刻。)

4、创设情境,感受“境界”。

①我想问问这位女士,在屋子里的时候,你每天只能看到凌乱的花枝,花朵的背影,难道你不觉得厌烦吗?

②我想问问这位先生,走在街上的时候,你每天都能看到这些怒放的鲜花,你又在想什么呢?

5、讨论:现在你明白德国人为什么这样养花了吧?这才叫爱花的“真切”境界呢!就像诗人汪国真说的:“我付出的是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

5、理解了这段话,再来读,大家就一定会读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了。(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6、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多么美丽而又富有哲理的文字!能背诵下来吗?熟读能够成诵,自己背一背。

出示课件七

看提示语背,

出示课件六

看图片配乐背诵。

四、小结课文,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国美丽的风土人情。并尝试背诵。

2.抓住关键词句,例如“都”字,从德国人的言行中感受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友善、热情的品质,理解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3.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领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国美丽的风土人情。并尝试背诵。

教学难点:从德国人的言行中感受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友善、热情的品质,理解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于老师非常高兴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上一节语文课。老师呀,如果有外国游客来到我们这儿,想游览一下的话,同学们有什么景点可以推荐给我呢?(学生可能提到文庙、太阳岛等)

听了同学们的话,游客们一定会对我们花儿滨这座美丽的风光景色有一定的了解,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儒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这个文明之邦、礼仪之邦最值得骄傲的。那这节课,让我们去了解外国风光、异域文化。

板书课题。齐读,抓住关键词朗读。质疑?

二、教学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

第一自然段,注意重音爱美花 德国

第二自然段。读准脊梁一词,脊是三声。知道脊梁是什么意思吗?指人的后背。

师:一般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人的脊梁啊?

师:联想到我们人体,即使是直立着也不容易看到脊梁,必须努力向前弓着身子,并且把头尽量伸拉出去,脊梁才会显现出来。

师:在文中花的脊梁指什么呢?

生: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干。

莞尔一笑的意思理解一下。

第三自然段。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注意读准,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注意断句,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第四自然段。读顺即可。

3.同学们,课文又读了一遍。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他们都将花栽种在窗外给别人看。因此每一条街道的景色都很美,感到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生:多年以后,作者再次会德国有了更深的体会。说德国有奇丽的景色,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4.同学们课文读到这儿,有没有没读懂的地方,或者说哪些你觉得需要让大家重点理解的语句吗?

生:我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不好理解。

生:文中说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我觉得这句话需要好好琢磨一下。

生:老师,我觉得结尾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梦不好理解。

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梳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德国的风光,一个是文化,也就是民族的奇特。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体味那奇丽的景色吧!请大家读读第三自然段,画画描写景色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生:老师我画的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感受到这些花开得非常而且非常美。

师:那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生:老师,我画的也是这个句子。姹紫嫣红,可见这里的花色彩艳丽。

师:是呀,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闭上你的眼睛,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生:老师,我看到了许多种花,开得特别茂盛。

师:是呀,都有什么颜色。

生:老师,有红的,有绿的,有粉色的,有橘黄色的

师:是呀,这么多的颜色,那真是姹紫——嫣红啊!来,谁愿意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

生读句子。

师: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闻到了茉莉花的清香。

师:一阵清香飘过,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一阵微风吹过,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这时候,你看到都有谁来啦!

生:我看到了有许多人停下脚步驻足观看。

师:他们仿佛在说些什么?

生:他们在说,这些花真美丽啊,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花!

生:我仿佛看到美丽的蝴蝶飞来了,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群可爱的小蜜蜂,也被吸引来了。

师:谁愿意来读,让我们感受到花的颜色多。

师:谁愿意来读,让我们感受到花的种类多。

师:谁愿意来读,让我们感受到养花的人多。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难怪作者说道“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看看这家的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看看哪家的窗子前也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家家户户啊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呀,让我们齐读这两句。读到这儿,你又有了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

生:我感受到花太美了。

师:看来这美丽的景色已经深深印在了你的脑海里了,是吗?那作者说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奇特在哪呢?

师:那作者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作者感受到德国人把花都栽在外面,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所以走在街上,才能看到每一家载的花,才能看到更多花!

生:老师,我觉得德国人养花首先想到的是为别人,所以人们看到的才是花的海洋。

师:是呀,刚才同学们谈论的焦点都不约而同的聚焦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二者是什么关系呢?谁能够说得更清楚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生:因为我为人人,所以才会有人人为我。

师:是呀,每一个人都去为别人考虑。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德国人养花的方式奇特呢,从中你又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一画。

生:老师,我找到的一句是“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wǎn)尔一笑,说:‘正是这样!’”可见这位女房东想到的是别人。

生:老师,我找到的是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从一个“都”字,说明每一个德国人养花想到的都是给别人看。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走在大街上,才会有人人为我的感觉。

师:你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孩子。抓住了一个都字。这样,请同学们来找找,文章中有几处提到了这个都字。

生找句子。

师:从这么多个都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每一个人想到的是别人。

师:同学们说的别人都包括谁?

生:老人

师:还有什么年龄的人?

生……

师:除了德国这个民族的人,还包括……

生:中国人。

生:美国人。

师: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民,对吗?

师:是呀,所以,每一个人走在大街上,看到的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感受到的是别人的——

生:关心

生:善良

生:友好

生:热情

师:正是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正是因为出于这种关心,所以——引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正是因为人人表现出的善良,所以——

师:正是因为这颗美好的心灵,所以——

师:正因为我为人人,所以对于作者这个身在异乡的中国人,感受到了……关心、善良,友好和热情。于是作者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已经扎根于每一个德国人的心中。于是它成为了一种文化。

师生合作读——多年以后,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

师: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

生:友好

生:热情

师: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我不禁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我梦到了——

生:梦到了自己的故乡

生:梦到了故乡的人

生:还梦到了故乡的文化。

师:这种文化就由儒家文化,就有那仁爱,礼让。

三、教学小结:同学们,课文我们就学到这儿了,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有机会去德国,去感受那的风土人情,异域文化。但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感受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了吗?你感受到中华民族这种仁爱、礼让的文化了吗?请同学们在课下写一写。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风光                             善良

异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友爱

文化                             热情

中华                 仁爱、礼让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掌握“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感受德国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入课题。(2分钟)

说到德国,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德国人养花与众不同。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深受感动,写下一篇精美的短文(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题目中有一对反义词,很有意思,注意读好,一齐再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随着季老的介绍去欣赏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8分钟)

在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三个生字。

wǎn

莞 莞尔一笑(抽读。想想,“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做个“莞尔一笑”的样子)

ch yān

姹 嫣 姹紫嫣红(抽读。“嫣”写的时候哪儿要特别注意?用食指写一遍。)

我们一齐读两遍。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板书:爱、养<点明让别人看>、赏<点明看别人的花>、梦)

接下来,请同学们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段意连接法来归纳文章主要内容。五年级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用抓重点段落的方法来归纳。课文四个自然段,二、三自然段是重点。谁来把两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析形会神,领略风情。(29分钟)

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样两层意思,找出来,画上波浪线。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齐读。这句话就讲了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中间用了分号隔开。

浏览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画上直线;哪些语句具体在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画上虚线。

A、(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抽生汇报,[指导过程:

1、这几句在具体写德国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起读读。

2、再默读这段话,想想怎么就能看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3、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板书:奇。)齐读。

B、(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生汇报(指导读好“山阴道”)。这两句重在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们一起读读。

这里景色真美呀,这段文字也很美!同学们再默读这两句,看看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听老师读第一句(读两遍,后一遍从“家家户户”处开始),结合你的生活所见闭眼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你的描绘,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浓郁的花香,还听到了蜜蜂的嗡响,小鸟的鸣叫,游人的惊叹。

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几生,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点几组,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预设二:应接不暇

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个词见过没有?没见过,我们先跟它打个招呼。)

“应接不暇”中哪个字最不好理解?“暇”什么意思?(空闲,没事的时候。“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应接不暇”呢?(看图)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

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

爸爸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过来,这也叫——

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板书:丽)

你能通过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吗?自由读——抽读——点评(特别要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好,读慢一点,慢慢回味。)——再抽读——一起美美地读读。

作者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到了德国。(齐读)

同学们,我们就在德国,到街上去看看吧!(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这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背)走过任何一条街——

内容理解了,读的遍数多了,自然就能背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读成诵”,也是我们惯用的背诵方法。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我为人人。)

是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齐读)——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课件:后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出现)

“这一种境界”指的是什么?联系上文说说。

再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这种境界意味深长,多么值得仔细体味呀。让我们再一次从人们养花与赏花的经历中去品味这种美好的境界吧。接读课件:

(我为人人——他们奉献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请读(手势):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人人为我——他们收获美。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手势):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原来德国有如此奇丽的景色,是因为德国人都具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呀!)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课件:慢慢飞出)

(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一种境界是颇——(生说)耐人寻味的。而且四五十年了都没有改变。1985年,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这样的景象:(齐读——课件)

C、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所以当主人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没有时,他说(师读)——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美丽”指什么?(鲜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也是没有改变的。这令作者无比惊叹:(齐读最后三句。)

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我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发现最后一句不好懂。我们一起再读读。(课件出示最后一句。)

我当时就想:学习语文,我们可以通过搜集信息,了解写作背景来帮助理解。

文章是1985年写的(板:1985),四五十年前是什么时候?1935年到45年这十年间,作者正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这次再到德国,勾起了他的回忆,想起了学生时代所做的梦。

同学们,这是一个怎样的梦?(花的梦,思乡的梦。)

常言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从花的梦,思乡的梦想开去,留学德国,他见到的什么给他印象最深,他在德国想得最多的是什么?

[“思乡” 指导策略(根据实际,选择使用):

1、你离开过父母吗?多久?那段日子你会想些什么?

2、季老离开祖国十年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候,他却孤独一人呆在哥廷根,他会想些什么?

3、(课件)季老曾说过:住在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他在1935年11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这是他思乡的真实写照呀,请读——]

谁能想得更深一点?季老仅仅是思念故乡吗?他看到德国景色这样美,德国人有这样美好的境界,他就不想对祖国说点什么吗?(像德国一样美,像德国人民那样,具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思想境界……)

是呀,这就是季老对祖国的祝福,这就是季老的梦。一起再读读。但愿全

人类都有这美好的境界!

四、回顾板书,总结课文。(1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的介绍认识了德国人养花的(奇特),欣赏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品味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让我们再一次回味德国独特的风情,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五

一、导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请同学们自由读本单元导读,看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导读中为我们提出了哪些训练要求?(交流。看来在本单元中我们要进行一次跨国旅行了。导读中为我们提出了3个要求。)今天,我们先进入异国风情之旅的第一站“德国”,跟随作者一起去了解那里的异国风情。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初读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课文,注意将课文读通顺准确。

2、老师检查一下你们自读的效果怎么样?

检查生字词,指导读准读音、读准句子。

3、看来你们已经将课文读准确通顺了,那你刚才跟随季老先生在德国看到了怎样奇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研读“别人看到的花”

1、德国人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别人眼中的花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在文中画出来,交流。

2、找得很准确,你能试着将它读熟练吗?自由读。

3、指名读2名: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相机指导读: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意思,及“家家户户”、“任何”、“都”传递出的独特风情。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为大家读一读这段话,大家边读边展开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德国是一个美得像童话一样的地方。那里不仅有古老的城堡、蓊郁的森林、绵长的莱茵河,悠闲的城市风光更是风情独具。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些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生:我仿佛看到从阳台上走出了一位女主人,朝我们打招呼。

(待到窗花烂漫时,她在窗前笑。)

生:我仿佛进入了花的海洋,香飘十里,蜂蝶飞舞,如人间仙境,逛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四、研读“自己看到的花”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通过刚才的研读,我们知道别人看到的是花的海洋,而自己看到的是“花的脊梁”。什么是“花的脊梁”(花的背部)并用人体示范。

2、季老先生初到德国时看到这与在中国绝然不同的养花方式很惊奇,所以他不禁询问自己的女房东。下面老师找2个同学分角色读读人物对话,注意语气和人物表情,季羡林要用惊奇不理解。

3、抓住一个写神态的词:

“莞尔一笑”怎么笑?笑一笑。你就把自己当成房东,老师就是季羡林,我问谁,谁就对我莞尔一笑回答。

其实这轻松自然的莞尔一笑更真真切切地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这一我们看着奇怪的现象,在女房东看来是那么普通、自然,已经是一种融入了血液的习惯。

五、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看着这样奇丽的景色,听着“正是这样”这样朴实的回答季羡林心中感慨万千。我们再回到第三自然段,将季老先生的心中的感叹画出来。

2、指名读:

“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同学们,你觉得“人人为我”在文中指什么?“我为人人”指什么?

你从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慨叹中你寻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将你想到的内容记在这句话旁边。

3、交流批注。

六、研读最后一段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四五十年过去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变化是有的,美丽为什么没有改变“,美丽到底指什么?”

2、师小结:

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请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畅游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季羡林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仿佛又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故乡也有了这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七、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了德国,感受到了德国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感谢季羡林老先生引领我们感悟美丽,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将第三段熟练背诵下来,将德国美丽的风情、人情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五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11 13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