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精选6篇

发布时间: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7。这次差异网为您整理了6篇《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钓鱼的启示》教案 篇一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使“我”获得的是终身受益的启示──那是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人生财富。

课文回忆了十一岁时发生的一件事,事情按发展过程记叙的:从去钓鱼写到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鱼,从不肯放鱼写到依依不舍把鱼放回湖里,最后写34年后的感悟。课文最后一部分一些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这些句子内涵丰富,承载着思想和人文内容,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抓住课文这一特点,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能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从“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以体会到两层意思。第一,父亲也很喜爱这条漂亮的大鲈鱼──鱼是那样的大,“我”平时虽然经常跟父亲去小岛钓鱼,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鱼是那样的可爱,鱼鳞在“银色的月光下”闪闪发光,还“轻轻翕动着”鱼腮,父亲和“我”一样喜欢并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第二,正因为大鲈鱼这么漂亮可爱,所以从情感上说父亲也舍不得放掉它,“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是因为父亲也在经历实践道德的考验:放,还是不放?理解到第二层意思,父亲会离我们更近,也更能让人体会到“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读“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这句话,我们需要让学生体会到父亲的坚决,“得”──一定、必须,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体会父亲的慈爱──父亲是理解孩子的心情的,但实践道德是没法妥协的,违背了孩子的意愿,也只得孩子去做,这是做为一位真正爱孩子的父亲必须做的,并不是不懂人情。普普通通的一声“孩子”之称,充满了父亲温柔和深情。

②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了。

“沮丧”:灰心失望。当年那件让孩子“沮丧”的事,与后来他成为“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之间有什么联系?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句子“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懂得这一点很不容易,也许花了数十年时间;懂得这一点又很了不起,他能让人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力量战胜自我──这是他后来能成为著名建筑师的重要原因,也是他对父亲从小严格教育的最好回报。

③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句话比较难懂,需要引导联系实际。诱惑人的“鱼”: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诸如:金钱、地位、名利。.。.。.甚至是那些暂时能带来一点方便的事。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冲过去,还是等?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会经常碰到。

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是”:对,正确,应该,“非”:错,不对,不该。理解这句话首先要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之难,实践道德,放掉到手中的鱼,就需放弃个人利益。

(2)对词语的理解。

涟漪:细小的波纹。

小心翼翼:非常小心,丝毫不敢疏忽。

翕动:翕,收敛。(嘴唇)一张一合。

皎洁:(月亮)明亮而洁白。

乞求:请求(对方)答应。

不容争辩:不允许争论、辩说。

诱惑:吸引。

抉择:挑选,选择。

告诫:警告劝戒(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自觉性和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鼓励学生寻找、查阅关于鱼类生活习性的资料。初步了解定时禁捕对保护鲈鱼繁衍生长的意义。

2.基本教学思路:可抓住三个主干问题构成教学的三大板块,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体会“我”对大鲈鱼的喜爱,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之难。

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讲理,不爱“我”吗?抓住描写爸爸神态的细节和相关词句,体会父亲对“我”严格的道德教育和深深的爱。

问题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结合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所得到的启示,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具体的例子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来加深对“启示”的理解。

3.理解“我”的心情变化时,可以抓以下重点词句。

(1)“得意”。如“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轻轻翕动着。”(可引导积累词语: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

(2)“急切”、不理解的心情。如“爸爸!为什么?”

(3)委屈、难受的心情。如“‘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4)“乞求”。如“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5)无可奈何、“依依不舍”、遗憾。.。.。.。如“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到湖里。”

4.抓住描写爸爸动作神态细节,体会爸爸在道德抉择面前的态度。

“我和爸爸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爸爸和我一样喜爱这鱼。

“爸爸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从情感说,爸爸也很舍不得放掉这条漂亮的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鲈鱼。

“。.。.。.父亲平静地说。”──爸爸的语气是平静的,但又是不容争辩的,爸爸在道德抉择和实践上毫不含糊。

5.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词句,从中得到启示,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在落实这一单元重点时,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首先应基于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读懂句子的意思,然后适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受到真实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爸爸和“我”,用自己平凡的行动为生活这本书增添新的篇章。

6.文中有描写美丽月夜的句子,可结合课后第三题,读读背背,抄抄写写,以帮助积累,促进运用。

四、教学案例

课堂作业设计:

1.根据“我”的心情变化,填空。

当“我”钓到大鲈鱼时,______________;爸爸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____________,但因为爸爸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__________________。事情过去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也可直接用课后的第二题,进行填空,然后用自己的话做具体说明和补充。

2.读下面的句子,写出“我”不想放掉鲈鱼的理由。(括号里的答案供参考)

“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

“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鲈鱼这么大,这么美,很诱惑人。)

“到处是静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周围没有人,不会受到限制和批评。)

从中体会“我”实践道德的艰难(诱惑难挡)。

3.根据提示,写句子。

三十四年前的那个夜晚是一个(怎么样的)夜晚。(可以写月色,也可以写事情,还可以写得到的启示。)

五、相关链接

鲈鱼:鱼名。鳍科。体长(可长达60多厘米),侧扁,口大,下颌突出。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有小黑斑。以鱼虾为食,生长快,肉嫩味鲜。栖息于近海,也进入淡水,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产卵。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产卵期间禁捕。

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法国著名思想家)

“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毕达哥拉斯(希腊哲学家、数学家)

“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家)

钓鱼的启示教案 篇二

一、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北师大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用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钓到鱼而放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从而使学生懂得,自觉遵守规则、诚实守信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修养。

二、学情分析:

本文故事情节简单,又是人们所熟悉的生活,大部分学生经过预习,能理解多数生词,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而对课文中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这时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理解起来很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讨论并联系实际来理解。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3)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提高学生体验感悟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2)通过质疑释疑,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五、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能力。

六、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七、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解决课中生字、词,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2、提醒了解钓鱼的过程,查阅鲈鱼的基本资料。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谁和爸爸妈妈一块钓过鱼?好钓吗?钓过多大的,这样的时候多吗?当你钓到大鱼的时候心情怎么样?如果这时有人让你把它放了,你愿意吗?如果不愿意,你会怎么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钓鱼的启示》,文中的小詹姆斯就是怎么做的?(板书课题)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吧。

(二)整体感知,读文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以小组单位扫清字词障碍。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自读课文,解疑:小詹姆斯是怎么做的?文中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提示:或者说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4、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教师小结:钓鱼放鱼启示)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拓展出充足的活动空间,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分析研究、相互讨论,通过交流启发、取长补短来实现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晰的螺旋渐进和分化整合,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小组合作探究既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欲,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初读课文,明确启示

1、这次钓鱼给了“我”什么启示呢,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2、学生接读课文

3、学生评价,并回答所提的问题

4、出示课件: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5、小结:得到这个启示是非常不容易的,他是怎样得到的呢?让我们一起和作者回到那三十四年前的晚上,那个月光如水的晚上,去回味那令人激动的时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课文学生应该是能够找到钓鱼的启示的,比较明显,让学生在可以开始就找出启示,直奔主题,是希望学生知道,这是本课的重点、难点,这几句话学生觉得在理解中是有难度的,后面的教学环节中会引导理解句子的,并让学生知道,我们这节课将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学习】

(三)精读细品,深入感悟

1、学生默读课文3—11自然段,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同学们对詹姆斯的心理前后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能说一说詹姆斯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生说)

2、你们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呢?请认真默读课文,想一想。等会儿用“读到……,我感到……”的句式和同学们交流。

【设计意图:默读思考,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同时用“读到……,我感到……”的模式来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阅读所得,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

3、学生认真默读思考,并在相应的地方作批注,老师巡视。

4、班上交流(随机指导朗读)

⑴理解句子:“突然,詹姆斯的鱼竿猛地被拉弯了,他马上意识到那是个大家伙。他吸了一口气使自己镇静下来,开始慢慢地遛那个大家伙。”(出示课件)

①理解“猛地”“镇静”“遛”等。

②体会詹姆斯的紧张与镇定。(通过读句子体验)(出示课件)

⑵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詹姆斯的激动之情。

⑶同桌练读6至11段中的对话描写,体会詹姆斯的不情愿。

⑷理解读:“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睁开了眼睛,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鱼钩从那大鱼的嘴上摘下来,双手捧起这条沉甸甸的、还在不停扭动着的大鱼,吃力地把它放入水中。”(出示课件)

抓住重点词“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捧起”“沉甸甸”“吃力地”体会他的悲哀。

⑸爸爸坚决要詹姆斯放掉那条大鱼,爸爸是怎么想的?你觉得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果你在那里,你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

⑹詹姆斯后悔吗?从哪里看出来?詹姆斯是怎样的一个人?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

出示重点句:

“当遇到道德的问题时,这条大鱼就会出现在他的眼前。”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文本内容理解重点句(难点句):捕捉鲈鱼的时间还没有到,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可是实践道德,就要放掉到手的鱼,就要放弃个人利益,这样做起来不那么容易了!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地针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真情朗读,让学生真切地从内心感受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5、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请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和体验想一想,说一说。

提示

学校里,教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对于这样的与你怎么办?

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

过马路时,红灯亮了,周围没有警察叔叔,冲过去,还是等一等?

(四)加深理解,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法国思想家)

“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

——毕达哥拉斯(希腊哲学家)

2、学生自读。

(五)布置作业:为湖边的木牌写一个钓鱼须知。

(六)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我”心情变化:心情得意(欣赏)——急切——哭出声——乞求——依依不舍(喜爱)

启示:拒绝诱惑道德实践

做一个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的有道德的人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就要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着手。

学情分析:

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围绕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很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设计理念:

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把学习过程之中的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2、理解“与那条鲈玉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读题。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钓鱼、放鱼、获得启示)

二、初读启示,质疑。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我”获得的启示划出来。

2、读读启示,提出疑问。

三、自读自悟,解疑。

(一)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1、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2、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二)理解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A: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1、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找出理由。

2、学生先默读、自学,而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3、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说理由,读句子。

(1)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

(2)这条鲈鱼很大、很美。

“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是呀,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我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3)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

“到处是静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4、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

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爸爸)

B: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1、“我”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让我们再来读3-9自然段,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2、学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写体会。

3、汇报交流。

(1)“得意”

读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轻轻翕动着。”

(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

再读句子。

(2)急切、不理解

读句子:“爸爸!为什么?”

(3)委屈、难受

读句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4)乞求(换个词)

(5)无可奈何、恋恋不舍、遗憾……

读句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没有商量的余地。”

(理解“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我慢慢地把鱼从鱼钩上……消失在湖水中了。”

4、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说:(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5、分角色读对话,或者表演对话内容。

6、引导学生进行超文本对话,进一步提升对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的理解。

(体会到父亲要求我遵守规定,做一个诚实的人。)

(三)理解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34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最后10、11节,找出相关句子,读读,谈谈体会。

2、投影出示句子:“但是,在人生的旅途汇总,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读读这句话,有问题吗?

(2)理解“诱惑人的鱼”,讨论一下,这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师点拨: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

3、想想“我”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会怎样对待这些诱惑?

4、小结:真因为这样,所以——(引读:“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5、可以说,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选择却是——自觉的,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他已经在从小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1、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过诱惑吗?你是怎样对待的?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将怎样做?

3、再读启示,铭记在心。

五、布置作业。

1、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句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摘抄文中描写月色的优美词句。

3、搜集一些名人或身边的人遵守道德规范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钓鱼 得意

急切

委屈

放鱼 乞求

无可奈何、恋恋不舍

获得启示

钓鱼的启示教案 篇四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书,通过自主地入情入境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理解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为什么实践起来却很难;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达到质疑、解疑;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难点】

1、体会 “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在课前寻找、查阅关于鱼类生活习性的资料,初步了解定时禁捕对保护鲈鱼繁衍生长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

2、读课题,理解:启示的意思,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板书:钓鱼 启示)我们要学会从课题中捕捉课文的相关信息,这也是学习的一个方法。

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1、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想想,课文哪部分写了钓鱼,哪部分写了启示?

2、反馈并补充板书(在钓鱼和启示中间还写了什么?):放鱼

3、浏览全文,根据板书,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研读“钓鱼”部分:

师:34年前的一次钓鱼的经历,至今让作者难以忘怀,那肯定是一条很有魅力的鱼!(板画:鱼)它魅力何在?

生反馈,师相机指导朗读句子。

2、研读“放鱼”部分

(1)师:我喜欢这条鱼,父亲呢,他喜欢吗?何以见得?

生反馈,师相机指导朗读句子。

(2)虽然父亲也喜欢这条鱼,但他却对我说——(投影:“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投影:对话的内容)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

3、研读“启示”部分:

师:尽管没有外人知晓,父亲还是做出了放掉的选择。父亲的选择就是我最后的选择,那条我辛辛苦苦才钓到的漂亮的大鲈鱼最终还是被放掉了。11岁的我极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当然也就不能真正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以至于那天发生的事总会在脑海中浮现。(课件:视频回放钓鱼的故事)

三十四年后呢,他是否明白了父亲的苦心呢?你从哪里读懂的?

师:老师发现,这一段又提到了当年钓到的那条鱼(投影)

生反馈,理解“鱼”的含义及启示。

四、小结:

读了这个故事,老师想起了法国思想家用孟德斯鸠的一句话(投影:“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别人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www.chayi5.com)孟德斯鸠”)老师把这句话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勇敢地挑战自我,严于律己,做一个高尚的,有美德的人!

五、作业布置:

这条诱惑人的鱼,我们且随它去吧!美味的鲈鱼的大餐是不能享用了,但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丰盛的作业自助餐!(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做作业!)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诱导学生写课文标题

师:小朋友们好!我们今天一起学习《钓鱼的启示》,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勇气,敢上黑板写课文标题,志愿者请闪亮登场、一展丰采!

设计理念

“黑板”使用权的易主,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表现自我的欲望,这种亲身体验是主体参与学习的一个重要表征。

二、突出主体,指导学生读课文

师:请大家仔细读课文,用心体会。我相信你们经过十分钟的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设计理念

让学生在练读中把课文逐步读正确、流利。具体做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三、营造氛围,调动学生朗读兴趣

师:你们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读的内容和方式去读。

设计理念

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有了自由朗读的空间,他们将更乐于参与读书。同桌、小组竞赛读书,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以发展的目标。

四、自读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师:下面,咱们仔细读课文,将自己的疑难问题写在黑板上。

生:边默读,边思考,然后,陆续将问题写在黑板上。

设计理念

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五、钢笔描红,辅导学生练写生字

师:仔细读一读课后生字,认真看一看字型结构,然后用钢笔描红、临写、注意书写姿式,做到头正、身正、臂开、脚平放;手离笔尖一寸、眼离本子一尺,胸离桌边一拳。(教师可以放《渔舟唱晚》的古筝曲,或其它轻音乐,让孩子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舒畅、愉悦地练字。)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识字、练字的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批注

师:孩子们,《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许多印刷的空白,这是有待咱们开发的“黄金地段”,咱们可以充分利用,在此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欣赏、评价。

设计理念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交流“批注”,教师与学生对话

师:孩子们,看了你们书本上密密麻麻的阅读批注,我知道你们的批注是“丰收”的。下面,大家和我一起交流批注成果,好吗?

生:自由交流

师:(创设对话情景,主持对话)

设计理念

教师跟着孩子的思路走,与学生真诚对话,学生就会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知识的甜蜜,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三、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

1。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两天内完成)

2。摘录文中优美词句。(当天完成)

3。将文中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4。你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本周内完成)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六

【知识技能】:

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的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的启示。抄写文中描写美丽夜色语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我与父亲的心理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理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和父亲在捕捞鲈鱼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钓到了一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这条鱼,可就在此时,父亲却做了一个令我感到万分意外的决定,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找一找。(幻灯片出示父亲的决定是什么?)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语读课文原句(幻灯出示人物对话)。

指导朗读读出父亲的坚持从中体会“得”的境界。

不容置疑,不容争辩,必须

盯:父亲喜欢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也在经受道德的考验。

2、此时,父亲和我一样都喜欢这条漂亮的大鲈鱼,那为什么还要我把它放回湖里。(板书:放)。读课文从中找出答案。(离捕捞鲈鱼开放日还差两个小时)。

这两个小时意味着什么?

不能捕捞,如果捕捞,就是不守规则、不道德。没人看见,任何时候都要守规则、讲道德。

3、再次读文。这是怎样一位父亲?

读文、分角色读文人物对话。生:读“我”。师:读“父亲”。

严父,慈母。读两次、升华两次

4、同学们、现在我们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走进父亲的内心之后,老师想问大家这条鱼放吗?(板书放)。

二、悟道理。

1、从父亲不容争辩的语气中,我依依不舍的把大鲈鱼放回了湖中,俗话舍得舍得,我舍掉了大鲈鱼但得到的是什么呢?

2、幻灯片出示(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

3、边说边美化板书,是啊!,同学们,在34年前的那个夜晚,在父亲的教导下,我持平了道德的这把天平,使他终究没有被这条诱惑的鱼而压倒。

34年的人生旅途,作者不仅一次遇到了34年以前一样的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诱惑的鱼。想一想这些鱼都是什么呢。师自由说。

34年的漫漫人生路,我始终一如既往的将这把道德的天平是因为什么呢?

幻灯片出示:道德是个简单。

即使时间起来很难但在34年前的那个夜晚,我在父亲不容争辩的严格要求下把那条漂亮的大鲈鱼放回了湖中的那刻起,我就已经获得了实践道德的勇气和力量。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遇到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诱惑的鱼,但只要每个人心上一把道德的尺子就会在生活这本书是获得无穷无尽的财富。

最后送大家一个词,板书:德者得也。

读:想想课文内容以及父亲的告诫德者得也,

让我轻轻的告诉别人:德者得也。

默默而坚定的告诉自己:德者得也。

板书:

放放!

德者得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11 13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