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曹冲称象》教学设计(优秀8篇)

发布时间: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公开课《曹冲称象》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公开课《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篇一

课文特点: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七岁的曹冲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事,从中可以看出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教学目标:

1、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继续学习预习课文,边读边电教,并练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及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称象这件事的时间:古时候。

B:大象的来历:人家送给曹操的。

C:人物:曹操,曹冲,官员们。

2、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七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九总结全文

1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称象

↙↘

官员们曹冲

造大秤象上船,画线,象上岸

宰大象装石头。齐线,称石头

↓↓

直摇头←曹操→点头微笑

一、看拼音写词语。

Guan yuan yi lun chuan xian

()()()

cheng gan zai ge yi du qiang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de()(2)de()(3)dei()

2曹操听了直摇头。

(1)不弯由()(2)把弯由的伸开()

(3)爽快()(4)一个劲儿地()

3曹操听了儿子曹冲才七岁。

(1)能力。()(2)一个劲儿地。()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象一()秤一()船

四()柱子两()树一()线

四、组词语

官()沿()柱()

宫()船()住()

公开课《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见过有人称大象吗?在古时候,要称一头活着的又高又大的大象真是一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课文,看看七岁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相关链接:象,通称大象,是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大象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栖息群居性哺乳动物,通常以家族为单位活动。大象的皮层很厚,但皮层褶皱间的皮肤很薄,因此常用泥土浴的方式防止蚊虫叮咬。象牙是防御敌人的重要武器。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识字写字

1、出示会认字,引导学生识记、观察字形、读一读,并组词;

2、检查识字情况:摘苹果;

3、理解词语:试着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连起来(不做重点,了解即可);

4、出示会写字,引导读一读,并组词、造句;

5、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观察特殊笔顺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及书写的要点,指导学生书写;教师范写部分重点字形;

底: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撇舒展,最后一笔点起笔在竖中线上。

秤:第一笔撇短,“平”两点方向相对,第二横在横中线上。

岁:第一笔竖短,在竖中线上,第五笔横撇起笔在横中线上,舒展。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要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当时的情景。

五、本课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示例: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复习导入:用摘苹果的方法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二、品读释疑

1、带着核心问题自读课文:从称象这件事上,你觉得曹冲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2、随文讲解,理解文意:

(1)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曹操和大臣们看到的大象什么样?官员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串珠问题1)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①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大象的样子。)

②练一练:

a.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耳朵像_______________,鼻子像_____________________,尾巴像_________________。

b.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弯弯的月亮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红的太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照样子,写词语。

例:又高又大

又大又圆又高又壮又红又甜

(2)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文中官员们是怎样讨论称象的方法的?(串珠问题2)

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

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引导学生注意:对话时,要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和语气。

(3)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曹冲是如何称象的?(串珠问题3)

①出示原文答案:“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②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步骤:

第一步:赶象上船,在船舷下沉处画线。

第二步:把大象牵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

第三步:称出每块石头的重量。

第四步: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等于大象的重量。

③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的过程。(课后第2题)

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这样,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4)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一下:每组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呢?用加点的词语各说一句话。(课后第3题)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才”字突出了曹冲的聪明和机智。)

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到底”表示人们对大象重量的好奇。)

练习:引导学生用加点的词语说话。

(5)回归核心问题:从称象这件事上,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示例:从称象这件事上,我觉得曹冲是一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聪明又大胆的孩子。

(6)称象的事对你有什么启示?生活中遇到难题的时候你会怎么做?(串珠问题4)

示例:我认为曹冲很聪明,我也要向曹冲学习,遇到问题善于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

三、本课小结

1、课文主旨:本文通过描写一个7岁的孩子——曹冲,想出了比官员更好多的称象方法,从而称出大象重量的故事,可见曹冲是一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聪明又自信的孩子。

2、本课小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通过故事告诉我们平时要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四、结构图示

出示结构图示,引导学生复述故事。

五、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大象》、《人有两个宝》

六、作业布置

1、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公开课《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读12个生字,能够正确书9个汉字。会简单的看图说话。

2、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曹冲的聪明。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2、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及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如果你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重量,你们会怎么做?(演示第2、3张幻灯片)

那如果是一个小动物呢?

真棒!那如果是大象呢?

思考:可是在古代的时候没有地磅,我想知道大象的重量,该怎么办呢?

2、现在有一个特别聪明的小朋友,用一种特殊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演示第4张幻灯片)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演示第5-8张幻灯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2)说一说这些生字偏旁是什么?

“柱”的偏旁是“木”

“底”的偏旁是“广”

“秤”的偏旁是“禾”

“船”的偏旁是“舟”

(3)指导生字的笔顺。

以“底”、“船”为例指导。

2、学习组词。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A.教师领读B.男女生比读C.同桌互读。

曹操柱子称象船舷

微笑然后果然重量

三、精读领悟

1、这篇课文主要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呢?(演示第9张幻灯片)

一天,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人们想知道它的(重量),有的说(造一杆大称),有的说(把大象宰了一块块地称),(曹冲)说把(大象)赶到船上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然后再放石头到(那条线)再称(石头),最终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2、这篇短文说的是谁和谁之间的发生的故事?(演示第10张幻灯片)

3、同学们读第一段,看一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演示第11张幻灯片)

(1)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2)同学们,你们收到礼物后会怎样呢?

(3)那曹操收到礼物后什么反应呢?

4、课文是怎样描述大象的外形的呢?(演示第12-15张幻灯片)

(1)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这样描写大象说明了什么?

(2)看到这头大象之后,官员们有了什么样的想法?

议论:对某问题进行评议评论。

(3)比较句子

①大象有多重呢?

②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哪句好?为什么?

第②句好。表示人们对大象重量的好奇。

5、官员们对大象重量是这样的好奇,那曹操怎样呢?(演示第16-21张幻灯片)

(1)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2)课文是怎样说众官员的办法的?

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秤呢?”

(4)众官员提的办法可行吗?

从哪可以看出来?

(5)比较句子:

①曹操听了摇摇头。

②曹操听了直摇头。

哪句好?为什么?

第②句好。明确说明了曹操对众官员提出的办法直接否定。

(5)这里用“有的……有的……”写句子。

①下课了,同学们有的擦黑板,有的做游戏。

②音乐课上,有的同学唱歌,有的同学跳舞。

6、大家提出的办法都不可行,这时候谁又提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呢?(演示第23-29张幻灯片)

(1)他是怎样说的?

“我有个办法。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2)用“先……再……然后”写句子。

①我回家后,先吃饭,再做作业,然后复习。

②早上,我先穿衣服,再洗脸刷牙,然后吃饭上学校。

(3)曹冲说的办法用了几步?

分别是哪三步?

(4)为什么装石头的时候要让船沉到画线的位置?

(5)同学们,你们知道接下来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

第②好。强调突出了曹冲的聪明和机智。

(6)同学们,你们觉得曹冲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7)同学们,你们觉得曹冲为什么会想到这么好的办法?你们以后要怎样做呢?

7、曹操听到这个办法后是什么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演示第30-32张幻灯片)

(1)按照曹冲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了吗?

(2)课文是怎样说的?

果然:确实如此,不出所料。

(3)同学们,你们觉得曹冲的办法为什么好?

(4)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脚印法。先让大象踩到松软的土地上,量出踩下去的脚印的深度;再让人也踩到松软的土地上,也踩到和大象一样的深度;最后称这些人的重量。

把大象赶进一个盛满水的大水池子里,等水不再往外流,再把大象赶出来,然后往水池里填石头,直到水面满了,最后称石头的重量。

四、归纳总结(演示第33、34张幻灯片)

1、《曹冲称象》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事情并不是只有一种解决方法,只要多动脑筋,勤思考,用心观察,就会有新的解决办法。

2、你们觉得曹冲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聪明机智,爱动脑筋,善于观察。

五、课堂练习

(演示第35-37张幻灯片)

1、我会扩词。

候(时候)(问候)

然(虽然)(果然)

站(站立)(站队)

2、将曹冲称象的过程按正确的顺序排列。

(1)赶象上船

(3)把大象赶上岸,装石头上船。

(2)在船舷上做记号。

(4)称石头重量。

《曹冲称象》这篇课文讲的是曹冲小时候想办法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五、板书设计

公开课《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篇四

【设计说明】

《曹冲称象》讲的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想出办法称象的故事,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特点,也说明了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解决难题曹冲的年纪与学生相仿,且这个故事趣味性强,学生必将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内容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用将大象和石头等量代换的方法来称象,令人惊叹。

【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3,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有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模拟称象的演示道具,如装水的玻璃缸、塑料肥皂盒盖、玩具象(要有一定的重量)、小石块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课题,质疑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出示秤称实物画面)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出示大象画面)是呀,大象又高又大,怎样称出它的重量呢?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古代故事《曹冲称象》(板书课题),看看人们是怎样称大象的。

2,围绕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可能会提出“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等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在肯定之后,要告诉学生“曹冲中想用什么方法称象”是我们要读懂的重要问题)

二、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提醒学生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检查自读效果如果有的学生还没有读顺,再提醒他们自读相应的句子、段落,力求大部分学生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然后按“谁做了什么事”的思路口头填空:

课文讲了——的故事

(学生填“曹>中称象”正确,填“曹>中想出好办法称象”更好,应给予充分肯定)

三、自主识字,有针对性地指导

1,给课文中要求会认的11个生字画上圆圈,自己读读字音,想办法记忆字形。

2,学生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3,在学生自主识字的基础上,教师作有针对性的指导。

4,教师出示生字组成词语的卡片,让学生认读词语,巩固识字。

5,学生再次自读课文,以强化识字效果。

第二课时

一、分步细读,读懂各段意思,重点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大象“又高又大”。

(1)指名朗读

(2)学生画出写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互相交流再出示“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个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大象“又高又大”。

(3)激发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

大象的身子像(—堵墙)

大象的身子还像

腿像(四根柱子)

腿还像

(4)指导朗读,提示学生读出惊奇、疑问的语气

3,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官员们的称象办法

(1)四个同学一组,分角色练习朗读,再互换角色朗读

(2)思考、讨论:官员们提出了什么称象办法?他们的办法好吗?为什么?

板书:官员们

造大秤

宰大象

4,学习第四自然段,感悟曹>中称象办法的巧妙

(1)自由朗读,要求读熟。

(2)教师出示“先……再……然后……”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再指名学生说,师生共同评价,看是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说清楚了。

(3)实验演示指名学生上讲台,一边说一边通过道具实验演示曹冲的称象办法教师提醒全班学生认真观察。

板书:曹冲赶象上船画一条线。

赶象上岸装上石头

称石头

(4)思考、讨论:曹冲的称象办法好吗?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解决不能把大象宰割成一块一块称的问题,从而认识到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5,指导朗读最后一段,注意“微笑着”“果然”这两仑词的语气

二、升华认识,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一头大象,官员们想不出好办法称它的重量,小曹冲怎么会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呢?

(绝大多数学生会说曹冲善于观察、肯动脑筋,这也正确深层次探究曹冲怎么会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则缘于他善于联想秤提不动大象,曹冲想到船载得起;宰大象秤重量肯定是不行的,那么,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大象呢?曹冲又联想到石头,石头可以代替大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曹冲善于联想的特点)

2,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的故事,今天又学了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的故事,有的同学还知道比利时的小英雄撒尿浇灭导火索的故事那么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想了什么办法解决呢?还有什么难题,现在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说出来吧,大家帮你想办法,好吗?

三、完成课后第3题

1,自由朗读句子,再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正确的语气。

2,说说每组的后一个句子好在哪里。

四、指导书写8个字

1,仔细观察要求会写的8个字看看左右结构的5个字、上下结构的2个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想想“造”字怎样写才美观。

2,学生在课本上描描写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课外作业

1,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二年级下册)中的《找骆驼》和《蜜蜂引路》。

课文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

2、巩固“认—想—写—用”的识字方法。

3、学习复述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培养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

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策略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杆秤、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老师在干什么?(称东西)

这是一杆?(称)你能用称来称东西吗?谁想来试一试?

2、导入课题——《称象》。

3、。教写“称”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认读生词

3齐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尝试复述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师:你知道大象到底有多大吗?你能不能把描写大象大的句子用“——————”画出来。

(2)指导朗读。

(3)师:这头象真的是又高又大。(板书)

(4)师:这么大的象曹操喜欢吗?你怎么知道他喜欢的?从哪儿看出来的?(第一自然段)

(5)引入难题——如何称象?

2、学习第3自然段

师:现在请同桌互相读一读(第3自然段),看看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

(1)第一个办法行吗?为什么不行呀?

(2)还有其他的办法吗?第二个办法可以吗?为什么呀?所以曹操怎么样?

(3)师:又有人说,把大象宰掉,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你说没办法一起称,咱们就一块一块称。可是曹操却反对了,他可能会说什么?

(4)师:两个办法都被否定了,要想称象真是——太难了!(板书)

3、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做到正确、流利。

(2)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方读得是否既正确又流利。

(3)指名读,齐读

(4)再读课文,寻找步骤

(5)质疑

(6)步骤解答

(7)图片解析,帮助理解

(8)利用关联词,练习复述

4、总结学习

师:曹冲的办法真的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结果如何。曹操的态度和之前一样吗?

(四)总结升华

1、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称象这篇课文,你觉得曹冲是个怎么样的孩子?

(聪明,爱动脑筋。)

2、师:爱动脑筋的你们能想出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吗?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又高又大

称象 难 爱动脑筋

赶、画、赶、装、称

课文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篇六

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八种智能模式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感受到曹操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

对学习者的预期成果:读懂课文,能以语文、逻辑—数学、音乐、身体运动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室资源:

①聪明故事系列。

②《聪明的一休》歌曲。

③《称象》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截水面,画上蓝色的水纹;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的石头。教具的大小要易于操作,便于观察。

④投影仪。

学生课前必要的准备:

集中识字。

a用硬纸板制作字盘,上面分画13格,分别写上本课的13个字,转盘中间钻个孔,削一根又短又细的竹签做中间的轴,让纸版能转动,在黑板某一处作个记号,把转字盘放置在指定位置,转动后停下,学生快速说出停在记号处的是什么字。

b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这些字,记录下来,小组内交流。

②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技能。

其他建议:班级人数在40以内为宜。

[学习活动]

语文活动:阅读、理解课文,说说读后的体会;

逻辑—数学:提供数据,模拟测算大象的重量;

身体—空间:创造性地配乐表演曹操称象的过程;

音乐:让学生依据课文重新编写《聪明的一休》歌词,表达学习课文(第五组学习专题)后的感受。

自省:想一想,自己应该向司马光、曹操等人学习什么?

[学习活动(续)及评价方式]

多元智能学案

一、导入

1、导语(幻灯出示“称象”图):同学们,这篇课文讲得是一个7岁的小朋友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想不想听。(板书课题)

2、导读:

(1)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

(2)教师归纳问题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听教师朗读课文(也可自己阅读)。

二、建议学习方式,分类解决问题。

第一类问题:是何what:一些表示事实内容的问题。

基本概念:说明是什么,有关本质、实质、要素,在答案中含有事实性要素。

学习的基本方式:信息搜集、记忆

导例:“称”是什么?“称”是什么样的?

本题建议学习方式:教师联系图片直接讲解;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第二类问题:为何why:一些表示目的与理由的问题。

基本概念:说明为什么,有关目的、价值、意义、理由的问题。

学习的基本方式:信息搜集,也可以通过探究获得。

导例:为什么曹操不采用官员建议的办法?

本题建议学习方式:小组讨论

第三类问题:如何how:一些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问题。

基本概念:说明怎么样,用什么方法、手段、途径:处于怎么样的状态或情况等问题。如果是表示一种方式,通常需要了解其过程。如果是表示一种状态,通常需要了解其具体的程度。

学习的基本方式:方式——做中学,也就是只有通过经历才能获得经验;状态——体验中学习

导例: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本题建议学习方式:利用教具,小组讨论练习曹冲称象的过程(第一步:赶大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条线;第二步:赶象上岸,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第三步:称船上的石头的重量;第四步: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指导大象有多重了。)

第四类问题:若何if:一些表示情境条件变化的问题。

基本概念: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要是,是否,即使的情况下的问题。

学习的基本方式:猜想,情境中学习,发散与创造性地学习。

导例: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搬石头费力,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

本题建议学习方式:小组讨论或请教他人;教师提供思考方向。

三、交流自读收获。

1、谁愿意将课文的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2、你从这个故事中了解了什么,受到什么教育请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说说。

3、你对课文还有什么疑问,请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有必要可与其它小组交流或请老师帮助。

4、再次朗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小组合作,选择适合于自组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或读后的感受。

教师用生动的形式出示提供的展示方式:

演讲: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表演:角色可以是官员、曹冲、曹操等。

测算:教师提供石头的重量和石头的树木,算出大象的重量,此题可不断变换条件作为课外延伸。

歌唱:采用自己熟悉的曲调的节奏和旋律,填写适合于课文内容的歌词,如“聪明的一休”并歌唱。

1、小组合作、准备、排练。

2、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注意:认真倾听、观看他人的展示,并作评价,评出“小一休”、“小画家”、“小演员”。

五、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

阅读教师提供或自己收集的聪明故事,与家长或同学交流。并摘录上面的生字

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做过什么聪明的事,并试着用文字和拼音把它记录下来(选做题)

公开课《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2、学写生字“称”,“秤”,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的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四段,理解称出大象重量的过程。

教学难点

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教学方法引导、交流。

教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四课《曹冲称象》,看老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书空。

2、齐读课题。

3、复习生字词,生字一边读一边组词。(出示)

称象柱子议论官员下沉微笑船舷

一头大象一杆秤一艘船四根柱子果然

(1)一起读(2)开火车读

二、学写生字

1、过渡:同学们词语记得清,读的准。下面我们来学写两个生字,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2、出示“称”,“秤”。

(1)指名说(2)师总结:左右结构的字,先看宽窄(出示),再看高矮(出示)。

3、师范写“称”,禾木旁略窄,右边稍宽。

“秤”,左边禾字旁高于右边“平”,“平”最后一笔悬针竖,长于左边。

4、正姿,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描一个,写一个)

5、检查反馈。

三、学习课文

1、有人送给曹操一件非同寻常的礼物?(一头大象)

2、是怎样的一头大象?在书中用横线划出来,读一读。

3、用“像”造句。

4、看着又高大又粗壮的象,你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5、我们用什么称重量?(介绍秤)

6、同学们,官员们想了什么办法称大象呢?你想从哪个自然段告诉大家。指读,相机正音。

(1)(出示官员的话)

(2)问:官员的想法是什么?(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称,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指读

(3)这个方法行不行?为什么不行?(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的起这杆大称呢?)齐读

(4)没有人有那么大的力气提的起这杆大称,看来这个办法行不通啊。

(5)官员们由“大象”(出示)想到“大称”。象大称就大,秤杆就长,但是没有大力士能够提的起大象,这个办法不行。哪位同学,能看图说说官员的想法。

7、没人能称的起它,所以这个办法行不通,官员在议论怎样秤大象时,曹冲在干什么呢?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回答)哪一个自然段是曹冲称象呢?(第四段)

(1)这段文字说了曹冲称象的过程,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5)

(2)开火车,一人一句。中间询问有称象的方法吗?

(3)从第几句到第几句是称象的过程。(2-4句)

(4)我们来合作读一读,师读,女生读,男生读。想想曹冲称象一共几个步骤?

(5)谁来读第一个步骤,这句话里有几个动作?赶什么?画什么?出示:赶象上船,出示:在船舷上做记号。

(6)第三句话里有几个动作?把大象往哪赶?装什么呢?出示: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第四句话,这句话里主要动作?称什么呢?出示:称石头的重量。

(7)这三句话写出了,称象的四个步骤,出示,齐读

(8)这四个步骤是有先后顺序的,文中有两个表示先后的词语。(圈出“再”、“然后”)“再”应该放在哪一步?“然后”应该放在哪一步?像这样表示先后的词语,你还能再说吗?(先怎样?接着怎样?)

(9)谁能按照步骤,用上表示先后的词语,说一说称象的步骤,同桌说一说,交流。

(10)请你们四位同学上台来说一说称象的步骤。用上表示先后的词,再来说说,称象的步骤。同桌自由说,指名说。

(11)这三句话,写出了称象的四个步骤,一起再读。

(12)同学们曹冲是怎么称象的,小朋友们一定很清楚了,这个方法好在哪里呢?(出示)官员们仅仅想到用大称,(出示)而曹冲想到船,(出示)船就是——称,人提不起大称,(出示)但水可以托起大象,水就是——秤杆,大象一次称不出来,曹冲用了什么方法代替(出示:一块块石头)

(13)当时曹冲几岁?(出示课件)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比较两个句子)

四、拓展延伸

1、遇到这样的难题,小曹冲比官员们多想了几个步骤,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此时此刻你穿越了,你想不想夸一夸他。

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难题?你是怎样做的?

五、作业

(1)想一想,如果现在让你们去称这头象的重量,你们有什么方法?

(2)把这个小故事讲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听一听。

六、板书

公开课《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合理的意见,借鉴合理的部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复述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曹冲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称象的。

教具: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觉得怎样才能成功地做好一件事?

师:只要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成功的。我们的口号是:“我自信,我能行!”

有信心和老师一起完成这节课的学习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称象”。(板书)

3.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新授:

1.相信你们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

赶快打开书P35,自己读一读课文,想办法解决生字;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学得那么认真,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我们一起挑战第一关。

出示课件,自己读一读词语,红色的生字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桌听听。(指名读词语)

考考你们记住没有?如果你认识就站起来大声读。

那么快就认识这些生字了,相信你们也一定能写好。看田字格里的字,你认为哪个最难写,描一描体会字的结构。你认为哪个字你能写好;直接写在田格里,写完后让同桌检查检查是否正确。

愿意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吗?愿意怎么读?(学生自己选读法)

3.第一关我们顺利通过,想到第二关看一看吗?

(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下面我们挑战第二关。

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怎样把这几句话读好?(出示问句)指名读,评读。

4.刚才一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是怎样称象的,现在就默读课文,哪一段是写称象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5.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6.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7.用上这些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最好的给大家说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8.到了第三关就更难了,还闯吗?为自己鼓劲,我们的口号是:“我自信,我能行!”

9.再读课文,读后小组讨论: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指名说)引导学生说出曹冲受到了哪些启发。

师小结:我们动脑筋想办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借鉴其中合理的部分。

10.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11.通过今天学习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12.试着自己设计一张称象流程图,设计好后和同学交流。

课后反思:

对一些有难度的文章来说,教师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互动讨论,通过读文解惑,是极好的教法和学法。在这种平等、互动、积极的学习气氛中,既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大胆的表现自己。使表达不够流畅的学生得到锻炼。我组织学生和同桌说一说,说给大家听听。然后通过看幻灯片看一看称象的过程。再换一些连词说一说称象的过程推选最好的说给大家听。使学生从文字到图片,再从图片到文字,最后消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在整个的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表达自己。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复述课文之后,让学生评一评,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看到优点,更有自信。找到与别人的差距,更好的提高自己。

不足之处,在学生认识生字之后,应注意生字的巩固理解,不应该学字是学字,读文是读文。生字与学文脱节。

学生质疑时,遇到课文中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应给学生及时解决或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如:一生提出来大象有多重时课文中没有涉及到。老师应随即补充一句“哪个同学知道?请你告诉他”或者鼓励大家查资料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老师置之不理。我觉得上课时还应加强自己课上应变的能力。下次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了。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公开课《曹冲称象》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1 13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