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学设计(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4篇《个性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教学设计的标准范文模板 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结合课文内容或者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并能以不同身份介绍心中的麋鹿。

教学重点:

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并能以不同身份介绍心中的麋鹿。

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和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以姜子牙选座骑的故事导入。

2、板题:17、麋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标上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2、检查反馈

课件出示生字词

(1)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交流个别重点词语。

(3)交流初读收获。

课文主要讲了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课文讲了麋鹿的经历很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讲了麋鹿现在生活的很好。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想想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麋鹿的?

2、交流

第一部分(1)大丰自然保护区的麋鹿生活的很舒适。

第二部分(2-4)详细介绍了麋鹿的奇特的外形、生活习性等。

第三部分(5))介绍了麋鹿的传奇经历。

四、精读第二部分,了解麋鹿。

1、同学们想一想,当时姜子牙为何独爱上了这种四不像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领略一下麋鹿的奇特。

2、指名读此部分,想一想,麋鹿长像奇特在哪?

(1)学生交流:(麋鹿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2)在学生阅读基础上媒体资料展示,形成对比,加深学生对麋鹿奇特外形的印象。

(3)文章是还具体介绍了麋鹿哪些方面?

3、除了奇特的外形,此部分还介绍了什么?(繁殖能力低下)

表现:怀胎时间比一般鹿要长,且每胎只产一仔。

4、为了加深对麋鹿的印象,我们一起来读读此部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有了初步了解,相信你们心中还会有一些疑惑。回去准备一下,下节课我们再做交流。

六、指导写字。

七、布置作业

模仿介绍麋鹿的方法,任写一个小动物片断。

教学设计的标准范文模板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蒙、喃”等7个生字,会写“并、夜”等8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体会到“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3、情感目标:培养起学生爱护动物,爱护小生命,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初步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认识“蒙、喃”等7个生字,会写“并、夜”等8个生字。

2、难点:

从父亲和“我”的对话中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

心愿,从小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共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能说出几种小鸟的名字?

2、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小鸟的文章…….(齐读课题)

3、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到下面的“树叶”中找一找,借助拼音读一读。

4、齐读带拼音的字。

5、学习“蒙、喃、味、浓、腾、猎、黎”7个生字重点读准后鼻韵母的字“蒙、浓、腾”,“腾”是后鼻音(提示:“腾”在“热腾腾”一词中变读为一声); “蒙”字有几个读音等,

6、齐读生字及它们的组词(幻灯片显示)(1-6共8分钟)

7、学习“并,夜,喜,重,味,轻,刻,群”8个生字学习的内容:读音、偏旁、结构、换偏旁、加偏旁、注意写法、组词…(12分钟)

8、指导写字(我会写)

(1)一个字中有多个横画,排列的距离应当大致相等;

(2)每个字中只能有一个长横(可以没有)。

(3)让学生描红、临写,亲身感悟字的写法。示范书写“喜、重”二字,让学生观察、体会,进一步感悟前边发现的两条写字规律。

(4)其他字,重点说“夜、味、轻”“夜”右边是“夕”加撇,“味”强调“未”与“末”,“轻”强调“车”变为偏旁时的笔画顺序。(共15分钟)

9、课件显示飞快闪过的没标音的生字及组词,检查学生刚才的生字学习情况并巩固对生字的认识(开火车读)

10、摘枫叶(我会读)(9-5共5分钟)

第二课时:

1、导入: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解说,引导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在欢快的鸟语

声中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同时将学生带进课文,提出疑问:“我”和父亲走进树林里,他们做了些什么?父亲和鸟又有什么关系?

2、学生带着疑问读1-4段(齐读)

3、文章一开头就说父亲是……(学生回答),教师复述故事,同时范读第三段。

4、“雾蒙蒙”——在雾蒙蒙的天气里也能看得清

你看到过雾蒙蒙的天气吗?在雾蒙蒙的天气里看东西是怎么样的呢? “树林边”——不用走进树林用眼睛望,用鼻子闻就能知道有不少的鸟。

结论:父亲对鸟非常的熟悉。

“喃喃地说”是怎样地说?请学生喃喃地说一说父亲的话。(全班将1-4段读一次)(1-4共10分钟)

5、父亲望了望,闻了闻,就知道树林里有不少鸟了,可是我却…….父亲真是神了, “我”就站在父亲的身边,却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听见一只鸟叫。可见,父亲平时对鸟的观察和了解,父亲很喜欢鸟。他是怎样知道树林里有不少鸟呢?请同学们齐读下面的段落(一直读到“羽毛焐得热腾腾的”),然后告诉老师,从哪些句子或者词语中可以看得出来。(学生回答)

6、父亲说话很轻,为什么?(父亲爱护小鸟,怕惊动它们)(请学生轻轻地读一下父亲的话)

7、可是这时“我就提出了疑问:鸟也有气味?”父亲是怎样回答的呢?同学们

一起来读读父亲的回答。

8、动手的理解“焐”, 用热的东西接触凉的东西,使它变暖 (我手很冷,你的脸让我焐一下好吗?用自己的手焐一下脸吧。)热腾腾的真舒服,指导用“热腾腾”这种ABB形式的词来说一说。你看到过什么是热腾腾的呀?(热的饭菜,刚烧开的水,刚出炉的包子?)那时热腾腾的气味,你一闻就能感觉到了吧,同样的,小鸟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父亲就闻到了小鸟的味道了,原来如此!

个性化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小专题 设计 教学内容 创新 个性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67-03

依据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目前实验区实施的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选的文本比传统教材丰富了许多,也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个性化发展。但是,面对文本丰富的语文教材,与有限的教学课时数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们如何处理教材呢?众所周知,丰富的教材内容不等于丰富的教学内容,“课文只是例子”,我们不能用教教材的眼光去处理教学内容,而应该用教材教,以“小专题”的创新设计理念处理教学内容,尤其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所谓“小专题”,就是指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自身情况和学生实际,“灵活适度”地处理教学内容,并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文意,再对课程内容采取增、删、改、合、立等手段设计专题,利用二、三个课时进行探讨,使学习走向深入,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评价。这种“小专题”教学,探究角度要新,论题开口要小。中学生因视野、经验和能力所限,不宜探究那种大而泛之的论题。在“小专题”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促使学生动口、动眼,也要促使其动手、动脑,让多种感官协同“作战”;既要促使学生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又要促使其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总之,“小专题”教学设计要有利于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小专题”教学,“设计”而有所得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小专题”教学的设计必须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教育性,使之对教学内容不断创新。

一、“小专题”设计讲究趣味性――“乐”中求发展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性,是促进个性化发展的“剂”。因此,“小专题”的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专题的论题内容就有兴趣,就跃跃欲试。这样才能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不愿”为“情愿”。如学习《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时,在学完苏轼和辛弃疾词后,我与学生们讨论出一个共同探究的问题:“在宋词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如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请课外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收集相关资料,以‘我看苏辛词’为小专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探究成果与其他同学交流。”然后学生根据任务分组活动,最后用一节课进行交流。

又如,教学《祝福》一文,应整合《孔乙己》、《故乡》、《药》、《狂人日记》等小说,抓住情节的曲折变化及深刻意蕴,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唤起学生的人生思考,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我设计“谁杀死了祥林嫂”小专题探究,指导学生将人物分析指向其悲剧的人生及悲剧产生的原因。这种着眼于情节和主题的“小专题”设计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引发学生对人物性格、人生经历、祥林嫂与周围人的关系,以及鲁镇的文化背景进行整体透析。学生在对诸多细节描写的解读中可以发现,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某个具体的人杀死了祥林嫂,也不能完全将悲剧归罪于封建礼教,应从鲁镇的“多神教”文化背景中挖掘“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是如何互相配合,把这样一个善良、勤劳的无辜女人逼上绝境的。小说超越了《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的单维度的批判,从多维度对传统文化中的违背人性的因素进行反思。另外,还可以从“看”与“被看”的人际关系角度,透视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从具体语言中品味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性中残忍的一面,唤起学生的悲悯心,呼唤人性的回归。

这种“小专题”教学中的问题探究,不必过分重视学生探究的结果,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快乐学习中求得个性化发展。

二、“小专题”设计注意实践性――“行”中求发展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确,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实用性、价值性,才能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因此,“小专题”教学的设计也要注意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取得第一手材料,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实现认知的第二次飞跃,即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如走进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文本,通过增、删等手段设计以诗译改诗(词)实践活动“小专题”教学。

1.走进文本,感受以诗译改诗(词)实践活动。

(1)默读“古为今用、学写歌词”知识短文(听《涛声依旧》歌)

问题:与张继的《枫桥夜泊》相比,歌词保留了哪些意象?韵脚怎样?

(2)感受李煜《虞美人》译改成的现代诗。

问题:揣摩哪些意象,展开了适当的想象?

(3)明确译改诗词的要求(见幻灯片略)

焦点:①用现代语言再现古诗词优美的意境和优雅的语言;②关注译改诗作韵律的和谐、语言的精练。

(4)《青玉案・元夕》释题

①辛弃疾简介;②元夕――元宵节。

2.品读文本,指导以诗译改诗(词)实践活动。

(1)诵读《青玉案・元夕》,把握其主旨。

1)读后感受是什么风格的词?

丽词:宝、雕、香等;细节:蛾儿、雪柳、黄金缕(婉约)

2)有人说,此首词从内容上属豪放派,那么,豪放的按纽在哪里呢?并说明理由。(探究问题)

参考:①揣摩艺术形象。如苏轼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中的“白头翁”,《定风波》中的诗人的形象;②知人论世: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的政治主张。

(2)示范译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译改现代诗句(见幻灯片略)

2)译改现代诗句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见幻灯片略)。

(3)品读译改“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1)点化“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揣摩“花”“树”意象,展开想象。

①“花”“树”――焰火

②“没有吹开……吹放……吹落了……”句式说话。(改)

(4)仿译改“宝马雕车香满路”

1)宝、雕――华贵(换)香――胭脂香(添)

2)学生参与译改(见幻灯片略)。

(5)学生互相译改“凤箫声动……”“蛾儿雪柳黄金缕……”(见幻灯片略)

3.拓展文本,开展以诗译改诗(词)实践活动,把你最喜爱的唐诗(或宋词)译改成现代诗。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译写诗词。此时学生胸中涌动的必定是实践中所得的真知实情,笔下流淌的必然是实践后的欢快与欣慰。学生在完成这一专题教学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感觉器官,也锻炼了思维器官,而且培养了与人合作、收集信息、学以致用等多种综合能力。

三、“小专题”设计重视开放性――“活”中求发展

1.“小专题”教学如何开放?

(1)教学观念上要开放。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放眼社会。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应该放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充分利用必修与选修课程的语文资源,以及课外的语文资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小专题”教学的开放最重要的就是要更新教育观念。

(2)教学内容要开放。“小专题”既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题材要广泛,思路要开阔,让学生有“自由驰骋”的空间。

(3)教学的形式要开放。“小专题”教学主体形式可以是或读或练,或摘或录,或写或画,或唱或演,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表达的需要自由选择。

(4)完成“小专题”探究任务的方式要开放。完成“小专题”探究任务的方式要多样化,可查阅、访问、观察、实践……可独立自主完成,可几个同学合作完成,甚至可以请他人帮助完成。

(5)完成探究学习任务的时间要灵活开放。有的可以利用周末,有的可以利用假期;有的可以在一、两天内完成,有的可以在一个月内完成,甚至可以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最后,用一、两节课进行展示交流。

(6)检查评估“小专题”教学的方式要开放。检查评估“小专题”教学方式有检查型、展示型、汇报型、交流型等。评估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合作共事、共同提高的过程。

2.开放“小专题”教学的益处

总之,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是有层次差异的,只有开放的“小专题”教学,不搞一刀切,才有“活”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才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各尽所“知”探究学习,各尽所“能”完成探究学习任务,才能保证展示“小专题”教学内容丰富多姿、教学形式多样纷呈。如教《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为例。这一部分情真意切,细腻生动,充满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文章大段地描写了地坛衰败的景象,生动地揭示了作者由死亡走向新生的心路历程。我把这部分设计为让学生拟小标题的专题教学。具体操作:步骤一,让学生为此部分拟小标题,每组推荐1~2个小标题;步骤二,从所推荐的小标题中评选出最佳标题,并陈述理由。

要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学生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认真细致地阅读文本;二是思考地坛对于作者的意义;三是所拟的标题简洁凝练。经过认真地阅读思考,学生完成步骤一,拟出了如下小标题:“地坛――我的精神家园”、“荒芜的生命在地坛里重新开放”、“我与地坛有个约会”、“走进走出”、“地坛中的生与死”、“心灵的复活”、“上帝的苦心安排”、“地坛――我第二个人生起点”、“突出重围”等。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由发言,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标题,并陈述理由,最后相对集中在这几个标题上:“走进走出”好在双关形象,耐人寻味,有吸引力;“荒芜的生命在地坛里重新开放”是作者从苦难中解脱出来,获得新生的诗意表达,突出了地坛对作者丰厚的馈赠;“突出重围”,既表达了苦难的深重,又展示摆脱苦难的不易,而最终又成功的心路历程。

3.通过设计“写颂奖词”小专题教学,激“活”传记教学内容和形成。

高中选修课程中,像那些词浅意丰又充满浓烈情感的课文,学生似乎能读懂文章,其实很可能因只停在文字的表面而无法抵达文章的灵魂深处。如《传记选读》第一单元“今朝风流”教学,其中“基本阅读”有《在哈金森工厂》、《铁肩担道义》、《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扩展阅读”有《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遨游建筑天地间》、《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我是这样设计“小专题”教学的。

步骤一:展示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丁晓兵的颁奖词:20多年来一直是英雄,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起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让学生明确颁奖词的写法基本上遵循“概述+评价”的叙写方式。

步骤二:再次阅读课文,捕捉触动你心弦的点点滴滴,推选出“最能触动你心弦的传中人物”。

步骤三:将选取相同的传中人物的同学组成同一推选小组,进行质疑探究,形成相对统一的意见,进而写颁奖词。以下是同学们探究的部分成果:①革命老前辈邓小平,他为了寻找革命真理,从1921年至1923年只身来到法国,我们不会忘记领取救济金时的号码236,他经受了巴黎失业辗转的艰辛,饱受了物质的贫困、工作的辛苦,在困难中依然执著、乐观、好学,在磨难中勤奋、聪慧、锐志。正因为他的不畏艰辛、不懈努力,正因为他的乐观、聪慧、执著,才成就了共和国改革的今天,才描绘了我们美好的明天。②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在敌人白色恐怖的关头,他临危不惧,坚守战斗岗位;在身陷囹圄时,他关心党的事业和同志的安危;走上绞刑架之际,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为党献身。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人生内涵,使我们懂得了生与死的意义:死与生同是生命的一部分,生死相间,才成就无死无终的大生命……③袁隆平是千千万万农民不会忘记的名字,共和国也不会忘记的名字。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我们忘不了与弟子们一起嚼着干馒头,喝着清泉水,美滋滋地吃起夜餐;我们忘不了挽起袖子,露出古铜色的双臂,袒露着“刚果布”,哼着小夜曲;更忘不了海南岛日日夜夜寻找野生稻的身影。他有大禹治水般的意志和不怕艰苦、积极进取、勇于突破、认真执著的治学精神,书写了千千万万农民梦想的华章,铸就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通过设计“写颁奖词”小专题教学,激“活”传记教学内容和形式,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走进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精神情感生活,陶冶学生情操,锤炼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四、“小专题”设计追求教育性――“思”中求发展

教育事业是未来的事业,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事业。我们要以对明日建设者的要求来指导和确定今日的教育教学方法。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千万不能重术轻人。据此,“小专题”教学的设计也必须具有教育性,力求学生在探究“小专题”的学习过程中,既能增长知识,又能陶冶情操,使之受到教育。如以了解李清照为小专题教学,学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这是一首典型的婉约风格的作品,学生大多了解她的婉约词风,但却很少知道李清照也有很大气的豪放风格的词作。于是,我们组织学生学习她的词《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学习她的诗《夏日绝句》,让学生看到诗人另一面思为国尽力而怀才不遇,感项羽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豪壮气概,愤只顾逃命苟安的南宋君臣的怯弱畏葸。这样,树立在学生心中的李清照就是一个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备受相思之苦的闺中女子,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思国报家的慷慨志士。又如,学习《传记选读》,可设计为“寻找名人足迹”、“名人录”等小专题教学,让学生收集伟人、名人、英雄的故事、图片、个人简介,寻找他们成长的足迹,学习他们感人的精神,思索自己怎样做人,找到人生道路上前进的“路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适当地设计此类“小专题”教学,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便能收到文道结合、相得益彰之效。

总之,教育是一个过程,高中语文课程“小专题”教学正是教师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只要精心设计、长期坚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就会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 昱。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6)

2 彭玉华。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案内容创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1)

3 赵谦翔。课外拓展成败攸关[J].中学语文教学,2008(3)

个性化教学设计 篇四

关键词:学生体验;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资源设计

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要求从以知识作为起点和终点的教学,转向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的教学。而注重学生体验的教学,则强调学生的个人体验,强调师生、生生间的生活联系,关注学生精神世界和生命意义的建构[1]。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强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基于资源、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等方面的学习,使学习者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和开发,对信息化教学的活动给予支持的各种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本文所说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其使用者是学生。信息化教学资源作为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支撑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自然其设计也要以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为宗旨,因此,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

一、学生体验和用户体验

(一)学生体验的内涵及分类

一般来说,学生体验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去界定。广义的学生体验是指学生在与教育系统交互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狭义的学生体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本文所说的学生体验是指学生在信息化教学资源支持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

体验具有自主性、过程性和亲历性等特点,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结果。根据学习活动结果的作用对学生体验进行划分,可以将学生体验分成积极的体验和消极的体验两种。如果学习活动的结果对学生在活动后的学习与生活能起到促进作用,则认为学生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当学习活动的结果并不能促进甚至阻碍了学生在活动后的学习与生活,则被视为消极的体验[2]。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因此,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下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对信息化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二)学生体验和用户体验

与学生体验相类似概念的是Web开发中的用户体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9241-210,2008)对用户体验的定义为:用户使用或假想使用一个产品、系统或服务时的感知和反馈[3]。在Web产品的开发的过程中,强调以用户体验做为设计决策的中心,产品开发以实际用户的需要和目标为驱动,用户体验的设计贯穿产品开发的全过程。

通过对学生体验和用户体验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借鉴产品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和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产品设计要素的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的影响因素和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要素。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一种教育产品,相对于Web产品具有明显的教学特性。为了保证产品的教学特性,必须进行教学需求分析,根据产品在教学中的作用来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因此,教学设计是教学产品设计与开发中的关键步骤。[4]

信息化教学资源除了遵循产品开发的一般要求外,其设计还应符合教学设计的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主要是确定学习者特征、教学目标、学生需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类型和设计目标,因此,教学设计也是影响学生体验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的影响因素可以借鉴产品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再结合教学设计的对学生体验的影响,就可以得到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的影响因素

产品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产品功能性和使用性的设计上,而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信息化教学资源自身功能性和使用性的设计上,还体现在教学设计上。

产品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内容、功能性、使用性和品牌四个方面。具体到用户体验的管理,可以对影响用户体验的四个因素从可用、易用、友好、视觉和品牌五个方面进行管理。迁移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中,影响学生体验的因素有:教学设计、内容、功能性和使用性四个方面。学生体验的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可用、易用、友好和视听觉。

(一)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影响学生体验的主要因素和学生体验设计管理的主要因素,其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对学生体验的影响主要包括: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体验设计管理金字塔中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否符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需要,与信息化教学模式保持一致,资源的类型、设计目标是否合理。按照设计最终开发完成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可用性

可用性是一个被大量研究的单因素,在ISO9241-11(1998)标准中,可用性被定义为:某一特定用户在特定的任务场景下使用某一产品能够有效地、高效地、满意地达成特定目标的程度[7]。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可用性是除教学设计外影响学生体验最重要的因素,主要包括可用和有用两方面,可用是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功能可以被学生正常使用,不会出现技术上的错误;有用是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功能和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提供有效的支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显著效果。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易用性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易用性直接决定利用教学资源支持学习过程达成教学目标的效果,易用性主要包含易见、易学和易用三个方面。易见,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所有功能很容易发现,无需较深层次的查找;易学,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简单,无需经过学习或经过简单的学习就可以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方法;易用,在熟练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时候可以更快的进行操作。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友好性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友好体现在资源使用的整个过程,友好的学生体验往往决定了学生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最终评价。友好的学生体验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使用习惯,主要包含:界面友好、文字友好、交互友好、操作友好等。

(五)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视听觉设计

信息化教学资源中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的目的其实是要传递一种信息,由此建立学生的吸引力并向学生传递信息。这里的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的重点不是视觉、听觉信息内容的设计,而是为了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视听体验的设计。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同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三、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要素

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体验为设计决策的中心,强调学生优先的设计模式。借鉴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Web产品设计的三个要素:信息架构、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内容设计、信息架构、交互设计和视听觉设计。

(一)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

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是关键环节,是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找到信息化教学资源支撑教学重难点解决的整合点,确定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类型和设计目标。在信息化教学中,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要符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需要,和具体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保持一致,保证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有效的支持,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使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

(二)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设计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过程中内容设计中的内容不仅指文本,还包括图片、音频和视频。内容设计就是设计需要向学生呈现的信息。信息的内容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这些信息通过架构设计、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将信息以确定的组织方式和呈现形式传递给学生。

(三)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信息架构设计

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中信息架构的设计是一个整理信息,平衡系统与学生需求,将信息变成一个经过组织、归类、以及具有浏览体系的组合结构的过程。良好的信息架构需要遵循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将信息的基本单位――节点,在组织原则的指导下,按照结构方法对节点进行组织。节点、组织原则和结构方法的确定都要符合学生的需要、期望和已有的经验,以易用和友好为原则,使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

(四)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是指设计人和产品或服务互动的一种机制,交互设计呈现给学生操作上的体验,强调易用性、可用性和友好性。交互设计体现在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的全过程,如:登陆设计、表单设置、按钮设置等等。良好的交互设计需要信息化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操作及时、正确、友好的响应。交互设计在本质就是设计易学易用、有良好使用效果而且操作令人愉悦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五)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视听觉设计

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需要在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设计的基础上,将内容信息以符合学生特点的形式表达出来。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不只是关心字体颜色和音量大小,还需要关注学生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的效率。一个没有有效视觉体验和听觉体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就像没有门和窗的房屋一样,虽然里面有好的东西,但没有人可以拿到。良好的视觉设计应该将保持界面设计风格一致,每一个页面的重点内容都处于显著位置并清晰呈现,导航设计要丰富准确的呈现信息架构的分类,保证在各分类间实现快速有效的跳转。在个别化教学系统中,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风格特征进行变化,在增强学生体验的同时也会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总结

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体验为设计决策的中心,强调学生优先的设计模式。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教学设计、内容、功能性和可用性。学生体验的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可用、易用、友好和视听觉。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要素包括:教学设计、内容设计、信息架构、交互设计和视听觉设计。在对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影响的四种因素和管理的五个方面,将影响因素融合到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要素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更好的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陈旭远,刘冬岩。促进学生体验的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4(4):48-51.

[2]伍香平。论体验及其价值生成[D].武汉:湖中师范大学,2003.

[3][7]刘静,孙向红。什么决定着用户对产品的完整体验[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4-106.

[4]李龙。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个性化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11 13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