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10篇《牧童教学设计》,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牧童》教学设计 篇一

活动目标:

1、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和情节,懂得分辨乐曲的A-B-A三段体曲式。

2、通过简单的乐器伴奏来烘托音乐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过不同音色的乐器来区别A、B段的不同情绪。

3、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激发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园风味的背景图。

2、各种打击乐器,录音机磁带。

活动重点:

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并用合适的打击乐来表现各段的情绪。

活动难点:

听辨乐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应的特点。

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

师:“什么乐器在唱歌?”闭上眼睛,听老师选一种打击乐器,敲出×××的节奏型,马上睁开看,边拍手边说:“××乐器在唱歌。”

2、播放音乐《牧童短笛》,听辨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

师:“请听听这首曲子,猜猜是什么乐器在唱歌?”

3、简单介绍钢琴曲《牧童短笛》的音乐背景。

师:“这首好听的钢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写的是我国美丽的江南地区,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短笛,在田间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图,完整地欣赏音乐。

5、分段欣赏。

(1)听赏第一段音乐。

师:“我们先听这段音乐,想一想牧童这时在干什么?

教师根据描述,边操作木偶边进行小结: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短笛,走在美丽的田间。这段音乐是悠扬的,抒情的。

(2)听赏第二段音乐。

师:“下面,我们来听第二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刚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听了感觉怎样?想想牧童这时又在干什么呢?”

教师

小结:牧童这时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翻跟斗抓蝴蝶,这段音乐是欢快的,跳跃的。

(3)听赏第三段音乐。

师:“下面请你们听第三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前面哪段音乐是一样的,这时牧童又在干什么?”

教师小结:这段音乐和第一段是相同的,这种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样的乐曲叫A-B-A三段体。这段音乐讲的是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6、启发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师:“你们觉得这首乐曲的各段用什么乐器来伴奏比较好呢?”

7、为每位幼儿提供2-3种打击乐,提醒他们在乐曲的A段与B段用不同的乐曲来伴奏,并能在教师的指挥下变换不同的节奏型。

《牧童》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材分析

《牧童》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是这首七言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二、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四、分析学生

由于在城镇生活的孩子,大多数人对“蓑衣”的形象、“草铺横野六七里”的情景、“牧童”的生活等尚不知晓,所以,我采用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形象的画面增加孩子们的感性认识,激发想象的热情,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画面,进入意境,赏读诗文,体会诗句的凝练和意境之美。

五、确定整合点:根据课文目标和学生特点,我把如何创设一系列教学情境作为整合点进行教学,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六、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介绍诗人:

出示电视剧“八仙过海”片头,让学生猜出片名,也可试着说出“八仙”是哪八个人?

师: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相机出示诗人吕岩人像图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牧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2、指名读。(评价:读通顺,流利) 谁还愿意读?

他读准了一个生字,生板书:“蓑” 强调字音不卷舌 分析字形

3、自由默读全诗,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诗句的意思清楚了吗?老师要考考你们:谁先来读这首诗?小结:读得字正腔圆 有节奏

大家注意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板书:铺

诗中“铺”字为什么读pū?:(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

铺: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

在诗中“铺”指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2、自由读第一小句,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描述一下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的演示比枯燥的说教在效果上要好很多。]

相机出示辽阔原野碧草葱茏的画面,学生欣赏。

看着眼前绿草茵茵的画面,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3、 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

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生 … 板书:弄

“弄”什么意思?(逗弄)

“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

(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

师: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出示:“抓重点字体会诗意” 齐读。

【使学生在情境中了解汉字的音形义,领悟诗文内容。】

4、 快乐的牧童边吹笛边嬉戏。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点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抬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歌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安详的吃着草…或许……

谁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小句诗?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

5、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 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可是牧童在哪里呢?

出示: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

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一个?

板书:饱 卧

你能试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6、 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蓑衣”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出示蓑衣图片)

出示:“学看注释理解字义” 也是学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齐读。

“蓑衣”绝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

①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 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2)这样的生活真是——?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3)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8、 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这样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感受?

师板书:安然自乐

师:如此悠闲、自在、轻松,谁能将他的感受读出来?(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 自由读读全诗,读出你的向往。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表个人的感受,让学生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自然而然地升华情感。】

(四)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1、 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齐读)

师:刚才大家一边想象,一边用朗读把牧童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又是学习古诗的另外一种方法。出示:“想象意境感悟情感” 。齐读。

[设计意图:再次听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播放切合词中意境的乐曲,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入情入境。]

2、作者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大家从《吕岩小传》中或许就能明白。

出示课件。指名读。

你明白了吗?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 谁还能读出作者这种渴望 ?

3、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首诗吧。

4、 能背下来了吗? 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五)总结学习方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方法、诗意……)

相信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灵活学习。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原野迷人景色的同时,认识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读过这样的诗吗?

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舟过安仁》等。

鼓励学生课下多积累背诵这样的诗。

2、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

能不能试着今天学的这首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牧童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牧童》教学反思 篇三

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教学后,对本节课有几点思考。

一、以生为本

在体验中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仍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体验学习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本课通过学生喜爱的牧童笛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歌曲的演唱、演奏和律动中来,在本课中的吹一吹、唱一唱、练一练、演一演等环节中都充分让学生律动参与体验学习,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中,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二、新媒体辅助

在互动中解决难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走进了中小学课堂,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效益。本节课,电子白板在课堂中的恰当使用有效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切分音节奏“X X X”的理解)。本节课的开始,老师运用了奥尔夫的节奏教学法把各项体育项目(跳高、 乒乓球、广播体操、广播O操……)节奏化,层层运用了各种体育项目进行练习,学生通过模仿和体验基本上能掌握“X X X”节奏,但不够理解。那如何让学生自然而有兴趣地理解和接受这个知识难点,通过电子白板特有的拖拉功能的直观演示,让学生清晰地理解了切分音节奏“X X X”的意思,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三、乐器进课堂

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学生中普及牧童笛是我校的研究课题,二年级以上的同学都能够吹奏牧童笛。本课是描绘了一幅牧童快乐放牧的画面,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进牧童笛到课堂参与课堂辅助学习。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顺利地把歌曲《牧童》较整齐地吹奏出来,为演唱的同学作伴奏,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增添了课堂学习氛围。

四、查找不足,在教学中不断完善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问题生成方面还做得不够,有待于加强和探究。

2、对现代信息技术媒体(电子白板)的使用还不够充分和深入,在往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挖掘和运用白板特有的功能,提高课堂效能,优化课堂教学。

牧童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文字浅近,用意却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设计理念】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入古诗那优美的意境呢?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淡化诗意,品析诗句,反复诵读,领悟诗情。”着力体现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达到熟练成诵,让学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过程(牧童短笛)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评价:读通顺,流利)谁再读?

他读准了一个生字,生板书:蓑强调字音不卷舌分析字形

3自由默读全诗,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诗的意思搞清了吗?那老师要考考你:谁先来读这首诗?结:读得字正腔圆有节奏大家注意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生板书:铺诗中为什么读pu?:(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诗中指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2你能根据第一小句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六七里”:眼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3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生板书:弄“弄”什么意思?(逗弄)“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结: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结出示:抓重点字体会诗意齐读

4快乐的牧童边吹笛边嬉戏。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点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抬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歌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安详的吃着草……或许……谁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小句诗?结: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

5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可是牧童在哪里呢?出示:(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一个?生板书:饱卧你能试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6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蓑衣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注释插图)

结出示:学看注释理解字义也是学古诗的一种反方法齐读

蓑衣那决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

(①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2)这样的生活真是——?(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3)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7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这样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感受?师板书:安然自乐如此悠闲、自在、轻松,谁能将他的感受读出来?(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自由读读全诗,读出你的向往。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齐读)结:刚才大家一边想象,一边用朗读把牧童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又是学习古诗的另外一种方法。结出示:想象意境感悟情感齐读

2、作者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大家从吕岩小传中或许就能明白。出示读你明白了吗?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谁还能读出作者这种渴望?

3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首诗吧。

4能背下来了吗?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五总结学习方法: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方法、诗意……)今后用学到的方法灵活学习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原野迷人景色的同时,认识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等,课下多背诵积累这样的诗

2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今天学的这首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牧童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牧童》教学反思

进入了四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诗文的内容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在教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教学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余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在我的课堂似乎反映的不够。教学目标达成后,教师的深入挖掘仍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改写牧童:

在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晚风“呼呼”地吹着,让人感觉神清气爽。这时,晚风中断断续续得传来了一声声的笛声。草原上的小草仿佛听懂了这笛声似的,一起跳起了舞。循着声音望去,我看见了一个正吹着笛子的牧童。他的衣服不太平整,衣服上还留着几颗饭粒,一副吃饱了的样子。他悠然自得地躺在软软的,仿佛胜过一切床的草坪上,旁若无人地吹着牧笛。羊群们也听懂了这笛声,听话地在牧童的旁边吃草。牧童吹了一会儿,仿佛累了,便翻了个身,穿着蓑衣,望着明月,两手逗弄着手边的青草,继续在这美丽的风景中自得其乐地享受放牧的自由,享受晚风的吹拂。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会认1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教学难点:

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欣赏国画,营造氛围)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位大画家画的画,看你们能不能猜出这些作品是哪位大画家画的?

(课件出示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八骏图》、李苦禅的《鹰》让学生猜。)

播放当代名家国画作品,简要介绍

生:自由发言。

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苦禅的鹰,张大千的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和画画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画家和牧童”

二、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师:(1)认读生字。

生:带拼音认读(指名读、齐读)、去拼音认读(男女生赛读)。

师:(2)带拼音认读词语。

生:(小老师带读,齐读。)

师:拱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礼节,是左手抱右手。表示感谢的意思。牛蝇是专门叮咬牲畜的苍蝇。

三、研读文本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把故事的大致经过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过渡:画家戴嵩和牧童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做进一步的交流。

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并交流。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戴嵩的“著名”

师:画家指的是谁?请用一句话简单介绍一下。

“著名”是什么意思?(出示第一自然段)

“著名”这个词虽然只有两个字,但是却可以写成好几句话。请你认真读一读,体会戴嵩的著名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学生自读,读后交流。

1、“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体会两件事紧接着发生。用这个关联词语仿说句子,若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适当的词语。比如(着凉,肚子痛。等等。

2、“没有不,争着”用场景表现“争着购买”的情形。师生配合表演。

教师小结:这戴嵩,名气可真大,真受欢迎。请你读出戴嵩的著名来。

生:学生朗读。

(二)学习《斗牛图》的传说,领会人物的品质。

师:戴嵩的名气好大,再来看看牧童。他姓甚名谁?有名气吗?他是干什么的?

这样一个著名的画家,竟然和一个默默无闻的放牛娃一起出现在课题当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学生简单描述,师随机指导。

下面我们就去详细了解一下这件事。看看:

1、戴嵩仅仅是画画好吗?

2、一个小牧童为什么可以给大画家进行指教呢?

要说这事儿,还得从戴嵩的一幅画开始说,是哪一幅画儿呢?

生:《斗牛图》

师:什么叫斗牛?怎么斗?

生:说,师指导

师:区分“斗”的读音(投影出示)

师:戴嵩是怎么画《斗牛图》的?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勾画出描写戴嵩画画的句子,反复读,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学生读后交流

①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体会“抹”“描”的不同。

生:学生先口头理解,再出示一幅国画,让学生指出哪里是“浓墨涂抹”,哪里是“轻笔细描”。

②抓住关联词语“一会儿?一会儿?”,体会戴嵩画牛的。熟练速度,并读出这种熟练来。

师总结:戴嵩不愧是大画家,画技高超,画得又快又好。

C.周围人的赞叹

师:看到这样高超的画技,周围的人不禁发出一声声的赞叹,他们都是怎么赞叹的呢?

生:指生读。

师:老师告诉你,每个词语都有自己的表情和温度,请你读出他们的表情来。

生:学生再次练读。

师:如果你也在场,你还会怎样夸这幅画?你也来赞一赞戴嵩的画吧。

师:我知道大家都想好好夸一夸戴嵩,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语。现在,老师借给你一些词语。

出示词语“活灵活现”“妙笔生花”“栩栩如生”

学生合理的运用这些词,仿照课文赞叹就再也不会空洞了。大家一起来赞叹吧!

生:造句。

D、体会牧童

师:1、过路人、商人、教书先生,那么多人都在纷纷称赞着戴嵩的画,可是就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冒出一个不同的声音,是谁?

生:(牧童)

师:2、是呀,关键人物牧童出场了。他的这句话好像炸雷一样,你知道什么是“炸雷”吗,为什么这句话像是“炸雷”呢?

生:“炸雷”不但是指牧童的声音大,还指在周围的一篇赞扬声中,这句批评的话语是多么让人意外啊。

师:3、他是在说谁画错了?怎么可能呢?是真的画错了吗?

周围的人不愿意了,你听听他们在说什么呢?你听见了吗?没听见就对了,因为他们还没说呢,心里正琢磨呢。你替他们说说吧。

E.场景再现,体会牧童这句话给周围人带来的震撼,了解牧童的直言和勇敢。

教师随机采访,学生扮演商人和教书先生等。

生:商人说:“———————”

教书先生说:“————————”

师:我也要说,这是谁家的孩儿,真是没大没小,满口胡言,赶快领会家去好好教育教育吧。

究竟是哪里画错了呢,请同学们自读第五自然段,找答案。

师:板书。

原来是牛尾巴画错了。

F.通过人物话语体会人物品质。

师:这篇课文里,戴嵩特别会说话,他说的这几句话可不简单。请你再好好读一读,细心的你能发现什么呢?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生:戴嵩谦虚有礼。

师:牧童的话也不简单,你也再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新发现。牧童的认真,观察仔细,敢于直言。

师:这么多围观的人,为什么只有牧童指出了画中的错误呢?

生:牧童每天都和牛打交道,看过两牛相斗的情形,所以知道。而画家,商人,教书先生等没有看过两牛相斗的情形,所以不知道。

师:画家仅仅是画技高超吗?牧童在你心里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对其中的一个说一句心里话。

《牧童》语文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准备】挂图字卡录音机及磁带,投影仪等。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小小的牧童,竟然对着著名的大画家戴嵩的画大喊:“画错啦,画错啦!”这胆量令人佩服。这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的故事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齐学习21课《画家和牧童》。

2、相机出示课题。画家和牧童

(“画家”写的大些,“牧童”写的小些)

(齐读课题)

3、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4、教师设疑,引导读书,这个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却对小牧童连连拱手道谢,说:“多谢你的指教。”这是怎么回事呢?快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朗读感悟

1、初读整体感悟:

⑴自已小声读课文。要求不指读,不读错字,不加字添字,边读边想,把使你感动的句子画出来。

⑵小组中展示,同桌或小组中互相读读,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情况。

⑶小组中交流一下,故事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2、看图重点朗读感悟:

⑴出字课文插图在文中找出图中不同的人说的话仔细读一读。

⑵图上的哪一个人是大画家戴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⑶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图中的故事。

⑷对比,感悟人物品质:

戴嵩──牧童

年龄不一样: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

地位不一样;一个是画家,一个是牧童。

生活不一样:一个画画,一个放牛。

品质不一样:一个谦虚,一个勇敢、实事求是。

⑸看图说说牧童是在什么情况下指出画家戴嵩画错的。练习用赞美的语气读人们的评价。

如果你是戴嵩你会感到怎样?可他却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用诚恳和蔼的语气读戴嵩此时说的话。用对话的速度,天真质朴的语气读牧童说的话。

(教师可适时范读,引导评读、仿读、赛读、表演读等)

⑹四人小组,合作练读。在分角色读时,力争通过表情和动作把叙述部分的内容表现出来。

⑺请组内朗读好的学生在全班表演朗读。

从表情动作语气三方面引导评议,检查学生对“称赞赞扬和蔼惭愧拱手”等词语的理解情况。

3、领悟内容诵读全文:

⑴想象当时的情况,人们听了会说些什么?

⑵学了课文,联系你的体会,你想对谁说什么?

(如:我想对戴嵩说;真佩服您!您的画画得多好。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您又是那样谦虚,一个大画家还虚心向一个牧童请教。)

(我想对牧童说:你真了不起!敢向大画家提意见。你也很会观察,斗牛的情形你记得清清楚楚。)

⑶带着各自对课文的体会,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快来告诉老师和同学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同学们不但课文读的好,表演的好,而且对课文内容理解得也很好,真了不起!能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老师听听吗?(分段自由选择读课文)

2、同学们,从大家流利的读课文中老师知道你们把文中的生字都认不下了,还有不认识的吗?这节课咱们就想办法解决。

二、生字教学

1、各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找出来划住,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学会它们。(生字全部学会的同学,可以当小老师,在组里帮助其他同学认字;也可以查字典;问老师;等等)

2、小组内同学们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可以认卡片;也可以自编谜语,自编游戏。)

3、投影片出示要求会认得生字词:戴上价钱购买浓墨涂抹和蔼批评翘起来驱赶苍蝇惭愧拱手(自由读读,不认识的看看书或问问同学;一起读一读。)

4、小黑板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兄呆商抹挤拱决价钱购批评

⑴指名读读,说说它们各是什么结构的字。

⑵同桌讨论,你读了些字发现了什么?

“抹,挤,拱,批”四个字都有提手旁。

“商”字很像“摘”字的右半边,但不一样。

“价”字有三个撇,最后一撇写法不同。

“钱”字和“浅”字只是左边的偏旁不同。

⑶示范指导:

“兄、呆”上面的“口”要上宽下窄,“兄”的最后一笔要圆润舒展;“呆”下面部分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钱”:左短右长,重点指导金字旁和斜钩的写法。

“钩”:“宝贝”的“贝”字和“匀画”的“勾”字都写的瘦长一点。

学生在书上描红,并练习书写。

同学们,你们能帮这些生字找些朋友吗?(指名说)

三、拓展延伸

用你最喜欢的字组个词,再说一句话。(小组内进行)

说说你有更好的办法很快的学会这些生字吗?(指名说)

开一个“人无完人”的故事会:

课外收集能说明“任何人都不会是完人,都需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故事,自己读读,并和同学交流交流。

(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华罗庚的故事等。)

《牧童》音乐教案 篇七

设计意图:钢琴曲《牧童短笛》是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这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可让大班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从而了解这种音乐结构的特点,提高对同类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

活动目标:

1、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和情节,懂得分辨乐曲的A-B-A三段体曲式。

2、通过简单的乐器伴奏来烘托音乐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过不同音色的乐器来区别A、B段的不同情绪。

3、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激发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4、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园风味的背景图。

2、各种打击乐器,录音机磁带。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让幼儿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并用合适的打击乐来表现各段的情绪。

2、难点:教幼儿听辨乐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应的特点。

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师:“什么乐器在唱歌?”幼儿则闭上眼睛,听老师选一种打击乐器,敲出xxx的节奏型,幼儿马上睁开看,边拍手边说:“xx乐器在唱歌。”

2、播放音乐《牧童短笛》,让幼儿听辨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师:“请小朋友听听这首曲子,猜猜是什么乐器在唱歌?”

3、向幼儿简单介绍钢琴曲《牧童短笛》的音乐背景。师:“这首好听的钢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写的是我国美丽的江南地区,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短笛,在田间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图,幼儿完整地欣赏音乐。

5、分段欣赏。

(1)听赏第一段音乐。师:“我们先听这段音乐,想一想牧童这时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边操作木偶边进行小结: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短笛,走在美丽的田间。这段音乐是悠扬的,抒情的。

(2)听赏第二段音乐。师:“下面,我们来听第二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刚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听了感觉怎样?想想牧童这时又在干什么呢?”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操作木偶,小结:牧童这时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翻跟斗抓蝴蝶,这段音乐是欢快的,跳跃的。

(3)听赏第三段音乐。师:“下面请你们听第三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前面哪段音乐是一样的,这时牧童又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小结:这段音乐和第一段是相同的,这种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样的乐曲叫A-B-A三段体。这段音乐讲的是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6、启发幼儿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师:“你们觉得这首乐曲的各段用什么乐器来伴奏比较好呢?”

7、为每位幼儿提供2-3种打击乐,提醒他们在乐曲的A段与B段用不同的乐曲来伴奏,并能在教师的指挥下变换不同的节奏型。

活动反思:

《牧童短笛》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钢琴曲。它短小精致、形象鲜明、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全曲共分三个乐段。第乐段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二乐段以欢快的节奏、快递的速度和跳跃的伴奏,在情绪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民间舞蹈风格的五声调式特点。歌曲《牧童之歌》,是根据《牧童短笛》的主旋律改编而成。

这堂课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乐曲的背景、加花、练习中,以颜色、形态、进场次序的变化来引一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看、比、论、感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增强本课的学习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牧童》语文教案 篇八

一、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朗读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之一。只有让学生通过对文本反复地朗读,才能产生自己的感悟。我牢牢把握住了“读”这条主脉,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在体会戴嵩画技高这一部分,我出示了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1—4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戴嵩画技高,把这些句子画下来。

(2)读读画下来的句子,与同桌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自学、讨论后,进行集体交流。

【教学片段一】

生:“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一句说明他画得很好,很吸引人。(师出示该句。)

生: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肯定是画得非常好。

师:你注意到了“一……就……”。老师这儿还有一句话(出示“他的画挂出来,有许多人观赏”),你们读读这两句,比较一下,感觉有什么不同?(生自由读。)

生:我发现第一句更能说明他画得好。如果没有“一”和“就”,就表现不出他的画一下子把人们吸引住了的意味了。

生:没有“一”和“就”,可能就变成挂出来好长时间,人们才来观赏。

师:是啊!看来这“一……就……”的作用还真大。谁来读读这个句子?(一生读。)

生:如果她把“一”和“就”强调出来就更好了。

师:你试试,行吗?(该生读。)

生:读得很好,让我感觉到戴嵩的画非常受人欢迎。

【教学片段二】

生:“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我从“神笔”知道他画得很像,因为神笔画的东西可以变成真的。“画活了”也可以看出他画的牛就像是真的。

生:“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我知道他的画画得像真的一样。

生:我还从“绝妙之作”看出他画技高超。因为“绝妙之作”就是最好的作品。

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做商人、教书先生,夸夸戴嵩吧!(学生分角色读。)

师:大家评一下他们读得怎样。

生:倪思杰没有把“画活了”读好,应该是“画活了,画活了”。(读时强调了后半句)这样更可以说明戴嵩画技高。

师:我发现你读的时候,第二个“活”比第一个声音拉得更长,读得更重,真像个教书先生!

生:我觉得董力读得特别到位,很像商人。

师:每个同学与同桌分角色读一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扮演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穿针引线,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与文本交流,让他们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感悟,领悟文章的人文内涵。

二、悟中学写升华情感

根据学生初读后的感悟,利用教材上需要学生掌握的句式“一……就……”,我指导学生练习“写”,并把这一练习贯穿于整节课,并注意循序渐进、分层实施。在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课文,感悟到了戴嵩高超的画技。此时,我便抓住契机,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片段三】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觉得戴嵩的画技的确相当高超。(出示课文1—4自然段,“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这一句有下画线)难怪课文里这样说──(生齐读这句。)

师:(出示:一……就……)你能不能也用它夸夸戴嵩的画技?(学生自由练习后,教师指名回答。)

生: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很多人围过来看。

生: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人出大价钱买。

生:戴嵩的画一画完,就得到了一位商人的称赞。

生:戴嵩一挂出《斗牛图》,就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

……

师:看来,戴嵩的画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开始就要求“写”,难度偏大。在教师的引导下,想想说说,对这个句式就有了初步的运用能力。有了前一次练习的铺垫,当继续品读、感悟之后,在表达戴嵩“虚心”这一特点时,就要求学生“写”了。

【教学片段四】

师:刚才,我们用了“一……就……”夸了戴嵩画技高。现在,你能不能也用它来夸夸戴嵩的虚心?请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能干的同学可以写两句。如果觉得自己有困难,那就看看练习纸背面,根据“学习伙伴”的提示来写。(生写,师巡回指导。)

生1:戴嵩一听牧童说他画错了,就立刻请牧童为他指出错误。

生2:戴嵩一听到牧童说他画错了,就马上把牧童请到了身边。

戴嵩一听完牧童的话,就连连拱手道谢。

生3:牧童一指出戴嵩的错误,就被戴嵩虚心接受了。

戴嵩一听完牧童的批评,就连忙对牧童说“多谢你的指教”。

生4:戴嵩一听牧童说他画错了,就非常诚恳地请牧童指出他的错误。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差异,他们的表达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在写的练习上,我设计了三个层次供孩子选择。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写,都能把自己读课文后的感悟表达出来,提高写话的兴趣。这样的“写”的练习的设计,目的在于不仅让学生学习从课文中寻找素材来进行造句、进行表达的方法,同时也是从“读—感悟—写”这一过程后感悟的深化,理解的内化,情感的升华。

考虑到学生学完课文后会有很多的话想要表白,为了使他们将朗读中获得的独特感受和认识升华为内在的情感,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吐露心声的环节──“我想说”。我还特意设计了“小词典”,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将课上所学得到延伸;学生可以用自己的个性来诠释文本,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牧童》音乐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第五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牧童之歌》,了解牧童的生活。

2、能用不同的方式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并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表演活动。

教学难点:

《牧童之歌》中的连续的附点的演唱。

教学重点:

能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牧童之歌》。

教学准备:双响筒若干、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生活

1、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听音乐拍手进入教室(图片展示美丽的草原)

2、师:欢迎同学们进入愉快的音乐课堂。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副画,你们看画中画的是什么?

生:我看到了大草原……

师:对,有一位小牧童说要带我们去领略一下大草原那美丽的自然风光,你们想去吗?

三、歌曲教学

1、播放《牧童之歌》,师:那可要竖起你的小耳朵听仔细了!这个美丽的草原在什么地方?

1)学生回答:天山

2)介绍天山

师:天山是一座著名的雪山,它蜿蜒起伏,重峦叠嶂,气势磅礴,仪态万千,那似水晶的雪岭冰崖,晶莹剔透。山顶上的天池更是闻名于世,它处于海拔1910米的天山博格达峰山腰,四周群山环抱,绿草如茵,野花似锦。湖面呈半月形,湖水清澈,晶莹如玉。近距离的观察天池水,真的是清澈透底,从不同的角度和远近看,湖水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有的绿、有的蓝。天山的雪融化成为甘甜的水流向山下的草原,抚育了草原上的牧民。草原一望无际,牛儿、羊儿在快乐的奔跑着。(在《牧童之歌》伴奏乐中,边讲解边播放多媒体课件)

2、听范唱

师:小牧童的生活环境是多么令人向往呀,他的放牧生活更是悠闲自得,让我们跟随着小牧童一起去感受他们幸福的放牧生活吧。仔细听,歌中唱了哪些内容?比一比,谁听得更认真!(放歌曲)

3、朗读歌词

(多媒体展示歌词)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下面听听老师是怎样朗读歌词的。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附点地方单独训练,可以加上手势。

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小牧童怎样的心情?

4、用“啦”延长歌曲旋律。

师:小牧童用歌声来表达了自己愉快的心情,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让我们带着欢快的心情,跟老师用“啦”来哼唱歌曲的旋律。

5、轻声哼唱歌曲。

师:你们学得可真快,现在能不能跟着老师的琴声把歌词放进去唱一唱呢?一起来试试吧。(琴伴奏慢)

6、解决附点的演唱

师:唱得真不错,不过老师觉得你们还没有把小牧童骑在马背上放牧时高兴的心情完全体现出来,跟老师来唱一唱这两句!(跟唱)

师:现在我们再来唱一唱这首歌曲,思考:你感觉跟刚才有什么不同?(琴伴奏稍快)

(如果学生唱的还没达到老师的要求,教师可以夸张的模仿学生唱一唱,让他们直观的看到自己的不足)

7、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小牧童放牧时高兴的心情,让我们再次尽情地唱一唱这首歌吧!(放伴奏录音演唱)

8、指导多种方式演唱

师:刚才我们用了中速来演唱这首歌曲,给人欢快活泼的感觉,不知道用慢速来演唱效果怎么样?我们来试试!(放悠闲版的伴奏)

师:用慢速也很舒服,感觉悠闲自在。同一首歌曲,不同的演唱速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唱得也不错,我从同学们的声音里、表情里都能感受到,小牧童快乐、高兴的心情。在这美丽的草原上,除了小牧童快乐的歌声以外,还会有什么声音呢?谁能模仿一下?(风声、牛羊声、马蹄声、铃铛声)

9、尝试各种处理方案

师:天山的小牧童骑的是马,我们学过的哪种乐器可以模仿马蹄的声音?(学生选择乐器双响筒)

师:(找学生试敲)敲得怎么样?找几个敲得好得演奏。

师:同学们表演的真棒!要让我们的歌曲更欢快,还可以怎么做呢?

(没有拿到乐器的跟着老师一起做骑马的姿势跳舞。)

五、拓展

师:在这草原上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你知道有哪些吗?这些少数民族人民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把草原装扮得如此美丽,让我们来欣赏欣赏他们的丰姿吧!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快乐吗?在快乐地学习中你学到了什么?(认识了附点;知道了牧童是怎样放牧的;明白了同一首歌曲,不同的演唱速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学会了《牧童之歌》这首歌曲……)

今天,我们去了新疆的天山,和那里的小牧童共唱了欢乐的《牧童之歌》,最后让我们一起走上乡间的小路,唱起快乐的歌儿吧!

学生在《乡间小路》的歌曲声中走出教室。

《牧童》教学反思 篇十

我在备课时,认真研究了教材。《画家和牧童》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本文谋篇布局上富有特色,戴嵩高超的画技引得围观的人纷纷夸赞,笔锋一转却传来了一位不起眼的小牧童的批评,前后对比明显。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意图如下:

1、寻找问题的切入口,围绕一个主导性问题开展任务教学。

《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中提出,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课,都存在着一个需要重点突破的主攻方向,没有重点的教学是低效的。要求我们把不同层次、不同类群的目标在主攻方向的提领下汇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这节课教学时,我整体围绕一个主导性问题即:从哪里看出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安排整堂课的教学任务。开始由课件引出戴嵩和牧童,出示了我知道的内容,让学生读一读,从而对戴嵩有初步的了解,再书写课题时特意把画家写得大,牧童写得小,设下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再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讲一件什么事。接着,让学生初步谈谈戴嵩是个怎样的人,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抓住了从哪里看出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让学生合作学习,读一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好好读一读。然后结合朗读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在读文的同时,我有机地安排了几个语言文字的训练。如:运用“一……就……”的句式说话,找“称赞”的近义词、想象围观的人怎么夸赞等。在通过各种说话、想象、讨论、朗读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感悟戴嵩是一个著名谦虚的画家,同时还体会到牧童也是一个勇敢、实事求是的人。这样,让孩子们感受到戴嵩和牧童的优秀品质后,老师在特地为牧童平反。然后再让孩子们选喜欢的角色朗读,再次感受人物品质。这样通过一个主线起到“牵一而动全身”的作用。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自主。

这节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关注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感受和体验,如:①提问体现主体性。例如让学生的当场作画,当小牧童帮大画家改一改《斗牛图》的错误,问:“你为什么这样画?”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有跟小牧童不同看法时,我肯定他,鼓励他大胆向书本挑战,课后寻找资料。②朗读体现主体性。朗读感悟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围绕一个主导性问题即:从哪里看出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引导他们在读读、想想、说说中进行充分的体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体会到戴嵩作为一名著名画家画技的高超。③学习方式体现主体性。如让学生接触文本谈自己的感受,说说画家是怎样的人?如抓住重点句感悟课文中,我也是先引导学生自己读,再合作交流体会,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当牧童改《斗牛图》的错误地方等。这些环节的设计我都意图达到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展开有效的对话。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牧童教学设计》,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11 137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