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设计【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4篇《《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设计》,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设想:

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

课时安排:

2—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明确: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课文第4、5、6、7、8。

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19第24》)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19第25》)

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

毁、逾、伤。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

无以为也(无以:犹言“无用”,不要。“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仲尼岂贤于子乎(于: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如之:像这样,或不译。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3、语意略说: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下面再补充几则:

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19第23》)

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19第22》)

略说:

①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

②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

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19第21》)——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

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9第11》

教师明确: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

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阅读9—13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10则略过不看。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6第11》

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6第10》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11第9》)

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11第10》)

教师明确: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

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eì。

3、语意略说:

①第9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②第11则“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③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吾辈。”有类于此。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

4、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比如: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11第7》)

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范的印象。

5、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如:

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11第8》)

②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先进11第11》)

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

三、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7第34》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15第36》

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7第24》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17第4》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6第28》

教师明确:

1、理解好以下字词:

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

2、语意略说:

①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②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

③在第6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简单辩护。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④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⑤“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性格。

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兴老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必须明白“予所否者”的“否”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指代什么内容。南先生认为“否”是“批判”“否定”之意,而“之”是指代“被孔子所否定的人”,全句意为:如果是我所反对、批判的人,上天一定会厌弃他。而我没有“否”之,则其人尚无大恶。当然,如果如南先生所言,则孔子为何要“矢之”,恐也难以服人。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第1、7、8、9、11、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

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  ……

2、难点:鉴赏9、13则选文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型:选修课专题

四、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

五、课前准备

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           2、教师准备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其中,孔子这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讲道:'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那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能对他有多少了解呢?

经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孔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出名的有七十二人。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人是怎样对待他的弟子的呢,孔子的弟子对是如何评价他的呢?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来了解这些问题。通过学习,也可以让同学们对于孔子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语段解读:

思考题:

1、在孔子弟子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孔子是一位学识丰富、谦虚有礼、道德高尚、施教有法、毫无自私之心的圣人。(同学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出一些体现这些品质的语句,加以仔细体会)

2、找出第一节中的两个比喻,说明这两个比喻的作用。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仲尼,日月也。

通过比喻说明了孔丘是他人无法超越的。

3、从第三节中找出孔子是如何教导弟子的?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4、从第四节中找出能够体现孔子品质的语句。

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

5、孔子为什么会比较同意曾点的看法呢?(略)。

6、“当仁,不让于师”,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这种思想现在还有意义吗?为什么?

(1)第一则:

(2)第二则:在子贡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3)第三则:在颜渊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只是一介布衣,他所以让弟子如此尊重,完全是靠自己的德行、智慧和才学。那么孔子自己是怎么评价的呢?孔子本人却非常谦虚。

(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

孔子非常尊敬弟子的人格。

(5)第五则:

第八则:说明弟子们没有受到来自老师的压力。

孔子对弟子还充满了关爱。

第11、12、13则

三、体悟探究:

教师讲述子路剁成肉酱的故事。

四、课堂小结:

一个伟大的人,越是把自己放在跟别人平等的位置,就越显得伟大,尽管弟子们极端尊崇孔子,但他生活在弟子当中,在人格方面从未凌驾于弟子之上。从孔子的语录中,我们从他的学识和道德,从他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中,体验到了那种实实在在的伟大。

(词语积累)循循善诱、莞尔一笑、杀鸡焉用牛刀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整理有关孔子的教育思想,并选择其中一两条,结合当今实际情况,谈一谈对其教育思想的理解。字数不少于500字。

一、结合注释,阅读本文,掌握如下基础知识。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喟然( )莞尔( )饥馑( )哂笑( )沂( )牖( )

2、掌握如下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  '知'通'智'

道之斯行     '道'通'导'

夫子矢之曰    '矢'通'誓'

毋吾以也     '以'通'已'

鼓瑟希      '希'通'稀'

莫春者      '莫'通'暮'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叔孙武叔毁仲尼:诽谤

多见其不知量也:只,仅仅

颜渊喟然叹曰:叹气的样子

仰之弥高:更加

循循然善诱人:一步一步有次序地

如有所立卓尔:卓越、突出的样子,'尔'是形容词、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然'

当仁:遇到,面对

子之武城:往、去

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

予所否者:我

饥馑:灾荒、荒年

由也为之:治理

比及三年:等到

且知方也: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

以俟君子:等到

舍瑟而作:站起来

异乎三子者之撰:陈述

为国以礼:用

其言不让:谦让

是故哂之:因此

4、注意如下特殊句式或用法。

博我以文:使动用法。

是丘也:判断句。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设计 篇三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重点字词、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认识孔子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端正从师态度,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本文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师生学习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出示目标:

掌握本文重点字词、句式,进一步认识孔子形象。

二、学案导学:

结合注释,阅读本文,掌握如下基础知识。

1、为下列划线字注音

喟然( )莞尔( )饥馑( )哂笑( )沂( )牖(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 知通智

道之斯行 道通导

夫子矢之曰 矢通誓

毋吾以也 以通已

鼓瑟希 希通稀

莫春者 莫通暮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叔孙武叔毁仲尼:诽谤

多见其不知量也:只,仅仅

颜渊喟然叹曰:叹气的样子

仰之弥高:更加

如有所立卓尔:卓越、突出的样子,尔是形容词、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然

当仁:遇到,面对

子之武城:往、去

饥馑:灾荒、荒年

由也为之:治理

比及三年:等到

且知方也: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

以俟君子:等到

舍瑟而作:站起来

异乎三子者之撰:陈述

为国以礼:用

博我以文:使动用法。

4、分析如下特殊句式。

是丘也:判断句。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三、成果展示:

1、安排两名学生趴板演练

2、组织同桌对查讨论交流

3、纠正,达成共识

四、教师讲解与点拨:

1、讲解学案检测题中存在的疑难点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文章内涵,进一步认识孔子的形象

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一)弟子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

总结:孔子凭借自己的学识与德行,赢得了弟子们的敬仰与尊重。

(二)孔子对自己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总结:孔子自认为是一个努力追求圣与仁的人,自己的言行是光明磊落的,不隐瞒、不背道,愿意让天来评价衡量自己

(三)孔子眼中的弟子是怎样的呢?

总结:孔子对弟子充满了欣赏与关爱,反复的话语表达了对弟子的一片真情。

(四)回眸孔子经典神情:

归纳总结: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孔子是一位学识丰富、谦虚有礼、道德高尚、施教有法、毫无自私之心的圣人。

(五)结合今天的师生关系,你如何评价孔子与弟子的关系?

五、练案拓展:

完成下列习题

1、本文“之”字的意义与用法小结:

(1)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2)夫子之得邦家者-----------------

(3)仰之弥高---------------

(4)天厌之----------------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6)亡之,命矣夫-------------

(7)子之武城_------------------

2、“焉”字意义与用法:

(1)割鸡焉用宰牛刀!------------

(2)赡之在前,忽焉在后------------

(3)愿为小相焉--------------

3、固定结构:

(1)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2)予所否者,天厌之。----------------------

4、特殊句式:

(1)吾无隐乎尔。-------------

(2)不吾知也!-------------

(3)当仁,不让于师----------

(4)浴乎沂,风乎舞雩---------------

(5)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六、整理反思:

1、梳理知识点(重点字、词、句式)

2、背诵名句

3、同桌对查堂堂清

4、抽查学生收获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端正从师态度,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本文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师生学习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一、知识链接:

(一)、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其中,孔子这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讲道:"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二)、结合注释,阅读本文,掌握如下基础知识。

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喟然( )莞尔( )饥馑( )哂笑( )沂( )牖( )

2、掌握如下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

道之斯行

夫子矢之曰

毋吾以也

鼓瑟希

莫春者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叔孙武叔毁仲尼:

多见其不知量也: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

循循然善诱人:

如有所立卓尔:

当仁:

子之武城:

莞尔而笑:

予所否者:

饥馑:

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

且知方也:

以俟君子:

舍瑟而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

4、特殊句式或用法。

博我以文:

是丘也:

不吾知也: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教学过程:

一、经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孔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出名的有七十二人。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人是怎样对待他的弟子的呢,孔子的弟子对是如何评价他的呢?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来了解这些问题。通过学习,也可以让同学们对于孔子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原文】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2、【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3、【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4、【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5、【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6、【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7、【原文】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8、【原文】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9、【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0、【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稀,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1、【原文】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quot;

12、【原文】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3、【原文】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三、探究研讨

1、在孔子弟子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同学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出一些体现这些品质的语句,加以仔细体会)

2、找出第一节中的两个比喻,说明这两个比喻的作用。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仲尼,日月也。

3、从第三节中找出孔子是如何教导弟子的?

4、从第四节中找出能够体现孔子品质的语句。

5、孔子为什么会比较同意曾点的看法呢?

6、“当仁,不让于师”,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这种思想现在还有意义吗?为什么?

四、词语积累

循循善诱、莞尔一笑、杀鸡焉用牛刀

五、请同学们整理有关孔子的教育思想,并选择其中一两条,结合当今实际情况,谈一谈对其教育思想的理解。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一、知识链接:

2、"知"通"智" "道"通"导"  "矢"通"誓" "以"通"已"  "希"通"稀"     "莫"通"暮"

3、诽谤    只,仅仅    叹气的样子     更加    步一步有次序地   卓越、突出的样子,"尔"是形容词、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然       遇到,面对    往、去    微笑的样子

我     灾荒、荒年     治理       等到        儒家伦理道德和学        等到起来

陈述          用           谦让           因此

4、使动用法         判断句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教学过程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2、【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虚吧,孔子哪里比你强?"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一样。他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就能做到传说的那样,得到老百姓的全教学过程

3、【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

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4、【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则可以这么说。"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

5、【译文】 孔子说:"面对仁道,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

6、【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教学有保留吗?我没有保留,我没什么不是同你们一起做的,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7、【译文】 孔子去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哪用得上宰牛的刀?"子游对他说:"以前我听您说过:'君子学道就会爱护别人,小人学道就会服从指挥。'"孔子说:"同学们,子游说得对,刚才我是在开玩笑。

8、【译文】 孔子会见了风流大美人南子,子路不高兴。夫子发誓说:"若我有歪心,老天讨厌我吧!老天讨厌我吧!

9、 【译文】 孔子说:"颜回真贤德!一篮饭,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闷,他却乐在其中。颜回真贤德!

10、【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孔子说:"不要顾及我年长,而不敢讲真话。你们经常说,没人理解你们,如果有人理解并重用你们,你们打算咋办?"子路急忙说:"较大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外有强敌入侵,内有饥荒肆虐,我来管理,只要三年,可使人人有勇气,个个讲道义。"孔子微笑。"冉求,你怎样?"答:"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可使百姓衣食充足,至于精神文明,要等能人来教化。"公西赤,你怎样?"答:"我不敢说能干好,但愿意学习。祭祀的事,外交的事,我愿穿着礼服,做个助理。"曾点,你怎样?"曾皙弹琴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放下琴,站起来说:"我与他们三位不同。"孔子说:"说说有什么关系?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夫子感叹说:"我欣赏曾点的情趣。"其他三人走后,曾皙问:"他们三人的话怎样?"孔子说:"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您为何笑仲由呢?"治国要讲礼让,他的话一点也不谦虚,所以笑他。"冉求谈的是治国吗?"怎么见得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就不是治国呢?"公西赤谈的是治国吗?"祭祀和外交,不是国家大事是什么?如果公西赤只能当助理,谁能当总理?"

11、【译文】 伯牛生病。孔子去探问,从窗口握着他的手,说:"快要死了,命该如此吗?这样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

12、【译文】 颜渊死,孔子说:"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

13、【译文】 颜渊死,孔子痛哭。身边的人说:"您不要过于悲痛了!"孔子说:"过于悲痛了吗?不为他悲痛为谁悲痛?"

三、探究研讨

1、 孔子是一位学识丰富、谦虚有礼、道德高尚、施教有法、毫无自私之心的圣人。

(同学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出一些体现这些品质的语句,加以仔细体会)

2、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仲尼,日月也。

通过比喻说明了孔丘是他人无法超越的。

3、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4、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

5、6、 略。

四、循循善诱、莞尔一笑、杀鸡焉用牛刀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设计》,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11 137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