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本优秀8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8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本》,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高中语文教案万能模板 篇一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请快速阅读全文,而后作答。

二:研习文章

(一)分析鉴赏

1.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小结过渡: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板书)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

2.什么是奴隶?鲁迅先生在一篇小短文里有这样很形象地描述。

(分发《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

3.学生对文章中的“奴才”的概括。

(对生活有抱怨但又不思反抗,胆小怕事)

4.那么文中能相应表达出这一形象的语句语段有哪些呢?并请寻找出这些语句语段中的重点词语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讨论之一)

5.参考:

A假如有一种暴力……究竟已等于牛马了。(读)

(〈可包括提问“什么是形成百姓奴性人格的原因之一”〉愤怒地抨击了暴政,也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重点词语:羡慕心悦诚服恭颂)

小结:这段话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人、乱世人、牛马。这三者哪样最便宜?(乱世人,“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什么时候才可以与牛马平起平坐?(太平盛世)中国的老百姓是多么容易满足啊,只要能把自己卖个牛马的价格便觉得洪福齐天了。

B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只求他决定他们怎么跑。

(揭示了老百姓们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奴性心态:麻木不仁,

缺少反抗精神。重点词语:中立杀掠希望决定)

小结:古人说:“下民易虐”,老百姓容易受到欺侮凌辱,受欺侮凌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反抗的心理,这心理像毒蛇,逐日地吞噬了一个人的精神。作者在如此写道时,是怎样一种欲说还休的苍凉啊!

C假使真有谁能够……“皇恩浩荡”了。

追问:什么是“奴隶规则”?

(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6.我们现在能够回答出作者在概括中国历史两个时代时的心情了吗?

(集愤怒、讽刺、批判、同情为一体,而又以怒——对暴政、怜——对百姓为主。)

小结:中国的历史在“一治一乱”中循环发展,中国的老百姓也在一会儿不如牛马一会儿略如牛马中艰难跋涉。“三千余年古国古”,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样一个小玩艺。先生曾尖锐地指出“轿夫(老百姓)如果对坐轿的人(统治者)不含笑(作乱的人),中国也早已经不是现在的中国了”。

7.那么有“不含笑”的“轿夫”吗?作者又是怎样评论这些作乱的人的呢?

(黄巢张献忠等,“受意外的灾殃”,“将奴隶规矩毁得粉碎”,“给‘主子’清道辟路”“为圣天子驱除云尔”。批判。)

(二)思辩讨论

安心为奴的,作者是哀怜;揭竿作乱的,作者又批判。请讨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揭竿作乱的人应该有让天下百姓重新获得做人的权利的胸襟和愿望,而不仅仅是为了黄袍加身。安心为奴就会失去做人的基本尊严。)

①追问:②③④

(,就会不思反抗,从而。先生的思想核心是“立人”,而“立人”的根本在于“尊个性而张精神”也就是人的精神自由。)

(三)愿望憧憬

1.不是牛马不是奴隶,不是不如牛马和略等于牛马的价格,先生希望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有“人”的价格,做回真正的人,而转奴隶为人,我们应该是什么方式?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争)板书

2.现在已经“争”到了吗?现在是哪个时代?

(尚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3.先生理想中的时代是什么时代?

(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第三样时代)

4.谈谈对“第三样时代”的理解。

(走出“一治一乱”的怪圈,从而迈向民主和自由,老百姓成为社会的

主人,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四)鲁迅的迷惘与思考

鲁迅先生对社会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眼光如炬,洞若观火,他觉得这样的社会是必须改变的,对现实的思考让他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可他更痛苦的是他不能找到改变这个社会的具体方法,第三样时代是怎样时代?他没说。怎样争?他没说。(这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板书划线)在《故乡》里,他希望下一代过着新的生活,“为我们未曾生活过的”,怎样的生活?他没说。他只是说:“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我们能体会这位名满天下的伟人他内心的悲哀吗?他在探索着,他也在激励着我们去探索。

(五)总结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日本作家增田涉这样回忆:“有一天夜里两三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在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灯,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象感到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够说出文章的逻辑线索与情感线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怀”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过文章的学习,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线,并且如何将情感线渗入故事线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能够发挥联想,“以小见大”,借物喻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够说出文章的逻辑线索与情感线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怀”的部分。

【教学难点】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线,并且如何将情感线渗入故事线中。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对比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呈现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请同学们自行阅读并试着说出内容,老师结合背景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感怀”的概念,并解释“感怀”意为“感慨自身,怀念故人”。则中国文人常常采取一种含蓄的手法,借景借物感怀。

2。知人论世:巴金

(二)整体感知

设置问题,请同学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并回答

全文是按照什么样的线索进行写作的?

(引题——————包弟进家———————七年相处———————送别包弟—————————怀念包弟)

前几部分叙述为主,最后一部分抒情为主。

(三)深入研读

1。设置问题,请同学带着问题详细阅读相关章节,并回答

1在叙述的部分中,作者怀念的人是如何出现在文章中的?能体现出如何的情感?

(两次特别提起,多半是“我们”,都属平实的细节叙述,说明作者无论是与包弟,还是与爱人,都是朝夕相处,关系和睦)

2在抒情的部分里,作者是如何感怀?

(近:自我忏悔;远:借景怀人)

2。范读:“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一段

引导学生找出写景的词“衰草”“篱笆”“无缝的砖墙”“葡萄架给虫蛀了扫掉,连葡萄藤都给挖走”“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等等,对比“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有爱人在的景色,才是生动的,令人快乐的)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对比阅读《小狗包弟》和《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作者在情感【差异网】抒发上有何异同?

(苏词更加含蓄,可解读为感慨自身,也可解读为怀念故人,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巴文情感浓烈,有深刻的忏悔,也有深沉的怀念。

(五)小结作业

请同学们对比阅读《小狗包弟》和《项脊轩志》,谈谈情感抒发上有何异同,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对于高中的学生而言,《项脊轩志》属于初中已学课文,用这一篇来导入似乎更符合“温故知新”导入的理念,而《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作为拓展来进行对比阅读比较合适。在以后的设计中,我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构成与接受度,使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与逻辑性。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诗的本质特征,学会比较中外诗歌在形式上的不同点。

2.梳理文章的写作脉络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法和比较阅读法,提高阅读中外诗歌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阅读和研究中外诗歌的正确态度,激发热爱诗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来揣摩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钱钟书先生阐述的中国诗特征所使用的比喻和引用手法。

三、教学方法

对比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作者的作品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围城》的作者,大家猜出是谁了吗?对,就是钱钟书,就是这位学贯中西的鸿儒——钱钟书先生,他的众多著作至今在国内外学术界仍享有很高的声誉。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艺论文《谈中国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批注阅读

全班学生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自主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

1.默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开篇从比较文学的视野,交代了作者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第二部分,作者在与外国诗歌的对比阅读中,说明中国诗歌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第三部分:作者辩证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本质特征。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中国诗的本质特征。

明确:(1)早熟而缺乏变化,“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2)篇幅短小,“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而的轻鸢剪掠”。(3)中国诗深厚情韵,富于暗示性,如“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看到了无垠”。(4)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原因是,中国的诗格较轻,且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相应板书。)

(三)品析语言,合作交流

1.学生自主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本文语言在形式上的特色,并在文中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以四人为小组,先自主学习再组内交流,教师巡场指导。

2.派代表总结发言,其他组可以补充,教师引导。

预设:

(1)引用:丰富、巧妙、贴切。感受丰富,如引用丰富,将西方的“何处是”与中国诗歌对比,如“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引用巧妙,如“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加以说明中国诗的艺术和思想体系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引用贴切,引用陶渊明、李白的诗和歌德、雷格的诗歌为了说明两国的诗内容相同,作风暗合,能切中要点地表达了观点。

(2)比喻:生动、趣味、深刻。比喻生动,如把中国诗的“比重”比喻为“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又将中国的诗歌之短比作“轻鸢剪掠”;比喻趣味,作者将中国诗的狂放特质比喻为“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比喻深刻,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来深刻指出评论家对于评论的对象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除此之外,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类喻来说明中国诗的发展规律,文中诸多处比喻都无不体现出钱氏语言之妙。(相应板书。)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自述感受: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钱钟书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自由发言,并说明理由。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别人对钱钟书评价的文章,加深学生对钱钟书的了解。

2.师生共同总结,并布置作业:联系课文,比较阅读中国诗人舒婷《致橡树》和外国诗人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评说这两首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点。

五、板书设计

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考生往往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习。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感受夏日艳丽色彩的强烈气氛。

2)体会描绘夏日有趣事物的无限快乐。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喜欢用的,或自己有的绘画工具。

老师——课件(图片资料),水彩颜料,画画的刷子,画板,素描纸2张,剪刀一把,胶水一只,道具太阳一只

教学过程:

1)用道具太阳引入新课。

2)展示图片,引导小朋友观察、记忆、理解夏日艳丽的色彩。感受夏日色彩带来的快乐气氛。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色彩,可以在我的颜料盒里找到吗,把它涂到老师的画纸上吧。当然,看到了其他的什么都可以画画。让小朋友看到的色彩面积宽的就图宽一点,看到的面积小就图小一点。看到什么形状就涂成什么形状。

师问:这些色彩来自那里,老师把色块补画成具体的事物。其他的让学生自己来画。

3)从夏日的场景研究引到夏日的活动研究。老师把其中的一幅场景画添上人物活动。然后继续展示图片,引导小朋友注意观察。同时让小朋友回忆自己或周围的有趣的活动瞬间及有趣的其他事物。

让小朋友画画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可以画在已有的场景中,也可单独成画。老师以补充或剪贴的方式帮助完成作品。

4)老师把以上的画稿剪贴拼成一幅幅完整的画面,且加以修改,展示。

5)激励小朋友自己完成一幅夏天的有趣的画,让他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帮助解决技术困难。展示、讲评、交流。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

主要板书:

1 秋游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说话、扩词。

课外:抄字词,听写生字词。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齐背练习1中的小诗《秋天到》,并说说这首诗歌里主要讲的是什么?

2、 过渡:秋天这么好,你们都想出去玩玩吗?

二。板书课题,解题

秋游是秋天出去游玩的意思。

秋天到哪儿去游玩?看些什么,玩些什么,看看图,读读课文就知道了。(出示投影)

三。指导看图

1、 秋天的天空怎么样?你们看白云像什么?

2、 秋天农田里哪些庄稼成熟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 草地上小小朋友怎么玩?(出示小黑板:小朋友有的(),有的(),有的()。要求学生用有的组成句式说话)

四。初读指导

1、 自学生字词。

(1)。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3)。识记生字。

2、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重点领会郊外、追逐、打滚儿的意思。

(2)。齐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3、 各自轻声读课文。

4、 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5、 理清脉络,出示思考题:课文四个自然段的意思分别写在了下面,对照课文想一想,在前面的括号里填上序号。

()同学们玩得很高兴。

()同学们跟老师到郊外游玩。

()天空美。

()农田美。

指名到前面填写。

6、 齐读课文

五。读抄词语(课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 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训练

1、 指名读。

2、 分自然段讲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能不能先说天气渐渐凉了,再说秋风起了?

(3) 比较加了渐渐有什么不同。

(4) 第二句说了什么?为什么秋游要到郊外呢?

(5) 过渡:同学们去郊外游玩,看到些什美丽的景象呢》请读第二段。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谁来读读写秋天天空景象的句子。

(3)。你觉得秋天的天空的景象怎么样?

(4)。有感情地朗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说的是秋天哪里的景象?秋天农田的景象怎么样?

(3)比较:a.稻子黄,高粱红,棉花白。

b.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

这两句话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4)齐读第三段。

第四自然段

(1)。老师范读。

(2)。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想想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是指做什么?

(3)。第二句说了什么?奔跑和追逐两个词语完全相同吗?

(4)。这一段第一句用有的有的,第二句用大家,想想有什么不同?

(5)。多开心呀表示什么样的语气?学生练读。

(6)。齐读第四段。

3、 总结。

这篇课文写同学们去郊外游玩,秋天的天空和农田都很美,大家玩得很开心。你读了有什么感受?

4、 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 朗读指导

1、 指名读课文。

2、 这篇课文里哪一句表达了人们欢乐的心情?所以整个课文都要用欢乐喜悦的语气读。

3、 第一自然段用陈述口吻,要读得平缓。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 第二自然段的蓝蓝、白、要重读;一望无边、有时像要读得慢;几朵白云、一群白兔、几只绵羊要读得轻快,流露出喜悦心情。

5、 第三段的黄了、红了、白了要重读。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6、 第四段中三个有的,声音要逐步提高,语速加快;大家、多开心要重音读,读得缓慢。

7、 个人练读。

8、 指名读。

9、 齐读。

二。写字指导

三。作业

1、 描红练习。

2、 比一比,再组词。

交( ) 兔( ) 家( ) 喊( )

郊( ) 晚( ) 逐( ) 城( )

3、根据提供的句式说话。

在操场上,小朋友们有的( ),有的( ),有的( )。大家( ),多开心呀!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讨论”这种口头交际活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意义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讨论”这一语文活动中应培养的主要的语文能力 。

3、通过讨论演练体会“讨论”中的角色任务,练习有效地讨论。

4、在讨论活动中, 提升对生活的认识, 促进德能共长。

教学重点

1、认识“讨论”的意义在于交流、分享信息,达成共识,建构新意,提高认识。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能否把握“讨论” 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地观点,提高合作意识,是“讨论”学习的评价标准。

教学思路

“讨论”的理性认识——“讨论”的策略把握——“讨论”的能力训练

主要教学方法

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这一语言活动的理性认识和操作能力。

教学资源

教材“讨论”专题短文

剪辑央视关于“读书讨论”的录像片

设计讨论话题:1)关于校园评比班花、班草的校园话题;2)关于语文教材大换血的社会话题。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名家语录导入课题:

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

——《论语》

读书使人充实 ,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

——萧伯纳

谈谈自己对“讨论”的认识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回顾对“讨论”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认知。

二、“讨论”的理性认知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

1)“讨论”的特点:共同话题——集中性;各自发表意见——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动性。

阅读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为讨论?其意义何在?

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讨论”的理性认识。

思考——

1) 讨论的意义

2) 讨论的特点

三、“讨论”的策略把握

2)“讨论”的规则:遵守话题——明确目的—— 履行职责——体现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归纳:事先准备,善于倾听,积极发言,文明得体

4)其中应具备的语文核心能力是什么?

归纳:“倾听能抓住对方发言的要点”,“发言要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还要不离话题,有针对性,敏捷应对。

看央视录像片段思考:

1)录像中三人围绕什么讨论?两位嘉宾观点、理由分别是什么?

2)录像中三人分担怎样不同的职责?共同表现出怎样的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了解——

3)讨论的规则

4)讨论应具备的素养

5)讨论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

四、讨论”的实战演练(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演练一】

组织活动,评价学生表现。明确答案。

讨论演练:在一些人气较高的中学生网络论坛,评选“班花”、“校花”的帖子颇为热闹,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学生们乐此不疲地评选各自班级、学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学校园中的这种现象?

讨论的职责:组织者——及时归纳,巧妙引导

参与者——用心倾听,坦诚交流

记录者——用心倾听,记录梗概

汇报者——归纳要点,择要陈述

1)任选一小组展开讨论,其余同学观看;

2)学生评价各成员体验角色的表现。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练二】

组织讨论活动,评价学生表现。

讨论演练:以武侠取代经典,用现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对于高中语文教材这样的“大换血”,舆论一片哗然,支持者有,担忧者有。你的意见呢?

1)全班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陈述讨论概况。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组讨论时,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前面的发言者基本一致怎么办?当对方提出一种观点,而你不赞成时,该怎么办?小组讨论气氛沉闷,组员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有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使别人没有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遇到意见不统一时,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汇报者发现本组意思和另一组汇报意思大致相同,请问这组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的汇报者发现本组汇报的意思与前一组的汇报意思完全不同,请问该组汇报者该怎么办?

以抽签的方式,选择讨论话题。

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六、“讨论”的总结评价

组织评奖,

依据本堂讨论课同学们的表现设立一个奖项,提出获奖者并说明理由。

通过设立奖项的方式,实现学习的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篇七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记叙墨子在楚国即将大举进攻宋国之际,用巧妙、崐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借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崐妄动,最终阻止了战争的发生。

教学重点:

1、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2、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找学生讲述《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2、从此故事中引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二、学习课文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1、生速读课文,概括出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

2、师生讨论,明确:

第一回合是墨子使公输理屈词穷;第二回合是墨子使楚王理崐屈词穷;第三回合是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崐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3、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一回合,讨论:

⑴当墨子请公输杀人时,公输作何表示?

⑵而墨子分析公输造云梯攻宋一事得出的最终结论又是什么?

⑶这场辩论的结果如何?

⑷公输真的“服”了吗?你能揣测他此时的心理活动吗?

4、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回合,讨论:

⑴墨子给楚王讲故事,有什么目的?

⑵楚王是如何评价故事中人的?

⑶墨子又是如何以楚攻宋一事来作类比的?

⑷楚王真的决定不攻打宋国了吗?揣测楚王此时的心理活动。

5、生自读第三回合,讨论:

⑴在模拟攻守前,楚王怎样看待楚攻宋的结果?

⑵而模拟攻守的结果又是什么?

⑶公输真的就此罢休了吗?

⑷墨子又是怎样让楚王彻底折服的呢?

6、教师总结:

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文章由此而具有曲折有致的情节美。

三、把握墨子的形象。

1、墨子能够在辩论中取胜,他运用了什么技巧?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评述此种技巧。

3、这反映了墨子的什么形象?

——拥有过人的辩才。

4、在辩论过程中,墨子面对公输,面对强国君主,甚至有崐杀身之险时,他有什么反应?

——“沉静”、“从从容容”、“镇静”。(以上几词出自鲁迅先生以此故事改写的小说《非攻》)

5、这又反映了墨子的什么形象?

——拥有过人的胆识。

6、教师总结:

墨子是一位具有过人辩才与过人胆识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崐章由此而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美。

四、课堂小结:

对付强大的敌人,不仅要从道义上战胜他们,还要用实力来震慑他们,这就需要我们具有过人的辩才与胆识。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收录在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非攻》。

2、积累几种文言句式:

⑴排比句式:……不可谓……不可谓……

舍其……而欲窃之

犹……之与……也

⑵判断句式:以……为……

板书设计:

公输

吾义固不杀人——义不杀少而杀众

道义胜(辩才过人)

必为有窃疾也——为与此同类

必取宋——攻械尽,而守圉有余

实力胜(胆识过人)

欲杀之——虽杀臣,不能绝也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要求:

1、 通过阅读例文,知道写参观或游记一要按照顺序,二要抓住重点写出特色,三要写出自己的感想。

2、 学习例文的写法,自定题目,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按参观或游览的顺序,有选择地进行介绍和描写,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习作准备

在本次习作之前,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名人游记,并从内容和思路上做适当的记录和摘抄。

阅读要求:

1、把你觉得作家描写最传神、最细致的部分反复朗读,并摘抄。

2、选择其中的两篇,就文章的思路做一个提纲式的记录。

二、赏析部分作品

1、 同学们,我们最近一段时间与阅读了不少的名人游记,有哪些收获呀?

2、 请同学们从自己所读的作品中选择一篇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1) 在小组里交流。

(2) 大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点拨。

3、 师生共同阅读习作例文。

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

(1)、文章是围绕哪句话展开描写的?号称“中华一绝”的龟山汉墓,就开凿在这只“大乌龟”的肚子里。

(2)、读了文章,你感觉到了“绝”么?为什么?

(3)、小作者重点写了哪些部分?文章是怎样抓住一个“绝”字来介绍和描写的呢?

三、指导练笔

1、同学们,你参观、游览过哪些地方?请学习例文的写法,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老师相信在我们如此丰富的积累的基础上,同学们的习作也一定是精彩纷呈的。

2、指导学生写提纲。

提纲要求:(1)列出写作的顺序。

(2) 在提纲中反映出重点部分

(3 )一些精彩语言。

3、交流习作提纲。

4、学生练习写作

第二课时

学生课堂进行习作,教师相机点评。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8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本》,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1 1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