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教学设计【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差异网为您带来了4篇《儿童诗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会读生字“丫”,读读写写“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趣、乐。

3.感受“安、悠、爬、染”等动词的精妙,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4.通过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趣,初步培养鉴赏儿童诗的能力,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1.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首诗,诗里有我们的梦想和憧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儿童诗两首》。

2.齐读课题。

3.这两首儿童诗是——(“我想”“童年的水墨画”),从这两首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估:学生预习过课文,大部分能基于所知的内容作个简要的表述,如:“我想”是“我”所展开的想象,童年像水墨画一样美等。少部分学生此时才会关注到题目与内容的联系。)

4.简介背景。

《我想》是我国著名作家——(高洪波)在初春时,带着自己四岁的女儿到公园里和女儿尽情地享受阳光,欣赏春天,欢快游乐后写下的。《童年的水墨画》则是作家——(张继楼)在80岁高龄时,根据自己的所见及童年生活的回忆写成的一组诗,分别是由“街头、溪边、江上”这三首小诗组成的。

二、初读感知初感文体

1.自读诗歌,运用“借助注释”“同桌交流”的方式解决初步的疑问,思考诗歌主要讲了什么。

2.个别读,师生共同参与正音、断句。感知诗歌主要内容。

(学情预估: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好生字“丫”,较流畅地读好“我想”,“童年的水墨画”则有可能出现断句等困难。“我想”从儿童的视角书写,浅显易懂,但概括仍存在一定的困难。“童年的水墨画”能大致知道所描写的几个场景。)

点拨策略:“我想”提示每小节“我”想像了什么,“童年的水墨画”提醒在“街头”等地方分别做了什么。

3.课文为什么要把《我想》《童年的水墨画》放在一起呢?这两首诗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学情预估:“一语惊醒梦中人”,一部分学生会意识到这两首诗歌富有童真,都是写童年美好幸福生活的。可能少部分学生则比较茫然,会讲到两首诗的具体内容上。还可能会有学生指出两首诗的不同点。)

4.小结。

这两首儿童诗都是富有童真、童趣,都是与童年有关,而且,主要还是写给你们——儿童看的呢!

三、品读体情体会精妙

《我想》

1.读了《我想》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学情预估:“我想”能从自己的读中体会到诗歌的趣,作者的“奇思妙想”,也可能会认为作者是在异想天开。)

点拨策略:尊重学生个性的感受,点出童年是个爱想象的年龄,看到世间万物都可能会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

2.指导想象,朗读体会。

点拨策略:以“作者分别看到了春天的什么景物展开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体会是盎然的春意启发了作者的想象,以第一小节为例,想象画面,指导朗读,通过“悠啊,悠——”破折号中声音的延长,读出诗歌的趣。

3.方法迁移,品读诗歌。

点拨策略:指导学生运用第一节诗的想象画面的方法,交流自己的感受,并通过朗读调动情感,体味诗境。

5.在这首诗中,你觉得哪些词用得特别好呢?

点拨策略:引导学生发现诗中“安、接、装、种”及“悠、长、望”等动词,通过换词等方法体会动词的准确、精妙。

《童年的水墨画》

1.在“童年的水墨画”中是否也有一些动词用得特别好呢?请大家细细读读,想象一下画面。

点拨策略:根据学生感悟的情况,进行适当点拨。《街头》引导感受诗中闹市静读的画面,让生简介“黑旋风”在水中大战“浪里白条”的情节来帮助想象,进而品味“漾”“爬”动词的精妙、诗中“乐”的情感。《溪头》则引导学生从动词“”染“立”中体味画面的静、美,而“碎”则是画面从静到动,垂钓之乐通过这几个动词的品味,则不难体会了。《江上》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以小故事: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如鸭群般在江里自由自在地嬉戏,为了争夺一撑船用的篆杆,一不小心打在了门牙上,至今对那“一阵浪花,两对虎牙”忘记犹新。童年就如同一幅幅淡淡色彩的水墨画,留存在作者心中。

四、联系生活真情表达

1.读了这两首儿童诗,你有什么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你又有什么感受?

(学情预估:大部分学生会从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快乐的来谈。可能个别学生会发出“自己都没经历过这么好玩的事”的感叹,还可能有个别学生会提出自己的童年生活不美好,整天参加培训班等。)

点拨策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享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同时点出课改正在努力地为学生减轻负担,及教师也会努力让学生有个快乐的童年。)

2.童年是多梦的,是美丽的,是难忘的。回家后,可以找《童年的水墨画》的另外三首小诗《花前》《树下》《林中》,或其它的儿童诗来读读,还可以模仿这两首儿童诗其中的一首来写一写,作作小诗人。

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二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儿童诗两首》,分享童年的快乐。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指名读,集体正音。

3.自主提问:你想带什么问题学习这两首诗?

4.梳理问题:

(1)“我”有哪些愿望?那个愿望最令你神往?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2)《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三、自主学习:

1.默读思考,勾画圈点。

2.小组内交流。

3.汇报反馈: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自由汇报。

(2)立体交流。

(3)感情朗读。

4、体会写法:默读两首诗,思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长──”这样的语句。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拓展延伸:交流欣赏搜集的儿童诗。

6.总结: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希望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的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四、巩固提高: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有感情地朗读。

2.仿写或续写一首诗。

五、课后学习准备:

1.预习口语交际习作二

2.准备自己童年的照片,询问自己童年的趣事。

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比较两首儿童诗表达方式上的区别,领悟儿童诗的写法。

课前准备:找几首儿童诗读一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音乐《童年》响起

一、导入新课

出示“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齐读)

再改变为:

童年

是一幅画

画里

有我们五彩的生活

童年

是一首歌

歌里

有我们的幸福

和欢乐

童年

是一个梦

梦里

有我们的想象

和憧憬

(指名读)

师:一段优美的文字,转眼间就是一首美妙的诗。梦从“我想……”开始,而五彩的生活则定格为《童年的水墨画》(出示:我想 童年的水墨画)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儿童诗两首》(揭题)

师:何谓“儿童诗”?(生略谈)

二、整体感知

诵读诗歌,说说两首诗各写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诗。

根据反馈出示:《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好的幻想;《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

三、学习《我想》

(一)指名读诗歌

1.其他同学思考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2.交流

3.填空完成:

1。“我”想把手安在( )上,使它( )。

2。“我”想把脚接在( )上,使柳树长得更( )。

3。“我”想把眼睛装在( )上,使它看到( )的东西。

4。“我”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 )上,使自己更( ),更( )。

(二)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请你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说说理由。

2、齐读1—4节,领悟写法

根据反馈出示: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三)尝试仿写一节诗。

师:了解了这个孩子一连串的梦想,是否激起你美好的遐想。

出示:发挥你的想象,你还想……

学生练笔:我想

交流。

师:心有多远,我们的想象也有多远,想象终归是想象。

出示: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齐读)

师:我们走得太远,爸爸妈妈会担心。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同样精彩,同样生活得有情趣。(出示:童年的水墨画)

师:在“街头”,在“溪边”,在“江上”,我们的快乐无限。(依次出示:街头 溪边 江上)

三、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想想每节诗的主要内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诗的主要内容。

交流反馈出示:阅读 钓鱼 戏水

(二)赏析诗句

师:如果说“街头”是一幅画,你在这画中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指名说,随机解读诗句)

用同样的方式学习“溪边”和“江上”这两幅画。(学生自由学)

交流

感情朗读。

(三)鉴赏写法

1.体会这两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2.交流感悟。

3.师小结:

⑴ 《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⑵ 《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⑶ 《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语言比较跳跃。《童年的水墨画》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四、拓展延伸

欣赏儿童诗,包括:数学诗、图像诗、童话诗、可以表演的诗、你也可以创作的诗

出示:

儿童诗的特点:

盎然的儿童情趣、丰富的儿童想象、天真而纯粹的语言、童稚而优美的意境。

五、总结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有人说童年是人生的春天,那是最美的季节,我们何不采撷其中的一些,写下来。你也可以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出示:创作儿童诗)

课后反思: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落实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略读课文教学“粗知文章大意”和“运用方法自己读懂文章”两大任务。我们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自觉阅读——自由阅读——自能阅读——自得收获,即激发阅读的兴趣,自觉走进文章;以弄清诗歌主要内容为任务自由阅读;以详学一首,略学一组为教学安排;最后获得知识、情感、能力方面的收获。

在实施中,感觉有几点做得还不错。

一、变细碎的讲解为学生的品析。如学习《我想》时,在了解了这个孩子一连串的梦想后,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来诵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尽管在学生交流时,这个随机还是有痕迹,但至少让学生能有个性地来解读文本。如学习《童年的水墨画》时,选其中的一首重点讲:“如果说街头是一幅画,你在这画中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诗歌的意境。

二、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上课一开始从一段话引出两首诗,整体感知,接着学习两首诗,最后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来比较它们表达上的异同,从而领悟儿童诗的写法。其次,课外诗歌的补充,也让学生对儿童诗的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课内自然引向课外。整体性、延续性都还不错。

三、课中实现了两次动笔。一次是概括幻想;一次是仿写。前者是课文知识方面的积累,后者是能力方面的锻炼。

综观整节课,学生的自能阅读能力培养还不够,表现为独立阅读的深度不够。如果能在课外让学生来创作一首儿童诗,或许更能检测到本堂课学生的收获有多少。

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一首写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题目一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什么样的幻想?什么样的剪影呢?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童年吧!(质疑导入,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以下词语:

对词语的理解:

汲取:吸取。

喧闹:喧哗热闹。

水葫芦: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直立,卵形或圆形,叶柄中部以下膨大,花呈漏斗状,蓝紫色。诗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水性极好的孩子,与我们通常说的“旱鸭子”是相对的。(为理解课文引路开渠)

三、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引导学生共同理解有关句子:

对句子的理解。

1.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这是《我想》诗中的最后一节,从诗意上看,与第四节诗是紧密相关的。乍看起来,似乎有画蛇添足之嫌,把孩子的想象一下子拉到了现实,与前面的诗句有些不和谐,甚至格格不入。实际上,正是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我”是怎样地沉迷在想象之中,以至于把想象当成了现实,一想到要飞向遥远的地方,自己是快乐了,爸爸妈妈是不是放心呢?所以得和他们商量商量。这更增加了诗的情趣。

2.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前一句描写了读书的神态,孩子是坐在街头读书,书就放在膝盖上,他(她)似乎很懂得爱护书,翻页时动作是轻轻的。肯定是书中的故事有趣,所以他(她)情不自禁地微笑着。后一句点明了他看的是《水浒传》,但主要说他看书看得入迷了,只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的事,对时间的悄然流逝一点也没有注

意到。(意在加强学生对诗文的深入了解)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回答问题:

1.生有感情地自读《我想》并回答:

(1)《我想》之中都有哪些想法?

(2)《我想》到“变成”意寓何在?

2.生有感情地自读《童年的水墨画》并回答:

(1)孩子在《街头》干什么?

(2)孩子在《溪边》干什么?

(3)孩子在《江上》干什么?

(以上两题,学生自主回答后,师引导学生交流作答,意在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3.教学片段(师生互动):

师: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师: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澄澈的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生: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生: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师:对,就这样边读边想象,你才能真正地走进诗境。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这是一幅有静有动的画。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都在等待水里鱼儿上钩;当鱼儿上

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生: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这里有绿色的柳树,有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这溪水染绿了,并且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美的画面啊!

生:这是一幅充满快乐的画。柳树是快乐的,它快乐地照着溪水这面镜子,山溪是快乐的,因为它美得像绿色的玉带,蜻蜓是快乐的,因为它觉得钓竿真是有趣的地方,更快乐的是孩子,因为他钓上了活蹦乱跳的鱼。

师: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引领理解,梳理归纳)

五、课业:

鼓励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还可以模仿《我想》,让学生也动手写一写自己美妙的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写一首小诗《我想》。(意在丰富学生想象力,提高写作能力)。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4篇《儿童诗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11 23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