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5篇】

发布时间: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为复述课文打好基础。

3、体悟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4、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良好的积累、观察、思维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动画视频。

2、学习生字:螳螂

3、为动画起片名。

4、说带动物名的成语。

5、告诉学生: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范读课文,交流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1、指导有感情地读。

2、根据故事情节,引出道理。

3、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

4、告诉学生:勤于观察才能有所发现。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四、再读课文。

1、根据板书质疑。

2、读文谈发现和疑惑。

3、设疑、存疑。

4、告诉学生:冷静思考,是一切智慧的开端。

五、布置作业。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虽然是下午第三节课了,大家看上去依然很精神,这说明大家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动画片。

1、播放动画片

好,我们欣赏完动画片,谁来说说动画片上有哪几个主要角色?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并板书:螳螂,蝉,黄雀

2、学写“螳螂”

你知道螳螂怎么写吗?螳螂,又称刀螂,可不是那个叫刀郎的歌星,因为螳螂是昆虫所以螳是虫字旁加个大会堂的“堂”,螂是虫字旁加个刀郎的“郎”,

观察生字,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对你真会发现和总结。

3、为动画片起名

螳螂,蝉和黄雀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谁来说说。

呀,你的观察真细致。

呀,你不仅说出了三个主角的动作、神态,非常形象。

还加入心理描写,和个人分析。这说明你不仅会观察,还会思考。

这么有趣的一个动画片,谁来给它起个片题。命名。

完善板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齐读。

4、说带动物名的成语

这是一个带动物名的成语,你们还知道哪些带动物名的成语呀?

5、习惯培养: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大家积累得可真多,鼓掌送给你们。同时送给大家一句话: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过渡:大家知道,咱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中特有的一颗璀璨明珠,一个成语往往就是一个故事,有着很强的表现力,运用得好,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有不少同学一脸的疑惑,有些不信,那我们一起走进第10课:螳螂捕蝉。完善板书。

二、初读感知

1、首先请大家自读课文。

自读要求:读通,自学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

提醒注意:侯与候的区别。后描红。

出示:侯与候说形、音、义的区别。

解释:诸侯国

2、再听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所画词后的意思,再交流。

3、再默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提示: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有条理地来说说。

过渡:现在你们说说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作用大不大。那我们来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好好讲一讲。

三、学习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请大家找出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的语段读一读,课文哪几节写了这个故事。请一个学生说一说。出示语段,齐读。

1、指导有感情地读。

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

我们走进课文先想象一下螳螂、蝉、黄雀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各自的心理。

这样我们就能融入人物情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

2、根据故事情节,引出道理。

你们发现故事中的三个主角都有一个什么特点吗?

用书上的话怎么说。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的祸患。

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由这个道理你们能想到哪些词语。

3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让学生说一说。

4、引出习惯培养: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其实,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许多人常常能从身边的事、物以及自然现象中有所启发。我们课本上也介绍过不少,比如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一首诗《观书有感》中的一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在池塘边读书获得的启迪;还有《鸟语》中提到“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这是作者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发。送给大家一句话:

勤于观察才能有所发现。

四、再读课文。

1根据板书质疑。

好,同学们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非常有趣,引人深思,可这个故事只是少年讲给吴王听的,是课文螳螂捕蝉中的一段内容,板书:少年、吴王

请大家看看板书,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有了哪些想法。我们再次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解开心中的疑结,或者又产生了哪些问题。

2.读文谈发现和疑惑。

3、引出习惯培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勉励大家:

冷静思考,是一切智慧的开端。

3设疑、存疑。

大家问了那么多,说了那么的发现,老师也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这个少年真是在给吴王讲故事吗?

(是在劝吴王),可我觉得劝(板书:劝)字显得过于单薄,你觉得再在前加个什么字比较合适,更能较好地概括全文呢?(智、巧)为什么呢?同学

让我们在家一起怀揣这些疑问,共同期待下节课的到来。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新词的意思。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拟定小标题。

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1、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成语故事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比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的成语你能接一接吗?

2、你也能说吗?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

一、解析课题,质疑激趣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

出示课题《螳螂捕蝉》的图片和文字图。(字理析字词:螳螂、捕、蝉)

2、请大家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

3。师: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篇寓言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它到底写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划出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3)遇到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指名认读后齐读。

(2)文章中还有什么字不会读的吗?

(3)读了这些词语,你觉得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能用上其中的词语来说说吗?

3、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呢?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四字小标题来概括出来。(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来板书:(固执攻楚巧妙劝说打消念头)

谁能用自己的话具体来说说这件事讲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不堪设想”,明后果危险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不堪设想”这个词语。谁能读一读呢?读到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呢?

2、是什么不堪设想呢?课文里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找找看,是哪句呢?读句子: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这句话中有一个生字是——“侯”。看到这个“侯”字,你想到了哪个字?(字理析字:候、侯)

生自由谈。用什么方法来区分这两个字?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古文字是怎么写的。

3、在中国古代,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基本为混战时期,诸侯国实力不均,春秋五霸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当时的形式。

4、其他的诸侯国乘虚而入的后果怎么样?

(事情的后果很危险,很难想象。)

所以“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很难想象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

5、想到不堪设想的后果,该有多少人去反对啊!可是吴王还是——固执攻楚。

(二)品“恍然大悟”,识少年机智

1、过渡:后来仗打起来了吗?(没有)

什么原因呢?(因为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后恍然大悟。)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恍然大悟)。

它是什么意思?聪明的你们可能知道了。如果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字理,相信你们印象更深。

2、文中谁恍然大悟了呢?(吴王)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让他恍然大悟啊?(少年)

3、这少年就这么轻松地一劝说,就能够让吴王打消念头,你觉得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啊?能够用什么词语来夸夸他吗?(板书:机智勇敢)

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文中哪些语句告诉了我们呢?生交流。

生甲:“少年连露水打湿他的衣裳和鞋子,也不在意。还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师相机提问:少年为什么在那转来转去?还连续转三个早晨?)

师:从这里可以感觉少年劝说吴王的决心很大,是个顾大局的人。连续转三个早晨就是为了引起吴王对他的关注。他只是一个侍奉吴王的下人,这样吴王才能注意到他啊!这个办法想得真好、真聪明!

生乙: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

师:少年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调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生丙:“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劝说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师:不动声色、晓之以理

生丁:说故事巧。

师:故事从头到尾都没讲到攻打楚国有危险,但是却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真是妙,智慧啊!

师:还你发现了什么?你找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戊:少年善于观察。有耐心。不是直接劝说吴王……

是少年的——巧妙劝说让吴王恍然大悟的啊!

(三)品“死命令”,解吴王固执

1、过渡: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吴王呢?我们可以从两句话中去了解他。这两句话都有一个“死”字,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它们。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2、这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死”的古文字是怎么样的就明白了。(字理析字:死)

生自由答这两句话中“死”的意思。

(1)失去生命;

(2)不可更改。

3、由此可见吴王真的很固执!(板书:固执)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专横暴君顽固暴躁……)

我们来练读这两句,读出这样的感受。指名读。指导:在表现吴王的专横时,要注意哪个字呢?(处死死命令)

4、谁敢劝谏谁就——死!这个时候,一个少年却巧妙劝说了吴王,更突出了他的——(勇敢爱国)(板书:勇敢)这就是大智慧、大爱啊!

教学论文:《螳螂捕蝉》教学谈 篇三

作者:江苏徐州铜山大彭实验小学 刘莉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笔者以为,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

的重组。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螳螂捕蝉》一文写了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吴王伐楚的事,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教学时,笔者抓住少年劝阻之“妙”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一、设置对比,引起疑趣,发现其“妙”

教学本课时,笔者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样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吴王打消了攻楚的念头。哎!大臣讲得是不是也有道理呢,咱们来看看。学生自由读:大臣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时老师及时引出疑问:同样是劝,大臣的劝阻遭到了吴王坚决的反对,而少年的劝却使吴王打消了念头。接着再鼓励学生: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这是位什么样的少年,他劝得究竟“妙”在何处?对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这里,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疑点以引起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转换角色,品味语言,悟寓意,感受其“妙”

在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的故事很妙。教师启发学生通过去表演把故事表现出来,并提出要求:要想演好,先得读好,同学之间可互相请教。学生转换促读,以读促理解,互相帮忙,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相互协作的氛围。在反馈时教师对听的同学提出了要求:现在你们都是吴王了,看你们能不能从少年的故事中听出点什么。听过后,教师可随机采访“吴王”们。这时道理自然地从“吴王”的嘴里谈了出来。学生通过角色转换,感悟寓意,感受少年劝言之“妙”。这时,老师再进一步引导:那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少年劝吴王之妙?学生再读课文,发现少年为了引起吴王的注意,在花园里转悠了好几天把衣服和鞋子都弄湿了也亳不介意,见到吴王,又说要给吴王讲“一件挺在意思的事”。这些做法为给吴王讲这个故事扫除了障碍,真可谓用心良苦。这不就是他的心机巧妙之所在吗?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内化“理解”,通过朗读表现“感受”。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既进一步揣摩了文中中心人物的心理,又培养了学生互相配合的合作精神。学生通过内化吸收,进行行动的讲述,把少年劝的妙处表现出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运动”。

三、创造性复述课文,积累、内化、运用,表现其“妙”

本篇寓言故事,语言简练角色少。而故事总是从反面给读者以教训,所以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余地。因此可以增加情节,把文中的叙述部分,人物的心理活动都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有形的动作、神态,进行创造性复述,以丰富寓言内容,使寓意更加显露,从而积累、内化、运用语言。而且采用师生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表演中,学生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理解,比如,蝉自言自语,哼着小曲;螳螂、黄雀说的“你这个笨东西,瞧你美得那样,还不知道一会就要成为我的美餐了呢”等洋洋自得的话;还有少年的“你们都是愚蠢的家伙,只想吃前面的食物,都不知道你们的后面还有个我呢”的心理。表现者撇着嘴,眯着眼,点着头,一副蔑视又幸灾乐祸的样子。这些语言,动作,神情无不渗透了学生对故事的创造性理解,补充了文字表现的空白。

四、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从情感上做铺垫。

《螳螂捕蝉》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古文原著。在学生理解了寓言的内容、寓意和关键词语后,让学生再读古文原著,既亲切又有趣,也容易接受。学生稍经努力即可学会,加上寓言本身的趣味性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为今后到中学接触古文,从认识到兴趣方面,从情感上做了铺垫。

附:《螳螂捕蝉》(第二教时)

一、激情导入,设置对比,引起疑趣,发现其“妙”

1、师:激情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读书,我们知道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可是吴王却非常固执,谁来谈一谈吴王的话,“谁敢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但如此固执的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却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是位什么样的少年,同学

们接下来咱们就和他进行一次心灵沟通。

二、自主探索,转换角色,品味语言,悟寓意,感受其“妙”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哪里对你有启发,也可以简单地写在书上,感受少年劝说之“妙”。

2、生自由读、悟,师巡回反馈信息。

3、生反馈

重点:9节——11节

指导过程:请同学们看屏幕

①、

第9节——11节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受。

②、生读,思考后讨论交流。

③、反馈

a、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蝉的心情如何,练读体现蝉的心情。

b、螳螂呢?“横”、“举”;螳螂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c、黄确呢,“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

④、同学们要使固执的吴王恍然大悟呢?就看你们怎样读这个故事了,练读。

⑤、指名读,叙述的部分,少年、吴王(问:这少年如果王宫花园里有人弹奏乐曲,会不会更有利于你劝说?好!那就弹奏乐曲。)

评价:吴王你恍然大悟了吗?你悟到了什么?

4、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感悟,培养语感

①、通过刚才的读书,少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课的人物对话描写得非常生动,咱们来个全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好不好,先练习一下。

②、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配乐)

其余的各位可以跟着默读你所喜欢的角色的语言。

③、同学们,如果我们去掉叙述部分,只读人物的对话,可能会使故事更吸引人,咱们试一试。

④、指名读

三、创造性复述课文,积累、内化、运用,表现其“妙”

1、同学们这样一读使刘老师有所启发,我想如果我们要把文中的叙述部分,人物的心理活动都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有形的动作、神态,那故事讲出来岂不是更精彩。

2、要想把故事讲好,需要大家精诚合作,有信心吗?有信心就成功了一半,同学们的自信也激发了刘老师的豪情,刘老师想和大家进行讲故事比赛,待会咱们都不看书,看谁讲得好。现在开始自由组合练习。

3、生练习。

4、展示。

四、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从情感上做铺垫。

1、同学们,请看屏幕,读一读,看你读得懂吗?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2、生读,并根据所学课文说一说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3、指名说一说,谈谈读文言文的感受。

师:这是《螳螂捕蝉》古文原著中内容,其实咱们学过的《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等寓言故事都有相应的古文原著。吟诵这些古文确实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文学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咱们也借古人的一句话共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螳螂捕蝉》优秀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3、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谋和他巧妙的劝说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一、基础达标:

补充下列成语,并说说成语的意思。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后患。

二、 设问导读

(一)、理解故事,明白道理。

1、在文中找出叙述这个故事,读一读。

(1)、 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评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神情,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2、根据课文内容用图示表示出“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内容。

并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

蝉←(捕)← 螳螂←(啄)← 黄雀←(打)←少年

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自己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我们应当有长远打算,否则后患无穷。

3、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吴王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吗?(明白)从文中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为什么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二)、追溯根源,明确形势。

1、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听了少年的话,吴王忽然想起了大臣们的分析,明白了自己就像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却没有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即“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当时的局势,(楚国)是蝉,(吴国)是螳螂,(其他诸侯国)是黄雀。填在上面图示中相应的位置。

(三)、合作探究

1、少年能劝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少年是怎么劝说的?和大臣们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用一个寓言故事来劝,是直接讲这个故事的吗?而是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智劝、巧劝。(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少年委婉、含蓄,步步为营,不露痕迹。而大臣们是直言相劝,直截了当,难以奏效。

2、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

吴王:固执但能知错就改

少年:A、智慧——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

B、勇气——冒死劝诫,勇气可嘉。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

D、耐心——为了说服成功,耐心等待机会

三、巩固练习: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从少年身上学

到了( );从吴王的

身上得到的教训是( );

从螳螂捕蝉的这则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是( )。

四、 拓展练习:

吴王之前下了死命令,那么,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

五、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10、 螳螂捕蝉 蝉 ← 螳螂 ← 黄雀 ← 少年 (楚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寓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 瞄准 毫不介意 螳螂捕蝉 隐伏 不堪设想 乘虚而入

侍奉 固执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 诸侯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5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1 3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