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教学设计优秀6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6篇《《背影》 教学设计》,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背影》 教学设计 篇一

方案一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选取动人情景,生动描写人物。以情感人的方法,练习恰当选材并通过描写外貌、行动、心理等描写人物。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理解课文,领会写法。

(一)检查预习,课内交流段落提纲。

(二)分析课文,逐层板书上述提纲。

什么是典型性?(突出父子之爱)

(三)继续讨论,研究怎样描写人物。

选取动人情景以后,还要通过感人的人物描写来表现中心,人物描写的一般手段有哪些?本文怎样描写父亲?这些描写各安排在什么场景,为什么要这样穿插安排?

(四)反复朗读,体味上述写作特点。

选取动人场景也好,生动描写人物也好,关键在于感情。“有感而发”才能“以情感人”。本文作者有着真挚、深切的感情,写出的文卓才能如此感动读者。

第二课时

续写课文,学习写法。

(一)复述课文,表情讲述分别情景。

(二)续写课文,再现形象,加深印象。

布置题目。《当列车开动的时候》

区别异同:范文与续写时间不同(范文写分别之时,续写写分别之后)、事实不同(范文写真人真事,续写是合理想象)、人称不同(范文用第一人称,续写用第三人称)、形象相同(范文形象,续写再现)、情调相同(范文情调,续写深化)。

内容举例:场景(父子刚刚分手之后的车站月台)、外貌(同范文)、行动(几次回头望儿子,爬上石墩看列车)、心理(想回去办事又迟迟不走,为拣好座位而自慰)、语言(问人列车何时到京)。

第三课时

模仿课文,运用写法。

(一)评讲习作(选取第二课时习作两篇),加深领会范文写法。

(二)布置作文,具体运用范文写法。

作文内容:记母亲(或其他亲朋)的令你感动(流泪)的一件事;自拟题目;作文指导(略)。

(三)再读范文,对照要求修改作文。(时间不够。课外完成)

方案二

教学目标 :了解文章反映生活在旧社会中小有产者的困顿状况以及父子惜别的深情;学习作者以情贯穿全文,围绕中心事件详略得当的写法;指导学生作仿写练习。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学士以“送别”为题材写了许多诗文:有“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纤细柔情,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豪情,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别,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惜别……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那么作者写的是谁与谁的分别呢?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通过查字典、议论、点拨解决若干字词在本文中的读音和意义,然后要求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几个人?主要事件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背影”二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写人一般是写外表,本文为什么却偏要写背影?

本文是什么东西打动了你的心,激起了你的感情波澜?

除这些问题外,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在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时加以收集、整理。

第二课时

(一)针对第一课时提出的问题,依次引导、组织学生回答、补充或争论、教师或点拨或归纳,明其要点。

(二)仿《背影》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从人、事;情三方面入手,“人”是记叙的中心,“事”是表现人的精神面貌,“情”是贯串全文的经线。

附:板书设计

方案三

教学目标 :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特征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这篇文章和一般文章有个很大的不同。一般文章要是写人,往往写人的肖像、神情和音容笑貌。这篇文章却不是这样。它没有写人的神情,也没有写人的音容笑貌,只写了人的一个背影。可是,这篇写背影的文章,一发表,便立刻轰动了文坛。它发表于1925年,到现在xx年了,xx年来,一直备受推崇。为什么?它好在什么地方?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找出它独特的优点。

(二)作者——生卒年代、此生地点及祖父和父亲的定居地点(扬州)。

(三)背景——反映的是1917年的事(含家庭遭遇)。

[绘制北京——徐州——扬州——南京——浦口的简图]

(四)写作缘起——在北京读到父亲的来信,忆起当年浦口分别的情景。

(五)理清课文的思路及层次。

本文写背影四次:第一次是开头点题(第1自然段),第二、三次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和车上分手(都在第6自然段),第四次是读父亲的来信(第7自然段)。那么第2—5四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安排这四个自然段?

经过引导,板书一个思路及层次提纲:

点题——悬念(第1自然段)

回忆浦口车站父子惜别(倒叙)

交代车站惜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第2、3自然段)

追叙上车时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为写背影作铺垫(第4、5自然段)

描述父亲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第6自然段)

写别后思父,再现背影——照应开头(第7自然段)

《背影》教案 篇二

【请学新课】

亲爱的同学,当提到父爱或母爱之时,你的脑海里是否闪现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面?是否能描画出来?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中母亲为儿子一针一线,细细密密缝补衣服的镜头,表现出母爱的细密绵长、深沉博大。这个镜头成为耸立在人们心目中的母爱的丰碑。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位在逆境中仍爱心拳拳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蹒跚而伟岸、笨拙但坚韧的顶天立地的背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个镜头则堪称是慈父的不朽雕塑。

【学习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了解本文。写作背景。识记以下字词:“踌躇、狼藉、惨淡、迂、蹒跚、颓唐、触目伤怀、琐屑”。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学习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整体感知】

1、浏览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仔细想一想,以“背影”作为课文题目有什么作用?

3、你能否发现文章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分别有什么作用?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4、课文中对于“我”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很详细,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重点难点导学】

1、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2、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为什么怕他看见?

3、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4、送别过程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总结规律】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表现了父亲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伤情绪,所写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可是却很感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作者对父亲的背影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就直接描写而言:先作外貌描写,写衣貌,然后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而作者自己的感情变化有力地烘托出背影,是间接描写。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课堂练习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踌躇( ) 蹒跚( ) 颓唐( ) 琐屑( )

晶莹( ) 狼藉( ) 簌簌( ) 栅栏( )

2.说说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二、课内精读:

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2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⑴ 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描写。

⑵ 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有什么含义?

⑶ 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________________。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⑷ “我”的一“拭”一“搀”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⑸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⑹ 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详写背影的作用是?

《背影》优秀教案 篇三

【创意说明】

这篇课文突出背影,抓住最为动情的亲情瞬间成就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这种写法对学生作文有着深刻的启示。本设计侧重于唤起学生的亲情体验,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目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同学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幅画面,或者一个瞬间,它使你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并终身难忘?请描述一下。(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背影》,就是作者抓住最为动情的瞬间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爬月台时的背影,成就了一篇感人至深的亲情散文。

二、整体感悟

1、范读。

2、自读。找出最感人的一段文字,并复述出来。

3、其他同学评点复述的情况。

(普遍问题是,复述得没有原文那么感人,原因在于没有突出特定的环境。)

4、研读课文,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三、方法体验

1、小结课文写法:

文章之所以感人,不仅因为作者写出了亲情瞬间,而且写出了其特定的环境。

2、请同学们回忆自己脑海中的亲情瞬间,想一想它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四、写作训练

整理自己脑海中的亲情瞬间及其产生的特定环境,自拟题目,写一篇表现亲情的记叙文或散文。

《背影》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2)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3)加强听说训练。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2)注重学生活动,安排讨论,强化听说。

第一课时

一诵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或读不准音的字,画下来并查字典注音。争取读一两遍能把课文顺畅地读下来。

2.边读课文,脑海中边再现文中描述的内容,力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地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深情。

3.对儿子来说,父亲的背影再平常、再熟悉不过了,而浦口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这是为什么?

说明:要组织学生认真讨论这个问题。

初读课文,宜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包括课文的情感基调,不宜匆忙“分析”。

“这一次”背影不同于平时,在家境惨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父亲的爱子之情尤为崇高,尤其感人。

讨论中,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发言,发言中不大准确的理解,一般可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二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两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参加全班交流。

1.说说下列词语的表达作用。

(1)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作者为什么用“祸不单行”来形容这两件事?

(不仅仅是不幸,失业是社会造成的,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失业是灾难,是飞来横祸。失业,又遇丧事,就是更不堪承受的灾祸了)

(2)到徐州,为什么会见到“满院狼藉”的景象。

(这是对失业后凄凉情景的描绘,父亲只能离开徐州,另谋生路)

(3)“惨淡”一词。除了表现经济状况的困窘,还描绘了什么?

(心境也是惨淡、凄苦的)

2.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承受着哪些痛苦?

(失去亲人的悲痛,失业后经济困窘的压力,生计无着,前景暗淡的凄苦)

3.“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完全是为了宽慰儿子)

说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几个问题,就能把握住“背影”描写的特定环境,为深入了解父亲爱子之心打下基础。

三分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

先分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

1.送行,是课文中记叙最详尽的部分。选几个恰当的词语,按顺序概括这部分记叙的内容。

(决定亲送、过江、进站、买票、讲价、登车、拣座、买橘、话别)

2.说说下面加线词语对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的作用。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行。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说明:有条件的,可以用投影幻灯显示,增强比较效果)

(1)“说定”改为“说过”“说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定”表示已经决定;改为“过”,说说而已;改为“好”,语气不如原来肯定,且有经过商量而决定的意思)

(2)“熟识”“再三”“甚是仔细”这几个词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认真选择一个可靠的茶房,还不放心,还要“再三”“仔细”地嘱咐,可见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3)“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再三,写次数之多;仔细,写周到细致)

3.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不要紧”指什么而言?“不好”,指什么?

(“不要紧”,指“事忙”,本没有时间亲送,但为了儿子,即使误了“谋事”也顾不得了。“不好”,指不放心,怕茶房照顾不好儿子。)

4.上车后,父亲给儿子“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这个“定”字包含着深情,说说你的理解。

(座位是经过认真挑选才“定”下来的,靠近车门,让儿子上下车方便)

四写字、组词、造句练习。

印发下面练习题,让学生课上或课下完成。

1.给加线字注音,然后每个字写五遍。

交卸()踌躇()迂腐()蹒跚()颓唐()

琐屑()晶莹()狼藉()簌簌()栅栏()

2.用下列字组词。

贴:______拭:______赋:______逛:______

帖:______试:______斌:______诳:______

著:______恼:______

箸:______脑:______

3.用下列词语造句。

嘱咐嘱托熟识熟悉

第二课时

一分析“背影”描写,理解父子深情。

1.读一遍课文第六段(“我说道:‘爸爸,你走吧’……我的眼泪又来了。”)画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然后合上课本,完成下面填空练习。

我看见他戴着______,穿着黑布______,深青布_______,___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_______支,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_____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说明:有条件的,可以用投影幻灯显示。这类训练的意义在于培养语感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不仅仅是词语识记训练。

2.这里,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提示:可以从两方面思考:写穿戴与表现父亲境况的关系,写穿戴与写父亲一系列动作的关系。

3.“蹒跚”形容了怎样的状态?平地走路尚且“蹒跚”的的父亲,“探”“攀”“缩”“倾”该多么艰难!具体说说父亲这些动作的艰难情况。

说明: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这些动作,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

4.“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时,儿子心中翻涌着哪些思绪?说说你的理解,越具体越好。

说明:要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终于理解了父亲爱心的过程。泪水中交织着感激、怜爱、愧疚等思绪。

5.下面两句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父亲的深情,说说你的理解。

(1)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为儿子做了一件事,感到欣慰和满足。)

(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似的”,很有表现力,故作轻松,为宽慰儿子。)

说明:买到橘子,似乎尽了做父亲的责任,心感宽慰。

6.下面两种说法的表达效果有很大区别,说说区别在哪里。

(1)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2)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来了。

说明:从遣词造句入手,揣摩儿子依恋父亲的感情。“等”“再”表现一直注视着父亲的背影,依恋之情多么深切。父亲的背影使“我”第二次流泪,所以“又”不可少。

二理清层次,把握中心。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下面练习。

1.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说明:要让学生动笔,用完整、简洁的话概括。这类散文的中心意思一般应包括主要内容和表达目的两个方面。

示例:本文通过对父亲背景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的一片深情。

2.课文四处写到“背影”,从两个角度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1)说说这样写对文章结构的作用。

(2)说说这样写对表现中心意思的作用。

(开篇用“背影”点题,结尾用泪光中再现“背影”与开头照应。四次“背影”描写,组成一条浓重的抒情线索,感情逐层推进。开头总写对父亲的思念,中间部分,由不理解父亲到深深被父亲的爱心感动,情感推进到高潮时细致描写“背影”。结尾的“背影”描写,是对父亲“背影”的深化,也是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深化。)

3.课文第二、三段与描写父亲“背影”,与表现全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说明:第一课时已初步涉及了这个问题,这里,应进一步理解:这两段,再现了暗淡、悲凉的氛围,既是人物遭遇和心境的写照,也是阴冷的社会环境的写照。这是“背影”的社会环境,父亲忍受着巨大伤痛,无微不至体贴、关心儿子,更显示这种爱心的崇高感人。

4.完成课文后练习七,概括段意、层意。

说明:让学生动笔,要求表述准确、简洁。

三说话训练

用口头片断作文形式完成下面训练(可任选一题)。

1.你有过对亲人由不理解到理解而深受感动的经历吗?举一个事例谈谈。

2.每个人都最熟悉亲人的特征了,想好了一段话,说说你的一位亲人的特征。要怀着真挚深厚的感情说。

3.孝敬父母,疼爱子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今天该不该发扬这种美德?为什么?

提示:不说空话、大话,要说得实实在在,要把“为什么”说清楚。

《背影》 教学设计 篇五

背影

教学目标 :

1·掌握生字词“藉、簌、逛、踌躇、橘、蹒跚”等。

2·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3·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教学器材:准备两张桌子。

课前预习

基本要求:

1·默读、朗读课文。

2·查字词典,为有关字词注音释义。

3·画出文中疑难词句。

4·文中最能感动你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会感动你呢?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

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三、生字词检查。

狼藉  簌簌

踌躇

蹒跚        颓唐

琐屑        举箸

三、老师范读或录音范读,或者请一同学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无私。

②文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

四、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写到“我”的几次流泪?

(四    次)

进一步思考:课文中对于“我”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很详细,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一般来说,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以上答案视学生具体情况解答)

五、简单小结课文,再读课文,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

第二课时

一、继续第一课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并加以小结。

二、引导学生继续探讨课文内容:

文章除描写了自己见父亲买橘的“背影”而落泪的情景外,还描述了自己另外两次“落泪”的情形。这两次落泪尤其是最后一次是由于什么原因?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加以总结。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略。”

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了丰富的感情。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

后一次的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的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是在离开父亲两年多的“现在”。两年前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还如在目前,“背影”的触动和震撼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对日渐苍老的父亲的挂念,这种挂念且与日俱增;而忽然之间读及父亲的来信,父亲言语平淡中流露出的无奈和凄惶,让作者从无形联想及当年车站月台上“背影”的有形,于是,思绪万端,无以为报、无力回天、无可奈何等情感涌上心头,所以流泪也就无法避免了。

三、简单小结:这样说来,通过父亲的“背影”来勾连情节,贯穿本文始终的情感可以分析为两个方面:

(1)父亲对儿子的万般体贴关爱;

(2)儿子对父亲的真切理解和真诚感激。

那么,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能不能这样进行概括?(真情真感真文 )

四、我们所读的这篇文章曾经使很多人读之落下感动的泪水,并且在第一阶段读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此,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原因,这样真切感人、催人泪下的情感到底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在这儿,请同学们先来观看一场同学们的表演。

人物:请一和父亲的身形相似的学生来进行表演。

道具:两张桌子。一张为铁道,一张为月台。

表演:让一个学生先坐在桌子上,慢慢探身下去,再走几步,缓缓爬上月台。

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看,然后找出文中这一情节的语句。自己加以朗读,仔细体会。

再请一朗读较好的同学有表情朗读这一段内容,另一同学再表演一遍,其他同学仔细感受。

就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情景,自由进行讨论,发表你的看法:你有什么感受?

3.在同学有所感有所言之后,提出以下问题:①这段描写有没有什么华美的语句?②有没有用什么特别的技巧、方法?③你觉得理解困难吗?④你觉得描写困难吗?⑤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也出现这样的情形和过程,你能描写出来吗?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这篇文章为什么能使人感动的原因。

①朴实无华的语言

②客观写实的白描

③细致入微的细节

④事情的真实

⑤观察的仔细

⑥情感的真挚

再读课文,体会本文在写法上的一些特点。

小结: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知道:好文章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语言,只要你平常善于观察,善于体会,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学了这篇课文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表现生活中的真情的作文。比如:父爱、母爱、友谊等等。

《背影》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论讨讲解

【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分析

(理解记叙的要素)

【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分析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

【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课后心得:

1、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2、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背影》 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11 3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