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最新4篇)

发布时间: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篇一

之一

佚名

预设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领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3、学习描写昆虫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与周围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有关昆虫的谜语。

2、法布尔图象的投影片。

3、描写蝴蝶的一首短诗。

课程实施过程:

课前游戏:

猜几个关于昆虫的谜语。

一、导入  新课:

1、刚才的游戏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对昆虫的了解还真不少!在上一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来自法国的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就是——法布尔。

2、(投影示法布尔图)

瞧,这就是法布尔!你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他的衣袋高高地鼓起)

3、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1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

(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打开课本,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到了法布尔的衣袋?

知道这鼓鼓的衣袋里放着的是什么吗?

从这儿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2、法布尔是一个痴迷于昆虫的人,写人离不开写事,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件事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

(2)法布尔放鸭子后经常去观察昆虫,虽遭父母责骂,依然痴迷于昆虫。

3、小组学习:

投影学习要求:

a、自由读2-10自然段,划出让你感觉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句子;

b、把你划出的句子读给组内同学听,并说说你划出它的理由,听一听别人对你的朗读评价;

c、有其他的感受也可相互交流。

4、集体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没用的玩意儿”指什么?为什么加引号?

5、过渡:法布尔就是这样一生痴迷于昆虫的研究,他专心地观察、探究昆虫,常常忘了周围的世界。父母的责骂也丝毫不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凭着这种痴迷的、契而不舍的精神,他走进了科的殿堂,成为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有影响的昆虫学家!

齐读第11自然段。

6、再次投影示法布尔图,同时出示句式:

看着法布尔鼓鼓的衣袋,我仿佛看到他。

现在请你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

7、你从法布尔身上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四、迁移训练:

1、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昆虫是很可爱的,它们的外形就很有特点。

找出课文中描写昆虫的句子,读一读。

2、老师学了这篇课文后,也情不自禁地写了几句,想看看吗?

投影:像指挥棒一样灵活的触角,

像鲜花一样斑斓的翅膀,

像晨曦一样轻盈的体态。

你翩翩飞舞着,

美丽了人们的视线……

能看得出写的是什么吗?

3、课外,我们也观察了昆虫,也想来写几句吗?

用一段话描写一种昆虫的外形。

4、交流。

五、课后作业 :

1、继续观察昆虫的生活,完成一篇观察日记。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昆虫记》读一读。

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阅读是学生带有个性的学习活动,每个学生由于其个人经历与知识阅历的不同,面对相同的文字,产生的内心体验不尽相同。课在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文本的对话,使他们在总体把握文本的内容,定下与文本对话的情感基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2、教会学生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语文课,我只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考。”在一次次的形式多样读中,引导学生去领悟文字中间蕴藏的情感,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从而获得更多的内心体验,更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自己的思考所得。

3、感悟与“训练”并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说话、引导、朗读、想象、写作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使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叉,有机结合,放飞学生的灵性!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篇二

之四

佚名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本课的命题方法及一般命题常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学习生字词

(1)法布尔住的那个小村子是什么样子的?

(2)默读课文,理解词语:

甜滋滋:形容有甜味或感到幸福愉快。

厉声:说话的声音非常严厉。

裤兜:裤子上的口袋。

(3)字形分析。

(4)描红。

(5)练写生字词。

2.理清课文层次。

各自轻声读全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填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三、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3。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字词。

2.课文的第二段包括哪几个自然段?(2-10)

二、讲读课文

1.第一段。

(1)读全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全文想一想:

这篇文章是紧紧扣住这段话中的哪句话来写的?

齐读第一段。

2.第二段

(1)各自轻声读全段,看看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层写什么。

(2)学习第一层

指名读。教师叙述法布尔的父母寻找孩子的急切情况,着重引导学生从捉纺织娘的事例来体会对昆虫的入迷程度。

(3)第二层

读第二层,

思考:这一部分哪里概括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

哪里写的是典型事例?

(4)说说典型事例是分哪几个过程写的。

(5)具体说说各是哪几个自然段。

(6)读第5自然段。:“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告诉我们什么?

(7)画出写法布尔喜爱昆虫的语句。

(8)指名读第5自然段,引导体会法布尔当时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

1.朗读全文,做到流利、正确、有感情。

2.仔细阅读6-11自然段,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

第三课时

一、提问

1.这篇文章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为了捉到一只“会唱歌的虫子”,他花了多少时间?

3.第4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是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请你朗读给大家听听。

4.先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详写法布尔捉一只小甲虫情景的略写拣许多贝壳等的句子,再分别读给大家听。

二、精读课文

1.“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

(装得满满地回来,比喻收获很大)

课文里指的是什么?

(两个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都是一些昆虫、石子、贝壳等)

2.他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怎样?

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朗读。

3.“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指的是怎么一回事?

4.课文是怎样写法布尔扔他衣袋里东西时的情景的?

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心情?

(对昆虫的喜爱)

5.我们从第10自然段的哪些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呢?

6.复习阅读第二段,找出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的语句并朗读。

7.齐读第三段,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要点:一个人所以能够有成就,与他对这项工作的热爱紧密相连。

(着迷)

三、总结谈话

1.这篇文章写的谁?突出写了他的哪一方面?

(对昆虫非常入迷)

2.学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要想取得成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

四、讨论

1.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2.“装满昆虫的衣袋”是用一个人做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做题目的。

此外,还有什么命题的方法吗?

板书:

15 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浓厚兴趣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对大自然的热爱。

2,引导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明白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品读体会文中深刻的句子,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明白本单元前两课所学的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成功的道理,融会贯通,在学生的已知经验和未知经验之间架一座桥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位用口袋来装昆虫的怪人,他是谁

生:法布尔。(板书)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以及你们课后所查的资料,你对法布尔有哪些了解 (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过度:法布尔真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要想对他了解更多,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走进他童年与众不同的生活,体会他那份对昆虫的痴迷。

二,精读课文

1,出示要求:用心读一读文章2——10自然段,看看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你的感受体会写下来。

2,学生自读批注,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讨论交流,(投影出示相关语句)

一 a "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三天前就注意到了,这声音,这纺织娘的叫声在法布尔听来是那么动听,那么美妙,(点击红字)真想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啊,而现在——(引读)这"终于"二字在你们朗读中显得那么有分量,谁来对终于说点什么 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为了一只纺织娘,在花园里整整守了三天。让我们给想象插上翅膀,这三天,他是怎么过的啊 ]

b,难怪他会这样跟妈妈说——出示:"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①指名读,这可是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呀!出示:"妈妈一看,儿子的手中拿着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多么可爱的纺织娘,读出对它的喜爱)

②再指名读,真是令人兴奋的事情呀!一起读。

③你们可都是昆虫迷了,这小小的发现都能高兴成这样!

读读这句话(出示: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过渡:还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a,出示:他把鸭子……五彩缤纷的蠕虫……

①是啊,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他的身边围绕着的已不再是鸭子,而是——还可能是什么

②是啊,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他想要去细细观察的可就是奇妙的水世界了,这里有……有……有……

多么惬意的生活呀,你来读。

多么可爱的水底小精灵呀,我们一起来!

(点回)过渡:再齐读这句话。还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吗

b,出示:"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

动作之快,这可都是练出来的呀!谁来读

在别人眼里不起眼的小甲虫,在法布尔眼里却是那么漂亮,它长什么样 (点击 图片)

再出示:这只小……还要蓝。

指读:比蓝天还要蓝,蓝得发亮呢!

再指读:比蓝天还要蓝,蓝得耀眼呢!我们一起来。

怪不得法布尔会情不自禁地赞叹:(点击红色句子)——

c,所以——"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①从(点红字)"放进""包上""装进"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法布尔对昆虫倾注了全部的情感。)谁来做一回法布尔,把你的喜悦传达给我们每一位同学 瞧你高兴的样子(或得到这些小宝贝),仿佛得到了稀世珍宝一样。我们一起来。

②这些可都是珍宝,你会怎样对待这些心爱的宝贝呢 拓展训练:"他把这个小宝贝( )地放进蜗牛壳里,( )地包上树叶,( )地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d,说法布尔是昆虫迷,还真不是浪得虚名啊,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让我们也来感受他的喜悦,齐读5,6两小节。

三,可是,法布尔眼里的宝贝,在父母眼中又是什么呢

正因为他只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这回父母是忍无可忍,同学们尝试读读父母的话,等会把父母的话再次对着法布尔说一遍。

②指三名同学分角色读。

③父亲不理解儿子,可母亲也不理解你,母子连心啊。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出示:"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能否把(点)"放"换成"扔""丢" 为什么 (抓住"难过极了""刷刷地""很不情愿""放"等词,指导朗读,体会法布尔的不舍与无奈!)

④父母叫他扔,他却是放,一个放字,可见法布尔是多么不舍得呀。他只想对小宝贝们说——

⑤可父母的不理解,面对他们严厉地责骂,他放弃他的好朋友昆虫们了吗 (没有)

如放弃的话,他可不是昆虫迷了。他甚至对昆虫的迷恋是有增无减啊,抓住一切机会对昆虫进行观察研究,请看这些小资料,(出示)等下我请同学选择其中一条感兴趣的来读一读。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师:是啊,此时此刻,法布尔对昆虫已不仅仅是着迷,而是越来越迷恋,越来越痴迷!

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仅仅是装满了昆虫吗 你们能不能用这样一句话来说一说

出示:"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塞满了许许多的昆虫,还塞满了( )"

(无奈的眼泪,对昆虫的喜爱之情,对昆虫世界的好奇,当昆虫学家的愿望,童年的快乐……)

师:多少迷恋,多少眼泪,多少执着,多少梦想!也正是这种执着,这种痴迷将法布尔引进了可许的殿堂,让他成为了著名的昆虫学家,完成了不朽的巨著《昆虫记》.(板书)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

师总结:只要你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我相信你们终有一天也会登上科学的高峰。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昆虫的知识,更多科学家的故事,那么就请你们走进我们的阅览室,那里有你们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四,布置作业

观察一种昆虫,写一篇观察日记。(要求:描写细致入微;表达准确生动。)

板书设计:

15 装满昆虫的衣袋

法布尔 昆虫迷 《昆虫记》

昆虫学家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法布尔痴迷昆虫的故事,体会法布尔从昆虫世界里找寻到的快乐。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仔细观察、孜孜以求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抓住“迷”字,理清课文

1、喜欢看球赛的人,我们通常叫他“球迷”,喜欢下棋的人,我们叫他“棋迷”。通过昨天的学习,你认为我们可以叫法布尔什么呢?(昆虫迷)

2、速读全文,你能找出课文中带“迷”字的语句吗?

交流,多媒体显示:

(1)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2)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3)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教师相机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二、学习第一段

1、说说什么叫“着迷”。(喜欢某种事物到了沉浸的程度。)

2、引读:法布尔从小就生活在法国南部……这种优美的环境为法布尔沉迷昆虫研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学习第二段

1、说说什么叫“迷恋”。(对某一事物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

2、从哪些故事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法布尔为了抓纺织娘而忘了回家;法布尔在池塘边放鸭时抓到了一只小甲虫却被父母责备。)

3、学习第一个故事。

(1)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你们是从课文中哪些具体的语句中感受到的,自己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要读出自己的理解。

(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教师不时表扬读书做记号的同学,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2)交流:

谁愿意说一说,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

a“妈妈,我在这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指导朗读:

a、同学们,这只虫子是法布尔用了几天时间找到的?(三天)

b、同学们注意,当法布尔找到虫子的时候用了一个什么词?(“终于”,你知道终于这个词说明了法布尔捉到虫子之后,怎么样?能想象出他当时的样子吗?)

c、法布尔捉到了漂亮的纺织娘多高兴呀,谁愿意读第三节。

d、法布尔用了三天的时间捉到了纺织娘,能用你们知道的词语来形容法布尔的这种精神吗?(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小结过度:法布尔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父母能理解、支持他吗?(出示句子:“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四、学习第二个故事

(1)父亲是如何骂的?

出示句子:

“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

a、“只顾自己玩”法布尔怎么玩?

学习第四节:

a、他的任务是放鸭,当他一把小鸭赶进池塘后,他就去观察、研究昆虫了;在他的眼睛里,螺壳十分“漂亮”,连蠕虫也是“五彩缤纷”的。

b、“……”表示他看到的不止这些。

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为什么法布尔的眼睛里变得那么神秘,那么有魅力呢?这源自于对昆虫、对大自然的热爱!

b、“没用的玩意儿”指什么?

学习第五节

a、“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在他眼前掠过”、“这只甲虫不樱桃还要小,颜色不蓝天还要蓝。”

想象这只小甲虫的样子,读出对它的喜爱。(个别读、齐读)

b、“法布尔高兴极了……好好欣赏。”

联系“小宝贝”、“放进、包上、装进”等词,感受法布尔的喜悦。

指导感情朗读:你在什么地方听到过“小宝贝”这个词?可见,法布尔太爱这只小甲虫了。你瞧,他把小甲虫照顾得多好!慢慢地放进蜗牛壳,小甲虫有了一个漂亮的家,又细心地包上树叶,然后放进自己的口袋里。

有感情朗读(女生读、齐读)

c、“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可见他的收获很大。

(2)母亲如何骂?

出示句子:

母亲也在一旁厉声地责备:“拣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

(3)听了父母的责骂法布尔心情如何?

指导朗读第9自然段

(4)老师小结:父母责骂虽然暂时迫使他放弃了小甲虫,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昆虫的迷恋,他的衣袋仍是鼓鼓的。

再读“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法布尔的感情随着虫子而变化,刚刚捉到时的欣喜,被迫扔掉时的不舍,最后又兴致勃勃地拣昆虫,可见他对昆虫真的是“一往情深”哪!

五、学习第三段

1、读句子:“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2、引读:后人为了……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

3、思考:法布尔的衣袋里除了昆虫,还装有什么?

法布尔的衣袋高高鼓起,除了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还塞满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科学的执着、美好的梦想、昆虫世界的憧憬、好奇、痴迷……)

小结:法布尔对昆虫热爱只能用“痴迷”这两个字来形容了。这些小昆虫们就像一位大师一样,牵着小法布尔的手,引领他走进了奇妙的昆虫世界,无垠的科学殿堂,与昆虫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他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并用毕生心血写了巨著《昆虫记》。

六、实践活动

法布尔的雕像屹立在法国的,如果现在要在雕像的底座上镌刻一些文字作为介绍,你想应该写些什么呢?(可以以法布尔自己的口吻,也可以是后人的口吻)

七、作业设计

1、阅读《昆虫记》

2、观察一种昆虫,记录它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完成一篇小作。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读着《装满昆虫的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去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孩子吸引。   在教学时,我努力想把一个真实的法布尔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本课,我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并与实际生活结合,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设计我做了两点:

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与实际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使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在教学捉纺织娘时,我从纺织娘入手,因为农村的孩子对纺织娘比较熟悉,我让他们描述了自己听到的纺织娘的声音和样子,孩子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觉得纺织娘的声音很烦人,浑身绿色比较难捉,而且也都表明到处可见,对那小昆虫没多大兴趣,接着我马上问学生法布尔呢,是怎么做的,通过读文章学生找到他觉得纺织娘是“歌唱家”,并用了三天时间去捉它,两者一对比,学生马上体会到了他对昆虫的痴迷。在教学放鸭子片段时,指导了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象出法布尔的不同动作,也让他们想象自己什么时候会有这些动作,体会出了对昆虫的喜爱和痴迷。再现法布尔捉小甲虫时的有趣画面。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

第二,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既有小时侯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对昆虫的迷恋;既惊叹于他对科学的执著,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4篇《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11 37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