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5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3、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1、理解“我”为什么发出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2、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和“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1、师:今天,老师想跟你们聊一聊幸福,你觉得我们的生活幸福吗?你觉得什么是幸福?(生自由说)是的,我们能享受到这样幸福的生活,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里,可是,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如我们一样幸运。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第15课,来倾听这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齐读课题。

二、复习巩固

1、出示生词,自由读。

维和牺牲失去悲痛

战争呼吁制止维护

凯旋征战贡献圣坛

罪恶健康阿姨妻子

威胁蓝盔弥漫永驻

2、你能不能用前两行的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谈谈雷利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精读课文,感悟悲痛

1、爸爸就是这么一个令我骄傲的人,他自从踏上维和的征程就再也没有回来,与爸爸临别时的场景至今难以忘怀。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想象当时的场面。从这个自然段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2、集体交流。

(1)生读句子,课件出示。

(2)谈体会。

(3)感情朗读。

3、是啊,我们和爸爸相约,等他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捧着世界上最美的鲜花迎接他。这一天终于到了,我和妈妈早早地来到机场等待爸爸的归来。体会一下,此时雷利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激动、高兴)

4、飞机的门缓缓打开,我马上就要冲过去拥抱我亲爱的爸爸,可我看到的却是——(师配乐朗读正文第三自然段)

5、听了老师的朗读,此时你有什么感受?试着用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6、这个自然段中哪个地方最令你难受、悲痛?你能带着你的心情读一读吗?

7、从“染红、浸满”这些词语中你仿佛能看见什么?

8、“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你知道爸爸在呼唤什么吗?这里为什么要用三个“和平”?(引读)

9、是呀,有了和平,才有——,有了和平,才有——,有了和平,才有——

10、战争,让祖国失去了一名卓越的战士,战争,让雷利失去了爱他的父亲,让我们再切身地感受小作者内心的痛苦,入情入境地读一读这令人难忘的一幕吧!(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结合图片,体会战争带来的灾难

1、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度里,多幸福呀!可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国家也和平、安宁吗?默读5、6自然段,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画出不懂的地方。

2、交流。引导理解“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3、(播放图片,渲染情境)孩子们,这,就是战争!这,就是在战争中生活的人们!

4、看完了这些图片,此时的你,最想说什么呢?

5、战争中,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们是民族的希望,没有了他们,祖国的明天又在哪里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相信你们肯定有更深的体会。

6、此时,我们是否会和雷利一样,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呼声: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7、让我们和雷利一起向全世界呼吁——(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8、想到那些无辜的孩子们,想到他们那充满了惊恐的童年,让我们把这呼吁读得更响些,传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传到还存在战争的土地上,让那些挑起战争的人,为了孩子们,放下武器。(齐读)

五、拓展

孩子们,相信你们学完这篇课文后一定会思绪难平,请拿出你的笔,把你此时最想说的话写出来。

六、总结

这篇文章带给老师很多思考,我们走出课堂,每个人都应该想想,地球为什么会有战争,我们该怎样制止战争,维护和平?这才是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要和平!和平!和平!不要战争

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讲述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后,他的孩子——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在极度悲伤之余,提笔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情感真挚而又充满期望的信。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声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正义感和爱好和平的愿望。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读完,我都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

由于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教学时,我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补充资料等方式,不断引导学生朗读语段。先由抓关键词体悟“父亲之爱”,到深情范读,以情激情地体会“痛失父爱”,由学生朗读中喷涌而出的对“和平”的呼唤,再自然升华为“战争之恨”,层层深入,自始至终都使学生深深扎根在语言文字中,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见解,也读出方法。整堂课就是以读促悟的过程,与此同时,学生又在朗读中历练了能力、积淀了语感,在过程中体验了阅读的乐趣。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二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反思,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小班化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最好途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立足“以人为本”,运用“以疑导引,细度感悟,动态生成”这一模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会正确读写 “执行、给予、沉浸、凯旋、圣坛、威胁、呼吁、蓝盔、灵柩、弥漫、硝烟、丧钟”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边读边想象、联系生活体验和获取的材料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学生大胆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感悟雷利失去亲人的悲愤、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和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导引、涵咏品味,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家人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对重点句子的品读。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1.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期待入情。

1.播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配乐呈现两组画面:阳光下,孩子们幸福快乐的游戏、生活;接着转换成战争中流离失所、蓬头垢面的儿童。

2.同学们,看了这两组镜头,你有什么感想吗?

[强烈的画面对比,借助视听冲击,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与痛苦,缩小了现实与战争的情感落差,使学生很自然的就会与小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营造解读期待的目的。]

过渡:战争是那么的残酷,他让人们失去了家园,让孩子失去了快乐,呼唤和平是每个人的心声。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二.自主选择,充分展示。

1.板书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的呼声是什么?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难道这仅仅只是一个孩子的呼声吗?)

[“以学定教”,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寻疑、质疑能力。]

过渡:让我们带着这么多的疑问走进文本,走进这个中国孩子的内心吧!

2.自学课文。课件出示自学要求: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诵读、与小组成员齐读等)朗读课文,融入自己的理解。

[“以读为本”,自由选择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进行独特的自身体验。]

3.检查自学情况。

(1)词语。(课件出示)

卓越 维和行动 沉浸 蓝盔 凯旋 灵柩 弥漫 硝烟 丧钟

(2)句子。

请学生自己选择句子朗读,并说明这句话易读错的地方在哪里。教师从课件中截取句子进行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互相评价,在实践中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倾听、评价中充分分享各种教育资源,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时间与同学交往、沟通,得到个别化教育,增加优质教育的机会,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过渡:解决了这些拦路虎,现在就让我们畅通无阻的进入文本吧!

三.合作探究,感悟传情。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师课件出示填空。

1996年11月8日,一个生长在和平环境中的中国孩子??( ),向联合国秘书长??( )写了一封信,信中他深深地缅怀父亲??一个( ),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社会呼吁:( )!

(学生先自由口头填空;接着在小组中互相讲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请个别学生交流。)

[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既可以保证学生的积极性不受伤害,毕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梳理清文本的基本思路,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过渡:同学们,朗读了课文,你知道是什么促使雷利向联合国秘书长发出了这样的呼吁呢?

2.小组合作,讨论原因。

要求:找到相关的句子读给组员听,并讲解找到它的理由,经大家评论后做上记号,交流体会。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和学生一起讨论,对于有困难的小组则教师参与其中进行点拨指导。

[小组合作让学生有了充分展示的机会,在一个和谐而自主的空间,学生可以自由的表达,实行多向的交流,尤其是学困生也获得了更多表现的时机。]

3.交流,抓住重点句子感悟。

句子一: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引导:爸爸与我有个约定,我们约定了什么?

(预设:我们约定在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我们约定到那一天爸爸会把一顶“蓝盔”送给我做礼物。)

引导:从这个约定中,同学们,你能感受到,雷利和妈妈送爸爸去执行任务时的心情吗?

(预设:是的,有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有对爸爸早日回来的期待,有对爸爸执行这样崇高的任务的自豪,有对象征和平的蓝盔的渴望。)

引导:是呀,当亲人远离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时时刻刻地思念着他们,尤其是爸爸将执行这样危险的任务,因此离别更加显得难分难舍了。可是谁都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引读:整整两年了,我们全家一直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忘不了,??生接: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我至今忘不了爸爸对我和妈妈说的一番话??生接:“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至今忘不了我和爸爸的约定??生接: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用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应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情绪的体验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自于教师的投入程度,因此,教师参与其中的倾情朗读,无疑是对学生情感的一次震撼。]

引导:爸爸回来了,爸爸终于回来了!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雷利和他的妈妈该有多么高兴呀!飞机在机场上空盘旋,近了,近了,雷利的眼前出现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

学生想象说话。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了雷利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挖掘课外资源,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更深切的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明白“呼声”的原由。]

过渡:爸爸回来了,将会给我带上象征荣誉和和平的蓝盔。雷利遵守着和爸爸的约定??(课件出示第二句话。)

句子二: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引导:同学们,当你看到这样的一个事实的时候,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深层对话,不但对雷利的“丧父之痛”有了深切体会,更是对雷利的呼声有了更深的理解。]

引导:多么残酷的战争,多么无情的现实。同学们,现在的你,内心最深的渴望是什么?

(预设: “和平”)

引导:“和平”只是你的渴望吗?还有谁?

(预设:我。妈妈。爸爸。在场的叔叔阿姨。全世界。)

引读: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生接:和平!和平!和平!

四.带疑出堂,延情小结。

引导:一个比一个强烈的感叹号,表达了爸爸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但是,同学们,你还能听到爸爸在呼唤什么吗?

小组讨论。

小结:同学们,今天的讨论就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来讨论这个问题。

[“和平”是文本中显而易见的一个话题,国家需要和平,家庭也需要和平。失去了爸爸的家将会被悲痛笼罩着。因此如果联系雷利的“小家”,我认为爸爸还有对雷利和妈妈的思念,对家人的恋恋不舍,对失去了爸爸的孩子的愧疚。因此他的嘴里还会呼唤着家人的姓名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三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设计中,始终重视“以读为本”,突出感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改,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属于书信体文章,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内容感人。但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比较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他们知道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就很难想象出作者雷利的痛苦心境。所以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一个优势,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的广泛性与直观性的特点,让网上的多媒体资源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幸福生活与战争带来的悲惨生活,以极大的冲击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较为深入地了解战争,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从而走进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得到启迪,进而深入文本感受、体验、理解文章内涵。在个性化的畅所欲言过程中促进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的进一步内化。

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很好,掌握了word2000、幻灯片制作、网页制作、画图、校园网络搜索等使用方法。。他们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因此利用网络的便捷和直观性让学生自由的与网络对话,与文本对话,使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能被打动的词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真正领悟到战争的可恶,产生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文本饱含着一个失去亲人的孩子对父亲的深深缅怀和对和平的强烈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催人泪下。

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学习这篇课文,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感悟世界并不太平,激发对战争的憎恶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认知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信的主要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能力目标:利用网络多角度与文本对话并通过联系实际,小练笔、道心声等途径让学生加深感悟。

教学策略:

马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已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引领学生学习此文,让学生在网络世界自由遨游通过对资料搜集、整理、交流走进文本质疑问难,解决问题。

1、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文本内容

在感受“世界并不太平”这部分时,让学生登陆网站,实时阅览当今世界战争现状,以及不和平因素,把网络资源充实到教材中,使小小教材更富立体化。而且再此过程中学生对站争有了更深认识和理解。

2、再现情境,体验感悟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教学的多个环节中利用多媒体再现战争的实况和孩子生活的悲苦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祈盼,对战争的憎恶,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

课堂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在合作讨论交流世界部分地区的局势时,师生平等对话,生生畅所欲言彼此的感受,在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相互碰撞,语言相互补充,感悟相互融合对文本产生更为深刻的感悟。

教学媒体

网络技术、多媒体课件、学生自主搜集的有关战争与和平的资料

(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搜索信息的便捷性、呈现画面的直观性等特点,辅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qing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着。可是,你知道吗?这样安定的生活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1、多媒体配乐播放战争场面及战争中人们的悲痛与无奈。

2、视频出示下列资料:

战争让无数人失去了生命。据不完全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4年3个月,有33个国家参战,卷入战争人口达15亿以上军民伤亡3000多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6年之久,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20多亿人卷入战争,死亡7000多万人。

现代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破坏更加巨大。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3年报告,自1990年至2003年,因为战争,世界有200万儿童死亡,600万儿童受伤或残疾。

3、看到这些,你们想说些什么呢?祈盼和平的降临

过渡:是啊!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他们无时无刻地在,因为和平意味着生的希望,意味着能尽情享受阳光。一位中国孩子,一位曾经被战争夺去父亲的生命、饱尝失去亲人痛苦的孩子,向联合国,向全世界呼唤,他在呼唤什麽?

4、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读完后想想: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着重写了什么?

5、学生上网查看“维和行动”资料,交流解决有关问题:联合国指什么?什么是维和部队?蓝盔是什么?

二、抓住重点语段,感悟文章内涵

(一)、对失父之痛的感悟

阅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痛失父亲”的句子。引导学生寻找表达失父之痛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1、多媒体出示语段

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a、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抓住重点词、句,想象当时的情景。

b、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2、课件出示:(千人迎英雄的场面,并出示录音、字幕:他,是一个精通四国语言的经济学硕士;他,是一个深爱妻儿的好丈夫、好爸爸;他,是一位卓越的维和部队观察员。)

默读课文,找出体会到作者失去父亲万分悲痛的句子划下来,然后读给你旁边的同学听。

[设计意图:“情感体验”是开启文本的金钥匙。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带着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悟课文内容,真正走进文本,所以学生才能动情。]

3、学生进入学习网站,合作学习。(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法指导,进行讨论交流,再探讨朗读进行汇报。)

a、 片段一:(读文——互动质疑——查阅相关资料——谈感受)。体会爸爸对维和行动充满信心。

b、 片段二:(课件出示家人面对父亲灵柩时悲痛欲绝的情境):在情境中感情朗读,感受小雷利的心情,并想象说话:看到这情境,雷利会说什么?

c、 片段三:读文谈感受,在失父的回忆中表达对爸爸的崇敬与自豪。

4、汇报交流

师小结: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个可亲可敬的爸爸,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雷利怎能不悲痛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文章内涵,又联系全文读书内化,突破了难点,从而实现了师生与作者、编者之间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畅游网络,感受世界的不太平。

1、 指名读第7段,自主质疑,梳理问题。

2、资料交流: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很多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你能列举些具体的例子吗?

3、观看伊拉克战争视频、“9、11”事件图片。

a 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浏览。

b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的,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三、再次呼唤,升华感情。

课件出示呼声段落,齐读。

四、延伸拓展,呼唤和平。

1、播放维护和平滚动图片

2、讨论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3、写下自己的心声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与交流,写作迁移让学生明确,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可以是现在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也可以是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从而内化情感,进一步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后反思:

坚持以情为重点,以读为主线。先引导学生潜心涵咏,在揣摩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领悟情感;再指导学生在拓展资源、深层感悟的过程中,学会表达情感。指导学生走入文本进行情感体验,配以学生的激qing,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朗读文本仿佛与作者融为一体,产生了情感上共鸣,从而获得真挚情感。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同时又联系关于战争相关信息,抓住学生的内在多元、鲜明的感受,内化为情感,最后转化为写作迁移训练。

一、以情激qing,引发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情感体验,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苏轼说:“感人心者,莫乎与情”上课开始先让了解战争,顺势引导学生去阅读并寻找战争带给雷利的伤痛。在而后的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用“心”读书,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比如教学“雷利的伤痛”这部分时,我始终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娓娓地叙述着雷利的悲伤:

再也得不到爸爸的疼爱了,再也得不到爸爸的爱抚了,泪水在雷利脸上无尽地流淌,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就是这样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这样一位卓越的军事观察员,却倒在了战争中……;

这一声声带泪的呼唤,这一声声浸满泪水的呐喊,有没有唤醒那些制造战争的恶魔?赶紧读一读课文……

就这样,成功地引导学生把自已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学生在老师深情地述说中,在一次次声情并茂地朗读中,自然体会到了那令我“至今都忘不了”的“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此时次刻,雷利就是学生,学生就是雷利,两者的情感在朗读中产生了共鸣。

二、激qing朗读,呼吁和平

教学“雷利的呼吁”这个段落,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抓住“仿佛”这个词语,通过“透过‘仿佛’,你读明白了什么”来贯穿整段的教学,引领学生明白,“和平!和平!和平!”不仅仅是爸爸的愿望,是妈妈及在场的叔叔阿姨的期盼,更是雷利发自肺腑的呼唤!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朗读是就激qing满怀,情绪高昂,仿佛与作者融为一体。情感,又一次产生了共鸣。

三、深情朗诵,余意未尽

教学描写“世界并不太平”这个部分,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直观教学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忧郁的乐曲缓缓地流淌,大屏幕上播放着残酷的战争画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战争的境界——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斗中,仿佛听到孩子们凄厉的呐喊声。这样,学生自然就体会到了战争的罪恶——教师一字勿庸多说——学生自然就想表达对战争的看法,自然就想一吐为快。

四、直面网络,有效拓展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属于书信体文章,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内容感人。但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比较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他们知道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就很难想象出作者雷利的痛苦心境。所以在教学时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的广泛性与直观性的特点,让网上的多媒体资源将以极大的冲击力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较为深入地了解战争,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同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3、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我”为什么发出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世界里,这里有亲人的疼爱,朋友的关怀,师长的诲,这里有鸟语花香、明媚阳光……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许多孩子因为战争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他们不得不在死亡线上挣扎着,有的失去了自己挚爱的亲人,无家可归。有一个中国孩子给前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信,信中包含了一个孩子对和平的渴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他的心灵呼唤吧!

2、板书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师:雷利在这封信中对联合国秘书长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1、将课文读通读顺,读不通的地方反复朗读几遍。

2、点名读课文,师正音。

三、精读感悟

过渡:相信大家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已经有所了解了,那么他一个中学生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信,发出这样的呼声呢?

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再深入地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作点旁注。

1、学生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2、交流,点拨:

第一层理解:爸爸在执行维和行动中牺牲了,很悲痛。

⑴ 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1~4小节。

师引导概括出:工作出色、爱妻子、爱孩子、热爱和平。

⑵ 练习朗读课文。启发:你认为在读这一部分内容时应带着怎样的感情?(激动、悲伤、骄傲)

⑶ 点名朗读──学生互评:

老师点评:老师听出了激动、悲伤的语气,但自豪的味儿还不够,特别是在第3小节中,当我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中无比的悲伤,但是也为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爸爸而自豪。

⑷ 齐读第3小节。

⑸ 第3小节的结尾处连用了三个“和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借爸爸的口表达了自己热爱和平,迫切希望世界和平的愿望。)

⑹ 教师引读:

所以联合国秘书长对爸爸的殉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名……素质”。

第二层理解:和平之神还没有永驻从间。

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

⑴ 学生交流:

相机出示“世…差异网 chayi5.com…界并不太平──”。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大家可以联系课前的预习来交流。(师点评)

⑵ 学生自由交流:

师点评:看来是个关心时事政治的人;你的课外阅读真丰富;你的预习很充分。

⑶ 演示cai课件:

师小结: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只有铮铮的白骨和成堆的尸骸,它不仅是对生命的摧残,更侵蚀着每个纯洁的心灵。如果你看到了这些场面,你会对联合国秘书长说什么?

⑷ 自由交流。

⑸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课文第5小节:

点名读──集体读。

师点评:看来大家已经读进了课文,与小作者产生了共鸣。

师:如此娇嫩的和平之花怎么经得起战争的摧残,请大家一起欣赏两首小诗《地球的呻吟》、《地球的呼声》。

⑹ 学生选读──集体齐读:

让世界远离战争,让世界充满阳光,充满爱,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唱响《让世界充满爱》。

⑺ 学生欣赏音乐。板书:和平

四、小结升华

师:同学们,为了制止战争,让世界充满爱,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分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八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教学本课应根据课文特点和课文的选编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习得的读书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

教学目标:

1 、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2 、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案例:

一、创新情境,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播放有关依拉克的特别报道。

2、学生自主交流感受。

3、出示句子,并引导理解:

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1)“和平之花”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娇嫩的?

(2)我们的世界还存在哪些不太平的事件?举例说说。

中东战争;美国轰炸伊拉克,中国记者遇难;9 .11 事件美国军用飞机非法侵入我国领空,飞行员遇难……

(3)感情朗读: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孩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 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

4、小结

二、自主探究,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倾述与怀念”部分,找出描写爸爸的句子,体会雷利当时的心情。

2 、自主探究,分组讨论。

3 、汇报交流:

(1)出示“父子分别”与“遗体归来”的画面

(2)出示以下两个句子:

a.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b.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①这两个分别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表达怎样的心情?

②指名试读

③评价

④引导想像:雷利万分悲痛的情景是怎样的? 假如你是雷利, 在这悲痛之时, 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

(3) 爸爸的嘴张着, 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①理解“呼唤”。

②“我”听见爸爸呼唤的是什么?妈妈听见呼唤的是什么?

(4)出示课件,理解句子:

……和平!和平!和平!

①自由读,说说两个句子有何异同?

②体会这两个句子所表达的不同感情。

③齐读

(5)对渴望世界和平的情感的感悟

引导学生找了渴望世界和平的句子,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情感。

出示课件,齐读句子:救救孩子们,要和增,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孩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 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

三、导向实践,深化认识

1、我们作为一名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点什么?

2、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让学生明白,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要以是现在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也可以是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

四、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感受到和平的宝贵。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让我们向联合国呼吁——

齐读:“敬爱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人类家园”

五、课外拓展,呼唤和平

鼓励学生,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对侵略战争的谴责。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以情导读,自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中心。学习中,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得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为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三点:

1、播放伊拉克特别报道,再现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激发了学生仇恨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为后面的教学作了感情铺垫。

2、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设身处地地想像雷利当时的心境,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指导,体会雷利无比悲痛的神情和竭力倡导和平的心声。

3、引导学生把感受化作语言行动,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尊重学生的看法,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学生热爱祖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得到升华。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11 38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