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3篇《将相和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题文联系,理解课题。

2、 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 初步了解课文写什么。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重难点:理解课题。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揭题,解题,介绍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战国末期的故事《将相和》,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个成语来概括’

2、简介时代背景。

出示《七国方位草图》,简介时代背景。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āng)、答应(yī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完成作业本题1。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完成作业2。

(3)查字典,解释带点的字。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理直气壮、负荆请罪、同心协力。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再说说这些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4、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根据过渡句划分段落。

(1)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划出故事与故事间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并根据过渡句或过渡段给文章分段。(提示:过渡句、段一般往下分。)

5、利用过渡句及文中的关键句概括段意。(学生自己概括,交流、汇报。)

第一段写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以械换璧后,用计取回和氏璧并冒死抗争,然后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第二段写蔺相如在秦王以鼓瑟侮辱赵王后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第三段写蔺相如为赵国利益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而廉颇知过即改,负荆上门请罪,两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6、启发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问题,以便教师有的放矢地教学。

7、完成作业本第6、7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个故事,了解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经过以及故事的结果。

2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1、听写生字及本课的成语。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第2-10自然段,同学们边看边想,将这部分内容分成四层意思,每层意思用两个字的小标题来概括。

(3)交流“骗玉”、“解难”、“智斗”、“归赵”。

(4)逐层讲读课文。

a、赵王碰到了一个什么棘手问题?你能用上“如果……就,如果……就”来说好吗?(学生自说。)

b、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蔺相如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你划出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的句子,钻研一下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想好了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板书:愿意,如果……就,如果……一定,理直气壮,撞碎,举起等。)

c、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归纳:在赵王为难之际,蔺相如挺身而出出使秦国。从蔺相如取回宝玉拿在手中到理直气壮地揭露秦王,从扬言要把“脑袋和宝玉一块撞碎在柱子上”到巧妙地想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这一系列语言动作,都表明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大智大勇)。

d、指导朗读:指导学生用理直气壮、大大方方的语气读蔺相如与秦王的两段对话。

c、故事的结果怎样? (板书:归赵。)顺势完成作业本第5题的第1小题:蔺相如之所以叫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是因为___________。秦王之所以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是因为________。

(5)学生参照板书复述智斗经过。小结课文第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了解“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概括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特点。

重难点: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概括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特点。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简要复述“完璧归赵”。

(2)启发谈话:秦国骗取宝玉失败后,不肯善罢甘休,因此又生一计。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二大段,了解这件事的起因、发展、高潮。

2、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大段,边读边思考:这一大段可分几层? 将每层的意思用两个字概括成小标题。[赴会(第11节),勇斗(第12~13节),返回(第14~15节)。]

(2)默读第一层,思考:秦王又生出什么计谋,目的是什么?蔺相如为什么决定赴会? (根据课文内容,用‘‘为了……”的句式回答。)板书:赴会。

(3)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是怎样和秦王作斗争的?请学生划出有关句子,仔细研读,想一想,蔺相如是靠什么在渑池会上再次斗败秦王的?板书:勇斗。

(4)齐读第15节,小结后板书:返回。

(5)让学生根据板书试说这个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尾。教师小结本段内容。

3、独立阅读课文第三大段。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划分层次,列小标题。

不服(第16节)——回避(第17节)——和好(第18节)。

(2)重点研读蔺相如对手下的人说的一段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蔺相如为什么要回避廉颇。

(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要负荆向蔺相如请罪?

(4)将相和好的基础是什么?

4、课堂练习:(出示“负荆请罪”幻灯片)想一想,廉颇向蔺相如请罪,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试写一片断。

5、作业:修改课堂练习。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 复习字词。

2、简评人物,指导完成作业本第8题。

3、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 简评人物,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及本课的成浯。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导简评人物。

(1)同学问互说蔺相如、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细说人物简评与人物的品质特点两者的区别。

(3)学生试写人物简评(蔺相如、廉颇中任选一个),集体评议并修改。

(4)完成作业本第8题。

3、总结全文,理解三个故事间的关系。

教师边指板书边总结:“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赵秦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斗争中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艰险,抓住秦王弱点,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为赵国立了功,因而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高,引起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后来蔺相如以高尚品德感染厂廉颇,廉颇知过就改,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二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爱国思想。

2、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描写,通过朗读感悟,初步体会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重点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初步感受廉颇居功自傲、知错就改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整体感知

1、揭题:这节课咱们继续我们的历史文化之旅,请大家齐读课题。

2、交流: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想知道在这次历史之旅中,你“遇”到过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对课文有了哪些简单了解。(板书:蔺相如 廉颇)

3、小结:课文围绕“蔺相如”、“廉颇”这两个人物,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记叙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经历。

二、切入,直击冲突处

1、文中有个句子让我们感觉到了将相的不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个句子找出来。

2、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3、自由读句子,你读出了什么?

4、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气量狭小、居功自傲、耿直爽快、英勇无敌的多维形象)

5、在老将廉颇看来,蔺相如的官职做的比他大,就靠着一张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板书:嘴 ?)

6、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 看看这张“嘴”有何特别之处?

三、品读,感受蔺相如

(一)研读“完璧归赵”,感受“无我”

1、默读文章第一部分,画出“完璧归赵”中这张“嘴”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读了之后想想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2、交流,找出蔺相如说的话。(其中有个转述句,要学生试着改为蔺相如直接说的话。)

3、比读一、三句:

出示句子: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⑴对比着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两句话,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吗?(蔺相如先对赵王信誓旦旦地承诺“一定把璧送回来”,现在却对秦王说“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怎么回事?)

⑵“理直气壮”什么意思?他为什么敢“理直气壮”地威胁秦王?(引导学生感知蔺相如有敏锐的洞察力,他看出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和十分喜爱和氏璧,体会蔺相如的机智,持璧在手,底气充足。)他不理直气壮行吗?

⑶你觉得蔺相如这个人怎么样?

⑷指导朗读。你来“威胁”秦王试试看。

4、比读二、四句:出示句子: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⑴我们再来对比着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两句话,你又发现了什么?

⑵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蔺相如都是在骗秦王。)

⑶蔺相如为什么要骗秦王呢?你读出了什么?

⑷指导朗读。现在,我就是秦王,和氏璧在我手中,谁能从我这骗去?

5、品读第五句:

出示句子:

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⑴读一读,你又读出了什么?

⑵“大大方方”怎样理解?

⑶当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完这番话,等待他的很可能是什么?为什么?

⑷面对强大而不讲理的秦王,面对很可能到来的死亡,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大大方方”呢?(引导学生体会,已经完成了赵王交给的任务,不辱使命的蔺相如此刻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⑸来咱们一起放声读一读,读着读着,立在你心中,站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个人?

6、讨论:蔺相如把生死都置之度外,他为的是什么?

7、小结:为了保住国家的利益,蔺相如能够忘却个人的生死,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国家利益而“无我”的人(板书:无我)

(二)研读“渑池会见”,感受“无畏”

1、接下来,我们品读“渑池会见”中的那张“嘴”, 请大家自由读文章第二部分,看看这时站在你眼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2、交流:这时站在我们眼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你是从哪读出来的?

3、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4、你从哪里感受到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5、指导朗读。现在你就是机智勇敢的蔺相如,你来逼逼不可一世的秦王。

6、思考:蔺相如为什么再次把生死置之度外,用命去逼秦王击缶?

7、师述: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能够不顾个人的安危,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而“无畏”的人(板书:无畏)

8、齐读。让我们一起勇敢地逼逼秦王。

(三)研读“负荆请罪”,感受“无私”

1、仔细读读“负荆请罪”中的这张“嘴”,从蔺相如的话语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出示句子: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3、“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

4、敢骗秦王、敢逼秦王的蔺相如为什么要避着不如秦王厉害的廉颇呢?他到底怕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

5、他时刻想到的是什么?

6、指导朗读。

7、师述:为了保持国家的安定,蔺相如时刻想到的是赵国、赵国,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定而“无私”的人吧。

8、我们再来看看廉颇的话,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吗?从这张嘴的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

9、师述:蔺相如靠的那仅仅是一张嘴啊,他是以他的生命做代价去骗秦王,去逼秦王。尽管他没有出入刀光剑影的战场。但他用他的唇枪舌剑,他靠他的“无我”“无畏”“无私”为赵国保住了利益,维护了尊严,保持了安定!

四、回归,感受廉颇

1、读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你对廉颇有了新的认识吗?(板书:知错就改)

2、“负荆请罪”什么意思?这里有个细节“脱下战袍”,“战袍”对将军意味着什么?廉颇为什么要脱下这身象征着荣誉、身份和地位的战袍?

3、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爱国)

五、总结,体会和为贵

1、因为爱国,战功赫赫的廉颇将军能负荆请罪,也因为爱国,勇敢机智的蔺相如虽不怕秦王,却处处避着廉将军。因为他们知道,和则万事兴,和则国家强,和为贵啊!(板书:爱国)

2、齐读最后一句话。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二、重难点:

(1)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三、教学方法:

自渎感悟,讨论交流。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发预习内容)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1)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2)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清脉络,概括段意。

(1)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4、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导入新课

1、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预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谁来读一读?

2、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

(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3、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愿意承担这个重任吗?

二、解析“完璧归赵”

(一)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1、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2、自己就近找有相同体会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

(二)集体交流,深化认识。

1、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点拨要点:

(1)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

a、为什么非常着急?

b、生体会秦赵双方实力差距。

c、想象一下赵王能急成什么样,谁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

(2)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b、加思索便成竹在胸,读一读这句话,想想强调哪些词,才能读出这种胸有成竹的从容。己先练一练。指名读。

3、教师小结。

4、蔺相如与秦王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生阐述结论,师追问:课文中哪些描写表现出了这一点,要言之有据呀!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点拨。要点:

A、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a、理直气壮”什么意思?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b、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c、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B、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这句话中有一处细节充分体现了蔺相如不仅胆大而且心细,发现了吗?

(3)体会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衬作用。

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a、王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来看这个重点段,一共三百来字,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来写秦王,作者这样写秦王,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呀?

b、认为这样安排不合适的请举手,认为这样安排挺好的请举手。好,真理愈辩愈明,我们开一个小型辩论会,请大家各抒己见。

c、学生讨论。

d、这样的描写故事中还有吗?读一读,你有什么感悟?

5、读完这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你会怎么劝廉颇呢?谁来说说?

三、解析“渑池会见”

1、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大夫,不久,他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如廉颇所言:“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呢?”

2、见时廉颇并不在现场,你能不能给他讲一讲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为了让大家更能入戏,请你从“赵王、赵王侍从、赵国大臣”这三个角色中选择一个,以这个角色的口吻给廉颇讲讲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帮他分析分析蔺相如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了哪些过人之处。

学生根据发言提纲准备发言,师巡视。集体交流。

3、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为什么?

4、自己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四、小结全课

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感悟,探究,我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仅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胆识。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以后定然会明白这一点,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下课。

第三课时(展示课)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上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到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负荆请罪”

1、个故事,勾画语句,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顾全大局。

2、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作,交流。

(二)理清课文条理。

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其中一则小故事。

三、总结提升,课后延伸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为什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板书设计:

将(廉颇) 相(蔺相如)

百战百胜 完壁归赵 机智勇敢

勇于改过 渑池之会 不怕牺牲

不和

负荆请罪

以国家利益为重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将相和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1 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