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4篇《《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篇一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2.自制生字词卡片。

3.学习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一)情境导入

1.谈话: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并正音:子读zi)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2.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谈感想)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以课件燃起学生对孔子的景仰之情,并为全文的学习创设情境。】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请学生推荐班内一两名朗读好的同学当“老师”,检查同学们课文的朗读情况。

4.感知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披文入情,缘情悟文,舍其一,语文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

(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3)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3.引入: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四)朗读感悟

1.生自由练读。

2.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3.师引读。

(五)演读感悟

1.分小组演一演。

2.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演读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真情面对人物形象。】

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袋或引用名言谈孔子和老子)

(六)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了儒家、道家学说。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闪光的金钥匙”这一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学习合作小组,走进孔子,老子。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

教学难点

1、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风尘仆仆”等词语。

2、孔子和老子品行的感悟。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孔子的生平、名言等资料。

2、预习课文,对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的三千弟子手捧竹简,齐诵论语的宏壮场面大家还记忆犹新吧?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世人所喟叹。哪位同学也能给大家诵上几句孔子的名言呢?老师也积累了不少呢,听听你是否也耳熟能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被记录在《论语》这部书里,建议同学们课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来读论语,一定会受益匪浅的。(设计理念:这既调动了同学们学习文章的热情,又将古典文学潜移默化的植入孩子的心灵深处,为之自豪骄傲的同时,我们何不一起来亲自感受一下呢!听听读过论语的孩子的娓娓道来,让其他在座的孩子们刮目相看、啧啧称赞,老师的侃侃而谈和对论语的钟爱,又让很多孩子感觉到似曾相识。)2、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有哪些贡献呢?请同学们打开课后的(资料袋),我们一起学习了解一下。今年的奥运圣火传递山东站就在孔子故乡曲阜传递呢,这是我们山东人的骄傲。3、在两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世界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使他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与他的优秀的品行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孔子拜师,齐读课题。看看通过孔子拜师这个小故事,你能从中了解到孔子的哪些优秀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具体语句或事件能反映出孔子的崇高品行?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可以边划边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想。(设计理念:“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也要和爸爸妈妈一起读论语,我们也要去感受论语,我们也要去认识孔子,去找寻孔子的足迹,去了解学习孔子的优秀品行)二、学习新课1、决意拜师——谦虚好学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这一段告诉我们孔子当时是个什么样的人?(远近闻名 知识渊博)渊博的意思?可他仍然(决意拜师)可以看出孔子的什么优秀品行?(谦虚好学)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的谦虚好学也可见一斑了。2、拜师途中——不怕吃苦在(拜师途中)孔子都经历了哪些艰辛,遭遇了哪些困难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划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大屏幕句子。我们文登到威海就有一百里的路途,坐客车尚且需要一小时的路程,而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有十倍这样的距离,可谓是(千里迢迢)。那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他可能要徒步经历严冬或酷暑,可能要顶着狂风或骤雨,饿了就——,渴了就——,困了就——,是啊,干粮吃完了就摘野果充饥,渴了就到河边小溪里喝几口解解渴,困了就倚着大树或者墙根合合眼,这样在露天吃饭露天睡觉,用书上的成语说可真是(风餐露宿)啊!字典里的意思就是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天黑了,孔子你就停下来休息休息吧,等睡足了,天亮了再走吧,行吗?因为想早点见到老师,学到知识,于是他不分白天黑夜的赶路,用书上的成语来说是(日夜兼程),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知识的迫切心理,还有哪个词可以看出拜师途中的不易和艰辛呢?“终于”,表现了孔子的什么品行?(不怕吃苦)是啊,短短的一句话,把孔子为了求知如饥似渴,从而不畏艰辛的品行表现的淋漓尽致,请同学们通过这些词语体会孔子的心理和情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自由练习读、谁想读给大家听,她读得怎么样?那你读一读,还有谁来读?她读得怎样? 好,你们想得很有道理,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这段话。有感情朗读)(设计理念:通过感受文登、威海与曲阜、洛阳的路程差距,懂得千里迢迢;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懂得风餐露宿和日夜兼程,这恰好与孔子平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思想巧妙结合,彰显孔子不怕吃苦、志在求学的品行。)3、初次会师——彬彬有礼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不怕吃苦的精神和对知识的渴求,最终到了洛阳,见到了老子,(初次会师)这时候的孔子是什么样子的?(风尘仆仆)这个词语可以看出他满面困色和土色,不远千里饱经了风霜,历经了艰辛啊。老子呢?此时,你们就是风尘仆仆的孔子和白发苍苍的老子,你们俩见面了,请同桌两个练习表演朗读他们见面的情形,哪两位同学愿意到台前来表演一下这两位大圣人的伟大相遇。刚才这两位同学的表演颇有两位伟人的大家风范,大家热烈的掌声就给他们的表演做了极大的肯定。请看大屏幕上出示的字条中,有哪两对近义词,(着重号)真是火眼金睛啊!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同学们再读,品味一下他们的细微差别。迎候和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但迎候含有迎接的意思,等候却不表达迎接的意思,我们把这两个词互换好不好?为什么?结合当时的语境,谈谈你的理解。对,老子说我在这儿迎候是出于对客人的礼貌,而孔子是晚辈向长辈致谢就不能说老子还迎接他,看,老子孔子的一言一行、一行礼和再行礼都足以看出他们身上所具备的什么样的优秀品行?(彬彬有礼)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呢?大概、老人家、您、请、多谢等等,这些举止言谈都足以彰显他们彬彬有礼的优秀品质。(设计理念:终于见到了老子,通过孔子的“您、请、多谢、大概、老人家等等”言语和一行礼再行礼都生动的诠释了他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观点,那么孔子“彬彬有礼”的品行,学生就不难接受和理解了。)4、老子说孔子研究学问并不比自己差,(老子的谦虚)可孔子仍要拜他为师,这也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了,孔子自己对此是如何做出解释的?大屏幕显示这段话,指名读,用一个四字词来概括是(学无止境)联系你的生活实际,结合生活中你周围的亲人、老师、朋友、同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或体会。是啊,孔子这样的大教育家都能向别人虚心求教,何况我们小学生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读完中学大学还有研究生,参加工作后还得不断的学习进修,我们只有学习孔子的谦虚好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勤学好问,广泛大量的阅读,才能学有长进!送给大家一句话,请看大屏幕:(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设计理念:整个故事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孔子自己对此也做出了学无止境的解释,同学们也联系实际生活中自己身边的亲人`同学`朋友的事例,再结合着孔子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很好的体会并积累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名言警句。)5、拜师求学——勤学好问从此,孔子(认真求学),每天不离老师左右,不懂就随时请教,可见他(勤学好问)的美好品行,如果用孔子的名言来说,孔子怎么学?  生: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后习题)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好的学习方法。6、传授学问——诲人不倦老子则是如何把自己的学问传授给孔子的呢?(毫无保留)由此可见老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诲人不倦)(设计理念:课文结尾处,更是表现了孔子和老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的崇高品行,并巧妙的通过“随时请教和毫无保留”这样浅显易懂的词言简意赅的将其表达出来,此时借助课后孔子的名言将孔子好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拿来借鉴学习是不无裨益的。)7、总结全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课文的最后一段,请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他们品行的两个词语,将这个句子补充完整。谁想上台来填写(谦虚好学   诲人不倦)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三、巩固积累大家看,这节课我们积累了这么多的好词佳句,想不想赶快记住并且运用它,那就让我们齐读两遍,看谁记得最快最牢。四、布置作业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道家学说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课后去搜集他们的一些故事,去感受一下这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吧。  五、板书设计13 孔子拜师决意拜师——谦虚好学拜师途中——不怕吃苦初次会师——彬彬有礼拜师求学——勤学好问传授学问——诲人不倦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篇三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

①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搜集孔子、老子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紧扣课题,引入新课

①教师提示课题:17、孔子拜师。

②感悟题意。

a。用自己的话把题中暗含的意思表达出来(年轻的孔子拜学问渊博的老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

b。扣题质疑。

估计学生质疑:孔子是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拜师?怎样拜师?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①认读生字。

a。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b。指名认读生字。

②给生字找“朋友”。

a。给这些生字组词。

b。读词语。

细读课文,解难释疑

①孔子是怎样的人?

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资料袋”及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研读课文。

②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

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来理解。

课件重点出示:

a。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b。曲阜到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才走到了洛阳。

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从第一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外作业

①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②摘抄孔子、老子的名言。

第二课时

复习词语

①卡片抽读。教师将词语卡片随机抽出,指名学生认读。

②组内检测。小组内模仿教师的方法,互相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

朗读感悟

①自由读课文,把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读给同桌听。

②展示读课文,同桌互读互听,互提意见。

③表演读课文,把文中易演的内容在朗读的同时加进动作。

④品读升华。听了刚才的朗读,你对孔子、老子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指导书写

①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出书写生字的注意点,如,“迎”字不要多一点,“尘”字上面的“小”不要带钩。

②请书法好的学生到田字格内范写生字,注意生字的结构特点。“仆、授”等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③学生写字并写词语。

布置实践活动

①活动总动员。孔子、老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开展一次活动,去了解一下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去感受一下这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②活动筹备。

a。命名。根据教材提示,你想了解生活中的哪些传统文化?学生根据自己准备了解的内容给本次活动命名。

b。组织。自由组成合作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担任组长。

③拟定活动计划。由组长组织讨论,共同拟定本次活动的计划。

④交流活动计划。

课外作业

按照商定的计划开展活动。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认写生字。

2、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交流资料

1、师引入课题:

问: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孔子拜老子为师的事。

2、老子是我国历史上了不起的思想家,孔子则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谁对他们有所了解,赶紧介绍给大家。

3、生介绍。(再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并认记“丘”。)

4、看来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学问,了不起的大学者。那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去了解。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哪段?这部分主要讲的什么?

2、生汇报交流,师总结:

孔子绝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

3、问题探究,引入对全文的品读:

师提问: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思考、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

1、齐读一段,提问思考:

⑴ 老师提出阅读要求:

课文一来就向我们介绍了孔子当时的地位及拜师的原因,齐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

⑵ 有了这些了解之后,你觉得孔子怎么样?

⑶ 自己再读第一自然段,看你还能有什么了解和收获。

2、反复品读,揣摩词句:

⑴ 师引入:

决定拜师以后,孔子便毅然赶往洛阳,一路上历尽艰辛,孔子最终来到洛阳,拜师成功了吗?我们一起细细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⑵ 提问:这一段写得很详细,用词十分准确,请你自己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再结合书上的内容,看你能不能说说词语的意思。

⑶ 生读文、勾画、体会、交流:

① 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提问:为什么如此艰辛,孔子仍要不远千里去拜师呢?你从这些感受到孔子都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② 分角色朗读对话,说一说通过朗读感受到他们说话都怎么样?

(谦虚礼貌)

③ 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Ⅰ 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Ⅱ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① 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② 多谢老师等候。

老师讲解“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生体会: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迎候”这个词让你对老子有了什么了解?

“多谢老师等候”换成“迎候”好不好?为什么?

3、齐读三段:

⑴ 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⑵ 说说通过学习了这一段,你对孔子和老子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⑶ 谁能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对孔子和老子的认识完整地说一说,先练一练,再举手汇报。

三、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

(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四、再读全文,再感受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

1、认字,并提示重点字音。

迎yíng

等děng

品pǐn

2、组词竞赛。

3、学字:

重点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没有一撇,或一横。

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

境:右边是“竟”。

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

4、学生说说其他字应该注意些什么。

5、练习。

二、交流名言

1、书上的名言:

⑴ 读一读。

⑵ 背一背。

2、组交流收集到的名言,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组推代表交流。

第三课时

(综合性学习)

一、教师激情导入

1、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你都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

2、生举手汇报。

3、进一步指出:传统文化不一定都是很古的,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它就在我们身边,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4、设疑进入课文中提示:

到底都有哪些呢?课文中给我们例举了。

二、自学综合性学习

1、自己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你觉得提示了哪几个方面?请用笔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师:板书分类)

3、师生扩展开再说一说。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1 48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