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5篇

发布时间:

感悟少年 篇一

1、听了少年这个故事,吴王明白少年讲的故事所饱含的道理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恍然大悟”,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A指名说 这么一个故事与吴王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呢?(它与吴王攻打楚国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你理解得很透彻,走到吴王的心里去了)

吴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他身后的隐患又是什么?(完成板书 吴国攻楚,诸侯在后)

(出示春秋形势地图),同学们,你们看,当时的楚国在离吴国很远的地方,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必须千里迢迢、长途跋涉,势必造成后方空虚,周边的邻国就可以乘虚而入,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呀!

这不正是课文第一节中大臣劝说吴王的话吗?一起来读读。出示“吴王准备出兵……后果将不堪设想。”

吴国的人民要遭殃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吴王的王位也将不保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要国破家亡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后果这么严重,可当时的吴王听得进大臣们的劝告吗?(继续出示吴王的话)谁来读吴王的话?指名读。

(评读:真是固执呀 真是太霸道了 高高在上,惟我独尊)

可是听了少年这一番话,出示引读最后一节。吴国的黎民百姓就此避免了一场厄运。

B后悔自己的行为,

C感谢少年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注意说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正确听写“螳螂捕蝉”故事中的关键词语,能借助这些关键词语复述寓言的主要内容,感悟句子的特点;理解寓言借助故事来说明事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3、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知道吴王为什么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体会少年巧劝吴王的决心、勇气和智谋。

5、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进一步渗透“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大语文学习观。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中的第1、2、3点。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中的第4点。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正确朗读课文,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

1、上课铃响之前播放动画片《螳螂捕蝉》。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10、螳螂捕蝉》,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注意要说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后,播放中国水墨画动画片《螳螂捕蝉》,优美的音乐、意境深远的水墨画、想象丰富的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复习时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是要语言连贯,这样既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又训练了“说”的能力。

二、复述“螳螂捕蝉”

1、过渡:《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就是讲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大道理,这则寓言又讲了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大道理呢?先听写四组词语。

2、一组一组地听写: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眼前的利益隐伏着祸患

3、课件出示以上词语

⑴核对听写情况

⑵朗读这些词语

⑶教师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听

⑷学生借助词语和插图,复述“螳螂捕蝉”这个小故事。(一遍)

⑸学生复述,交流评价。

4、总结:小故事——大道理

设计意图:《螳螂捕蝉》这则是课文的重点,我就把它调整到第一步来完成。为了完成复述的学习目标,我设计了先听写关键词,在听老师复述,最后学生复述的。方法,这样做学生能经历听、说、读、写、看图、思的学习活动,我希望能起到一箭多雕的效果——检查字词、了解寓言内容、体会寓意、复述、感知寓言特点和阅读寓言的方法。

三、理解“恍然大悟”

1、过渡:吴王听了这个故事后,又是怎样呢?(恍然大悟)

2、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⑴理解“恍然大悟”。

“悟”是什么意思?“大悟”呢?吴王明白了什么?

“恍然”什么意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吴王的话?试试看。

⑵这一段与前面的那些语句相照应,找出来读一读。

相机理解“处死”、“死命令”、“固执”……体会的吴王的固执,大臣的着急,吴国危险的处境。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恍然大悟”组织教学,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语的具体所指,并联系有感情地朗读吴王的话。然后,联系全篇,很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

四、品味少年之“智”

1、过渡:大臣劝阻无用,吴国正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站了出来,成功地劝阻了,挽救了吴国。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吴王改变了主意呢?

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少年的语句,说一说你的体会。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⑴“拿着弹弓、转来转去”“三个早晨”说明了什么?“毫不介意”什么呢?少年在意的是什么呢?

⑵“终于”能表现少年怎样的心情?

⑶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心理,练习感情朗读。尤其是吴王的心理变化。(关心——好奇——大悟)

⑷探究小结:“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三天中看见的趣事吗?(联系时间、地点、弹弓等体会少年的智慧)

设计意图:理解少年的智慧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在来品悟,自然会轻松一些。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三个词来交流,并用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深入吴王和少年的内心,感悟少年规劝的巧妙。

五、积累中华成语

1、总结寓言“螳螂捕蝉”。

2、联系“围魏救赵”从反面理解“螳螂捕蝉”。(魏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直接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魏军只好回军救援,解了邯郸之围。)

3、激发谈话: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语就是其中最耀眼的精华!成语大多只有四个字,或记载着一段历史,或蕴含着深刻道理……你知道那些成语呢?说说看。

学生交流后出示成语先说说你听说过那些,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再齐声朗读。

4、结课,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成语“螳螂捕蝉”,也认识了这么多的中华成语。然而,这些只是冰山一角,只是沧海一粟。同学们,你想学习更多的成语吗?建议大家阅读课外书籍——(出示书籍封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属于总结和拓展部分。我有“螳螂捕蝉”讲到“围魏救赵”,再到更多的成语,学生对成语这样的传统文化会越来越向往。此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的作业,自然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教学案例螳螂捕蝉 篇三

教学案例

回想《螳螂捕蝉》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教是的施教真所谓“润物细无声”。看似随意轻松地与学生“闲聊”,实是精心地点拨,抓住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进行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学生从愿意学、喜欢学到离开了教师也能学;教师因势利导,给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结构”。

现就本课的教学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初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但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自读课文时,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正确、轻声地朗读课文,并且强调要正确、轻声。在学生自由朗读后,由于课文比较长,教师引导学生挑选两节重要内容读读,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选择9和11自然段作为重点引导学生认真朗读。

师生互动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教师应该更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在关键处点拨,为学生练习扫除障碍。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初读检查方式改变以往的“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对照要求评价”的模式,而是让学生在读之前,对自己提出要求,让同学评一评,同时也让读的学生自评,而且再次提醒,引导学生在听别人读一遍的时候自己也要读一遍,要记住别人在读的时候也要跟着读(默读)。这样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情感,引起学生求学的乐趣和学习的热情。

学生自己思考所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读去想,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交流。如在精读课文时,教师先出示要求:精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关键的词语,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推想一下它们在课文中的具体意思。,每个同学可以重点准备两三个。且点拨提醒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精读课文就是逐词逐句地读,关键词语在一篇课文中只有几个,要找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后,再以有关句子为例子展开讨论交流。

“议”就是让学生讨论,这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时老师也参加议论,及时了解情况,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重点处、疑难处作重点讲解。如本课教学中,学生提出疑惑:侍奉吴王的少年为什么可以在后花园随意走动?围绕这个疑问,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教师也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当楚国也作好了准备,你再去攻打楚国,你就不会强大。”当然,也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甚至是与文本完全相反的观点来进行讨论,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思考。

总之,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以及积极探索的态度,善于使用简洁明快而富于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求学的乐趣和探索的热情,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出现了乐学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与同学分享。

明白道理 篇四

过渡: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避免了血鱼腥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有如此大的作用呢?

1、出示故事,指名读。(第9、11节)(读得字字清楚,读得字正腔圆)

2、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故事,留意描写蝉、螳螂、黄雀动作、神态的字词,想一想,它们在想些什么呢?

3、交流

(1) 谁来说说那只蝉?指名,它在想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评点后再指名读,着重读好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让它高枕无忧呀 边吃边唱,真叫一个逍遥自在呀 你把这只得意的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大家眼前。)

(2) 谁来继续交流螳螂?它在想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螳螂:一拱、一举、一捕,生动刻画了一只急切觅食螳螂的模样。你想怎么读?

如果能加上螳螂的动作读,就真的绘声绘色了。谁来读一读?(重点落在急切)

(3)黄雀:它在想什么?指名读。(既吃螳螂又吃蝉,一箭双雕)

4、它们的想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你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呀!)

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隐伏”是什么意思?

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身后的隐患又是什么?(说螳螂的时候,板书黄雀在后)

引读:蝉悠闲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

螳螂一心想着捕蝉,却不知道——————

黄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却不知道——————

它们都——————却没顾到——————

5、它们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板书)呀!

这个故事的确很有意思,连身为一国之君的吴王都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让我们也来学着少年,根据老师的提示,绘声绘色地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出示:动词提示)

螳螂捕蝉读后感 篇五

《螳螂捕蝉》读后感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近,我阅读了《螳螂捕蝉》一文,读后,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讲吴王下定决心攻打楚国,谁来阻挡它,他就把那个人处死。后来有一位聪明的侍卫官借用了《螳螂捕蝉》这一个故事来劝免吴王,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文章中的那位侍卫官真聪明,他匠心独运,适当地借用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来劝免吴王。他这样说非常巧妙,用了一种“借物暗喻”的手法,生动准确地用《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来比喻吴王。这样一来,他既避免了与吴王正面发生冲突,又不引来杀身之祸,还有更重要的是他这样说起了劝免的作用。

读了这篇文章,我从螳螂、蝉、黄雀的身上学到了一个不要只 m.1mi.net 想到要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没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危险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像“螳螂捕蝉”那样。现代社会中有的人为了生活好,能挣到大钱,就千方百计地想出了许许多多对人们有害的主意。有的在街上行骗,有的乱捉乱捕野生动物,有的甚至不顾一切地乱砍乱伐树木``````它们就只顾着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种种危险,乱捕乱捉,乱砍乱伐``````最后,社会变得混乱,坏人无处不在,环境也大大受到了破坏,到时候的人类,也只能生存在一个社会混乱,环境污染的黑暗世界里,再也看不到?光明?了。有的人挨不住了,也都纷纷向生命举上了一面面?白旗?。还有,有一些人平时很喜欢饮酒,他们自认为这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自灭?。它们就只顾着眼前的好处,不听别人的劝告,最终只好后悔了。因为酒是一种害人的?杀手?,人饮多了,胃就会遭到严重的伤害,人体也会变得衰弱很多。它们这样饮,不但浪费了金钱,而且日久生长,最终自己受不住了,也会自己毁灭自己。

读了《螳螂捕蝉》一文,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但要顾眼前的利益,而且还要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种种危险这个道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只有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活得快乐,活出自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1 5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