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优秀9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9篇《《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篇一

教材分析:

这首诗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等词语。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通过课外更多的中国著名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歌曲磁带、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歌内容,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道城墙建造了2000多年,是人类历史上建造时间最久的建筑;有一条河开凿了1779年,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久的人工河流。沐千年风雨,历世事沧桑,它们的名字将永远地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上。有谁知道这道城墙的名字?

(出示万里长城的图片):让我们大声地说出这道城墙的名字!万里长城!有谁知道这条河流的名字?

(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让我们骄傲地呼喊这条河流的名字!京杭大运河

(出示填空:万里长城_________。京杭大运河_________。)那么这位小朋友看到的长城和运河究竟是怎样的一番壮丽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驾驶谱写不朽创造绸带

曲折蜿蜒嘉峪关奇迹

(1)指名读。

(2)说说字音、字形上需要注意的地方。

峪:读“yù”。

嘉:上半部是“士”。

创:左半部为“仓”。

不朽:指诗歌千古传诵。

谱写:编写歌谱。

(3)齐读出示的生字词。

3、再读课文,读通顺。

4、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奇迹”讲了哪些内容?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

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齐读。

四、作业设计

1、用钢笔描红。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驾驶谱写不朽创造绸带

曲折蜿蜒嘉峪关奇迹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二部分。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运河”比作“绸带”,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课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这两大奇迹吗?

2、总结:今天,我们乘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其实,祖国的奇迹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多音字组词。

行xínɡ()曲qū()折shé()

hánɡ()qǔ()zhé()

zhē()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长城(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古代劳动

运河(绸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篇二

今天开始了《长城和运河》第一课的教学,上课前后翻看了很多资料,对长城和运河的知识也更多的认识,对于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我做了些思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地位在读通课文读流利,完成生字新词的教学。

带着这样的思考开始了我的教学,今天感到欣慰的是课堂上为了上出文本的体裁——诗歌的味道。

1、孩子们在自由读完课文之后,我请孩子们决定请几名同学来读课文比较好,孩子们说出要两名同学自然也说出了其中的缘由,课文写了长城和运河两个部分。

这个主意很高,让孩子来决定,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把阳刚与阴柔之美的区别化于无形,非常棒!

2、在多人次的朗读之后,我再次让孩子们比较这两部分文字的异同之处。孩子们发现每小节的头尾相同,我告诉孩子这就是现在诗歌的特点,文字往往是一咏三叹。

3、对于不同的部分,我们师生对比读,在读中孩子们明白了异中有同,在长城和运河的介绍中都是先打比方说明特点,然后在说地理位置和赞美之情。这样几番读来,孩子们不仅把课文读通读畅,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初步感受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运河的柔美动人,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的整齐的节奏和韵律。

简单的处理,抓住了诗歌显著的特点!这里,姐姐强调了“初步”。我很想知道,姐姐明天准备怎么来突破难点——两个比喻句的理解、看图写话的处理、资料介绍的处理?一节课两处言语拓展显然有些吃力。不知道姐姐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两大难题?

生字的教学我借鉴了鸿雁版主帖子中的点子,重点指导了“族”、“蜒”和“驾”。对于“族”,这个生字的出现,我是让孩子猜猜我今天隆重推出的是哪个生字,怎么猜呢?我先写了同类的字施肥的“施”,国旗的“旗’,孩子们兴奋得大叫是“族”。顺势讲了“族”这个字,由“旗帜+箭矢”构成,表示同一旗帜之后的用武器保卫自己、猎取猎物的共同体,即氏族、家庭、民族。

对照自己设定的课堂目标,今天的课堂可以说是成功的。呵呵,给自己加油!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4、观察课文中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挂图,多媒体,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听写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1、2节

(1)课文录音,同学们边听边看:第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读)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引读)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很奇异)

这应该怎么读呢?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找一找,读一读。

(课件出示长城的图片)长城像什么穿行在大地?(板书:像巨龙)

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

引读:

万里长城动起……西到……

她是多么雄伟壮丽。几千年来她谱写了……

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

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4)万里长城是这样一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

引读:运河像……(板书:像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

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学生再读描写运河的这两句。

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

(5)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

再读这两句,你能背出来吗?

(6)朗读全文

配图片,音乐欣赏朗读课文,激发情感。

(7)背诵全文。

三、作业

1、多音字组词

行 曲 折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奇迹 (像巨龙) 动起山海关 西到嘉峪关市 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像绸带) 北起首都北京 南到天堂杭州

课后反思:

长城和运河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一点愧疚

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映像,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可是我现在意识到,班上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这个火只有在今天下午找时间补了。

《长城和运河》的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等词语。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通过课外更多的中国著名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歌曲磁带。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歌内容,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道城墙建造了2000多年,是人类历史上建造时间最久的建筑;有一条河开凿了1779年,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久的人工河流。沐千年风雨,历世事沧桑,它们的名字将永远地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上。有谁知道这道城墙的名字?

(出示万里长城的图片):让我们大声地说出这道城墙的名字!万里长城!有谁知道这条河流的名字?

(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让我们骄傲地呼喊这条河流的名字!京杭大运河

(出示填空:万里长城 _________ 。京杭大运河_________。)那么这位小朋友看到的长城和运河究竟是怎样的一番壮丽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驾驶    谱写    不朽    创造    绸带

曲折蜿蜒    嘉峪关    奇迹

(1)指名读。

(2)说说字音、字形上需要注意的地方。

峪:读“yù”。

嘉:上半部是“士”。

创:左半部为“仓”。

不朽:指诗歌千古传诵。

谱写:编写歌谱。

(3)齐读出示的生字词。

3、再读课文,读通顺。

4、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奇迹”讲了哪些内容?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

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6、 "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1、 指名读, 生评议。齐读。

四、作业设计

1、用钢笔描红。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驾驶    谱写    不朽    创造    绸带

曲折蜿蜒    嘉峪关    奇迹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二部分。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运河”比作“绸带”,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课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这两大奇迹吗?

2、总结:今天,我们乘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其实,祖国的奇迹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多音字组词。

行xínɡ(    )  曲 qū(     )  折 shé(    )

hánɡ(    )     qǔ(     )     zhé(    )

zhē(    )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长城(巨龙)——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  西到嘉峪关       古代劳动

运河(绸带)——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篇五

时 间

2011、2、20

年 级

学 科

语文

说课人

周华

教学内容

长城和运河

共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说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中年级课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识字、写字和进行朗读、背诵训练,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感悟课文意境,重点抓好文中的关键词语。

说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借助图片和有关资料,引起学生的共鸣,感受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从而颂扬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和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说教法

图文结合,形象感悟;课内外结合,立体感悟;美读成诵,深入感悟。

说学法

品读、欣赏、感悟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

有关长城、大运河的图片资料、中国地图

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长城→巨龙    长城  大运河→绸带

作业

设计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一)教材说明

本文是一首饱含爱国怀感的诗歌,全诗讴歌了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颂扬了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 全诗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了赞颂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两部分的结构相同:均运用反复的写法,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三至六行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勾画了长城与运河的雄姿。全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读起来琅琅上口,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篇章。文中有两幅插图优美形象,展示了长城蜿蜓在崇山峻岭间的雄姿和运河在平坦的大地上绵延伸展的动人风姿,有利于学生对长城与运河“奇异的景象”的体悟。

教学主要流程

(一)初读感知。学习本课,教师可以先和学生一起回忆我国古代辉煌的历史,特别是古代伟大的工程,如:长城、故宫、圆明园、运河等,由此导入课题,并出示长城与运河的画面,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与运河的雄奇。初读课文,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不添字、不改字、不漏字、不回读、不读破句。检查自读效果时,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另一方面要引导结合具体诗句,借助文中插图,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如“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等。在学生自学中完成了教学的认识目标。

(二)精读感悟   学习第一部分,教师可让学生先观察欣赏文中长城的插图(或其他音像图片资料),再引导学生读诗文,从“东起……西到……”的诗句,体会长城的绵延万里的特点。教师也可借助地图,显示长城由东到西所跨越的省市,深化学生对长城“长”的特点的体悟。至此,教师可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边读课文边想象长城的雄姿。接着,师生共同交流有关长城的建造、作用、规模、地位等方面的资料,使长城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立体的形象,丰富学生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为突破重难做好铺垫。最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美读把自己体会到的作者对长城的热爱、颂扬之情以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等尽情地表达出来。第一部份的教学重难点也就在学生的美读中游刃而解了。第二部分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可以与第一部分大致相同,首先是图文结合,感悟运河的特点。抓住“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等语句,体悟运河纵贯几千里的绵长和银光闪闪如绸带的柔美。借助地图,显示运河的流域,体会运河的壮观、奇丽。通过指导感情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接着,师生也可共同交流有关运河的建造、作用、规模等资料,使学生的知识和情感体验更为丰富。这也是为解决第二部份的重难点做好辅路的。最后,可以通过美读,把悟得的感受与体验到的情感真切自然地表达出来。如果学生难够感情饱满,情真意切地诵读这部份,我想学生与解决课文的重难点已接近0点。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也水到渠成。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篇六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经典作业设计案例第一单元作业设计总目标1、掌握本单元29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并会用“流连忘返”造句。2、初步学习设问句。3、初步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事物写具体写生动。4、初步学习围绕中心句,对一处景物进行具体描写。5、结合课文《庐山的云雾》,掌握8个表示世间万物十分复杂,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四组成语。6、了解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背诵简称歌,并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7、通过口语交际聊聊春节,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8、背诵《夏日田园杂兴》。9、通过诵读《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和《庐山的云雾》,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1《www.chayi5.com》课《长城和运河》作业设计目标1、掌握本课9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词语。2、初步学习设问句。3、初步学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事物写具体写生动。4、通过诵读《长城和运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经典作业设计案例作业设计设计意图难易程度照样子写句子。例: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1、是哪个好孩子把教室打扫得这么干净?是我们的班长王小华。2、是什么时候刮台风的?是昨天夜晚。学生初步知道设问句的句式,以及句子所要表达的内容。(建议第一课时使用)   ☆☆☆填空。1、京杭大运河是指从__到浙江杭州的古代运河。2、京广铁路是指从__到__的铁路。3、这台晚会是由江、浙、沪三地联手举办的。江指__,浙指__,沪指__。帮助学生记忆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建议第一课时使用)  ☆☆☆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上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巨龙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奇迹 帮助学生记忆课文,并将课文语言内化,同时也允许学生在练笔时加入自己观察插图的内容以及课外了解到的知识。(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观察文中京杭大运河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绸带  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奇迹 连一连。战国       兵马俑    敦煌       汉  墓秦代       颐和园    北京       莫高窟明代       都江堰    徐州       园  林清代      明孝陵     苏州       故  宫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自己的祖先所创造的诸多伟大业绩,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仿照课文,请你来为京广铁路写一首赞美诗。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巨龙穿行在大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起_________,南到_________,京广铁路谱写了______________。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聪慧勤劳的中国人民!通过了解京广铁路,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的伟大,同时学习诗歌体进行练笔。(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仿照课文写一段。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自己的祖先所创造的诸多伟大业绩,同时学习诗歌体进行练笔。(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

苏教版3年级下《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文内容。

3、收集关于长城和运河的有关资料,了解它们的的特点,

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的特点。

2、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图文结合并借助相关的补充资料深入感受 “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

一、导入激趣

1、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 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

(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2、 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说说)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句,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其意思。

(3)思考:作者是以什么方式看长城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看?看到的长城和运河分别是什么样的?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说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3)结合自己的读书理解说说作者的观察点及看到的长城和运河分别是什么样的?

三、精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部分内容。

2、比较句子: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3、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看插图或动画体会理解,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0、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1、指名读, 生评议。

12、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4、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5、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6、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2、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今天,我们乘着作者驾驶的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祖国的奇迹还有许多,如那一座座长江大桥、一幢幢高楼大厦、赶超世界水平的人造地球卫星、令世人瞩目的三峡工程等。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布置作业

板书:

2   长城   和  运河

6700千米      1747千米

像巨龙        像绸带

连绵起伏    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      伸向天边

人间奇迹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

《长城和运河》精彩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媒体:长城、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2、师简介,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城运河。

3、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赞美长城运河的诗歌。出示课题:长城和运河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边听边想: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分别向我们赞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

5、师: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谈。

三、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节

1、媒体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生字组成的词语“驾驶、壮丽、创造、中华民族”。

(1)字音重点:“壮、创”,读准翘舌音、三拼音。

(2)字形重点“壮”:出示形近字“状”进行比较区别。

(3)词义重点:壮丽(查字典初步理解,课文学习中进一步理解。)

2、再读第一节,想一想: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看到了什么?用曲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3、出示句子: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1)做动作表演理解“穿行”。

(2)出示句式: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3)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长城比作巨龙?(板书:像巨龙)

(4)再看媒体,感受“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的含义。(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这不仅仅是形似,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长城更是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的骄傲,激发民族自豪感。)

(5)出示填空: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这真是一幅壮丽的景象。(再次理解“壮丽”)

(6)指导朗读:“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语音前重后轻,语速前快后慢,读出自豪的感情。)

4、同桌共读第一小节。

5、男女生比赛读,挑战读。

6、师引读:万里长城万里长,它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至今仍穿行在祖国大地上。她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板书:不朽)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二)学习第二节

过渡: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运河又谱写了怎样的诗篇呢?

自由读第二节,学习生字组成的词语:丝带、首都、北京、天堂

指名读词语。

(2)出示实物“丝带”,感受银光闪闪。

2、比一比,第二节和第一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出示填空:京杭大运河像飘落在大地。

(2)看图体会“银光闪闪、伸向天边”。板书:像丝带

(3)师补充:运河就像我们的母亲,在她的哺育下两岸的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带着对运河的感激之情读课文的第二节。

3、小组比赛读第二节。

4、找好朋友读。

5、师引读:京杭大运河就像母亲,关怀着天下百姓,浇灌着万亩良田。她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板书:动人)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四、小结复习

1、开火车读生字词语:驾驶、壮丽、中华民族、首都、北京、天堂

2、写字指导“壮”。(注意田字格中的位置,左窄右宽。)

3、小结:长城、大运河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她们一刚一柔,谱写了不朽、动人的诗篇,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拓展作业

(一)拓展

长城、大运河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你还知道哪些也是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出示媒体:人间奇迹)

(二)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2、长城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有兴趣的。同学到课外了解一下。

附板书

长城和运河

不朽动人

像巨龙像丝带

《长城和运河》精彩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驾、驶、壮、谱、创、华、丝、首、京、堂”十个生字,积累“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等词语,正确书写“壮、创、华、京、堂”五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诗歌的节奏。能带着自豪的情感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3、能根据提示填空。

4、了解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知道它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按诗歌的节奏,带着自豪的感情朗读诗歌。

2、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描写长城和运河特点的相关词语。

教学准备:

1、教师方面的准备: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生字卡片、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录象资料。

2、学生方面的准备:收集有关介绍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看长城图、运河图,认识长城和运河。

(1)说出画面上所画的地方。

(2)板书:长城运河

(3)运河:运河就是人工开凿的河道。

2、揭示课题:15长城和运河。

二、初步感知,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句子: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1)学习生字:驾驶、壮

(2)读句子。

三、学习课文,了解内容,指导朗读。

1、读课文,说说:诗中写到的长城和运河是怎样的?并完成课文填空。

2、指导朗读第一节。

(1)观看介绍长城的录像片。

(2)听录音,展开想象,模仿读。(看图,做动作理解:连绵起伏和曲折蜿蜒的意思)

(3)学习生字:谱、创、华。

(4)自由练读。

(5)指名或分组赛读。

3、展开想象,自主学习,朗读第二节。

学习生字:丝、首、京、堂。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读全文。

2、总结:长城和运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让我们牢牢地记住它们。

3、指导背诵。

4、拓展练习: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其他一些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

五、复习字词,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壮”。

3、自行练习,书写其他生字。

板书设计:

15、长城和运河

像巨龙 像丝带

中华民族的祖先谱写了不朽、动人的诗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9篇《《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1 6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