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教案【优秀8篇】

发布时间:

方寸之间高三作文700字 篇一

我很想,很想当一名作家。

八月长安都城,太白持酒斜倚树下,缘月光烛影独自神往,对影,对月,对酒;战乱年代,麻木苍生,走肉遍地,青年周树人回望这半生的荒。唐见闻,毅然披上“鲁迅”的外衣。

李白对酒当歌的飘逸裹挟了年少的我,那个有志青年的毅然无悔深深植根于我心,总会让“作家”这个想法没轻没重地在脑海中浮现,朝思暮想,夜不成眠。

作家,顾名思义,作文论世之大家。我曾幻想过在片纸之上肆意挥洒笔墨,行云流水,游若惊龙;又或是用柔软笔触览遍世间繁华萧索,作出人间温情文字,动人心、暖人情。此情此景,在脑海中循环播放,悄悄藏下一粒火种。

一张不大的纸,却似一片广袤田野,每记下一字,便播下一种,我喜写一“春”,它蓬勃了。

我与文字打交道的时间不算很久。少时记日记,总是不厌其烦地一帧一帧翻看一天琐事,那时还小,世界也小,一的点儿小细节就大过天,声泪俱下,掏心掏肺。现在读来,老脸一红。

通过一个个遒劲有力的文字,我见到商队络绎,听闻驼铃悠扬,“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抽枝发芽。览过大家凌厉笔锋,美国加征高额关税,竖起的贸易堡垒似乎近在眼前。我也借文字到过战火未熄的异乡,看到中国维和军人神情坚毅,果断刚强。

若有来世,我还愿做文人。捧诗书二三卷,踏遍五湖四海,鲜衣怒马,“吟鞭东指即天涯”;亦或简简单单起笔,卸下风花雪月,待阅尽世间百态,凝毕生所感,注入不过方寸大小纸间,喜剧也好、悲剧也罢,不正是文字的魅力吗?

那年那日,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但仍有人仰望星空”。漫天星河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我将理想托付给云,它猫了猫腰,晃向了天。

我想当个作家,说白了,一个善用文字的表达者。我愿以己之能,在这方寸之间,谱出一景如画天下。

走进方寸之间的班会开场白 篇二

走进方寸之间的班会开场白

男:大家好,今天我们xx班召开《走进方寸之间》的主题班会

女:让我们更多地了解篆刻艺术,走近方寸之间。

男:下面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zhòuwén)、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女:让我来和大家说说“篆刻的起源”

A、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三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B、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展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

C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D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男:我们来看看让初学篆刻所需的工具和材料,有练习石,篆刻刀,印泥,印床,砂纸或磨盘,工具书和教材,笔墨纸。

女:初学篆刻,练习石必不可少,比较常见和实惠的练习石有青田石、萧山红、墨绿冻、广西冻石(备注:广西冻石硬度为1左右,质地较软,仅适合18岁以下学生使用)等。

男:初学篆刻,如果是中小学生,可以买价格最低廉的碳钢刀。如果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强烈建议购买硬度更高的白钢刀或者钨钢刀。白钢刀一般硬度在6,钨钢刀(也称硬质合金刀)硬度7,这两种刀是最常见的篆刻刀。至于白钢刀好还是钨钢刀好,不能绝对化,白钢刀硬度低些,但韧性好一些,价格也低一些,而钨钢刀最硬,韧性也会略差一些,价格也比白钢刀略高一些。目前国内用得最多,质量最好的当属四川生产的永字牌刻刀了,永字牌刻刀主要以硬质合金刀为主,永字牌刻刀分好几个系列,有高级型、豪华型、豪华B型、超豪华型、纳米刻刀等几个品种。

女:印泥建议配备两种,一种是普通的打稿印泥(10元以下,如姜思序堂的朱颜印泥),一种是好一些的书画印泥(如姜思序堂的八宝、朱膘印泥等)。篆刻完成后先用普通印泥打出印花,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更改修饰,等全部修好以后再用上好的印泥打出来。

男:初学至少要配备号数不同的砂纸各几张,一般号数(粒度)越小,表面越粗,号数(粒度)越大,表面越精细。如1000号的砂纸就比600号的砂纸更精细。

男:初学篆刻建议至少配一本篆刻入门书籍和篆刻字典,篆刻书籍推荐刘江的《篆刻技法》和吴颐人的《篆刻五十讲》,篆刻字典推荐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篆刻字典》或西泠印社出版的《篆刻常用字字典》,前者从名家的印中搜集字体,后者直接书写,各有千秋。当然网络上也有很多免费的篆刻资料,如篆刻导航网上有各类视频、字体查询工具,都是非常方便和实用的。

女:毛笔 可以选用小楷毛笔,有弹性,好使就行。篆刻写稿用的墨建议用一得阁墨汁或者自己用墨条研磨出来的墨。写印稿建议用连史纸,金石印坊手工连史纸散页,幅面不大,使用方便。

男:印石一、寿山石二、青田石三、昌化石四、巴林石

女:下面请和我一起走进“篆刻名家作品欣赏” 丁敬

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钝丁、砚林,龙泓山人等别号,浙江钱塘(杭州)人。清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浙派创始人。喜好金石碑版,精鉴别,富收藏。曾搜访石刻,着成《武林金石录》。他的篆刻取法朱简,在汉印基础上,常参以隶意,构思安排都苦心经营。篆刻采用切刀法以表达书写的笔意,方中有圆,一洗娇揉妩媚之态。着有《砚林诗集》、《龙泓山人集》。丁敬在篆刻史上的最大贡献,在于继承并发展了朱简朱文短刀碎切的刀法,并进一步开创了”印从刀出“的创作模式,其篆刻”直追秦汉、力挽颓风“,且文雅生辣,有很强的金石感,可谓前无古人。

丁敬为”浙派“始祖。继起者中,蒋仁的篆刻以古秀胜,黄易的篆刻以遒劲胜,奚冈的篆刻以淡雅胜,陈豫钟的篆刻以工致胜,陈鸿寿的篆刻以雄健胜,赵之琛的篆刻以娴熟胜,钱松的篆刻浑厚古朴、苍劲茂秀,与先前诸家不同而有新的面目。丁敬与他们都是杭州人,故又称为”西泠八家。该派风靡印坛,蝉联了近两个世纪。

男:邓石如 ,中国清代书法家、篆刻家。清代书法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经学宿儒,邓派的创始人。怀宁(今属安徽)人,原名琰,因避嘉庆讳,以字行,号顽伯、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 邓石如幼年时家境贫寒,一生社会地位低下,他自己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待。”这样一位读书不多的“一介布衣”,成长为伟大的艺术家,全靠艰定不移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锻炼。他十七岁后,就开始以书刻自给。三十岁后,通过友人介绍,陆续认识了南京梅缪三兄弟等友人,遍观梅家收藏的金石善本,凡名碑名帖总要临摹百遍以上,为此起早贪黑,朝夕不辍为以后的篆刻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所以,当时人评他的四体书法为清代第一人。

女:吴昌硕,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8月1日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吴昌硕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

男: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女:让我们走近方寸之间,请看大屏幕{出示骊城学区第一小学等字样}

男:再让我们以来欣赏美丽的篆刻印章

女:让篆刻艺术走进校园

男:让我们走近方寸之间

合:本次班会到此结束。

方寸之间,书写五彩人生经典散文 篇三

方寸之间,书写五彩人生经典散文

前些日子在演讲与口才课上认识了个青年作家,这人了不得,得过全国一等奖,到过人民大会堂领奖。他引发了我关于文字和生活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的思考。是人就要生活,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写文章,而且写文章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抒发内心的不平,有的是为了揭露社会阴暗面,我认识的那个作家就是这一类人,有的是为了记录下生活的点滴,等等。而在我看来,写文章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生活,写作能让我们明智。如果一个人能长生不老,却要永远与世隔绝,那么他还能写作。有了写作,就算没有朋友,也有了和别人分享的无尽可能。

文字是什么,是你抬头看天时的满天繁星,是孤独时可以述说的朋友,是你,是我,是我们每个是心里都有的那盏明灯。杜甫说文章要为事而抒,诗歌要为时而著,写文章就要写当今的事儿,言人所未言,发人所为发。社会在飞速发展,你要想生活得更好,唯有加紧步伐,跟着时代走。也许有人会问,我迷茫了,自己的路都不知道在哪,怎么跟着时代走。周国平说过:“人生就像在大海里航行,不要急于抛锚,但一旦发现适合你的港湾,就不要犹豫,果断的抛下你人生的`锚。”如果说生活是远航,那么写文章就是要我们去思考,找到回家的路,找到时代的路。所以写文章就要为实事而写,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发挥行文的用处。

文章还得率性而为,随意而发。有的人写文章,喜欢追求词藻华丽。其实不然,文章应该发于心,归于自然,往往这样的文章能让人产生共鸣,给人以生命的启迪。你若不信,我有证据。你看,《红楼梦》算是古今词藻华丽第一了吧?可曹雪芹还说它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再有当今有很多人写文章纯属抄袭,末尾还要加一句,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我怀念朱自清《秦淮河上的的歌声》没有什么堆砌,有的只是发自内心的欢喜。那河那人,此情此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这种享受是发自内心的,他看不见摸不着,却让我们感到充实。

厚积薄发,勤而尚学。我觉得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值得一看。我不否认这个世界上有天才,但更多的人是平常人。平常人要想成功,就得比聪明人更努力。记得俞敏洪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知道我在聪明上比不过我的同学,但是我有一种能力,就是持续不断的努力。”没有人说俞敏洪不成功,但成功的背后往往都是浸满努力的汗水,洒满辛酸的血泪。

文章可以让我们明智,当你迷茫的时候不妨静下来,写点东西,用你的笔尖去探索生活的奥秘。这个世界很大,大得我们穷其一生也探索不完,世界又很小,当你懂得了文字的真谛时,于笔尖之下,尽可书写浪漫人生。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3课 方寸之间 篇四

一、教材《方寸之间》分析

教材《方寸之间》从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绍了篆刻这门传统艺术,《方寸之间》目的是使学生对篆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在欣赏学习和动手尝试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特殊魅力。

本课的学习内容与编写方式和《黑白世界》一课有差异也有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借鉴、拓展。从教材呈现的编写思路分析,两课都是从强调对工具使用特性的把握入手,再强调形式美感处理的技巧运用。形式上与第二课《黑白世界》具有颇多内在的联系,尤其是木刻刀具与篆刻刀具的使用技巧上,即在篆刻艺术中,由于汉字独特的造型结构而有了字形、笔画及其间架结构的千变万化,干方寸之间便可演绎出许多形式与内涵的精彩,表现出艺术家们别具一格的情趣爱好与审美追求。通过比较印面呈现的不同风格,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文字内容与表现形式之间的内在关系,感受艺术家的性情、胸怀与人格修养。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3课 方寸之间

教材从介绍朱文、白文与边款等篆刻表现形式和名章、闲章、肖形印等印章品类入手,再介绍打磨石料、印石上稿、镌刻刀法以及治印的步骤。教材版面在呈现印章品类的位置编排秩序上与这个内在的编写线索可能有一点阅读习惯上的差异。

在教材引入部分,安排的是欣赏三方印章审美意境的小活动,在教学中,可以优先考虑让学生动手尝试肖形印的刻制,在对篆刻工具性能有所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再来欣赏这三方篆刻作品,这样可以增强对作品艺术处理的感受,同时也为“活动一”动手临刻自己喜爱的篆刻作品起到铺垫作用。

“活动一”的设置主要目的是体验篆刻的工具特性,并掌握篆刻治印与钤印基本步骤及其技术要领。为了让学生了解得比较清楚,教材呈现了几组直接体现每个步骤技术要领的演示图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仔细观察,对照模仿,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在对篆刻工具、步骤有所把握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篆刻艺术,教材列举了四组有代表性的章法知识——平正端倪、虚实相间、刚柔巧拙、穿插离合,可以作为欣赏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篆刻艺术的表现方法,也可以作为学生模仿学习的摹本。

在此基础上设置的“活动二”,侧重帮助学生理解与运用篆刻布局章法的基本原则,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与加深对篆刻工具性能及步骤要领的掌握程度。

教材设置了欣赏分析作品、临摹、识篆、做印稿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尝试和知识理解中了解、认识、体验篆刻艺术。以格言、警句、成语或姓名为内容的治印作业为教学提出了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艺术表现的较高要求。

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提倡重点从对知识的综合了解与灵活运用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是本课教学评价的核心,不可偏废。

“资料库”介绍了有关篆刻的历史及材质使用方面的知识,并提供常见篆刻字典的参考书目。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3课 方寸之间

“学习大空间”就印章在绘画作品中的作用与篆刻章法中虚实、疏密关系以及空白的运用和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的共同之处做出提示,引发学生对传统艺术共性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能够在尝试治印的动手活动中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

◆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篆刻章法的变化原则修改或者设计印稿。

◆能够从篆刻的学习和实践中尝试体会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艺术共性。

三、教学思路

教学活动是围绕尝试治印的技能学习展开的,安排两个课时,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篆刻艺术的体验和了解。

第一课时的教学引入首先可从强化学生的动手体验入手,让学生在动手篆刻过程中体验篆刻的魅力,提高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

为了降低学习难度,首先从肖形印的刻制入手是一种积极可行的教学选择。因为肖形印对比文字印而言,不必过于在乎形的整齐与规范,更不必借助文字工具书去查找那些对中学生来讲比较艰深的篆刻文字,而且生肖图形比起文字而言,更加易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每个学生的生肖年份都有对应的生肖图像。试想一下,学生如果能够亲手刻出一枚属于自己生肖的印章,会有一种怎样的满足与成就呀!

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刻出一方属于自己生肖的肖形印章,然后印在自己的书籍上,或者印在自己制作的精美小书签上。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展示书籍,把这些自己制作的小书签作为奖励学生的小礼物,告诉学生:谁的作业完成得好,老师就把自己的书签给谁留作纪念。

篆刻是一门讲究步骤的艺术,为了避免学生学习治印时感到枯燥无味,教学在刻制肖形印的环节可强化治印基本步骤的知识。

教材在印稿上石这个步骤中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教学实践证明:“直接反写”的效果较好。肖形印没有正反的明显区别,为学生练习直接上稿的方式提供了便利。

教材上镌刻的方式有两种选择,实践证明:切刀的方式更加易于掌握,也更加具有安全保证。在学生初次尝试镌刻肖形印的练习中,提倡首先统一使用切刀法。为了保证刻制的安全与简便,尝试刻制活动中使用的篆刻材料可先选择石膏材料。

本课时的男一个学习内容是欣赏篆刻作品。引导学生在尝试和体验的基础上分析教材提供的篆刻作品,结合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交谈感受。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印面文字内容所表达的意境体会笔画线条产生的视觉效果,形容自己的感受。

在欣赏与体验环节后,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自由选择名章、闲章威者肖形章进行正式的临刻。因为有了刻制肖形印的尝试作为铺垫,“活动一”的可行性大大增强。在石膏材料的使用基础上,此时可以考虑选择石材作为雕刻的材料,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体验篆刻工具与材料的特性。

第二课时在章法举例的环节中,应把重点放在感受不同章法的虚实疏密对比所产生的效果上。根据教材归类,体会章法变化的规律。用讲解和提问的方法,借助优劣作品的直观对比,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印面的布局原则。篆刻的章法贵在气、势、情、韵皆备,而最终落实在“和谐”二字上。

“活动二”的开展有必要注意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学生独立查找格言、警句、成语或者姓名的篆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工具书籍不易准备不讲,查找枯燥艰深不讲,许多字在一般的篆刻工具书中还不易查到。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先规定学生根据篆刻章法布局的基本原则,修改教材上篆刻作品的文字布局,这样就免去了临时查找篆字的麻烦,甚至可以只提供一两个篆刻文字统一作为学生课堂练习使用的参考篆字,同样也能达到“活动二”的设置目的。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及时给予技术示范和辅导,随时展示制作过程中的学生作业,及时做出评价,对学生作业的不同步骤的表现进行纠正或鼓励。

四、教学选择

利用篆刻教学的影像资料辅助教学或邀请当地篆刻名家来学校表演和讲学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有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注意:教师对于整个教学活动方向的把握与设计才是最重要的。

“活动二”对教学对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艺术表现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完成的难度较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在理解活动设置目的的基础上,可以采取降低难度的处理。

篆刻的文字内容以姓名或成语为主,鼓励学生课外通过多种渠道查找所需的篆字,或推荐有关字典,利用课外时间查找,从中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字演化的过程与变化的魅力。由于篆刻艺术与传统的书法艺术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结合篆刻艺术的学习了解书法艺术的魅力。

五、教学建议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活动中,可以欣赏活动为主体,穿插识篆、写印稿的练习,以及进行不同刀法刻石效果的尝试体验。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也可以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不同刀法刻石效果的尝试体验,再穿插欣赏活动,进行识篆、写印稿的练习,再进行篆刻作品临刻的实践活动。

治印材料应以方便刻印为原则,尽可能地就地取材。刻制肖形印时,建议先使用比石材更加易于雕刻的材料,比如石膏、粉笔、黏泥或者橡皮等。这样可以增加安全性,降低技术难度,材料的来源更便利,材料成本也更低。

在学习冲刀与切刀的镌刻方法时,提倡优先选择学习切刀的方法。首先因为切刀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镌刻表现方法,另外,切刀的用力方式比起冲刀而言更加便于控制,不易出现滑刀的现象,具有较大的安全系数。即使学生对切刀的使用有所体会后再学习冲刀技法。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正确的用力技巧与辅助方式,强调安全问题。

尝试篆刻工具刻石活动不宜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前,因为没有教师的技法指导,锋利的篆刻刀具在小小的硬质石材上刻画很容易引发安全问题。

[教案]刘晓军老师的教案

[资料]图片资料

板书: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3课 方寸之间

方寸之间免费课件 篇五

方寸之间免费课件

方寸之间免费课件

教材分析

教材从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绍了篆刻这门传统艺术,目的是使学生对篆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在欣赏学习和动手尝试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特殊魅力。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篆刻的历史,种类和特点。

2.认识阳刻和阴刻的手法,了解朱文和白文。

3.了解篆刻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之间的内在关系,提高对篆刻的欣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书法作品与篆刻作品对比分析),书法与篆刻的练习

问:这两种艺术形式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学生:……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新课教授

1.什么是篆刻:早期的印章大都采用篆书,先写后刻,故称篆刻。

2.篆刻艺术的历史:历代篆刻作品欣赏。

(1) 战国古印。安昌里玺

(2) 秦朝古印。讲解其历史和特点。

(3) 汉印。讲解其历史和特点。

3.篆刻艺术的'特点:在较小的面积内,运用汉字独特的造型,对笔画加以虚实轻重的组织、进行丰富的艺术变化。

4.阳刻作品与阴刻作品比较分析,找出不同点:

①.出示一组阳刻作品(朱文)

②.出示一组阴刻作品(白文)

(篆刻艺术在方寸之间,以刀代笔,通过不同的刀法组合来体现汉字的艺术性)

5.基本步骤介绍:

①.直接反写②.水印翻稿 ③刀刻④印

6.印章的品类欣赏:名章作品、闲章作品、肖形章

7.印面的分布与组织欣赏(艺术性的体现)

8.学生作品赏析

三、作业布置

从以下作业中任选一个作业:

1、 从课本中找两方印章临摹,要求一朱一白。

2、 从老师提供的篆体字中集字,来设计一方印章。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五、作业欣赏

方寸之间美术课件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篆刻的起源,分类及制印的过程。掌握有关篆刻艺术形式特点与刀法运用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能够在尝试治印的动手活动中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篆刻 章法的变化原则修改或者设计印稿。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观察事物,感受生活,看待社会。体验篆刻艺术魅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体验篆刻艺术魅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

教学难点:篆刻 章法的变化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作品欣赏

思考:为什么每张国画上都会有印章?

2、展示北京奥运会会徽,学生观察并回答:这图形以什么形式为主?

教师引导:为什么要以篆刻的形式来表现? 进入本课------方寸之间。

二 讲授新课

教师讲述:印章是中国汉字艺术的艺术再现,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早期的印章大都采用篆书,先写后刻,故称为篆刻。篆刻是融书法、章法、刀法为一体,在较小的面积内,利用汉字优美独特的造型,对笔画加以虚实变化,进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成我们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所以篆刻在绘画艺术中占有非常的重要地位。

1、教师提问题:

①看完北京奥运会会徽,印章为什么又称为篆刻?(顾名思义,印章大部分采用篆书,先写后刻。)

②印章的特点?学生回答:(融书法,刀法,章法为一体的独有民族风格。)

2、课件展示:“书画作品欣赏”

教师讲述:印章在书画作品当中是否随意盖的那?

(学生回答:不是)是的,不同的印章有不同的意思,也有不同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章法。

章法: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这样才可供协商、玩味。

3、我们来学习印章的分类。

①内容:名章,闲章,肖形章

闲章指镌刻姓名、斋室、职官、藏书印等以外的印章。从秦汉时的吉语印演变而来,除刻吉语外,还常刻诗句、格言、自戒之词等。

活动一:学生对出示的图片分组讨论分类。

②格式:

朱文(阳文)(解释什么是朱文)印章上凸起的字,印文呈红色。也称阳文。

例:出山小草:工整细致的线条,给人以婉转流畅的感觉

白文(阴文)(解释什么是白文)

例:云中白鹤:刀法挺进,势如破竹,有意无意地破边使印面产生古朴苍劲的效果。

4、材料准备

古代以铜为主,现代以石为主,(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

刻刀,印床,砂纸 ,毛刷,三角板,拷贝纸,镜子,印泥(以图片和实物做以展示)

5、制印步骤:

①打磨石料和刻刀(注意打磨方法)

②制稿:直接反写,水印翻稿。(拷贝,套模等)

③印稿上石。

④镌刻。(刀法:⑴冲刀:顺着运刀方向一起一伏地切去,这样运刀十分稳健准确,不易造成石材大面积破裂。⑵切刀:顺势将刀推进,指腕齐力,注意气势,收放自如。)小结:切、冲刀法在镌刻中常常兼而有之、灵活变化。

⑤修改。(不光是字体的修改,还有残边,有意无意的破边产生古朴苍劲的效果。最后要用毛刷扫渣。)

6、钤印(印面印泥均匀而有厚度,印盖纸面力度均匀、平着提起)

(课堂小结):我们刚才学习了篆刻的方法和步骤,现在请同学们实践一下。

三、练习(1 制作印稿,2印稿上石)

课后反思:

篆刻,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其艺术的魅力在于一把刻刀驰骋于方寸之间,将心灵融汇于点划之中。美术新课标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我利用《方寸之间》这一课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使学生获得尊重、关爱、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关怀,促进他们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缩小与放大,方寸之间显智慧论文 篇七

缩小与放大,方寸之间显智慧论文

提起五一班的“捣蛋苍耳男”小宾,相信每个同学的周身又会痒起来。

新学年开学不久。一天,班长气冲冲地把一大把苍耳捧给我,说小宾这个“捣蛋鬼”成为班级的公敌了,同学们对他忍无可忍了。

原来,小宾采摘了一盒子苍耳并带到了学校。课间,他把苍耳放到女同学的头发上,丢进男同学的内衣内,扔到伙伴的衣服上。苍耳揪下了女同学一缕又一缕头发,刺得男同学的后背一片红肿,扰得同学下课后全部都在摘衣服上仿佛去不尽的苍耳。

走近教室,我不由地惊呆了。教室里居然到处可见苍耳的影子。在电视柜下、墙角里、卫生工具摆放处,到处都有。我怒火中烧,责令小宾回收每一个苍耳,并且第二天把母亲请到学校。

在和小宾母亲的沟通中我了解到:小宾在四年级时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只是升级考试发挥不好,从此孩子好像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开始自暴自弃。开学以来,每天放学回家都懒懒的,不再积极完成作业,也不再读课外书了。

唉,人生谁不遭遇挫折啊,这么小小的一道坎,小宾要是过不去,那以后又该怎么办呢?想到这里,我改变了对小宾严厉惩罚的态度,转而从学习、生活上留心他,关心他。

经过和“捣蛋苍耳男”的近距离相处,我惊奇地发现:在他那颗小脑袋里仿佛装满了奇思妙想。他经常给同学起“外号”,惹得同学很不高兴;他经常“语出惊人”,逗得同学笑破肚皮……

班上的小楠在习作课上居然把“饭”字写成了“钅”旁。我打趣地说:“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重大消息,千万不要到小楠家吃饭,他们家的饭吃不得,吃了会食物中毒,得打120。因为他家的饭是铁制食品。”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小宾高喊:“同学们,不用打120了,因为在进医院前,他必须先进牙科诊所,因为牙齿都硌掉了。”

他,就是这样“捣蛋”!不妨好好利用他的创造力,为他的成长,也为班级增添一份别样的色彩。我这样想着,不由地笑了。

我特许小宾给同学们起外号,但是前提是这个外号不带讽刺,不含挖苦,得是积极向上的,得让人听了心里会乐才行。

有了这个特权,可不得了。小宾让班级多了好几个小团队。有因为习作出现相似问题,而形成的“四大发明家”;有依据性格特点而组合的“超瓜战队”;有“个字组合”;还有“小沈阳二代”。

同学们也不示弱,也给小宾起了个绰号――“刘老根”。

捣蛋大王,变身班级的“开心果”。课间,不见了苍耳,只见“刘老根”和“小沈阳二代”上演精彩“独播剧”,惹得同学一阵捧腹。

意外的是,富有特色的绰号把同学们都凝聚到了一起。小宾给班级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七彩五一”。同学们在这个七彩的班级中,更团结,更快乐,更幸福!

后来,我入院做了手术。为了迎接六一节,班长小美居然和小宾合作,自编自导自演了小品“七彩五一乐不停”,把班级发生的快乐故事搬上了舞台,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赞赏。我休假期间,班级内不见“苍耳”飞,只有快乐在心里飞!

另外,在作文上,我充分利用小宾的顽皮性,经常把小宾习作中那些“惊煞人”、“笑死人”的语言读给同学们听,课堂欢乐不断。同学们也更加喜爱上习作课,小宾习作水平的进步也势如破竹。在学校组织的“快乐作文赛”上,小宾获得了一等奖。临近毕业时他成了班上的习作佼佼者。

“缩小”智慧,让我用宽容的胸怀包容了小宾顽劣的缺点;“放大”智慧,让我用赏识的心灵开掘小宾鲜活的特色。从小宾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越是调皮顽劣的学生,越是一座可以挖掘利用的宝藏,关键在于您是否愿意用心挖掘它,是否愿意给予这座宝藏大放光彩的机会!

《方寸之间中国印》的阅读答案 篇八

卢浪沙

“印”,别称玺、节、宝、章、记、信、押、戳、图章、关防和篆刻等。中国的“印文化”,发育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且历经数千年不曾中断。“印”,在各个领域的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印文化源远流长。最早的实物见于新石器时期的印纹陶等,如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的陶拍,这是一种在陶坯上抑印纹饰和标识的器具,这一文化征象或早于文字。因天赋的权信功能,“印”很快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商务和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主角。从安阳殷墟出土的“亚罗示”、“翼子”和“奇字”玺等实物看,当时的玺印形制已经相当成熟。中国古籍对“印”的诠释为:“印,信也”、“执政所持信也”和“王者信也”等。较早的`文字记载有《春秋运斗枢》:“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曰‘天王符玺’。”《春秋合诚图》:“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逸周书·殷祝篇》:“汤放桀而复薄,三千诸侯大会,汤取天子之玺,置之天子之坐左,退而再拜,从诸侯之位。”以上文字虽无实物可据,有可能是春秋战国甚或秦汉之后人所编,却间接反映了春秋战国之后,“印”在改朝换代过程中作为法统凭信的特殊功用,是其他凭信工具所无法替代的法器。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为儒、释、道和帝王文化四大体系,那么帝王文化影响最大,乃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秦王朝统一后,“玺印”也“正式”被选定为帝王文化的物化精髓和表征,成为极权制度的管理工具。

秦王朝虽二世而亡,然其所奠定的玺印体制,已成为中国官僚政体与社稷存废的象征。御玺的转递也成为皇权禅让的标志。

随着纸的发明,魏晋之后中国的文字载体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竹木简牍逐渐被纸所取代,用印方式及规制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至隋唐完成了印史上的一次大转变,官员任命逐渐和职官印相分离,官署公章替代了职官印,印章使用方式亦以钤朱取代封泥。

六朝时印章始与书画结缘,并很快成其构成的点睛元素。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即多有记述。而唐太宗李世民自书“贞观”印,唐玄宗李隆基自书“开元”印等,更开鉴赏用印之时尚。官僚和文人雅士纷纷仿效,文人斋室、书简往来、年号、别号、世籍门族以及抒情寄意和祈福辟邪等闲章形态和功用逐渐兴盛。北宋时收藏、研究古玺印和金石文字的风气十分盛行,出现了诸多的印谱专著如杨克一的《集古印格》和王顺伯的《汉晋印章图谱》等。明清以降,众多的文人书画家,以叶蜡石等软质材料取代金、银、铜、玉等硬质材料,且直接参与刻制,扩大了印章的文化内涵和个性风貌,涌现出诸多的篆刻大师和流派。中国“印文化”的发展进入新领域,文人篆刻逐渐成为印章发展的主流,并成为一项专门的学术体系——印学(亦称篆刻学)。

篆刻艺术,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品质,渐成文人书斋不可或缺的物件。因其便于携带,可随时把玩自怡,而日见受宠。看似小道的篆刻,学极深邃,既兼书法、绘画和雕刻诸技艺,且蕴含丰富的文学、哲学、历史和文字学等信息,渗透着篆刻家对社会与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索。

7. 下列对于中国印的作用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为器具的抑印纹饰和标识

B. 具有权信功能,作为法统凭信

C. 可作为中国书画的点睛元素

D. 〖www.chayi5.com〗体现人类对社会自然的感悟与思索

8. 对文中第六段中引述材料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引述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说明中国印章自唐代起就与书画结缘,并很快成为中国书画的点睛元素。

B. 引述唐太宗的“贞观印”与唐玄宗的“开元印”,说明鉴赏用印时尚始于唐初,并由此引领闲章形态与功用的逐渐形成兴盛,扩大了印章的权信效力。

C. 引述杨克一、王顺伯的印谱专著,说明北宋时期收藏、研究古玺印和金石文化的风气十分流行。

D. 引述明清以降,文人书画家的参与,使篆刻成为印章主流,并发展成为专门的学术体系——印学,以此说明中国印章到明清已经发展到了巅峰。

9. “中国印文化源远流长”,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述中国“印文化”的发展概况。

7. D 谈篆刻艺术的内涵,而非作用。

8. C A.自六朝起而非唐代;B.“扩大了印章的权信效力”于文无据;D.“以此说明中国印章到明清已经发展到了巅峰”于文无据,只能说明印章与书画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9. ①最初作为一种抑印纹饰和标识出现在古陶器上,可以看作是一文化征象;

②后因其天赋的权信功能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角和极权制度的管理工具;

③六朝起与书画结缘,展示独特的文化艺术品质,并形成专门的学术体系——“印学”。(3分,一点得1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方寸之间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11 6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