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优秀3篇

发布时间:

教学设计是作为教者,基于对学生和教学任务的分析,而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进度、课程评估等做出系统设计的一门学科。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3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追悼、吊唁、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等。

2.能力目标:

(1)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2.给课文各段加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你对鲁迅先生了解多少?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吗?或者,如果你读过他的作品也可以说说你的感受?(生介绍鲁迅的生平和读他作品的感受)既然大家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看看作者是怎样看待鲁迅先生的。

2.读文:

同学们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哪几件事情?(悼念伯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

3.学文:

(1)学第一个故事:悼念伯父。

①抓住致敬,痛哭,送挽联,送花圈这些追悼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对死者的怀念。

②所有的人都是怀着沉痛的心情来悼念鲁迅先生的。作为鲁迅先生的侄女,想到再也看不到伯父了心里也很悲痛,你能体会到这种情感吗?(投影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回答。)

(2)学习第二个故事:谈《水浒传》。

①鲁迅先生是怎样“爱抚”周哗的?相信同学们读了第二个故事以后一定会明白的。

②这一段出现几个四字词语,你能把它挑出来,推荐给我们大家积累吗?(贴词卡。)

③面对“我”的这种读书态度,伯父没有批评“我”,只是夸他自己记忆好,为什么“我”却“又羞愧,又悔恨”呢?(表面夸自己记忆好,实际上是批评周晔读书不认真。)

④这种委婉的批评正体现了伯父对我的——爱抚。可是伯父去逝了,周晔也得不到这种爱抚了,让我们再来体会读这句话?

(3)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故事:“谈碰壁”。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①小组同学谈体会。

②全班同学互相补充。

③资料补充。

④教师总结:鲁迅先生经常受到敌人的迫害,为了在报上登一些革命文章,鲁迅先生曾用一百多个假名字,可见当时社会的黑暗。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用笔杆子当武器,同敌人作斗争。可是,伯父去逝了,周晔再也听不到他那风趣、幽默的声音了。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周晔的情感。

(4)学习第四个故事:“救护车夫”。

①找同学大声朗读。请其他同学谈谈体会。

②学生自由朗读相关内容,谈自己的感受,教师从旁指导。

③教师小结:鲁迅先生表情上严肃、沉默,让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他内心的痛苦和愤恨。如今,这样一位对劳动人民富有同情心的伯父去逝了,周晔再也见不到他慈祥的面容了,让我们和周晔一起体验这悲痛。

(5)学习第五个故事:“关心女佣”。

①“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里的别人单单指的是“阿三”吗?

②你有资料补充说明鲁迅对别人的关心吗?

③课文前面提到鲁迅送给周晔的两本书:一本是《表》,它是苏联作家写的小说;另一本《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了这两本书,从这件事,你们想想他关心的只是周晔吗?——是全国的青少年。

4.总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悼念她的伯父鲁迅的一篇文章。由于鲁迅的生活时代和学生的年代相距较远,再加上鲁迅的文章处于旧文化向新文化转型的时期,所以,学生无论是理解这篇文章,还是理解鲁迅的文章都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了很多关于鲁迅的资料。

导入的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说说你对鲁迅了解多少。可以结合查找的资料和你所接触的鲁迅的作品来谈。学生提到了鲁迅的原名、作品等方面,还有的学生谈到了《狂人日记》。我很高兴的是,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接触名著,尽管学生说“那里面写满了‘吃人’,我读不懂”。其实,我认为他们这个年龄无须读懂,最起码,孩子们开始触摸名著,如果他们5年以后,10年以后再捧起这本书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的感悟。

5个故事的处理,我采用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两个故事,学生小组合作学3个故事。在学前两个故事的时候,我重点向学生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比如课堂上我引导孩子“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读书,在书中找到答案。通过读书,学生发现,原来“致敬”、“痛哭”、“送挽联”、“送花圈”这些都是 “追悼”的具体内容,人们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在学习“吊唁”一词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吊唁”除了和“追悼”有相同的意思,即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外,还有另一层意思你知道吗?学生不知道,那怎么办呢?查字典解决。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了“吊唁”的另一层意思是对死者的亲属表示安慰。在处理第二个故事中“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的意思时,我让学生按照刚才的读书方法,自己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学生很快在书中找到了答案。这两段的学习中,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目的是教会学生解词的方法,那么今后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也会自己学习。我们教师教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有一天能够不教。

后3个故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段进行学习,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指导。在“救护车夫”这个故事中,我引导他们谈谈这一部分最后一段的体会,感觉学生理解得不是很到位。我想这大概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很远;其次,在第一课时,我介绍时代背景不够充分;再次,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所以,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理解的深度的训练。

我力求让学生通过后面4个故事的学习,一步步、层层递进地理解鲁迅的逝世给人们以及周晔带来的悲痛。所以每一个故事结束后,我都试图用一段激情的过渡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我呆呆地望着……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课堂上随着学生对鲁迅这个人物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学生的朗读越来越震撼人心,达到了以情促读,以情激学的目的。

平年和闰年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二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年与闰年的区别,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判断闰年与平年。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谁还记得?给大家介绍一下你都学到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年月日里的小秘密。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我们知道,2月有28天的这一年是平年,2月有29天的这一年是闰年,观察1997年-2008年2月的天数,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

生:2000年、2004年、2008年是闰年,其余都是平年。 生:“平年多,闰年少。” 生:“三个平年后是一个闰年,然后又是三个平年一个闰年。” 生: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生:我知道四年一闰。

师: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学生齐读课本第29页“你知道吗?” 探究二

师:“要确定哪几年是不是闰年,你有什么好方法呢? 生:因为是4的倍数,我们可以把年份除以4. 师:对呀!这是个好方法。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计算。

师:“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生:“闰年的年份都是被4除没有余数的。” 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探究三

师:这些年份,你认为哪些可能是闰年呢? 学生回答。

师:是不是这样呢?查万年历,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900明明是4的倍数,为什么1900年不是闰年?” 师:“当年份是整百数的时候,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师:“根据我们的发现,可以总结成一句口诀: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只要我们记住它就能准确地判断每一年是不是闰年啦!” 熟读课本第29页打星号小字。

三、及时练习 练习一 师:“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①:“1990÷4=497„„2,1990年是平年。” 生②:“1996÷4=499,1996年是闰年。” „„„„

师:“判断是否闰年的口诀是什么?” 生:“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练习四

师:你会制作年历吗? 生:会。

师:说说你准备怎么制作呢? 生汇报。

小组合作完成课本30页的年历制作。

师:找一找特别的日子,用另一种颜色标出来。

课堂小结

你知道平年与闰年的判断方法了吗?

课后习题

课本第31页,练习册22、23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篇三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课型】精读课文

【学习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学习课时】两课时

【内容导航】

上一课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一起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中,感受他崇高的精神。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初读课文,识字学词,读通文本。

2、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加以概括。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体会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爱戴。

【自学引导】

1、我能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把重点内容做简要记录。

2、解题:为什么作者称了&ldquo)差异网●www.chayi5.com(;伯父”还称“先生”呢?

3、自由读课文,我能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弄清楚。

(1)给下面的注音,并把它读三遍。

悼(    )冠(    )咳(    )嗽(    )唁(    )浒(    )

(2)把生字读两遍,分辨字型,书写易错字:挽  囫  囵  枣  嗽

(3)通过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殡仪馆  追悼  挽联  吊唁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黄包车  饱经风霜

4、再读课文,我知道作者同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合作探究】

1、按顺序逐个部分再读课文。用简短的语言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1)          (2)          (3)          (4)          (5)

2、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说说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体会到什么?

3、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里?品读有关句子。

4、当时年幼的“我”知道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的原因吗?

5、理解“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我”的悲痛之情。

6、鲁迅先生为什么受这么多人爱戴吗?他是个怎样的一个人?找文中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当堂测评】

1、抄写生字新词。

2、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继续学文,了解具体事件,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自学引导】

1、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认真读每部分内容,找到相关的句子勾出来,再读一读,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想想理由,并在旁边用铅笔批注出来。

【合作探究】

㈠谈《水浒传》。

1、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忆好。”

2、讨论: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3、临去时伯父为什么要送两本书给“我”?

4、议议: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㈡谈“碰壁”。

1、说说: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2、理解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3、议议:作者回忆这个小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

4、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㈢救助车夫。

1、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为什么这么冷的天,那位车夫还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⑴体会车夫伤势严重。

⑵体会:车夫生活的悲惨。

2、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鲁迅先生的什么情感?

3、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呢?

4、议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

㈣关心女佣。

1、说说: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2、通过这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3、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五)说说文章的写作方法。

(六)总结课文,设计板书。

【当堂测评】《练习册》中的题目。

【拓展延伸】读课后的阅读链接。

【知识链接】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经典链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3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1 6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