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学设计【精选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差异网为您带来了4篇《《春望》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春望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

另外简单介绍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使学生加深对诗歌体裁的认识。

三范读

让学生在听朗读感受诗文的同时解决一些字词的读音问题。

四字词正音

抵(dǐ)搔(sāo)浑(hún)簪(zān)胜(shēng)

五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朗读同时感受诗歌声韵美。

六重点字词

国:国都

破:沦陷

城:长安城

感时:感伤时局

恨:遗憾、不满意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诗中指战乱。

抵:相当于。

浑:简直。

胜:能承受。

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

七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说说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小组讨论)

教师在过程中加以引导,并说说自己的意见。

八问题设置

课文题目是“春望”,作者“望”的是什么事物呢?

引导学生说出每联描写的事物。

答案:国破、城春、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白头。(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九理解课文内容

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说为主,在说的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和感情)

十朗读课文

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全诗感情,并让学生发现本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十一名句赏析

(一)引导学生找出本诗中的名句

(二)向学生介绍名句赏析小方法

(三)让学生赏析名句

十二概括全诗思想感情

向学生介绍“通过__表达__”这个概括中心思想的句式,并让学生用此句式概括本诗的思想感情

十三朗读并背诵课文

十四默写本诗

春望教案 篇二

学情分析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学生喜欢诗歌,但惧怕对诗歌的学习。诗歌高度集中的语言,给积累不多的学习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可以说,学生对诗歌是又爱又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背景,了解杜甫及其在诗歌上的贡献。在教学中感悟诗歌的情感。学习诗歌将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2、能力目标:通过品读,在探讨交流中把握诗歌感情,学会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理解历史盛衰有其必然性道理,体会作者的忧国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诗歌的写作背景,表达的情感及写法特点。如何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教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内容——《春望》

导入: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令人遐想;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给人以希望。然而,谁又曾想过,那战火纷飞的春天的景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朝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诗,看看身在囹圄中的他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独特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参考教参)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其诗诗艺精湛,给后世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被世人尊为“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到衰的尴尬年代,国力衰弱,政治腐败,空有才华而不得志。他的诗又多反映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困难生活的同情,其诗被称为“诗史”。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的都城长安。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u)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二)、朗读感知

1、感知诗歌,读准字音。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2、音频朗读,体会朗读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尝试把握节奏

4、再听朗读,体会朗读情感

5、学生再度,读出情感并能背诵

(三)内容感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破败衰亡,城中草木依旧,物是人非,更加凸显哀伤之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情至深,哀伤之情深入骨髓,善喻善感,词格生动,感悟时局花儿落泪,离愁别恨,触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不断,家书难求,思家念亲之情浓烈)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小事件展现大手笔,将忧国之情推向极致)

1、诗歌有极强的画面感,本诗也不例外。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善于抓住诗歌的意象,尽量利用想象的方法去体会诗歌呈现出的画面感,体会诗人那种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A、山河破碎、草木深沉,国家处于一片风雨飘摇之中。春景撩人,于亡国的心境格格不入,显得不合时宜。(都城春景,国都败象)

B、感时伤怀,触目花泪流,恨别惊鸟心。(独伤天地伤)

C、烽火三月,尸殍遍野。家人音信杳无,家书是何等的弥足珍贵。(战火连连,尸骨如山)

D、忧愁的白发早已散落凋零,发簪早已羞于对白发的装饰,“不胜簪”的白发正好衬托出诗人的亡国之忧。(搔手弄白头,垂暮晚景忧)

2、诗歌赏析:

国破家亡,时局动荡,都城呈现一片衰败之景。感悟时事,人的心境极度悲伤,似乎连花也掉泪,鸟也伤心。连绵的战火阻断了亲情往来,家书难求,忧愁的白发日渐稀少,连发簪也插不上了。

三、教学探讨及互动交流

抓住重点字词,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问题: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破,深,感时、溅泪,恨别、惊心。白头短,不胜簪。

2、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作者的思家念亲之情?

烽火三月(连),家书万金(抵)。

3、互动环节(突破教参,引导学生对诗句作开放性的理解,打破固有思维模式)

探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中,对“草木深”一词的理解。

抓住“草木深”一词作探讨。对此句的理解,可根据学生的层次、倾向性等作分析。

“草木深”作两种理解:

、繁茂迷人的草木,与亡国的惨象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作者的亡国之情。

、繁茂的树木丛中杂早丛生,无人打理,凸显京城荒凉衰落之象。

A、国家衰亡,山河依旧,昔日繁华的长安烟花之城,如今在战火中早已破败不堪。都城春天依旧,景致迷人,亡国之人怎能醉心于如烟的美景?

B、草木依旧,物是人非;草木虽繁茂迷人,但无人打理,所以杂草丛生,国都早已荒寂一片。渲染出一种国之将亡的凄伤。

4、学习诗歌将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写景中蕴含抒情,为下文的抒情叙事作总体铺设。“国破”是叙事抒情的前提,“破国之忧”是整首诗的情感主调。

诗歌写景中抒情,抒情中含叙事。写都城春景,抒亡国之情,写生活小事,抒亡国之忧,诗人将写景、叙事和抒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不着痕迹,技法高超,值得借鉴。

四、教学拓展

1、学完这是诗,你认为诗中有无对战争残酷的描写?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2、国破家亡,无国哪有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安康,国家衰亡,外族凌人。中日钓鱼的争端就是国家衰败的遗瘤!

3、世界为何硝烟不断?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五、教学小结

《春望》可作“望春”解,是杜甫的一首忧国伤时之作。读此诗,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出诗人那忧国忧民,思家念亲的情怀。

诗歌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描写生活场景细腻感人,“白发”更是衬托了诗人对国之忧虑,越搔越短的白发,更是将诗人的愁苦推向了极致。家人因战事而溃散,烽火中的家书又何止万金之重呢?

七、课堂巩固练习:

1、杜甫诗三首选自_______,杜甫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其诗被称为_______。与李白合称_______。

2、默写《春望》诗。

春望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作文吧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做到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教学难点: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

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课件出示插图)他是谁呢?(杜甫)

2、简要介绍杜甫的资料。

3、简介《春望》一诗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听录音朗读《春望》。)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自由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注意搔、簪是平舌音。

3、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三、合作研读,品味意境。

1、齐读课题,理解题目的意思。

“春望”是诗人杜甫在国都长安春天来临的时候看到的景象。

2.小组内交流诗句大意。讨论:

(1)那么,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2)诗人看到此情此景,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3.全班交流: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理解“国破”和“草木深”的意思。

明确: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引导:a.学生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人声喧哗,一片繁荣的景象。)

b.而今,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放眼望去,看到的是杂草丛生。只看到草木,看不到人呀,人到哪里去了?(人都被叛军给捉走了,人都去逃难了,他们都被杀戮了。)

c.放眼望去长安街上空无一人,满目凄凉,杂草丛生。怎么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自己练练看。(生自由练习朗读——点名读——男生读——全班齐读。)

(2)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a.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齐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质疑、解疑: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作者为何却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试说诗句大意:为这样的时局而感伤得见花落泪。听到鸟的声音,诗人都感到心惊肉跳,心惊胆战。)

c.看到这繁花似锦的美景,诗人却落泪了,诗人留下的是什么泪呢?(伤感之泪、痛苦之泪、愤怒之泪、叹息之泪……)“别”仅仅是一般的离别吗?(有可能是生离死别、永别……)

d.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自由练习朗读——点名读—&mdas〖www.chayi5.com〗h;女生读——全班齐背。)

(3)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a.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请男同学把后面两句读一读。

b.质疑:为什么这样一封薄薄的家书却抵得上“万两黄金”呢?(谈感受,结合“烽火连三月”的背景,从而感受到在当时“家书”上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金”还要宝贵。)

c.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d.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能够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望到了什么程度呢?读最后两句。(齐声朗读七、八两句)

e.再读一读,体会诗人忧国思家的忧愁之情。

4.小结。

师:杜甫当时只有45岁,人到壮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写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春天景象,写了他的所望,所感、所盼、所忧,充分地表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投入自己的感情朗读,也把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来,行不行?(配上音乐,自由大声地练读全诗。)

四、拓展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诗人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亲人的平安担忧,他朝也盼,晚也盼,哪一天能回到自己朝思幕想的家乡呢?7年之后,杜甫逃离了长安城,住在四川。有一天,突然听到了一个惊天的喜讯,叛军被消灭了,叛军的老巢被收复了,听到这样的消息,他挥笔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屏幕上出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并配乐朗诵全诗。)

思考:这首诗当中有一个诗眼,表达了诗人听到这个喜讯之后的情感,哪一个字?(喜)

2、边读边理解诗意,小组合作探讨:

(1)“剑外忽传收蓟北,”这是作者听到的什么消息?诗人表现得怎么样?此时作者流的是什么泪?听到这个喜讯作者和他的家人都是什么神态呢?

(2)诗人“喜”什么呢?他还想干什么?美好的春光,可以伴随我更好地回家。回家要经过哪些地方?

3.总结: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了叛军消息的刹那间狂喜极乐的感情。闻喜讯流喜泪,流喜泪而呈喜态,呈喜态而唱喜歌,喝喜酒思喜归,喜始喜终。这是诗人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诗。请你们怀着和诗人狂喜极乐一样的感情读一读。

五、背诵《春望》,创新作业。

1、背诵《春望》。

2、拓展作业:

(1)假如你在客栈遇到了老朋友——杜甫,你会对他说什么?

(2)用学到的赏析诗歌方法再积累背诵杜甫的其他的诗篇。

春望教案 篇四

春望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忧国伤时、思亲悲己的感情。

2、理解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情感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满富诗意的季节。在春天有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艳丽;有着“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喧闹,也有着“泥融飞燕子,沙暖卧鸳鸯”的温暖与舒适。然而,几千年前的一个春天,诗人杜甫在长安究竟看到怎样的景象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忧国伤时、思亲悲己的感情。

2、理解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情感的写法。

三、诗人及背景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756年六月叛军攻下唐朝都成长安。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四、朗读诗歌

1、学生自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把握好感情基调。

2、学生起来展示朗读。

3、齐读诗歌。

五、诗歌赏析

1、诗人在本应该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首联所展现的画面?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国”是指都城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忆昔开元全盛时,”“冲天香阵”“暗闻歌吹声,知是长安路”但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只剩山水。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这里的“草木深”写出了长安城内杂草丛生。因此,这一句是用“山河在”、“草木深”反衬了长安城的残破和凄凉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2、看到残破的城池,疯长的草木,作者内心的伤痛是不言而喻的,这时看到盛开的繁花和婉转的鸟鸣,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慨?如何理解呢?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怀时局,看到花开不禁落泪;怨恨离别,听到鸟鸣不由得心惊。一说这是反衬的手法,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另一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者虽然有别,但是精神却能想通,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都是为了表明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

3、这一联在结构上起着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结构上以“感时”承上,感伤时局的动荡,“恨别”启下,怅恨离别之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战争不仅带来了破坏,还给黎民百姓带来灾难,给诗人带来离别。你怎么理解颈联的内容?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迫切心情。

5、在忧虑国家,感怀时局中,诗人的心绪是烦躁不安,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形象?

忧虑国家、烦躁不安、伤心悲痛、白发苍苍等形象。

7、再次朗读诗歌。

六、小结

相信学完这首诗歌我们都会被作者那忧国忧民的精神上所感动,也希望我们大家也能学习杜甫心系天下的博大情怀。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将《春望》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春望》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1 6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