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精选8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8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篇一

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也许就是道德的宗旨吧!

有些人每天都在说一定要有道德不能贪赃枉法,要实现“三个代表”思想,可虽说是这么说,但实际做到的有几的人呢?

今天我听到一条新闻:一个反x败分子8年打倒一名x败官员。8年啊!整整8年才打倒一名x败官员,他历尽了千辛万苦,甚至妻离子散。只为人民服务,在采访他的时候他说:“我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应该以身作则,为人民服务,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便是反x败与x败之间的道德差距。

就象莎士比亚说的:“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上天生下我们只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因为我们的德行尚不能推及他人,那就是等于没有一样。”

作文

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社会形成的以儒家为主,以孔孟为代表的道德。人自我完善的过程是:自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中国的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浩然正气的爱国精神,爱人孝顺的人道精神,学而时习的治学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洁身自好的廉洁精神,物物相依的群体精神,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和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作文

作为炎黄子孙,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中国这条巨龙腾飞在世界的天空,我们会让全世界仰望!

中班传统文化社会教案 篇二

一、活动目标

1、品尝年糕,体会香、甜、糯的特色。

2、学习团、压的技能,乐意参加手工活动。

3、懂得尊敬长辈,关心老人。

二、活动准备

1、年糕、牙签若干

2、欢快、喜庆的民间音乐。

3、橡皮泥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年糕)

1、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告诉幼儿这是年糕)这是年糕,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上面有什么?

2、介绍为什么要吃年糕?

3、让幼儿说说在家是怎样关心长辈的?

4、幼儿对长辈说一句祝贺的话。

(二)品尝年糕,感觉年糕香、甜、糯。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尝一尝年糕。

2、播放音乐,幼儿品尝年糕。

3、提醒幼儿注意:尝的时候,要慢慢地嚼,品一品是什么味道?尝完后把牙签放在盘子里。

4、师:小朋友,刚才我们吃了年糕,你知道年糕是用什么做的吗?年糕是什么味道的?

小结:年糕是香香的、甜甜的、糯糯的。

(三)制作年糕。

1、年糕真好吃,小朋友想自己做吗?

2、老师示范做年糕。

3、幼儿用橡皮泥制作年糕。

(四)结束

小朋友,年糕做好了,我们等会儿把它带回家,送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好吗?

四、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中班传统文化社会教案 篇三

课题:

年糕蹲(综合)

活动目标:

1、知道年节食品的吉祥语。

2、了解游戏规则,享受集体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橘子、苹果、面条、年糕等过年食物。

2、“奇妙的口袋”一个。

活动过程:

1、出示奇妙的口袋,引起幼儿兴趣。

2、依次从口袋里出示各种物品,让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教师告诉他们每种食品所代表的吉祥含义。

3、邀请幼儿“闻一闻、尝一尝”。

4、玩游戏“年糕蹲”。

(1)教师边念儿歌边示范玩法,如:“年糕蹲、年糕蹲,年糕蹲完苹果蹲。苹果蹲、苹果蹲,苹果蹲完了橘子蹲。”念错或被点到而没蹲的人就被陶汰出局。

(2)将幼儿分成四组,每组取一个名字,开始游戏。

(3)根据游戏情况评价。

区域活动:

在益智区里摆放以上食物的图片,供幼儿玩游戏。

日常活动:

引导幼儿和同伴说说其它吃过的食物以及它们所表示的含义。

与家长沟通或请家长参与:

请家长介绍一些本地关于过年时吃食物的风俗。

活动应变及反思:

幼儿的应变能力还是有点欠缺,在喊道:“年糕蹲、年糕蹲,年糕蹲完苹果蹲。”往往蹲的还是年糕,幼儿的随从性也很强,不管他是代表什么,只要看到边上的小朋友做什么,他就会去跟着做。

传统文化教案 篇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意义,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正确看待两者。

过程与方法: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对待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认识。

教学重点: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庞朴,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学者。先后在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职。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儒家辩证法研究》、《庞朴学术文化随笔》等。

三、出示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意义。

2.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正确看待两者。

3.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四、阅读全文,思考为全文的思路列出提纲。

1.引出论题:传统的作用

传统与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2.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3.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的概念

文化传统的形成

文化传统的作用

文化传统的发展变化

4.财富和包袱

五、阅读传统文化部分,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1.传统文化的概念。

历代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2.传统文化的发展有何特点?

有的变为新的内容和形式;有的化为明日黄花;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有的昙花一现,未老先亡。

3.你能分别举例进行说明吗?

对应的分别为:对联,红灯笼;线装书,黄包车;武术,中药;鼻烟壶,阴阳宅。

4.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呢?请用实例进行说明。

(1)发掘抢救。泥人、面人、风筝、刺绣、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

(2)批判继承:孔孟之道、伦理道德。

(3)古为今用:修身克己、中庸之道。

六、阅读文化传统部分,理解什么是文化传统,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

1.文化传统的概念。

简单地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2.阅读文化传统的特点、产生及发展,思考中华民族具有哪些文化传统。

(1)爱国主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重视人的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应如何对待文化传统的变化?请分别举例说明。

文化传统的变化:自身发展中的变化,交流中产生的变化。分别为:养儿防老的观念,法制的观念。

七、阅读财富与包袱部分,文章中已经举例说明,你能再举一例对它进行说明吗?

1.财富:周庄、乌镇。

2.包袱:安土重迁的思想。

八、理解写作特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本是较深奥的概念,文章是如何使之易于理解的?

(1)比喻:更形象。“文化与传统”是“蜜蜂和蜂蜜”。

(2)排比:更深入。“制约着……支配着……控制着……左右着……”

(3)文学语言:更生动。较之专业术语更有文采。

(4)论证过程:较严密。

九、对下列各组图片,运用本文有关论述,将每组图片综合起来思考,谈谈你的理解。

十、小结。

十一、作业: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传统文化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饮食着手,初步了解传统节日中相关的饮食,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体会饮食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口语交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引导学生在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使用正确、得体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做到声音响亮,条理清楚;学会合作,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发展语言。

3.在交流中学会倾听,鼓励学生能具体、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活动成果。

4.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随时随处包蕴的传统文化,牵引学生爱国情愫,激起学生的自豪感与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从生活中的饮食着手,引导学生乐于交际,并把要说的内容条理清楚地叙述明白。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口语交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会使用正确、得体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做到声音响亮,条理清楚。

教学准备

课件生活照食物头饰调查表相关的儿歌童谣、妙语佳言等桌椅分成四大组,呈方阵黑板布置

预设过程

一、激趣导入,话饮食。

同学们,咱们浙江可是个“鱼米之乡”,美味佳肴数不胜数。那么,你平时都喜欢吃些什么呢?请学生各抒己见,并表演一下吃自己最喜欢的食物时的样子。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都非常的重要,不仅如此,许多食品都包含着特别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板):饮食的传统文化。

从日常生活引入,让孩子们通过已有的经验、感受来说一说自己喜欢的食物,力求在课一开始就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激发起学生心底的期待与好奇,引发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让他们带着情感,怀着兴趣,走进交际情境快乐表达。

二、重现生活,选饮食。

活动(一):观看饮食诉衷肠。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丰富的食品,充满了诱人的香味。请同学们一边看一边选一选自己最钟爱的食品。(课件播放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食物及品尝的情景)

每播放一种食物就让学生抢答诉说,如:这是什么食品,曾在什么时候吃过,味道怎样等。组织评议,给予及时地鼓励。

2.自由选择刚才课件中播放的一种食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3.展示若干生活照(班中孩子在品尝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食物的情景),让学生认一认照片中的主人公、食物,请学生调理好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后指名说一说。

选择播放学生自身品尝过或见到过的感兴趣的饮食,让学生在情境中互动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到交际的金钥匙,感觉有话可说,为体会饮食文化作铺垫。

活动(二):分组互动悟传统。

1.出示四种传统食品,分别为粽子、汤圆、月饼、清明果,放于四大组,请学生选其一种并迅速坐到那一组当中。结合发下的讨论提纲组织各大组讨论,

参考内容:

①本组的食品通常在什么节日里出现?

②能介绍一下它的样子吗?味道怎样?

③你们组觉得这种食品中蕴含着什么意思?

④你们组搜集了哪些与这种食品相关的资料(如儿歌童谣、成语、故事、格言等)?

⑤你们组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2.指名带着本组的食品上台介绍,共同评议,评议参考内容:可以按提纲把本组食品介绍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让人听明白,声音响亮,口齿清楚等。

3.请学生出示自己的调查表(一),各组结合刚才的点播再次进行组内交流,取长补短。表格预设如下(为机动题):

4.各组选派1--2名组员进行组间调换交流,师巡视加入学生活动,并将学生的调查表展示于黑板上。

小组内及组与组之间的口语交际过程,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听话、说话的机会。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无拘无束地进行听与说的训练,真正实现了“听与说的双向互动过程”。这样,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合作交际的能力,还能为一些不敢发言的学生消除恐惧心理,使大家都变得敢说、愿说、乐说。而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以“参与者”的身份深入到各小组中指点、协调,起到了“幕后导演”的导向作用,关注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的感情升华。

三、集思广益,赞饮食。

除了我们刚才所说的,正如同学们搜集的,生活中的饮食文化气息还相当丰富。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人都在赞美着我们所不可缺少的食物,也有许许多多的人通过食物来寄托自己的思念,诉说自己美好的祝福。

传统文化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 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理解《大学》中的 “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重点: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课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xx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2、《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

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本文论证特色:

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

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

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

1、《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传统文化教案 篇七

教材分析:

通过孔子语录,让孩子们遵循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在理解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完成熟读背诵本文的任务。

教学重点:

通过多媒体、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在一堂课的各个环节中反复强化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在教学各环节衔接中对教师指令的准确把握并努力突现其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了《熟读精思》中古人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老师明确:学习方法是:熟读和精思。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全班齐声背诵全文)肯定其背诵的熟练度后引出今天将学的课文。(导入)

2.请同学们不要翻书,先放松一下脑神经,让我们先来看几幅漫画。看看画的都是些什么?比比谁的观察力最强最准确。

a.展示课件中第一幅漫画。在同学们开动脑筋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回答后,为该图配上相应的说明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老师示范性地带读,学生跟着朗读一遍。

b.同样的操作方法:放图---思考----回答---文字---带读---朗读(共5幅)

初步目标:学会流利地朗读每一段文字。

3.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老师将给出每段话中生字的解释,请同学们自告奋勇起来翻译句子。(老师点评并给出规范的翻译方法,随后通过课件切换,回到相应的每张漫画,请同学们通过朗读及时巩固一遍。)

在翻译中老师需要适时补充拓展的内容:

a.古人的“学”包括哪两方面内涵?

老师明确:学分小学和大学。小学---诗辞章句;大学---修齐治平(板书)

b.为何古人会因“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而“不亦乐乎”?

老师明确:古人倡导“游学”传统。通过学识的增长道德素养的提高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并以此为乐。值得一提的是古人的“游学”有些接近于现代的学术交流。(板书)

c.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老师明确:学而不思---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思而不学---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而会产生“罔”和“殆”的状态。(板书)

4.同学们逐句翻译和朗读得很好。下面我们把所有的画面和文字串起来,请同学们抬头看着课件和老师一起图文并茂地朗读全文。(对学生的朗读给予肯定和点评)

接着再请学生在没有老师领读的情况下,独立地边看边读。(同样给予点评)

5.听了同学们流利的朗读,老师对你们的能力非常自信。下面老师要加大难度,只给同学们看图片,而隐去了文字。看行不行?

a.哪位同学自告奋勇先来试试?(给予表扬和鼓励)

b好。现在请全体同学一起来看图背诵。(给予表扬和鼓励)

课堂检测:

6.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背诵的内容,结合课本,归纳一下文章教会了我们哪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总结:老师明确:

一、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思、思而学。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

二、学习态度: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经过了一段紧张的操练,下面让我们回到生活场景中轻松一下,完成一个情景对话。(展示课件)

要求:用文中刚学到的原话填入对话的空白处。

过程:老师先介绍对话的背景,再请同学踊跃举手填空。

8.同学们活学活用的能力很强。不知道表演能力如何?下面老师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情景对话中的人物。

(强化熟读背诵又能学以致用的目的基本能够达到。最后以掌声和全班再次流畅地背诵全文作为这一环节的结束。)

9.小竞赛------名言/故事、语录大串联

规则: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从老师课件中显示的6幅卡通画中选中其中之一。每幅图都隐藏着一套题目。每套题目中都包含着两个成语故事或名言,抽到题目的代表可以在规定的3分钟时间内和全体组员进行讨论。讨论围绕两个问题展开:

第一:这两个成语或名言分别与文中哪句相对应?

第二:你为什么要将两者关联起来?说明理由。

凡是答对一道的代表都可以为本组赢得1分。

过程:在讨论时老师及时到各组了解进展,并控制好时间。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如有代表答错的,老师给出正确答案并解释其中的原因,同时对其答对的部分给予肯定。最后以得分的高低确定各组名次。

中班传统文化社会教案 篇八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八册第三单元第3篇课文。课文介绍了我国是茶的故乡,介绍了茶叶的种类、喝茶的好处及中国茶具的质地和造型,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小品文。课文中有词句看似平常,其实写得很美。其中课文把品茶是一种精神享受写得很吸引人。

教学目标:

1、知道茶叶的种类、饮茶的好处,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具质地多、造型美。

2、激发学生对茶的研究兴趣,初步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3、自主探究课文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自主探究课文内容,激发对茶的研究兴趣,初步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难点:感受品茶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各类茶的实物、西湖龙井茶、透明玻璃杯、课题推荐和课外阅读推荐资料。学生:课外阅读有关茶的书或文章。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梳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臻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它还指出语文课程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基于这样的课程理念,在钻研教材时,我特别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试图去繁就简,返璞归真,回归语文教学进行语言实践、发展语文能力的本位。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得到情感的熏陶,抒发美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趣解“茶”字。(课件出示“茶”)分析“茶”字。“茶”字由什么组成?“人”在草字头之下,木字底之上,意思是人在草木间,谁能不喝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归大自然,做一回草木间的茶人,一起来说一说茶。(课件出示茶园图,板书课题)2、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说茶的?指名说:(板书:种类、好处、茶具)

二、自主探究,重点感悟。

1、选择你最感兴趣的1-2个方面,大声地读读课文,读完了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选择学习,教师巡视点拨。

3、交流:

(1)了解选择情况。

(2)找几个和你选择同一内容的同学交流一下你读懂了什么。

(3)大组交流。种类:

○1出示句子:从制作方法来看,茶可分为绿茶、红茶、花茶、乌龙茶和紧压茶6大类。出示茶的的实物、简单介绍。指导读:(指导读好顿号)

○2出示句子:著名的“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庐山云雾”等绿茶中的珍品。理解:珍品。指导读:小结:我国茶叶的种类那么多,无愧于真“茶的故乡”的盛誉,所以课文第2自然段一开始就说——(引读第2自然段)课始,从趣解“茶”字激起学生读课文的兴趣,以绿色茶园的画面,营造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气氛,投入到做一回草木间茶人的角色中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茶的三方面内容,利于引导进入下个导学生环节的自主探究。这一环节中,采用选择性学习,让学生重点研读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内容。接着又安排了找小伙伴交流的环节,旨在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交流时,不仅可以尽情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能从小伙伴那里获得更多的自己所没有读出的信息。为了避免选择性学习中学生只读了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在大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人人参与读,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品茶的悠闲自得。

好处:

○1实用价值。出示句子:盛厦,喝上一杯凉茶,解渴消暑;吃了饭以后,喝杯热茶可以帮助消化;看书倦了,呷几口清茶,既清醒头脑,又保护视力。理解“消暑”:炎炎夏日,你喝上一杯冰可乐是什么感受?喝杯凉茶也是这种感觉。理解“呷”:接线员名表演,评议。指导朗读:

○2精神享受饮茶的精神享受来自于什么地方?

A、品茶讲究茶叶的色、香、味。

B、品茶的过程。出示句子:要是你想品尝“西湖龙井”,请在一只透明的下班杯或白色瓷杯里,放入少许茶叶,然后用杭州虎跑泉水冲泡。品茶的时候,别急于喝。先观茶姿,清水绿叶;再闻茶香,清香漂逸;最后尝味,回味甘甜。这样细细品尝,乐趣无究。教师配乐表演品尝“西湖龙井”的情景。(边表演边用这段话叙述)指导读这段话。

○3增进友谊。

A、客人来了,敬上一杯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联系课文第1段:因为早在4千多年前,我们祖先就已经把茶作为日常饮料了。

B、课件出示周总理在梅家坞与国际友人边品茶,边交谈的照片用导语联系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茶具:○1质地多。○2造型美。出示句子:茶具的造型十分优美,有方形的、圆形的和扁平形的,有南瓜形、梅竹形和各种运动形的。能工巧匠给茶具刻上精美的花鸟山水、飞禽走兽,因而茶具就成了一件值得观赏的艺术品。(课件出示各种造型的茶具图片,具有典型代表的)学生自由议论。看了这么多琳琅满目、多姿多彩、造型优美的茶具,在读的指导中,根据每片段传递的不同情感,采用不同的方法。或看一看实物;或从不懂之处入手;或观看老师表演,创设品茶的情景;或看看多姿多彩图片。在直观的图片前,学生有了情感的积累,读时就特别投入。这样以读促学,以情导学,效果比较好。 教学中,教师考虑到教材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比如,课文第1自然段中写到;我国是茶的故乡。课文后面的几个自然段中写到茶的几个方面人内容都是围绕“我国是茶的故乡”写的。

你想说什么?指导读:导语:是啊,饮茶用这样的茶具,不是很有趣味么!看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读读你的问题吗?比读“?”和“!”的不同语气。自由发表意见。齐读该句。小结:想象你饮茶时,茶具内是清香漂逸的茶叶,茶具上或青山绿水,或飞禽走兽,或呈各种开头这不像是回到了大自然吗?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三、总结延伸。

1、这一切,都来自于我国悠久的茶文化。所以文章第1自然段这样写道——(引读)板书:茶的故乡导语:(配乐)有人说,茶是上天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恩赐。几千年前,神农氏就已经发现了茶叶,尝过茶叶。但他不曾想到,在他身后的几千年历史中,茶文化不断地蔓延,已大大超出了原先救人的根本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页。

2、如果现在让你再来说茶,你想说茶的哪些方面呢?学生自由谈。

3、推荐茶史(茶叶起源、传说、典帮、饮茶史、制茶史……)深深茶艺(茶艺表演、茶诗、茶谚、茶联、茶乐……)浓浓茶情(茶礼、茶俗、茶的传播、茶与名人……)缤纷茶具(茶具历史、茶具种类、茶具精品、茶具选配……)名茶荟萃(中国十大名茶、名茶制作、名茶鉴别……)

4、推荐课外书和网站:

《中国少儿百科全书——自然》《茶艺》《茶文化与科学饮茶》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时,以美的导语体现教材中的内在联系,让整堂课构成一个回环的结构。此时,学生已有了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茶文化让他们自豪不已。这时回归课题,让学生再来说茶,学生表现得兴味盎然,提出了许多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时向学生推荐课外研究的关于“茶”的5个课题。现在的学生正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收含有、处理信息的能力将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此时向学生推荐了几本课外书和几个相关的网站,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只看这几本书,只上这三个网站浏览,而是向学生渗透获取信息的途径;向别人请教,到课外书或网上查找,以获得更多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1 87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