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7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能说出古诗的大概意思;凭借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对话的情景,感悟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二、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知“贾岛”

1.同学们,人们写文章时的用词造句都要反复推敲。你们知道“推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这里边还有个故事呢!  (师讲述贾岛因斟酌“推”、“敲”而冲撞韩愈的故事,并简介贾岛生平。)

2.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高度凝练、耐人寻味,一首《寻隐者不遇》便可见一斑。你看,唐朝大诗人韩愈是这样称赞他的——(课件出示: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再看看,北宋诗人梅尧臣又是怎样评价贾岛的——(课件出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贾岛的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他是把诗当做生命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他写诗以刻苦认真著称,常为得一个好字而费尽苦心。请看——(出示贾岛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4.唐朝后期,还有不少诗人成了贾岛的超级“粉丝”,把贾岛的画像和诗歌供奉起来,烧香膜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  (课件出示:笛声悠悠,宁静的高山深林中,浮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悠扬的音乐,美妙的画面,动情的朗诵,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古诗的情境。而对诗人的了解,  可以为进一步领悟诗歌作铺垫。

(二)走进诗句识“童于”

1.理解诗意。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讨论。

2.观察图画。诗人贾岛前往山中寻访隐者,可惜没有遇到,于是他以这首诗记录下了与隐者的徒弟的对话。请观察插图,结合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是怎样一问一答的。

3.引导推测。学情预设:“松下问童子”,是怎样问的?  (师父在家吗?)你怎么知道诗人是这样问的?  (根据童子答的“言师采药去”推断。)请用简练的表达还原诗人的问话。  (在何处采药?在山中何处?)小结:诗人的写法多妙啊,寓问于答,言简而意丰。

4 . 角色扮演。教师扮诗人间,学生扮童子答。

5.揣摩心理。和童子对话的过程中,诗人的心理经过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出示填空题: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树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  “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读诗只能让人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仅得“象”;体会了诗中情,才得“意”。  “意”与  “象”相融合,才有意境。学古诗,既要显  “象”又要得“意”。这一教学环节,利用多种手段,意在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情,感悟诗的意境。教学时要让学生领悟到: 区区20个字,既描绘了有趣的情景,又隐含了诗人的情绪变化。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

(三)走出诗歌寻“隐者”

1.吟诵演画,品诗味。

(1)同学们,我们的古诗多美啊!它的语言美,美在简练、生动;它的节奏美,像音乐般鲜明、优美;它的意境美,让人身临其境、陶醉其中。一样好东西,你爱它,会反复地看,反复地摸;一首好诗,我们也要反复玩味。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玩赏这首诗的韵味,可以深情地朗诵,可以配上调子吟唱,可以编故事,可以找同学演一演,可以简要勾勒诗中    的画面……

(2)学习成果展示。

(3)小结。师:一首好诗,激活了同学们创造的智慧,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享受,诗人的才华令我们赞叹。

[阅读欣赏是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玩味古诗,可以激发创造潜能,张扬学习个性。多角度展示学习成果,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

2.拓展延伸,赏诗文。

(1)读贾岛的《寻人不遇》。 “闻说到扬 州,吹箫有旧游。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要读出”诗人寻人,亦是赏景,景美心怡,虽不遇人,亦可品味其中乐趣”的情致。

(2)读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思考:诗中哪两句诗与《寻隐者不遇》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相对应。

(3)读僧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教师要为学生解释最后四句诗的意思。

[语文教学应当有情感关怀的使命,应当有价值引导的功能。在欣赏诗文的同时,学生对诗人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也会深有感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悄然达成。语文课程的价值得以有力开掘。]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二

一、概述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   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  寻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  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 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 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  引出“不遇”(板书  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  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过渡:同学们通过各种办法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是否想尝试一下把古人的话变成我们现在通俗易懂的话呢?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  感悟作者心境

过渡: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的对话,在理解和解释诗意时,我们会发现诗句中少了些什么呢?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 下 问 童 子 :(            )

(             ):言 师 采 药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不 知 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  领悟古诗意境

过渡: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却没遇到隐者,心情又会怎样呢?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  以感促读  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7-2  寻 隐 者 不 遇

(唐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希    望)

言 师 采 药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线希望)

云 深 不 知 处。  (绝    望)

(寓问于答)

《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  采  药  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 :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  童子  诗人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四

今天,又读古诗了,还记得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吗?(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好的,不错,我们就按照这个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谁来说说关于诗人。

简单地说: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

什么叫苦吟诗人?

不错,他的作诗之苦,有两句诗说得很形象,记下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与孟郊其名,苏东坡称之为“郊寒岛瘦”。

你们看,这个人是不是有点意思?好,暂时按下不表,我们看诗题。

几个词语: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不遇:没有见到。

诗题是什么意思呢?

好,读一读这首诗,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言:回答说。

·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谁连起来将诗的意思说一说?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我看见了许多同学的预习资料里都提到了,这首诗采用的“问答体”的形式,谁问谁答?何处是问,何处是答呢?请在书上标出来。

(贾岛)松下问童子:(你师父哪儿去了?)

(童子)言:师采药去

(贾岛:到哪儿采药去了?)

(童子):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好,谁再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最后一项,领悟诗情。

再来读一读,看看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情绪是有变化的,我们来尝试一下。

(贾岛满怀希望)松下问童子:(你师父哪儿去了?)

(童子热情)言:师采药去

(贾岛失望:到哪儿采药去了?)

(童子):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你就别找了。) (失落)

你看看,这童子够贼的。硬是折腾贾岛,从满怀希望,到失望,失望也就罢了,一句“只在此山中”又勾起了一线希望,最后来了句“云深不知处”彻底浇灭了人家刚刚燃起来的那一丁点的小火花。再来念念这首诗。

再看看,诗中写到了什么景物?(青松,白云)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对了,就要往深里挖。

那刘老师要问个问题了,这首诗的题目,有人觉得是用访好,你以为呢?我们也来推敲一下。

好,这个存疑,我们先尊重课本。刘老师昨晚躺在床上思来想去,这首诗有什么好教的呢?大家读一读,就懂了。想着想着,就迷糊过去了,这一迷糊不要紧,我就做了个梦,梦见有个家长来骂我,“你这个笨蛋,教了我们家孩子两年了,作文一点进步都没有。”老师胆子小,就吓醒了。嗳,这一醒不要紧,我发现,这首诗对我们的作文大有帮助。

我们来看看,如果把这首诗当做一篇文章的话,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叙事的)。

不错,记事的文章要写清楚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好,读读这首诗,有吗?

这件事情写完整了吗?

作者是怎样写的?(人物对话)

不错,这是给我们的一个启示,要把事情说清楚,写清楚人物的对话,是个好方法。

除了人物对话,还有什么?(环境描写)

我们还读出了什么的?(心理活动)

很棒,那,你能把这件事情写清楚吗?这就是今天的作业。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诗意。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师:课件 生:默写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 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检查预习,初解诗义。

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

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5、练习朗读

三、体会诗的凝炼,精妙。

来,理解了诗意,我们来谈谈读后感,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自由讨论,好的觉得好在哪里?

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具体的提问。

2、你能根据回答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

3、(出示练习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

5、读诗。

四、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

1、你看,根据童子的回答,往前推,我们可以想像出诗人的问题,那往后推呢?想想看,当诗人听到童子的不同回答后,心情如何呢?

(出示试题,图画)

诗人来到松下,只见( )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看着( ),诗人( )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媒体运用: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

板书:唐·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讨论:寻?隐者?遇?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

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观看投影,练习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习。

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补充阅读

贾岛《题诗后》

七、作业

1、填诗,练字

寻者不遇

下问童子,

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

云不知处。

2、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画下来。

八、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  彻底失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今天,再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板书:登鹤雀楼)

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象。(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太阳。黄河)

(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

落日,诗中称为“白日”。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

(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示)

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结合进行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学生口头填写)

(滔滔地。滚滚地。汹涌澎湃地)

(8)指导朗读第1.2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第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

(9)学生读第3.4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尽头。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导读第3.4句。

指点:诗人登高远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们引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目依山尽(A白天的太阳B落日)

2.欲穷千里目(A与“富”相对B穷尽,尽头)

二、默写《登写鹳雀楼》。

第二课时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教学生字:寻经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导释题。

寻:寻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助收拾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à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1.2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1)现在来学第3.4句

(2)指名读第3.4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六、背诵课文

七、扮演角色对话:一人扮诗人,一人扮童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11 8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