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设计表【最新9篇】

发布时间:

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教材第42页内容

教法设计:自主学习,探究,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小黑板等

学习目标: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出示目标: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三、自学指导:

打开数学课本42页,看图,看文字并思考: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怎样列式解答呢?

4、为什么用除法?

5、解答正确吗?

(5分钟后进行检查自学效果)

四、先学

1.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看书自学,老师巡视。

2、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下面比一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检测环节:

出示主题图

提问:(1)找学生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要求声音响亮,其余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举手更正。)

(2)2名学生板演,完成P42页“想一想”指名学生板演。

(3)2名同学板演43页练习九第1题

(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得大一些,下面的学生坐姿端正。)

五 、后教

1、请学生上台更正,并指出对错。

2、合作提升

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方法。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找学生说一说。

七、当堂训练

必做题:1、

÷ = ÷ =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 表示( )里面有( )

每份是( )。 个( )。

2、63÷7= 56÷8= 72÷9=

口诀: 口诀: 口诀:

2、一根28米

长的绳子,每7米截成一段,可以分成几段?

3、一本书玲玲看了8天,共看了72页,平均每天看了多少页?

选做题:小明和8个同学去公园玩,买门票花了72元,一张门票多少元?

八、抽查清

完成课本P43页第4题。

九、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本练习九第6、8、9题。

选做题:课本练习九第5、7题。

十、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6÷8=7(个)

口答:56元可以买7个地球仪。

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份几个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

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1。

(1)初步认识。

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一天,孙悟空带了6个桃回花果山,小猴子们最喜欢吃桃了,都围了过来。孙悟空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听了孙悟空的话,小猴子们很着急,想不出办法了。

操作:小朋友,我们来帮帮小猴子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两堆,再说说是怎样分的。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观察:分成两堆,有3种不同的分法。你能按每份个数的情况,把这3种

分法分成两类吗?

交流:这3种分法分成了怎样的两类?

为什么这样分类?哪一类是每份同样多?

指出: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追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

(2)加深认识。

引导: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同桌小朋友先讨论讨论,然后用圆片摆出你们的分法:

交流:你是怎样平均分的?

追问: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

强调: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小朋友看“想想做做”第1题,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就在它下面打“\,…’。

交流结果,让学生说说理由。

说明: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动手操作,学习分法

1.教学例2。

谈话:孙悟空看我们认识了“平均分”,直夸大家很聪明。它一高兴,轻轻一变,变出了8个桃。它说:有8个桃,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出示例题,摆出8个桃)

小朋友,让你来分一分,你觉得怎样分这8个桃,就能看到分给几个小朋

友了呢?

要求:请小朋友在图里分一分,看看能分给几个小朋友,在里填一填,再和大家交流。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让学生把填充的话齐说一遍。

追问:这样分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回顾:请小朋友回想一下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同桌讨论一下。

交流: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指出:刚才平均分的分法是这样的:按每2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4

份。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让学生说说题意。

提问: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地分,每次拿出几根小棒,能看出怎样的结果?每3根、每4根一份地分呢?

小朋友能分吗?自己动手分一分,每次分完后看分成几份,并且记录下来:每()根一份,分成()份。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分法和结果,结合交流渲示分的过程,明确每份分了几根,结果是分成了几份,并板书。

引导:小朋友来看小棒,想每次分法:第一次每(2)根一份,结果分成——(6份);第二次每(3)根一份,结果分成——~(4份);第三次每(4)根一份,结果分成——(3份)。你觉得这里平均分是怎样分的,结果能知道什么?[板书: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份]

让学生一齐说一说: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小结:(指黑板上小棒、板书)刚才学习的是怎样平均分。大家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明白了这种分法先看每份是几个,知道了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三、组织练习,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明确要求,先圈一圈,再填空。交流分法和结果。逐题说说每几个一份,结果分成了几份.有错的订正。

提问:这里的平均分都是怎样分的?

强调: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看分成几份。

2.操作平均分。

让学生摆出6个圆片。

要求按每2个一份地分,看能分成几份。(学生操作,交流分法和结果,并结合演示)

要求按每3个一份地分,看能分成几份。(学生操作,交流分法和结果,并结合演示)

说明:刚才大家的分法,就是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结果知道分成了几份。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看图、读题。

提问:请看图上,每人分3个,图里是怎样拿气球的?(每次拿出3个气球给1个小朋友)

填空:小朋友想一想,像这样每3个一份地分,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把结果填在()里;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图里圈一圈.看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再填一填。

交流结果。

追问:这里把15个气球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四、回顾内容,课堂小结

引导: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呢?通过学习有哪些体会?

小结:今天学习了平均分。通过小朋友摆学具,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还通过分桃、分学具,知道了平均分的一种分法: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可以看分成了几份。同时,小朋友体会到,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是认识平均分、学会平均分的好方法。

表格式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手段】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_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五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_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那树》表格式教学设计 篇四

从容说课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树的生命历程;感知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

1.关于作者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多媒体显示;

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

3.学生大声读课文,入境。

4.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生2:本文写了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生3: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思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教师总结:三位同学的看法各不相同,到底孰是孰非,让我们探究一番再作决断。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浯言标志。如第6段开头有一“但是”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浯言标志(路标)。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五、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析概括树的特征。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大树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是,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第二部分: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品味、辨析。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1、口算练习(开火车)

2、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表内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出示一道乘法算式:12÷3=

提问:看到这道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追问:为什么12÷3=4,你怎么知道的`?(引出乘法口诀。)

1、小组比赛背乘法口诀。

2、同桌互考口诀,补充口诀。

3、根据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追问:任何一句口诀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对吗?

引出特殊乘法口诀,并引导学生按顺序汇报特殊乘法口诀。如: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

(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看到12÷3=4这道算式你还想到了什么?

引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三)除法运算的含义及解决问题

看算式12÷3=4,利用学具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摆学具的形式:

1、自己先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

3、指名板演

引出除法运算的含义

练习题

1、看图列算式

说一说是怎么想到?怎么算的?

2、解决问题

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

三、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西风胡杨表格式教学设计 篇六

一、课件引入,揭示课题。

课件演示)在茫茫的大漠,当黄沙袭来时,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时,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堡也被掩埋了?然而,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争,与风暴搏斗,它就是——胡杨。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风胡杨》一课。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把握整体。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课文后面生字的读音。读完课文,说说在你眼中,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

课文不仅写了胡杨树,还写了“我”,写了我的什么呢?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师板书(最美、最坚忍、最无私、最悲壮)

指名由学生回答:我的祈求和我的坚信。引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文本对话,走近胡杨。

(指着回答胡杨是最美的树那位学生)这是最美的胡杨树,你来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好吗?

1、品读“只生在沙漠”的“只”字,体会胡杨的生存环境恶劣。

2、品读“一边是?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的塔里木胡杨林”。从面积上比较,大沙漠和胡杨林哪个大?谁来读大沙漠那一句?读出大沙漠的“大”。

师:在这么大的沙漠里,却生长着秋意盎然、生机勃勃的胡杨林,这就是一种美,一种壮美!生读胡杨林的那一句。

生齐读这一自然段。读出沙漠的大和胡杨的美。

(指着回答胡杨是最坚忍的树那位同学)这是最坚忍的胡杨树。在课文第几自然段?(第二自然段)

谁来读第一句?谁来读

二、三句?

师:第一句是概括地写胡杨最坚忍的树,那二三句就是——具体地写胡杨的坚忍。这是一种概括与具体的段落写法。

指名,你来读第二句。你读出了什么?(胡杨的坚定)

指名,你来读第三句。生读: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烈日下耸立。这是胡杨耐热。生读: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这是胡杨——耐寒。??耐碱、耐旱。胡杨能耐热、耐寒、耐碱、耐旱,说明胡杨有极强的忍耐力。这就是胡杨的忍。现在你知道坚忍这个词的意思了吧?——解词:坚忍就是坚定而有忍耐力,不动摇。

(走到回答胡杨是最无私的树的那位同学身边)这是最无私的胡杨树,这也是最无私的胡杨树?,这是一排最无私的胡杨树,前面是——沙漠,他们就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你从哪个句子还可以读出胡杨的无私?

品读“可它们不在乎,将?留给了自己”。

重点品 “留”。留什么?摧肝裂胆的风沙、破坏力极强的风沙。这一留就留出了胡杨的最无私。再读这句话。

(走到回答胡杨是最悲壮的树的那位同学身边)这是——最悲壮的胡杨树。我想请你来读第四自然段。

同学们好好读读这个自然段,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用笔把它画出来。

品读: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胡杨生一千年,死后一千年,倒下一千年,一共是——三千年,时间长不长?生命力顽强不顽强?这就是最悲壮的树,再读这句话。

还有画其他句子的吗?品读:??死后仍枝丫奇曲地挺立着。看着那指向天空的枝丫,你想到了什么?(诉说、控诉、祈求?)诉说着什么?怎样诉说?看着那指向大地的枝丫,你又想到了什么?(问地)问什么?怎样问?这就是最悲壮的树,再读这句话。

在历史的长河里,这最悲壮的、可歌可泣的胡杨又是怎样过来的呢?

演示课件,师配乐旁白。听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1、胡杨的数量在骤减;

2、战争毁灭了大量的胡杨树;

3、楼兰文明、罗布泊消失;

4、拦水造坝围垦开发等拓荒行为,使河流断流。

5、沙漠化越来越严重。

用课文中的一句来说,就是“拓荒与征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除了水和文明一同消失之外,消失的还有大片大片最美的、最坚忍的、最无私的、最悲壮的胡杨树。

师:胡杨也有哭的时候,当楼兰古城消失的时候,胡杨树在哭;当罗布泊退化成沙漠的时候,(指名由学生读)胡杨树在哭;当长达数百里的胡杨林在干渴中倒下时,(指名由学生读)胡杨树在哭;当与胡杨树朝夕相处的野生动物绝迹时,(指名由学生读)胡杨树在哭;当它保护的城市村庄遭遇沙尘暴时,(指名由学生读)胡杨树在哭?

是啊,人们拓荒一日不止,胡杨流泪就一日不停,后代噩梦就一日不醒。

于是,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我开始了祈求,读第七自然段。这三个祈求你读出了什么?逐个学生读,读出祈求的意味?

于是,我想哭,为谁而哭?读——我想哭,想为那些?的精神而哭。重点指导“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个别读,男女读,齐读。

然而我不会哭,因为我坚信,读——“胡杨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问呢?(板书:苍天的眼睛)

因为有了坚信有了希望,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终有一天,我们又会看到大片大片的葱郁的生机勃勃的胡杨林。

想听老师读这一自然段吗?(播放课件)音乐起,师范读。你们读。音乐起,学生读。

四、回归全文,升华主题。

师利用板书勾画出一棵树,这就是胡杨,(指着课题)这就是西风胡杨,这就是烈烈西风中的胡杨,是(最美的、最坚忍的、最无私的、最悲壮的,有死而不朽精神的胡杨,有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胡杨,有奋勇拼搏精神的胡杨)

看着这样的胡杨,上苍也被感动了,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学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

师: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生读:烈烈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指着板书)再问:你们是谁?生回答:“我是最美的胡杨!我是最坚忍的胡杨!我是最无私的胡杨!我是最悲壮的胡杨!”

表格式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七

知识与技能

1.上海港的成因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2.影响交通运输中点的区位因素。

过程与方法

影响交通运输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上海港成为我国第一大港的有利条件;

影响交通运输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

归纳法和探究式教学,以上海港为例,来分析影响港口区位的主要因素。

教具

多媒体以及《上海港位置图》《北京市主要公路长途汽车客运站的位置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图》等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回顾旧知:我们已经学习了交通运输网中的线,主要包括哪些呢?

学生回答:铁路线、公路线、内河航线等。

导入新课:学生回答得很对,其实不管什么样的交通运输线,都是由交通运输点组成的,而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包括港口、车站、航空港等,它是客货流的集散地,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影响交通运输中的点。

一、港口的建设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提问:什么是港口呢?

学生思考:港口是具有一定面积的水域或陆域,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

多媒体投影:《上海港位置图》。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提问:上海港的地理位置如何呢?它的修建有何优势和劣势?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地理位置:上海是我国的城市,也是我国的港口。因位于长江的入海口,东面又面临大海,所以上海港既是河港也是海港。上海市位于长江口的南岸,而上海港主要分布在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沿岸。

优势:

1.上海港位于长江的入海口,东面又面临大海,水运便利;

2.上海港所处的地貌为河口三角洲,这种地貌的优点是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的设备、建筑提供了优越的陆域条件;

3.长江与黄浦江、苏州河又为筑港提供了航行和停泊的水域条件。

劣势:

1.地形坡度缓、水流分叉多、河道流量分散;

2.加上近年来长江的泥沙含量增加,所以很容易淤塞河道,一般在运营后必须有挖沙船作业,才可保证河道畅通。

上海是我国的城市,也是我国的港口。因位于长江的入海口,东面又面临大海,所以上海港既是河港也是海港。

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一下上海港所处的地理位置(板书并打出投影片图7.15)

2.上海港的地理位置(板书)

(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分析,并思考图中的小字部分的两个问题)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前面第六单元第四课“城市化”中对上海的城市建设已经有所了解,在第五课中还学习了上海近年来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我们今天来学习上海港口的建设,注意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图7.15也要与第六单元的6.18、6.26两图结合,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

(先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通过引导来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市主要位于长江口的南岸(因为上海市还包括长江口中间的崇明岛和一些小岛),而上海港(港区)主要分布在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沿岸。上海港所处的地貌为河口三角洲,这种地貌的优点是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的设备、建筑提供了优越的陆域条件;长江与黄浦江、苏州河又为筑港提供了航行和停泊的水域条件。但是,由于地形坡度缓、水流分叉多、河道流量分散,再加上近年来长江的泥沙含量增加,所以很容易淤塞河道,一般在运营后必须有挖沙船作业,才可保证河道畅通。

承转过渡:上海港在这种地理位置和这种自然条件下,为什么能够建成我国第一大港呢?影响港口区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多媒体投影:《上海港位置图》。

学生思考:上海湾所处的自然条件非常有利;其经济腹地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上海所在的沪宁杭地区,是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教师拓展:

1.上海的经济飞速发展和浦东的开发,使得上海的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面旗帜,因此上海港的服务区域即其经济腹地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2.上海港周围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仅有长江干支流,而且有京沪、沪杭铁路和多条高速公路同全国各地相连接,因此经济因素是上海港得以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3.对上海港的区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建设一个港口既要考虑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又要考虑腹地、交通等经济因素以及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在对具体的港口进行区位因素分析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死搬硬套。

承转过渡:同学们大多数生活在山区,回家或到学校上课主要是坐汽车,同学们想一想,影响汽车站的区位因素主要是什么呢?

二、汽车站和航空港的建设

多媒体投影:图7.16。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引导分析:

1.从自然因素来看。汽车站宜建在面积较大且平坦的地方。

2.从经济、社会因素来考虑。汽车站应建在市区内人口流量大的繁荣地段,且让人们容易找到。

3.从经济需要出发来看。方便人们乘车,汽车站应选择在与市内、市外有直接联系的地方。

多媒体投影:图7.18,北京西客站是近些年来的一项新建筑,当初在站址的选择时,曾经有三种方案,试分析哪种?

学生合作探究:第三方案搬迁单位较少,但占菜地最多,距市中心最远、距电影制片厂很近,车辆行驶震动对制片生产有干扰,而且翠微路较窄,道路两侧多政府机关,与旅客车站、服务设施等内容不大协调。第二种方案,需要拆迁首钢公司的炼钢车间,搬迁量很大。通过对三种方案进行比较,第一种方案。

教学评价表评语 篇八

教学评价表评语

教学评价表每个老师每个学期都会填写的一份,下面整理了教学评价表评语,希望对您有帮助!

1xx老师通过对课本的独到深入的讲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能结合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教学目的十分明确,教师具有极高的专业技能。授课方式新颖别致,激起同学们的兴趣,教师很注重互动,课堂学习氛围轻松愉快,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

2、XX老师在授课中,内容深且广,涵盖面广,能联系古今,结合时代背景,在充分了解诗人,词人等古人的人生经历的同时更好地使学生们理解古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意蕴,同时在学习中使学生陶冶情操,增加了素养。教学效果显著,合同学们在学好古代文学专业课的同时,增加了人文素质,提高了文学品味,加强自身修养,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增长了知识。

3、xx老师的教学效果极佳,可以使同学在领略知识魅力的同时提高自己实际技能。教师教课内容广大博深,高质量,高效率。教课内容新颖,独特,有个性。教师授课表现出来的激情和精神可以深深吸引并打动学生,希望我们的老师可以继续创新,造出更多的精品课。

4、xx老师教学在书面浅显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教学的知识的深度及广度,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并且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的知识渊博,因此讲授的很有深度,并且在书本知识上也有所扩展。课上教师很注意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增强了课堂气氛,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5、x老师课堂上的整体教学效果非常好,教师在教学方面极认真负责,教师的基本知识技能过硬,因此,课上所达到的效果是很好的,指导具有针对性,使同学更容易获得提高。课上教师很注意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尤其是赵老师互动的效果很好,语言也很生动、形象。得到同学们的喜爱,教师并未忽视同学们的自己动手的锻炼、课堂互动效果极好。

6、xx老师上课认真负责,专业基础极技能高深,非常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老师常常告诫学生,书法要从心开始,勤于练习。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上课语言幽默,互动适当,演示精准精彩。学生上课出勤率高,教学效果极其明显。

7、xx老师能以饱满的精神为学生讲每一堂课。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所讲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所讲知识的一点,拓宽到一连串的多个知识点,并能从广度中求深度,用提问题的方示,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这样的'教学,无论在知识面的拓展上,还是在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上,都能有效地使学生接授并掌握所学和知识。

8、xx老师通过对文章的独到深入的讲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知识系统深入,并能结合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教学目的十分明确,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立意新颖,能够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并与学生有较多的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学习兴趣。

9、课堂氛围轻松活跃,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课程设置合理,深浅知宜,实际操作多,教学效果好,且授课内容新颖,独到,有自己的特色,能很好的启发、带动学生的思维。立意新,大大地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师生互动方面,避免了老师单纯讲,学生单纯听的教学固有模式,打破常规,使学生参与到了课堂当中

10、XX老师认真负责,以身为范,狠抓学生军事训练,处处高要求严标准。国防教育课,紧跟时代步伐,所讲授内容新颖、精彩,学生常常入迷。在讲授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普及,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课堂互动高效,教学效果极其明显,深受同学们喜欢。

11、xx老师课堂上的整体教学效果好,教师的基本专业技能过硬,因此,课上所达到的效果是很好的,指导具有针对性,使同学更容易获得提高。课上教师很注意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尤其是互动的效果非常好,语言也很生动、形象。得到同学们的喜爱,教师并未忽视同学们的自己动手的锻炼、课堂效率极高。

12、xx老师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对老师授课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教师授课内容深入广泛,精彩的语言使学生十分投入。另外,教师授课的立意十分吸引人,方式创新,同时,师生间的互动也使课程的效果有明显的提高。学生整体听课状况良好,注意力集中,对老师所讲内容吸收的很好。

《那树》表格式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3、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多媒体 CAI 课件深情导入。

二 、读“悲” 1、如果我们把本文也比作一首歌,那你认为这也是一曲赞歌吗? 2、朗读指导: 读“悲”的文章,我们该怎么读?  你能选择其中的几段读一读吗? 三 、谈 “ 悲 ” 1、本文既然称之为一曲“悲歌”,那它“悲”在哪里呢?请结合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相互之间讨论交流。

2、“蚂蚁国”的叙述有什么好处? 3、角色互换,说感想。

四 、悟 “ 悲 ” 1、本文仅仅告诉我们这是一曲“树”的悲歌吗? 2、托物寓意。

3、人类的这份良知是否已经完全泯灭?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全体代表为地球静默了两分钟。让我们全体起立,身边的绿色默哀吧! 五 、课堂小结  人们一向歌颂大自然的赐予是无私的奉献,从来没想到过这是人类无意识地掩盖了对自然的掠夺。人们在城市中赶走了最古老也是最后一簇绿阴,那依靠绿色才得以繁衍人们离灾难还远吗?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对着只剩年轮的树,我们这些文明的建设者恐怕得随时问一问,谁更不幸一点?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关注我们身边的绿色吧,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希望“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的物我相亲,任运自在的和谐画卷不再仅仅只是出现在古人的诗中。

附:

一棵树的价值 一棵树到底值多少钱?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的教授德斯先生对一棵树算了两笔账:“一颗正常生长 50  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值计算,那么最多值 300 多美元。但是,如果按照它的生态价值来计算,其价值却多得多。据粗略估算,一颗生长了 50  年的树,每年可以生产出价值 3 1250 美元的氧气和价值 2 500 美元的蛋白质,可以减轻大气污染价值6 2500 美元,涵养水源价值 37 500  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 31 250美元。将这些价值综合在一起,一棵树的价值就是 165 000 美元了。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教学评价设计表》,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1 8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