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8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螳螂捕蝉》教学案 篇一

《螳螂捕蝉》课本剧

时间 战国时代

地点 王宫内

人物 吴王:吴国大王

朝廷大臣

少年:侍奉吴王

第一幕

[幕启。早朝时,吴王想去攻打楚国,大臣们立马反对。

吴王:(略带怒气)本王一定要去攻打楚国,难道这也错吗?

大臣1:大王,您去攻打楚国,可要三思而后行啊!

大臣2:对啊!大王,虽然您去攻打楚国的胜算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吴王:总之,本王一定要去攻打楚国,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退朝!

[退朝后。

大臣1,2:我们都是一片赤诚,一心为国着想,可是吴王怎么领会不到呢?

看来真实天亡国啊!

(这些话都被侍奉吴王的少年听到了,他决心帮助那些大臣们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经把命令下死了,怎么办呢?

[幕落。

第二幕

[幕起。第二天,他拿着一只弹弓在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第三个早晨他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吴王:(奇怪)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你的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少年:回禀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那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什么是呀?

少年:大王,您看,这棵树上有一只高高在上的蝉,自由自在的喝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拱着身子,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却又不知道,有只黄雀就在它身后。

吴王:(夸奖)你看的真仔细!那黄雀要啄是螳螂吗?

少年:是的,那黄雀要啄是螳螂,却又不知道我正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大王,其实,其实这里面隐藏着一个道理呢!

吴王:你接着讲。

少年: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着眼前的利益,却没想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呢!想必,人的一生也如此吧!

[听了少年的话,吴王恍然大悟,越想越觉得他讲的有道理,最终,打消了攻打楚过的念头。

[幕落。

郑谰改写的课本剧《螳螂捕蝉》

年/239.html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默写几组词语(分别是:①蝉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⑤正隐伏着祸患)全班分4组,每组依次默写一组,最后都奖励一组。(⑤)

2、自己批改;评价。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固执地要求攻打楚国,而且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这时候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在王宫花园里给他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位少年讲了怎样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呢?

二、合作学文

(一)创说领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根据默写的词语和画面,试讲这件挺有意思的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2—12节,找出文中“螳螂捕蝉”的内容;

2、试说故事,最好有创新;

3、指名说故事。从“具体、生动”这一要求来评议。

(二)研读理解

1、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到一个什么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指名读。提问: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它们没想到的“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课件:辨一辨]自读课文9、11小节故事部分,同桌讨论。

提问: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些什么?

过渡: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2、“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他悟到了什么道理?(板书:恍然大悟)

如{生: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和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

师:(鼓励地)这里用逗号,请讲下去。

生:如果其他诸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接话)国破家亡啊!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楚的念头)板书:(打消念头)

生: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我们还得研究一下当时的历史。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

4、这些道理,是少年直接告诉吴王的吗?(不是,是吴王自己听了故事后自己悟到的。)少年讲这个故事的过程,实际也是在劝,不过,少年的劝与大臣们的劝有什么不同?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或(少年的巧劝,“巧”在哪里?请读读课文,3—11小节。)相机指导朗读。先小组分角色自读:1人提示语,1人读吴王的话,1人少年的话,1人当评委;然后当众读,集体评议;最后再当众分角色读。

(三)

合作体悟

过渡:

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其他人的话吴王没有听,而少年的话却让他改变了主意了呢?

1、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相互合作,分角色读,也可以合作表演。)

友情提醒:请注意提示语,想一想少年和吴王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

当时有什么神态、动作?

2、分小组准备后组织交流、评议。

在别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你是评委,请你仔细听,认真看,用心体会,他们哪些地方读(或演)得不错,哪些地方你认为可以改进?为什么?

三、拓展升华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许多感受,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四、作业(2、3两题自选)

1、将《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讲给家人听或表演给低年级同学看。

2、把学了这篇课文后,最想说的感受写在小作本上。

3、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请你想想怎样劝?

板书:

吴王固执———→听“螳螂捕蝉”——→恍然大悟,打消念头(攻楚)

(思前想后)

少年——巧劝——吴王

螳螂捕蝉准备攻楚只顾眼前利益

恍然大悟不能

黄雀在后打消念头不顾身后隐患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这是文言文,选自汉代刘向所撰的(说苑正谏).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不要顾此失彼,要通盘谋划。

教学目的:

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构想

本文由学生自读,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男女生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并当堂背熟全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二、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1、默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2、两人一组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三、逐字逐名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在每句话前标上序号,全文共七句话。

2、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逐字逐句对照注解,译文,准备。

(2)投影出来,学生口头完成练习:

“其”常作(1)他,他们 (2) 那,那个,那些。

这两种解释,下面每个“其”指的是什么。

告其左右曰( ) 露沾其衣( ) 其上有蝉( )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 面不顾其后之患也( ) 乃罢其兵( )

(3)学生试讲每句话的意思。

学生试讲,老师做必要的指点,讲解。重点理解和解释”阅读思考,练习中带点的词语。逐字弄懂第五句话,准确地译成白话。

四、总结课文中心思想。

1、指名详细讲述故事

2、画出课文的中心句,理解含义。(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提问:(1)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的含义是比喻目光短浅,一心力谋侵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在背后算计他呢。(2)课文告诉我们处理问题时,应该怎样做?围绕句子含义谈感受。

板书: 欲得其前利 不顾其后患

3、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

(1)学生发言

(2)老师补充完整

五、背诵古文

1、自己背

2、指名试背。

六、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1、老师过渡,导入:

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新的复术形式:创造性复述,练习了两种形式(1)扩展内容;在文中啬一些情节或细节。(2)续编故事:在课文的结尾续写一些情节。这篇课文我们采用扩展内容的方法进行创造性复述。

2、思考: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层。

(2)吴王开始是怎决定的?

(3)吴一听了少孺子的话是怎么想的?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吴王明白了少孺子所讲的故事中的道理,考虑了攻打楚国的利弊,放弃了派攻打楚国的想法。

3、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1)分组试讲

(2)指名复述。

(3)全班评议

七、总结

1、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没把他置于死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2、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扩写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要 瞻前顾后 通盘谋划

不要 只顾眼前 顾此失彼

《螳螂捕蝉》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3.复述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一 、复习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 (齐读,板书课题)

2、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那么,大臣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3、可是吴王却很固执,谁来读读吴王的话?

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指名读。

4、就是这位固执的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却——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那么这位少年到底说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仔细学习课文。

二、精读感悟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迅速浏览课文第二部分,看看少年到底说了什么?(少年说了一个故事)

2、交流:少年讲了一个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 谁来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出示这个故事

①故事中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抓住相关的词语体会一下,相信你会深有感受。

②交流:

“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从这几个词语你能体会到蝉的心情怎样?练读

“螳螂”: “拱”、“举”;螳螂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③现在,你觉得这个故事有意思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板书:蝉  螳螂  黄雀)

那么,蝉、螳螂、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呢?

试着完成表格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螳螂

黄雀

(4)师小结:其实少年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同学们都知道每个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是非常危险的!)

(5)我们听了这个故事都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吴王听了以后,明白了吗?

——明白了。

从哪里看出?——恍然大悟。

(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6)“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引导学生交流

(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知道了自己就像是故事中的蝉、螳螂与黄雀一样,只考虑到眼前的利益,没有顾及到身后的隐患,如果自己执意攻打楚国的话将会被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那后果将是自己的国家被其他的诸侯国所灭。)

相机请学生上台板书。(诸侯国——→吴王——→楚国)

3、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你觉得这个少年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对这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佩服)佩服少年的什么?(用一个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道理,主动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2)他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相关的词句细心体会,我相信咱们对他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

交流要求:先把自己所找的语句读出来,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交流:

1、这位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许别人来劝阻,他还要去劝说,说明他真有勇气。(勇气可嘉)

2、从这里还能看出少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如果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了。(为国分忧、十分爱国)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交流:

1、从这里能看出,少年劝阻吴王的决心已下,说明他很有勇气。因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湿了,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还在等待吴王的到来,可见他的决心确实很大。(坚定决心)

2、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说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转就是三个早晨,说明他有足够的耐心;而且他还毫不介意,说明他一心只想劝阻吴王,其他的什么都没放在心上。(不怕吃苦、大局为重)

3、这位少年拿着弹弓在花园里转,并不是来打鸟,真正的意图是要劝说吴王。这说明他已经想好了劝说吴王办法,他已经胸有成竹了。(胸有成竹)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吊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4、指导朗读:那么,吴王和少年的对话,你觉得应该怎么读?(课件出示)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小组内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

小组展示

三、人物对比、欣赏少年

1、吴王攻打楚国可能会带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不堪设想的后果,大臣们和少年都看出来了。,也都进行了劝阻,但前者没有成功,而后者却如愿以偿。这是为什么呢?

2、少年侍卫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更委婉一些,称得上是——智劝、巧劝。可见,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智谋。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回头来看课文,这位少年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最终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你从中能得到什么收获呢?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课件出示)

(从少年身上、吴王身上,从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中受到的启发)

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设计]

一、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八字成语填空

八仙过海(     ),鹬蚌相争(     ),百尺竿头(     )

2、学生根据平时积累说说还有哪些类似的成语。

3、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此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成绩,达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着力集中,品读主体

(本文结构特别,故事中套着故事,应找准切合点,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应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

1、自由朗读,圈画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板书并显示三者关系)

2、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朗读体会

3、交流反馈时分别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象“蝉”、“螳螂”、“黄雀”,心里都在打什么如意算盘呢?

4、如果你遇见这种状况,你打算怎样告诫它呢!

(有了体验 随后再指导学生练读故事自然水到渠成。)

三、参照对比,探究寓意

引导话题讨论:寓言就是借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以前接触过的掩耳盗铃、狐假虎威都是如此。那么螳螂捕蝉是想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的?

1、组织小组讨论,随机总结名言,齐读加深感受。

师: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a.“恍然大悟”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自己也象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着眼前的利益,没有想到……

明白了 m.jiaoxuela.com 自己想到攻打楚国的事,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吴王还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

b.读到这里,老师还想知道,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呢?

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再劝说就杀谁

少年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用意就是劝说吴王,吴王一定不会听的。

如果少年真那样做的话吴王可能就回杀了他。

如果在大臣们面前讲这个故事,吴王一定不会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以为是少年编出来的。

那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捕蝉这件事是真的,这样,少年就可以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

所以说少年的劝与大臣们的劝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

对呀,少年选择了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2、出示有关福祸联系的警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引领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理解 “恍然大悟”,发散想象“不堪设想”的后果,进而理解螳螂捕蝉一语双关的深刻含义

4、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四、再读探究,感受智慧

1、在这里围绕少年身上哪些闪光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评价人物的机会,阅读课文2——8自然节,抓住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做到有理有据。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以读促悟,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真正“动”起来。

2、激趣:想不想当一回智慧的少年?又想不想做一回“权倾天下”的大王呢?

学生一定兴趣盎然,此时友情提醒大家:注意人物的身份、谈吐;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

3、指导分角色朗读,配上古筝曲,同学们应该会读的有生有色。

五、创设复述、升华情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学课文只有入境才能情真一切。)

情境一:模拟吴王早朝,面对众臣解释与少年的这段趣事,奖励少年,学生一定会说的百花绽放,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之中就完成了本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复述。

情境二:生活中也有许多当代吴王,比如小明同学每天不问学习,只顾沉迷于网络游戏,怎样规劝他既内化了寓意,学以致用,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说服别人的口语交际训练。

六、作业布置,延伸课外

本着新课标中语文作业的布置应加强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无限延伸课堂,加强实践性的宗旨与大阅读的精神,布置以下作业:

1、排演课本剧《螳螂捕蝉》,评选优秀导演、演员

2、收集寓言故事,在班级举行一次寓言故事赏析会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螳螂捕蝉》教学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品读螳螂捕蝉这则很有趣味的寓言故事。

2、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会写了。

3、先请同学们听写五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三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三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

(1)蝉悠闲自由自在

(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5)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

4、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全对的学生举手。有味地齐读五组词语。

二、师讲故事、学生复述

1、师: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2、师:同学们读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3、现在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

4、指名讲述、师边听边评。

5、故事听完了。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

6、这个故事就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三、设疑披文、揭示寓意

1、少年侍卫为何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为什么要劝阻吴王攻打楚国?)

2、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

3、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4、谁来做一做楚王读好这一句话。(指名读,评价。)

5、大臣们指出攻楚的利弊,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勃然大怒)少年说了“螳螂捕蝉”的故事,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恍然大悟)吴王悟到了什么呢?

从这个对比中,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我觉得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少年是一个爱国的人。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

6、你认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呢?(专制蛮横、知错就改)

三、合作表演、深化体验

1、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生议论纷纷,跃跃欲试。)

2、那好,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可以同座合作,也可以下位找自己最要好的同学合作,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学生自由演练。)

3、指名两位同学上台准备表演,请下面的学生做导演进一步帮助他们演好人物的动作、神情、语气等。

现在让这两位同学到一边去练一练。我们还得准备准备。演戏要有个旁白,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布置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白,来一点说明。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演即兴写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

四、作业

1、继续写好剧本,练习表演。

2、推荐寓言书读一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代寓言》。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教《螳螂捕蝉》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默写五组词语,然后让学生讲讲《螳螂捕蝉》的故事,最好能用上默写的几组词语;(2)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并体会人物形象;(3)课文表演,先不加指导让学生自己表演,再让学生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后再让每个人根据当时情境写台词。这堂课我感觉(1)容量很大,学生的阅读准备还不够充分,所以时间有点仓促。(2)本文的寓意的揭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感觉印象还不够深刻。我应该以这个为“线索”,多次反复,循序渐进,让中心更加显得明确。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内容: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 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细读课文第一部分。

4、 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螳螂捕蝉这一故事。

2、明确故事寓意,理解寓言借助故事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3、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故事寓意,感受少年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观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10课《螳螂捕蝉》,学会了生字新词,理清了课文脉络,请一位同学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故事寓意

1、螳螂捕蝉这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几段直接写“螳螂捕蝉”。

2、出示第9、11段文字,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故事中有那几个角色。(蝉、螳螂、黄雀、少年)

3、深刻理解寓意。

a.这些角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蝉,齐读描写蝉的句子:“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b.读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蝉?如果你是这只蝉,心里会想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c.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蝉的身后,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蝉的同伴,你会怎样?可是蝉却浑然不觉,它——读句子。

d.蝉被什么蒙住了双眼?

同样被眼前的利益蒙住双眼的还有——螳螂、黄雀。

e.出示变换顺序的句子,指名读。

4、 根据提示复述故事。

蝉 悠闲 喝着露水

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黄雀 伸长脖子 啄食

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三、揣摩文章表达。

少年是怎么运用这个故事达到劝说目的的?

1、默读课文2-12节,用心揣摩少年和吴王的一言一行,把感受深刻的词句划下来,可以写写体会。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给文中对话加上提示语,分角色朗读。

四、小结回顾全文。

故事说到这里,吴王什么反应?

理解“恍然大悟”, 积累词语:如梦初醒 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幡然醒悟

联系第一段,吴王明白了什么?

出示春秋形势图。

口头填空:吴王出兵攻打楚国,

正如 ;

正如 ;

正如 ;

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却不知道

五、质疑深化人物。

1、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却没被处死?他的劝和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为什么选择在花园,只有他和吴王两个人?)

2、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六、课外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不能只顾——,不顾————。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强称霸,战争不断,诸侯王的出兵与否往往在一念之间,许多像文中的少年一样有勇有谋的王公大臣甚至平民百姓运用寓言巧妙进谏,阻止了一场场战争,留下了千古佳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智慧的宝库。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相关的书籍如《东周列国志》。

作业:根据所提供背景,写一段话。

《螳螂捕蝉》教案 篇八

《螳螂捕蝉》教案

丰台区右安门二小     周 辉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三、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8课《螳螂捕蝉》。我们知道这种文章叫文言文,在以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文言文呢?

文言文是古人写文章的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学习的《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故事,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作者刘向写这个小故事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新授:

(一)读课文:

1、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读不准的字音可以看注音和查字典。

谁愿意第一个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读得是否正确、流利,停顿是否合理。

评读,再指读。

2、范读,说说老师与他们读得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老师能读得有感情呢?(老师理解了课文的意思)

(二)理解字词意思:

1、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要先理解课文的意思)

想想我们学过哪些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看注解、查字典、对照译文、读)

多读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古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个字“读”他们认为“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a、 文中这么多的“其”字你们都理解了吗?谁能一边读课文一边说说"其"字在不同句子中分别指的是谁或什么?

b、 理解了这么多"其"的意思,你有什么发现吗?

同样一个“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事物是不同的。在古文中像这样的字或词很多,它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这是我国古代文学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同学们以后还会深入的学习。

c、小结:今天我们有学习了一种“结合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文章意思。齐读所掌握的五种方法。

3、检查注释中没有的、必须通过查字典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子(你) 是(这,此) 务(追求) 悲(动听)

4、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1) 自己练习。

(2) 指名讲故事内容。

(3)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解决提出不懂的问题:

1、 老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1) 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2) 吴王为什么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

2、 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可结合课外资料谈)

3、 全班交流

第一题:

1、少孺子为什么要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呢?

2、学生结合当时的形势来说一说。

(1)学生谈。

(2)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什么。(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3)老师操作课件,并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

(4)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考虑周到,通盘谋划。)

(5)既然目的是这个,直接向吴王讲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命令后的心理活动,认识到直谏不行,不见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讲这个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设计的,足见他用心良苦。)

第二题:吴王为什么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

1、少孺子的目的达到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2、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什么?

在夸赞少孺子聪明、机智、勇敢、忠心爱国。

3、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生读)

这样应当重重奖赏的忠臣,能杀吗?(不能!)

三、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1、 吴王决心伐楚,态度极其坚定时,他是怎么说的?

a学生自读

b、学生体会读。

c、指导学生有语气地读

d、全班体会读

2、指导学生对比朗读吴王的话。

a、指名前后对比读。“敢有谏者死!”—“善哉!”

b、全班对比读。

c、师生合作对比读。

3、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与理解自由朗读全文。

四、 学生谈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收获或体会。

1、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2、同样是劝,方法不同,受到的效果也不一样。大臣的方法可能是直接讲道理,少年的方法是巧妙劝说,让吴王自己悟出道理,由此可见这个少年正是聪明智慧。)

五、 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的感受很深,这正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一直流传至今的原因,也足见这个故事在语言上、思想上、文化上的生命力和价值,回去以后把它背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同学一起合作,编排一个课本剧;也可以发挥想象,练习创造性的复述。

现代语文是古代语文的继承和延续,如今大量的古代语言还存在于现代语言中,成语就是最好的证明。要学好语文,一定要学好文言文,积累大量语汇,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11 90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