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优秀6篇)

发布时间:

感受槐乡的孩子劳动的快乐的同时,感受他们收获的快乐。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6篇《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一

教材简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槐乡的孩子沉醉在五月馥郁的清香里,忙碌于八月的槐米的收获中,练就了勤劳纯朴,热情好客,潇洒豪放的品格。文章语言优美,内容厚实,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都句句着意,笔笔融情。

课文结构:

全文分两部分写了五月和八月的槐乡。五月的槐乡令人兴奋,让人陶醉,使孩子满意。作者从吐蕊的槐花写起,槐花如雪的颜色、多姿的颜色、飘溢的香味、熏陶出槐乡独特的风土人情。不仅如此,五月的槐乡还有一道亮丽的风景:小妞儿漂亮、小伙儿豪放。然后用“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作总结,点出在槐花飘香的五月,孩子们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中。八月,在写法上与五月相近,作者除了介绍槐米的样子、生长的位置外,重点描写了槐米给孩子带来的繁忙以及孩子忙碌中的收获。“八月,是槐乡孩子们繁忙的季节。”点出槐乡孩子的勤劳、善良、自强和自立的品格。课文的感悟点是体会槐乡五月给孩子们带来的幸福与快乐,体会槐乡的八月磨炼了孩子们勤劳纯朴,热情好客,潇洒豪放的品格。鼓励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自然的美丽,体会劳动的快乐。

教学目标

1、品味重点词语,感受槐乡的五月给孩子们带来的幸福与快乐,体会槐乡的八月磨炼了孩子们勤劳纯朴、热情好客、潇洒豪放的品格,学习他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

2、了解槐树、槐花 、槐米及槐树种子的知识,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

3、学会6个生字 ,认读4个生字,积累叠词。

设计意图

课时教案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通过读书、上网或请教别人,了解槐树、槐花及槐树种子的知识,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

教师准备课件《槐花图》、音乐磁带。

初读感知阶段: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查字典理解。读读课文想想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精读感悟阶段:

槐乡的风土人情令人陶醉,课文重点介绍了五月和八月的槐乡。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槐乡?把你最喜欢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并联系课文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重点部分处理:

1、先请喜欢五月槐乡的学生谈体会:

a五月槐花盛开景色美

b五月槐乡特有的槐花饭香甜。

c槐乡的孩子热情好客。

d槐乡的小妞漂亮,小小子潇洒。

感悟方法:朗读感悟、想象感悟、联系生活感悟。

2、喜欢八月槐乡的孩子谈体会:

a槐米给槐乡的孩子收获

b收获槐米的热闹场面

c槐乡夕阳西下景色美

d槐乡的树有情。

感悟方法:朗读感悟、想象感悟、联系生活感悟。

3、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要求学生领悟

(1)叠词的琅琅上口。

(2)比喻,拟人的生动形象。

(3)侧面烘托的效果。

课上拓展:

引导学生说说心里话: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

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课后向生活延伸:

1、写下你的感受。

2、利用假期到乡下或有槐树的地方,亲自去看一看,尝一尝,并试着写下来。

反思课堂上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劳和以苦为乐的特点,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个问题,槐乡的孩子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说自已读了课文后的的体会。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及槐乡孩子的勤劳,对此学生感受最深,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是靠我点出来了,当时有部分学生说第三段写的槐乡孩子干活时的样子写得很好,当时天很热他们还在干活。我就趁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当时天气的热,又读一读描写干活时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孩子们劳动时是很快乐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大都是只看到点,看不到面。反思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都是我直接参与指导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着走的,属于半放半扶。下次的略读课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二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槐乡的孩子》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读懂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抓人物的动作、细致描写的方法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劳动是快乐的。

难点:学习作者抓人物的动作、细致描写的方法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像七彩的图画,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快乐。下面让我们走进第四课《槐乡的孩子》,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板书课题)

2、观察课题,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发现课题4前面加了“*”。

3、(出示课件)“*”这是什么意思呢?(这种符号表示是略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课题入手,有意识的让学生去发现这篇文章与以往所学文章的不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二、初读感悟

1、根据提示语,归纳学习要求:(出示课件)

①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边读边画,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

③完成后与同桌交流。

2、集体汇报阅读收获: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快乐,再进行同桌交流。恰到好处地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接着允许他们去交流自己的想法,从中享受学习的愉悦。

三、重点赏读

1、同学们,槐乡的孩子以采摘槐米而快乐。下面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去看看那快乐的劳动场景。学习作者抓动词、细描写的方法。

(出示句子):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一簇簇槐米落下来了。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段话。

(2)指名展示读、齐读。

2、同学们这段话作者抓住了男孩和女孩两个人物,具体描写了劳动的场景,那男孩干什么?女孩又干什么呢?

(1)(出示课件)指名读描写男孩的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动笔画出描写男孩动作的字词。

a、生回答,师板书:

抓动词:

男孩

爬——削——(槐米落)

b、指导朗读。

c、小结:这段话抓住了男孩削槐米的连贯动作进行细致描写。

(2)(出示课件)男孩子是负责削槐米的,那女孩是干什么的呢?下面让我们走进描写女孩的句子。

a、自由朗读描写女孩的这段话,看看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象到的?

b、学生汇报:

女孩

有的。(捡)辫子像翅膀

有的。(塞)头像小鸭子

c、学生带着动作读。

3、小结:作者运用有的。有的。句式,写出了不同女孩的动作,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劳动场景写得生动、具体。

4、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抓重点词句,学生在品读中积累优美语言并学会了“抓动词、细描写”的方法,感受文字的美,深化习作特点。

四、牛刀小试

看到槐乡的孩子这快乐的劳动场景,中秋节这天我也体验了一次掰玉米的快乐。而且还以小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这个片段运用了什么方法细致描写的呢?

例文:掰玉米

秋天到了,地里的庄稼都成熟了。八月十五这天,吃过午饭,我和家人去地里掰玉米。我左手抓起玉米棒子和茎秆的连接处,右手攥住玉米棒子使劲往下拽。只听啪的一声,一个胖胖的玉米棒子就被我掰了下来,随手一扔玉米棒子就像跳舞一样蹦到口袋里。而那些卸了包袱的玉米秆则在我的身后轻松地摇晃着,像是在给玉米告别。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老师的下水文,让学生亲眼见证了习作方法的'实践运用。不仅让学生对学到的方法加深了印象,而且起到了带头示范的作用。

五、学以致用

出示图片:(在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做值日、掰玉米、摘苹果、葡萄、打枣子等等)

同学们图片中的场景是不是勾起了你美好的回忆呢,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抓动词、细描写”的方法,写一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场景吧!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根本,只有知行合一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附学生片段:

摘苹果

星期六下午,妈妈领着我和妹妹去果园摘苹果。妈妈负责摘,由于果子长得太高,妈妈搬来一个梯子,爬上去,她一手扶着梯子,一手抓住一个大苹果,往上一撅,苹果就下来了。我在树下也使出了浑身的力气,纵身一跳,伸手一拽,一个红彤彤的大苹果就被我摘下来了。妹妹负责放苹果,每放一个她都高兴的跳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一上一下。

捉蝴蝶

我在院子里的月季花上看见了一只美丽的蝴蝶,想抓住它。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抿着嘴,弓着腰,蹑手蹑脚地走到蝴蝶旁,猛地把手一伸,蝴蝶被我拢住了,我高兴地跳了起来,心里乐开了花。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由于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此,课堂上我还是扶多放少。但就这节课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敢大胆取舍,力求让学生一课一得,扎实有效,围绕提示语“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为导线,先放手让学生找“槐乡孩子的快乐”,接着合作交流,然后重点品读孩子们劳动场景的部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作者“抓动词、细描写”的写作方法。最后学以致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描写自己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一个场景。为了让学生亲眼见证习作方法的实践运用,我先让学生读一读我课前写得一个小片段,从而降低学生的习作难度。整堂课思路清晰,一以贯之,学生学有所得。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三

“导读、自读、解读”略读课文教学一例——《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三读读通课文”

一、读字词

1、自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拼读带拼音的生字。

2、自查互读,认识生字。

二、读句子

1、自读、互读、齐读带生字的句子。

三、读课文

四、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第二课时:“解决两个问题”

问题一:“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实录:

师: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板书:离不开槐树)

生:我是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这是为什么呢?你从这一段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槐乡的孩子从小就和槐树结成了伴,槐树是他们的好朋友。

生:海边的娃娃经常和海在一起生活,山里的孩子经常和石头在一起,槐乡的孩子周围有许多槐树,时间长了,就有感情了。

师:是啊,槐树和槐乡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已经成了孩子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师: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还知道槐乡的孩子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板书:上学钱,槐米换)

生:读“勤劳的槐乡孩子……换来的。”

师:老师想知道,你们的上学钱,还有平时的零花钱是怎样来的?

生:爸爸妈妈给的,还有过年的时候亲戚给的压岁钱。

师:是啊,这些都是别人给的,可是槐乡孩子的上学钱是“槐米换的”,他们可从不向父母要钱。

师:还有呢?课文还讲了什么?

生:我还知道八月,天很热。

师: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八月天很热呢?(板书:炎热)

生:读“八月,天多热。鸡热得…………叫着‘知了,知了’。”

师:天多热。怎么热呢?多热是怎样热啊?热到什么样子呢?书上是借哪三种动物来写的?

生:书上是借“鸡、狗和蝉”这三种动物来写的。

师:怎么写的呢?

生:鸡热得耷拉着翅膀。

师:是啊,天太热了,对连撑起翅膀的力气都没有了。

生:狗热得吐出舌头。

师:狗实在受不了了,喘着粗气说:“太热了,太热了”。

生:蝉热得……

师:知道热了,知道热了。(生:哈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情景吗?是什么时候?

生:夏天的中午。

师:那这个时候一般你都在干什么呢?

生:我在家里吹电扇。

生:我呆在空调房里不愿意出来。

生:我在吃西瓜和冰棒,这样就不热了。

师:哈哈,是啊!这样的生活多美好啊,可是槐乡的孩子这时在做什么呢?

生:他们的在山上采槐米。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爬到小山上了。”

师:是啊,他们不怕炎热。(板书:不怕)文章还写了什么呢?

生:我还知道了他们每天都起得很早,回来的很晚。

师:说得好,用一个词来形容,叫“早出晚归”。(板书:早出晚归)

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他们“早出”的呢?

生:槐乡的孩子不怕热……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

师:从这句话什么地方看出“早”?

生: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

师:是啊,天还没有亮呢,槐乡的孩子已经出去采摘槐米了。你又从什么地方知道他们“晚归”呢?

生:当缕缕炊烟………快乐的歌声。

师:你又从什么地方知道“晚”的呢?

生:我从“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知道的。

师:是啊,家家都开始做晚饭了,太阳都快下山了,他们才从山上采槐米回来。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然,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他们“劳累了一天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师:经过一天的劳动,他们实在太辛苦了,所以“带着甜蜜的微笑入梦乡”。(板书:微笑入梦乡)

生:我还知道他们第二天,又要冒着炎热,早出晚归出去采摘槐米。

师:说得真好,你从哪一句知道的,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孩子们的小床下放着………炎热的劳动中………”

师:通过读课文,我知道同学们对槐乡孩子的生活有了了解,知道他们生活中为什么离不开槐米了。

问题二:你认为槐乡的孩子怎么样?

师:了解了槐乡孩子的生活,你知道觉得槐乡孩子怎么样呢?

生:我觉得槐乡孩子很勤劳。

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呢?

生:他们的学费都是靠自己采槐米换来的,从来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

师:那你知道“槐米”是怎么来的?

生:槐米是槐乡的孩子早出晚归,冒着炎热采来的。

师:那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槐乡的孩子是用劳动换来了自己的学费,他们可不像同学们那样总是依靠父母。你还从什么地方知道他们很勤劳?

生:他们不怕炎热,那么热的天都还在外面采槐米。

生:他们还早出晚归,天不亮就出去,到傍晚才回家。

生:他们劳累了一天,可是第二天还要出去劳动。

师:是啊,从同学们的话中,我知道大家已经感受到了槐乡孩子的勤劳。劳动是辛苦的,可是在槐乡的孩子看来,劳动是不是辛苦的,让人讨厌的事情呢?

生:不是。

师:那劳动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呢?

生:是快乐。

师: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槐乡的孩子很快乐呢?

生:“当缕缕炊烟……快乐的歌声。”

师: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了快乐?

生:快乐的歌声。

师:劳动了一天,他们并不觉得劳累,还很快乐地唱着歌。你从这句话中能找出他们为什么快乐吗?

生:孩子们满载而归。

师:“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

生:疑

师:他们回来的时候,带着什么呢?

生:槐米。

师:而且是很多很多的槐米,这就是“满载而归”,意思是说收获了很多东西,得到了很多东西。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吗?

生:他们采到了许多槐米,就能换许多钱交学费了。

师:是啊,他们还就能上学,学习很多的(知识)了。他们能不高兴吗?你还从什么地方感觉到他们的快乐呢?

生:“月落柳梢,劳累了……微笑进入梦乡。”

师:你知道他们为什么笑着进入梦乡吗?

生:因为他们采到许多槐米。

生:因为他们用劳动换来了自己的学费。

生:因为他们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生:因为他们很喜欢采槐米,觉得很有意思。

……

师:这就是槐乡的孩子,多么勤劳,多么纯朴的孩子,他们热爱劳动,能从劳动中寻找到快乐,相信他们给了你们很多的启示。

上4《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中体会槐乡孩子劳动的快乐。

2、培养独立阅读的习惯,能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读懂课文,引导学生树立从小爱劳动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感受劳动是快乐的。

三、教学准备查找槐树、槐花的图片和资料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激趣: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像七彩的图画,丰富多彩,快乐有趣。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生活中让你感受到快乐的事。学生交流,教师指导学生用简短的词概括说说。

2、总结:无论是外出郊游,还是游戏活动,我们心中充满着快乐!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体验了民族小学的孩子有读书的快乐,金色的草地有玩耍的快乐,爬天都峰有游玩的快乐。

3、切入: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看看那里的孩子有怎样的快乐。接题,齐读课题“槐乡的孩子”,相机教学“槐”字。

(二)简介课型

1、简介课型

(1)、什么样的课文时略读课文。告诉学生从三年级起,我们所学的课文分为两种: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前带“☆”,课文前面带有导读提示。

(2)、怎样学习略读课文。先读“导读提示”,了解学习要求,带着要求自己朗读、思考、学习、发现、探究,发表自己的见解。

2、导读提示,自读“提示”,边读边画出本课的学习要求,交流并归纳本课的学习要求:

(1)读读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

(2)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自读课文,注意带拼音的生字,碰到难度的地方反复多读几次,

4、适当的生字词教学。出示:

槐乡、花苞、散发、入药、染料、耷拉、黎明、一簇簇、觅食、飘荡、劳累

淡淡清香、缕缕炊烟、满载而归,月落柳梢

(三)重点赏读——品“乐”

1、简单介绍槐树和槐米。槐乡有一种宝贵的树叫槐树,出示槐树图片并简单介绍。槐米是槐树开出的花,叫槐花,又叫槐米。

2、抓住关键句“它们并不惹人注意,却是槐乡孩子的宝贝”。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二自然段,读懂课文中从哪些方面描写槐花,怎么样写出它的不惹人注意。了解课文为什么说槐米是槐乡孩子的宝贝。

3、槐米不惹人注意:米粒般大小,淡淡的清香,藏。从藏字感受到什么。结合朗读指导

槐米是宝贝:可入药、做染料、换学费

4、过渡语:槐乡的孩子用槐米换学费,他们到底是怎样割槐米、捡槐米的。组织学生品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孩子们割槐米、捡槐米的句子,感受劳动的场景。

抓住男孩动作,想象男孩们的语言、动作、神态

女孩劳动场景,把握两个比喻句,来感受女孩的动作灵快。

5、槐乡的孩子一干就是从黎明到炊烟袅袅的傍晚,而且是在怎样的天气状况下?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关句子感受。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八月天的炎热

6、对比体验。如此炎热的天气,我们在干嘛,槐乡的孩子又在干嘛。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槐乡的孩子顶着烈日割了槐米、捡了槐米是干什么用的。让学生品味槐乡孩子的勤劳懂事、吃苦耐劳。

7、槐乡的孩子顶着烈日从黎明干到傍晚,身上的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他们心里觉得辛苦吗?你从哪里体会到。

以苦为乐,唱着快乐的歌,满载而归,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课文中描写孩子劳动的场面,,轻松欢快,没有辛苦、劳累的压抑,以苦为乐

(三)总结交流、拓展延伸

1、交流感受,读完课文仔细想想,你觉得“槐乡的孩子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家一起来夸一夸、赞一赞槐乡的孩子。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

2、总结:看啦不光是外出游玩、追逐嬉戏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槐乡的孩子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劳动中收获了快乐。

3、组织学生说说自己的平时生活中,通过劳动获取快乐的事。

六、作业设计

积累文中描写生动的句子

七、板书设计

4、槐乡的孩子

可入药

槐米做染料

槐乡的(宝贝)换学费

勤劳懂事

孩子吃苦耐劳

以苦为乐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欢快。

2、读懂课文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自读能力,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学准备】

查找槐树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你们有没有尝过快乐的滋味?是在什么情况下品尝到的?(学生畅所欲言)也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二、引导自渎,初步感知

1、生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注音多读几遍,遇到长句多读几遍。

2、指名读自然段,师生正音评价。

3、再读课文,师生相互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借助细读,重点感悟

1、理解2自然段:

⑴槐树什么时候开花?文中又称槐花为什么?

⑵槐米有什么用处?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读读相关的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⑶指导朗读。

2、理解课文第3自然段:

⑴八月份,天气很热,你能说说你经历过的炎热夏天吗?

⑵文中用了哪些句子来描写这种情景的?

⑶在这样炎热的天气里,槐乡的孩子是怎么去割槐花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熟读积累,总结提升

1、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先自渎几遍,再与同桌合作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2、谈感受: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五、课后延伸

1、摘录佳词美句。

2、把自己参加过的劳动过程与感受写下来。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六

教材:

人教版课标本三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它在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定位、目标以及阅读方法等,是有别于精读课文的。但“略读”与“精读”也只是相对而言,并没有绝对界限。它们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替进行,配合使用。因此,本教学设计既力求突出略读课文的特点,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又着重注意“精”“略”交互,增强阅读实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槐树、槐花图片或制成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可要求学生搜集槐树、槐花的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读——谈“乐”

1.激趣。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像七彩的图画,无论是在教室里读书,还是在操场上游戏;无论是去科技馆参观,还是去少年宫演出;无论是到小河边钓鱼摸虾,还是到树林里采集标本;无论是在草地上玩耍,还是在野外登山,我们的心中都充满着快乐!来,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自己感到最快乐的事,让我们共同分享。

2.交流。让学生简略地交流一下。

3.切人。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看看那里的孩子有什么快乐的事情,好吗?然后揭题、读题,并让学生简略交流槐树、槐花的有关资料。若学生了解不多,教师展示材料,简单介绍(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蕾可以制作黄色染料。花、果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人中药。槐米:槐树的花蕾称“槐花”或“槐米”)。最后,教师在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课文片断“八月,槐树打了花苞……还能做染料。”让学生读一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扣紧专题“丰富多彩的生活”,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快乐;然后,通过带学生到槐乡看看那里的孩子有什么快乐的事情,引发学生悬念,点击学生情感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大略初读——知“乐”

1.简介课型。简介内容有二:

①什么样的课文是略读课文。先告诉学生自从二年级开始,我们所学习的课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精读课文,如第一、二、三课;一种是略读课文,如第四课。

然后,让学生对比这两类课文,发现它们的不同编排特征:一是略读课文加“★”号,精读课文不加;二是略读课文前面有导读提示,精读课文没有;三是精读课文后面有思考与练习,略读课文没有。

②怎样学习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只要求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方法主要是先读读“提示”,了解学习要求,然后自己去朗读、思考、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是对词句等语言的体会,都应该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尽量自己得出答案和结论。

[设计意图:本课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什么样的课文是略读课文和怎样学习略读课文,使学生认识这一类课文的特征,明确这一类课文的学习要求,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2.导读提示。自读“提示”,边读边画出本课的学习要求,然后指名读提示,交流并归纳出学习要求:

①读读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

②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③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是通过“阅读提示”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阅读提示”除了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着重对课文的主旨和阅读方法、学习的重难点、语文实践的拓展点给予提纲挈领的引导,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点,有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实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11 93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