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教学设计(优秀4篇)

发布时间:

指弹谱若是不对一些技巧加以标注说明,很难弹正确,有些信息是谱子本身没法表达的;同样,指弹谱若是没有简谱、和弦,音乐素养欠缺的'朋友就很难理解曲子,顶多只是死记了六线谱而已,当你能从音乐深度上理解一首作品时,才能更好地去处理、表达它,也才能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积累音乐素材。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4篇《《无题》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无题》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无题》是七年级上半学期的一篇古诗,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以及“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三、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熟练背诵全诗。

四、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而导入本课。

2、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一样,都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辜负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壮志和才华,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3、具体讲解: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请大家分组讨论:

(1) 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2) 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学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中的爱情是怎样看的?也可以谈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发言。

具体赏析的参考资料: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 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

《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

七、总结、扩展:

播放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

爱情是美好的,虽然也会有不太圆满的结局,但歌颂爱情的诗都是美丽的。今天我们学了李商隐的这首《无题》,希望大家把诗人带给我们的美妙境界牢牢记住,如果喜欢他的诗风也可以去阅读我们在最开始提到的那几首诗。

八、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

2.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附:板书设计

无  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教学设计 篇二

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能力,在平时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无题》阅读训练试题及其部分参考答案,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无题

①黑板上赫然写道:学杂费97.5元。他盯着这个数字,口袋里的手攥着的那张皱巴巴的50元钱已被手里的汗浸湿了。他不得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

②他坐在自家堂屋的门槛上,母亲下地还未回来。他听见过母亲无数次在父亲坟头唠叨:“他爹,保佑他考上好学校!”现在,他考上了,而且成绩拔尖,他记得母亲是怎样颤颤地从衣袋里取出钱的……

③“娃,咋回来了?”母亲一边放下锄头一边惊奇地问。“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话没说完,母亲已给了他一耳光!他抬起头,只见母亲噙着泪水,嘴角颤动着,欲说无语。猛然,她问:“是不是钱不够?”他还能说什么呢?母亲明白了。

④打开堂屋的门,他和母亲一前一后地进了家。母亲说:“娃,你等着!”他惊愕地望着母亲的背影,心中再次升起了上学的渴望。一会儿,母亲提着一个盖着红布的竹篮走了进来,放在他面前:“娃,拿到学校去,跟老师说些好话,你的成绩不是最好的吗?”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

⑤他到了学校,老师正在为这个顶尖的学生没来报到而奇怪,忽然看见一个身着蓝色土布衣裤的学生站在门口。“进来吧!”老师说。他默默地放下篮子,掏出50元放在红布上。

⑥老师惊异地揭开红布——

⑦啊?!一篮白生生的鸡蛋!

⑧老师拿着他的录取通知单,看看这50元钱和一篮鸡蛋——

⑨愕然无语!

《无题》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问:文章写了什么事,请用比较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字数不得超过20字。

问:第⑦自然段在“啊”后连用“!”“?”,你觉得这两个标点里包含了什么内容,请根据你的理解写一写。

问:西欧阿婆说结尾用“愕然无语”写出了老师的复杂感情和内心受到的震动。试设想,如果老师当面说出自己的想法,会怎么说?(不超过40字)

参考答案

学生入学时交学费发生的一件感人的事。

突出了老师揭开红布后的惊异、疑虑等神态。

老师会说:“你虽然家境贫寒,但你成成绩优秀,母亲她也十分支持你上学,我相信你一定能好好学习的,我录取你了。这篮鸡蛋你就拿回去吧!学费老师会给你想办法的。”

《无题》教学设计 篇三

西南师范大学2002级函授班学生

毕业论文

学历层次:2002级中文班  函授站点:奉节招办  姓名:杨孝平  学号:021031321212

论文题目:《李商隐及其〈无题〉》

指导教师:李达武

评语:

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2005年    月     日

评审小组意见:

评定成绩:            评审组长签名:           2005年    月      日

内容摘要:

一。概括介绍李商隐。

二。李商隐的生平介绍。

三。李商隐的地位。

四。李商隐诗歌的成就及特点。

政治诗。

咏史诗。

爱情诗特别是他的“无题”诗。

五。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六。李商隐诗歌的地位及其影响。

七。个人感受及见解。

八。归纳中心论点。

九。附录。

十。写作时间。

关键词:

李商隐     生平介绍    地位成就    爱情诗

无题诗     艺术特色    感受见解    中心论点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其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诗歌,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代影响很大,其“无题”诗,对宋初的西昆派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即便是到了现在,李商隐的诗歌仍然有很重要的价值。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一号樊南,怀州河内人,唐文宗开元二年进士,授密书省校书郎,补弘农尉。当时牛李党争激烈,由于李商隐早年授知于令狐楚,后又娶李光王茂元之女为妻,被牛党视为背恩,长期受到压抑。在党争的夹缝中,李商隐不得不离开京城,先后在桂管观察使郑亚幕下以及剑南,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下为僚属。晚年辟为盐铁推官,四十六岁时客死荥阳,潦倒终身,故而诗歌常常充满着一种感伤情调。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他对于当时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怀有强烈的愤慨和不满,迫切希望国家中兴,但是在激烈的党争中,却横遭排挤,一生襟袍未曾开,从而使他的诗歌充满着一种感伤情调。李商隐擅长七律,七绝,情致婉曲,构思精巧,文采富丽,具有独特风格。部分诗歌用典精辟,或有不得已的苦衷,历来有意蕴难明之感,有〈〈樊南文集〉〉,〈〈李义山集〉〉。

李商隐是一个关心现实政治的诗人,这在他的早年表现得更为突出,如他二十六岁写的《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法,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宛鸟雏竟未休。”

从这首曾被王安石称赞的名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晚唐国运的关心以及在事业上的远大抱负。这种心情在其他早年的诗篇中也有明显的表现。他二十五岁时写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就是一首长篇的政治诗,虽然艺术不够成熟,但它反映了较为广阔的现实。作者写他当时在长安西郊所见的农村景象是:“高田长槲枥,下田长荆榛。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他又通过农民的话,陈述了贞观,开元到安史之乱后农民生活的变化。从今昔对比中,诗人提出了仁政任贤的主张,指出政治的理乱“在人不在天”。这些都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他对当时宦官专权的黑暗政治也很愤慨不满。甘露事变中宦官杀死宰相王涯等几千人,他写了《有感》二首和《重有感》三诗,后诗尤为悲愤痛切: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供主君忧。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击高秋!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在宦官熏天势焰之下,当时许多诗人都不敢正面发表反对意见,有的甚至顺从宦官的言论,而年青的李商隐却从国家安危出发,毅然呼吁诛讨宦官,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他朋友刘蒉因“耿嫉恶”被贬死,他也连写了几首诗为他呼冤。在《井络》,《韩碑》中他还反对了藩镇的割据。

李商隐还写了许多咏史诗,曲折地对政治问题发表意见。这些诗主要是讽刺历史上帝王们的荒淫奢侈,引为现实的殷鉴。如《北齐》诗:“小怜玉体黄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隋宫》诗:“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讽意极为鲜明激烈。《富平少侯》诗:“当天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则用咏史含蓄地的讽刺了耽于女色不视朝政的唐敬宗。有的咏史是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例如《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号称贤明的汉文帝召见贾谊,而且不问苍生。他自己生在昏乱年代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呢?

随着他在政治上的失望,关怀现实的诗篇减少了,更多的诗是用忧郁感伤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世运的衰微,如《杜工部蜀中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弋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尤驻殿前军。座中醉酒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诗里虽然对边事还有所关心,但那种颓然自放的心情已经掩盖不住了。又如他的《登乐游原》绝句: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一遍转眼就会消失的夕阳,不仅象征着他个人的沉沦迟暮,也象征着大唐帝国的奄奄一息。其他的小诗,如《宿骆亭寄怀崔雍衮》:“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也同样是这种暗淡低沉的末世哀音,比之他早期的作品,气概是大不相同了。

李商隐的作品中,最为人传诵的是他的爱情诗,这类诗或名《无题》,或取篇中两字为题,以“无题”名诗是李商隐的一大创造。据说以“无题”命名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因为诗中所写的男女情爱,在那个时代未便向人明言,二是因李商隐一生中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对朋党倾扎深深忧惧,故凡有政治感触,多拖以男女情事,为避嫌疑,干脆题为“无题”。

这类《无题》诗,写作年代已不可考,有关本事也不得而知。过去旧注家多说有政治寓意,有的认为是作者政治失意,向权臣令狐淘?求助哀告之作,有的认为是宰相李德裕被贬为崖州(今海南岛),作者写诗对他表示敬慕和同情。但这些猜测均依据不足,我们现在一般认为这几首诗是纯粹写男女爱情的诗。

以《无题》为代表的李商隐七律,扬弃了元白那种对事件本身的兴趣,而转入心灵的象征,即将一己之悲剧性身世及心理,幻化为象征性图景。既有形象的鲜明性,丰富性,又具有内涵的朦胧性,抽象性,从而获得丰富的暗示性,能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而内容的深微,意境的朦胧,手法的象征,语言的典丽精工,余味曲折,开启了从晚唐到五代的词境。

李商隐七绝,管世铭谓其“用意深微,使事稳惬,直欲以前贤之外另辟一奇。”(《读学雪山房诗抄》凡例)。如《乐游原》一诗表现诗人的迟暮情怀,对时代也是一种象征,前人认为消息甚大。李商隐长于咏史,其咏史绝句大都运用见微知著,或即事微挑的方法,具有很高的讽刺艺术,如《齐宫词》: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映中庭。梁台歌管三更罢,犹子风摇九子铃。”

关于无题诗,李商隐自己曾经解释说:“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谢河东公和诗启》)。又说:“楚雨含情俱有托。”(《梓州罢吟寄同舍》)。但是,现在看来,他这些诗可能少数是别有寄托的,如《锦瑟》;更多的是有本事背景的言情之作,这些本事,作者既不肯明言,我们也无须做徒劳的追究,这些中交织着他爱情的希望,失望,以至绝望的种种复杂心情,如下面两首不同时作的《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酒纯酒暖,分曹射复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白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两首诗是他情诗中的名作,前一首里,写出男女双方虽然透过重重封建礼教的帷幕达成了爱情的默契,但是也带来了无法达到愿望的更大的痛苦,鲜明而清晰的种种细节的回忆,都和这种欢乐与痛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后一首里,执者的爱情在濒临于绝望中显出了无比强烈的力量,春蚕,蜡炬两句,已成为描写爱情的绝唱。后四句,写对女方的深刻体贴,咫尺天涯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线希望,也是深刻动人的。这些诗很典型的表现了封建时代士大夫们那种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的特点。他们一面向往爱情,一面又对封建礼法存着重重顾虑。因此,这些诗和诗经,乐府民歌中那些表现强烈反抗的爱情诗歌完全不同,至于他的那些狎妓调情的诗,则和这些有其真挚爱情的诗不能同日而语。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深情缅邈的爱情诗。由于李商隐生活的不幸,他所吟咏的爱情就显得格外复杂深沉,婉曲含蓄。本诗主要表现恋人离别时的忧伤痛苦,抒发了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并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这是一首写封建社会恋爱不自由的诗,前四句叙述一对情人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得以见面,可是不得不在一个困难的情况下被迫分离,况且又是暮春时节。春风无力,白花凋谢,就更使人伤感,他们只得旧地里表示永远相爱的决心;后四句写别后思念的苦况,也表达了力求克服障碍继续取得欢会的愿望。

这是一首著名的爱情诗,抒发了男女双方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全诗抒情,具有回环往复婉转深微的特点。首句抒写相思别离之情,两个“难“字,已有缠绵之意,次句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春蚕两句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晓镜”两句又推己及对方,悬揣恋人也沉浸于相思痛苦之中。由此诗意也就更加深了一层,两心如此相通,竟至体贴入微,不更显示了爱情的真挚和专一么?末两句借用神话传说,表达了因睽隔两地而生的探看的愿望,与首句遥相呼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是历来为人们所激赏的名句。诗人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象贴切,含意隽永。

全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诗的每两句就是一个抒情层次。首联由抒情入笔写惜别之苦,颔联借春蚕和蜡烛自比,写对爱情的忠贞。颈联转换角度,推己及人,因为诗人自己对对方的相思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因而便设想对方也在思念着自己。尾联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通篇以“别”为主题,四联虽有所侧重,内在联系却非常紧密,始终围绕“情”与“思”展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把忧伤,祝愿,希望等复杂丰富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层层深入,回环往复,有力的突出了诗的主题。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回环往复的抒情方法。四联各有侧重,每一联都是一个抒情角度。开头从相见时难写到离别,表现一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痛苦难堪的真情;颔联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九死不悔;颈联由己及推人,表现恋人双方苦苦思念;尾联化用神话传说,写自己渴望相见的心愿,于是诗人的感情又回到主旋律上来,虚实变化,风情婉转。

2.比兴手法的运用与谐音双关手法的配合使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苦和对爱情的坚贞,形象贴切,意境隽永,“丝”与“思”谐音双关,蜡泪暗指情人泪,使全诗深情并茂。

3.婉曲柔密的风格。全诗感情强烈,但没有外露的句子,而是用委婉绵柔的形式来吐露,或用残春季节的暗示,或用残春蜡炬表现,又用神话假托,呈现婉曲柔密的风格特点。

在唐代诗人中,李商隐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古诗,继承前人的方面较广。五古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学杜甫,《海上谣》学李贺,七古《韩碑》学韩愈,但风格不大统一,成就也就不够高,他成就最高的是近体,尤其是七律,这方面他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缅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在用典上,他掌握了杜甫用典的技巧,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不便明言的意思得以畅达,使容易写得平淡的内容显得鲜艳。他的爱情诗中还善于化用神话志怪故事,点染意境气氛,李贺诗神奇中见真实的想象的本领这精湛的技巧在他的七律中也有很好的表现。但是,他用典有有很多晦涩难懂的地方。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是有根据的,如《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首诗则说她独自一个人生活在天上,非常寂寞,每天都要度过痛苦不堪的长夜,后两句说嫦娥应当后悔不该偷吃仙丹,如今冷冷清清住在月宫里,对着无边无际的碧海般的春天,这颗心是日日夜夜都不能平静的。

在由西海主编,成都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李达五辑评的《古诗精华辑评》一书中,从117至121页也对李商隐进行了大量的评价,具体内容有:

《旧唐书》卷190中说:“李商隐能为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

《彦周诗话》中说:“李义山不诗,字字锻炼,用事婉约,仍多近体,惟有〈〈韩碑〉〉诗是一首古体。”杨万里〈〈诗斋诗话〉〉:“五七字绝句最小,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局全好者,晚唐人与介甫最工于此。”如李义山忧唐之衰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如:“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如:“芭蕉不解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如:“莺花啼又笑,毕竟是淮春。”

〈〈诗林广记〉〉引王荆工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李义山一人而已。”

〈〈原诗〉〉:“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而无其匹也。”

李商隐的〈〈无题〉〉诗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第四册,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首爱情诗,李商隐的诗还被选入其他许多教材作为范文,可见他的诗歌地位之高。

李商隐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让他一生坎坷,郁郁而不得志,但是他还是努力创作,大胆创新,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特别是他开创了《无题》诗的先河,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诗歌史上具有重大的贡献,他所写的爱情诗至今仍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由于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能有李商隐这样含蓄的爱情表达方式,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李商隐用心细微,忠于爱情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对那些见异思迁的人更是一个极好的提醒。如果每个人都能有这份忠贞,对待爱情不去朝三暮四,离婚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前娘后母的学生就会大大减少,心理不健康的儿童就会减少,犯罪的青少年就会减少,因为许多误入歧途的儿童都与父母的离异有直接的关系,而造成离异的原因就是部分夫妻双方或单方缺乏对爱情的忠贞,对婚姻不负责任,到处寻花问柳,甚至家外有家,把原本美好的家庭弄得妻离子散,孩子心理上难免受到伤害。

不过,李商隐过分压抑自己的感情,不敢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是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但这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这也可能是造成李商隐只活了四十多岁的一个重要原因,并让他的诗歌创作就此划上了句号,我们无法欣赏到他更多的作品,因此,这一点我们要引以为戒。

综上所述,李商隐一生蹭蹬,以游幕生涯为主,其诗有浓厚的感伤情绪,形成一种精丽而富于暗示的诗风,从而创造出以〈〈无题〉〉诗为代表的新型七律。他的诗,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开创了“无题”诗的先河,尽管他一生清寒,但他的确是继杜甫,韩愈和李贺之后,最富于创新的诗人。他的诗值得我们欣赏,他的艺术风格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精神——对爱情的忠贞,对国家的忠心,对文学的执着,对黑暗势力的抨击,对美好愿望的追求——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书名 主编  出版社 出版日期 参考页码

〈语文〉〉    语文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1 167-167

《写作概要》 范昌灼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3 291-310

〈〈唐诗一百首〉〉 编辑室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5 137-139

〈〈古诗精华辑评〉〉 李达五 成都出版社 1996.4 117-121

〈〈黄冈兵法〉〉         金培植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7 275-277

《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1 206-210

〈〈大学语文〉〉 徐中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190-191

〈〈新教案〉〉         彭  远 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1 214-215

〈〈现代汉语词典〉〉               张谦亨 商务印书馆 2001.7

〈〈中国分体文学史〉〉 赵山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7 126-129

《无题》教学设计 篇四

师:请大家打开书p167,按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李商隐的《无题》诗。

生大声或小声读诗,有人最后一句读错字。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有两个字需要注意。看最后一句:“为”读wei4,替的意思。“看”读kan1,尝试的意思。

学生在书上注音

师:好,下面同学再读一遍诗,然后告诉我,这是一首什么诗。从内容上形式上说都可以。

学生再读诗。

师:谁能说说,这是一首什么诗?

生1:离别诗。

师:生1是从内容上来说的。你应该把句子说完整。

生1: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离别诗。

师:好。还有同学能说的更具体么?或者从形式上说说。

生2:律诗。

生3:写在夜里的离别诗。

师:生2是从形式上来说的。是几言律诗?(生纷纷:七言。)既然是律诗,我们就要注意对仗,注意第三四联表现的内容。生3说了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夜里。(问生3)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这里有一句:“夜吟应觉月光寒”。所以是夜里。

众生纷纷:不是夜里。一生小声说:是春末。

师:哦,有一个同学说是春末。你怎么知道?

生4:第二句: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无力是指春天,春末的风无力。百花残,春末百花凋零。

师:有理有据。好。其他同学同意他的分析么?

生:同意。

师:同学说这是一首写于春末的离别诗(板书),能不能看出来诗人是和什么人分别呢?

生5:朋友。

生6:女朋友。

(其他学生笑)

师:既然是女朋友,那么这首诗就是一首写男女分别的恋情诗了。

(众生笑)

师:再请同学读两遍这首诗,揣摩一下,告诉我你哪一句读不懂。

生读书。

生7:第三联我不懂。

师:读一读。

生7:“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我不知道“晓镜”“夜吟”什么意思。

师:其他同学知道么?

无人举手。

师:没人举手么?那么我们一起来看。“夜吟”的“夜”指?(夜里)。“吟”指?(一生答“呻吟”。众笑。)

师笑:呻吟?夜里病了呻吟?“吟”在古诗中一般指?(众:吟诗)。夜里对月吟诗,是多么浪漫风雅的事啊,为什么诗人还觉得“月光寒”呢?

生8:因为思念,诗人思念朋友,就觉得夜里吟诗都寒冷了。

众生点头。

师:是啊。根据律诗的知识,这两句诗对仗。“夜吟”指夜里吟诗,那么“晓镜”指的是?

生9:早上照镜子。

师:早上照镜子看到“云鬓改”,说的是?(生纷纷:头发都白了)

师:为什么啊?

生10:相思苦啊。

师:哦,相思令人老。如果说“早上照镜子发现因相思白头,晚上吟诗又因寂寞孤独而觉得夜凉如水。”那么这是从诗人这角度说的。都是说男主人公的感受……

生11举手。

师(对生11):你想说什么?

生11:我觉得前一句是从女主人公的角度说的。因为一般说到照镜子,都是女生。而且前一句说女主人公相思白头,后一句说男主人公吟诗寂寞。双方都说了,很……很……

师:更说明了两个人心心相应,感情深厚。

师:“诗无达诂”,两种理解都可以,你们觉得那种理解更好些?

众生:第二种好些。

生12:我不明白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不是说男女恋情么,怎么会出现蓬山这样的海上仙山呢?另外,“无多路”指的是否是没有多少条路呢?

师:是啊。谁明白?

生13:蓬山,课下注释说是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所以这里应该不是实指,应该是女方住的地方。“无多路”不是没有多少路,应该是没有多远的路。这一联应该是说我们相距没有多远的路,但是还有青鸟殷勤的传递消息。

师:是啊,虽然不能见面,但是有消息传递,聊胜于无。

众生笑。

师:可见这是一句宽心话。

生14:既然不远,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还需要传递消息呢?

师:相距近就一定能看得见么?大家想想在什么情况下,即使很近,也“相见时难”呢?

生15:那只有女主人公被拘禁了。

生16笑:还可能男主人公被拘禁,也可能是俩人都被拘禁。

师:拘禁这词说的有些重了,可能只是说两个人没有自由之身吧。

众生点头。

师:这里还有另外的意思,李商隐做了很多无题诗,都是接男女恋情来寄寓身世之感的。他身处牛李两党的党争夹缝之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相当痛苦。这首诗也是一样的。

师:还有那些句子看不懂?

生无言。

师:那就是说没有了?好了,请同学们读两遍诗,然后齐声背诵。之后告诉我你喜欢哪一句诗,并说说为什么。

众生读,然后齐背。

师:你喜欢哪一句呢?给我们做一些赏析。谁先来?

无人举手。

师:那么,钱坤试试吧。(钱面有难色)没关系,抛砖引玉,你就当那砖好了,鉴赏不好没关系。

钱:我说说题目行么?

师:可以。

钱:这题目好,让人有想象的余地,既可以指男女恋情,有可以不止这些,余味无穷。

生17:人到了百感焦急之时,恐怕也是无话可说的。

师:是啊,李商隐写的无题诗是最多的,这里面显然有他难以言说的身世之痛。另外提醒大家,提到这首无题诗时要说,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这样人家才明确。

生18:我还是觉得最后一句好,蓬山,是海上仙山,有虚无缥缈的特点。

生19:还是被隔绝的,有大海相隔。开头就有照应:“相见时难”。

师:大家提醒了我,这句诗从情感上来看,也是很内敛的。我们看,全诗写的是相思,什么样的相思?你能下个定语么?

生20:苦的。

生21:痛的。

师:说成语。

生22:痛不欲生。

众笑。

师笑:为什么发笑?

生:太过了。

师:好,那再想。

生无言。

师:相思到老,是不是可以说:“刻骨铭心”?(众生点头)。但是最后一句并没有让这种痛苦一直宣泄,反而说:“蓬山此去”毕竟“无多路”,还有“青鸟可以”殷勤为探看”。

生23:是自我安慰。

师:也是劝慰对方。

师:有同学喜欢其他几联么?

生24:我喜欢第二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两种实物来比喻深厚的感情,写的是感情到老都不变。还有谐音的用法。

师:鉴赏得当,这两句诗确实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表达忠贞不渝的情感,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这两句在句式上也是对仗的。

生25:我喜欢第一联:写景的句子写出了诗人的情感,情景交融。

生11:我觉得“晓镜”这句好。写尽了两个人离别后的痛苦。

师:这痛苦是正经历的还是尚未到来的?

生纷纷,有的说正经历的,有的说是将来的。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1:“应”应该是,所以是推测,是将来的。

师:我们以前学的古诗也有现在预想将来情况的,还记得么?“君问归期未有期,……”

生齐:“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师:哪句预想将来?

生:后两句。

师:其他的诗句大家可以下去自己鉴赏。下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无题》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11 9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