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主以情动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优秀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以读为主以情动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十八个生字,正确认读“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理解“我”为什么发出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和“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两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质疑。

1、播放伊拉克战争影象,教师导入。

听着这熟悉的声音,看着这熟悉的画面,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飞到了远在海湾地区的伊拉克。同学们,虽然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里,但你们知道么,世界上还有许多的孩子像伊拉克的孩子们一样,因为战争而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他们不得不在死亡线上挣扎着,更有的失去了自己挚爱的亲人,无家可归。有个中国孩子给前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信,信中包含了一个孩子对和平的渴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他的心灵呼唤吧。

2、读题质疑。主要问题是:

(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向谁呼唤?

(2)他的呼声是什么?

(3)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学习情况

3、交流讨论,主要解决问题:

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向谁发出呼唤?

生:是原中国北京二中的雷利同学。他向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以及整个国际社会呼唤、

三、突破重点,读中感悟。主要板块为:

(一)理解: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

第一层理解:“我”的爸爸作为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地牺牲了,我很悲痛,希望世界上不再有战争。

1、读1~4段有关句子。

2、质疑第一自然段中问题,网上寻求答案:

(1)学生上网查看“维和行动”资料

(2)交流解决有关问题:联合国指什么?什么是维和部队?

3、质疑第三段中问题,读中理解:

(1)讨论交流,解决疑难

灵柩、蓝盔、征衣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能听出爸爸呼唤的是和平?爸爸连着呼唤三次和平呢?

(2)教师范读第三段

(3)学生自由感情朗读

(4)配乐齐读

第二层理解:因为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1、学生读第5、6自然段。

2、学生质疑,主要为:

(1)为什么说“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2) “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什么意思?

3、学生上网看学习资料,战争档案。

4、交流所看内容。

5、如果你是雷利,当你看到了这些,此时,你最想对联合国的秘书长说什么?想对发动战争的国家说什么?或者想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说什么呢?

6、小结:是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只有铮铮的白骨和成堆的尸骸,它不仅是对生命的摧残,更侵蚀着每个纯洁的心灵。雷利正是看到了这点,才发出了和平的呼声。

(二)理解:他发出了什么呼声?

1、指名读。

2、层层递进读。(配乐)

四、讨论

1、播放维护和平滚动图片

2、讨论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3、学生采用两种方式写呼声。

(1)在“心情速递”(留言板)中,写下呼声和姓名。

(2)在名片上书写呼声和姓名。

4、指名读呼声。

5、强化朗读,升华情感

如果雷利和他的父亲听到了你们的呼声,一定会非常欣慰的。 你们愿意再次为他们发出呼声吗?(指板书)谁来?让我们起立再为所有的儿童呼唤一次吧!让我们再加上手势、动作为全世界,尤其是正处于战争灾难中的老百姓们呼唤一次吧!

6、师小结:你们不愧是和平的使者,同学们愿意的话,课下可以继续完成你们没写完的呼声,也可以完成你和平使者的使命,将你们的名片送给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如果还有什么想法和建议,也可以记录下老师的信箱网址,发邮件和我交流,好吗?

板书设计:

22、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呼声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四年级下册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二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法国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过:“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通过读,让学生有真切的体会;通过读,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4.通过学习课文,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引情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师:(播放课件:一组表现幸福生活的画面)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他们非常幸福!

生:我感到他们的生活非常快乐!

师:是的,在大街上,在公园里,在商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幕情景。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样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2.由题质疑,激发感情。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一个中国孩子”是谁?

他发出什么呼声?

为什么会发出这一呼声?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先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然后从中找一找答案,相信这些问题不会难住你的。

生:(轻声朗读课文)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并说以上几个问题。

二、精品细读,感悟内容──动情

1.默读课文,自主感悟。

师: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默读、思考)

生:作者首先以一个中国的中学生、牺牲了的维和人员的孩子的身份,用真挚的、充满深情的语言,向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倾诉了自己家庭的不幸,讲述了爸爸牺牲后全家人悲痛欲绝的情形。然后,充满感情地向人们介绍了自己的爸爸──一位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最后,作者代表全家、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向加利先生、向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发出了内心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2.研读课文,同伴互助。

⑴“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师:请同学们读读文中描写“爸爸”有关句段,想想“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找出有关句子,互相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他是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一位保卫和平的勇士。

生: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还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一个爱妻子、爱孩子的好丈夫、好爸爸。

生: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一位热爱和平,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和平的人。

生: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一个出色的人才。

⑵体会失去“爸爸”的悲痛。

师: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作者的心情怎样呢?用具体的句子说一说。

生: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事实是多么的无情。客观的叙述中饱含巨大的悲痛。)

生: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在联想中表达失父之痛。)

⑶对“世界并不太平”的感悟

师:“爸爸”在呼唤和平,可世界和平了吗?再读课文,提出有关的句子。

生:“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和平之花”指的就是“和平”;“娇嫩的‘和平之花’”,意思是说,和平很容易受破坏。)

⑷对渴望世界和平的情感的感悟

师:找出渴望世界和平的句子,读出情感。

生:“让21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3.朗读课文,个性表达。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在朗读时,要设身处地地为作者着想,读的时候,感情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首先,作者是带着对加利秘书长无比敬仰的感情写信的,整篇课文的朗读要体现这种情感;

其二,作者在倾诉自己家庭的遭遇,在诉说爸爸牺牲的经过时,是用血的事实作基础的,是用满腔悲愤来控诉战争的罪恶的,在朗读时,要带着憎恶战争的感情朗读;

最后,作者发出了“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让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知道,和平对人类是多么的重要,从而唤醒全社会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在朗读时,语气要肯定,要怀着一种坚定的信念,把作者的心声表达出来。

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交流资料,拓展内容──激情

1.小组交流。

师:和平的环境是美好的,但当今世界还不太和平。把你们收集到的有关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生:(小组交流)

2.全班共享。

生:20xx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间倒坍,死亡两千多人。

生: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的灾难。

生: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长期争端所带来的不断的仇杀。

生:阿富汗的长期内乱给国家带来的破坏。

生:车臣的战争,以及南北朝鲜的长期对峙等等。

师: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声音。

生:(齐声朗读)“让21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四、即时训练,深化内容──抒情

师:孩子们,你们都是和平的使者,为了和平,你能做些什么?

生:(自由交谈)

师: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大胆地写,可以给安南,萨达姆,布什或者正在深受战争苦难的小朋友写一写你的心声。

生:(自由练笔,写后交流)

编辑短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以“情”字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唤起学生对和平的呼吁和向往。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稍有欠缺,与学习目标略有距离。

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三

一、引入课题。

(出示一幅小孩子痛哭的画面。)教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看一幅画,谁能来给大家介绍这幅画的内容?(学生介绍略)

教师:战争与和平,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利用画面的目的是尽快进入情景,但实际反应来看,效果不是很好。

二、学生初读课文,将体会最深的地方与同桌交流。班上交流,学习课文。

1、体会“两年多来……”一节。教师的提问: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然后抽学生朗读,教师评价。

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将“评价”只是当做老师行为不是很恰当。

2、体会第三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找找有几个“听见了”,几个“和平”。体会意思并自由感情朗读。

请自认为读得好的同学起立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这段话的学习教师基本上是让学生“读”完的,反复的读。但是我们的感觉是没有很好的体现“层次性”要求,有点“泛泛”而读的感觉。

3、试着体会作者对父亲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也是先个别朗读,再全班朗读。

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进行评价:“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一个劲”儿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复杂”,也将究竟怎样“复杂”的问题进行了“回避”。在学生评价之后,教师是否应该让学生说说自己评价的理由呢?

4、学生自读课文剩下的段落,用横线划出对世界局势进行描写的句子。思考:你想知道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朗读“今天……”一段。教师提问:“和平之花”是指什么?

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这一步拓展得很好,但是稍觉肤浅。我觉得顺序应该调整为:先展示资料。(很重要的一点是:收集来的资料反应什么问题?)然后再“回头”体会文中句子。如果学生没有深刻体会思想感情,表现出的可能仅是一些虚假的激情。

三、总结课文,引导实践。

1、教师:你们说战争是什么?面对战争,你想说些什么?雷利(本文作者)怎么说?什么叫呼吁?他“呼吁”什么?读“要……不要……”。

朗读之后,学生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2、引导实践。教师:孩子们学习了课文,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怎么做?

抽学生回答,有的谈针对目前的“美伊战争”,我们可以发倡议,给美国总统寄信,或是给伊拉克的小朋友寄去和平鸽……

其实,情至深处,学生往往能够体现出很强的背诵能力,对于“为了……为了……为了……”一段话,完全可以让学生感情背诵!我觉得更好的设计是,在同学们的提议中,选择哪些是“可行”的,让这部分同学的发言稍微具体一点,避免走形式,也就是说,尽管是公开课,还是要考虑是否能够落实的问题。

3、再读课文,放飞“和平鸽”(纸做的)。

在充满感情的朗读声中,下课铃响,学生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这点设计得很有新意。这是本课中设计较为成功的一点。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以读为主以情动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11 98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