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022年解读语文7篇

发布时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022年解读语文 篇一

5月6日下午,我认真观看了吴欣歆教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国家2022版》讲座,吴教授通过解读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2022版与以往的变化,从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2022版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讲座深入浅出,专业性和目的性较强。使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教师,要深入了解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才能全面、准确的掌握新课程理念,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有的放矢。下面,我就如何按照新课标开展教学浅谈几点体会。

一、细致研读。新课标时代的每位教师都是课标的研究者,主动、细致、热情研究新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标教学的前提与保障。本次修订将语文课程立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新的6个学习任务群的具体任务是什么?怎么做?如何评价?新课程标准中均给出了细致的指导,我们应认真研读,才能将新概念融入自己的认知领域。

二、改变观念。观念需要积极转变,因为观念指挥行动。执行新课程标准,我们要有主动改变的自我意识,不要固守旧经验,应主动面对新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要主动去了解,只有做到明确观念,才有可能付诸正确的行动,才能够准确达成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目标。

三、积极实践教学中严格按照新课标进行实践是关键,在日常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做到精致与务实。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程标准,将标准中罗列的具体方法、条款、建议,化为与学生的互动、交往,这是一线教师新课标实践的最佳途径。日常教学中的方方面面,都是落实新课标的阵地。我们在这一阵地的固守中,让教学更精准,让每一次扎实的教学指导,成为学生发展进步的台阶。

四、勇于创新我们要在落实新课标时注重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和教研培训,在培训中努力提升自己。要在在富有时代特色的各种实践中和学生一起培植创新精神,在全新的教学领域探索中成长,尽快探索出一套新课标教学方案,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预示着语文教学进入了新课标的新时代。一线教师应有强烈的使命感,在自己“应为”的方向上转变,在自己“可为”的具体事件中勇于实践,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努力。

国防动员 篇二

XX县国防经济动员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2011年国防经济动员工作总结

2011年是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第一年,也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一年来,我局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国防经济动员等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经济建设取得“开门红”。按照要求,现将我局2011年国防经济动员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1年国防经济动员工作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完成2011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72.2亿元,同比增长15%;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22.76∶49.45∶27.79调整为19.4∶54.6∶2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亿元,增长19.2%;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6650元,增长12.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完成16436元,增长1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6亿元,增长32.04%;城镇化率36.6%,比上年提高两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23‰,严格控制在4.1‰的预期目标内;城镇登记失业率3.7%,比预期控制目标低0.3个百分点。

(二)综合计划、规划等工作有序推进

全面完成了《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并经县第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该《规划》提

出了我县未来五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及政策建议。与此同时,我局认真做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工作,切实抓好经济社会计划的衔接及全县国民经济综合协调工作,组织参与了相关经济政策的起草和制定。认真研究分析全县经济形势,形成了分季度的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做好国民经济运行的监测、预测,及时提出了加强经济管理的政策建议。

(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认真抓好县项目库的动态管理,指导全县项目编制工作。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国家、省、市涉及我县境内重大项目建设的政策、措施和项目工作进展等信息。在积极开展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县条件的重大项目,并组织做好项目前期基础工作。2011年是我县的“项目效益年”,一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重点项目工作,不断创新项目管理机制,着力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监督,对上争取,严格考核,千方百计整合力量集中推进260个重点项目。全年重点项目投资完成51亿元,同比增长18%。相关重大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推进了全县基础大改善,农业大发展,工业大提升,民生大落实,效益大突显,极大地推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超前谋划2012年重点项目,扎实抓好项目前期工作,共论证、包装、储备项目226个,为实现新一年投资开门红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农业基础更加巩固

2011年我县遭遇了5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极大困难,全县人民积极采取各项抗旱救灾措施,在大灾之年取得了抗旱夺丰收的胜利。实现农业总产值30.6亿元,增长3%,农业增加值 8.5亿元,增长1.6%,完成粮食总产量22.3万吨,肉类总产量5.9万吨。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专合经济组织发展到46个,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投入加大,成功争取到石漠化治理、现代农业等一批重大项目,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力地保证了农业抗旱夺丰收,农业基础更加巩固

(五)工业经济效益明显

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加大科技开发和技改投入,扶持引导优势企业加速扩张,工业经济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0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2亿元,同比增长3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万元综合能耗同比下降6%。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快,集中区内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亿元,新入驻项目5个,实现工业总产值21.5亿元,工业增加值8.5亿元。

(六)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家批准,我县的旅游、房地产、流通等服务业发展迅速。五大旅游区建设步伐加快,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顺利通过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初评和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

复评。全年接待游客248万人次,同比增长41.6%;实现旅游总收入27.33亿元,同比增长17.9%。高起点完成了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品牌策划和新一轮的城市总规修编,明确了县城“中国竹生态养生名城”定位,超前谋划空间布局,调整优化功能分区,城镇规模有序拓展,县城建成区面积达

6.4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6.6%。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搞好软环境建设,修订完善了《泸县投资促进办法》,增加了政策优惠力度。积极筹划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切实抓好与成渝经济区规划的对接工作,把握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借势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4.7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61.9%;实现外贸出口3600万美元;招商引资到位市外资金48亿元。

(七)财政金融运行状况良好

扩权强县改革不断深化,继续大力推行综合财政预算、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集中采购、乡镇财政体制、支农资金整合和金融改革创新,财政运行程序更加规范,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6亿元,同比增长32.04%;实现年末各项存款余额48.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5.1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

(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大力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和良好社会风气,使全社会积

极投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年共出生4394人,人口出生率为9.7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3‰,符合政策生育率为86.14%。进一步完善国有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严格实行招拍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分别保持在3.472万公顷和2.95万公顷。大力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土地开发28570亩,新增耕地2661亩。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金和遗属供养金按时足额发放。全县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250人,登记失业率3.7%,全县新增就业3000人,实现再就业952人。科技、教育、卫生工作成绩显著,广电事业蓬勃发展,邮电通讯和互联网信息事业发展步伐加快,群众获取信息和通讯条件进一步改善。此外,消防、老龄、人防、档案、人事、审计、统计、残疾人、质监、安监、工商等各方面工作得到加强。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较小,财政收支较难,要素保障能力较弱,“四化”水平较低,支柱产业支撑不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不足,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困难群体扶贫济困任务艰巨。

二、2012年国防经济动员工作安排

2012年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任期的第一年,也是我县在“十二五”期间抢抓发展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年。认真做好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特别是国防经济动员工作,对实现我县经济社

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主要计划指标安排

——经济总量(GDP)84亿元,增长15%以上;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亿元,增长18%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63.6亿元,增长2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亿元,增长17%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7448元,增长12%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73元,增长13%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主要工作思路

1、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2、加快打造工业发展平台,全力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

3、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活养生旅游和城镇建设文章。

4、加强重点项目工作,促进投资合理增长。

5、稳步推进改革,增强发展动力。

6、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XX县国防经济动员委员会办公室

二〇一二年三月八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022年解读语文 篇三

春假,认真学习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修订的背景:

一是中央作出新部署。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改革发展要做到“九个坚持”“六个下功夫”,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必须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

二是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不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需要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需要强化课程对在线学习等方面的支持与指导。这些都要求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

三是课程实施中发现新问题。现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各课程标准,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例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20年和10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要求,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了解了修订背景,才能明确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然更加关注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

一、课程理念更具有时代性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更贴合时代背景,一是立足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二是构建素养为本的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三是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四是加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五是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二、目标表述更彰显系统性

学段目标的表述与2011版课表的表述区分更加明显:

2011版学段目标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低段为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2022版学段目标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表述的改变给了一线语文一种变革的引领,不仅让我们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还让我们明白了“教到什么程度”,修订版都给我们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表述清晰,更彰显系统性。

三、文化传承更突显包容性

比如语文课程将“文化自信”作为要重点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从说好中国话——普通话,到写好中国字——汉字,培养自信中国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借助于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

除此之外,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还要优秀成果,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中国文化,世界文明兼收并蓄。

四、任务构建更注重实践性

修订版语文课标增设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设置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基本覆盖历来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融合问题导向、自主合作、个性化与创造性学习等因素,促进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每个语文任务群在实施的过程更加注重学生的梳理与探究,更加突出实践性。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呈现课程目标,以主题、项目或活动组织课程内容,强化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驱动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深层变革。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设计、学业质量标准研制、丰富案例、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细化、强化,努力做到好用、管用。作为一线的老师应该认真研读,与时俱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022年解读语文 篇四

中小学作文性质是什么?应该如何开展?如何评价?作文教学应该如何定位?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必须面对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写作的功能表述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表述,我们不妨看看写作学领域对于写作的界定:“文章写作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具有写作能力的制作文章的复杂的创造性脑力劳动。”“文章写作是人们运用书面的语言文字反映事物、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具体表现就是制作成文。”(路德庆,《普通写作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显然中小学写作和作家的专业是有很大的区别。作家的“写作”,其驾驭语言的能力比较强,能贴切的运用文字,能娴熟运用表达技巧,其心智比较成熟,有自己的思想,对事物的认识把握相对比较全面,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比较稳定,其写出的文章显示比较独特的个性色彩,也就是说,作家的写作行为,是在用心去感受生活,用心去表现生活,其文章反映出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而学生的写作呢?它是教学情境下的“写”活动,特指“学校教育的班级授课制下,以学生的角色学习‘写’而展开的非独立活动及其结果”,这种“写”活动是在集体性的教与学的背景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进行的。”(班级授课制下的“作文”活动———兼论“写作”和“习作”马豫星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8月第26卷第四期P122)它是特定情景,特定对象的行为及产品。

学生的作文更多的是为了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为了掌握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的技巧,学会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学会用语言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认识,它是和“听”“说”“读”相对应的一项基本的语文技能,是学生成长所必须具备的一项的基本技能。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其总体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突出了“表达和交流”、“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强调写作是一种方式,是过程。写作教学是面对中小学生而言,注重的是过程,是基础,而不是把它们放到专业领域去搞写作,练就一手好文章。这一定位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于扭转写作教学的种种弊端起到一定的指导和纠偏作用。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没有了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也取消了各学段关于习作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取而代之是“表达与分享”。《义务教育语文课程》2011年版在各学段目标与内容都有关于“习作”和“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段目标进行了重新调整和表述,把“习作”和“口语交际”整合成“表达与交流”,没有了关于写作教学的定位的表述,也不见关于写作教学的评价的指导,关于作文教学的要求只存在于各学科的目标中和“语文学习任务群”中。

对于这一颠覆式的变革,其底层的逻辑和背后的考量是什么呢?

我们先不防从新课标中的一些相关表述入手,看看这一改革的意义和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置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分别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

这六个任务群贯串四个学段,“螺旋发展,体现学段特征,坚持阶段性、层次性与整体性的统一;突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又与普通高中相衔接”。

课标在阐述任务群的设置时指出:“学习任务群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引领教学方式变革。追求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协调和融通,而不是知识点、能力点的简单线性排列,不是学科知识的逐点解析和学科技能的逐项训练。”其核心是综合性、实践性和跨学科,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贯穿始终的是表达、分享。每一个学习任务群都要求学会思考,加强沟通,及时记录,交流收获。

其中跨学科《www.chayi5.com》学习任务群是这样表述的:“注重真实情境中的活动与体验、问题与探究、设计与表达,掌握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最终要落实在“表达”,而这个表达也就包括:方案、访谈、海报、调研报告、调查报告、阅读反思、读书心得。对于学习任务群中的表达,新课标要求:“注意实用性语言运用的特点,关注内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白;注意实用文的基本格式和行文规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习作”“口语交际”改为“表达与分享”,看似取消“习作”,降低了作文教学的地位,实际上把写作贯穿语文教学的各个过程,尤其是学习任务群的学习中,这实际上真正体现出作文教学的价值,凸显作文教学在思维、创新、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凸显作文在语文学习中和各科学习中的意义和价值。

有研究者在比较我国和美国语文教材中写作训练指出,我国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训练立足语言文字训练,是“为了写作”,而美国教材中的写作训练包括两个取向:“为了写作”和“通过写作”。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目的,更多的结合是通过写作提高阅读、听说能力以及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是站在全科学习的角度,跳出写作来指导写作,把写作作为一种综合素养,一种学习能力,一种各科学习必不可少的练习。

2003年4月,美国国家写作委员会(NationalCommissiononWriting)向国会递交了一份报告书,力陈在全国各级学校进行写作改革的必要。这个名为《被忽略的R——我们需要写作革命》的报告书指出,美国在二十年前启动的教育改革,只进行了一半。过去决策者的心思大部分花在看得见的地方,如课程调整,学校改善等,但现在重点应放在提升学生脑袋里的东西,也就是学生思考、推理以及沟通的能力。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如何让上学很有趣、学习很有效、学生都能有自信又能自动学习?决策者与教育界人士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写作。如果学生要能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知识,就必须有能力将一堆琐碎数据、数据消化重组,并透过语言的表达来跟别人沟通。简而言之,学生要能学习,必须会写作。

美国最新的“各州共同核心标准”,为阅读、写作、听说和语言学习各个领域勾勒了相应的学习标准。写作标准,从四个方面展开描述,与写作功能相关的是前两个方面:一是“各类型文本的写作要点和写作目的”,接近于我们的各类型文体的写作要求;二是“研究以建构和呈现知识”,这一方面是我们相对陌生的。后者具体要求有:聚焦一些具体的问题,展开研究,最后能展现出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能从各种纸质和电子资源中收集相关信息,评估各种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能整合这些信息;能从文学类或信息类文本中获取证据来支持分析、反思和研究。在这里,写作是学习、思考和研究的必要途径,目的是建构和呈现学习结果。

再看其他国家母语课程标准。韩国母语课程标准,提出小学1-2年级的“写作成就标准”强调培养学习者在学习中用文字表达自己想法和学习结果的基本能力;3-4年级继续提出“学生能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意见”;5-6年级“写作成就标准”中强调使学生“理解写作的特性”,在随后的“学习要点”中进一步点明对写作特性的理解应是“建构意义”。

法国母语课程标准,也明确地列举了写作的多种功能。“在所有写作阶段,学生都应具备写作的习惯:为了对阅读作出反馈;为了对提出的任务作出思考和准备;为了重新阐释和概述;为了对实施的计划作出解释和辩护。”反观我国的状况,也许在大多数学生心中,“写作”就是写文章,是老师布置的任务。也许,只有在语文课程和写作教学中认可“写作”更为多元的功能、意义,在阅读、写作、思考、学习和生活之间建立更加丰富、自然的联系,“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才更容易达到水到渠成的境界,学生也才能更加真切地领悟“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交流”的真正意义,由此养成借助写作来表达和交流的习惯。

显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顺应课改潮流,凸显写作的实用性、工具性、综合性,立足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着眼写作在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学会学习、创造性表述中的重要地位,确保了写作能力作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核心价值。

国防动员(共 篇五

国防动员

答:国防动员(简称动员)是国家火政治集团为应对战争火其他军事威胁,采取非常措施将社会诸领域全部或部分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使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而进行的准备、实施及其他相关活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022年解读语文 篇六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忽如一夜春风来,吹得千万教研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主要变化有:

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增强了指导性

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加强了学段衔接

从形式、内容、知识点、能力等方面,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使得学生知识衔接无障碍,能力发展无短板。

新课程标准要求立足核心素养,以育人为目标,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情境式学习、培养阅读思维、跨学科学习等,对比旧课标更重视“学生之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新课标关于减负提质、多种方式学习、多元评价等方面都给出了更细致的建议。语文教师要深入学习,在教学中践行新课标的要求,真正做到减负提质。

作为语文教学实践者,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主要内容,把握新变化,明确新要求。

1、主要变化

“课程目标”中新增了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课程内容”全部更新。(1)新增主题与载体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2)新增6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具体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评价建议”中,新增了学业水平考试相关要求。

“课程实施”中,新增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

“学段要求”中,每学段的“阅读”改为“阅读与鉴赏”,“写作”“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体现了口语输出和写作输出的一致性。

“综合性学习”改为“梳理与探究”,具体内容有整合、增加。新课标提出了“梳理与探究”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对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增强学习内驱力的重视。

附录3语法修辞要点中增加“常用标点符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

在诗文背诵篇目方面,小学阶段没有变化,仍然是75篇,初中减少了一篇《河中石兽》。

阅读书目基本没有变化。

2、重点内容

语文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语文课程内容。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主题与载体形式,二是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学习任务群有三个阶段,一是基础学习任务群,包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二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语文教学建议。教师要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要重点注意学习任务群第二阶段里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新课标的修订,把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之一。现在的语文教学比较多地关注形象思维,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有些欠缺。课标提出: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是语文核心素养中对发展与提升思维能力的要求。其中“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批判性思维”“探究和发现”无不包含着思辨的内涵。

而语文其实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在语言理解和运用中逐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

关于“语言逻辑很重要”这一点,相信从事于教研的朋友们都会赞同。

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里,“整本书阅读”跟之前倡导阅读的思路没有变化,而“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则是综合了科学课和大语文的一些内容,主要是体现在“研学”活动上。

从整体来看,语文新课程标准跟大家平时重视的语文学习路线是完全一致的!

阅读仍然是重中之重,不仅不能放松,还进一步明确了“思辨性”的要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诗词古文、历史、文物建筑、神话传说、艺术工艺等仍然是未来10年的热门题材。

“重思考、重逻辑、重文化拓展”,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对这些肯定不会陌生。关于新课标将如何具体实施,以及新版语文教材的修订,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持续关注。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坚持以文化人、强化基础的原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融合学习主题、学习活动、学习情境和学习资源等关键要素,按学段呈现学习内容,实现语文课程内容结构化,体现语文课程内容的典型性和“少而精”。

语文核心素养的时代正式开启,学科为王已变为阅读为王。我们不能只在一成不变的教学上埋头走路,必须时不时地抬头看看前方,教育教学的不断变革意味着我们一线语文老师需要随时随地去拥抱变化,敢于尝试未曾经历过的挑战,让“大语文、大问题、大任务、大概念”这些词汇伴随我们的学习和实践,尝试着从单篇到整体,从零碎到整合,做一名“单元整体教学的探索者”、“任务型教学的践行者”,相信这些探索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别样的收获,有效课堂一定会从偶一为之的无心插柳走向高度自觉的日常必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022年解读语文 篇七

通过和2011版课标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语文新课标的几个新变化:新增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新增了课程内容,并分为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部分;新增了六个任务群,且分成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三个阶段;新增了学业质量要求,包括内涵和描述两部分;新增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板块;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建议也做了很多调整。

我认为,核心素养在语文课程中是最需要重视的。2022版的核心素养内涵,阐述了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表述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在文化方面。之前高中版课标的要求是传承与理解,新版的要求为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不仅仅是经济、政治、社会领域,更渗透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身为师范生,尤其是语文师范生,每天和广博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打交道”,所以在坚定文化自信上,我们更要明确方向,把古人出色的思想内涵、恰当的行为方式等身体力行的教育,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中国青年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中,散发文化自信的魅力。

课程内容上,主题有三种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就把我们从古至今的文化分成了三个模块,变得更加清晰、有条理。身为师范生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大方向,在备课的时候明确我们要帮助学生们获得怎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样的载体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浩瀚的文化海洋,这为我们摆脱传统老旧课本的枯燥模式提供了可能,针对不同种类的载体,我们也可以相应的提供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知识更好、更牢固地进入学生的脑海。内容组织有三个阶段,从基础型到发展型,最后到拓展型,这些不仅符合学生们的学习规律,也利于我们未来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组织教学。组织方式是通过学习任务发展群,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主题教学让我想到了窦桂梅老师,她在清华附小已经开展了这种主题教学,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之前高中时期的语文学习也会引发我的思考,如果我们学习的东西形成一个个主题,而不是单个零散的课文,是不是会更好。窦桂梅老师也提到,抛开字词句的修饰,那些文章剩下的内在东西,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个任务群,可以让我们师范生的教学更加系统,让同学们学到一块一块的知识点,形成对语文这个学科的基本建构。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的要求。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为特征的整体刻画。同时,对于7-9年级的学业质量,课程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对于初中年级的语文教学,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学生们在日常生活,文学体验中,是否达到了基本的标准。

教学建议上,第一个突出建议是最新版表述的“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这在先前基础上新增了“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以文化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我们师范生要思考,如何做到“以文化人”,比如培养学生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以人为本,在讲课的时候尊重学生主体,关注学生们的利益和诉求等,采取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第三点“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之前的综合性相比,要求更高且更有意义。强调了语文学习要和实际生活联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把语文应用到生活中。第四点“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是与时俱进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寻找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方式。这就启示我们师范生,要与时俱进,不管是自己的教学方式,还是教学理念,都不应该落伍,时时更新自己。

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是新增的内容,它体现了在这个新时代,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具有的一些专业素养及专业态度。这对我们师范生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将它作为标准,时刻要求自己。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身为教师,专业性是最重要的,是底牌。所以我们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其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不能只做纸上功夫,要抓准每次可以锻炼的机会,从中获取更多经验体会。适应时代要求,疫情之下的“停课不停学”,也给教师们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信息素养。

中国青年白皮书上说:“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共享机遇。新时代中国青年素质过硬、全面发展。新时代中国青年勇挑重担、堪当大任。新时代中国青年胸怀世界、展现担当。”对于我们来说,现在的我们属于新时代青年,未来的我们则是新时代青年的培育者,无论如何,这些都是我们的底气和特点。

最后,希望我们都可以在时代洪流中做个弄潮儿,在教育事业中乘风破浪。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022年解读语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5 98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