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精选4篇】

发布时间:

语文阅读题从小学开始就要训练,因为语文的阅读感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差异网为您带来了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地震中地父与子 篇一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主题,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父爱的支撑下儿子获得新的生命的故事。在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催人泪下,给人无限启示的文章。但是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此,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根据本课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人物的好词佳句。

2、深入理解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

读中体会

读中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四、重点: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爱的教育。难点:理解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五、教学方法

本课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所以这堂课我采用“促情悟读、让真情涌动”的教学方法和“品析词句法”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六、学法

1、找

找描写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从而体会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

2、读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说

通过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

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七、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对话与交流感悟中进行。而激活课堂,点燃学生情感,其最佳途径就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悟情、动情,以此拔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励学生大胆去说、去想、去品、去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使课堂呈现人性之美。

八、教学过程

结合教材特点(www.chayi5.com)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预设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渲染情感

导入课题

课伊始,我为学生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地震中发生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使人类不得不望而生畏,然而,有另一种力量却能感天动地。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1994年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现场,去感受一对父子在地震中演绎的动人故事。——《地震中地父与子》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入手,生动直观的现场视频会牵动孩子们的心,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地震的情形,为理解全文作铺垫。

(二)以疑引读

整体感知

学贵有疑,有了“解疑”的兴趣,才能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也才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因此,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初步质疑:想想地震中的这对父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

设计意图:教师应该教在学生有疑处。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

(三)深入情境

品读感悟

在对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我向学生提出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说这是

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抓住描写父亲动作、外貌、语言的语句,学生品读、感悟。

第一部分: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1、朗读感悟,文本对话

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理解挖掘的艰难,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在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我随即追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连续不断地进行挖掘?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2、重点品读,引领真爱

从“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感受父亲的了不起。这是本文的中心句,这是一份承诺,也是一份责任。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的信念。

第二部分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

(1)角色朗读,情境感悟

细细品读儿子与父亲的对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难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让学生为儿子的镇定、勇敢和坚定所打动。

(2)深入情境,探究学习

当父亲找到出口,让阿曼达出去的时候,他却说“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3、再次研读,回扣中心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阿曼达这样做呢?再次回扣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小曼达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其他同学。父亲是了不起的,儿子也是了不起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品,与书中的文字“激情交流”,通过有“情”朗读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四、读写结合 让爱延伸

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阿曼达被救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时我出示图片,在音乐声中让学生的感情随着笔尖流淌,记录自己的感受。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感动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一个“情”字,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

五、感受真爱

升华情感

欣赏小诗,将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再次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

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父爱的伟大,再次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儿子

信任 了不起!

爱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迹,信任能够开启生命的大门,让我们都能拥有爱,获得爱的力量,再把爱传递给身边的人,让世界充满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题目: 篇二

1.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地震中父亲怀着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抢救儿子

B.本文采用对比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突出父亲的爱子之心

C.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和说明等方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D.本文在记叙上采用了顺叙的方式,显得情节紧凑,动人心魄

【答】:( )

2.指出下列各句人物描写的方法。

①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 )

③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 )

④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

3.文中写“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到第38个小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文中反复出现“谁愿意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些话强调了什么意思?突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找出父子,心灵相通的语句,并谈谈这句话在父子俩心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经过近39个小时长长的煎熬,终于打开了安全的小出口,父亲召唤7岁的儿子出来时,小小年纪的儿子却说:“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请你联系本文内容,谈谈儿子这种先人后己的品德与父亲的爱有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震中的父与子 篇三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来,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向那里,开始动手。

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挖着 。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引起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3小时,没人再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3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有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无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历了巨大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参考答案: 篇四

1、C。

2、①行动描写;②神态、语言描写(或:答出其中一种描写方法即可给分);③心理描写;④外貌描写。

3、这样写,用时间的变化突出了挖掘过程之长,体现了父亲的坚强意志和对儿子的热爱。

4、强调了迫切希望得到别人帮助的愿望;突出了父亲热爱儿子,希望尽快救出儿子的真挚感情。

5、“不论发生什么,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这句话不但坚定了父亲抢救儿子的决心和行动,也给了儿子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6、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紧扣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297 38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