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历史优秀5篇

发布时间:

西晋的统 篇一

孙权病死,暴君孙皓继位,政治极端腐败。司马氏灭蜀以后,便在益州大造舟舰,准备伐吴,而孙皓却漠然处之。

279年(咸宁五年)十一月,晋大举伐吴,步骑二十余万分五路直指建业、夏口、 江陵等地。王浚率水军自巴蜀顺江而下,直逼吴都建业。280年(太康元年)三月,吴主孙皓向晋将王浚投降,吴亡。经过九十年的分裂混战,至此中国又重新统一。

西晋的灭亡 篇二

各族人民的内迁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已陆续向内地迁徙。

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和补充内地劳动人手的不足,经常招引和强制他们入居内地。

各少数族人民内迁后,在汉族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地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业生活过渡。魏晋时,西、北各少数族人民向内地迁徙的活动,更加频繁,而且种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史称为“五胡”。

当时,在内地不少地方,少数民族人数相当多,如西晋时,关中户口百万,其中少数民族占了一半左右。

各族人民的起义

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魏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服力役,“服事供职,同于编户”。

西晋占田制明确规定了他们的租调负担。汉族的官僚、地主多以少数民族人为奴婢、佃客。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因而反抗不断地发生。

西晋后期,先后爆发了齐万年、李特、张昌、王如及杜弢等领导的大规模起义,其中李特之子李雄还在四川建立了“成汉”政权。

西晋的灭亡

在各地流民不断起义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也相继起兵反晋,其中刘渊、石勒起兵最早。

刘渊字元海,匈奴左部帅刘豹之子,汉化程度很深。刘豹死后,他代为左部帅,惠帝时为五部大都督。当李特、张昌先后举兵反晋,宗室诸王混战于北方之际,匈奴贵族共推刘渊为大单于。

304年(永兴元年),刘渊开始起兵。很快发展到五万人,定都于离石(山西离石),建国号“汉”,自称汉王,“胡”、汉各族很多人归附他。他(www.chayi5.com)在军事上也取得一系列的胜利,攻占了太原、平阳(山西临汾)等地,向南迁都于蒲子(山西隰县)。

石勒出身羯族,居上党武乡。曾被卖为家奴。刘渊称汉王时,他参加起义。

308年(永嘉二年),刘渊称帝,迁都平阳。接着派王弥、刘曜等率大军进攻洛阳。310年,刘渊死,子刘聪杀兄自立为帝。次年四月,石勒在苦县(河南鹿邑)宁平城消灭十余万晋军,晋军元气大伤。

六月,王弥、刘曜等攻下洛阳,杀王公以下三万余人,俘获晋怀帝。八月,又攻下长安。后来,晋将贾匹等在关中汉人的支持下夺回长安,迎司马邺为帝,是为愍帝。

316年(建兴四年),刘曜围长安,愍帝出降,西晋灭亡。

曹魏与西晋的中国历史 篇三

我们都说以史为鉴,如果过分地强调以史为鉴,并不是好事!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过分强调以史为鉴,导致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成一个模式发展,制约了中华民族的创造性,出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曹魏、西晋,这两个朝代,就是以史为鉴造成的一对怪胎!

为什么说曹魏、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对怪胎?

西晋是继曹魏之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西晋之于曹魏,从历史演变来看如出一辙,就像今天运用3D打印技术打出的图像,丝毫不爽。下面我从曹魏与西晋的历史演变作比较,让大家认识这对怪胎。

先说曹魏。

曹魏的创始人是曹操,经历了曹丕、曹睿、曹芳、曹髦 、曹奂等六代君王,其演变过程大致经过了这样五个阶段,在混乱中起事,奉主上以从民望,挟天子以令诸侯,太子之争,禅让等。

在混乱中起事,奉主上以从民望,挟天子以令诸侯,太子之争,这些都发生在曹操身上。先说第一个阶段,起步阶段,在混乱中起事。

东汉末年,特别是到了灵帝时期,经张角农民起义的冲击,腐朽的东汉王朝分崩离析,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曹操二十岁举孝廉入仕,本想为朝做一番事业,但处处受到打击,对前程心灰意冷,于是回到老家,盖了一栋茅草房,希望过春夏谈书,秋冬狩猎的世外桃园生活。不久,又因为国家发生金城边章动乱,朝廷又征召曹操为官。后值董卓进京,扰乱宫闱,屠杀臣民,董卓本想表曹操为骁骑校尉,与之共同辅政。不想曹操不与董卓同流合污,于是曹操以献刀为名,刺杀董卓,行动流产,曹操隐名埋姓,逃回家乡。后散发家产,组织义军,企图推翻董卓的残暴统治。十七路诸侯讨伐董卓,袁绍为盟主,曹操代为奋武将军。因袁绍的不作为或无能,行动失败。曹操于是再一次到扬州征兵准备单干,后东郡太守王肱被杀,袁绍举荐曹操为东郡太守,后兖州牧刘岱战死,陈宫等人又推荐曹操为兖州牧,从此曹操有了根据地,结束了流寇生活。

不久,汉献帝刘协从李傕、郭汜的狼窝中逃出来,流落到洛阳,曹操看到了机遇,准备迎驾汉献帝。这一举动,遭到大多数人反对,只有荀彧与程昱支持他,荀彧并提出了“奉主上以从民望”的主张。于是,曹操采纳了荀彧“奉主上以从民望”的主张,开启了人生的第二阶段:奉主上以从民望。

曹操在董昭等人的配合支持下,以洛阳破败、粮草转运困难为由,将汉献帝挟持到了许昌,并将许昌改为许都,定都许昌。

汉献帝到了许昌,到了曹操身边,许昌成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圣地,成了有志之士向往的地方。曹操奉主上以从民望,受到了一大部分社会精英的追奉。如曹操先后运用皇帝的名义,表征全国名士。华歆、王朗两人就是从孙权的地盘上奉旨而来。刘表集团中的精英韩嵩奉刘表之命出使许昌,结果受天子之封为零陵太守,甘心情愿地为曹魏集团工作。桓阶,刘表千方百计地与之套近乎,甚至想将老婆的妹妹嫁给他为妻,并任命他为从事祭酒,他也置若罔闻,但却甘心为曹魏集团奔走,在刘表与袁绍相争时,他却劝刘表的部属长沙太守张羡主动投靠曹操,尽管此时他没见过曹操的面,曹操也根本不知道有他这个人存在,但他却认为“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而讨有罪,孰敢不从?”当时崇拜曹操,为曹操工作,此等例子不胜枚举。

袁绍见到这一切也在想心事。当初,汉献帝逃到洛阳时,他的谋士许攸等也曾建议他迎驾汉献帝,他缺乏远见,认为把汉献帝放在身边是个麻烦。有汉献帝在身边,遇事要请示,不请示,有轻视皇权的嫌疑,请示又轻视了自己的权力,所以没有迎驾汉献帝。现在看到曹操利用汉献帝对天下发号施令,人马越来越多,地盘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袁绍眼红,更让他不服的是,曹操居然以皇帝的命令封他袁绍为太尉,封他曹操为大将军,自己的地位居然排在了曹操的后面,想到这里袁绍悔恨当年没有勒死曹操。袁绍想将汉献帝弄到自己身边来,最少弄到离自己近一点的地方来,或将汉献帝放在自己与曹操之间的中心地带上,不管哪一种方案,曹操都不予理睬。于是袁绍准备对曹操诉诸于武力,准备消灭曹操,不想经官渡之战,袁绍不但没有消灭曹操,反而被曹操打败了,袁绍怎么也想不通,结果忧郁而死。

西晋的建立 篇四

曹魏后期,政治日益腐败,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以曹爽为首和以司马懿为首的两个集团的对立和斗争。

司马懿,河内温县(河南温县)著名的士族。曹操开始起用他,至曹丕时地位逐渐显要。明帝时,他是指挥对蜀作战的主将。238年,他又率兵平定割据辽东的公孙渊,成为魏国有声望的大臣。明帝死,年幼的曹芳继位,司马懿为太尉,与宗室大臣曹爽受遗诏共同辅政。曹爽上表推举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将他架空。司马懿表面称病,不预朝政,暗中却在布置力量,伺机消灭曹爽集团。

249年(嘉平元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谒明帝陵,司马懿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夺取了朝中大权。251年,司马懿病死,子司马师继续掌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死,弟司马昭当政。260年,曹髦不甘心做傀儡,于是率数百仆从向司马昭进攻,结果被杀。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政权完全为司马氏所控制。

公元263年,司马昭利用蜀国内部混乱的机会,派邓艾、诸葛绪、钟会率大军分三路攻蜀。时蜀将姜维驻军陇上沓中(甘肃临潭县南),闻钟会军已至汉中,诸葛绪至武街桥头(甘肃成县西)切断了他的后路,乃率军退回剑阁,抵抗钟会军。西路邓艾军从陇上轻装出阴平道(从甘肃文县经四川平武),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接连攻下江油、涪城(四川绵阳)、绵竹(四川德阳北),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出降,蜀亡。

265年,司马昭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西晋历史简介 篇五

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这就是历史上的西晋。公园311年,刘聪领匈奴军队攻占了西晋的都城洛阳,俘获晋怀帝,西晋军队则在长安拥立愍帝,延续西晋政权。五年后,即316年,刘曜又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愍帝献城投降,西晋结束。第二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续建了晋朝,史称东晋。

西晋的历史仅有五十二年,但它却结束了三国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280年司马炎灭吴),为当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短期的良机。西晋继续沿用曹魏时建立的“九品中正制”选官法,但却弊端百出,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工具,形成了等级性的士族门阀制度。西晋还以法令确定官僚贵族的经济特权,即官品的占田权和隐客制。西晋虽然只有五十二年,但中间却有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反映出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矛盾。

西晋的文化程度也很高,名医王叔和著有《脉经》,地理学家裴秀编有《禹贡地域图》,史学名著《三国志》即由西晋时的陈寿所著。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5篇《西晋的历史》,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297 4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