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生物试卷(精选5篇)

发布时间:

做好试卷复习题,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个途径。对于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你想要尝试一下吗?让我们来做一做小编为您准备的这套试卷吧!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5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生物试卷》,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湖北省孝感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科考试说明 篇一

考试说明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等文件明确规定: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该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根据这一指导意见,按照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和现行教科书,结合学科教学实际,制定本学科考试说明。

一、指导思想

基于初中现行教材(中图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及孝感乡土地理资料,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结合我市地理教学实际,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文件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力争做到有利于基础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有利于高一级学校招生选拔。

二、命题原则

1、指导性原则[来源:学。科。网]

中考地理试题对地理教学应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引导学校加强地理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改革,引导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基础性原则

注重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整个试题的基础,重点考查学生对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的能力;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能力等。

3、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不仅仅对学习结果考查,同时更注重对过程与方法考查。地理中考将关注学生根据相关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对地理事物或现象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加以考查;关注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对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判断、分析能力的考查;关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

4、着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对周围环境和世界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对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和认识。对学生"全球意识,环境伦理观,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地理求知与创新的欲望,地理爱国主义情操,人文地理情愫,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异域文化,国际合作与交往,地理审美情趣"等给予更多的关注。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

地理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和地图、中国地理(含《孝感乡土地理》)、世界地理三大部分,紧紧围绕初中地理主干知识,注意突出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及高、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着重表现"生活中的地理"、"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课程新理念,分别用A、B、C分为三个水平层次:

A.了解、理解:初步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了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粪活动的相互关系,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面貌,初步学会根据区域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

B.体验、运用:从学习和生活中搜集相关信息,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学会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判断,重点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

C.反应、领悟:初步形成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一)地球与地图

内容标准

1、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

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4、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5、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6、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体部位名称。

7、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并利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二)中国地理

内容标准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运用数据说明我国人口的数量特征、增长趋势和分布规律,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5、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6、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7、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产生活中能正确使用。

8、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9、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理解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0、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判断其主要类型。

1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2、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

1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4、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15、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农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16、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交通运输方式;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17、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服饰、饮食等的影响。

18、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19、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0、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21、说出四大地理单元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2、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23、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点,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24、了解四川省自然环境特征,了解四川省自然灾害类型,认识四川经济建设成就和特色地域文化。

25、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区域内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环境问题的治理及资源(煤炭)的开发利用。

26、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为案例,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找出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和经济发展优势。

27、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28、结合实际说明孝感的自然环境及区位发展特色等基本情况,了解孝感的区位优势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三)世界地理

内容标准

1、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2、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3、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4、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的分布差异。

5、使用气温、降水资料或世界气候分布图等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并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及分布规律(包括中国的气候类型)。

6、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7、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8、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9、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10、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11、归纳亚洲的地理位置,了解其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认识亚洲的人文环境和地域差异,初步掌握认识区域的基本方法。(包含东南亚)

12、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及人文特色(经济、文化和人口等)。

13、在地图上,指出美国、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等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主要城市,说出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及经济发展状况。

四、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地理、生物分科合卷考试,考试时间共计60分钟,其中地理30分钟。地理试题全卷共设30分,其中单项选择题7小题,每小题2分,计14分;综合题两大题,计16分。

具体内容分值结构为:地球和地图约8分,中国地理(含乡土地理)约16分,世界地理约6分;教材分值结构为:七年级上册约8分,下册(含《孝感乡土地理》)约8分;八年级上册约8分,下册约6分。基础题、中档题和坡度题的比为6:3:1,难度系数为0.65左右。

提高初三语文成绩的方法 篇二

1、阅读没什么,就是一个快字。指定阅读(指的是第一篇阅读,就是很长那篇),我都忘了叫什么名字了。主要是不能被它绕晕,迅速掌握中心。然后记得不要在这篇阅读花太多时间,尤其是那个选不符合文意那题,有时要找很久。所以要先看题目再看初三语文文章。

2、快速浏览,然后对照,一般你还有会举棋不定,不用理,一样选,那个不顺眼就选那个。有时有些句子你会找不到。不用慌,后面不是有很多问答题吗?有时做着做着,就发现那些句子了。这题我一开始总是错一个,练着练着就有感觉了,基本上两个都不会错。

报名入口 篇三

2022年广东韶关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入口 点击进入

初三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和答案 篇四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讪笑(shàn) 陨落(yǔn) 痴想(chī) 头晕目眩(xuán)

B.滞留(zhì) 归省(xǐng) 哺育(pǔ) 鲜为人知(xiǎn)

C.雷霆(tíng) 阻遏(è) 觅食(mì) 忍俊不禁(jīn)

D.藩篱(fān) 两栖(xī) 推崇(chóng) 油光可鉴(jiàn)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汉字的读音。A. 头晕目眩(xuàn);B. 哺育(bǔ);D. 两栖(q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 的一项是( )(2分)

A.绝处逢生 眼花缭乱 鹤立鸡群 豁然贯通

B.周而复始 浑身解数 玩下断语 恍然大悟

C.肃然起敬 各得其所 人迹罕至 重蹈覆辙

D.天伦之乐 孜孜不倦 随身附和 化为乌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字的字形。A“眼花潦乱”应为“眼花缭乱”,属于同音形近字的误写;B“妄下段语”应为“妄下断语”,属于同音异形字的误写;C“人迹罕致”应为“人迹罕至”, 属于同音异形字的误写。

3、按诗文原句默写。(共7分,每小题1分)

A.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B.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C.山随平野尽, 。(李白《渡荆门送别》)

D.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E. ,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F.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G.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它生长着。(朱自清《春》)

答案:A. 落花时节又逢君。B. 云横秦岭家何在。C. 江入大荒流。D.甲光向日金鳞开。 E.只恐双溪舴艋舟。F.醉翁之意不在酒。G.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在不添字、不落字的基础上,还要注意难认难写字的写法。如“鳞”“舴艋”等。

4、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作答。(共4分,每小题2分)

冰雪融化,浅草萌发,昭示了早春的来临; , , ;天高云淡,黄叶满地,点染出秋天的色彩;雾凇沆砀 寒梅怒放,凝成了严冬的风骨。从大自然的一幅幅画卷中,让我们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A.仿照文段中画横线部分,在下面划横线处仿写一个句子,形成排比。

冰雪融化,浅草萌发,昭示了早春的来临; , , ;天高 云淡,黄叶满地,点染出秋天的色彩;……

答案:(示例):骄阳似火、绿树成荫,书写着盛夏的热烈。

解析:此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首先看清题干要求,弄清画横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其次,仔细阅读语段,可发现第一个分句写的是春天,第三、四个分句分别写的是秋天和冬天,因此要仿写的句子肯定是有关夏天的。再次分析每个分句,内容上写的是每个季节的特色,那么,仿写当然要抓住夏天的一些重要特色来写。最后要注意仿写的句子与前后要构成排比句。

B.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选用恰当的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

答案:删掉“从”“中”。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掉“从”和“中”,可用“见到介词不放过”的方法辨析。当“从”“中”位于画线句子的句首时,我们就应仔细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经过分析,这个句子没有主语,那就属于介词结构在句首导致没有主语的错误类型。删去“从”“中”,此句的主语应为“大自然的一幅幅画卷”。

5、名著阅读。(5分)

桑桑(《草房子》) 冯歪嘴子(《呼兰河传》) 圣地亚哥(《老人与海》)

请从上面三个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个,结合人物的相关故事情节,以“面对磨难,学会告诉自己‘别怕’,希望就会永在”为开头,续写一段话。(50字左右)

面对磨难,学会告诉自己‘别怕’,希望就会永在。 , ,。

答案:(示例)虽然老人(圣地亚哥)已经体力不支,但他一直昂扬着奋斗的精神,经过几天几夜,老人终于杀死了钓到的大鱼,结果大鱼的血又引来鲨鱼,但他靠着不屈服的意志,最终以智慧拖着鱼骨架回港。

解析:本题考查续写语段的能力。解答时,一要掌握此题三部名著中的人物及其故事情节;二要注意“‘别怕’,希望就会永在”的乐观向上的主题,所续写的内容要围绕这个主题来写;三要注意50字左右的字数要求。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一)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注】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

6、下列关于这首诗的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醉别江楼橘柚”,直叙其事,并交代了地点和季节。

B.“江风引雨入舟凉”,写出了诗人迎风沐雨的畅快。

C.诗人想象,朋友不久就要到达潇湘,那时夜泊江上,孤月高悬,两岸猿啼声声入梦。

D.末句的“长”字写猿声,使人想起《三峡》中的“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答案:B

解析:这句表现了诗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暗含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而不是题干中所说的“迎风沐雨的畅快”。

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2分)

答案: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充分联系时代背景和诗歌中的关键词据作答。题目“送魏二”可以看出本诗讲的是送别友人的事,从诗中的“凉”“愁”“长”等可看出表达的是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二)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广故数言欲亡 亡: ②尉果笞广 笞:

答案:①逃跑 ②鞭、杖或竹板打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义。①句中“亡”是一词多义;②句中的“笞”是词类活用。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士卒多为用者 为坛而盟 B. 夺而杀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 祭以尉首 以刀劈狼首 D. 陈胜佐之 宋何罪之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A项中的“为”分别是“被”和“用”;B项中的“而”分别表示承接和转折关系;C项中的“以”都解释为“用”;D项中的“之”分别为“代词,他”和“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所以,答案选C。

10、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主要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生动表现出陈胜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B.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先后是:为坛而盟、并杀两尉、动员起义。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现出陈胜强烈的反抗精神和非凡抱负。

D.“诈称公子扶苏﹑项燕”这个策略口号的提出,充分表现了陈胜洞察时局的能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在熟练把握原文内容的基础上,逐一对各项作出判断。不难看出,B项中的先后顺序有误,正确的顺序应该为:并杀两尉、动员起义、为坛而盟。

(三)大义感人

楚昭王遭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反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

汉高祖入关,召诸县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乃使人与秦吏行至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已而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

(节选自《容斋随笔》,有改动)

【注】楚昭王遭阖庐之祸:指吴王阖庐伐楚,五战,楚王败。

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限一处)(2分)

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

答案: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的能力。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或动宾之间。此句的主语是“刘氏四百年基业”,谓语是“定”,“于是”作状语,“矣”是句末语气词,所以,“/”应画在“基业”和“定”之间。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父老反矣!何患无君

答案:父老乡亲们回去吧,还愁什么没有君王吗?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这个句子的后半句是倒装句,正常语序是“何患无君”。还要在理解整句大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反”在这里是通假字,通“返”,“返回”的意思;“患”是“愁”的意思。

13、选文记叙了三个故事:楚昭王 ,汉高祖约法三章定基业,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用鲜明的对比,突出了 的重要性。(2分)

答案:依靠父老乡亲复国 民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时,要在熟读原文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相关提示与要求进行正确概括。根据对首段内容的理解,不难了解到楚昭王深得民心,从“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教”,可以推断出第一空应填“依靠父老乡亲复国”。第二空要填写对第三件事的对比中得出的结论,即民心的重要性。

附:译文

吴王阖庐伐楚,国家灭亡而出逃。父老乡亲来送他,楚昭王说:“父老乡亲们回去吧,还愁什么没有君王吗?”父老乡亲们说:“希望有像您这样的显明君王啊!”一起跟随着他,有的前往秦国,号哭着请求支援。最后终以此复国。

汉高祖刘邦率军进入咸阳以后,召集各地有声望的人说:“父老乡亲们被秦朝苛酷的刑法所残害已经很长时间了,我要在关中做王,与父老乡亲们约法三章。我来的目的,就是替大家除去以前的祸害,不是来施暴的。于是派人和秦朝官吏一起到各郡县乡邑,向百姓解释说明,百姓们都很高兴。不久,项羽所过之处残杀无辜,百姓大失所望。刘氏四百年的基业就确定于这个(时候或事件)了。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翩翩双飞燕

①鸟族中,与人类关系最亲密的当属燕子。几千年里,人们人们一直把燕子视为祥乌、瑞鸟,欢天喜地恭迎,小心翼翼侍奉,不仅宅第开放,檐梁裸呈,甚至夜不闭户。

②燕子身体俊长,背羽大都呈灰蓝黑色,因此,古人又称之为玄鸟。它体态轻盈,两翼狭长,善于飞行。滑翔时,两翼平展于体侧,如同镰刀,尾巴分叉像剪子。它飞行迅速如箭,喜欢俯冲疾驰,忽上忽下,时东时西,能在比其身躯长度还小的距离内作九十度转弯,堪称飞行“高手”。

③燕子是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每当秋天来临,它们就成群地飞向南方;到第二年春暖花开,又飞回原来生活过的地方。“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迁飞多远,□隔着万水千山,它们□能靠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返回故乡。

④表面上看,是北国冬天的寒冷使燕子离乡背井,其实不然。燕子以昆虫为食,且习惯于在空中捕食飞虫。可是,北方的冬季没有飞虫可供燕子捕食。燕子不能像啄木鸟那样去发掘潜伏的昆虫的虫卵、幼虫和虫蛹,也不能像松鸡那样在冬季杂食浆果、种子或改吃树叶,食物的匮乏使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秋去春来,南北迁徙。

⑤燕子一般在4-7月返乡。返乡后,头一件“大事”便是雌鸟和雄鸟共同建造自己的家园,有时补补旧巢,有时建个新巢。他们不断衔来泥土、草茎、羽毛等,再混上自己的唾液,终于,一个崭新的碗形巢便出现在人家屋檐下了。

⑥鸟族中,燕子是出了名的勤勉,除迁徙、筑巢之累,更体现在哺雏之劳上。“梁上有双燕,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燕子每年繁殖两窝,大多在5月至6月初和6月中旬至7月初。每窝产卵4-6枚,卵乳白色。

⑦ ,而且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审美愉悦。春燕、征燕、归燕、新燕、旧燕、喜燕、劳燕、双燕……单看人们对燕子的称呼,就令人浮想联翩。

⑧古诗文中,燕子几乎是被歌咏最多的。“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在陶渊明笔下,喃喃绕梁、人燕同居,是多么美好的情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带给白居易多少早春到来的欣喜;“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子北迁南徙,归去来兮,成了晏殊眼中伤春感时的最佳情物。古时候,人们还常把山河羁旅、家国破碎的伤痛与燕子连在一起。“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故园颓毁,梁栋无踪,徒留惆怅。

⑨然而,随着院落平舍被取缔、高楼大厦之崛起,人居的封闭式格局使燕子愈来愈面临无梁可依、无檐可遮、无台可歇、无舍可入的尴尬。流传几千年的燕事,难道真要与人烟诀别了吗?那寻寻觅觅的徘徊、声声断断的哀鸣、空空怅怅的彷徨,又能寄与谁呢?

14、阅读全文,在第⑦段横线处填写一个能够概括上文内容的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而且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审美愉悦。

答案:燕子不但勤勉(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第一步,先要理解与第⑦段相邻的⑤⑥段的内容。第⑤段说的是燕子筑巢,第⑥段说的是燕子哺乳,将两段结合起来分析,用第⑥段中的词语“勤勉”更能概括燕子的特点。第二步,联系第⑦段最后一句“单看人们对燕子的称呼,就令人浮想联翩”,再联系横线后的句子“而且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审美愉悦”,明确横线处与横线后的句子连起来说明了人们喜爱燕子的原因。第三步,抓住关键词语“而且”分析横线处应有一个“不但”与之搭配,将燕子的“勤勉”与“不但”连起来,就能得出答案。

15、阅读第③段,说一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燕子是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

答案:“游牧民族”是指某些地区的人们为了寻找生活资源而不断从一个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1分),用在句子中是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燕子秋天飞向南方,来年春天又飞回原来生活的地方的习性(1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解答此题时,先要答出“游牧民族”的意思,其次要结合说明方法及句意综合作答。此句将燕子比作“游牧民族”,可以看出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另外,注意结合句意及“游牧民族”的特征概括。

16、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燕子不能像啄木鸟那样去发掘潜伏的昆虫的'虫卵、幼虫和虫蛹,也不能像松鸡那样在冬季杂食浆果、种子或改吃树叶

答案:该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将燕子与啄木鸟的捕食方式、松鸡的杂食习性进行比较,突出了燕子以昆虫为食且习惯在空中捕食飞虫的生活习性与捕食方式(1分),从而解释了燕子不得不每年都秋去春来、南北迁徙的原因(1分)。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说明方法对句子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第一步,辨识画线句子使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句子谈及啄木鸟的捕食、松鸡的杂食,并用“燕子不能像……也不能像……”,将燕子与这两者进行了比较,所以该句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第二步,分析表达作用,要将句子还原到第④段中,明确第④段说明的内容,抓住和燕子对比的两个对象来阐述。

17、文章第⑧段引用了许多古诗句,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案: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文采飞扬(1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从而更好地说明人们对燕子的喜爱(1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时要从语言与内容两个层面分析。从语言上看,引用陶渊明、白居易、晏殊等人的古诗词,增加了文采,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内容上看,则更能表现出第⑦段中所说的人们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1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介绍燕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③段“□”处可以填入的关联词语依次是“无论”“哪怕”“也”。

C.文章第③④段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D. 文章结尾“那寻寻觅觅的徘徊、声声断断的哀鸣、空空怅怅的彷徨,又能寄与谁”,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留给读者无限的思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综合知识的辨析能力。A、B、C项说法正确。D项“那寻寻觅觅的徘徊……又能寄与谁呢”,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不是设问。

(二)谜题

①我的孩子在四岁以前,都是无忧无虑的快乐孩童,可是,进了幼稚园以后,就会有些改变了,那是因为有人告诉了他们:生命有种极限,任谁也无法抗拒。

②我记得女儿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天,我正在厨房做中饭,秋天的阳光从窗外照进来,把屋子里照得很亮很温暖。她一脸惶急的来找我了:'妈妈,你有一天会死掉的,是吗?'

③我诧异地回过身来,低头看她。我的小胖女儿有着蔷薇的双颊,黑葡萄的瞳仁,还穿着学校的小白围兜,早上去上学时候的那种笑容不见了,换上了一种忧急而又严肃的表情。我微笑地摸摸她的脸:'不会啊,妈妈会活到很老很老的。'

④'可是,他们说,活到多老也有一天会死的啊!'

⑤我假装轻松地开冰箱,拿出青菜和水果来,心里盘算着该怎样回答她,怎样为她解释这样的第一课呢?一面洗菜,一面仍然是用不在意的语调来回答她:'妈妈要到很老才会死,那时候你已经长得够大,就不会有什么关系了。'

⑥'可是,不管怎样样,你总是会死掉的,那我就再也看不到你了,我不喜欢这个样子,怎么办呢?'说着说着,她的小泪珠就一串串地掉了下来,我把她抱进怀里,轻轻地拍着她的背,好温暖好柔软的小宝贝啊。我亲爱的孩子,妈妈也不喜欢这样啊!妈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啊!

⑦儿子到了四岁,同样的情景又重复出现了一次。他问得比姐姐还急,跟前跟后的,非要我给他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为止。

⑧我大概也是笑容满面地哄了他一阵子,孩子到底还小,还是可以慢慢哄过来的,然后,他们就能高高兴兴地出去玩了。要到某一些特别的时刻里,才会再提几句,但是,第一次的那种惊惶以后再没出现过了。不过,我想,那种感觉是仍然存在的,只是小心地藏在某一个不愿触及的角落里而已,就像他们的母亲一样。

⑨我和他们,其实也没有什么差别啊!

⑩前几年,很想变做一棵树,一棵可以继续生长,永远不死的树。

(11)我想做一棵高高大大的树,有挺直的躯干,有茂密的枝叶,风吹过来的时候,每一片叶子都会翻动,云拂过来的时候,我知道,也能感受那种轻柔的凉意。水从地里流过来的时候,我也知道,并且能从容地吸取。

(12)我想做一棵很敏感又很快乐的树,可以活好几千好几万年,而每一年春夏秋冬的变化都能记住,所有美丽的回忆都可以存进年轮里面,一层松一层紧,一圈淡一圈深的,都妥妥帖帖地放在心里,该有多好!

(13)我就常常做这种梦,并且,偶尔走进森林时,也常会仔细端详,想挑选一棵适合我的理想的树。

(14)一直到有一天晚上,忍不住了,终于把我的感觉向丈夫说了出来:'假如能变成一棵树该有多好,永远也不会受死亡的威胁。'

(15)'谁说的?树的年龄也有限制的啊。'

(16)'可是,不是有很多树可以活很久的吗?'

(17)'了不起几千年,还是逃不了枯萎死去的一天啊。'丈夫在灯下一面看书,一面微笑着回答我。他那样轻描淡写却又那样肯定的一句话,把我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

(18)整个晚上,我走来走去做了很多家事,却没有再说一句话。

(19)生命本来就是一个无法解答的谜题。

(20)我和我幼小孩子的心情,其实并没有两样。我不能说生命不甜,我不能说生命不美,但是就是因为它的甜蜜和美丽,才使我心中充满了忧伤,而也就是因为心中充满了忧伤,我更加珍惜眼前一切的甜蜜和美丽。还是让春去秋来,让岁月逐渐把我改变了吧,我愿意接受上苍一切的赐予和一切的安排。

(作者:席慕容,文章有删改)

19、根据文章内容填空。(4分)

文章围绕“生命”这个谜题,记叙了三次“解题”的经过,最终醒悟到:要“ ”,要“ ”(用原文语句回答),表现出她 、 的人生态度。

答案:更加珍惜眼前一切的甜蜜与美丽 愿意接受上苍一切的赐予和一切的安排 乐观 旷达(每空1分)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抓住关键词“最终”,在文章结尾处顺藤,抓住关键词“醒悟”摸瓜,即可得出前两空的答案。后两空,要在解答前两空的基础上,用积极向上、乐观旷达之类的词语概括作者的人生态度。

20、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A.请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4分)

我的小胖女儿有着蔷薇的双颊,黑葡萄的瞳仁,还穿着学校的小白围兜,早上去上学时候的那种笑容不见了,换上了一种忧急而又严肃的表情。

答案:该句运用了外貌描写(1分)、神态描写(1分)的描写手法;“蔷薇的双颊”“黑葡萄的瞳仁”刻画出女儿的幼小可爱(1分);“早上去上学时候的那种笑容不见了,换上了一种忧急而又严肃的表情”生动地表现出女儿因为听人说生命的极限谁也无法抗拒,担心妈妈有一天会死掉的担心、焦急以及急于求证这种想法的正确性的认真情状(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手法的赏析。第一步,回忆描写人物的手法有哪些;第二步,把画线部分文字与描写手法一一对照,明确这一句描写女儿的双颊、瞳仁、衣着、表情,使用了外貌描写与神态描写的手法,最后结合句子分析这些描写体现了她怎样的形象、心理即可。

B.结合语境,说说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我把她抱进怀里,轻轻地拍着她的背,好温暖好柔软的小宝贝啊。

答案:“好温暖”是“使人感到好有温情”的意思,“好柔软”是“好柔和”的意思(1分);句中形容的是幼小的女儿带给妈妈的感受,女儿担心妈妈会死掉,担心再也看不到妈妈了,这样的话语让母亲感到自己在孩子心中的重要性(1分)感受到孩子对自己的依恋与爱,有一种温馨的感觉(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加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从两个词语的本义出发,结合第⑥段具体语境(女儿担心妈妈有一天死掉)分析女儿对母亲的爱以及这种爱带给母亲的温暖与柔软。

21、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⑨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3分)

答案:承上启下(过渡)(1分),承接上文两个孩子对生命极限的担心忧虑(1分),引起下文“我”对生命极限的担 忧(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关键段落作用的能力。细读第⑨段,抓住关键词“我和他们”,明确“他们”指的是上文所述的两个孩子,两个孩子与“我”“其实也没有什么差别”的是对生命极限的忧虑,即是⑨段之后“我”的感想,所以该段在结构上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22、将文章第(11)段与下面链接的语段进行比较阅读,指出它们在写作上的一个不同点,并结合内容说说作用。(5分)(提示:可从修辞手法或写法的角度作答)

【链接】……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啊!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

(节选自冰心《谈生命》)

答案:示例一:从修辞手法上分析:文章第(11)段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将“我”比拟作一棵高高大大的树,描写这棵“树”遇到风、云、水时的情状,反映了人生会有各种经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链接材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比作一棵小树,给人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活力。

示例二:从写作手法上分析:文章第(11)段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很直接地表达出“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一棵树以及内心的感受。链接材料主要运用了描写的手法,通过描写小树生长以及汲取养分时的画面来表现生命的活力。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写作特色的能力。两者均是写对生命的感悟,但是目的不同,文本语段重在写生命经历值得珍惜,链接材料重在表达生命需要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两者使用了不同的修辞。前者使用了比拟,将人比作树,后者使用了比喻,将生命比作树,由此生发开去即可。写法上前者重感受抒情,后者重画面描写,由此生发开去即可。

四、作文(50分)

23、按要求作文

请以“一个夏日的早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地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题,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xxx”代替,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答案:略

解析:本题是命题作文。首先要抓住关键词。题目“一个夏日的早晨”中,“一个夏日”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早晨”一词,进一步限定了故事的具体时间、背景。其次,确定写作方向。建议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归“学习”“生活”“情感”“人生”这些永恒的主题,写自己生活中的感动瞬间,在体现自我成长的同时,尽量体现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爱国情、中国梦等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主题。再次,抓住写作要求。考生可选取自己熟悉的文体写作,选取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同时要表达真情实感。另外,注意不能抄袭和不能出现真实校名、姓名等要求,避免因审题不当而失分。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非选择题 篇五

(本大题共4小题,16题8分,17题10分,18题8分,19题9分,共35分)

16、(8分)我国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古“丝绸之路”再次成为关注热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主要历史作用。(2分)

材料二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对印度展开国事访问时表示,“我邀请莫迪总理下次访问中国时到西安去看看,看看当年玄奘藏经译经的地方”。

——新华社《外国元首访华缘何青睐西安》

(2)分析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玄奘对中印两国交流所做出了哪些贡献?(1分)

材料三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分析材料三,据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主要表现及政策原因。(2分)

材料四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这些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家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新加坡)李光耀

(4)材料四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据上述四则材料谈谈古代“丝绸之路”对我们的启示。(3分)

17、(10分)从1921年到2016年,95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弱小到强大,从幼稚到成熟,从在野到执政,探索出了革命和建设两条辉煌道路。

【从弱小到强大】

材料一人民军队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说:"建设一支听党指挥、作风优良、能打硬仗的人民军队是强国的必由之路"。

(1)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你认为抗美援朝中哪位战士的行为最能体现习总书记所提出的"听党指挥、作风优良、能打硬仗"的要求?(2分)

【从幼稚到成熟】

材料二遵义会议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到成熟的标志。

(2)通过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2分)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全心全意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3)以1936年发生的国内重大事件的解决方式为例,说明中国共产党"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全心全意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2分)

【从在野到执政】

材料四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企图恢复抗战前"一党专制、一人独裁"的局面,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合法地位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激烈较量。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随后,通过三年的军事较量,中国共产党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赢得了执政党的合法地位,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4)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谈判桌上的较量"指的是哪一事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始于哪一事件?(2分)

【从挫折失误到成就辉煌】

材料五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都经历过挫折,出现过失误。但中国共产党能不断更正自身失误,成功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5)为避免以后建设的失误,从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出发,你认为我党最值得坚持的真理性经验是什么?(2分)

18、(8分)中美关系已成为构筑21世纪大国关系的重要一环。回顾历史,两国之间的关系既紧张又缓和,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弱国被欺】

材料一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②轻视阶段(1840-1905)…④赞赏阶段(1937-1945)…⑥敌对时期(1949-▲)

——摘编自哀明《略伦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②轻视阶段”,美国直接参与了那一次侵华战争?同一世纪20年代,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伙同其他与会国签订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条约是什么?(2分)

【并肩作战】

材料二1941年12月,中美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美国开始正视中国战场对于抗击日本的巨大作用,迫切需要中国战场牵制与消耗日本的战斗力。

——张殿清《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及启示》

(2)导致当时中美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的事件是什么?美国将1937-1945年定为对中国的“赞赏阶段”,你认为理由是什么?(3分)

【握手言和】

材料三

(3)结合材料三,请你为材料一中“⑥敌对时期(1949-▲)”填上一个结束时间,并说明理由。(2分)

【期待共赢】

材料四近年来,由于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在中国的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上都可以看到背后美国的身影经济上美国不断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也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中美摩擦不断。

(4)通过探究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美两国应该怎样做才能既保持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又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1分)

19、(9分)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让我们沿着科技发展的轨迹,完成下面探究任务。

(一)感知历史

(1)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有过三次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3分)

类别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50年代

主要标志

(二)感受历史

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

(2)请举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各一例,说明上述材料所表达的观点。(2分)

(三)感悟历史

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时20世纪20年代美国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

期的煤矿一瞥的汽车到处排成长龙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

(3)上面三幅图片,反映了人类在利用科技成果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不利因素?(2分)

(4)结合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请你谈谈如何从自身做起,为地球大家庭的健康做贡献。(2分)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5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生物试卷》,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297 9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