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论文(优秀3篇)

发布时间: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3篇《中医养生论文》,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中医养生论文 篇一

【摘要】中医药学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预防医学思想及有效的防治原则。《黄帝黄帝内经》中先民们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养生防病谋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逐步进入小康。人们对养生保健的意识及需求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医药以其先进朴素的中医系统理论及丰富易得无毒无害纯天然的各种中药资源,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和追捧。

【关键词】中医药 预防保健

养生保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中医对保健的研究积累了很多经验,两千多年前的《黄帝黄帝内经》开创了中医养生保健的先河,历朝历代的众多医、佛、道家亦对养生之道作过深刻而详细的发掘与论述,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医养生理论。再结合丰富的中药资源,使中医养生保健更显得朴素而神秘。养生一词,最初出自《管子》,表达的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的意思。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健康及长寿是人们一贯追求和向往的美好愿望,故此养生保健文化才得到了持续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养生的理念遍布全世界[1]。中医药养生荟萃了我国人民经年积累的多种防病健身的方法,综合了儒、道、佛与诸子百家的精华,堪称我国之瑰宝。中医药养生学倡导: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愈后防复,这一思想也是符合现代养生的潮流趋势、体显了绿色保健的养生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各种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而滋生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亚健康疾病的发病率呈大幅上升之势。成为危害广大民众健康的主要杀手[2]。同时,医疗费用的恶性膨胀亦引起了严重的医疗危机,看病贵、看病难已成为我国最为热点的社会问题。这些因素导致了人们对养生保健充满空前的热情。我们对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作如下的总结:

1 治未病养生保健理念

在《黄帝内经》里最先提出“治未病”的应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不治已病而治未病,是治病方法中最为高剂的一种境界,也是中医养生理论精华之所在。治未病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其中未病先防更接近于养生的真正目的所在。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对后世养生学的形成产生及其深远的影响。《黄帝内经》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初步创建了中医养生的理论雏形,后经众多医家的发展及补充,逐渐走向完善。这和21世纪我国医学目的调整方向是一致的,治未病成为了最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且具成本效应的医疗发展方式。我国的医改政策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明确地提出了要积极推广治未病中医体系的建设[3]。

2 气血精气的调理养生保健理念

《黄帝内经》认为:气血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五脏六腑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气,为不断运动着的对人体行使充养功能的精微物质,是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动力,《灵枢?决气》中有:“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血是来自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人体的五脏六腑、皮毛、经骨等一切组织,若没有血的滋养,所有的生理功能将不能正常进行[4]。《灵枢?本神》中有:“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这说明了人体的本源是起始于精;液为人体所有正常水液之总称,人体所有生命活动的维持皆与其有关,它分遍布于脏腑组织中,出入于经脉,环流于全身,与血液一起承担这濡养人体所有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因此,中医养生,强调气血精*的充盈和正常疏布,其中一种物质出现虚实不平衡都将影响整个机体的正常运转[5]。

3 整体养生保健理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有机而统一的整体,养生即是对人体的一种整体干预,人们应顺应自然四季的变化,是形体和精神的关系统一调和,使人体各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成为适应环境变化的统一体,使人体形成天人合一、内外一致的最佳状态。中医整体养生理念主要表现在:①天人合一观:强调人要顺应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相处。天人合一养生方法具体内容有:春夏季以养阳为主,秋冬季节以养阴为主、根据自身特点适当调整阴阳平衡,顺时起居,夏秋晚睡早起,冬春早睡晚起等[6]。②形神整体观:中医认为形和神是人体物质和功能的基础。形神共养是中医形神整体养生观的主要方法,具体阐述有调畅情志、形神共养、保养真气等。③人身整体观:人体的所有生命活动是围绕五脏六腑的功能进行的。在脏腑功能活动过程中,十二脏腑还通过经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协调脏腑功能是养生的中药内容。

4 辩证养生保健理念

中医辨证养生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形神共养、正要制邪。动则养形,静则养神。中医认为精气神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要素,形和神互相依存,不能独活,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形神共养。正气为人体之根本,可以外避邪气入侵。中医认为人体的正气状况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外邪入侵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医养生强调正要制邪,疾病即无法发声。《灵枢?剌法论》中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些思想都体现了正邪关系在养生中的应用。辨证养生原则总体上是体现厉害关系相互转变的思想。

5 小结

养生保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中医药正是一门典型的实践科学。其实践基础是先民们经过长达几千年的生活、生产积累总结出的养生经验。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533.

[2] 董永刚。浅谈中医治未病是新世纪的健康模式[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4(1):32.

[3]王前.李约瑟对中国传统科学思维方式研究的贡献[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18):52~58.

[4]邢玉瑞。黄帝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9l~194.

[5]邢玉瑞.黄帝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9l―194.

[6]王洪彬。经络、神经系统与中国古代养生术[J]。中国临床康复,2005,12(8):93.

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 篇二

通过这学期对中医养生的学习,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我先讲一个小时候的亲身经历吧。我母亲在怀孕期间,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妊娠反应,在此期间,她只能吃稀饭。当时由于家庭贫困,没有别的食物补充营养。因此,我出生以后经常感冒,并且经常感到头疼,在冬天(甚至夏天)的时候四肢发凉。有一次姑妈介绍了一个老中医,让我爸妈带我去看病。那位老中医给我看过以后说我的病是由先天阳气不足引起的,气不足则血气不通,所以才会四肢发凉。在天气转凉的时候,邪气就会乘虚而入,而阳气不足导致晚上睡觉时头部成为身体中最为脆弱的一环,邪气从肩部和颈

部进入,进一步到达头部,这才是我长期头痛的根本原因。找到病因之后,那位老中医为我开了多副中药。接着,拿出一些经过秘方制作的药粉,要求我每天晚上泡脚。最后是进行拔火罐、针灸和推拿,同时建议我泡枸杞和桂圆干日常饮用,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的体质好了许多,到现在甚至连感冒也很少发生(因时间较久,以上治疗方法不一定准确,全凭记忆)。自此以后,中医在我心目中变得神奇而又神秘。

这学期学习养生知识后,我终于初步了解了一些

中医知识,并且我也为今后的养生制作了一份简单的安排。在今后,我会注重食疗,顺应四季、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综合调养的养生。说起起居,就牵扯到我们这不正确的作息了。现在的学生经常晚睡熬夜,这对胆、肝、肺是非常不好的,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应尽量顺应时辰,了

解五脏六腑与各时辰的关系,才能比较健康的生活。在精神方面,我觉得只要看得开一点,尽量放松就行了。现代人要想养生,必须学会放松心情,而放松心情则必须学会放下烦恼的事,学会忍耐。最后我总结一下这学期学到的养生之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有益的饮食习惯;保持适当的运动量。

中医养生要从小做起,时刻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健康,才能延年益寿。因为只有当你身临其境去接触了中医养身学,你才会懂得养生其实是人一生之中很大的一门学问。

最后,非常感谢陈老师这学期的辛勤教学,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听你的课。

中医养生论文 篇三

摘要:为建立更好满足目前大学健康教育,提高身体素质,改善不良健康状况的体育课程体系模式,本文通过一学期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实践对比,从大学生健康问题特点、体质健康标准(8项)和3项基本身体素质发展状况等方面,分析与证明实验班课程体系模式较传统授课班级的优越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大学生 养生锻炼 课程体系

一、大学体育课程安排实际情况

大学体育课程为每学期16周,每周1次课(2学时),即每学年共计上32次课,64学时。由于受到法定节假日、雨雪天气等不可抗因素的影响,学生实际上体育课每学年平均在24次左右,每学期平均12次课,总计24学时。

二、目前大学生健康基本状况

学生的体育技能、科学锻炼的知识常识非常匮乏。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与1985年相比,2010年大学生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2.72厘米和1.29厘米[1]。天津市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近视和肥胖仍是主要的健康问题[2]。而针对此问题我们重新设置了课程结构和模式,由5次理论课和实践课组成,作者认为仅仅靠单纯的实践课的锻炼不能达到增强大学生体育技能和锻炼习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作者还认为若要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科学锻炼的知识,只有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认识能力,端正体育教育目标,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启迪学生自觉,指导和支持学生自主体育,实现体育和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科学锻炼的常识。

三、本次研究主要内容

(一)通过对本校一、二年级不同专业9个班级(其中女生一年级2个班)大学生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实际调查分析大学生健康状况特点。

(二)通过(男生班)一学期试点班与对照班的教学效果对比,分析证明新课程体系模式的优越性与可行性。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结果(纵向)分析

1、试点班(3个班,83人)生理健康原始状况与一学期后的生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

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依次是精神失常、气机紊乱、脏腑失调。我们还发现: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好转。

2、对照班生理健康原始状况与一学期后的生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

对照组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也是精神失常。通过对比得出,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

3、试验班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测试结果与对比分析

从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班大学生男生身体素质成绩1000米和引体向上测试成绩均不及格,总体评价只有69.516分。通过对比明显可以看出1000米和引体向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其他身体素质也有很大的提高。

4、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测试结果与对比分析

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对照班大学生男生身体素质成绩1000米和引体向上测试成绩均不及格。通过对比数据可以看出1000米和引体向上都没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其他身体素质也无明显提高。

(二)女生(新生2个班,不同专业)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发展特点与趋势的分析

新生原始生理健康状况测试结果。对照组大学生(女生)心理健康方面较突出的问题是伤精耗血,脏腑失调,精神失常较为严重。通过对比表中各项对比得出,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

五、总结

为建立更好满足目前大学健康教育,提高身体素质,改善不良健康状况的体育课程体系模式。作者通过一学期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实践对比,从大学生健康问题特点、体质健康标准(8项)和3项基本身体素质发展状况等方面,对本校一、二年级不同专业9个班级(其中女生一年级2个班)大学生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实际调查分析大学生健康状况特点发现:

(一)对照组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精神失常。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对照组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同时,对照组大学生(女生)心理健康方面较突出的问题是伤精耗血、脏腑失调、精神失常较为严重。通过对比得出,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对照组不论是男学生还是女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

(二)实验组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和对照组的情况相似,依次是精神失常、气机紊乱、腑失调。

通过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健康问题特点、体质健康标准和基本身体素质得出,通过一学期时间的养生锻炼体系课程的教学,学生的各项身体状况都有好转,且变化明显。综上所述,实验结果证明实验班(养生锻炼)课程体系模式优于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模式,实验班课程体系模式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汤利军,季浏。大学体育课:计步器测量学生MVPA时间标准研究[R]。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

[2] 谷丽颖,马宝起,丁金富。天津市国民体质监测抽样方案的设计[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1)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3篇《中医养生论文》,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0 14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