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论文(优秀8篇)

发布时间: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8篇《人力资源论文》,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人力资源方面的论文 篇一

一、高校人力资源会计建立的目的

(一)高校内部管理的需要

现行高校的会计制度不能较完整提供人力资源的价值体现和变动情况,以及其他方面等信息,因此无法满足学校对人力资源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学校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以低成本产生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只有通过高校人力资源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现有的教育资源,可以促使高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优化、配置,形成良性的循环,保障高校人力资源的保值和增值,提高使用价值和综合实力,并促进高校的可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校是典型的人力资源密集型组织,是很容易取得多种数据的主要客体,以学生在高校所接受的教育成本为会计核算对象,有助于用人单位预测选聘人员未来能实现的价值。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实现向社会、学校、学生个人及家庭、用人单位等提供教育水平状况的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做出决策,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建立高校人力资源会计的现状

(一)我国高校人力资源储存量大,却一直没能建立健全

人才激励机制,实现人才的科学管理和合理配置。目前,虽然有的已经起步重视了人力资源的会计核算,但大多数高校对人力资产保值和增值的意识还是十分单薄。

(二)有的单位虽然还没有上升到人力资源会计的高度

但是实践工作中已经在使用其中的一些概念,而大多数高校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多实际关注少,人们很少在会计上对教师和学者创造的社会价值进行明确的计量,认为这样对一个知识分子计价是有损师道尊严的。

(三)高校是非营利的社会组织,它的“产品”是学生

不能简单的直观的用经济效益来测量,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会计管理并没有将人力资源确认为资产加以管理。

三、高校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高校人力资源会计的主体即为高校的人才资源。高校的人力资源可分为两种,教师和学生。以教师、科研人才为主的群体是高校最重要的主要的资源。高校人力资源的主体是教师,事实上已经具备了成为资产的条件。

(一)教师通过招录进入高校工作,学校通过签订协议、支付工资等方式,使教师的劳动被学校所占有或使用,取得了对其劳动的使用权。

(二)高校在人力资源上的各项支出均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就可以以货币价值来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

(三)人力资源是学校的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

这种人力的劳动价值可在以后的一个时期内,能为学校的发展带了经济效益,表现在教学成果、工作业绩、科研成果等各个方面。由此可见,高校已经具备了充分的人力资源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

四、高校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

高校人力资源的价值是指作为高校主要资源的个人或群体,为高校提供有效的服务能力价值,高校人力资源价值由三部分组成:即消耗价值、投资资本化的转移价值和创新价值。由此,可根据一定时间内为高校创造价值的是个人还是群体,将高校人力资源价值也分成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这样可以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初步评估。

(一)对其以往工作业绩进行评价

高校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可以概括为有形管理和无形管理,有形管理就是指对人力资源的人事制度安排、货币投资等;无形管理是指高校文化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等。根据以往的业绩对实际投资来制定相关的财务指标,才能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二)要根据以往工作业绩,来预测未来的业绩

根据人力资源在高校的长短工作时间,对比适度的历史数据,在选取的时间内表现出的科研成果,工作业绩,培训状况等,分析预测将来的时间里,高校人力资源继续创造的工作的价值。

(三)估计人力资源可能要投入的成本

人力资源的成本一般是开始时的一次性支出投入,是招考录用时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可以看作为资本性支出;人力资源的维持成本是一项在一定会计期间内较稳定的经常性支出,例如职工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障、绩效补贴、人事管理成本等,属于收益性支出;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是为了提高在岗教职工专业素质、个人修养等所发生的教育培训支出,受益期和人力资源在高校的服务期内直接相关,所以也是一项资本性支出;同时也应根据合同期限、人力资源的流动因素来估计人力资源的折现年限,估算人力资源成本。可见高校人力资本是高校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四)明确不同岗位职工的绩效系数

定岗定编的人事管理制度,绩效系数就是指人力资源岗位设置与高校经济收益的相关性,不同工作岗位的绩效系数是不同的,高校管理人员的绩效系数应该大于一般的普通教职工。绩效系数一般大于1.5小于2。总之: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手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由于人力资源对高校的竞争力和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所以人力资源会计也就成为了当今高校发展的必需手段。高校也必须重新确定人力资源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和提高高校会计人员的培训的力度,提高人力资源会计的工作水平和效率,实现对高校人力资源价值的合理的计量和评估,用来满足现代经济形势下高校的高度发展。随着未来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各行的竞争点越来越集中在人才的竞争上,一个国家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程度,将能决定一国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高校人力资源会计的运用也将促进我国高校的持续、高速的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人力资源方面的论文 篇二

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对人力资源管理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从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现代企业制度

1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离不开人、财、物三个方面的要素,其中,财力资本作为企业的运营基础,一直受到了所有企业的广泛重视,而近年来随着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人力资本在企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像是国外的微软、谷歌、Facebook等信息企业,以及苹果、甲骨文等高科技企业,都是完全取决于人的作用发挥,国内近些年来一些发展比较好的企业,如华为等,也完全是优秀人才支撑起来,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不断挖掘其他企业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在不断培养自己的人才体系,这一切都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上。因为企业活动最终还是依靠人来完成,财力物力也需要人来进行支配,前两者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企业只有把人管理好了,生产经营活动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而企业中所拥有的高素质人才,更是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更可以成为企业领先其他企业的独特优势资源,推动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在全球进入稳定发展期后,企业管理的相关研究逐渐活跃,各种企业管理制度也不断涌现,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支持,如马斯洛(A.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等都涉及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而到了八十年代以后,企业管理逐渐转向企业战略管理为主,其中又以学习型组织的研究最为集中,人力资源管理也在这一阶段成为各大企业研究的热点,这是得益于这些研究,现代企业才可以做到以消费者需求为企业发展原动力,不断提升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如今,通过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了很大地提升,企业发展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不再是以混日子的心态投入工作,很好的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各个企业核心管理团队的建设,更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囊和主心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品牌建设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壮大企业人力资本

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本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全部价值,人力资本包括了企业全体职工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资本可以更好地服务企业,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多下功夫,一方面要给员工提供继续教育和外出培训的机会,多接触行业内的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经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并为企业发展提供所需,另一方面企业要学会发现和挖掘内部的人才,给年轻人提供展现的机会和平台,建立相关的人才发现培养机制,进而有针对性的加以培养。同时还要注意优秀人才一定要留住,万不可轻易流失。只有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让企业有强大的生命力,让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人尽其用,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大势所趋,所有企业只要参与到社会化竞争中来,就必须要或多或少的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产权明确化是制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是其中的核心管理体系。这与企业当前正在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因此,在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也是国有企业逐渐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其成就和经验对很多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有效地实现企业管理由传统向科学管理、现代管理的转变,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人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大作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企业人力资本,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6(29)。

[2]郝建利。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河北企业,2016(11)。

[3]张维书。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改进策略[J]。全国商情,2016(22)。

[4]符蓉。互联网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6(19)。

人力资源论文 篇三

摘要:会计学中人力资源资本化是企业人力资源支出成本记作资产的办法,并认为其最终确认的值即为企业人力资本存量。

文章从企业管理实践的角度论证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实现过程,即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激活”,使之成为能够直接投入生产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从而创造和维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因此,人力资源资本化的结果应包括两个部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对经济的发展日趋重要,人力资源会计也成为了会计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源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相关问题作了大量的工作,甚至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学者们普遍将人力资本视为人力资源成本支出资本化的全部结果,从而缩小了人力资源资本化的范围。

人力资源会计的思想是“人本思想”,理论源自人力资源管理。

因此,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进一步厘清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机理,对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无疑是必要的。

一、资源和资本

为更清楚地论述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机理,先对资源、资本和人力资源等几个概念进行必要的辨析。

1、资源

何为资源?《辞海》的解释为“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资源是在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显然,上述两种定义只限于对自然资源的解释。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73页)。

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来源。

可见,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

综上所述,资源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矿产、海洋、石油、人力、信息等。

企业中,资源可概括为所有用来完成任务,提高工作效率的各种工具、条件和环境的总称。

在形式上,可分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两大类。

2、资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未来收益的价值,是资产的价值形态。

在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指出资本是一种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特殊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从资本的自然属性角度指出,资本是一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要素,资本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的产出的耐用投入品。

实践中,资本是就投资相联系的。

从投资活动的角度看,资本与流量核算相联系,但它同时又是投资活动的沉淀或累计的结果,因此其又与存量核算相联系。

虽然上述表述不同,但都表明,资本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数量上应等于被投资和动员的资源。

3、人力资源和与人相关的资本

通过资源和资本概念的分析,与人相关的资本与人力资源之间的区别清晰可见。

人力资源是整个企业员工的劳动素质、生产技能和知识水平,不仅包括已得到相当开发的人力资源,即经过相当教育或培训开发的知识型员工,也包括未得到开发或开发很少的人力资源,即从事体力型或简单辅助性工作的劳动者;不仅包括愿意投入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员工人力资源,也包括不愿投入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员工人力资源。

与此相对,与人相关的资本指的是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方法的总称(魏杰,2002) [1]。

从数量上来看,前者是潜在的、静态的总值,后者是现实的、动态的部分数值。

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决定了与人相关的资本在数量上很难达到人力资源的水平。

人力资源是潜在的与人相关的资本,对其能否成功动员和开发决定了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果。

与物质资源不同,人力资源的获得和使用不仅取决于企业,还要受到资源所有者――员工影响的。

所以,物质资源全部投入生产是较容易实现的,而投入生产中的人力资源和企业保有的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很难等同的。

因此,有必要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开发,以减少人力资源的隐性流失,增加可投入生产中的与人相关的资本。

二、人力资源资本化和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会计的逻辑

会计学中将人力资源资本化定义为企业人力资源支出成本记作资产的办法,并认为其经过确认、计量和记录的数值即为企业的人力资本。

以下图示之,可更清楚地发现该定义所持有的逻辑。

人力资源相关支出成本

人力资源资本化

人力资本(报表中的资产)

图1  传统的人力资源会计

确认、计量和记录

传统人力资源会计的逻辑认为,人力资源资本化之后结果必然是人力资本。

然而,从上文对几个概念的辩析中,发现与人相关的资本并不能等完全同于人力资本。

因此,要对人力资源会计的逻辑关系进行必要的修正。

资源和资本关系表明,资本是资源投入和动员的结果,即资源资本化结果。

对于人力资源来说,人力资源资本化是增加可投入和被动员人力资源的过程,亦即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开发,强化人力资源的质量,提高人力资源能动性,减少出工不出力的人力资源隐性流失现象,实现与人相关资本最大化的过程。

因此,修正后的人力资源会计逻辑可用下图来表示。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资本化

与人相关的资本

图2  人力资源会计的逻辑修正转

2、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实现

人力资源资本化是将人力资源的相关投资性支出,通过一定规则转化为与人相关资本的过程。

实践中表现为,企业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将静态的、潜在的人力资源“激活”,使之成为能够直接投入生产的资本,从而形成组织的竞争优势。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激活”人力资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以培训、薪酬、参与机制和绩效管理等4个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为例,作简要论述:

(1)培训是一种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的过程,其产出是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加强组织的凝聚力。

企业外部环境的激烈变化,需要企业和员工必须不断学习和创新来适应变化。

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的培训需求。

通过培训,可以改变人的工作态度、更新技能、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

另外,无论是对于组织成员之间,还是员工和组织外部之间,企业培训不仅扩大了交往范围,提高了交往频次,而且还将增强交往的信任程度,建立和加强了相互间合作的基础。

(2)作为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的重要工具,科学的薪酬体系对于“激活”人力资源至关重要。

在企业中,人才具有较强的流动意愿,由追求就业终身饭碗转为追求终身就业能力。

然而,人才的频繁流动,特别是关键人员的流失,将给企业带来深重危机。

企业可通过宽带薪酬将薪酬增长、职务晋升或工作范围变化有机结合,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薪酬,以及薪酬激励手段多样化,来吸引和保留企业的人才(顾琴轩和郭培方,2004)。

薪酬体系影响着公司内部的组织氛围,和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公开的薪酬使员工与管理层,下级与上级,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优化,形成一种信任、坦诚相对的关系,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3)合理并适用的员工参与机制有利于调整员工之间关系、改善公司内部氛围和留住人才。

实践中,员工参与机制包括董事会中的员工股东代表的参与和决策中充分考虑到员工观点等。

员工参与决策的机制,一方面可以使员工更了解企业,和企业之间建立信任机制,并在参与过程中沟通各自观点,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提高组织内部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员工参与管理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交流,拓展员工的视野和工作范围,丰富了个人工作经验,从而提高员工个人以及组织的技能。

(4)科学的绩效管理将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技能。

科学的绩效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将作为员工的绩效合作伙伴,以“帮助者”和“支持者”的身份,与员工一起,共同制定绩效目标,共同探讨成功的办法,共同分析实现目标的障碍和困难并排除之,最终实现使绩效管理落到实处。

在对员工的业务表现进行评估的同时,还要帮助员工认识自己的潜力,告诉他们特长在哪里,应该达到怎样的水平,以及某一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应接受的培训。

三、人力资源资本化的结果

经过人力资源管理对静态的人力资源“激活”之后,形成了可直接投入生产中的资本。

那么,这些与人相关的资本是什么呢?

科尔曼(1988)认为,资本有三种类型,一是物质资本,二是人力资本,三是社会资本。

其中,物质资本通过物质变化促进生产的`工具创造出来;人力资本通过使人们自身变化,即通过他们以新方式工作的技能和潜质提高而创造出来;社会资本通过使行动更方便的人们间关系发生变化而产生。

显然,就这三种资本而言,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与人紧密相联。

作为与人相关的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力资本表现为人与物之间的能力,存在于劳动者个体之中;后者表现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存在于值得信任的人际关系中。

[2]

1、人力资本:人和物之间

员工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增进生产力,是一种资本,因此舒尔茨将其称为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深植在个体,并且无法与个体分割的知识、技能及经验,与教育培训、工作经验等关系密切。

人力资本在数量上应等于劳动者自身被投资和动员的资源综合。

从微观来说,人力资本可视为凝聚在个体身上的“生产力”,即个体所拥有的“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在组织层面上,员工规模反映了人力资源“量的规定性”,而人力资本更多地反映了组织中各个体人力资源具有的“质的规定性”。

因此,在组织中,人力资本是可以用来投入,并且期望获得回报的,凝聚在员工身上的劳动能力。

2、社会资本:人和人之间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将影响着人力资本的获得和发挥。

社会资本是一个群体的成员共同遵守的一套非正式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群体内的成员按照这一套价值观和规范彼此合作;本质上是一种调动网络资源的能力。

它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

不同于物质资本,社会资本是无形的;也不同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不存在于个体之中。

社会资本存在于值得信任的人际关系中,它通过使行动更方便的人际关系发生变化而推动生产性活动的开展。

人力资源方面的论文 篇四

1 对企业而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延伸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人事档案管理与人力资源建设形成的因果、依存和互动的不可分割关系。所以切实做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于进一步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队伍建设和推动企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企业认真做好员工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别、整理、保管和利用,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利用创造条件,提供相关人事数据和信息支持的重要依据,为企业人力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2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人们档案意识淡薄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人们逐渐淡化了对人事档案重要性的认识。有的人认为,现在选用人才重在现实表现,不注重人才的经历和历史业绩,人事档案也就没有多大作用;还有的人认为人事档案工作是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事情,與己无关;这些情况表明,人们对人事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人事档案不够重视。

2.2 人事档案管理机制滞后

目前的人事档案管理还是沿用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计划管理”为核心的各项制度,“计划”色彩浓厚。缺少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机制的滞后已不能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另外,对离任审计、任前公示等材料应如何收集,收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制度上没有明确,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

2.3 人事档案管理方法滞后

目前有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方法,仅局限于“看堆式”的管理。重管理,轻服务,方法烦锁,不易操作,反应较慢,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档案方法的烦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档案工作本身的烦锁所造成的,这就要求必须改进必要的档案材料清理出来,及时做好破损、缺页、不齐全材料的修复和收集工作,确保人事档案材料的安全于完整。并且要及时收集和补充档案材料。

3 改变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现状的措施

3.1 科学规范的制度管理,提高档案工作效率

建立符合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则和制度是当前首要的改进工作,通过制定相应的工作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来规范档案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1]。一方面可以使管理人员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对管理工作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管理制度的规范执行,能够强化管理工作程序和实施环节,将档案的保存、信息资料的流转和管理的方法等予以规定和强化,能够防止过程不统一,程序不稳定带来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3.2 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提升管理层次

人力资源档案管理落后的表现之一就是没有采取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使管理效率低,管理质量差。因此,应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改变这一落后现象,实现快速查找、分类清楚、节省空间等管理优势。形成有层次、有结构、有内容的网络信息管理,将纸质资料和电子音像档案相结合,实现全面、科学、高效的信息化档案管理。首先应增加管理资金,购置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软、硬件设施,增加新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电脑等,满足工作的需要;其次,应制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执行策略,设立监督部门对全过程实行掌控。

3.3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对档案管理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应设法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水平[2]。针对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文件传递和工作管理的人员,应加强岗位培训和培养;合理引进技术人才,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模式,保证先进的管理技术能够顺利实施。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加强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保持档案记录的安全稳定。

总之,档案管理是人力资源部门日常工作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增加,档案管理的服务性能应逐步发展,通过制度的完善、管理方法的提高和全员的共同努力,改进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人才流动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4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在新经济时代里,为了适应新经济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正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建立新型员工关系,满足员工需求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边界呈现日益模糊的状态。企业日趋重视的智力资本、知识积累、人力资源投资与管理等,也不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它需要整个企业,包括高层管理者到一线员工的全方位关心。

4.2 吸引与留住优秀人才,帮助员工发展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全球性的、需要技术的经营环境中,寻找、留住优秀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是企业具有竞争力的根本。对企业管理者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变得越来越苛刻,很少有人能够胜任。有足够技能、视野和经验来经营全球企业的人才将炙手可热。那些擅长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的企业将是取得成功的企业。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转变为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需要吸引自己需要的优秀人才,又要设法留住企业内的优秀人才。

5 结束语

人事档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合理的管理手段等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人力资源方面的论文 篇五

一、经济效益和人力资源效益之间的关系

人力资源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就经济学视角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横梁,主要表现在产出投入层面,即:企业中技术、资金、品牌及设备的人力资源、影响力等之间所存在的综合关系。可将该关系表示为:人力资源效益=人力规划、员工资质、员工绩效、员工培训等;企业经济效益=技术设备、资金、品牌影响力、人力资源等。然而,就企业自身视角而言,企业经济效益中,人力资源效益评估往往是对比评估,通常人力资源效益主要表现为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其实就是设备、技术、资金及企业品牌影响力与人力资源等各要素的综合体现,以此不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效益。由此可见,将人力资源效益充分发挥出来,使企业整体利益得以提升,是一个企业在经营与发展中的关键环节。

二、调动企业员工创造性与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策略

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其实就是构建激发企业员工创造性和积极性、吸纳人才的一种管理制度,将人力资源视为财富,并对其积累升值与不断开发挖掘,这对企业持续、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以约束、激励机制为核心。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不断更新企业管理理念,对企业员工物质与精神变化需求进行认真研究,制定有效的企业管理激励机制,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灵活性与管理力度,将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尽可能挖掘员工潜能,确保员工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管理企业人才的重中之重。所以,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根据员工能力定岗位,采用能力定岗模式,将企业更多经济增长点创造出来,此为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提升企业发展与生存能力的关键。以往在安排与使用人才方面,会采用因人设岗方式,近年来,随着企业不断发展与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该方式逐渐成为对企业发展形成制约的因素之一,所以,因人设岗逐渐被以岗定人的方式所取代;第二,在配置人力资源方面应该依照合理结构分配原则。配置企业人力资源时,一方面要对个人因素加以考虑,同时还应该考虑企业群体素质,最佳企业配置结构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第三,尊重企业人员流动规律。长时间拘泥于同一组织模式,员工不免会缺乏生机,对发挥其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极为不利,所以工作过程中,应该尊重员工自然流动,强化员工智力流动,确保企业人力资源达到最佳配置状态。

三、结语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第一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间的竞争是基于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竞争,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不断开发高质量人力资源,采取积极的措施挖掘人力资源潜能,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人力资源方面的论文 篇六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人才已经是当今企业竞争中的核心要素。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不仅可以增强员工的综合技能,还能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但当前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对此作出一定的研究,并针对性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

在我国经济的新发展阶段,企业对人才技能和素质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秉持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原则,实施战略性管理,通过培训开发不断提高员工技能,从而助力于企业发展。而当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存在专业素质人才缺乏,普通员工冗余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系统,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尽管国企在培训方面费用高于其他企业,但总体费用依旧不足,因此企业员工素质与能力在培训方面的提高情况还有待加强。以国企为例,培训的发展也经历了一定的阶段:最初阶段,培训与开发过程都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完成,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比较单一,导致员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难以快速提高;中间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变革,在培训形式和内容上也呈现一定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企业自主经营带来的影响,企业为寻求发展,开始重视人才的作用,并在再培训投入上开始加大;现阶段,国企在培训投入上进一步加大,同时随着市场上培训技术的成熟,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时会有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也同意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期望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必要性

1、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新型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并且对知识资产资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就引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及时通过培训学习完成能力的不断提升更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企业发展更是以高素质人才为支撑,通过高效管理推动各个方面的有序进行。

2、重视人才培养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

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通过培训开发对于提高员工的能力的认知,改善企业管理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

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培训体系不健全

当前在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企业在努力对人员进行培训后,却出现人员严重流失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管理机制、成本核算以及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人员的流失还会造成企业内部的不公平现象,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导致企业的损失以及人员流失的恶性循环。在国企中,由于盈亏意识比较单薄,加上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培训的内容过于简单,针对性较差,长此以往培训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企业由于无法在人员培训和开发中看到成效,导致在此方面的投入逐渐下降,甚至出现占用培训费用的现象。

2、培训内容与手段不合理

当前,在企业培训中还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培训内容与培训手段的不合理。有相当多的企业培训的内容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导致培训内容对员工今后的职业发展没有形成直接的推动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在部分国企进行员工培训时,只是做出简单的经验性分析,未能对员工的需求进行深度调查,人事管理方面缺乏战略性眼光,导致培训内容和需求内容存在严重的误差,大大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

3、培训效果跟踪与评估不到位

在企业中,培训工作的开展在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助力。但企业培训往往成了一种形式,一种流程,对培训的效果缺乏真实有效的追踪。进而无法对培训内容形成准确的评估,导致人事管理人员在后续的员工培训和开发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培训工作变得更加盲目,大大降低了培训效率。

4、培训缺乏战略性和前瞻性

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应该站在长期战略性的角度,通过形成完善的人才输送系统,为企业发展提供具有重要价值的人力资源。但在当前企业中,培训内容过于随意,未形成严格的系统,并且培训内容与方式与企业业务的拓展规划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整个课程体系也脱离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与开发的结果不能在员工的岗位上形成明显的助力,导致培训工作失去原有的意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战略规划上未能根据时局及时调整;二是管理制度上的问题,导致负责人员出现不作为的现象。

四、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意识和态度

对于企业而言,应该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并且在人才培养上还要加大力度。通过培训开发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储备,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内的员工个人而言,应该树立正确的培训认识,通过培训及时获取工作上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获取更好的发展。在企业内部可以通过成立一定的学习组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员工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

2、建立完备的需求发现机制

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开发时,应该明确培训学习的目的。培训的目的在于增强员工的知识、技能以及行为等。培训的内容基本可以分为素质培训、技能培训以及知识培训等。需要注意的是,培训工作应该具备基本的针对性,所有的内容应该围绕公司业务展开,通过培训,增加员工的获得感以及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另外,需要明确的是培训工作应该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由于企业资源的限制,对于培训开发内容的安排还应该严格按照价值的高低优先排序。在培训完成后,要跟进员工的工作情况,及时对每一次培训做出评估,便于下一次培训内容的调整,保证员工通过培训获取更好的发展。

3、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在完善培训开发系统中,应该重视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应该围绕培训的主题即讲师和学员展开。对于讲师而言应该经过一定的筛选,同时对于甘于奉献的优秀讲师应该及时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其次是参与培训的学员,对于内部职工的培训应该在培训时间和费用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保证学员能够安心培训,及时获取培训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对于费用较高的培训,应该与学员签订培训协议,明确培训期间的纪律要求和处罚措施,从而提高员工对培训的重视程度,有效避免培训结束后人才的流失,从而最大限度保证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

4、增强前沿意识和工作水平

对于国企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严格按照当前形势的发展及时对管理方式作出改进。另外管理人员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该严格按照公司未来发展的需求,同时对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方向进行明确,采用战略性和前沿性的方式开展培训开发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应该加大力度对人力资源从业人员进行考核,人力资源从业人员也应该及时调整心态,树立主动学习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企业还应该鼓励员工开阔思路,通过战略性思考,为企业的人力培养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企业人力的快速发展,加快高素质人才的输送效率。

5、其他措施分析

全员范围内实施聘用责任制,日常工作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有机结合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制度,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分配激励机制,同时将该机制与员工贡献、岗位职责等联系起来,有效激发工作积极性。企业内部职工职称层次多样,职工工作能力、责任大小及工作难度也存在差别,应该建立相应的人才评价与考核机制,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与上进心,优化队伍结构,强化员工动态考核,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推动企业整体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决定企业的成功程度。针对当前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首先在意识和态度上重视人力资源培训的作用。同时针对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培训系统,通过及时更新培训内容,保证人才的质量,改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婉。试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2):34-35.

[2]孙畅。人力资源培训与促进企业发展双向互动性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7(06):47.

[3]李刚库。对加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7(10):112.

[4]桑苗。浅谈新形势下的电力行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7(16):95.

[5]何鹏。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果途径的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7(12):25.

[6]周坤。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应对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7(13):101-102.

人力资源方面的论文 篇七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从产生至今,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原来仅对培训、选拔、绩效、薪酬设计的单个功能的人事管理分析,已演化成为目前为保持组织持久竞争力而进行的一种开发人的“活的资源”管理体系,无论是从观念还是实践活动方面表现出战略性特征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规划;绩效管理

1、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定义

人力资源管理,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战略一词是个军事术语,指在一场战争或战斗背后所隐含的宏伟构想,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则是组织为达到目标,对人力资源各种部署和活动进行计划的模式,也指组织采用战略的眼光和方法,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组织、实施和控制。

2、 从人事管理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对人和事的管理是伴随着组织的出现而产生的。在人事管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进程中,人事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人事管理活动的实施对象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就是把组织的员工作为一个“经济人”,而不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来看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组织中员工的素质和需求发生了变化,具有相当知识基础和技能的员工大量出现,经济需求不再成为人们的唯一需求,因而人事管理就开始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社会学家怀特巴克提出了人力资源职能包括人事行政管理、劳工关系、人际关系以及行政人员的开发等各个方面的观点。所谓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系统的将人与组织联系起来的、统一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它是指组织为了达到目标,对人力资源各种部署和活动进性计划的模式,是组织战略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了组织通过人来达到组织目标的各个方面。具体地讲:

(1)将人力资源视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

(2)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政策及管理实践达到获得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

(3)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匹配;

(4)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达到组织战略的灵活性;

(5)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

3、人力资源规划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保证

人力资源规划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统筹性的工作,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保证,同时也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眼于为企业未来的经营或运作预先准备人力,持续和系统的分析组织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对人力的需求,并开发制定与组织长期效益相适应的人事政策的过程。进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达成组织目标提供了支持,确保所有人力资源活动都产生附加值,释放并开发人的内在能力。

4、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

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员工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就组织目标和目标实现方式达成共识的过程,也是促进员工做出有利于组织的行为、达成组织目标、取得卓越绩效的管理实践。进行绩效管理应该注意几个方面:

4.1构造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组织之间的实力竞争日益加剧,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留住人才。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充分考虑员工的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的原则。要根据单位经济发展实际,适当加大物质激励力度,激发职工的潜能和创造力,特别是要打破各种奖励中的平均主义局面,同时要注重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的结合。要注重精神激励,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精神激励就是要尊重职工的人格,尊重职工的劳动成果,尊重职工的个人目标,并把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为职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考虑员工个体差异方面要充分考虑,例如女性员工对报酬更为看重,男性员工更重视自身发展。因此企业一定要充分考虑,制定针对性激励措施,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4.2绩效评估方法

一个组织需要一套公平、透明的绩效评估体系,绩效考核工作不能形式化,考核内容量化指标不细,,评估方法不科学的话就会影响组织成员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组织的绩效。如果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就会影响到组织成员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组织的绩效。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时首先要明确考核的最终目的。其次是设立科学的评价指标,我国的德、能、勤、绩的考评模式是一种对“人”的考评指标体系,很多指标与当前工作任务的关系不够密切。在设计绩效评估指标时,考评内容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实际情况增加评估维度。第三考核结果必须与收入、升职与降职、福利等激励办法挂钩,这样才能发挥考核作用,促进工作开展,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上岗机制。

4.3人际关系

中国的人际关系就像一块石子扔到水里一样,溅起好多的波纹,一圈一圈的波纹向外扩散,由近及远,互相交错,利益关系复杂。复杂的人际关系对组织绩效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因为人们把精力耗费在人际关系方面太多,用在工作上的就少了,就必然会影响组织的整体绩效。所以组织一定要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是组织成员能够更好的全力以赴,创造更大的业绩。

5、 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实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用来制定人力资源决策提供信息的集成系统,优质的人力资源信息是良好的人力资源决策的基础。可以建立数据库包括姓名、职称、工作简历等等,这样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将能更好的实现。

综上所述,理念优先于制度,每个企业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潜在能量,才能优先享有先进理念给企业带来的卓越效益,才能加快我国经济改革的步伐,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巍然耸立。

参考文献:

[1]史美。与时俱进抓好人力资源管理。

[2]郎丽涛。加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浅析。

[3]洪海霞。浅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践行人本观念。

[4]熊波。浅谈以绩效激励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机制的应用。

人力资源方面的论文 篇八

1.就业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1.1就业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

基于我国国情,事业单位行政色彩较为浓厚,就业服务部门脱胎于旧的人事和劳动系统,其无法避免行政色彩和计划经济模式,少数事业单位管理者(一般为单位一把手领导)还不适应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仍沿用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思路来指导和开展就业服务工作,这使得单位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效能都受到影响。

1.2就业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就业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较企业相对落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存在不健全、不合理的情况。一是人力资源绩效机制不科学,绩效考核体系过于单一,就业服务部门有多个服务窗口,面向不同的群体提供就业服务,单纯的“一条线量到底”的绩效计件法很显然不适合实际情况,也不利于公平;二是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不健全,现形势下单位领导不敢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物质激励,而精神激励方面(表彰奖励、年度考核等)又出现论资排辈、平均主义倾向,激励机制根本没有发挥到其应有作用;三是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工作流于形式,没有把人才战略当做事业单位长远战略来考虑,存在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应付心理。

1.3就业服务部门缺乏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基于工作压力大的现实情况,各地就业服务部门除了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编制工作人员,就业服务工作疲于应付,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人才队伍建设较为滞后,人才储备和人才梯队都处于空白期。

2.就业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建议与对策

2.1就业服务部门领导要重视本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工作

相关领导及责任人要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应当充分认识到提升就业服务效能的关键是提升本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就业服务部门应当加强对相关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强化其绩效意识、激励意识,提升其领导水平,养成人力资源管理领导艺术,为本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营造良好氛围。

2.2就业服务部门要大力健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好的政策能够成就人,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够成就一个团队。在绩效考核方面,就业服务部门应当根据就业服务的现实情况,因地制宜的健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把制度建设摆在事业单位建设的重要位置。针对就业服务的现实情况,绩效考核应分别为城市再就业人群绩效评估考核、大学生就业绩效评估考核、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就业绩效评估考核等。在激励机制方面,就业服务部门管理者应当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积极作为,保证精神激励措施的公平公正,积极落实就业服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休假等劳动权益,敢于将政策保健因素转变为政策激励因素,提升就业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继续教育和培训方面,要提高对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的重视,制定合乎本单位实际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计划,固定时间培训,固定期限轮训,以训带干,全面提升。

2.3就业服务部门制定合理的人才战略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构建合理的人才战略,才能有效清除我国人事计划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解决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员工长期积存的求稳怕变的心理。改变僵化的人才机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引入任职竞争淘汰制度,打破雇佣终身制,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上岗机制,使工作人员树立“职位危机”意识,有利于将危机感转化为激励其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其次,在人才选拔上,进一步拓宽竞争范围,做到从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优秀人才,并加强监督,加大对干部选拔过程中的非权力制约;最后,建立科学的晋升制度,推行竞争上岗和职位任期制,坚决遏制各种权力寻租现象。

3.结语

扬弃其非科学性、非合理性的因素和规则,探讨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公共就业服务部门日常工作中的作用越发重要,它影响着工作人员效率和质量,也影响着基层群众的根本福祉。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工作,因地制宜制定就业服务考核机制,完善就业服务激励机制,重视就业服务的培训教育,加快就业服务部门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工作人员工作潜力,最终提升就业服务部门效能,切实为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为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群体等提供细致的就业援助,真正惠民生、促和谐。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8篇《人力资源论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00 1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