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及实践精选2篇

发布时间: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的意识流小说大师,杰出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随笔家,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者。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理论和女性主义诗学是20世纪西方文论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2篇《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及实践》,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双性同体”理论本体特质 篇一

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存在着一个如何看待文学活动中性别差异的问题。无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为代表的“激进女性主义”,还是9o年代以后在英美兴起的“后女性主义”,“权利女性主义”等,都无可避免的关注着女性地位以及男性和女性的关系问题。其实,早在1928年,作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者,英国女性主义作家,理论家伍尔夫在她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就提出了一种解决男女性别对立的办法,即“双性同体”理论。“双性同体”又称“雌雄同体”,这一概念并不是伍尔夫的首创,而是源自一个生物学术语。“最原始和最直观的含义是同一躯体具备男性与女性特征其字源便是‘男人’(andro)和‘女人’(gyn)加在一起的意思。”但伍尔夫却是第一个在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域中援用这一概念的人。在她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不仅讨论了女性的创作问题还用姑娘和男子停下来,钻进出租车里悄没声息的消失这一形象比喻,提出了两性应该和睦相处。伍尔夫作出了自己的阐释:“我们每个人。都受两种力量的制约,一种是男性的,一种是女性的,在男性的头脑中,男人支配女人,在女性的头脑中,女人支配男人。正常的和适宜的存在状态是,两人情谊相投,和睦的生活在一起。如果你是男人,头脑中女性的一面应该发挥作用;如果你是女人,也应与头脑中的男性一面交流”。

首先,伍尔夫作为女权主义的先驱,是坚决反对单一的“男性中心”论的,她认为在以男权为主导的话语形态中,女性形象过于单一,有的。甚至遭到了歪曲,遗漏。在这种形象歧视的背后,有着更深刻的男权文化因素,伍尔夫所要抵制和突破的正是这种更广泛的男性价值体系。然而,伍尔夫对男性话语的批判并没有停留在否定一性(男性)肯定另一性(女性)的传统模式上。她指出:“挑动一个性别反对另一个性别,一种身份抗拒另一种身份;自命不凡,鄙薄他人,如此等等,都属于人类生存的小学阶段”。如果说执意要获得男性那样的权利和成就,实质上是对男性价值标准和文化体制的认同,努力确立不同于男性的女性价值体系,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男女两性都将视对方为“他者”。伍尔夫就曾把自己称作“局外人”,认为所有的女性在父权社会都受到压迫,从来没有什么地位可言。她在挑战男权文化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同时还试图创造出一个达到完美人格的“第三性”,它融合了男性的勇敢、理智和女性的浪漫、想像。在伍尔夫看来,任何纯粹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的头脑都是不能创作的,只有当一个作家“像女人一样写作,与此同时又忘记了自己身为女人”时,才会出现那种“性的质感”。这是一种忽略性别的思维方式。

打破“双性同体” 篇二

由此可见,伍尔夫并不是想在男性中心的对立面重建一套女性价值体系,因为这样无疑是重复男性权威的错误,她试图对建立男女性别秩序本身提出质疑。男女在生物性上的差别其实掩盖了人为造成的男女社会性别差异,而真正产生歧视、压迫的根源就在于性属(gender),而不是性(sex),这对女性而言是十分不公平的。生理性别被附上了社会性属的意义,男女在父权制下被教化成不同气质的人,两性才进人了对立冲突的状态。原始族群和母权制时代,人类并不存在一个性别压迫另一个性别的现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文明时代开始,两性之间不断分裂,才产生了性别压迫。于是,伍尔夫站在的更高点提出“双性同体”的构想,在打破男性先天优于女性的神话的同时,实际上也表明了重铸女性的相关身份问题与重铸男性相关的身份问题同等重要。

“双性同体”的提出,不仅是由于女性自己的利益,同样也是为了揭示男性的性别实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2篇《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及实践》,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0 1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