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论文【通用4篇】

发布时间: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由低期待、单面向的学校文化向高期待、多面向的学校文化转型,需要一种整体推进的观念和策略模型。下面是差异网的小编为您带来的4篇《学校文化建设论文》,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 篇一

摘要:文化是人类世界不断进步的表现,彰显着人类世界所创造的丰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对人类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高校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有助于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进行。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入手,分析了高校校园文化在高校建设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在高校思想政治视角下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改进意见。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固定在学校范围内的一种亚文化形态,在学校的地域范围内经过长时间的办学过程,不断培育和形成的一种为全体人员所达成共识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这一定义显示出高校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管理和组织文化,更是一种教育文化。就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而言,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而非外部作用的结果,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培养需要高校范围内的全部个体自愿形成统一意见并且获得外界的一致认可。这一过程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沉淀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并且需要内部人员的主动建设和经营。一般而言,校园文化的结构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最基础的层面是物质层,包括校园内的各类教学科研活动。第二层次就是制度层。顾名思义,制度层所包含的就是学校建设所需要的各种制度和规章。最高层次就是精神层,精神层的存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精髓和本真:是所有学校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所共同遵守和信奉的价值标准和道德风尚。共同的精神理念是群体活动中的约束力和鞭策力,这一共同精神境界的存在可以在全体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向心力,从而在社会大环境下产生一定的独具特色的影响。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1.开放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校园文化也逐渐呈现开放的趋势。大学生正处于充满活力、积极探寻周围事物的年龄阶段。正是基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对于挖掘他们的好奇心具有很重要的作用。2.教育性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所以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性必不可少。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意义就是给学生营造一种安心学习和不断进步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陶冶身心情操。3.先进性毫无疑问,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的要求之一一定是先进性。众所周知,高校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地方,是知识和技能汇集的载体。因而,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必定是兼具先进性和高层次性的。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引导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党和国家的领导路线、方针和政策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另一个方面的表现形式则是体现在全校师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宗旨就是培养人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建立正确导向的机制,让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载体。

(二)约束和熏陶作用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对于结成凝聚力极强的校园团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同时还对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又有着有效的约束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约束作用并非借助于强硬手段的约束,而是成员间自觉主动的互相约束,这种可调节和灵活的约束力更有利于改善硬性约束的缺点和不足,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良好永续发展。

(三)社会作用任何群体的存在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一大环境而孤立发展和演化,因而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存在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有力推动民族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大学生群体所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事准则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一内化过程的结果必定会在社会的海洋中荡起涟漪。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无法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尽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高校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没有深刻认识,没有充分了解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对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养成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因而,在实际的高校校园建设中,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投入力度不够大,没有把足够的精力投入到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深度和研究广度都不远远不够,所以无法满足现今大学生对于优秀高校校园文化的要求。在实际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建设经费不到位。随着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大,许多高校都在扩大招生规模,但是与此同时出现的问题就是学校的硬件设施,如校舍、教室等公共资源设置的数量不够合理,无法满足全体师生的文化活动需求。(二)高校校园文化特色不够突出高校校园文化特色是一所高校内在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主要因素,是对一所高校一直秉持的办学宗旨和办学定位特点的提炼和总结,也是一所高校真正精神内核的体现和彰显。虽然现在许多学校都在努力探索具有自身学校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道路,但是仍旧有一些学校在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偏颇和差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高校在建立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忽略了对自我特色的挖掘,只是一味盲目的学习和模仿成功的校园文化建设案例,而没有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经营传统。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渊源和发展方向,再进行各自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中,要充分征求学校师生的意见和建议,重视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的建设和培育,重视自身学校传统文化(www.chayi5.com)的积淀和传承,在历史的厚重中寻求学校校园文化的精髓。单纯的模仿和借鉴是不能打造出属于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的,不要仅仅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停留在物质层面,只是追求片面的形象工程,而是要深入到学校的精神层面去探讨和研究。

(三)精神文化建设没有引起重视校园文化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只是文化的外在体现,而真正核心的部分则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我们构建校园物质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使其与校园精神文化融会贯通,作为精神文化发展和演变的载体和工具,因而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工作是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的,并且是物质文化的深入和延伸。但是在实际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大多数高校只重视对校园景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精神内涵的挖掘力度不够,没有将高校校园文化的精髓从物质层面提取出来,只是单纯的重视物质文化层面的建设是无法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另外,还有一些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不够全面,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把握上出现了一些偏差,有些学校甚至只是一味强调发展校园的娱乐文化,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健身流于形式,丧失了校园文化的真谛。一些学校往往出现一些以满足学生的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活动,例如“课桌文化”、“教室文化”和“厕所文化”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产生任何积极作用,只是平添了一些无趣和打发时间的消遣。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文化”等观念的影响尽管当前有很多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但是仍然有一些学校的办学理念较为传统和落后,强调学校科技和知识的教育和加强,而对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因而在如今的社会的大环境下,许多对于高校的评选和排名活动都是针对高校的科学研究实力来评定的,因而导致了许多高校为了提升自身学校的综合层次和学校影响力,受到传统的“重科技轻人文”和“重知识轻文化”等理念的影响,没有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结合起来,没有真正将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核心位置,建立相应的实施方案和计划,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投入的资金和精力明显不足,没有专业的校园文化建设团队运营工作,机构的不完善和制度的不合理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失利。

(二)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的辐射和渗透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各种转型期间,各项改革的进程都在进行中,社会中涌现出各种不同的思潮和思想的碰撞。特别是由于社会发展的脚步很快,导致很多人的想法被物质和金钱等迷惑,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完善造成人们内心世界的空虚和激荡,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是对于校园文化建设重物质轻精神。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上的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为此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当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将马克思主义放在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思想,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根本目标,加强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全方位投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全面协调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协调合作,以精神文化为重点,科学合理的逐步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高校校园内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努力培育学生爱国、守信、诚信、团结、友善的文明习惯,培养学生的勇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但是在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物质文化的建设,将校园文化的物质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实现物质基础和精神层面建设的完美融合和巧妙衔接。在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当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为校园文化的形成奠定制度和规范上的基础,并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确保制度的执行效果。最后,高校还应该积极开展相应的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

六、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许多高校仍然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问题,要充分理解高校校园建设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篇二

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校园文化价值至关重要。本文针对校园文化的定义、校园文化的定义、诸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化;现状;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不仅能够引领现时段的主流价值文化,而且对未来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也能起到启示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校园文化的定义

校园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校园文化,即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师生课外文化活动。因此,我们将校园文化定义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方式,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校园文化的现状

(一)校园内学习气氛不够浓厚

由于普通高等学校逐年招生率的扩大,许多学生总体素质不高,加之没有独立过集体生活的经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差。入学后不能较好地适应高校教育教学体制,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主动性及热情不高,最终导致校园内整体学习气氛不浓厚。

(二)大学校园文化简单化,缺乏个性和特色

很多人将大学文化定义为学生社团文化,由此把大学文化的作用或目的降低到活跃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发展学生文化特长的层次。于是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为大学社团提供更多活动经费,满足学生的各种文化需求等,偏重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层次普遍较低,忽视素质教育。在一时轰动之后,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更谈不上深层次的教育和培养。

(三)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的问题。以外在的物质文化取代内在的精神文化。由于近几水年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许多高校在硬件建设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教学设施、环境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但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层次的建设不代表校园文化的全部。

三、诸多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一)西方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纵观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西方文化思潮是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一页,它的历史功绩是不能抹煞和忽视的,但是西方社会思潮对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消极影响包括:个人主义、实用主义、非道德主义、悲观主义、享乐主义。

(二)港台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在港台文化中,对校园文化影响最大最广的莫过于影视、流行音乐、服饰、语言等。这些现象极易造成青年学生对偶像的模仿崇拜,一些消极的颓废的思想和情绪导致了青年学生自我的迷失、个性的丧失。这对于鉴别能力尚低、可塑性极强的青年学生,危害是非常大的。

(三)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人一旦淹没在虚拟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的退化,进而导致智力的退化。网络技术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但另一方面,网络交往剥夺了人们直接交往的机会,拉大了人们之间的心灵距离,造成人与人关系的隔膜。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要有哲学思想的导引学校精神,这种哲学思想,既是学校建设思想的高度概括总结,又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要有合理的价值取向。学校精神的培育,关键是要校园人塑造学校的共同价值观。因为共同的价值观能无冲突地决定学校一整套的思维方式、工作态度和行为准则。

(三)重在引导人们的实践,使校园精神渗透到校园的各个方面,并在不断实践中升华弘扬。

(四)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此,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大众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学校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伸张正气,抑制歪风。二是对自发的舆论做出理智的审视。

(五)发挥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带头作用。一是对学校精神持坚定的信念,让人们真实地感到其实现的可能性。二是率先实践学校精神,并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在各项工作中集中体现学校精神,帮助人们认识理解体验以至认同。

(六)发挥校园典范的榜样作用

校园典范生活在校园人身边,朝夕相处,他们的形象最为直观,事迹生动感人,学习起来最为方便,利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同龄人教育同龄人最有效力。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三

一、新时期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当前在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上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一)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清,不能达到高职教育的要求。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是从中专院校和中职院校升格而成,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两大误区,一是沿袭老路,没有达到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和内涵;二是走上翻版的普通本科院校之路,过多地模仿,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往往脱离实际。

(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正确认知,不能达到以人为本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师生。不少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对建设主体认识不清,认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某个具体部门的工作,或者仅仅认为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认为活动数量多了就是校园文化繁荣。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过多反映的是学校一些具体部门的要求,或者学院工作的配合,不能真正体现学校师生的需求,更不能很好地实现师生的意愿。校园文化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

(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保障,不能达到学校发展战略的要求。一些高职院校在制定学校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片面强调学校基础建设、招生就业和科技创新,对于校园文化这种软实力缺乏必要的保障,往往在组织支持、人员配置、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上相对缺乏,使校园文化成为空谈。

(四)校园文化建设不重视新媒体建设,不能达到校园文化信息化的要求。工业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网络、手机报、QQ、飞信、微信和手机网络客户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不使用新兴媒体这一工作载体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

二、新时期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要解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就必须清晰地认识新时期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把不足内化为动力,并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加以改进。加强高职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使师生具备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以及艺术审美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推动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使之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品质,这些对于高职教育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是通过潜移默化去实现的,符合教育的一般规律。相同和相近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养成了与他们专业背景相匹配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新时期高职教育正是要努力改变这种与素质教育要求不协调的育人方式和育人环境,使大学生获得与个人身心发展的综合素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使大学生逐渐完成了个人社会化的转变,并从校园文化活动活动中完善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个性和特长得到了升华和完善,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时候,校园精神的作用以及校园文化行为的后续力量使得走出校园的大学生能够作用于社会主流文化,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

(二)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主要反映在它的文化制度建设上。主要反映在,第一,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形成优良学风、教风以及建设制度对学生产生了必要的约束机制。良好的校风学风、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能够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素质教育,这种约束作用能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社会、学校、他人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道德生活的自觉性和勇于担当的意识。第二,校园文化还是矛盾的调节器和中和器,它通过舆论评价、习俗、道德观念等形式,调节师生的行为认知和个人评价。第三,校园文化有很强的评价重要,它弃恶扬善,对周围的事件有明显“善”与“恶”判别,从而使大学生个人认知和评价得到加强。

(三)校园文化的凝聚作用。优良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可以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校园主流价值观凝聚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尽管在校园中师生个体的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现象,但校园主流价值观仍然影响着个体价值观,并使之趋于一致,这其中校园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心理发展等来实现,具有较为鲜明的教育性、发展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内在的补充和发展,在更高面使学生成为文化人、智慧人、社会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方式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它的育人作用。从无意识地形成校园文化,到有意识地营造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不断积淀使师生的个人发展和道德评价得到加强。同时,人文艺术类学科的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的统一,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升华。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和取代的。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正是由于校园文化强大的育人作用,才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三、结语

总之,新时期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关乎社会和谐和民族复兴。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四

1.前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xx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旨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然而高校大学生对自身的身体素质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思想锻炼意识与锻炼的习惯,与国家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要求相差甚远。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政策的指导下,高校应把阳光体育融入校园文化中,对大学生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制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因素的分析

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显示: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不足一小时,有24.8%的学生基本不锻炼,有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74.6%的学生认为他们体质不好是由于体育锻炼不够造成的,有28.9%的学生认为他们没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2.1大学生自身层面

在大学阶段形成了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不按时吃早餐或不吃早餐;为减肥而节食;将课余时间投入网络游戏、聊天或娱乐上;喜欢“静”、“宅”,不喜欢“动”,怕苦怕累、不喜欢对抗性强或容易受伤的体育项目;忙于社团工作、学生会组织的活动或社会工作兼职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体育锻炼减少。

2.2家长层面

许多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健康观、成才观,轻视体育、轻视锻炼,父母也很少抽出时间陪同孩子进行体育锻炼。

2.3学校层面

2.3.1学校没有把阳光体育的政策、实施办法落实到位。

2.3.2中学阶段,学习被作为重中之重,体育被领导、老师和家长忽视,中学阶段的体育被严重的边缘化,体育课可上可不上,体育运动时间被轻易的占用,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

2.3.3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者,但是高校目前中间体育教师力量是随高校扩招而进入高校工作的,部门体育教师仍然秉承以前的教学内容、方法、水平,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今同学们的需求。

2.3.4学校对体育活动的开展把握不够,活动开展多形式化、强制化,而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限制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3.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优化对策

3.1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前提,做到早睡早起,按时吃早饭,健康饮食;养成健康减肥的概念;丰富课余内容;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学习、工作、生活内容等。

3.2遵循校园阳光体育的指导原则

3.2.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应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指导。

3.2.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个体自主自愿锻炼的习惯。

3.2.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在增强青少年体质和身心健康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做到安全第一,避免出现伤害事故。

3.2.4深化体育专项教学改革,改革学校体育赛事组织运行机制,有序推进校园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健全学生体质监测和公告制度。

4.将阳光体育落到实处

4.1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让学生走出宿舍、走进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学校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体育赛事,多投入经费,调动学生积极性,多给同学们留出体育锻炼的时间,在思想上得到重视与认可,使体育锻炼的思想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

4.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体育课的作用。

秉承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爱好,坚持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根据个体的差异和特点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开发多样化教学内容和项目,以供不同需求的同学,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即能学到体育技能,也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体育教学要重视新兴体育项目,新兴体育项目会容易迎合当代大学生求新、好奇的需求,对大学生产生极大吸引力,更好的带动同学们走向阳光体育。

4.3学校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

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成立各种体育兴趣小组或者体育俱乐部,发挥学校各类学生组织(如校学生会、团委、俱乐部)的力量,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如定期开展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趣味运动会”、各类新生球类比赛及各类院系比赛等。

4.4健全“阳光体育运动”监督管理机制,做好监督工作。

例如定期开展体育工作的专项监督,把监督的结果作为衡量一所学校教育工作好坏的重要依据。

5.借鉴国外实践经验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特曼教授指出:“20xx年,美国在校大学生1500多万,有超过1200万人有体育特长,这些人每年的体育消费高达750亿美元”。总结美国校园体育事业如此发达的原因:

5.1家长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美国人认为:“没有比陪孩子一起运动更好的亲子方式了”,家庭成员都一起运动,家长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孩子在这种氛围下成长,很容易就耳濡目染。

5.2学校有校园体育事业发展的雄厚资金保障。

以明尼苏达大学为例,20xx年明尼苏达大学通过赛事门票、电视转播、企业赞助、公益筹款等渠道为学校引来超过8000万美元的资金,学校就有资金用于校园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建设,包括不惜花重金为学生打造最好的运动硬件软件配套设施。

5.3美国社区对青少年体育格外重视。

大多数社区一年四季为儿童及青少年提供不同的体育课程,同时还配有专门的组织。比如AYSO美国青少年足球组织、LittleLeague美国少年棒球联盟、这些都是以社区组成的机构。一到周末,社区到处都是体育活动的场景。

6.总结

做好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阳光体育构建工作,有助于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体质的改善;有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4篇《学校文化建设论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0 15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