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修论文参考范文【最新6篇】

发布时间:

“思修”课,其目的在于培养高等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篇《大学思修论文参考范文》,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思修论文 篇一

50后的一代,是自我价值观体现最突出的一代,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思政课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爱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动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再次,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做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壮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这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也是最能呼其民族自豪感的契机,更是容易激起共鸣的一个天然条件。最后,法律原理和法律观念的教育也是本门课的一个重点,依法治国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国策。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是我们造就一代合格人才所应具备素质的必经途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就是法律法规,所以,要用法律的权威增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因此实体法、程序法和宪法的教学就显得非常之必要。

一、思政课的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有三个:一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化技术型人才,对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使用为本,二是,知识较一般,理论知识的系统化,体系化较一般,三是,大学生的求知欲较强,学习态度端正,目标明确。故此,根据以上学生的实际,再结合思政课的转点(大部分认为思政课是公共课,不是专业课,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用途不大等等)思想政治课的讲授要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就学生的反馈来看,应该说效果不错。首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授是必须的,很多人认为,把思政课变成故事会,小品表演,吸引学生,课堂效果好,但本人认为,这是舍本逐末,违背科学的行为,大学教育的主要职能就是传道,尤其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肩负的神圣职责,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事实上,绝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喜欢听理论的,关键是教师如何传授理论,是不看对象,引经据典,涛涛不绝,还是联系实际,结合热点,因人施教,简明扼要,其结果是不同的。譬如说,如何讲价值观,本人首先提问,让学生概括价值的含义,但很少有学生能回答出来,但我随手拿起讲台上的茶杯,问学生它的价值是什么,结果学生豁然开朗。原来,价值就是一个人或事物的有用性,从而引导出价值的定义、价值观以及不同的价值观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学生听的津津有味,效果非常好,其次,讲授思政理论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出发做到对症下药。50后的一代,思想、信仰、价值观差异化,多元化较普遍,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量的增大,同时,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结构、所处环境等等方面的制约,难免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等带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都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但我们可以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抓主要矛盾的方法,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譬如,在“人生观”的讲授中正确的人生观应该是什么样的,错误的人生观是什么样的。本人先列出几种人生观,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1,人生几何,对酒当歌。2,今朝有酒今朝醉。2,人不为己,天诛地灭。4,人生一世,吟唱二字。3,人生如梦。6,人活着不光要考虑自己,还要顾及他人社会。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等。最后讨论的结果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有价值的人生应该是多为他人考虑,即多点奉献少点索取,这样讲的效果要远远大于教师的面红耳赤,滔滔滔不绝的贯输。再次,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科学信仰的确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灌输,但更多的是需要人性化的引导并使之从内心深处接受之,50后一代是非常务实的一代(这可能和他们处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不无关系)如果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授不从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出发,他们会觉得事不关己,就不会接受之,所以本人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明白你们所学的这些理论是今后漫漫人生路上必须具备的一些素质,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或不被社会所容纳和认可,并佐以事实证据,譬如在法律基础理论的讲解中,告诉学生现在是法治社会,要用法治思维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用法治方法来解决问题,只有知法,才能不违法,不犯罪,所以,每次法律课的讲授,学生都非常用心去听,去记。并提出了大量的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最后,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传授切忌抽象,应生动具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从高职大学生的来源上讲,他们的理论功底不是太深厚,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掌握不是太好。因此,如何从大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性的把这些应该让他们掌握基本原理传授给他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孜孜以求的份内之事。

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理论联合实际,寓教于乐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科学是真理,他本身是具体而生动的,尤其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之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平,正义,富裕,民主,和谐等理论,更符合时代发展之规律,也切中了当代大学生的脉搏,是他们的内心之渴望,他们有汲取这方面营养的内在需求,因而,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应是思想道德所参与法律知识培养的一个重点。在这个问题上,有两个关键点需要处理好,首先,学生要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本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好和法律素质的理论基石,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和建设者的内在要求,通过这些基本知识的学习,解决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认识和解决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其次,要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任何知识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同样,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也是如此,学习本课程要把知和行结合起来,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与模范遵守规范结合起来,把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在学中做,做中学,学以致用,最后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有内在需求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并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情景结合,寓教于乐。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形式应不拘一格,力求使学生喜闻乐见

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的探讨一直是思政课孜孜以求的永恒话题。如何真正做到不拘一格,使学生喜闻乐见,并达到思政课教学之目的,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分析清楚。一是从客观上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是抽象的。同现实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理论和现实的反差使学生在认同感上存在一个很大的疑问,当然,在接受并付之于行动上就存在很大问题。所以,从这一客观现实出发,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应该是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大学生实际出发,从大学生接受度出发,有理有据,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所提出的24个字即富强、文明、民主、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作为普世价值,应贯穿于整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并作为主线和核心内容。这样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并予以接受。二是从大学生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受众者,共思想的活跃性,生长环境的不同性,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复杂性等等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上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都要有的放矢,尽最大可能使大学生接受这些理论,并使之潜移默化,三是教学手段的更新,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的智能化,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思政课教育还局限于一张嘴,一只粉笔很显然是大大落伍了,如何利用好多媒体教学应该是思政课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同时,根据现在大学生活渴望锻炼,渴望体现自我价值的特点,发挥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也是思政课老师好好发掘的一个内容,总之,思政课教学模式如果应用得当,大学生是非常欢迎这门课的。其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能得到充分体现的。

思修论文 篇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一直以来被诸多人质疑,有人说这样的课程“假、大、空”,讲得理论高高在上、冠冕堂皇,可是最终还是被残酷的现实所打败;有人说学生今后在工作过程中根本用不上这些大道理,还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学习专业课程上。笔者完全不认同这样的观点,认为在日益重视“就业软实力”的今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我们应当转变课程的授课理念、创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使本门课程的作用能真正落到实处,帮助学生能在未来的职场中利用“就业软实力”成功、自信地展示自己。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侧重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未来职业中的需要

1、教学内容的选取不应当面面俱到,应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删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非常繁杂,具体到每节课的内容都相当饱满。上过这门课程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每个问题不敢过于展开讲,否则一节课内容根本无法完成。笔者反思,为什么一定要按照教材规定的内容面面俱到呢?我们应该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并且在内容的选取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未来职业的实际需要。例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并且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时,可以大胆删去这部分内容。很多人会质疑这样的观点,认为这样教学的功利性太强。但笔者坚持认为: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对学生更有用的问题上。我们目前的大学教育缺乏的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与未来社会的接轨。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师,笔者决定大胆尝试,即结合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以其为使学生的大学学习更为有效,使大学生在面对未来残酷的职业竞争中能自信地展示自己,成为职业圈当中的成功者。并且大学学习中老师讲授只占到很小的比例,更多的问题和知识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所以删去的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并不大。

2、教学内容应当重点向学生未来职业需要的软实力倾斜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删减一部分内容之外,还应当重点放在学生未来职业需要的软实力方面。例如:对于人际交往这个问题,就应该着重向学生介绍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实际解决现在或者将来职场中所面临的一些棘手的问题;关于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这个内容,就应该通过大量实例告诉学生人的品格和修养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以及需要具备哪些品格。在这些教学内容上的侧重,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处理人际交往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塑造学生的优良品德,而这些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最需要的“就业软实力”。

(二)通过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软实力”

1、小组教学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在未来的职场中,除了要求求职者具备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备其他方面的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为此笔者经常思考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上,除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之外,还能否帮助学生增强未来从事职业中所需要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经过反复研究尝试,小组教学法有助于增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小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能充分发挥“同辈教育”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能从同龄人身上学到更为优秀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小组教学能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团队合作与沟通的重要性,没有团队合作与沟通,仅凭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就不会有富有战斗力的小组。通过小组激励制教学,对表现积极和优秀的小组适当给予奖励和加分,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每个成员意识到众人拾柴火焰高。而没有获得奖励小组也会总结经验和教训,争取在下一次小组活动中发挥每个成员的潜力和优势做到最好。

2、小组活动成果展示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笔者会创建多个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围绕主题和内容,通过课余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情景剧、微电影、事例、图片、音乐等,说明和诠释某个问题,利用课上时间进行小组成果展示和比拼。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仅会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而且会培养学生未来职场中所需要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敬业精神是干好工作、实现职业理想的必备条件。应该在学生时代就着重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经过研究尝试,小组活动成果展示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为了使小组活动精彩纷呈、独具匠心、精益求精,能在诸多小组活动中脱颖而出,受到其他小组同学和老师的青睐,就要牺牲很多休息时间,付出更多的辛勤劳动,并且要具备“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最好”的精神,不是应付差事,而是做出像模像样、精雕细琢的成果作品。这种在小组活动中的干劲、认真、兢业正是未来职场生涯中敬业的缩影。在笔者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们为小组活动付出辛勤劳动的场景,那么在课堂上就绝对不会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并且号召全班同学向这个小组学习。创新意识是任何一个单位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作为“就业软实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那么培养学生这种意识就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小组活动成果展示,可以让小组之间互相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为什么别人能想到用这样的角度和创意表现同一个主题和内容从而反思自己的成果作品,进而增强想象力,创造出富有新意的小组成果。如果要想使每一次活动成果都非常精彩,使小组立于不败之地,那就更要创新当头、不断挑战,因为每个小组都在不遗余力地改变自己。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当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应当结合未来职场中所需要的软实力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地培养。通过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不仅能扩充和增加学生视野和知识面,更能使之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未来能更快地融入职场和社会。

浅议人生观价值观的思修论文 篇三

《中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摘要】中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价段,社会和家庭学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产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映。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有针对性的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法制及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人生观; 价值观; 学生

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宁愿走路回家,而不愿坐爸爸的自行车回家?宁愿花一个小时弄一个所谓的发型,而不愿花一点时间到学习上?动不动就是骂人的话,和他们聊天听到的大部分都是谁家有钱,过生日买高档礼品,双休日或假期往休闲娱乐场所跑――他们注意的就是谁家有钱,谁穿得时尚,有钱就是最好,没钱就什么都不是,喜欢攀比。现实让人可怕,我都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在他们心里有一个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什么本该纯净的心灵有了这么多世俗的东西?

原因是社会上一些人当中,出现了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世俗化”的倾向。他们把高消费的物质享受看作最大的幸福与乐趣。这种人生价值上的“世俗化”,对年纪尚小,社会经验不足的中学生来说会产生不良影响。除此,社会上流行的“做人要活络”,“要讲实惠”,“老实人吃亏”等小市民处世哲学的影响,使有些青少年都变得不那么纯真了。

中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价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有两个明显特点,一个是排斥心理较强,对正统的思想教育有逆反心态;另一个是主体意识较强,以我为中心。易产生自满情绪,社会和家庭学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都会在他们的心灵产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映。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及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 加强理论指导,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发挥政治课在人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政治课教师要有效地联系学生实际,进行人生观基本理论教育。使学生明白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既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学学生虽然在心理上开始具有独立意识,但缺少分辨是非的能力,行为上开始模仿成人。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优越,自我约束力较差,这不仅仅表现在学习上,而且在生活、纪律上尤为突出。不少学生还表现出道德观念淡薄,不知互相谦让、主动关心集体和别人。为此,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势,认真分析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新变化,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划分一些是非界线,让学生明白、懂得、学会分辨是非,懂得礼让在先,明白主动关心集体和别人的重要性。既要大力提倡乐于奉献的价值观,又要尊重学生正当的个人追求。

2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能光讲大道理,空动的说教,必须坚持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除了联系英雄模范人物的实际进行教育外,还要注意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疏通障碍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节。比如在改革的的大潮中,社会上难免会出现某些消极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一名学生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课下与这名学生在交流时,他还列举了一些腐败现象的实例,论证他的看法,还说跟他有一样看法的同学不在少数。针对这种状况,专门拿出一节课列出以下专题:[1]有钱就有一切吗?[2]不义之财要不得![3]从某些大款、富翁看拜金主义。[4]不要让他人贿赂你自己。让学生展开讨论,可以联系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思想表现展开争论。我结合教材内容用正确理论对学生的争论进行综合评述和正面分析开导,从而澄清了学生的混乱思想,提高了学生对社会上某些人投机倒把、偷税漏税、缺斤少两、掺杂使假坑害消费者利益等不良现象的辨别能力,扭转了学生的错误认识。

在此基础上,我们应重视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渠道,与学生家长交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转变了某些家长“以钱奖学生”的认识和做法,进而在学生的思想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在加强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须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不能把个别的局部的问题看成是普遍的全局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克服片面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3 充分发挥父母的引导管理作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让孩子学会正直、善良、真诚、勤奋。学会善待他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除了做好孩子的表帅之外,还应当告诉我们的孩子:老祖宗早就说过:“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与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成天想着算计别人的人,他必定成天想着如何防止他人算计,因此,他的人生之旅,一定是“苦海无边”,暗无天日。一个正直、善良、真诚的人,多数人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他。虽然不能保证他永远不会受伤,但在多数时候,他是幸福的、快乐的、无忧的。我们家长还应经常提醒孩子:要学会勤奋,一个人要想在这个世界立足,踏实和勤奋便是最起码的美德,学会勤奋,就是拒绝好逸恶劳,就是学会自食其力。要让孩子学会富有爱心和勇于承担责任。

现在的家庭教育管理中,许多家长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说教上,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孩子的逆反,使得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缺少爱心。所以,要建议我们的学生家长,学习一些现代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学会用现代的教育管理理念,去教育管理我们的孩子。使我们的教育管理,成为这样一个理想状态:不但要增长孩子的智慧,也要丰富孩子的感情;不但要培养孩子追求理想和自由的愿望,也要提升孩子承担责任的信心和勇气。要让孩子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就得让孩子知道: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精神追求的人,会变得日益功利和短视,精神世界越来越荒芜。会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放松学习,甚至厌恶学习,或为了逃避学习,找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在学习生活中,也会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沾沾自喜,造成学习退步。也会被青春期的冲动陷入早恋,而耽误学习。还会出现遇事不能冷静、客观,缺少理智。生活便会失去应有的宁静与从容,甚至很少有朋友。当孩子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时,当家庭教育管理适合我们的孩子时,孩子不但听从于客观规律的指引,也听从于内心灵魂的召唤。就会把有限的时间和生命,真正用在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上来。孩子就会不断进步,健康成长。

总之,学校和家庭只有切切实实地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

大学思修论文参考 篇四

《新时期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简论》

摘要:爱国主义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本文试分析了目前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重点在探讨新时期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对策,以期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方面有所收益。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新时期;青年

作者简介:董琴琴,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爱国情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问题。如何与时俱进的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21世纪,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全球化、网络科技信息化的巨大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加要重视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我们首先要找寻出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求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爱国主义教育知与行的分离

在我们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我们不仅是要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观念和意志,还应当激发他们努力地将此付诸实践,即“爱国行动”。客观分析,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我们的党和政府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都做了周密的部署,制定了详尽的实施方案,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一直没有放松。从幼儿园到大学,学校和老师都通过升国旗、唱国歌、课堂灌输、开展各种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等简单而通俗的教育方式,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不难发现,同时也存在着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虽然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对祖国是有感情的,知道自己应该爱国,但又不知道该怎样爱国,这就说明,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知与行分离的现象。

比如,在学校里,爱国主题的校(班)会、团(队)会、报告会、知识竞赛、传统节日、重要节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等等各种各样的教育主题活动不断,但往往都是追求的是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是否取得效果,不是为了真正培养学生实际的爱国情操而开展的,长此以往,青年学生在爱国这个问题上表现出品行不一、知情不一、行信不一,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就失去了它的实效性。

(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未能体现时代特征

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核心部分应该具有长期稳定性,但一些具体的内容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加以充实。而且,即使那些基本稳定的内容,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的需要,选择新的角度,突出新的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只有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结合现代化社会多元化的现实变化,才能有效吸引到青年学生主动接受爱国主义的热情。然而,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长期以来过于注重以思想品德课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对于通过历史、文化教育来潜移默化地开展教育重视不够。我国有着5000年的灿烂文明,我们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多不胜数,之所以没有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花大力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料,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三)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创新不足

在政治多元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开放环境中,爱国主义教育在环境、教育对象的特点、目标要求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的手段、方法必须有所开拓和创新。目前,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课堂上的灌输说教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讲究“灌输”的策略和方法,对传统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我国学校比较重视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存在着简单化、教条化、形式化的缺陷,往往是发生大事的时候重视宣传,平时又淡化,检查的时候也只是重形式而不重效果,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降低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整合学校、社会的力量创新社会实践的方法有限,教育活动的形式仍然偏于传统,读书、看展览、出墙报、听报告、参观等形式比较盛行,忽视了网络这一具有趣味性高、交互性强、个性化高的网络教育手段。新方法的探索不够,对一些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的认识把握不够,在实践中运用自然自觉性不高;对已经证实了的国外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式方法的借鉴和运用不够。

二、新时期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应在教育内容、教育渠道、教育环境等方面做出合乎时代发展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提高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拓展与创新

新时期赋予了爱国主义教育新的时代内涵,我们必须不断的拓展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一,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爱国主义研究表明,只有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怀有强烈的崇敬和自豪感,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也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人。目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文化的主导地位,弘扬先进文化,捍卫文化主权,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首先,要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内涵,大力推进优秀民族文化教育,让青年学生了解中国悠久和灿烂的历史,读史明智、知史爱国。其次,在进行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外国文化知识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自觉地对它国文化进行鉴定和取舍。再次,要进行文化的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现代化的文化大国、强国姿态,出现在世界文化格局中。

第二,加强民族忧患意识教育。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危险的,一个不能居安思危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形势,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将民族忧患意识作为推动民族不断前进的动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社会水平的提高,我们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更多的强调取得的成绩,而对存在问题分析不足或是强调不多。过多强调成就,回避问题,反而会降低教育的可信度,而忧患意识也必然不能得到加强。因此,加强民族忧患意识的培养,增强他们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使他们认清现实国情和国际形势,能居安思危,激发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第三,加强民族自尊心和自强意识教育。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祖国的振兴,还要靠新一代青年去奋斗。因此,我们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年轻一代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地维护中国的国格,在祖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时,不妄自菲薄;在强国、霸权的压力面前,不奴颜婢膝;面对金钱、地位诱惑,不做丧失国格人格的事。只有成为一个自尊者才会有坚强的毅力,才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其起他们的自强意识。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百折不饶、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而发奋图强。

(二)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要创新

在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既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优势,又需要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更需要不断整合新手段与传统手段的优秀经验,在继承中创新,在整合中提高实效。

第一,抢占网络阵地,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截止2010年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57亿,10-19岁年龄段的网民所占比就达到27.3%。可以看出上网在青少年中越来越普遍。占领网络这个阵地,就等于吸引了这个年轻群体。为此,我们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以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力。首先,建立、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网站。一方面是利用原有的校园网络,构建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其次,要大力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软件,这些软件力求把爱国知识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把严肃的、抽象的爱国主义主题以生动形象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之成为能集德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一体的教材,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网络使用者的思想,可以增加爱国主义教育的广泛性。

第二,大力开发寓含爱国思想的文化娱乐作品。寓教于乐在现代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它能把思想教育和欣赏体验、理智提升和情感融入、审美愉悦和道德培养等紧密联系起来。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应积极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在这方面,文学艺术特别是电影、电视剧等作品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文化娱乐作品应坚持旨在反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民众形成时代精神与伦理道德这条主线,创作出反映时代的爱国主义内容的作品,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把爱国主义思想性与趣味性融于一体,聚科学性与娱乐性为一体,在满足青年学生的娱乐、审美要求的同时,深刻陶冶和培育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爱国精神。

第三,充分利用典型事迹培养爱国情感。青年学生还具有好模仿的心理特点,因而用爱国的典型事迹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更具有感染力。我们要善于抓住现实生活中体现当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典型事迹,如,在5.12汶川地震中涌现了许多优秀人物人物和先进事迹以及凝练出的“抗震救灾”精神;聂海胜、翟志刚等中国新一代航天人不顾个人安危,成就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凝练出的“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会中广大运动员的为国争光而拼搏的事迹凝练出的“奥运精神”等等。我们应抓住一切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典型事迹和事件,开展切实有效的教育,以培育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学校或是家庭某一方面的责任,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发挥社会合力作用,齐抓共管,才能落到实处。

在全球化、网络技术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青年学生无时不刻不生活在已给开放的大环境下,他们的思想随时有发生变化和受到侵蚀的可能,因此,我们必须调动一切社会手段和途径,为他们营造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体机构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民间机构、社区等等组织机构的协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董琴琴。新时期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西南大学。2011(12).

[2]朱桂莲。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侯旭平。全球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简论。求索。2003(6).

思修论文 篇五

一、孟子思想要义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作用

首先,是“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守护善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满足自己必要生活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物质欲望,避免欲壑难填。在孟子看来,物质欲望不多的人,即使善心有一定的丧失,也不会丧失太多;而物质欲望很强的人,即使他的善心还能保存一些,肯定也不会保存太多。孟子非常强调过多的物质欲望对人生修养的羁绊,甚至损害。从生活经验来看,物质欲望过多,往往会让人误入歧途,不仅会损害自己的人生修养,对国家和人民也是灾难。其次,是“思诚”。要修养自己的德性,必须要“诚”。孟子把“诚”的地位提的非常高,认为是“天之道”,告知人们必须要追求“诚”,即“思诚”。善是人们追求“诚”的基石,要真诚地、专心致志地去发展壮大自己的善的萌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有善端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有道德的人。最后是“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生命的体验、道德的境界。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一种内心伟大刚强的气,必须用道义去培养,而且不能有一点点的伤害,只有这样才能充塞于天地之间。我们在生活中对“浩然之气”的培养,既不能忽略也不能揠苗助长,而是需要在生活点滴中不断地积累,用一生去培养的一种精神境界和生命气质。那些宁愿在艰苦地区工作,兢兢业业、不计个人得失的人民公仆,正是在践行“浩然之气”,传播正能量。

二、孟子思想要义对当今政治文化建设的启迪意义

孟子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但是并不是孟子思想的最终目的,他是希望通过这种“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进一步推广到政治中去,即“仁政”。中国共产党员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更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德性,让自己心中那个善的端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抵御一切的不正之风。同时,中国共产党员还应当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鞠躬尽瘁,尽一个党员的应有职责。因此,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当今政治仍有借鉴意义。如何把这种善心、仁的思想推向政治实践呢?这方面最值得借鉴的就是他的民本思想和先养后教的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源远流长。在《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经典表述。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社稷和君主相比较而言,人民在社会中最为重要,是最有价值的主体。孟子对一个政权合法性的认识,主要是看人民的利益能否得到保护与表达,这是构成君权的基础。人民是国家、君主存在的理由和唯一根据。国家、君主的设立,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需要。所以,施政者的行为必须与人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符合,竭心尽力为人民服务。孟子的“民为贵”的民本思想,不仅是理论,还有具体、务实的措施。孟子非常重视经济基础对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作用,并且还设计出一套具体的经济措施。孟子认为,普通的民众,是社会的主体“,民以食为天”,所以首先必须要解决和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如果因为统治者不体恤民情无法满足民众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导致人们铤而走险,等他们犯罪了再去实施刑罚,这就等于是设置罗网来陷害普通老百姓。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正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思修论文 篇六

40后的一代,是自我价值观体现最突出的一代,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思政课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爱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动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再次,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做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壮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这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也是最能呼其民族自豪感的契机,更是容易激起共鸣的一个天然条件。最后,法律原理和法律观念的教育也是本门课的一个重点,依法治国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国策。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是我们造就一代合格人才所应具备素质的必经途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就是法律法规,所以,要用法律的权威增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因此实体法、程序法和宪法的教学就显得非常之必要。

一、思政课的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有三个:一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化技术型人才,对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使用为本,二是,知识较一般,理论知识的系统化,体系化较一般,三是,大学生的求知欲较强,学习态度端正,目标明确。故此,根据以上学生的实际,再结合思政课的转点(大部分认为思政课是公共课,不是专业课,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用途不大等等)思想政治课的讲授要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就学生的反馈来看,应该说效果不错。首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授是必须的,很多人认为,把思政课变成故事会,小品表演,吸引学生,课堂效果好,但本人认为,这是舍本逐末,违背科学的行为,大学教育的主要职能就是传道,尤其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肩负的神圣职责,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事实上,绝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喜欢听理论的,关键是教师如何传授理论,是不看对象,引经据典,涛涛不绝,还是联系实际,结合热点,因人施教,简明扼要,其结果是不同的。譬如说,如何讲价值观,本人首先提问,让学生概括价值的含义,但很少有学生能回答出来,但我随手拿起讲台上的茶杯,问学生它的价值是什么,结果学生豁然开朗。原来,价值就是一个人或事物的有用性,从而引导出价值的定义、价值观以及不同的价值观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学生听的津津有味,效果非常好,其次,讲授思政理论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出发做到对症下药。40后的一代,思想、信仰、价值观差异化,多元化较普遍,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量的增大,同时,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结构、所处环境等等方面的制约,难免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等带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都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但我们可以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抓主要矛盾的方法,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譬如,在“人生观”的讲授中正确的人生观应该是什么样的,错误的人生观是什么样的。本人先列出几种人生观,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1,人生几何,对酒当歌。2,今朝有酒今朝醉。3,人不为己,天诛地灭。4,人生一世,吟唱二字。5,人生如梦。1,人活着不光要考虑自己,还要顾及他人社会。2,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等。最后讨论的结果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有价值的人生应该是多为他人考虑,即多点奉献少点索取,这样讲的效果要远远大于教师的面红耳赤,滔滔滔不绝的贯输。再次,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科学信仰的确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灌输,但更多的是需要人性化的引导并使之从内心深处接受之,40后一代是非常务实的一代(这可能和他们处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不无关系)如果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授不从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出发,他们会觉得事不关己,就不会接受之,所以本人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明白你们所学的这些理论是今后漫漫人生路上必须具备的一些素质,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或不被社会所容纳和认可,并佐以事实证据,譬如在法律基础理论的讲解中,告诉学生现在是法治社会,要用法治思维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用法治方法来解决问题,只有知法,才能不违法,不犯罪,所以,每次法律课的讲授,学生都非常用心去听,去记。并提出了大量的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最后,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传授切忌抽象,应生动具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从高职大学生的来源上讲,他们的理论功底不是太深厚,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掌握不是太好。因此,如何从大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性的把这些应该让他们掌握基本原理传授给他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孜孜以求的份内之事。

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理论联合实际,寓教于乐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科学是真理,他本身是具体而生动的,尤其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之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平,正义,富裕,民主,和谐等理论,更符合时代发展之规律,也切中了当代大学生的脉搏,是他们的内心之渴望,他们有汲取这方面营养的内在需求,因而,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应是思想道德所参与法律知识培养的一个重点。在这个问题上,有两个关键点需要处理好,首先,学生要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本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好和法律素质的理论基石,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和建设者的内在要求,通过这些基本知识的学习,解决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认识和解决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其次,要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任何知识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同样,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也是如此,学习本课程要把知和行结合起来,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与模范遵守规范结合起来,把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在学中做,做中学,学以致用,最后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有内在需求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并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情景结合,寓教于乐。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形式应不拘一格,力求使学生喜闻乐见

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的探讨一直是思政课孜孜以求的永恒话题。如何真正做到不拘一格,使学生喜闻乐见,并达到思政课教学之目的,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分析清楚。一是从客观上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是抽象的。同现实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理论和现实的反差使学生在认同感上存在一个很大的疑问,当然,在接受并付之于行动上就存在很大问题。所以,从这一客观现实出发,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应该是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大学生实际出发,从大学生接受度出发,有理有据,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所提出的24个字即富强、文明、民主、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作为普世价值,应贯穿于整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并作为主线和核心内容。这样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并予以接受。二是从大学生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受众者,共思想的活跃性,生长环境的不同性,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复杂性等等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上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都要有的放矢,尽最大可能使大学生接受这些理论,并使之潜移默化,三是教学手段的更新,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的智能化,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思政课教育还局限于一张嘴,一只粉笔很显然是大大落伍了,如何利用好多媒体教学应该是思政课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同时,根据现在大学生活渴望锻炼,渴望体现自我价值的特点,发挥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也是思政课老师好好发掘的一个内容,总之,思政课教学模式如果应用得当,大学生是非常欢迎这门课的。其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能得到充分体现的。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大学思修论文参考范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0 18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