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历史人物小论文(8篇)

发布时间: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少不了根据事物的情况进行评价,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评价历史人物小论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历史人物评价 篇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带着丝好奇,是怎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闲适场景?

提起菊,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陶渊明。因为,他是如菊一般的隐士。不慕荣利,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美谈,过上了“种豆南山下”的田园生活。

只是,世间繁花千万,何必独爱于菊?隐士,即隐居于山水之间的人吧。这样的人,不错,也许是过着一种如诗般的生活。但却必定是孤独的,逃避了世俗的一切而回归于自然,其结果只会是“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悲哀。

不得不说,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陶渊明式的生活方式是绝对不会存在的。一味地逃避,只会使自己存活于幻想的“桃花源”中。毕竟,现实是必须要面对的。我眼中的陶渊明,排除了他的文人身份后就只是个懦夫。一面抨击着黑暗的政治感伤时事,一面却将自己隐在遐想之中。既为大丈夫,若没有班超弃笔投戎的英勇气魄,也该堂堂正正地立于世间,面对面地与黑暗抗争。即便不能如莲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该像梅花一般在黑暗的洪流中傲然挺立。

在晋朝,他可以抛弃一切过他的田园生活,但在今天,四处是高楼大厦的钢铁森林里,他还能如旧?只怕到时会是一副半人半鬼的模样吧!

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陶渊明,只可惜,习惯于将自己隐藏后散发清香的菊花永不会让我喜爱。

历史人物评价 篇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这首诗赞扬了项羽宁死不苟活的精神,但读过《史记》一书后,我对项羽有了自己的看法。

项羽是个英雄。项羽是一个武功高强的人,可以冲锋陷阵,转瞬间便可杀敌上百人。他用兵大胆,敢于破釜沉舟,置死地而后生,我佩服他的胆量和勇猛。看到秦始皇出行时,他竟然敢说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千古英雄,谁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从这点看,项羽的确是一位英雄。

但项羽是一名非常失败的英雄。

其一,项羽不注重学习,只崇尚武力,甚至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的名字会写就足够了。可他没想到,不学习,有些方面就会无知,无论是带兵南征北战,还是治理国家,武学不知将成为一块巨大的绊脚石。

而且,项羽还不善于用人,不会把握时机。张良。韩信都曾经投奔于他,可他不能知人善任,使这两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刘邦所用,自己反被大得一败涂地。总算有个范增为他效力吧,可他不执行范增的计划,连范增的才智也浪费了。项羽要么中人家的计策,要么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致使范增也离开了他,是自己彻底失去了谋士。

项羽在临死之前曾说过“天要亡我”,而不从自身寻找原因。项羽英雄盖世,却只会逞匹夫之勇,到死还认识不到自身的缺点,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天,真实可悲啊!

历史人物评价 篇三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英雄豪杰为守护着我中华民族的领地,而抛头颅,洒热血。岳飞、郑成功、戚继光、霍去病、杨政忠、苏武等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中华历史上抹不去的痕迹,中华民族的骄傲。其中我最为钦佩的是文天祥。

文天祥,吉州庐陵人,字宋瑞,号文山。南宋一代抗元名将,爱国政治家、文学家。他铁骨铮铮的性格与气概使我对他起了敬佩之感。

当他被元军俘虏时,元军予以高官、俸禄,他拒不接受。当元军都元帅张弘范告诉他南宋已灭亡,他忠心尽到了,可以换主奉君了,他仍是一身浩然正气,并提笔写下了《过零丁洋》的不朽诗篇。诗中最后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曾记激起过多少胸怀壮志的奋斗青年的心。为中华千百年来的辉煌盛世做下了完好的奠基。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烈诗词。也表现出了文天祥的踌躇满志。诗词慷慨激昂,体现了文天祥为国献身的自豪与无畏。又一次充分的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使我又一次肃然起敬。

文天祥我想对你说:“你的铁骨铮铮,宁死不屈的气魄,你的踌躇满志,一身浩然正气无一不使我敬佩尤深。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乐章。而在当今的社会上又有几人能做到你这般的忠心爱国,不畏权贵,为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一个中学生,我应该学习你所有的品质,为我的祖国,我伟大的母亲献上我的一切,为中华民族这一宏伟蓝图添上我浓墨重彩的一笔。使我的国家站在世界之巅。俯视一切,成为世界的最强者。文天祥,我向你致敬。”

评价历史人物小论文 篇四

摘 要:东汉末年,群雄四起,社会 动荡不安,直到魏、蜀、吴三分天下,局势才稍有缓和。曹操建魏,占有一席之地,必有其过人之处。魏初士家制度的实行可谓其法宝,对促进当时战争的胜利、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极为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仍吸引着许多研究者对其进行探究,但限于资料缺乏,研究者对曹魏的士家制度未作深究。本文就管见所及,从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四方面入手,对曹魏士家制度形成的原因提些粗浅看法,以资求教。

关键词:士家制度;集兵制度;曹魏时期

士家制度,即将招募来的职业兵集中居住,另立户籍,不与民户混杂,并以其家属为人质,使其父死子继,世代为兵的一种军事制度。这种制度是在“质任制”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集兵制度。它形成于汉末三国时期,尤以曹魏士家制度最为典型。曹魏士家制,既无明白的成文〖www.chayi5.com〗条款规定,史书亦乏正面阐述,故研究起来多有疑难,但综合各方面史料,可以断定曹魏士家制度正式实施,是在建安九年攻下邺城之后。笔者认为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分为经济、政治、军事和历史四个方面,现试论如下。

一、 经济因素

公元184年至公元220年,北方地区军阀割据、长期混战,使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民不堪命,拥有武力的军阀部队也时常遭到饥饿的威胁。据《三国志·魏书·程昱传》中的相关记载可知,兴平元年,曹操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弱,却因缺少粮食,几乎走投无路;幸而采纳了程昱的谏言,才免于袁绍钳制,然而仍旧被迫“罢吏兵新募者”。以是,曹操领悟出“秦人以急农兼天下”的旨趣,他明白若长期战斗,足够的粮食和兵力二者缺一不可,必须极力发展农业领域,这就必须切实地改变自耕农的现有处境。因此,曹魏在建立规范的集兵制度时,为了妥善调节“耕”与“战”之间的矛盾,不得不另外创设出一种顺应当时社会环境的、兵源充足稳定的集兵制度。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之下,曹魏的士家制度应运而生。

二、 政治因素

曹魏时期士家制度的形成与质任制息息相关。“质任”始于春秋时期,也就是将子弟作为人质。《汉书·苏武传》记载道,李陵出征,将其母作为人质羁系于保宫中。后其投降匈奴,其母及举家被杀。随着朝代更迭,东汉末年,军阀割据、长期混战的局面极其复杂,军阀集团的存亡往往也仅在转瞬间。由于政治局势瞬息万变,士兵们不免朝梁暮陈,叛乱倒戈。曹操也严格实行质任制度,受任在外的将帅父母妻子必须身系“保宫”,以此加强对将帅的控制。可见,曹魏时期的“质任”正在逐渐地走向制度化,士家制度也就是政治上质任制度发展变化的产物。

三、 军事因素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这段历史期间,中原地区动荡混乱,尤其是曹操统一北方时军事活动极为频繁。到魏末时期,曹操子孙的州郡招募到的士兵仍有五十万人之多。士兵是身着军装的农民,故拥有众多的农民作为后备军是极其必要的。然而,频繁的战争也直接导致州郡生齿骤减。由此一来,招募对象主要就落在自耕农肩上,故招募受到种种限制,且又有大量军费支出。相形之下,当时切实可行的唯有推行士家制度不可。

曹魏时期士家制度的形成与家属随军也有十分紧密的联系。随着持续性的干戈,百姓遭受了尤为强烈的苦难,军阀势力所到之地,“马首悬男头,马后载妇女”,人民的生命财产毫无保障。在这种险恶的社会环境中,军阀部队作为拥有自卫能力的组织,进而导致家属随军以求生存的景象极为广泛。同时,豪强地主中的人身依附关系已经变更至军队之中,因此,将领随即享有对士兵家属的支配权,“父死子继”也随即成为军阀部队兵源的主要补充方式。曹操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后,“父死子继”的传统做法保留下来,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士家制度。

四、 历史因素

东汉中叶,随着当时政治制度的变化,形成了地方军阀独掌兵权的局面。这些拥兵的州牧、刺史利用汉室势力逐步衰退的颓局,乘机抢夺州职、州兵。于是,随着世袭牧守的变革,也随之形成了世袭的州兵。汉魏时期已形成的世袭州职、州兵制度,直至曹魏时期仍有留传。最突出的当属“青州兵”、“泰山兵”,其中老兵病故、军士战亡,均需士子补充。可见,曹魏时期士家制度的形成与汉末州郡领兵制度有一定的历史连带关系。

除此之外,汉王朝的天子侍从军制度,也为曹操提供了兵士世袭的例子。但是,宫阙内天子侍从军的此种补代方式作为“先朝故事”,完全可能被曹氏政权所借鉴,曹魏時期士家制度的形成也就不能不与这种天子侍从军制度的影响脱离历史干系。这样,借鉴于“州郡领兵”和“天子侍从军”这两种制度,曹魏士家制度便确立了最终的形式。

综上所述,曹魏士家制度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四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下,顺应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要求,以其独特的方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陈玉屏。曹魏士家制度的形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3)。

[2]高敏。两晋时期兵户制考略[J]。历史研究,1992(06)。

评价历史人物小论文 篇五

摘要:了解历史人物及其主要史实,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道德标准和价值标准相结合,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的观点,这是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具体而言,可以从四个方面评价历史人物。

关键词:评价历史人物;基本方法;历史条件;历史活动

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民族英雄、革命领袖、科学发明家,这些历史人物都在历史上对各自的社会发展、民族兴衰起了不同的影响和作用。但是任何一位历史人物,归根结底,总是时代的产儿,总是和一定的时间、地点、事件相联系着。那我们该如何来评价这些历史人物呢?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必须把历史人物放在历史的洪流中,客观地、全面地、辩证地去评价历史人物。下面就结合新课程人民版教材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在教学中的体会,浅谈一下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一、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社会的进步,这是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根本标准。例如评价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主要围绕他们的各方面措施进行分析,看他对当时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完成统一,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是否调整经济措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否推动了科学文化繁荣、民族融合团结、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等。

二、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

评价任何一位历史人物都要把他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去评价历史人物,不是苛求于古人,就是把古人现代化。例如以评价秦始皇的历史作用和地位来说,只有我们面对历史事实,具体分析时代要求,才会看到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代替分封制、政治经济统一代替诸侯战乱纷争的时代要求,为秦始皇提供了他施展雄才大略的历史舞台,为他一系列的作为提供了历史依据。历史肯定了他顺应历史发展所迈出的步伐。同时也正是通过对当时历史条件的分析,才使我们有可能揭示秦始皇在顺应历史发展的活动中,为什么采取了严厉残酷的手段;其中秦始皇的个人因素起了怎样的作用。这样我们就能比较切合历史实际的评价他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了。有时还需要把历史人物放到世界大环境中去认识分析。例如,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给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这个问题。因为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不能孤立于世界。康熙在位时期,世界历史正在迈向资本主义时期,虽然康熙为古代中国开启了最后的辉煌盛世,那落日余晖般的辉煌却始终没有使中国赶上资本主义的步伐,中国和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就为中国在19世纪被动挨打埋下了伏笔。这样,结合世界历史背景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看待康熙盛世。

三、“就事论人”,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例如,对克伦威尔进行功过是非的评价,需要建立在克伦威尔在英国革命中的主要活动史实的基础之上;而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的卓越功绩和领导美国初建过程中的贡献,则是全面认识分析华盛顿的主要历史依据;同样,只有了解了拿破仑的主要军事、政治活动,才能客观评价拿破仑及其内外政策,等等诸如此类。

四、评价历史人物要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和历史作用做出恰当评价。可以通过一些史料,使学生能够对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做出分析评价,如唐太宗识马周的事例凸显了他的用贤之风,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成因和内容;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的讲话演说,表现了他谦逊大度、无私奉献、坚韧顽强的美德。还要帮助学生对历史人物相互之间的评价或后人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分析,从而升华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理解,更好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以唐太宗对隋炀帝的评价为例。唐太宗以人为镜,亡国之君隋炀帝就是他悬挂在自己面前的一面镜子,唐太宗认为隋朝的灭亡完全是隋炀帝穷奢极欲、骄横残暴造成的。既然隋炀帝被唐太宗作为殷鉴的教材,充当贤君唐太宗的镜子,就只能是个残暴亡国之君的形象。可是这对隋炀帝的评价就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不是公正和全面的。

了解历史人物及其主要史实,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道德标准和价值标准相结合,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的观点,这是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全面的看问题,多角度的分析问题,根据历史的真实面目给予其符合历史实际的评价。例如,隋朝的隋炀帝以暴君的形象载入史册,与桀、纣相提并论。可是他在位期间开凿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派人出使流求、赤土,加强了大陆与台湾及东南亚的联系;出兵吐谷浑,打通内地与西域的交通,密切了内地与西域的经济文化往来;重视文化事业,创立进士科等等。如果只是把目光集中在隋炀帝的缺点和过恶之处,这对隋炀帝的评价就不是公正和全面的了。

历史人物评价 篇六

史书对项羽的记载也不过是两三页的文字,可是前面两页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杀之、屠之、坑之、烧之。

此足以说明项羽就是一个杀人魔王,秦朝灭亡,二十万秦国子弟被活埋,秦都被付之一炬。项羽一生打了无数的战役,几乎没有吃过败仗,可以想象他要屠掉多少城,杀掉多少人啊!可是最后被刘邦集团分尸而死,却让无数人为他留下同情的眼泪。项羽的个人能力可以概括为: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无能,他的性格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裂变”。

项羽用了三年时间就推翻大秦帝国,分封天下诸侯,当时他才二十六岁,少年英雄勇猛无比,他用一个字来形容自己:“霸”,自封为西楚霸王,由此可见他明确的人生观,使用暴力压倒一切,这也和他强大的自身能力优秀的军事天赋有着必然的联系。“霸”这个字其实是一个贬义词,它代表了蛮横、霸道甚至是不讲道理,而项羽恰恰就是这样,以自身的优势随心所欲,把别人的生命视为一颗野草,稍不如意就满城屠杀,这种人实为可恨!

历史人物评价 篇七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有的以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他们的纺织业和治涛业平也很高。

吐蕃人饲养牛,马和单锋驼等,种植青稞,小麦和荞麦。吐蕃人已会制造金属器血和铠甲,兵器。将士的铠甲精良,用劲弓利刀都很难穿破。全副铠甲的士兵,全身只露两个眼窝。吐蕃习俗以战死为荣,一家几代人连续战死,被看做‘荣誉甲门’。

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松赞干布仰慕中原礼貌,几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联。

松赞干布少年时,父亲遇害,贵族举兵叛乱,他在动乱中继位。年少的赞普,骁勇而有谋略。他依靠叔父和亲信大臣,团结各方力量,很快平息叛逆,稳定了局势。

而我所喜爱的文成公主但是个才女!文成公主自幼熟读诗书,是个有才识的女子。她出嫁吐蕃,带去许多书籍和谷物,蔬菜种子,还带去大批手业大臣。从此,吐蕃人学会了平整土地,种植蔬菜,学会了养蚕剿丝,防治刺绣,等等。

文成公主的进入,使吐蕃有了新的开始,我们就应永远记住文成公主一样的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评价 篇八

【评价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这首诗赞扬了项羽宁死不苟活的精神,但读过《史记》一书后,我对项羽有了自己的看法。

项羽是个英雄。项羽是一个武功高强的人,可以冲锋陷阵,转瞬间便可杀敌上百人。他用兵大胆,敢于破釜沉舟,置死地而后生,我佩服他的胆量和勇猛。看到秦始皇出行时,他竟然敢说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千古英雄,谁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从这点看,项羽的确是一位英雄。

但项羽是一名非常失败的英雄。

其一,项羽不注重学习,只崇尚武力,甚至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的名字会写就足够了。可他没想到,不学习,有些方面就会无知,无论是带兵南征北战,还是治理国家,武学不知将成为一块巨大的绊脚石。

而且,项羽还不善于用人,不会把握时机。张良。韩信都曾经投奔于他,可他不能知人善任,使这两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刘邦所用,自己反被大得一败涂地。总算有个范增为他效力吧,可他不执行范增的计划,连范增的才智也浪费了。项羽要么中人家的计策,要么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致使范增也离开了他,是自己彻底失去了谋士。

项羽在临死之前曾说过“天要亡我”,而不从自身寻找原因。项羽英雄盖世,却只会逞匹夫之勇,到死还认识不到自身的缺点,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天,真实可悲啊!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8篇《评价历史人物小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0 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