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论文(优秀6篇)

发布时间:

相信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特别是应用极广的议论文,议论文的样式有社论、评论、读后感等。如何写议论文才能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6篇《网络论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网络安全性论文 篇一

摘要:在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下,各个领域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样也在某种程度上致使现代化设备在运行的时候存在诸多缺陷。倘若计算机安全受到影响,那么不但会对个人的财产安全带来威胁,而且还会对国家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严重的可能给社会的安全带来破坏。基于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供以借鉴。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危害;加敏技术;防火墙

随着我国经济脚步的不断前进,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我国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普遍得认可,这样就会促使网络信息传递的速度不断上升,诸多企业以及有关机构在获得丰厚效益的基础上,所传送的数据也会受到一定的损坏。一般情况下,对于常见信息安全问题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第一种事信息失真;第二种是窃取口令;第三种是数据库信息被窃;第四种是篡改用户信息等。严重的可能还会直接将网络节点摧毁,这样就会给财产安全以及国家带来严重得影响。对此,本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笔者依据多年经验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供以借鉴。

1计算机网络安全及危害因素

由于互联网自身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其广泛的作用极其便捷等优点能够也信息失真创造有利条件。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等方面都与计算机有些密切的联系。所以,怎样开展好计算机网络安全以及使用已经慢慢成为当前的关键所在。1.1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包含了计算机硬件保护、软件维护、网络系统安全管理等内容。因此只要我们正确有效的把握计算机网络安全规律、切实做好计算机防护工作、提高计算机抵抗能力,那么各种外界侵害都是可以有效预防的。1.2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威胁因素。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具有一定的繁琐性,一般情况下包含以下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另一方面是偶发性因素。对于人为因素来说,是威胁计算机安全的主要因素,经常出现的有对计算机内部信息进行篡改,制造病毒等。与此同时,计算机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为网络自身具有国际性的特点,不是授权的用户也能够通过计算机本身存在的不足来对内部信息进行操作,从而致使计算机的安全性受到影响。通常情况下,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带来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构成:1)计算机病毒。病毒是威胁计算机安全的最常见因素,也是人为恶意攻击的主要手段,它通常都是插入在计算机某一软件当中的不良代码,也有些是由人为制作且利用特殊途径传递的,其最终结果都是对计算机内部数据进行破坏。目前常见的病毒主要分为恶性病毒和良性病毒两种。但是不管哪种病毒,都具备十分强烈的自我复制性、感染性、隐蔽性以及破坏性。2)黑客。黑客一词在当今社会可谓是耳熟能详的词汇了,主要指的是非法分子在未经过本人同意或者允许的前提下,擅自登陆他人的网络服务器,并且对网络内部的数据进行更改和破坏。通常情况下,黑客主要是通过木马程序或者植入病毒的手段进行计算机信息窃取、夺取计算机控制权。3)计算机保护机制不够。因为计算机网络自身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在信息进行输送的过程中会存在潜在的危险。相关人员没有对计算机的传输引起必要的重视,这样就致使计算机没有较强的防御能力,进而致使信息出现丢失的情况。

2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在不断加速的信息化进程中,计算机应用不断普及,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视。如何更好的保证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传输安全、准确与完整已成为业界研究重点。为了更好、更有效的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目前我们常见的技术主要包含以下几种。2.1强化防火墙。防火墙是当今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主要措施,其在具体设置中根据不同网络之间要求组合而成,从而实现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保护,起到组织外界非允许人员进入到计算机内部,同时有效管理计算机网络访问权限。2.2计算机信息加密。任何良好的安全系统必须包括加密!这已成为既定的事实。数字签名是数据的接收者用来证实数据的发送者确实无误的一种方法,它主要通过加密算法和证实协议而实现。2.3病毒的防范技术。由于计算机病毒作为威胁养过安的一种因素,这样就要求相关人员应当对经常出现得病毒做到心中有数,并掌握恰当的预防措施,可以及时得对病毒进行妥善处理。通常情况下,对病毒的的预防可以措施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是利用计算机中的执行程序做好聊加密工作;第二种是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监控;第三种是对读写内容加以控制。2.4开展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相关部门应当对计算机用户做好适当的培训工作,促使用户可以对计算机的具体操作做到心中有数,继而能够遵守操作选择,并积极的向违法犯罪抵抗,主动保护好网络信息不受侵害。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具有一定的繁琐性,不是简单得处理方式和个人就能够处理好的问题。只有全面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情况,并采用合理的技术来一起解决计算机出现得问题。就网民朋友而言,应当在开机的时候做好杀毒工作,在第一时间将需要的资料做好备份,并利用密码等方式进行加密,在特定的时间对含有的网络文件做好扫描,实现健康上网的目的,学习网络知识,进而确保计算机能够处于安全的状态也为人们得生活以及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3计算机应用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信息的共享应用也逐渐深入人心。但是信息在公共的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和共享,会被一些不法分子偷听或盗取,这样就导致了客户信息的丢失,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运用一系列手段来增强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作。而计算机身份认证技术、对计算机加密技术和防火墙技术等,这些都是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础,同时有效的提高网络的安全性。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维护人人有责,对于计算机用户来说,计算机有它的便利之处也有它的脆弱性,我们必须认真履行一个网民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从普及计算机安全知识到计算机科学合理操作真正做到网络信息安全,杜绝网络犯罪,增强政治意识,做一个自律合法的计算机使用者。

4结论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在当前计算机的大量使用下,不管是对于人类生活,还是工作以及生产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计算机在被人们使用的时候也存在安全问题,这样就要求相关人员应当不断完善该技术,才能够尽可能减少计算机出现安全问题的概率,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为经济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茂君。构建顶级网络安全的可行性讨论[J].计算机与网络,(24):131.

[2]商炳楠。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及维护[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4):97.

[3]王秀波。网络安全解决方案[J].智能建筑,2016(7):106.

[4]叶纯青。从风险管理角度谈网络安全[J].金融科技时代,(3):33.

[5]孙威。浅谈网络安全中的加密技术[J].信息系统工程,2017(2):9.

网络检测论文 篇二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初探

【摘要】本文针对网络入侵检测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首先对入侵检测的概念做了简要的叙述,其次着重分析了当前的入侵检测技术,对目前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和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做了简明的论述。

【关键词】网络安全;入侵检测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地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特别是通过Internet,人们可以极为方便地产生、发送、获取和利用信息。Internet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网络安全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造成Internet不安全的原因,一方面是Internet本身设计的不安全以及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存在着安全漏洞;另一方面是由于网络安全的发展落后于网络攻击的发展。目前网络中应用最广、功能最强大的安全工具莫过于防火墙,但是防火墙的安全功能是有限的,它很难防止伪造IP攻击。因此,发展一种新的网络安全防御手段来加强网络安全性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入侵检测是帮助系统对付网络内部攻击和外部攻击的一种解决方案。入侵检测技术是当今一种非常重要的动态安全技术,它与静态防火墙技术等共同使用,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

1.入侵检测的概念及功能

入侵就是指任何试图危及信息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行为。而入侵检测就是对入侵行为的发觉,它通过从计算机网络或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网络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攻击的迹象。通常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IDS)是由软件和硬件组成的。入侵检测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另外,它也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有助于提高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是对原有安全系统的一个重要补充。入侵检测系统收集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对被保护的系统进行安全审计、监控、攻击识别并做出实时的反应。

入侵检测的主要功能包括:(1)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2)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计;(3)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并进行相关人士报警;(4)模式的统计分析;(5)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6)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

2.入侵检测的信息来源

对于入侵检测系统而言,输入数据的选择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1)操作系统的审计记录;(2)系统日志;(3)应用程序日志;(4)基于网络数据的信息源;(4)来自其他安全产品的数据源。

3.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模型

在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集中式、层次式和集成式三个阶段,代表这三个阶段的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模型分别是通用入侵检测模型(Denning模型)、层次化入侵检测模型(IDM)和管理式入侵检测模型(SNMP-IDSM)。

3.1 通用入侵检测模型

Denning于1987年最早提出一个通用的入侵检测模型(如图2.1所示)。

该模型由6个部分组成:(1) 主体(Subject);(2) 对象(Object);(3) 审计记录(Audit Records);(4) 活动简档(Activity Profile);(5) 异常记录(Anomaly Record);(6)活动规则。

3.2 IDM模型

Steven Snapp在设计和开发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时,提出一个层次化的入侵检测模型,简称IDM。该模型将入侵检测分为六个层次,分别为:数据(data)、事件(event)、主体(subject)、上下文(context)、威胁(threat)、安全状态(security state)。

IDM模型给出了在推断网络中的计算机受攻击时数据的抽象过程。也就是说,它给出了将分散的原始数据转换为高层次有关入侵和被监测环境的全部安全假设过程。通过把收集到的分散数据进行加工抽象和数据关联操作,IDM构造了一台虚拟的机器环境,这台机器由所有相连的主机和网络组成。将分布式系统看成一台虚拟计算机的观点简化了跨越单机入侵行为的识别。IDM也应用于只有单台计算机的小型网络。

3.3 SNMP-IDSM模型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攻击手段也越来越复杂,攻击者大都是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攻击某个目标系统,而单独的IDS难以发现这种类型的入侵行为。然而,如果IDS系统也能够像攻击者那样合作,就有可能检测到入侵者。这样就要有一种公共的语言和统一的数据表达格式,能够让IDS系统之间顺利交换信息,从而实现分布式协同检测。北卡罗莱那州立大学的Felix Wu等人从网络管理的角度考虑IDS模型,突出了基于SNMP的IDS模型,简称SNMP-IDSM.。

SNMP-IDSM以SNMP为公共语言来实现IDS系统之间的消息交换和协同检测,它定义了IDS-MIB,使得原始事件和抽象事件之间关系明确,并且易于扩展。SNMP-IDSM定义了用来描述入侵事件的管理信息库MIB,并将入侵事件分析为原始事件(Raw Event)和抽象事件(Abstract Event)两层结构。原始事件指的是引起安全状态迁移的事件或者是表示单个变量迁移的事件,而抽象事件是指分析原始事件所产生的事件。原始事件和抽象事件的信息都用四元组来描述。

4.入侵检测的分类和分析方法

4.1入侵检测的分类

通过对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和技术研究,可对入侵检测系统进行如下分类:

根据目标系统的类型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两类:

(1) 基于主机(Host-Based)的IDS。通常,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可以监测系统事件和操作系统下的安全记录以及系统记录。当有文件发生变化时,入侵检测系统就将新的记录条目与攻击标记相比较,看它们是否匹配。 (2) 基于网络(Network-Based)的IDS。该系统使用原始网络数据包作为数据源,利用一个运行在混杂模式下的网络适配器来实时监测并分析通过网络的所有通信业务。

根据入侵检测系统分析的数据来源,数据源可以是主机系统日志、网络数据包、应用程序的日志、防火墙报警日志以及其他入侵检测系统的报警信息等,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基于不同分析数据源的入侵检测系统。

根据入侵检测方法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两类:

(1) 异常IDS。该类系统利用被监控系统正常行为的信息作为检测系统中入侵、异常活动的依据。

(2) 误用IDS。误用入侵检测系统根据已知入侵攻击的信息(知识、模式)来检测系统的入侵和攻击。

根据检测系统对入侵攻击的响应方式,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两类:

(1) 主动的入侵检测系统。它在检测出入侵后,可自动的对目标系统中的漏洞采取修补、强制可疑用户(可能的入侵者)退出系统以及关闭相关服务等对策和响应措施。

(2) 被动的入侵检测系统。它在检测出对系统的入侵攻击后只是产生报警信息通知系统安全管理员,至于之后的处理工作则有系统管理员完成。

根据系统各个模块运行的分步方式,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两类:

(1) 集中式入侵检测系统。系统的各个模块包括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以及响应都集中在一台主机上运行,这种方式适用于网络环境比较简单的情况。

(2) 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系统的各个模块分布在网络中不同的计算机、设备上,一般而言,分布性主要体现在数据收集模块上,如果网络环境比较复杂、数据量比较大,那么数据分析模块也会分布,一般是按照层次性的原则进行组织。

当前众多的入侵检测系统和技术,基本上是根据检测方法、目标系统、信息数据源来设计的。

4.2 入侵检测的分析方法

从入侵检测的角度来说,分析是指对用户和系统活动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整理及特征提取,以鉴别出感兴趣的攻击。这种行为的鉴别可以实时进行,也可以事后分析,在很多情况下,事后的进一步分析是为了寻找行为的责任人。入侵检测的方法主要由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组成。

误用检测对于系统事件提出的问题是:这个活动是恶意的吗?误用检测涉及到对入侵指示器已知的具体行为的解码信息,然后为这些指示器过滤事件数据。要想执行误用检测,需要有一个对误用行为构成的良好理解,有一个可靠的用户活动记录,有一个可靠的分析活动事件的方法。

异常检测需要建立正常用户行为特征轮廓,然后将实际用户行为和这些特征轮廓相比较,并标示正常的偏离。异常检测的基础是异常行为模式系统误用。轮廓定义成度量集合。度量衡量用户特定方面的行为。每一个度量与一个阈值相联系。异常检测依靠一个假定:用户表现为可预测的、一致的系统使用模式。

有些入侵检测方法既不是误用检测也不属异常检测的范围。这些方案可应用于上述两类检测。它们可以驱动或精简这两种检测形式的先行活动,或以不同于传统的影响检测策略方式。这类方案包括免疫系统方法、遗传算法、基于代理检测以及数据挖掘技术。

5.入侵检测系统的局限性与发展趋势

5.1入侵检测系统的局限性

现有的IDS系统多采用单一体系结构,所有的工作包括数据的采集、分析都由单一主机上的单一程序来完成。而一些分布式的IDS只是在数据采集上实现了分布式,数据的分析、入侵的发现还是由单一个程序完成。这样的结构造成了如下的缺点:

(1) 可扩展性较差。单一主机检测限制了监测的主机数和网络规模,入侵检测的实时性要求高,数据过多将会导致其过载,从而出现丢失网络数据包的问题。

(2) 单点失效。当IDS系统自身受到攻击或某些原因不能正常工作时,保护功能会丧失。

(3) 系统缺乏灵活性和可配置性。如果系统需要加入新的模块和功能时,必须修改和重新安装整个系统。

5.2 入侵检测的发展趋势

入侵检测的发展趋势主要主要表现在:(1) 大规模网络的问题; (2) 网络结构的变化; (3) 网络复杂化的思考;(4) 高速网络的挑战;(5) 无线网络的进步;(6) 分布式计算;(7) 入侵复杂化;(8) 多种分析方法并存的局面。

对于入网络侵检测系统,分析方法是系统的核心。多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才是可行之道,将各种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出高性能的入侵检测系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需要不断的研究去完善它。

参考文献:

[1]张宏。 网络安全基础(第一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石志国,薛为民,江俐。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唐正军。 网路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一版)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郭魏,吴承荣。 [J]入侵检测方法概述。 《计算机工程》, 第11期。

[5]泰和信科。内网安全管理[M].重庆:泰和信科,.

[6]薛静锋, 宁宇朋等。入侵检测技术(第一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叶中行。 信息论基础(第一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8]杜虹。谈谈“内网”安全。 [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第2期。

[9]崔薇。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第1期。

[10]金卫。 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 第4期。

网络会计核算论文 篇三

网络会计核算论文

网络会计核算论文【1】

摘要:现代的网络环境为会计信息核算系统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支持,使之在内容和环境上都与传统会计核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介绍了网络会计及特征,浅析了网络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网络会计核算存在相关问题的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网络会计 会计核算 问题 研究

一、网络会计的概述

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利用互联网建立起来,实现对企业的实时控制,可以在线通过远程操作来处理会计的报表、报帐、查帐、审计等业务。

本文是以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到网络化阶段为背景,企业在采用网络会计核模式下如何进行内部控制。

二、网络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外界因素对网络会计的影响

1、社会层面影响网络会计核算的发展

网络会计的社会层面包括许多方面,本文选取理论研究方面进行总结。

在网络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两点。

一是论文缺乏创造性认识和互相之间的过度借鉴等现象较为严重。

许多论文甚至某些语句一字不差的照搬照抄,严重影响了理论研究的价值。

二是论文逻辑不严密、论述不严谨、表意不明确的现象十分多见。

由此看出,进行深入研究的风气不浓,敷衍了事的现象比较普遍。

2、计算机对网络会计核算的影响

网络会计的载体是计算机,各种会计信息数据处理必须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因此,网络会计必须配置功能强大并且安全的计算机硬件来支持运作;目前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使系统间的数据流动性增大,且计算机本身就是脆弱的,中病毒,黑客的入侵都是无法避免的,从而会导致网络会计系统出现故障,给企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二)内在因素对网络会计核算的影响

1、技术层面影响网络会计的发展

主要包括软件、硬件、网络环境等方面。

网络会计的自身发展需要依托现代科技,唯有完善的技术支持,网络会计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

针对网络会计技术层面的问题,大部分论文只是点到为止,只是简单的指出诸如软件平台的稳定性、会计信息真实性等问题,并没有深入挖掘技术措施与原因。

本人认为,我国无论从会计界人士的技术功底还是从网络会计起步阶段来说,相关论文的技术水平都没有足够条件来提高。

2、会计档案的真实性及财务人员的短缺对网络会计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董事采用白纸黑字,签字盖章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性,当运用到网络会计中,非法篡改、转移、伪造、删除以及匿名等,都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使财务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同时,网络会计目前还是发展阶段,高素质的财会人员相当紧缺,这同网络会计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形成反比,使得企业不能高速发展。

三、网络会计核算存在相关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外界因素对网络会计核算发展的应对措施

1、社会层面对网络会计影响的应对措施

作者薛鹏、沈安厦(2001)认为,提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规范人才培训市场秩序,可以促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这两点建议直到现在仍值得关注。

学者董恒(2007)指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学说:可采取集中分散式和授权式相结合的控制方法以保证数据处理的及时性,提供了一种加强数据控制的思路。

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方法宫雪冰(2010)加以总结,为网络会计的实务服务与操作工作提供了借鉴。

陈正、张扬帆、冯芸(2010)指出:在网络会计工作方式还未成型时,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得更加突出,调动单位的积极性,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以上列举的大量文献指出,应加大会计信息化在高校财会专业教育中的投入。

本人认为:一是网络会计虽然蒸蒸日上,但大部分中小企业仍不具备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能力。

发达的网络会计体系仅见于少数大型企业,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刚刚普及甚至没有完成会计电算化。

高校毕业生的最主要流向是中小企业,所以不必急于提高其网络会计功底。

二是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教育水平相对不低,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相反,制约其技术水平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重视程度低。

三是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高校毕业生难以将知识灵活运用于工作中,加大对财会类专业学生理论基础、实务操作、科研能力的培养投入,效果远大于加大会计信息化教育投入。

综上所述,提升财会专业学生的理论与实务水平以及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视程度,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能够为其在将来适应工作环境、参与网络会计研究打下扎实基础。

2、计算机对网络会计影响的应对措施

为克服计算机本身对网络会计的制约性,企业网络会计的计算机必须配置高标准的硬件,并且要定期对硬件进行维护,使网络会计软件系统更可靠,处理更及时。

企业也必须设置会计数据系统的防火墙,经常对会计软件进行改造和升级,从而保护会计数据系统。

(二)内在因素对网络会计影响的应对措施

1、网络会计技术层面问题的应对措施

在强化系统内部控制的网络会计技术层面方面,作者秦华在(2007)列举了较为具体的全面操作方法。

虽然其中的措施大部分是指导性的、定性的,但是在会计理论文献中已属不易。

在会计信息安全保障方面,作者邓景毅、刘艺、张建华的(2010)总结了基于业务流程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权限控制办法,文中指出信息系统的建设不是业务流程的自动化,而应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优化再造。

给出了操作步骤和实例,分析了依据业务流程图进行权限设置的合理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会计档案的真实性及财务人员的短缺对网络会计的影响的应对措施

网络会计与传统会计存在的差别很大,一方面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会计岗位要求及分工职责,设置无法复制的电子签章,同时业务经办人,批准人,签约人进行电子签字认证,从而避免非法篡改、转移、伪造、删除以及匿名等;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培养高素质的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的会计人才,才能够熟练的利用互联网来操作会计业务。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会计核算将会得到更广泛地重视和应用,并将逐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会计核算的优势,已成为当代会计学中最有潜力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尹晓曦。《电算化会计发展的新趋势―――浅议网络会计》,2009.10

[2]孙勇。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控制研究, 2010.12

[3]倪江陵。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防范对策研究, 2008.12

网络条件下的会计核算【2】

摘 要 伴随我国经济网络一体化的飞速发展,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不断增多。

那么,在现今网络条件下,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究竟该如何正确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就成为了各个企业关注的。焦点。

网络维护论文 篇四

【摘 要】信息系统的工作任务重点是以信息的存储、采集、转加工以及实现基本的检索和数据传递等功能作为研究载体的,通常需要对计算机设备的硬件性能、网络通讯、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维护,从而才能保障企事业单位各级部门的信息资源能够安全的运用到生产与组织管理活动中来,提高人员作业效率。基于此,本文对计算机技术背景下的信息系统维护涉及到的关键内容,包括维护管理技术等进行了必要性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技术;维护

计算机产业科技发展至今,已与当前的信息经济化时代发展体制要求完全契合,这不仅是因为信息化技术使用广泛与顾及全面,同时它给予各行各业的信息资源支配提供了方便与快捷的使用功效。因此,对于各类企事业组织机构而言,加强信息化建设与保障系统的维护管理就显得现实意义重大。

1 信息系统维护的关键内容

不论各个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发展重心如何,以及和其单位组织相关的信息资源内容差异性是否显著,但就信息系统维护的关键内容确是大同小异的。具体包括:

1.1 应用程序维护

系统内各个功能业务的受理往往是凭借各类功能性质不同的应用程序作为载体而实现的,但凡程序本身发生改变或者本质性业务发生调整,都会不同程度对系统运行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信息系统维护的本质需求是对应用程序进行维护。通常情况下,维护程序基本操作方法是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指令性修改,以达到最终的程序控制目的。基于此,此时在程序修改进行维护时应能周全考虑到修改登记、日期设定、修改人员等几个方面,以使得应用程序在功能上改进后能够准确的查找到修改理由、以及修改批复人、修改人本身等数据凭证。不过需指出的是,程序修改本质目的是为了提高其程序运作效率,如若程序规模修改作业量过多或者程序修改后效率不显著也应当因时制宜采取合理改进方法。

1.2 数据与代码维护

数据维护比较系统并且专业,在组织维护方面应能配备专人进行维护,以保障数据在使用时安全可靠,且数据表达完整,有效控制数据集中并发的可能性。为此,在数据维护时应首要排查硬件硬件故障,确保数据再次恢复功能作用时不是因为硬件故障导致数据失效。同时,数据维护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如若原数据代码设计之初未能周详考虑使用需求,应在此基础上加以变更处理,以保障数据维护的执行成果可靠。常规而言,数据维护关键内容包括数据更新、添加或者删除等实用性指令。因此,在必要变更数据内容时,应能第一时间和专业技管人员进行交流与协调,以确保代码体系的维护内容更为实用。

1.3 文档处理

文档处理在信息系统维护时的主要维护方向是在相应数据、代码处理后予以执行的。因此,基本文档处理时应能够和数据的变化、更新而做到同步优化与调整,以为后续维护工作提供良好的先决维护基础。必要时除却记录维护内容外,还需要详细记录好执行时间与执行人员等基本信息情况。

1.4 硬件设施维护

信息系统下的必要硬件设施维护内容一般除却对网络例行日常管理以外,还需要及时掌握计算机、打印机包括系统服务器响应是否正常。因此,硬件维护的重点需要做好定期组织检查、杀毒、养护等组织活动,并在相关组织协调活动执行过程中设置配套技修登记表,便于后续维护相关内容的可靠执行。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杀毒、检查工作,其目的是遏制潜在病毒隐患,保障设备正常、高效工作不受此影响。

2 信息系统维护工作相应管理技术研究

信息系统在实际维护工作组织开展的这一过程中,往往由于例行维护的方法不同,最终的维护控制结果也就存在差异。但不论维护方法如何,大致上都会划分为日常检查、定期组织、预防检修、事后维护的四个维护控制阶段。不过,事后维护讲究的是故障、异常发生后采取的事后控制手段,这种事件发生应当极力控制,尽可能使信息系统维护控制在事前控制阶段。

2.1 提出维护整改需求

首先用户的整改优化的维护需求应当以书面形式出具相应申请报告,然后才能就相应申请报告反映给维护管理员,要求其网络技术部门的维护管理员就有关功能需求、修改方向、添加或去除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才能使这些计划因素纳入维护管理章程。其次,维护申请报告的内容应满足现有信息技术维护现状,做到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才能将计划要求向相关部门汇报,以提高审批通过的可能性。

2.2 制定维护方案

当信息系统维护需求报告审批通过时,相关单位的专业管理人应能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组织方案,在方案内容中应能全面、周详考虑三方面执行要素,即未来预计使用可靠性、未来维护修改空间、以及便于维护操作三方面要素。因此,维护管理员应能熟知欲要维护的信息系统结构框架内容,包括基本使用界面应用程序类别,以及维护时的修改空间与维护背景评估等。维护背景评估强调的是对系统目前运作状况、维护操作的主体对象、维护对象的作业规模、以及后续维护可能造成的影响等的考虑。至于后续维护影响则强调的是对维护费用、具体维护要求等的综合考量,以避免实际维护和基本维护需求不符。

2.3 文档的整理与优化

所谓文档整理与优化是信息系统在维护阶段时比较惯用的技术管理手段之一。它强调的是对维护整修内容、程序测试的问题及影响、后续维护的完善与当前技术总结等内容的必要记录。也就是说,这些历史技术文件的存储整合,能够为未来信息系统维护时提供方向,使系统结构、系统功能、以及维护内容等一目了然,更便于信息系统维护活动的高效执行。

2.4 维护与运行

为了使维护工作涉及到的数据、程序等内容进行优化调整,达到维护管理服务工作的最终目的,就必须顾及到系统的信息资源组织管理。其中,在维护和运行阶段的管理工作应能针对系统资源操作内容的语言变更、编程扩充、以及数据开发等进行必要管理。值得指出的是,当前信息系统在维护组织活动进行中采用的技术手段也更为方便,并且也更利于维护工作的效率化进行。这是因为在维护工作中仅需要对维护内容进行权限受理,在以此基础上进行管理员口令操作,将系统监控、系统版本升级、补丁安装等基本作业内容的操作完成。不过,虽然工作内容框架很清晰明了,但在执行阶段往往需要注意主机系统的服务器及端口的检查,包括系统CPU的运行情况、以及系统占用内存是否过高等问题。由此可见,信息系统良好的运行需要在维护工作时不仅注重维护内容划分,同时还要考虑好系统内部与外部的各项综合因素。因此,必要的维护检查工作内容,应当包含对光驱、服务器端口、防毒软件安装、补丁更新、漏洞修补等的有序检查;而日常应用程序应当做到程序软件的实时监控,以保障异常数据出现时能够在第一时间紧急处理,并就处理内容做到必要日志记录。

3 结语

计算机与其信息技术是当前信息化经济时代发展的科技产物,在各行各业实际运用中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其效率化工作所具备的现实意义不可磨灭。因此,企业对于信息系统维护设计到的程序更新、数据处理、程序开发等内容应予以高度重视,必要时可结合使用需求进行功能研发与扩充系统,以保障信息系统的维护技术满足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使用需求,不断促进工作效率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彦。试论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J].经营管理者,(17).

[2]何世星,李云。中小企业信息系统管理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1(05).

[3]张晓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研究现状与安全保护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07).

企业网络论文 篇五

企业网络论文

网络点击都知道,这一方面的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样写论文的?看看下面的企业网络论文吧!

企业网络论文

摘要: 由系统管理员管理的结构化计算机环境和只有一台或几台孤立计算机组成的计算机环境的主要区别是服务。

针对计算机网络中的服务概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服务。

由系统管理员管理的结构化计算机环境和只有一台或几台孤立计算机组成的计算机环境的主要区别是服务。

这种只有几台孤立计算机的典型环境是家庭和那些很小的非技术性的办公室,而典型的结构化计算机环境则是由技术人员操作大量的计算机,通过共享方便的通信、优化的资源等服务来互相联结在一起。

当一台家用电脑通过互联网或通过ISP 连接到因特网上, 他就是使用了ISP 或其他人提供的服务才进入网络的。

提供一个服务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把硬件和软件累加在一起,它包括了服务的可靠性、服务的标准化、以及对服务的监控、维护、技术支持等。

只有在这几个方面都符合要求的服务才是真正的服务。

1 服务的基本问题。

创建一个稳定、可靠的服务是一个系统管理员的重要工作。

在进行这项工作时系统管理员必须考虑许多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设计和开发的各个阶段都要考虑到用户的需求。

要和用户进行交流, 去发现用户对服务的要求和预期,然后把其它的要求如管理要求等列一个清单,这样的清单只能让系统管理员团队的人看到。

服务应该建立在服务器级的机器上而且机器应该放在合适的环境中,作为服务器的机器应当具备适当的可靠性。

服务和服务所依赖的机器应该受到监控,一旦发生故障就发出警报或产生故障记录清单。

作为服务一部分的机器和软件应当依赖那些建立在相同或更高标准上的主机和软件,一个服务的可靠性和它所依赖的服务链中最薄弱环节的可靠性是相当的。

一个服务不应该无故的去依赖那些不是服务一部分的主机。

一旦服务建好并完成了测试, 就要逐渐转到用户的角度来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和调试。

1.1 用户的要求。

建立一个新服务应该从用户的要求开始,用户才是你建立服务的根本原因。

如果建立的服务不合乎用户的需要,那就是在浪费精力。

搜集用户的需求应该包括下面这些内容:他们想怎样使用这些新服务、需要哪些功能、喜欢哪些功能、这些服务对他们有多重要,以及对于这些服务他们需要什么级别的可用性和技术支持。

如果可能的话,让用户试用一下服务的试用版本。

不要让用户使用那些很麻烦或是不成功的系统和项目。

尽量计算出使用这个服务的用户群有多大以及他们需要和希望获得什么样的性能,这样才能正确的计算。

1.2 操作上的要求。

对于系统管理员来说, 新服务的有些要求不是用户直接可见的。

比如系统管理员要考虑到新服务的`管理界面、是否可以与已有的服务协同操作,以及新服务是否能与核心服务如认证服务和目录服务等集成到一起。

从用户期望的可靠性水平以及系统管理员们对系统将来要求的可靠性的预期,系统管理员们就能建立一个用户期望的功能列表,其内容包括群集、从属设备、备份服务器或具有高可用性的硬件和操作系统。

1.3 开放的体系结构。

有时销售商使用私有协议就是为了和别的销售商达成明确的许可协议,但是会在一个销售商使用的新版本和另一个销售商使用的兼容版本之间存在明显的延迟,两个销售商所用的版本之间也会有中断,而且没有提供两个产品之间的接口。

这种情况对于那些依靠它们的接口同时使用两种产品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场恶梦。

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选择基于开放标准的协议,让双方都能选择自己的软件。

这就把用户端应用程序的选择同服务器平台的选择过程分离了,用户自由的选择最符合自己需要、偏好甚至是平台的软件,系统管理员们也可以独立地选择基于他们的可靠性、规模可设定性和可管理性需要的服务器解决方案。

系统管理员们可以在一些相互竞争的服务器产品中进行选择,而不必被囿于那些适合某些用户端应用程序的服务器软件和平台。

在许多情况下, 如果软件销售商支持多硬件平台,系统管理员们甚至可以独立地选择服务器硬件和软件。

我们把这叫做用户选择和服务器选择分离的能力。

开放协议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场所,并激起销售商之间的竞争,这最终会使我们受益。

开放协议和文件格式是相当稳定的, 不会经常改动(即使改动也是向上兼容的),而且还有广泛的支持,能给你最大的产品自主选择性和最大的机会获得可靠的、兼容性好的产品。

2 其它需要考虑的问题。

建立一个服务除了要求可靠、可监测、易维护支持,以及要符合所有的我们基本要求和用户的要求外,还要考虑到一些特别的事情。

如果可能的话,应该让每个服务使用专门的机器,这么作可以让服务更容易得到支持和维护,也能减少忘记一些服务器机器上的小的服务的机会。

在一些大公司,使用专门的机器是一条基本原则, 而在小公司,由于成本问题,一般达不到这个要求。

还有一个观念就是在建立服务时要以让服务完全冗余为目标。

有些重要的服务不管在多大的公司都要求完全冗余。

由于公司的规模还会增长,所有你要让所有的服务都完全冗余为目标。

2.1 使用专门的机器。

理想的情况,服务应该建立在专门的机器上。

大网站应该有能力根据服务的要求来调整到这个结构,而小网站却很难做到。

每个服务都有专门的机器会使服务更可靠,当发生可靠性问题是也容易调试,发生故障的范围更小,以及容易升级和进行容量计划。

从小公司成长起来的大网站一般有一个集中管理的机器作为所有重要服务的核心,这台机器提供名字服务、认证服务、打印服务、邮件服务等等。

最后,由于负荷的增长,机器不得不分开,把服务扩展到别的服务器上去。

常常是在这之前,系统管理员们已经得到了资金,可以买更多的管理用的机器,但是觉得太麻烦,因为有这么多的服务依赖这机器,把它们都分开太难了。

当把服务从一台机器上分开时,IP 地址的依赖最难处理了, 有些服务如名字服务的IP 地址都在用户那里都已经记得很牢固了,还有一些IP 地址被安全系统如路由器、防火墙等使用。

把一个中心主机分解到许多不同的主机上是非常困难的,建立起来的时间越长,上面的服务越多,就越难分解。

使用基于服务的名字会有所帮助,但是必须整个公司都使用标准化的、统一的、始终如一的名字。

2.2 充分的冗余。

充分的冗余是指有一个或一系列复制好的服务器, 能在发生故障的时候接管主要的故障设备。

冗余系统应该可以作为备份服务器连续的运行,当主服务器发生故障时能自动连上线,或者只要少量的人工干预, 就能接管提供服务的故障系统。

你选择的这类冗余是依赖于服务的。

有些服务如网页服务器和计算区域,可以让自己很好的在克隆好的机器上运行。

别的服务比如大数据库就不行,它们要求连接更牢固的崩溃恢复系统。

你正在使用的用来提供服务的软件或许会告诉你,冗余是以一种有效的、被动的、从服务器的形式存在的,只有在主服务器发生故障并发出请求时,冗余系统才会响应。

不管什么情况,冗余机制必须要确保数据同步并保持数据的完整。

如果冗余服务器连续的和主服务器同步运行,那么冗余服务器就可以用来分担正在正常运行的负荷并能提高性能。

如果你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不要让负荷超出性能不能接受的临界点,以防止某个服务器出现故障。

在到达临界点之前要为现存系统增加更多的并行服务器。

冗余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容易升级。

可以进行滚动升级。

每次有一台主机被断开、升级、测试然后重新开始服务。

单一主机的故障不会停止整个服务,虽然可能会影响性能。

如果你真的搞杂了一个升级那就关掉电源等你冷静下来再去修它。

参考文献:

[1]莫卫东。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4.

[2]吴怡。计算机网络配置、管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网络好比双刃剑论文 篇六

网络好比双刃剑论文

【摘 要】:bbs的讨论自由、广泛,青少年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往实现平等对话,相对来讲安全、轻松。网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和发挥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同时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的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一、网络给学生思想道德带来了危机。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维异常活跃。现在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得到父母的关爱较多而缺乏兄弟姐妹的交流,再加繁重的学习任务,与外界的交流交往也较少,所以广大青少年更渴望能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也非常希望能有机会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

网络的出现与普及,特别是各类虚拟现实技术的大量涌现,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宣泄的机会,真实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过上网制造出的虚拟来弥补。然而在网络世界中,信息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有内容丰富的`共享资源,也有许多精神糟粕。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传播散布色情、进行诈骗、拐骗妇女儿童的现象屡见不鲜,网络中的虚假信息、暴力文化、迷信文化比比皆是。这些“网络垃圾”时刻都在蒙骗和毒害着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若长期沉溺于其中,会造成诸多危害。

1、网上行为失范,弱化网络道德。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人的精力充沛,记忆清晰,思维敏捷,情感丰富,是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是决定一个人有无作为的关键时期。但是青少年时期也是富于幻想,思维片面,情感不稳定,容易冲动,行为偏激的阶段,如果对他们引导得不好,他们就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容易养成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网络垃圾文化,腐蚀心灵思想。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和手段,它本是身无可厚非的。但是,严酷事实告我们:网络绝对不是一片净土。如果让色情、暴力、迷信、诈骗等不良信息在互联网上肆意泛滥,将会祸害无穷。

二、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学校应建立绿色网络教室,满足学生正常学习需求。我们不能控制泛滥的网吧,强制和镇压只能引起青少年更多的反感,更加增强了他们的逆反心理,但可以建立绿色网络教室,就是服务器端加装“任子行”、“护花使者”等教育专用的不良信息屏蔽软件。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学生浏览那些不良的信息,在那里他们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新鲜的知识。其次,教师为学生提供绿色网址,并教会学生如何通过网络来学习和丰富自己。如果利用网络他们增长了知识,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相信他们会更加喜欢上网络并能正确运用网络。再次,家长要关注、指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家长要有超前意识,建议家长花一些时间与孩子一起上网,查找信息、评论是非,这既是实施“网络监护”的好时机,也是一个实施家庭教育的好机会。同时加强与孩子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严格控制孩子上网的内容和时间,防止“追堵打压”、“因噎废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既借助网络帮助青少年学生成才,又能消除它的负面影响。最后,要开展“创建安全文网吧”活动。采取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方式,加大对网吧的监督力度,坚决清除非健康网吧。引导网吧业主文明经营,守法经营,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网上世界。及时开展网络德育工作,可以根据网络德育工作的各种特点开展主题活动。通过网络德育让青少年能够自觉抵制不健康的网上行为,提高他们的识别能力,左右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激发青少年的斗志,增强青少年

精神上的免疫力;通过网络德育平台,给青少年提供健康、有趣的精神食粮。将学生从不良的信息中引向络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活动中去。

总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种工具,蕴含了丰富而复杂的道德内涵。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网络德育是求生存谋发展的有力武器,使每个青少年都能跟上网络时代的步伐。我们真心希望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能共同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构建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引导和促进青少年健康上网,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网络论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0 2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