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精选4篇】

发布时间: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4篇《浅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浅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篇一

【摘要小学生特别愿意亲近和探究身边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这是学生的原始兴趣,然而这样的兴趣会因为种种原因不能长久维持。为了持续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的兴趣和热爱生命的情感,教师需要挖掘学校、家庭、社区中的课程资源,从探究、阅读、体验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生命科学知识和探究技能,并形成与自然生命和谐共处的理念。

【关键词】课程资源;融合利用;生命意识

生命科学领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该领域却存在着简单化和边缘化的倾向,如教学活动(比如种植、养殖活动等)流于形式、不精细、少创意等。笔者认为,要发挥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价值和作用,教师应有效挖掘学校、家庭、社区中的课程资源,有深度地引领学生探究生命、体验生命,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

一、深度种植养殖,植出生命的感觉

在科学教学中,种植和养殖是常见的活动类型,也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内容,这类活动能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1、在“项目种植”中理解生命的神奇。在桂林旅游时,学生买了一份菠萝蜜,吃完后,发现菠萝蜜的种子很大,他们很好奇:这粒大大的种子里有些什么呢?作为科学教师,笔者建议他们带回家尝试种植。回家后,学生先将种子放在湿润的纸巾里,观察它的发芽情况。三、四天以后,种子裂开了一条缝。学生异常惊喜,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萌发。一周后,种子里探出了一个白嫩嫩的芽。笔者建议学生查找资料,看看这个芽是“何方神圣”?通过资料查找,学生了解到这是胚根,将来会长成植物的根。于是,笔者同学生一起把它移植到土壤里,让种子扎根生长。渐渐地,绿色的胚芽从泥里冒了出来,不多日便长成了一株小苗。当菠萝蜜长出大大的叶子时,学生发现叶子上有绒毛,这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叶子差别较大。同样是种植活动,为什么平时科学课上让学生种豆子,他们的体验显得很干瘪,种植记录像流水账?通过该案例,笔者忽然明白:学生生命意识的开启和深化,一定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其间伴随着他们的好奇心和怀疑的态度。以上案例中,学生由偶遇菠萝蜜种子,到想要了解种子里的秘密,然后经历种植中的问题探究,最终完成对菠萝蜜种子结构的知识建构,这个过程,笔者称之为“项目种植”。“项目种植”中更多地需要学生探究:菠萝蜜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长?菠萝蜜果实为什么会长这么大?热带植物怎样才能在我们这里(长江中下游)生长?……带着问题,学生查找资料,进行解释,交流分享。邂逅菠萝蜜种子,引发了师生有深度的种植研究。如在种植对象方面,学生由种植豆子扩展到种植水果的种子,如火龙果、苹果、橘子等。此外,学生还进行了水培试验,比如将番薯、洋葱、土豆、大蒜等放在玻璃瓶或盘子中,再放适量的水,然后观察其生长变化,并及时记录。在种植方式上,我们进行了“联网种植”,就是和一些手拉手学校的相关年级共同进行种植活动,定期在网络上晒出植物生长的态势图。比如集团内的各个学校联动,比较农村和城镇中的植物生长状态;又如和新疆、云南手拉手学校的学生共同种植,比较在不同地理位置植物的生长情况等。挖掘种植活动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开阔眼界,解放思维,引领学生个性化地种植、联系性地种植、团队式地种植、创造性地种植。只有在有深度的学习实践中,学生才能看到生命细微的变化,从而体会生命的无限潜能。

2.在“创意养殖”中体悟生命的伟大。苏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材中有养蚕的内容,一般的指导过程是设计一本《养蚕记录》本,然后学生开始自由养殖,由于养蚕的时间较长且教师的指导缺乏个性和耐心,较多学生会渐渐对养蚕失去兴趣。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先带领学生学习蚕的一生、人类养蚕的历史、蚕丝的使用等知识,然后对养蚕过程进行创意加工,如进行“彩蚕饲养”“蚕蜕皮视频展”“显微镜下的蚕蜕”“蚕吐丝前后的体重对比”“盆栽桑苗立体养蚕”“抽丝比赛”“制作蚕丝扇面”“蚕蛹雌雄之辨”等活动,学生在有趣的饲养活动中,深深体会到蚕伟大的一生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养蚕智慧。除了蚕、蚂蚁、蜗牛、鼠妇、土鳖虫等,只要是乡村、校园绿地里的昆虫,学生都喜欢玩弄它们,教师不如趁机开展“小虫子饲养”活动,通过集体性的饲养、记录、比较、展示,升级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像昆虫学家那样去“玩”虫子,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撒下生命的感觉。

二、深入科学阅读,拓展生命的视界

科学阅读强调读、思、做合一。进行科学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扩充科学知识、涵育人格素养。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中,科学阅读的资源理应受到充分挖掘和使用。

1、以友善、好奇的心态去阅读自然,尊重生命。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百科全书,生命科学领域的阅读实践不能忽视对大自然的“阅读”。因此,科学教师要带领学生对大自然中的生命展开“阅读”,改变学生对自然生命的偏见或误解。在教学苏教版《科学》三上《动物植物人》一课时,少部分学生对“人也是动物”这个观点感到不解,他们觉得人类能制造各种工具,怎么能和那些小爬虫、鸟兽等相提并论呢?抓住这样的认知偏差,笔者搜集了一些资料:屎壳郎通过滚粪球清洁了大自然、苍蝇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导航仪”、会变色的衣服是人类模仿蝴蝶翅膀上的鳞片而制成的等等。这些大自然里的精灵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它们有人类不具备的本领,为人类的科技发明提供灵感,同样值得重视。阅读后,学生对动物一词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并认同了“人是动物”的观点。

2、以思辨、探索的姿态去阅读科学经典,思考生命。《昆虫记》是经典的科普读物,学生很喜欢。但是,在一次《昆虫记》阅读交流会上,笔者发现学生的交流只是描述和赞美,几乎没有质疑和启发。这固然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放弃对学生阅读的有效引导。问题引领。在学生的科学阅读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比如:屎壳郎是清理粪便的高手,那么它们会清理自己的粪便吗?雌螳螂会吃掉它的“丈夫”,这种残酷的习性是怎样形成的?还有哪些昆虫也有同样的习性?等等,这些问题在《昆虫记》中没有答案,教师的提问可以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科学阅读常用的方法。比如:读了《昆虫记》后,还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读物、视频,然后比较、整理某一种昆虫在不同读物中的介绍,或者将其与身边的同类昆虫进行观察、比较。学生发现,虽然是同一种昆虫,但是因居住环境的不同,它们的身体结构、习性会有微小变化。在比较中阅读,学生理解了环境对于生物的影响。

三、深层实践,承担生命的责任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就要到更广阔的社会天地中去实践。这里的实践,是“真刀真枪”的践行,而非“浮光掠影”的走场。

1、课程融合,点亮生命意识。课程融合,是未来教学的趋势。学生运用科学课、数学课、语文课、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能有效提升自身素养。比如:进行河流水质调查,学生要先去河里取水,河岸很高,没有阶梯,此时就要想办法用塑料瓶制作一个打水装置;取了水要进行过滤,这就要运用过滤技能;过滤后要检测水的酸碱性及微量元素,这需获得环境监测站水质研究部门的支持;检测后要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实现了融通,知行得以统一。更重要的是,学生体悟到可以用一己之力来改善周围的环境,能为其他生物创造美好家园,如此,责任意识便能渐渐得到加强。

2、课程系列,提升生命的使命感。在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能力方面,我校科学教师基于科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如生态平衡、能源、人类与环境、动植物的特征等,拓展和深化教材内容,编制了《牵手环保》的系列校本教材,然后利用社团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科学课、班队课等,带领学生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学习处理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生命使命感。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用敏锐的目光捕捉有意思、有意义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提升探究技能,发展高阶思维。在亲历中,引领学生深入生命的“灌木林”,形成与其他生命和谐共处的理念,这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及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浅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篇二

摘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经常处于“沉睡”状态,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认识和利用的现实问题,研究论述了这种课程资源的内涵及特点,并对如何促进教学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及时发掘和有效利用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教学过程 课程资源 动态生成

现代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和生成性要求教师根据现实条件和要求,基于教材、超越教材,自主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实现并延伸课程目标。然而,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一方面认为课程资源紧缺,一方面又对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没有将其纳入到课程资源的范畴中,致使这些课程资源经常处于“沉睡”的状态,应产生的教育功能和教育意义没有被充分的认识和利用。

一、对教学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认识

“课程资源是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 [1]课程资源界定的关键在于它是否含有课程潜能(或称之为课程可能性),即课程资源一定是能够为课程和课程实施服务的,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2]。课程资源不仅来自那些经过处理、至善至美的已经物化的资料和条件,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易被人忽略的教学事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3]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对教学起支持作用或具有潜在教育价值的事件。此种课程资源常常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比如,在课堂上学生突然抢话说;学生的质疑、兴奋;学生出现的错误、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差异或者学生有时的固执己见、教师的失误等等。可见,这种课程资源就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游离于师生之间,只是我们忽视了或没有引起重视。然而,在实践中,恰恰是这些动态生成往往蕴藏着学生的需要、问题和困惑,展现了广大师生真实的生活世界,而这些正是教育的契机,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因为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源于师生的现实生活,包含了认知个体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它客观的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特点。所以,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更加接近个体(教师、学生)的认知水平,易于学生接受。如果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使其与学生要获得的书本知识和解题技能等一道进入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拓展我们开发课程资源的领域,使课程资源的开发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也将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二、教学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对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日常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或不能及时地发掘应用于实际的课程和教学之中,这与教师对该课程资源的认识有着直接关系。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

(一)瞬间存在性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随着教学情境的发展而变化,与静态的课程资源不同,它是流动的、是瞬间的,其存在也是短暂的。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所具有的这一特性无疑增加了人们对其发掘和把握利用的难度,若教师能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抓住教育时机,对此作出“零时”反应,及时地捕捉、激活和利用,他们就会成为重要的和生活化的课程资源。

(二)生活情景性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包含在一个个鲜活的教学事件、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甚至是意外情况、偶发事件之中。此种课程资源来自日常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交往活动,具有很强的生活情景性[4]。对这些课程资源认识和理解不能采用理性分析的框架和逻辑概括的方式,而必须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与形象来进行阐发和判断。

(三)亲和性

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来源于教学实际,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契合,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表达形式上都能够使学生感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唤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活动,有效的发挥其教育作用。所以,这些课程资源对学生来说,它具有较强的亲和性。

(四)潜伏性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还有一个自身最突出的特性,即潜伏性,因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在教学前,教师很难去设想、预料,但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却时时闪现,教师若不注意,则瞬间即失,所以它往往处于潜伏的状态,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教学智慧和教学应变能力才能发现和把握,将其转变为具有教育作用和意义的课程资源。

三、如何促进对教学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及时发掘与有效利用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特性决定了我们要善于从日常教学事件中识别、捕捉和利用这种课程资源,若教师意识不到或发现不了这种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及其教育价值就会随时流失。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及时发掘并有效利用,同时又不使我们在其中迷失?

1、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观念,突破对课程资源的狭窄认识。

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以及如何捕捉、激活和利用这种课程资源,都基于教师个人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和态度。教师的课程资源观将直接影响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资源的敏感度,也影响课程资源发掘与利用的程度和效果。而现实中,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课程资源观还处于一种片面化和简单化的状态,教师对课程资源载体或形式的理解还比较局限,一般教师理解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教学参考书、辅导资料、练习册等印刷体形式资源,以及网络资源,对其他载体或形式的资源还不太了解;教师眼中的课程资源通常是现成的、静态的,一般与教科书配套[6];课程资源的范围也是仅仅局限在课本和教科书中。这种狭隘的课程资源观使得教师往往忽视自己身边已有的资源,使他们不能真正的走进课堂与学生发生互动,将其价值发挥出来。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观。

与传统的课程资源观所不同,在新的课程资源观下,课程资源应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和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7]。我们要意识到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教科书、报告会、博物馆等,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也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接受并认识其教育价值,不断拓展课程资源空间。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宣传和培训,即时向广大教师介绍课程资源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及时推广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课程资源观;二是让教师亲历躬行,将所学理念和实践不断结合,增强发掘与利用水平;三是学校、教师与专家建立长期、定期的联系,共同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开发。

2、建立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新型的课程资源观念要转化为教师正确的教学行为,在实践中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及时地捕捉、激活和利用,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地将课程资源观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具备对动态生成资源的发掘与利用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必须要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沉淀累积而成。因此,通过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前预设、教学中把握、教学后反思,建立提升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良性循环是十分现实和必要的。这个过程并不是一种机械的操作步骤,需要我们智慧的对待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具体包括:

教学前,进行一个兼具弹性和精细化的教学设计。这是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充分发掘、利用的基础。首先要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能仅局限于认知,还要涉及到学生全面发展必须达到的其他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知识目标领域的传授,及时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教育。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学生,要尽可能多的考虑教学的主要环节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及对策,进行二度设计、三度设计甚至是多维度设计,以便教学中能够敏锐、及时的捕捉、利用生成的课程资源,更加从容、灵活的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与课程资源对话,这样不仅给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发掘和利用留有空间,同时也对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掘和利用做好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

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带着教育研究者的心态,以更宽更高的眼光去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动态生成课程资源;变换运用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加强、思维活跃的情景下,教师更容易发掘和利用此种课程资源。而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和困惑,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要回避,或者模棱两可的蒙混过去,而是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力,及时调整预设教学设计,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与学生分享。然后,通过教后反思,可以帮助我们从更高层面上看待教学行为,提升一种过去不被强调的课程开发和生成的能力,最终使我们每天进行的教学实践都成为研究性的改革实践,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从容的应对动态生成性资源。

教学后的反思,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意外情况、突发事件、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等进行归类,比较,筛选,整合,看哪些可以成为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逐步构建可供教师参考的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库,可以为我们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提供很大的帮助。

当然,提高教师识别、捕捉和利用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能力,需要教师渊博的文化素养、健全的知识结构作为基础。但是,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习惯了学科教学,知识结构都是建立在学科之上的,比较封闭、单一,而有的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所涉及的内容已经超出了本科目,这种情况往往会让教师教学感到很吃力,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就成为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摆脱封闭式狭窄知识结构的局限是提升对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应当开阔视野,加强知识学习的自觉性,不仅能够在专业知识方面精通自己所教课程,同时也应具有广博的综合知识,在此基础上,提高对课程资源发掘与利用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发掘与利用需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这个教学氛围的营造,更多的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支持。如恰当的运用评价方法,适时应用激励性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为教师创造宽松、开放的环境,才能使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得以深入和持续的展开。

参考文献:

[1] 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2~34.

[2] 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 特点 状态 类型 [J]。 中国教育学刊 2004,4

[3] 程福盟 葛春,日常琐事一笔重要的课程资源 [J]。 现代教育科学, 2006年第1期

[4] 何芳 吴艳玲 樊莹 编著,初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 123页

[5] 张文军 李云淑 王俊编著,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117页

[6] 朱水萍。课程资源开发的认识误区及变革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

[7] 李建平。课程资源如何开发 [N]。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9日

浅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篇三

摘 要:体育作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更应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如何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以及充分利用好体育课程资源,使传统体育教学与校本课程更好地结合,是学校体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对严重不足的体育场地器材对体育与健康正常开展的不良影响的弥补。校本教研,因其地域性、本土性、实用性、校本化等特点,将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产生很大的推动和帮助作用。体育健康课校本教材,因为场地器材的因地制宜,身体活动的可操作性,体育文化的本土性、趣味性,将使因经济落后而无法从场地器材及教材资源、人力资源上合理、科学、有序地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 校本教研 体育健康课

一、体育与健康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一)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重要任务,鲜明而紧迫地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改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历程,跟大多数学校一样,实际上是“副科”,领导不重视,教师随便上,学生无所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体育作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更应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如何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以及充分利用好体育课程资源,使传统体育教学与校本课程更好地结合,是学校体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对严重不足的体育场地器材对体育与健康正常开展的不良影响的弥(www.chayi5.com)补。

经济的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使得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这极大地限制了体育与健康课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的正常开展。学校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时不能为了赶时髦一哄而上,要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地方的风土人情整合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不同的体育项目需要不同的场地和器材,合理利用和改造学校及周围环境的场地、器材资源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又一突破口。学校要根据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和办学条件相对较弱,要尽量利用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登山、竹竿舞、滚铁环、放风筝、橡皮筋等,就是很好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从各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学生能从事体育锻炼的场地,采用种种手段利用和自制各种有利于学生从事健康体育锻炼的器材,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

(三)校本教材的开发,将挖掘体育教师潜在的人力资源。

由于场地器材的限制和学校领导教育观念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潜在的轻视及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农村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还没有充分地展现应有的才干。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把课程开发的权力还给教师,让教师从事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活动,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者,他们的自身素质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因素。许多课程研究专家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没有教师方面的相应变革,就不可能实现课程改革;缺少教师的改革,任何课程改革也不可能获得成功。校本教研的开发,将会激活农村体育教师的思维,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但会开发出各种适应本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土教材,而且会推动农村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不断创新和改革,在这种创新和改革中,作为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体育教师的潜在的人力资源将得到挖掘。人的因素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将给农村的体育与健康课新课标的开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开发体育与健康校本教材的资源优势

(一)内容资源优势。

1、农村学校在生活中创造的体育活动。农村学校一般地处偏远,经济较为落后,学生们在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如:老鹰捉小鸡、猫捉老鼠、跑城(一种打沙包游戏)、跑国(划定活动范围,两组学生相互占领对方地域的游戏),不同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和办学条件相对较弱,要尽量利用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登山、竹竿舞、滚铁环、放风筝、橡皮筋等就是很好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这些活动很有特色,只要稍一加工就可以开发成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校本教材。

2、传统文化活动。在农村学校,传统文化活动较为盛行,大部分以身体活动为主,比如:扭秧歌、舞狮子、腰鼓、民间武术等各种文化活动,通过开发改编,都可以成为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教材。在目标统领内容的体育课实践中,教师能更多地运用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因为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所以在课堂上虽然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内容达到目标,但在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上缺少“主打”运动项目。学生经过十几年体育教育之后,反而感到什么也没有学会。因此地方和学校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和学生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课程实施方案,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加快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制定。开发校本课程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活动形态,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否则,就可能使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甚至可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一方面进一步加重了学生负担,另一方面失去了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

(二)人力资源优势。

农村学校有一批年龄轻、思维活、创造力强的体育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及大力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广大喜欢体育的学生是开发体育与健康课校本教材的最大优势。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存在诸多缺陷,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参与课程设计,体育教师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事业心和责任感。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不少教师往往不注重学习新的教育思想,不了解新课程改革方向和改革成果,因循守旧,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方法,体育课不是统得太死的“老三段”,就是无任务的“放羊式”。现实工作中,部分体育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即使学习别人一点,也是生搬硬套,缺乏求实创新精神,只能使体育工作停留在原有水平上。部分体育老师不愿下力气求取新知,不想改换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我们只有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才能使体育和健康的课程标准得到更好实践,在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水平,适应社会对多类型、多规格、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们相信,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中,只要我们坚持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改革中反思,学校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改革将写下更美的篇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人的智慧、创造力,以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健康为目标,合理利用校园地理位置、建筑特色和民间的体育器材、自制的体育器材等,充分发掘当地的各种民间的体育活动,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符合本校实际、学生喜欢的校本教材。只要充分挖掘人的潜在能力,就会开发出科学的,有利于很好地开展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李天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H]。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4)。

[2]陈虎。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G]。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3]王立人。体育与健康基础[Z]。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1)。

浅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篇四

生物科学是一门属于科学前沿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它涵盖的内容广,知识的外延大,而且课程资源又随时间的发展在不断地更新。实行新的课程标准,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课程资源短缺。

因此,在课改后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应根据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在以后的生物教学中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在各种课程资源中,校内的课程资源是首位的,利用好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执行新课程计划的基本条件。

1、高度重视学校生物学实验室建设。因为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实验室设备是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实验教学及科技活动等教学活动必要的物质条件。例如,按照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生物学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购置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满足实验、实践教学;把《标准》要求的各种实验和实践活动开足开全;同时也要营造良好的实验、实践环境,鼓励学生因地制宜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的设计和实践活动。

2、适时利用学校图书室,扩大学生生物学知识面。学校图书室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普期刊和书籍是学生扩大知识面的重要源泉,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学校应尽快调整图书结构,配足配齐生物科普期刊和书籍,延长图书室开放时间,改变借阅方式,尽量方便学生阅读,切实提高图书的使用效益。

3、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选择和整合。充分利用挂图、模型、标本、实物及动画、录像片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于生物体的微观结构,利用挂图或投影片展示清晰的图像,有利于学生直观认识;对于细胞分裂、血液循环、尿的形成等生理知识,可以利用动画等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对于动物的行为、生态系统等章节,可播放VCD等。这一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使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选择和整合。

4、充分利用生物园、绿化区等有限的生物区域。

生物园、绿化区是学生探究和实践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应当让学生成为生物园、绿化区的主人,参与生物园、绿化区的建设和管理。

二、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果园、菜园、小溪、池塘、树林、山岭、医院、养殖场、菜市场、环保机构及校外实践基地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村学校在这方面独具优势,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面对新课程资源贫乏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重视利用生物教材中安排的实践活动,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出发,结合教材具体教学内容,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认真准备,精心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究。通过半年的实施,我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视野宽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大大提高了。

三、适当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学生家庭中有不少的课程资源可以开发和利用。在争取学生家长的指导和参与下,可细心观察家中饲养的家禽家畜、宠物、种养的花木,了解一些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特点、生殖特点等;积极看一些生物学方面的书刊,了解课本以外的生物学知识;留心家长平时谈及的作物栽培、禽畜饲养、病虫害防治等知识。这样,学生会耳濡目染,积累不少感性知识,也为课堂教学带来不少意想不到的课程资源。

四、广泛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

媒体资源包括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家中的有线电视、录像等。各种媒体上关于生物科学发展的信息很多,这些信息在教科书中不可能及时而全面地反映,师生应充分利用这些媒体资源。

(1)随着计算机在农村学校的普及,计算机多媒体以其极强的交互性和模拟功能为生物教学提供了重要信息载体。生物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软件,认真制作教学课件,提高教学效率。

(2)伴随网络的发展,互联网传递着形形色色的生物科学网站,作为生物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生物网址,再适当拿出一定的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进入学校微机室“泡吧”。但是要注意,在利用网络资源时,教师要严格把关,确保信息源的可靠性和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提高学生对信息的鉴赏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3)录像在生物教学中已得到较长时间的应用,它可以展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以及实验原理等内容,生动传神,栩栩如生,从而带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在播放有限的教学影片外,教师注意剪辑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中的有关内容,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在观看时兴趣浓厚,效果明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的生活习性及一些学生不易见到的珍贵稀有动物。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专辑。

2、淄博市新课程教师培训课题研究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要。

3、唐小平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浅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0 2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