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论文(最新7篇)

发布时间:

相信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特别是作为主要学习作文类别之一的议论文,议论文通常要求具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写这类作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这次差异网为您整理了7篇《人生观论文》,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思修论文 篇一

摘要: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我们应当重视和挖掘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价值和作用,以便更好地让教师讲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让学生学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关键词:儒家道德文化;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价值

基金项目:_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价值与应用研究”(515SSK3)最终成果。

儒家道德文化是指由孔子开创,经孟子、荀子等先秦诸子发扬,后经董仲舒、程颐、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等继承和发展的,以仁、义、礼、智、信等为主要道德规范,对天道、人道、社会和人性做出深刻的阐释,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德价值系统。儒家道德文化是中国道德文化的主流,在一定意义上,儒家道德文化是“道德中国”的代名词。儒家道德文化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现代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精神资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固然可以从中国革命和改革的实践中汲取价值资源,但是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尤其是儒家道德文化丰富的资源也是其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对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有利于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

自从高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材几乎每年都有修改或者提供教参补充说明。但是无论怎样修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都占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通行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包括了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因此内容十分丰富。如果排除儒家道德文化资源,那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内容就显得十分单薄。

儒家道德文化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道,为人们的生存和生活带来价值和意义。儒家道德文化认为,“仁”是人生最核心的价值规范。什么是“仁”?在儒家最基本的经典《论语》中,孔子向不同的学生解释了“仁”的内涵,但是“仁”最根本的价值就是“爱人”。兹引《论语・颜渊》孔子关于“仁”的回答。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由上可知,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仁”的内涵,但是,“仁”最根本的内涵是“爱人”。可以说,“仁”贯穿在整个儒家道德文化传统之中。它最根本的道德维度是成就人、发展人、实现人、超越人,让人人不断由自我走向他人和社会。孟子提出的“仁义”“浩然正气”;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是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这是更高层次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引入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对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有完整的文字记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在三千多年的儒家道德历史文化传统中,儒家道德文化资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这种道德文化传统,成为当代人进行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品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必然要加入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否则,对学生讲授当代社会道德建设就游谈无根。

美国著名学者希尔斯认为,传统是现代社会秩序的保证,是现代文明进步的质量保证,同时传统和其他道德文化资源一样,均参与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传统是活着的现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当前高校的重要的政治理论课之一,必然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和领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的重要体现。

根据现代社会道德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关于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的内容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应当在许可的范围内增加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比例,这样才能真正显示传统儒家文化资源的价值和意义。

二、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积极性

尽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一般来说,部分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兴趣比其学习专业课相对要低得多。一些学生抱着混学分的态度去听课。上课的时候,人到心不到。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低头玩手机,或者记英语单词,或者看所谓的专业书。同时,一些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由于师资缺乏,开设大班,一个班上百人,全挤在一个教室里。这必然影响听课的效果。

但是,如果加入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的内容,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通过视频、图片或者经典的儒家道德故事,再配以理论分析和引导,或许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会提高。比如,讲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节,我们可以借用戚继光、林则徐等故事来说明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再进行理论阐释,这样学生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认识就会比较深刻。再比如,讲到“家庭美德”这一节,教师可以采取引导的方法。比如,老师问:为什么表哥不能和表妹结婚?学生基本上会做出爱情功利主义的回答:因为这样生出的小孩可能会畸形。老师再问:假如表哥和表妹结婚不生小孩,做丁克家族,是否可以结婚?这样追问也许会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时候教师可以借用儒家道德文化资源的道德伦理来做出问答,让学生明白,人不仅仅是功利的存在物,更是价值和道德的存在物。

这样引入儒家道德传统文化理论,也许就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课后,有兴趣的学生,也许会去图书馆找些儒家关于婚姻道德方面的资料来看。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积极性。

三、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

高校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最重要的地方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是培养高校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最基本的文本载体。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时候,可以采用理论讲授、视频教学、师生讨论等方式。但是如果在采用这些教学方式的时候,仅仅是进行现代道德伦理的阐释和解说,会缺乏理论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儒家道德历史和道德理论就会被埋没。这样,不仅不能从理论上说服学生,而且在实践上就很难让学生变成一个对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有兴趣的人。

道德理论固然需要理论的阐释和论证,但是道德理论不仅仅是理论阐释和论证。儒家道德理论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儒家道德实践的典型案例布满整个儒家道德文化史。

中国的“二十四史”几乎是另类的儒家道德文化史。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因此,在对待儒家道德文化资源上,我们不能带着现代人的自负,傲慢地审视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应当老老实实地阅读儒家道德文化经典,然后才能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说出让人信服的道德结论。

不过,我们应当明白,儒家道德文化强调道德绝不是脱离人类社会之外的一种抽象的理论存在物。它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密切联系在一起。道德与人密不可分,离开人和人的实践来谈道德,道德就成为一种虚无主义。

所以,儒家经典作家在阐释儒家理论的时候,总是与天道、人道和人性等结合在一起。通过人们的理论和实践,如“仁”“理”和“功夫”,来阐释人的德性和德行。儒家道德文化始终是围绕人而存在,使人通过人的实践或者道德修养的“功夫”,做到“学贵自得”,最终成为对社会有贡献有担当精神的人。在儒家看来,人的价值或者成人的标准,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人的德行和德性达到道德状态。

从这个角度来说,儒家的这种理念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至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如果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能够将儒家道德伦理和儒家道德修养的“功夫”理论说透,那么,这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无疑是有裨益的。

总之,儒家道德文化资源作为当代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无法绕开的存在,它对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人生观作文 篇二

旅游景点一般设有观景台,且多在高处,这样方能看到景色全貌。站在观景台上,远处的近处的风光尽收眼底,来游览一趟不容易,看看全貌,那是必须的!不要有拉下了什么的遗憾。

人生是一段旅途,如果同意这个说法,那么我们也当需要有观景台,以不时总览和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想一想,至少得有三处吧,分设在青年、中年、老年的重要站点。

青年人的人生观景台,主要用来看年少风景;中年人的人生观景台,主要用来赏人生风光;老年人的人生观景台,主要用来观岁月长河。这样说,仅是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亦属必然。

青年人的人生好比花开时节。我们有很多词可形容:花样年华、朝气蓬勃、风华正茂、旭日东升……这里是人生的启点,站在这个观景台上,青年人看到的更多是人生的美好——温暖的亲情、纯真的友情、甜蜜的爱情和充满希望的未来。于此回顾,当是汲取和储蓄人生正能量的需要,确定人生发展方向和下定决心去勇奔前程。

中年人的人生好比秋收时节。也有很多词可形容: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如日中天、万事如意……这里是人生的高峰,站在这个观景台上,中年人看到的更多是人生的精彩——丰厚的财富、尊贵的地位、舒适的生活和畅意的人生。于此回顾,当濡养一份感恩之心,生成回报社会的善念,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坚定从善如流的意志。

老年人的人生好比“神马”时节。“神马”——以精神为马,委心随化,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见《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这里是人生的顶点,站在这个人生的观景台上,老年人看到的更多是人生的静笃——浮华尽去,归于笃实,凝神于虚,养气于静。于此回顾,当以长河之智,百川之慧,释夕阳余照,亮迷途之眼,而终得复本归真。

上述是平顺人生的观景台,可别忘了还有坎坷人生。

面对坎坷人生,我们又该站在哪里观望呢?那些痛苦和悲伤的景象又怎忍再次去面对呢?就算有了勇气,当看到人生过往的千疮百孔,还有走下去的信心吗?面对乱糟糟一团生活的麻绳,干脆用它把自己勒死且不胜过无尽纠缠?

来吧,站在坎坷人生的观景台——苦难之巅。面对这块上天赐给你的试金石,默诵孟子的名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成现代汉语:一个于未来将有大作为的人,上天一定先要用尽办法让他的内心痛苦,让他筋骨劳累,让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让他饱受贫苦;在他做事时,让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屡遭挫折。只有经历种种磨难才能使他的心受到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使他拥有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看到了吗?站在苦难之巅,你当明白遭受的磨难都是上天给你的考验。在你的身边是农夫舜、泥水匠傅说、鱼盐贩胶鬲、囚徒管仲、避难者孙叔敖、流浪汉百里奚……你与帝王将相同行,你不是孤单的,不是一个人在困境中奋斗。曾经有那么多人,现在也仍然有那么多人,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行走。于此回顾,你当领悟人生的坎坷实在是上天赐予的宝贵财富,必定助你在恰当的时机换得成功。

人生观作文 篇三

假如我们在公共汽车上遇到了小偷,你会揭发他吗?如果真的遇到了这种事情,你是选择贪生怕死不理睬小偷,还是见义勇为智取小偷?

同学们,听说过徐洪刚叔叔吗?他见义勇为,在车上遇到了几个明目张胆地抢东西的犯罪分子,大胆地喝了一声:“喂,为什么抢劫!”犯罪分子一看,知道大事不妙,马上亮出匕首向徐洪刚叔叔扑来。徐洪刚叔叔赤手空拳与歹徒搏斗,受了伤,司机一看,立马停下车,夺下了歹徒的凶器,可是歹徒却逃下车跑了,已成血人的徐洪刚叔叔拼命追出车外,才走了50多米路,就再也支持不住,倒在了血泊里。后来,筠连县税务局副局长詹一方路过此地,把徐洪刚叔叔送到医院。

如果你当时就在车上,你会怎么做?

人的本性虽然是善良的,可也是贪生怕死的,如果你会见义勇为,我想有些心理学家会说你得了神经病。可是一个有阳刚正气的人,是可以不理会心理学家以及社会上一些知名人士的唾骂,而去见义勇为,帮助受害者。

虽然徐洪刚叔叔很勇敢,可是他应该智取,并且想一想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若果你死了,出事了,你的家人会多么悲伤,即使你是一位军人,但做人命关天的事也得三思而后行,人只有一次生命!

人生观作文 篇四

乐观向上是我读《鲁宾逊漂流记》后最大的感悟。

《鲁宾逊漂流记》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叫鲁宾逊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不幸遇难,被困在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历尽艰辛,战胜了种种困难,最终在二十八年后回到了陆地。

二十八年,这是多么漫长,多么艰辛,多么难熬的时间啊!这简直是一个神话,一个勇敢者创造出的永垂不朽的神话!就像开天辟地一样,任何一件小事都要依靠自己的双手来完成。如果我们这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们被困在荒岛上,一定会坐以待毙,不会努力去争取。

有人说过:“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你是否为了芝麻大的小事伤心过;你是否在一件事完成了一半时想放弃过;你是否为了生活中的一些不顺利伤心过?如果有的话,请你认真听听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喜欢弹钢琴的刘伟在一次不幸中触电失去了双臂。他不愿被命运打败,怀着梦想,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自我和环境,最终走上了《中国达人秀》的舞台。

鲁宾逊、刘伟等等一个个鲜明的人物难道不是我们的榜样吗?

乐观向上是一朵花,点缀我们的生活;乐观向上是一只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乐观向上是一叶舟,在人生的汪洋中行驶。

人生观作文 篇五

高考第一科是语文,作文题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焦点。辽宁高考语文作文仍为材料题:三个人谁最有风采?一个是创新的生物技术研究的人员,一个是爱岗敬业的焊接工人,一个是为了梦想而努力的摄影师,都是卓有成就的人。选你认为最有风采的。对此,东北育才学校的高三语文高级老师邓晓莹在考场外第一时间作出点评。

邓晓莹表示,今年的作文主要考察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题目背后透露出的是学生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孩子从小会想长大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这个价值观会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孩子的成长发生变化,有些人认为杰出的科学家在重要的岗位会作出很多贡献,这样的人生有价值;有些人认为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杰出的成绩,这样的人生有价值;还有些人生活中有很多兴趣爱好,将兴趣爱好和工作很好的结合,同样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今年作文很宽泛,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并擅长的文体,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有实在感、有个人特色。”邓晓莹告诉记者。

根据邓晓莹掌握的情况,学生们普遍选择科学家和工人为作文的主题。“学生们普遍认为认真、钻研、有追求的人生是有价值的,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事迹也是价值的,也可以追求。而且相对这两个方面的材料比较好选择,也比较好入手。”邓晓莹说。

辽宁省第一年使用全国卷,出现了新的题型,是否会对考生有影响?邓晓莹称,“新”主要体现在文言文方面有两种题型的改变,即对描述人物形象的选择题改为断句或文化常识,对此,考前对这些变化已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训练,对考生影响不大。

思修论文 篇六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是思政课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它对于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取向,将产生极大的作用。本文将重点谈谈价值取向方面的问题,与同仁探讨,以求得廓清教学中的一些是非曲折。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三观价值取向

一、探讨的缘由

就一般而言,“价值”表达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相关性,是客体所具有的属性及其对主体而言的意义。教育的价值是建立在教育的本质特性基础之上的,是教育对于主体的存在和发展而言所具有的意义。追求价值是教育教学活动重要的驱动力,而且教育教学还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这不仅意味着教育教学的内容本身是具有价值的,还意味着我们对教育教学活动存在一种价值期待,希望能藉此实现我们在某一方面的需要、利益和追求。

因此,如果没有动态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没有存在于这一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整个价值系统就会成为没有生命的东西,课程的真正价值也就无法实现。而很多老师没有重视这一点。

二、教学实践中形成“基础”价值取向的依据

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的理论武装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的理论认识、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根源。因此,培养怎样的人才,培养这些人才具有怎样的素质品质,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新课程教学中价值取向的形成必须充分体现这一基本目标,并由此出发形成一条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线索。新课程在展示其全新的结构体系和内容安排的同时,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基础”课程教学中价值取向的基本内容

(一)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价值取向

教学的至高宗旨是以此为方向引领学生的思想、观念,并进而引导其行为。这一方向既要落实在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的教学中,也要体现在法律修养的教学中,要在教学中避免具体地、逐个地讲解法律条文。可以说,政治性与科学性共同构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课程生态”,政治性是其根本方向,科学性则是其生命之源,新课程在教学中必须形成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价值取向。

(二)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价值取向

要做到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必须把思想、道德、法律领域社会性的要求转化为青年学生的内在需要,事实上,在这些领域的社会性要求中包含着许多对于人的主体地位、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性生存等方面内容的关注。因此,我们的理论教育一定要紧扣学生的现实生活,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追求,分析学生的需要和追求,只有深入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思想实际才能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唤起并引导学生的需要和追求,只有把规范领域社会性的要求放到社会实践的情境中去体验,才能形成学生在实践中遵循规范的心理基础,并成为个体行为的重要动力。

(三)思想、道德与法律教育“一体化”的价值取向

“新教材从社会秩序结构的角度,把这个法哲学、社会哲学中的问题以全新的面目展示在我们面前,把思想、道德、法律放到社会规范的层面上让我们重新认识:思想、道德与法律都以社会为其发生的基础,它们在内容上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在实施中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立足于社会、历史经验和现实的基础之上,共同构成影响社会秩序的要素;它们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综合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来形成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特定的社会秩序。可以说,教育“一体化”的价值取向,是取得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四、以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来促进课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笔者以为,在教学实践上尝试以下方法,将有益于促进新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案例导入法。在强大的理论逻辑下凸显问题意识,是新课程内容体系三大组成部分均具有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从现实出发,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转化设计成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人入胜的案例,把案例分析作为实施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这一过程也是把抽象的理论还原到丰富的实践中并从实践中提炼和升华理论的过程,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具体生活来观察、分析他们的思想、行为的根源及其与规范、理论之间的关系。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挖掘的问题和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积极地融入到分析案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第二,专题研讨法。新课程内容体系的各个环节之间既有一致的精神相贯穿,又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我们可以以这些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专题。以“爱国主义”的教学为例,“国家利益”是我们在这一领域的教学中首次引入的概念,我们可以在“做忠诚的爱国者”一节中设置“国家利益”专题,列出“国家利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国家利益的判断依据和分类”以及“国家利益的实现途径”等专题,在研讨中把教学要求落到实处。

第三,对话教学法。对话式教学在德育领域并不是一种新方式,我们可以把事先设定的“案例”和“专题”作为对话的主要内容,通过充分展示价值公理、展示冲突和差异,使学生逐步形成共识,并由此在思想情感上、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上不断走向理性与成熟。总之,在”基础”课中,讲清并正确处理好价值取向问题,是决定这门课程是否成功的关键,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它,不然的话,我们必将为自己的失误而埋单。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论文 篇七

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始终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大量的经验和研究表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效果多年来一直不尽如人意,这其中存在着很多原因,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方法问题,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众多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在方法上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体悟和实践不足。第二,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衔接不紧密,各自为战。第三,辅导员、心理咨询等工作跟进不主动、不及时。从这几个问题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主要载体的课堂教学,并不具备能够吸引学生的创新性方法,这可能是制约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效果的最大瓶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总结出了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的“四步教学法”,初步教学实践表明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四步教学法”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的基本结构

根据数年来的教学经验,结合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我们认为,要提升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实用性,首先要深入了解及准确把握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着的思想和行为层面的问题和困惑;然后,将这些问题和困惑与人生观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对比,寻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接下来,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将人生观教育中的主要内容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模块化,以最大程度地适应学生对问题解决的需要;最后,按照新的内容结构,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完成学生对人生观教育实用性的需求。具体如图1所示。

(一)提出问题

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把握了大学新生普遍具有的思想和行为问题。这些主要的问题包括:缺乏方向感、无聊、人际交往障碍、对未来就业形势的。恐惧、情绪起伏大、爱情观不稳定,等等。重要的是,这些问题具有相当强的跨年龄稳定性,也就是每一届大学新生几乎都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因此,大学新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实际问题是相当多的,而且的确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这就为我们的人生观教育的介入和科学干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内容联系

将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这些思想和行为问题与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人生观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发现其中其实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例如,第一章“理想”这一部分的内容,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则可以用来解决大学生缺乏方向感和无聊等问题;第三章“人生目的和态度”这一部分的内容,由于主要教给大学生正确的“观”,即看待事物的正确看法和态度,因此,可以用来解决大学生由于认知错误而导致的消极情绪问题,并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第四章“道德”这一部分的内容,则可以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的问题;第五章“品德”这一部分的内容,则可以解决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的恐惧、爱情观不稳定等问题。可见,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关于人生观的内容,实际上与大学新生存在的很多思想和行为问题都可以产生紧密的联系,关键在于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使这种联系显化,并变成大学生普遍可以接受的教学内容,在人生观教育课程中传授给大学生。这就是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工作。

(三)结构调整

根据教学经验发现,在大多数大学新生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中,最为突出的是缺乏方向感。因此,将“把自己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切入点和主题,使整个教学体系的内容围绕这个中心服务,是非常合适的,最容易引起大学新生的共鸣。我们通过对大学新生存在的思想和行为问题进行了解,再细致联系思想道德修养教材,将教材的内容系统化、条理化、模块化为三个部分:树立明确的目标、培养做人的智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把自己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充分明确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主题是什么,以及究竟应该如何去做。其中“,树立明确目标”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中“绪论”和“理想”部分为基础“;培养做人的智慧”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中“爱国”“信念”和“人生目的和态度”部分作为基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中“道德”和“品德”部分作为基础。

(四)教学落实

根据第三步中制定的计划,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便可以按照这三个模块进行系统教学。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都要以大学新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实际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出这一模块中的教学内容,并以充分解决这些问题作为最终目标。例如,在“树立明确的目标”模块中,我们首先向学生提出最近是否有这样的问题:每天似乎都很忙碌,但却不知道自己都忙了什么;学不进去,即使在宿舍待着也时常感觉到无聊;面对学业、社团、学生会工作和兼职四种发展方向,不知道如何科学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等等。这些问题通常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我们阐明,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么,如何帮助自己树立起科学的目标和理想、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从而彻底摆脱迷茫感和空虚感,就是我们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们不仅会对整个学习过程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而且也会真正从中学会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最终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的状态。

二“、四步教学法”的创新性

“四步教学法”基于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原理,以当下前沿的跨学科视角认识和把握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在保证其理论性和原则性的前提下,使原本结构零散,缺乏明显内在联系的各部分教学内容具有了高度的统一性和逻辑性,同时,使抽象的课程原理变得更为立体,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实用性。这不仅极大丰富了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理论体系,同时也从根本上拓展了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教学视野,对传统人生观教育教学方法理论中所存在的固有问题做出了重要突破。

参考文献:

[1]胡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若干心理学方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4):20—22。

[2]施爱民。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心理学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6):36—37。

[3]彭付芝。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北京教育,(11):54—5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人生观论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0 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