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生活方面的论文【优秀8篇】

发布时间:

艺术与生活400字议论文 篇一

某日下午,我怀揣着兴奋激动的心情来到碧桂园观看马戏。透过缝隙,我看见里面装饰朴素、简陋,我的心情一下从顶峰跌落到底部,恨不得长一双翅膀,马上飞离这个地方。

随同我来的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一本正经地对我说:“马戏不是用来评的,而是用心感受它的艺术之美。”我刚开始不怎么懂,就没多想,这时,表演开始了。

我看见人们把一只狮子锁在牢笼里,我以为狮子会吼叫,但出乎我的意料,狮子不但不叫,还温顺地坐在地上。人们把锁打开了,狮子先是吼叫了一声,让我们胆战心惊,然后跑上独木桥,跟着主人的节奏走。最精彩的还是狮子跳火圈,只见狮子准备起跑了,在离火圈一两米的地方纵身一跳,最后稳稳地落在地上。我们先是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仿佛在欢迎这位获胜而归的“奥运冠军”呢。

让我们最兴奋的还是小丑表演。

小丑演员扭扭晃晃地走上舞台,表演了吹气球、变魔术、骑单车的节目,逗得孩子们前俯后仰。

当马戏结束时,我还是依依不舍地回家了,期待着下一次的艺术表演。

生活与艺术作文 篇二

对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生活是艺术的来源,也有人认为艺术至上,它启迪生活,而我认为生活是艺术的来源,却又高于生活,并且是生活的缩影。

首先,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为什么这么说?马克思有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生活得到了保障,人们才有精力从事艺术创作,追求更高的境界。但这仍不足以创作艺术。因为艺术的灵感不可能凭空产生,它一定从生活中来。是艺术创作者们的生活经历使他产生了灵感。苏轼因梦见亡妻而悲痛欲绝,写下催人泪下的《江城子》;岳飞奋力抵抗金军,写下豪情万丈的《满江红》;李煜哀于悲惨的囚俘生活,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浪淘沙》……

可见优秀的艺术作品,必定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促使他们创造出如此佳作。但荀子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艺术也应如此,它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因此,艺术应有高于生活本身的情感。它可以是《与朱元思书》中对宦海沉浮的厌倦,可以是画作《吃土豆的人》中梵高对穷苦人民的同情,甚至是我们最熟悉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对中华儿女的激励。有了这些独特的情感,才能创作出良好的艺术作品。或者也可以说,是这些艺术作品成全了创作者,成为他们表达情感的独一无二的方式。

但所谓高于生活,还可以是另一方面——启迪世人。《论语》使人恪守孝悌,《道德经》教我们顺其自然,因时而变……好的作品必然如此,或承载着创作者的独特情感,或给世人以智慧的启迪,有时也两者兼之。

同样的,艺术是生活的缩影,是生活的结晶。艺术家们想创造出良好的作品,一定得具备丰富的生活经历,将记忆中的生活浓缩,再经过合理的加工,巧妙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即便像某些欧洲画家画的怪诞的画,他们肯定不是毫无根据地作画,必定来自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缩影。

总的来说,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就应如此,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并且是生活的缩影。

每个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但不可能人人都是艺术家。好的艺术家会留心观察生活,体悟生活,热爱生活。而我们也应当如此。

生活与艺术散文 篇三

生活中没有艺术,就如蓝天没有白云的衬托;艺术没有生活,就如大海没有帆船的衬托。生活和艺术是我们的精神归属,是我们的家园。

我以为,在现实生活中,生活是一艘巨大的船,而艺术是这艘大船上的一面帆。

生活是艺术的来源,艺术服务于生活。若要建一座大城堡,就要有充足的材料,没有充足的材料,又怎能搭建起大城堡?同样的,艺术若是没有足够的生活经历,没有十足的原材料,有怎能成就独一无二的艺术?只有丰富的阅历,才能成就一番大业。正如苏东坡,若是没有一次又一次的贬谪,他何来那么多苦诉?何来那么多情?

生活是艺术的灵魂,艺术体现生活的情感。

丘吉尔曾说:“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的确,若是一个民族生活上少了精神支柱,那么这个民族一定不会是成功的民族。莎士比亚给英国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影响,无论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正是因为这无穷无尽的影响造就了不一样的生活,成就了不一样的艺术。生活给了艺术灵魂,使它在枯燥的世界里充满了不一样的精彩。

但是,只有丰富的生活经历,而没有独一无二的艺术,一切只会显得乏味。

艺术是生活的寄托,生活因艺术而精彩。

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美,只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艺术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生活的身边处处都是艺术,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无论是动听的音乐,还是风格迥异的建筑,抑或是各式各样的服装,这些都是艺术的结晶。

艺术给我们的生活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千姿百态。艺术是一首动听的歌,唱出我们心中的喜怒哀乐。艺术是一张小小的邮票,它带领我们领略山水,领略不一样的人文情怀。

生活因艺术而精彩,艺术因生活而多样。生活是一艘巨大的船,它有着说不清的喜怒哀乐,而艺术是一面多样的帆,它使生活变得多样精彩。

艺术与生活作文 篇四

手机摄像的艺术与生活研究论文

【摘要】手机作为摄像的媒介,可以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美好世界,手机摄像成为了记录生活艺术最方便快捷的常用功能。本文阐述了手机摄像艺术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以及手机电影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手机摄像;艺术;生活;手机电影

中图分类号:J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05-0286-02

早在,夏普便发布了J-SH04型号手机,这是第一部可照相的手机。①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手机的功能早已超出了通话与发短信,手机摄像便是记录生活艺术最方便快捷的常用功能。手机摄像寄托了用户们对摄像艺术与生活艺术的需求,是使摄像大众化、平民化的技术。手机摄像与传统的大型摄像机或DV机不同,它具有体积小、便于随身携带等特性,我们可以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中看到拿着手机拍摄的人。以手机作为摄像的媒介,表现了人们对精彩世界的美好向往,同时也为人们记录生活与工作中的种种开心、快乐或是悲伤、离别的场景。

一、手机摄像艺术给生活带来改变

从20第一部内置摄像头的手机问世以后,短短的十多年时间便从最初的低像素且只能拍摄不能摄像的技术向智能化方向飞速发展。目前,智能手机具有高性能、轻巧、性价比高等特点,摄像功能先进已经成为大众手机的标配功能,手机也成为当前深受个人甚至专业媒体喜欢的一种摄像设备,特别是受到以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的青睐。“拍客”的流行:现在,“拍客”已经是一个热门的词,指的并不是说具有多么高超摄影摄像技术的人员,而是对生活、艺术等充满爱心的人,用手中的手机摄像功能记录生活。随着优酷、土豆视频网站的活跃,越来越多的`拍客将身边的美好影像以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并通过网络与世界分享,不受年龄、职业、身份等的限制。手机早已超越了通话及短信的原始定义,摄像便是手机除通话及短信功能以外最为重要的一项功能,手机摄像已经包括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内在的含义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美价廉的智能手机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热爱。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也开设了手机拍摄的栏目,手机摄像艺术成为了一种时尚,也成了设备不足的小型影像工作室的工作工具。手机电影形式的出现:智能手机作为用户随身携带的通迅工具,轻便、便宜、能随时随地拍摄操作,使手机摄像艺术具备个人化和大众化的双重特性。手机摄像作品体现出人们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艺术美,是记录美好生活的途径之一。手机电影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首先了解一下手机电影的概念:“手机电影是以手机为主要拍摄与制作工具,并能够通过手机平台传输与手机下载、观看的电影作品,其主要载体是以手机为中心的。”②在新兴的手机电影创作中,更是突破传统电影昂贵和繁重的设备器材的限制,可以轻便地进行取景和录制。现在,在一个灰尘满天飞的工地中见到手持手机在拍摄的人员,你不必惊讶,他或许正以独特的手机电影制作人视角去拍摄身边最为普通的场景、最为平凡的人物、最细小的事情。如手机电影作品:《让我对你撒点野》,除具备传统电影的影像语言以外,还有手机电影独特的魅力。如:时间短、内容精、叙事简单,其拍摄特点又有以近景镜头和固定镜头为主,手机拍摄的优势及其特性就决定了它独特的魅力所在。

二、手机电影的发展趋势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的分工也像数码时代的特性一样,既具有碎片化又兼有系统性的特点。手机摄像使用成本低,深受普通百姓的喜欢。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手机拍摄电影成了展现自我和反映思维活动的一个新通道。美国波士顿大学新近开设了“手机视频”课程,专门教授学生用手机拍摄微型电影,这也说明了手机摄像艺术是大有前途的。成本低、周期短,随着视频网站等媒体的不断发展,手机电影必将产生更加高的经济价值,由此可见,手机摄像艺术将会成为电影类型中最年轻、最有活力的一员。手机摄像成为舆论监督利器:手机摄像除了给人们带来更加方便、快捷的视频艺术享受以外,还成为一种群众性的舆论监督利器。面对突发事件,手机摄像是最及时、最主动、最真实、最直接的第一手新闻资料,并且是以平民化的视觉进行拍摄,真实性与画面刺激性都会给电视新闻节目或新闻网站带来巨大的收视率或客户流量。例如被称为“全国监督公车私用第一人”的“广州区伯”,其主要是采取以手机录像取证的方式来进行舆论监督的。手机摄像作为个人开展舆论监督的方式,起到有利、适度、准确、客观的效果。首先是有利:方便快捷的舆论监督方式使得人人都轻松参与,有利于解决各种问题。例如:文明执法的问题、公车私用的问题、环境污染的问题等,对改善人们的生活起到了有利的作用。然后是适度:人们在使用手机摄像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需要掌握一定的法律。因为涉及到个人隐私、国家机密等重要信息的时候是不允许摄像的,所以手机摄像监督舆论需要恰到好处。然后是准确:新闻媒体(包括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对于收到由群众提供的手机视频资料应进行核实才能进行发布,必须清晰了解事件的时间、地点、经过等。最后是务必保持客观的态度:依据事实、实事求是。在发挥手机舆论监督的同时,不能夹杂个人的感情因素,以免造成舆论的误解。

三、手机摄像艺术促进影视艺术发展

学生主体推动校园影视艺术发展:电影原本是一门高深的视觉艺术,按照传统的方法,首先要有专业的器材,然后还必须掌握专业知识才具有电影行业的基本要求,例如冯小刚导演的《手机》、周星驰作品《西游降魔篇》等,不仅器材昂贵,连演员也必须由明星担当。而手机电影的主流创作者主要集中在各高校的在校生群体中,完全抛开了专业器材及专业演员的限制。有很多大学生通过手机摄像功能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影视作品,特别是在记录片方面。年轻人在创作手机影视艺术作品都具有自发性和自觉性,每一个人在拍摄或被拍摄的时候都是随和、随性甚至随意的,但又满怀真诚。正因为大学生作为手机影视艺术创作的主体,所以手机电影的生力军具有思维活跃、时尚、热情等特点。手机摄像式的微电影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中,走进校园、走进生活,具有简洁记录生活和自由表达的特点。而手机生产厂家也通过活动来支持手机摄像艺术的发展,,中兴手机举办了“中兴(努比亚)手机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设置了最佳短片、最佳剧情、最佳人气等十个奖项。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手机电影作品,如获得最佳手机短片奖的《让奶奶带孩子的下场》、中兴微品最佳大学生微电影奖《回草原》等。手机摄像艺术的发展所具备的高度自由性、随意性、无约束性,冲击着中国影视艺术的发展。手机摄像艺术已然成为影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草根”自我追求“高、大、上”的电影艺术有效途径。

四、结语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摄像功能的日益强大,手机摄像艺术必将在一定的时期内成为人们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用经济、快捷、纯粹的手机摄像方式可以记录下我们的故事、情怀,表达内在的喜、怒、哀、乐,记录下青春,留下生活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手机摄像艺术的发展大大推进了影视艺术的普及,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艺术与生活1000字议论文 篇五

书法是中国一门古老的笔尖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从甲骨文变为金文、篆书、隶书 、草书、楷书,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笔尖上的艺术一直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许多令后人景仰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他们以及他们的书法艺术作品在历史的星河中熠熠生辉,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我爱书法,因为我认为它是一种美丽的笔尖艺术。我爱拿着毛笔在纸上写那苍劲有力的大字,我爱写字时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爱看笔尖在纸上画出的它们那优美的身姿,更喜爱这种美丽的笔尖艺术。

在柔和、明亮的灯光下,铺开一张宣纸,研好一砚新墨,带着一份激情,闻着这“曹素功”墨汁的香气,打开书法字帖,轻轻提起毛笔,饱蘸墨汁,在宣纸上挥毫书写,这就是我练书法时的情景。每当此时,我都能特别感受到笔尖艺术的独特魅力。

说起笔尖上的艺术,我从一年级开始学习,在六年的漫长学习中,有欢笑、有泪水、有委屈。七岁的时候,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也正式地握起毛笔,写下第一个“一”字,开始感受这笔尖上的艺术,那是一个那么令人难忘的时刻啊!我小心翼翼地摊开宣纸,磨磨砚墨,心情总算安定下来,又搔搔耳朵,蘸蘸墨汁,好不容易才用那只颤巍巍的小手,写下了第一个“一”字,我心里又高兴又激动。从此,怡人的墨香更吸引着我,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汉字更吸引着我,在周末或空余之时,我总会摊开纸,拿起我心爱的毛笔,在纸上“精描细写”。一握起笔很快我就与翰墨书香融为一体,许多的不快乐早被抛到九霄云外。写完字,我每每感到酣畅淋漓,心胸舒畅。在练字之余,我喜欢望着天空,看看天上的云朵和空中的飞鸟,想想仓颉造字,想想王羲之的《兰亭序》,沉醉在美好的遐想中,想着想着,那一朵朵浮云,一只只飞鸟与一个个美妙的汉字交叠在一起,幻想着……啊,书法艺术就是飘逸娴雅的云,就是灵动飞翔的鸟,我爱着笔尖上的艺术,我永远不会停下追寻这美丽的书法艺术的脚步!

我爱书法,爱这笔尖上的艺术,爱这馨香美丽的翰墨世界。每次提笔,心中都积蓄着万千情感,唯有将胸中郁结之气尽情挥洒于纸上,才能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历史上的书法大家进行心灵的对谈。书法,这经历千年历史考验的一个使者,翩然舞在这人世间,它穿越千古的尘埃,浸润万里文化长河,倩影摇曳,墨影流香。岁月沉沉流走,逝去了纸张的柔软,留下了淡淡的墨香。书法,将我的心灵冲洗得一尘不染。我的灵魂中铭刻下了中华最灿烂的笔尖上的艺术——书法

艺术与生活方面的论文 篇六

艺术与生活方面的论文

艺术源自生活。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自律意识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而产生出来的独特的艺术产品。然而作为艺术的特殊形式——绘画,在表现生活和传达情感上,与文学相比,却要更为直观,尤其是架上绘画、雕塑等美术作品。

艺术与生活方面的论文篇1

浅谈中世纪末的艺术与生活

摘要:研读过《中世纪的秋天》后,笔者通过对中世纪的艺术进行分析研究,将中世纪的艺术形式、特点进行了盘点和说明,发现中世纪的美术与文学作品相比,

对生活和历史具有美化作用,更好的宣扬和平;同时总结出中世纪艺术的特点:宗教性和表现性;应用型艺术在中世纪艺术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得到了很好的挥发,从而也寄予人们的宗教文化和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宗教;美术;应用型艺术;中世纪艺术

笔者最近研读了约翰·赫伊津哈的《中世纪的秋天》,这是一本研究14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地区社会的生活、思想与艺术的著作,书中所包含的内容非常的繁多,

尤其涉及了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世俗宗教生活和宗教习俗、文学和艺术史以及众多的历史人物等,较为全面的介绍和概括了中世纪时期的人文艺术与生活。

笔者将从中世纪艺术,尤其是绘画方面着重进行展开讨论。

一、美术美化生活和历史

中世纪晚期的两个形象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差异,一个反映在艺术里,一个来源于历史和文学。

艺术高于生活,也源于生活,只有依托于生活本质的艺术才是真艺术。

书中提及勃艮第文化,了解中世纪晚期的法兰西——勃艮第文化的最佳途径则是艺术,尤其是绘画,而绘画题材和内容均来自生活,可见物质世界对精神世界的指导和决定作用。

虽说与艺术息息相关的文学,包括历史著作和小说,它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诠释和演绎生活,在历史著作中,比如巴郎特的《勃艮第历代公爵史》塑造的是阴森而沉郁的形象,

历史总在记录可怕的人性面。

然而作为艺术的特殊形式——绘画,在表现生活和传达情感上,与文学相比,却要更为直观,尤其是架上绘画、雕塑等美术作品。

中世纪的美术作品中的画面和形象较为平和、宁静,它将历史的阴暗面有所转化和美化。

故而相比较而言,“时代在美术作品里的形象总是比在诗歌和历史作品里的形象光明。

美术是我们感知历史的主要来源,美术作品不会像文字一样对世界苦难的哀婉叹息总是保留着悲伤不满的调子,它会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推移而慢慢消逝”[1](P.303)。

二、宗教性和表现性

中世纪美术是西方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之一。

它改变了希腊美术、罗马美术的传统,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形式和内容体系,成为特定时期人们生活、观念、思想、感情的特殊形式的表现。

而宗教性和表现性就成为中世纪美术的两大特点。

中世纪,残存的美术作品不多,但在中世纪晚期,艺术仍然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时人们追求的并非艺术本身,而是美好的生活。

“在艺术中,人们发现了生活中的平和善良与生命的激情、意义,使他们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烦恼和愁苦。

当时生活的甘苦有固定的形式:宗教、骑士精神、宫廷爱情,而无论是生活还是艺术之美都依靠和源于这些形式。

”[1](P.304)“现实的生活离不开人,生活的美因人而异,是人使生活灿烂缤纷,使生活艺术化、审美化。

”[2]人是有意识在进行着活动,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各种心理活动——情感、愉悦、想象等。

人们总是在寻求精神世界的慰藉,总是在追求轻松愉悦的生存和生活状态,面 m.xiaozongshi.com 对现世的残酷和种种的不公,他们也在逃避,而宗教信仰成为了人们坚信不疑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把命运交给上帝成为他们避世的最好方法,而在艺术作品中所出现的宗教题材也就不难理解了。

骑士精神和宗教爱情,是释怀也是束缚。

表面上看来,拥有骑士精神,那是一个人彬彬有礼和英雄行为的表现,是一种高贵的气质和教养,而在底下,是很多绅士的无奈,这种程式化和规范化的行为中,是对人自由行为的一种捆绑,是对自己信仰和忠义的考验和强制性的统一,无异于今人所言的“灌溉思想”。

而宫廷爱情,很难讲是不是真正的爱情,也许也有真感情的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利欲追求而导致的包办式爱情是宫廷爱情的普遍现象,

还有自己选择感情归宿的权利吗?答案更多的恐怕是否定的吧,这种为人的基本权利都没有的生活,又何言其幸福和快乐呢?在艺术中,势必要对这些现象和事实进行反映和表现,

这种基督教美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

为此,它往往以夸张、变形,改变真实空间序列等多种手法来达到强烈表现的目的。

三、应用型艺术的挥发

在中世纪,人们对艺术的感受还不是艺术之美本身。

当时的大多数艺术还是应用型艺术,即使是那些我们今人认为因自身而存在的艺术作品也是应用型艺术。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普通人对艺术的渴望也都是来源于生活。

在15世纪伟大艺术品的鉴赏里,尤其在祭坛艺术和墓园艺术的鉴赏里,中世纪人远远不只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

艺术品的重要意义和实用功能远比其艺术性重要。

它们之所以美丽,那是因为它们是圣物,或具有崇高的实用功能。

在艺术作品中所出现的宗教痕迹和物品不仅是人们审美的需要,更是精神寄托的需求。

我们所说的精神是把它在它自己的意识中呈现出来的形态提高到意识自身的形式,并且把这样的意识形式提到自己前面,工匠放弃了综合性的工作,即放弃了把思想和自然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混合在一起的工作。

当精神的这种形态赢得了具有自我意识的活动的形式时,它就成为精神的工人。

人们在精神上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意识形态中就指引他去寻求精神的寄托,生活作为万物的承载圈,而宗教、上帝则是当时人们生活中占有首要地位,势必宗教在当时成为艺术家挖掘素材的首选,而宗教艺术也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通常是用来供人欣赏的,但有些作品主要是供人使用的,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应用型艺术”,这是不单为了视觉上的美感而作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实用性的功能,比如说宗教艺术、雕塑、印刷品。

艺术家进行创作,其灵感来源与各方面有关:神话与传说、想象、艺术家自己的内心与想法、真实世界的事件和人物、雇主委托的意见。

而这些通通都来自我们最亲近的生活和现实世界。

文中又提到说,在葬礼的过程中,由活人装扮逝者,“模拟逝者生前的'情景”,从而满足悼念者对逝去亲人容貌的渴望。

可以说,这是一种行为艺术,一种再现生活的行为艺术。

可见行为艺术不是当代艺术所特有的,早在中世纪就流行了。

我们也就不难发现,当时一件作品几乎总有一个具体的目的和宗旨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但遗憾的是大师的艺术作品和一般艺术家的作品能保存至今的终究是极小一部分,而且是相当特别的一类才得以流传下来。

这些作品主要是墓碑、祭坛画、肖像画和细密画。

在中世纪晚期,法兰西——勃艮第文化是那种用华彩替代美丽的文化。

这个时期的艺术忠实地反映这个时期的精神,这种精神有它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世纪晚期思想的基本特征:热烈的情绪、认为一切细部是独立实体的倾向、全身心地投入对象的多样性和多色调的描绘。

相反,文艺复兴人对艺术和生活的新的感知却抵制中世纪人的这些特征。

中世纪人往往把美的观念回溯到完美、合比例和华丽。

中世纪人追求豪华的口味可谓令今人叹为观止,即使是在现存的一些艺术作品中,也不难发现其中的豪华倾向,从中我们也更好地感受了当时生活中铺张和炫耀的成分,对于理解和认知当时的生活情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今人能够确认个人自己的生活观,可以在自己挑选的休闲时刻,尽情享受生活的欢乐。

但在那个精神享受分布极端不均、许多人难以得到精神享受的时代里,为了焕发新的活力,社会就需要一种群体行为:节庆活动。

艺术与生活作文 篇七

如果要给艺术下一个定义,我会说:艺术是生活的缩影和结晶,亦是生活的装饰品。原因有二:一是艺术来源与生活,二是艺术终将回归于生活。

艺术是生活的浓缩形式。从哲学上讲,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通俗来说,艺术还得从我们的生活中来。倘若没有李绅亲见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耕作之艰辛,又如何发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切感慨?寥寥几字,使人便将无数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农人用艺术的手法加以浓缩,予以勾勒,才得以留下这样的千古感叹。

艺术不可能是凭空的想象。人们总觉得“艺术”一词很玄虚,认为只有无限的想象和创造才是艺术。但其实不尽然。即便是艺术家的想象,若是不切实际的那也是荒谬而又可笑的,根本不能称作艺术。艺术的想象亦是需要基于一定的生活实际的。像古希腊的众多天神们,宙斯也好,维纳斯也好,不论多么神通广大,都是与人同形同性的。“自然神即是自然本身,人神即是人本身”,即便这些“神”都是人们的想象,但也都是按照人的形象、人的性情去刻画描绘的`,也是由此才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这一艺术内涵。所以可以说,艺术是生活的结晶。

如果仅从生活中来,又凭空独立于生活之外,那“艺术”还不能被称为艺术。艺术还得回到生活中去,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服务于生活。

艺术为生活留下见证。假如没有艺术作品为载体,那么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我们将无从知晓。倘若没有屹立不倒的金字塔群我们如何见证古埃及人民伟大的力量和无穷的智慧?没有中国历朝历代史学家的史记著作,我们如何细品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没有毕加索《格尔尼卡》的倾心描绘,我们又如何体会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历史长河中所汇集的的人类有形或无形的艺术,即是各具特色的人类文明的最佳目击者。

艺术能够点缀生活。没有艺术的生活,将是平淡无奇、枯燥无味的。正因为有了“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描摹,春更显得欣欣向荣;有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刻画,夏才显得清新自然;有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感叹,秋才得以情意绵绵;有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描绘,冬才不再寒冷萧瑟。艺术让四季变得有情有味,也让生活更为多姿多彩。

由此可见,艺术从生活中来,它是生活的凝练与精华;艺术又终将回到生活中去,它为生活增添色彩:此之谓艺术之于生活。

艺术与生活作文 篇八

“铃铃铃”,下课铃响了。全班同学都像打了鸡血似的冲到外面拿饭,同学们为何如此着急?因为今天我们班要代表年级去参加学校新年汇演。我们的准备时间十分紧张,所有的同学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我以比平时快一倍的速度来吃饭,吃完饭放下饭盒就连忙投入到紧张而又井井有条的准备工作中。

我的工作是扑粉底。与此同时,有另外6个女生负责打腮红、涂眼影、划眼线、刷睫毛、涂唇彩。我们7个人就像一条流水线上的7道工序,全班同学通过合作终于完成了生产流程。

我们马上就要出发了,因为距离比较近,我们步行前往。到了目的地,全体同学又以最快的速度补妆、换装、走台。还没等我们缓过神来,正式的演出就已经开始了。前几个班的表演我都没有心情看,脑子里全都是上场应该注意的地方。指挥和伴奏也在一遍一遍地重复着手势和背谱。同学们都处在上台前最紧张的时候,后场鸦雀无声,没有人说话。

终于,该我们班上场了。两位主持人在台上报幕。我站在后台,明显感到我的小心脏在怦怦直跳。主持人下台,我们迅速地走上台,摆好造型,准备开始演出。白色的灯光打在每个人脸上,看上去神采奕奕。女生带的头饰在灯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男生在红领结和白衬衫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英俊。台上传来一阵悠扬的吉他声,我们慢慢地把目光从自己的动作中转向弹吉他的同学,大家仿佛都被带进了歌曲的意境中。吉他声停止,钢琴声随即响起,我们开始了正式的演唱。

在那饱满而又圆润的歌声里,我可以明显地听出男高音坚定不移、男低音深沉厚重的声音与女高音高昂有力和女低音悠扬动听的旋律的融合。当低声部唱主旋律时,高声部在上方做好衬声,当高声部转入主旋律时,低声部随声附和,做出回音的效果。也许,这就是合唱的意义所在吧。它意味着所有的声部相互合作,交流,也只有这样,才能唱出动听的歌曲。

有了合作的艺术才是完美的艺术。当然,合作不仅仅是台上唱歌的那几分钟,台下的“化妆流水线”、造型的设计都是老师和同学们合作的结果。其实,合作也是一种艺术,有了合作,方能产生完美的艺术;拥有合作,方能立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艺术与生活方面的论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00 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