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论文【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奶牛养殖论文 篇一

摘要:介绍了养殖奶牛应注意的一些常规管理措施,以期引导农户加以改进,以提高科学养殖水平,增加养殖收益。

关键词奶牛;养殖;常规管理

近年来,大通县奶牛养殖发展势头良好,据统计,全县共饲养各类良杂奶牛3.20万头,其中生产奶牛1.96万头,日产鲜奶达1912t,年增加收入约3438.5万元,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农户在养殖奶牛过程中,对品种、疫病防治以及棚舍方面比较重视,舍得投入,但常常忽视一般日常管理,如:过早配种(1周岁左右)、掠夺式挤奶、饲料单一、长期拴养、忽视奶牛运动和调教以及平时不注意定期消毒、发病乱用药物等,给奶牛的生长发育和正常泌乳埋下了隐患。因此,要从饲养管理的细节方面引导农户加以改进,以提高科学养殖水平,增加养殖收益。

1、日常饲养管理

(1)根据当地牛病的流行特点,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有计划地对牛群进行药物预防和免疫接种,防止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特别是冬春季奶牛体表易受疥螨和牛虱等寄生虫的侵害,奶牛吃了一个夏秋的青饲料,也容易使肠道感染各类寄生虫。因此,在冬初要对奶牛进行1次彻底的驱虫防病工作。平时对牛群勤观察,发现奶牛乳房、子宫疾患要及时进行诊治。

(2)做到六净,即圈舍净、用具净、饲料净、饮水净、空气净、牛体净。对牛圈、牛舍勤清扫,定期用10%新鲜石灰水或者3%氯化钙等消毒杀菌;对饲草、用具等应勤放在阳光下曝晒;对工作服、医疗器具勤煮沸消毒。冬季奶牛食枯草较多,而枯草在收贮时易混入杂物,伤害奶牛的肠胃。因此,在饲喂前应仔细检查饲草,剔除杂物。还要特别注意奶牛周围环境的卫生情况,每日最好刷拭牛体1~2次,既能除去污物,保持体表清洁,又可促进血液循环,又便于对奶牛的调教。方法为由前至后,由上到下。在奶牛的睡床上要经常放些干草使奶牛夜晚睡得舒适,创造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

(3)奶牛生长到18个月龄达到体成熟,方可进行初配;牛犊出生后,应及时哺乳初乳,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4)长期拴养的奶牛,要坚持必要的运动,每天2次,可在舍外和舍内运动场进行,每次0.5~1h。要注意护蹄,运动场应平整,无砖头石子,保持蹄的清洁,每6个月定期修护蹄1次。

(5)奶牛日粮中的青饲料种类不得少于2种,精饲料成分不得少于3种。目前许多奶牛饲养户对精、粗饲料的调配达不到种类要求,满足不了奶牛生长发育和哺育犊牛、泌乳的需要,致使奶牛生长发育受阻,泌乳量减少。

(6)饲喂要定时定量,每天饲喂3次为宜,少给勤添,饲喂顺序大多采用先精后粗,喂量要根据体重而定,要防止因饲料突然改变而引起消化道疾病。

2、冬季饲养管理

(1)进入冬季的奶牛,由于外界环境的改变,必定导致体能的消耗。用来补充其能量的饲料主要是玉米,在蛋白饲料不变的前提下,要增加玉米20%~50%。每天给高产奶牛供给的精料应达到6~8kg,给一般产奶奶牛供给精料量每天不少于3.2kg。

(2)冬季应给奶牛多喂青贮、微贮等一些多汁饲料,从而代替夏秋季奶牛采食的青草类多汁绿色饲料。实践表明,冬季饲喂青贮或微贮饲料的奶牛产量比不喂青贮或微贮饲料的奶牛多近1倍。可见如果冬季给奶牛饲喂足够的多汁饲料可以增加其产奶量。

(3)由于冬季奶牛饲草料成分单一,每天在其饲料中必须配入5~15g的钙和磷。为防止奶牛盐中毒或由于食盐过多而带来其他不良病症,在给奶牛补盐时应尽量搅拌均匀,有条件的农户可购置盐砖和盐槽让奶牛自由舔食为宜。

(4)冬季给奶牛供水不足会直接导致奶牛产奶量下降,引发其他功能紊乱。奶牛忌饮冰碴水,因为冰碴水容易引发消化不良,从而诱发消化道疾病,严重影响其产奶量。在给奶牛饮水时最好将水加热到10~30℃。另外,奶牛需要全天供水,而不应按顿供水。

(5)注意保温通风。许多饲养户冬季只有雪天才将牛赶进房舍内,平时都将奶牛散放在露天场内。在这种情况下,会随着气温的下降造成奶牛体能消耗,严重影响产奶量。进入冬季后,当夜晚气温降到-15℃以下时,应将奶牛赶入圈舍过夜,以防因冻伤乳头或使体能消耗过多而影响其产奶量。冬季牛舍内温度一般保持在10~25℃为宜,牛舍湿度不宜过高,其相对湿度不宜超过60%,否则会使奶牛受到水分过多的外界刺激,导致其产奶量下降,严重者会患一些由真菌引起的病症。另外,许多饲养户用塑料大棚做成的简易牛舍往往忽略通风设施,这样易使奶牛患疥癣,造成奶牛产奶量下降。

参考文献

[1]毕永胜,马娟,李海芳。夏季奶牛饲养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2):283,269.

[2]李涛。奶牛不同生长阶段和各月的饲养管理要点[J].养殖与饲料,(5):20-21.

[3]王旭升,孙居祥。奶牛饲养管理新技术[J].河南畜牧兽医,(9):41-42.

无公害养殖技术管理论文 篇二

关于无公害养殖技术管理论文

关键词:青虾;无公害;养殖

摘要:从养殖场所选择、苗种质量、放养密度、水质管理、科学喂养、病害防治等方面介绍青虾无公害养殖技术,从而为青虾无公害养殖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无公害青虾因其品质高、价位高、易养殖等特点,而深受消费者和养殖户的喜受,近几年睢宁无公害青虾养殖发展很快,主、套养近1000hm2。但随着养殖的再发展,出现了诸如规格、品质、产量的下降、疾病的大量发生、商品率、经济效益的持续下滑等现象。根据与养殖户的探讨及有关资料的查询,笔者现将无公害青虾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以促进无公害青虾养殖的持续健康发展。

1、选好养殖场所

青虾池应建在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水质清爽、水草丰富的地方。如果养殖池塘没有水草,可移植水花生、苦草等水生植物,其移植面积占池塘面积的20%~30%,移植位置一般离池埂2.0m,呈长条形。要注意水质要求,养虾比养鱼要求高,pH值宜中性或微碱性,以利于虾的脱壳生长。养殖池面积3333.33~6666.67m2,长方形为宜,水深1.2~1.5m,过浅则水体昼夜温差变化大;过深则水体垂直溶解氧相差大,不利于青虾的生长。池底淤泥层不超过20cm,池塘四周最好有4~5m宽的浅水滩脚,以便于晚上青虾觅食。如果是老塘,最好带水清塘,以杀灭黄鳝、泥鳅等敌害。稻田养殖须挖虾沟,宽3~5m,深1m,清塘要彻底,最好用生石灰清塘。

2、重视苗种质量

青虾苗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成虾的品质和养殖产量,虾苗以外荡天然繁殖的仔虾为佳,要求规格整齐、体色鲜艳、弹跳力强。人工繁殖要以外荡大规格抱卵虾为亲本,有条件可采取两地优质雌雄交叉繁殖,以提高子一代的性状。尽量避免为了节约成本而连年不换种、不清塘,养殖虾自繁自育,致使其性状退化、规格小、抗病性差等情况的出现。

3、改进放养模式,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以放养抱卵虾为主,采取自繁、自育、自养的养殖方式属粗放养殖,虽然方便实用,但难以控制养殖密度,易产生“几代同堂”,青虾上市规格不齐,产量效益不高。因此,要提高养虾产量和效益,必须采取改粗养为精养,改放养抱卵虾为放养虾苗,改养一茬虾为两茬虾等技术措施。合理放养提高秋季虾的商品率,应在7月下旬至8月初放养1.5~2.0cm/尾的壮苗60~75万尾/hm2。如购抱卵虾自繁的,应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选择湖泊外荡或河流中体质健壮、成熟度好、个体在5~6cm以上的大虾,设立专塘育苗,待虾苗长至1.5~2.0cm/尾时,过数进塘。

4、做好水质管理工作

养虾池的水质要求较高,尤其是秋季养虾的主养青虾池要求更高,要通过不断调节施肥、投饲、注水等措施确保池水肥、活、嫩、爽,饲养前期水透明度调控在25cm,中期30cm,后期35cm,溶解氧不低于4mg/L。前期以施肥为主,可施用复合型肥料,用量为75~150kg/hm2,培养饵料生物。中期定期注水,加注新水可以增加水体溶解氧、营养盐及微量元素,增强青虾的食欲,并降低代谢毒物的浓度。后期勤换水,防止水质老化,促进青虾蜕壳生长。进排水要严格过滤,防止逃虾和敌害鱼类进入。同时,每隔15d泼洒生石灰1次,提高pH值和增加水中钙离子,保持池水pH值在7~8之间,以促进青虾健康生长。

5、重视饲料质量,科学喂养

青虾为杂食性动物,1年中养殖2茬青虾就有2个摄食高峰期,即4~5月和8~10月;6~7月为青虾繁殖育苗期,摄食下降。掌握上述特点,便于进行科学喂养。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提倡青虾饲料以优质高效的配合饲料为主,做到正确掌握投喂量,少散失,多利用,以减少生产成本。①选择颗粒饲料。目前,多种商品饲料都可以用来饲养青虾,但青虾对各种商品饲料的喜食程度和利用率不同。青虾喜食的动物饲料有螺蛳、鱼粉、鱼靡等,植物饲料有豆饼、米糠、麸皮等。大多数养殖户采用以菜饼、米糠等混合糊状饲料投喂,其利用率低,易恶化水质。因此,青虾精养,最好用颗粒饲料,且动物饲料在30%以上为宜。②合理投喂。青虾喜欢在夜间沿池边觅食,可以观察青虾吃食情况,一般投喂2次/d,早晨投喂量占全天总投喂量的`30%,傍晚占70%。

6、严格病害防治

养殖病害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须从清塘开始,清好塘,选好种,养好水,投好料,层层抓好防病关,使青虾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生长。一旦发生病害要及时采取措施,改善水质,对症下药,减少损失,在治病时一定要注意青虾敏感类药物的使用。

7、重视混养轮养

青虾养殖应重视混养轮养,这不仅可以提高池塘利用率及养殖效益,还有利于减少病害发生。从近年养殖情况看,连年养殖青虾的池塘因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病理因子的积累,往往发病率较高,而混养轮养的塘口较好。目前可选择

虾蟹混养、虾鱼混养、罗氏沼虾与青虾轮养等方式,在提高池塘利用率的同时,可促使青虾养殖健康持续发展。

8、适时清除野杂鱼

经过一段时间养殖后,池塘内可能出现少量的野杂鱼,如不及时清除,野杂鱼既与青虾争食,又消耗水体溶解氧。另外,严防虾池“臭绿莎”的出现,对已出现的可采取下列2种方法清除:一是人工用竹竿赶至下风处,随水从排水口放出池外;二是用硫酸铜稀释,用喷雾器逐步喷洒,用药浓度不得超过0.5mg/kg。

参考文献

[1]苏坚,陈享顺,陈权志,等。青虾无公害养殖技术[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2):314.

[2]陈爱萍。青虾池塘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16):164.

[3]祝绍平,张祝龙。池塘青虾高产养殖技术[J].农技服务,2008(5):88.

猪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篇三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

本试验在北京市房山区选取3个应用发酵薄床进行生猪养殖的中小猪场,猪场发酵薄床尺寸长3.5m,宽1.8m,深度0.4m[2],共计20个圈舍。

1.2试验材料

1.2.1垫料试验用的垫料为干燥、未发霉的玉米秸秆,稻壳和果树枝粉碎的锯末。

1.2.2垫料配比秸秆、稻壳、锯末按40%、36%、24%进行配比。

1.2.3发酵菌剂发酵菌剂及营养液由某公司提供。

1.2.4试验动物选取28日龄健康保育猪(外三元商品猪)作为试验动物,70日龄保育结束,仔猪28日龄断奶,断奶平均体重8.0~8.1kg。

1.3试验设计生产试验分试验组和对照组,每个猪场独立开展生产对照试验,试验组共计15个圈舍,306头仔猪,在发酵薄床进行养殖,对照组5个圈舍,共计99头仔猪,加热炉供暖养殖。全部猪只免疫消毒等程序由房山区长沟畜牧田间学校工作站统一完成,自由饮水。

1.4试验指标

养殖期间试验组及对照组保育猪腹泻头数、死亡头数、断奶体重、保育期末体重。

1.5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SAS进行统计,以P<0.05表示显著性差异。

2结果与讨论

2.1发酵薄床对保育猪腹泻影响

发酵薄床养殖技术对保育猪腹泻发生率的影响见表1。由统计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发酵薄床对降低仔猪保育期间腹泻发生率具有显著效果(P<0.05)。对照组仔猪在保育期间腹泻发生率达到43.43%,而试验组仔猪腹泻发生率降低到3.26%。保育猪死亡率则由11.11%下降到2.00%,差异显著。此结果与仔猪对温度较为敏感有关,由于机体机能还未能发育完全,特别是从出生到保育期的仔猪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尤为敏感,腹泻病更是常见,而发酵薄床的正常运行则能为保育猪躺卧时提供舒适的腹感温度,避免因小猪直接躺卧在水泥地面上腹部着凉而发生感冒性腹泻,提高仔猪的成活率。

2.2发酵薄床对保育猪增重影响

发酵薄床对保育猪增重影响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发酵薄床显著提高保育猪在保育期间日增重(297g/dVS213g/d),效果显著(P<0.05)。这可能与发酵薄床改善猪只健康状况有关,保育猪保育期间腹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因此,仔猪体况较为良好,生长迅速,而对照组仔猪腹泻发病率较高影响了正常的生长节奏。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发酵薄床在降低保育猪腹泻率和提高日增重方面效果显著,建议中小户养殖者积极开展降低保育猪降低腹泻、提高增重的发酵薄床技术应用,以提高生猪养殖收益。

奶牛养殖论文 篇四

[摘要]长久以来,奶牛养殖一直与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联系。随着奶牛养殖规模的不断壮大,其造成的环境影响也日益加剧。在面临现今人们对绿色健康生态环境需求的情况下,寻求科学化奶牛养殖技术,对奶牛养殖与生态环境的互利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环境;奶牛养殖

随着奶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的奶类产品已名列前列,奶牛总数不断创新记录,于就已高达1500万头,奶类产品总产量高达3500万吨。奶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畜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了当地整体的经济水平,增加了牧民的人均收入,有效地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奶牛养殖业在与生态环境达到饱和的状态下不断地扩大,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影响,继而对奶牛养殖业的发展也造成了阻碍。因此,生态养殖模式的开展,对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1、奶牛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奶牛养殖的过程中势必会伴有大量的尿粪、养殖污水、排泄气体的产生,据调查数据显示,一头成年奶牛在一天内的正常的排尿量为15-25公斤,排粪量为30-50公斤,每日污水量为15-20升,假若处理不当,对当地气体、水源以及土壤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为传染性疾病创造了良好的传播环境。

1.1空气污染

假若没有及时地处理奶牛排出的尿粪和污水,其产生的恶臭气体中包含了较多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硫以及二氧化碳等,势必会对养殖场内以及周边环境的空气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造成养殖场内的。蚊蝇大量地繁殖。空气质量的下降对于奶牛以及人体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的环境中,不论是奶牛还是养殖人员的身体状况都会遭受危害,甚至出现中毒现象,继而造成奶牛产奶量的大幅降低,且患病率提升等。现今,随着人们居住环境不断地往郊区扩建,居民区与养殖场的距离越来越近,养殖场对环境的影响必定会引起人们的重视。

1.2水源污染

奶牛养殖厂随意排放的尿粪、养殖污水,致使大规模的需氧腐败有机物质渗入到水体中,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致使水体中的含氧量降低,鱼虾类大量死亡。因此,水体富氧化是辨别奶牛养殖是否造成水源污染的重要标准。假若此类水体被人饮用,则会造成人体过敏反应。

1.3土壤污染

奶牛养殖场若将奶牛排放的尿粪直接喷洒至农田,会对农田内的土壤构造造成严重的影响,主要有:(1)堵塞土壤空隙,降低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致使土壤出现板结现象;(2)奶牛尿粪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远超于农作物的正常需求,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甚至死亡。

1.4疾病传播

粪污染会造成超过90多种同时对动物和人体产生危害的疾病。由奶牛造成的疾病占了30%,奶牛粪便中伴有的大量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会增加环境中的病原体与细菌种类,为病菌和寄生虫创造良好的繁殖条件,继而对奶牛和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奶牛粪便的处理。

2、控制环境污染

2.1粪便的再利用技术

粪便的再利用技术主要有:(1)将奶牛粪便中还未被消化完全放入营养物质,重新转化为饲料继续使用。(2)将奶牛粪便作为培养基料,进行蚯蚓、蜗牛、蝇蛆以及食用菌类等的养殖。

2.2生态奶牛养殖场的建设

生态养殖是将废物利用、无污染的养殖方式。该类生态模式利用机械化设备将牛粪转变为沼气,为养殖场供能;将制备沼气过程中产生的粪渣和料液作为制备蛋白质饲料的光合细菌的培养基;将多余的粪渣用到饲料基地中充当肥料;多余的料液用到种植蔬菜的无土栽培温室中。通过生态养殖场的建设,为奶牛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充分地解决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尿粪和污水问题,避免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也有效地提升奶牛的生产效益。

2.3奶牛养殖场的绿化

做好奶牛养殖场的绿化工作,如种植洋槐、垂柳、杨树、丁香以及草坪灯,对养殖场以及周围环境的空气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绿化设施的建设,能在酷暑时期为奶牛起到遮阳避暑的作用。植被的种植能有效地减少风沙对养殖场的影响,同时还起到一定的隔离作用,降低奶牛患病的几率,以及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噪音污染。

3、结语

畜禽养殖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来源,对提升我国经济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奶牛养殖作为畜禽养殖业中的重要养殖类,占据了畜禽养殖的较大份额。随着居住地的郊区化以及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奶牛养殖场的建设必须重视环境的问题,通过生态奶牛养殖场的建设,采用废物利用的生产模式,科学合理地利用奶牛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有效地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在提升奶牛产业的同时,兼顾环境的健康与安全。

[参考文献]

[1]方卫飞。奶牛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治理与开发[J].吉林农业科学,(04).

[2]王颖,贾永全。垦区规模化奶牛场废弃物处理与利用问题及对策[J].中国牛业科学,2007(05).

[3]甘露,马君,李世柱。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J].农机化研究,(06).

[4]刘旭,李登燿,李阳。我国奶牛养殖发展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及控制措施[J].环境保护,(02).

[5]刘廷鑫,刘太宇,邓红雨。规模化牛场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J].中国奶牛,2006(04).

猪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篇五

1冬季猪群兽医卫生防疫管理措施

1.1管理人员个人防护措施

进出猪场(舍)更换专用制服,门口经消毒间严格执行足底、衣物消毒(紫外线、雾喷),每次10~20min;防疫制服每周清洗、消毒1次备用;外出归来要讲究个人卫生,洗澡、更衣、规范化衣物消毒,方可开展常规工作;禁止个人携带生活区物件进入猪舍,罹患感冒、呼吸道疾病时应请假疗养,禁止参与猪群饲管工作;禁止外出串场(其它畜禽养殖场)及在本场留宿外来人员。

1.2外来疫原防控

谢绝外来人员参观、采访猪场,尽量减少本场管理人员外出次数;本场车辆入场必须经门卫处严格检查,场外实施到位的清洗、雾喷消毒(车轮、车体)之后方可入场,非特殊情况,禁止其它无关车辆、人员入场,必须进场时按规定执行场外检查及消毒防护措施;布控防护网,严防犬、猫、野禽等擅闯入场。1.3储备充足防疫物资进入冬季,高危害病毒性疾病高发,因此,规模猪场必须要设立专业的兽医卫生室1间,由专业技术人员(资质兽医)主管,应提前预备好足量的疫苗、消毒剂、常见病防治药物等,以备不时之需。兽医要指导、开展好本场猪群日常动态疫情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隔离、治疗、专舍饲养、整群药物防治”等防控措施。

2冬季猪群日粮调配要点

为补充冬季猪群抗冷应激体耗,应适当提高日粮能量水平,此时猪对能量及饲料量较平时稍增。其中,妊娠母猪宜每天增加1kg左右,生长(繁殖)旺盛期的仔猪、育肥猪、泌乳母猪等勿须限制给料量,可令其自由采食;应在原基础配方上增加能量饲料(玉米、小麦、糙米等)10~15%,必要时再添加适量动植物脂肪饲料,以提高饲粮浓度,全面满足猪群当前生理需要。

3改善当前饲管方式方法

一是加强饲养管理,构建猪群适宜生活环境,落实好猪舍粪污、被污染垫料清理工作。二是喂料不随意,防止投料时饲料散落及被污染,投料量要把握好“度”,生长(繁殖)旺盛期的猪群可自由采食、不限料,但要以槽内不剩料为宜,种猪(公猪、空怀母猪)过肥对繁殖不利,投喂量以8~9成饱、维持8~9成膘情为宜。三是每天重视观察猪群动态,包括其采食情况,精神状态,粪便形态等,及时发现异常个体,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防治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四是猪舍清洁尽量减少冷水冲洗次数,尤其是孕产母猪舍、哺乳(保育)仔猪舍,可以预防发生冷应激综合症。比如,地面冰冷、使仔猪腹部受凉是诱发仔猪冬季腹泻的重要原因,必须妥善做好对易感群的保护。

4适时出栏及全进全出

生猪规模养殖主要分布在广大农业区,其中以适度规模(100~199头)生猪养殖较为普遍,这种现状总体表现为养殖水平(科技化程度)相对较低,资金投入较小,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其抗市场风险(含疫病风险)能力也较差。因此,善于把握南方地区冬末对猪肉食品进入一个消费高峰期的有利时机,抓紧对育肥猪群实施短期优饲、快速育肥及出栏,在饲养周期达4~5个月、体重达80~150kg,均可果断的一次性出栏。因为,坚持“全进全出”管理模式,这样除了降低养殖风险外,还对开展本场动物疫病长效防控极为有利。“全出”后彻底清理场内污染物(粪污、垫料、用具等)并实施无害化处置,再实施消毒灭原,提高了消毒实效,加之坚持足够的休养期(2个月以上),本场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大量被抑杀,投入下一批次生猪生产时,历史病发病风险大大降低。

生猪养殖技术论文 篇六

生猪养殖技术论文

摘 要:猪肉是我国居民食用的主要肉食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猪肉的需求量及质量逐年提高。生猪养殖技术的发展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猪场建设、生猪引种、饲养条件、疾病防疫、饲养管理等方面介绍生猪养殖技术,为广大生猪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猪; 养殖; 健康

猪肉是我国的主要肉食品种,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的需求量逐年提高。传统的肉猪散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需求,规模化养殖场养殖模式不断发展。在规模化养殖场中,由于生猪密度大,对养殖技术的要求较高。一些养殖者不熟悉养殖技术,造成生猪生长缓慢、猪疫病爆发、甚至死亡等,给养殖者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基于此,全面介绍生猪养殖技术,为广大生猪养殖者提供参考,减少因养殖不当带来的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1 猪场建设

对养殖场而言,场址选择极为重要,因为养殖场周围的环境对于生猪养殖有着极大的影响。为使生猪健康、快速生长,减小外界环境对于生猪生长的影响,必须选择合理的场地。

第一,养猪场应选在远离人群的地点,即养猪场不能靠近村庄、工厂、城镇以及人流量较大的城市主干道。一般来说,距离这些人群密集地最少3 km以上。

第二,养殖场应选在地势较高、不易受到洪涝等灾害影响的位置,还需要有良好的通风及排水功能。

第三,需要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或不同种类,设置不同的养殖区域,如仔猪、种猪、母猪、成猪等。

第四,在养殖场附近需要设立隔离带,可以由一定宽度的沟道及树林构成,以减少外界病毒进入养殖场,降低生猪感染疫病的概率。

2 生猪引种

仔猪最好是由本场养殖的母猪生产,如果未养殖母猪或者母猪生产仔猪数量不能满足需要,必须从其他地方购入仔猪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选择优良的仔猪品种,只有优良品种的仔猪才能提高肉猪生长速度及猪肉品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需要对仔猪引进地进行了解,不得在疫区引入仔猪,以免使带病仔猪流入当地。

第三,确保引入仔猪不存在疫病,一般在仔猪引入前需要检查是否已经种植疫苗,引入后隔离观察15 d-1个月,然后让兽医进行检查,确保未感染疫病之后才能入栏。

第四,选择杂交Ⅰ代仔猪,杂交仔猪优势,这种优势在纯种猪身上难以看到,而在杂交Ⅰ代猪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不同的种猪,杂交优势有所不同,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种猪进行杂交,从而获得具有理想特性的杂交仔猪。

3 饲养条件

猪是杂食动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比较全面,水、碳水化合物、糖和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都在需求范围之内。因此,需要提供全面的营养,才能保证生猪快速生长。即需要保证喂养饲料的`多样性,各种饲料互补,才能为生猪提供全面的营养。但是需要注意饲料的安全性,

第一,饲料中有害物质的含量要符合标准,如重金属等。

第二,保持饲料新鲜,饲料要保存在通风透气阴凉的地方,且存放时间不宜过长,确保喂食时饲料尚未发霉变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猪,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也有所区别,例如在怀孕前期的母猪,为防止其生长过肥,需要喂养粗饲料含量较高的饲料,控制母猪长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而仔猪和哺乳期的母猪,则需要喂养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以提供足够的能量来促进它们生长。

4 疾病防疫

疫病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疫病一旦发生,将会造成重大损失,需要对疫病进行重点防治。

第一,确保仔猪入栏之前都已经接种疫苗,并且所使用的疫苗都符合国家标准。

第二,在养殖过程中注意保持环境卫生,通风透气,减少疫病的发生。

第三,为生猪提供全面的营养,提高其自身对疫病的抗性。第四,合理用药,用药必须在兽医的指导下进行,不得使用违禁药物。

5 饲养管理

5.1 哺乳仔猪 哺乳仔猪的舍内温度一般控制在18~22℃,相对湿度控制在50%~70%,同时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流通。人工辅助出生1 h内的仔猪应吃足初乳。并在仔猪2~3 d龄内为其固定好乳头。将初生体重较小的仔猪固定在前排乳头,将初生体重较大的仔猪固定在后排乳头。对生后2~3 d龄内的仔猪肌肉注射铁制剂1剂量为150~200 mg/头。为仔猪健康生长,需用2%火碱水溶液或其他消毒剂对舍内消毒1次,且每天清扫圈舍并除粪2次。

5.2 断奶仔猪 断奶仔猪入舍前7 d内对猪舍进行清理消毒,舍内相对湿度控制在50%~70%。温度控制在20~25℃,保持空气新鲜流通。对出生后55~60 d的仔猪接种猪瘟等常见疫苗。在转群前,用驱虫药对仔猪进行驱虫,每天关注猪群精神状态及采食、排粪情况。以及时发现疫病。35 d后将仔猪转入生长肥育猪舍。

5.3 生长育肥猪 在肥育前期采用生干粉料或生湿料日喂~4次,不限量饲喂;在肥育后期采用相同饲料日喂2~3次,不限量饲喂。将舍内相对湿度控制在50%~70%,温度控制在16~21℃。保持空气新鲜流通。

经济动物养殖的论文 篇七

经济动物养殖的论文

一、优秀毕业生的特征及分析

(一)获奖者入学成绩平平者占多数

查阅优秀毕业生的学籍档案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优秀毕业生高考入学成绩平平,甚至有的成绩刚刚在阻挡线上。以温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优秀毕业生为例,在入学排名上,将近56%的优秀毕业生在各班和各专业的40%和35%;而在毕业排名上,这部分毕业生排名已降到各班级和各专业的10%和8%。由此可见,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学习排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综合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1、从课程设置上看,高考科目比较综合,大学的课程专业性更强,考试科目改变导致成绩发生了变化;2、从教学大纲上看,相比高中课程的固定性,大学每学期的课程都不相同,学习成绩的排名更易发生改变;3、从个人的学习态度上看,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及所持有的学习态度也是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此外,有些大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没有选对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专业,这也导致了进入大学后成绩下滑。

(二)获奖者大都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在温州大学对优秀毕业生评选的规定中,除了学习成绩的智育占60%,德育、能力、体育分别占了12%、15%、8%,这也意味着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得到好的综合成绩。从优秀毕业生的个人事迹来看,每个优秀毕业生都在大学里担任过各种学生干部,平均参加校内外各种比赛达三次以上。如,温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38名优秀毕业生中,学生会主席、班长、团支书等主要学生干部就占了75%。

二、练就优秀毕业生的目标

(一)制定合理规划,明确学习目标

在多数优秀毕业生的毕业鉴定中,都提到了自己在学习期间的个人发展规划。可见,一个良好的规划对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成长意义很大。当然,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当与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学校也为学生成才提供了客观条件,离开学院教学总体设计和教育安排是不现实的,学生可以有所侧重,从自己的兴趣和实际突出重点。

(二)强化实践能力,鼓励个性发展

优秀毕业生需要全方位发展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事实上,只重课堂教学而轻视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学生,不会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无论是学业还是就业都不会很突出,这样的毕业生评上优秀毕业生的几率相对较低。学校可以从实践条件的提供、实践内容的规划、实践过程的实施等方面综合考虑,使学生在拥有宽厚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具备浓烈的创新性仪式和超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作为学生本人,要时刻注意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增长见识,提高交际、言语表达等各种能力,才能更好地强化实践能力,促进理论学习。

(三)加强素质教育,营造优良育人环境

环境能影响人,好的育人环境是优秀毕业生成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学校应努力为优秀生的成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科研环境、尤其是让他们在浓烈的学风中接受熏陶,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创新精神和成才意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当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从某个角度说,人才不是学校“管”出来的,是自己“长”出来的。学生本身要积极参与,无论从思想品德、意志品质方面,还是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养成,都应该有充足的信心和刻苦的磨练。

母猪养殖农业科技论文 篇八

母猪养殖农业科技论文

1农户养猪存在的问题

第一,猪的日粮营养水平较低下,根本不能满足猪的生长要求;大多数的养殖户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养殖管理。第二,猪厩舍条件比较差;很多的农户只是将母猪关养非常简陋的厩舍内,冬冷夏热,根本就不能及时的排出污水,卫生条件相当的差,通风条件不好、很容易滋养细菌,从而引发多种疾病。第三,受到条件的限制,免疫程序不到位;由于种猪的免疫种类较多,需要在不同的生产使其更具规定的程序进行免疫,但是绝大部分的养殖户却只是按照商品猪的免疫程序进行,根本就不能达到免疫的效果。第四,对于是否发情的鉴别能力较差,降低了配种率。

2创建科学的养殖方法

2.1科学的喂养良种母猪

首先是后辈的母猪的喂养:每天供应饲料每头2.5kg,冬季供应3.0kg,将饲料拌湿,2次/d,同时还要保证充足的饮水;在夏季的时候要每天给2~4kg的青饲料。其次,妊娠的母猪的喂养:每天供应的妊娠饲料每头2.8kg,冬季供应3kg,喂养的方法同上。第三,哺乳母猪的喂养:每天供应哺乳料每头4~5kg,3次/d,夏季的时候饲喂青绿饲料,3~4kg/d。

2.2建造科学的圈舍

养殖良种母猪需要按照规定建造科学的圈舍,一般高为2.3m,宽为8m,长度通常是根据养殖的头数而制定的,双列式,单圈的面积通常为6m2。墙体为空心的,在内充满了保温的材料,如锯末等。一般屋顶高位3.5m,为双坡结构,先要覆盖6cm的。保温板,再将石棉瓦铺盖在上面。每个两个单圈再设置一个窗户,通常规格高为80cm,宽为100cm。同时还要在圈舍内设置两个排气扇,24h保持圈舍内的空气流通。地面要是防滑的,并且还要有一定斜度,方便清洗。经过改造的圈舍,保温、隔热、进食、饮水、空气流通等的设计都能从根本上满足猪的生长。还能有效的降低疾病当发生,从而提升效益。

2.3严格的做好预防免疫工作

第一,后备母猪的防疫工作:给2~3月龄的母猪注射一次猪三联苗(猪丹毒、猪瘟、猪肺疫);在7月龄(初次配种之前)的时候注射细小病毒疫苗;之后间隔灵州就加强免疫一次;母猪在初次配种前的3周要注射伪狂犬苗;在春季(3月中旬)注射乙脑疫苗,之后间隔两周加强一次;在3~4月龄的时候注射口蹄疫疫苗,在配种之前再注射一次口蹄疫。第二,妊娠母猪的防疫工作:母猪在分娩之前的40d内要注射一次气喘疫苗;在生产之前的30d内要注射一次萎鼻疫苗;生产前的20d内要注射一次大肠杆菌疫苗,之后间隔两周加强一次,有助于预防仔猪白痢、黄痢;在每一次的配种之前要注射一次猪瘟、口蹄疫疫苗。

2.4认真的做好发情的鉴定以掌握最佳的配种时间

针对外二元母猪在发情期间大多数不叫,食欲减退,发情的表现不明显。因此,需要“三看”:一看阴部:充血红肿直到呈现出紫红暗淡,肿胀现象逐渐消退同时出现了皱纹;二看黏液:先是稀薄,接着变浓稠并带丝状。三看表现:出现了爬跨的现象,用力按母猪腰部的时候,不动。针对配种的时间要根据“老配早、少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间”的原则。同时配种的时间:每间隔9~14h就复配一次,为最佳的配种时间。

2.5加强对养殖户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专业的技能知识人员应该定时定期的到村上、养殖户家进行相关养殖技能知识的讲解,引导养殖户正确、科学、合理的进行良种母猪的养殖,通过讲座、宣传、发放资料等提升养殖户的饲养和预防的水平。专业的技术人员要定期的深入养殖户进行专业技术的知道,以便于及时的解决养殖户的难题,从而促进效益的提升。

稻田养殖龙虾论文 篇九

稻田养殖龙虾论文

1稻田的选择与整理

要求选用靠近水源、水质良好、没有工业污染、进排水比较方便的稻田;田块底质比较肥沃,田埂比较厚实,不渗不漏,保水性好,以自然田块为单位,集中连片经营为宜;交通方便。

1.1加固加高田埂

为了防止满水逃虾,一定要对田埂加固加高,一般田埂以高0.5m、宽0.5m为宜,并要捶打结实,做到不渗不漏不垮,以防止大雨冲塌或漏水塌方。

1.2挖好虾沟和虾溜

为了使水稻在生长期不同阶段能正常生长,同时避开稻田因施化肥、农药或除草剂时对虾苗的毒害,以及捕捞时方便易捕,必须挖好虾沟和虾溜。虾沟可分为环沟和田间沟。环沟是养虾的主要场所,可沿田埂内侧四周开挖,离田埂距离因田而异,一般可离田埂2~4m处开挖,沟宽1~2m,深0.8~1.0m。田间沟又称畦沟,主要供虾苗出入稻田觅食隐蔽用,可视田块大小,在田中开挖几条横沟与环沟相通。在交叉点上挖虾溜,深1.0~1.2m,面积约为3~8m2。虾沟和虾溜的面积,通常根据田块大小而定,一般占稻田总面积的15%~20%。

1.3筑好进出水口和安装拦虾设施

通常养虾用水要和农田用水分开,单独建设进水渠道。进出水口建在稻田相对两角上,并都要安装滤网,以防止虾苗外逃。滤网一般以6~8目为宜。出水口滤网要高出田基20~30cm,下部深埋在基土中,进水滤网长度为2~3m,成弧形向稻田内安装,严防野杂鱼混入。

2虾苗的放养规格、密度和时间

为了提高大龙虾的成活率,必须放养3.0~3.5cm的大规格虾苗。放养密度掌握在1.2~1.5万尾/hm2;若投喂饲料,放养密度掌握在2.75万尾/hm2左右。规格小,放养密度可适当增加。放养时间以4月上旬为宜。

3田间管理

3.1定期换水

一定要坚持定期换水,使虾沟内的'水质保持清新,特别是夏秋高温季节更要勤换水,即使在水稻晒田时也要保持虾沟内水位稳定,为虾苗生长提供一个好的生态环境。

3.2投喂饲料

幼虾放养后,立即开始投饵,一般可用麸皮、豆饼,或鱼(虾)用颗粒饵料投喂。每天投喂2次,以傍晚投喂为主,日投喂量可按在田虾体重的2%~4%掌握。根据季节、天气和苗虾吃食情况,合理调整,使虾吃饱吃好,促进生长。

3.3处理好施肥用药与养虾的矛盾

使用农药应尽量采用高效低毒农药,并严格控制安全用量。撒药方法有以下几种:

(1)干水撒药法。在撒药前将水放干,让虾苗集中在虾沟虾溜中,然后进行撒药。将药物撒在稻叶上,待药物毒性消失后,再往田间注入新水。

(2)深水撒药法。先把田水加深,再进行撒药。

(3)药物浸秧法。插秧先将苗根部放在药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再插秧,这种方法治螟虫有特效。

3.4定期巡查

定期巡查进出水口是否畅通、拦虾设施是否完备、田埂是否牢固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特别是暴雨天常会出现田间大量积水,甚至田埂翻水,容易冲垮田埂,更应加强巡查。

4防病除害

(1)严把虾苗质量关,选购体质强健、无感染的虾苗。

(2)做好水质管理体制工作,定期使用生石灰增加碱度,改良水质。

(3)选用优质饵料。

(4)及时捕捉老鼠、水蛇等,禁止鸭子进入稻田。

5起捕

10月份前后,当最低气温下降到18℃时应及时起捕成虾。一般种植单季稻的,这时稻子也进入收割期,成虾捕捞比较方便。如果稻还没有成熟,可以放水、冲水收捕,一般选择白天上午放水,张好网具,虾绝大部分自然随水进入网中,水放干后再用水冲几次,可将虾全部捕出。

浅析酵母菌处理养殖废水论文 篇十

浅析酵母菌处理养殖废水论文

【摘要】本文以合成转化的思路替代硝化反硝化作用的思路处理猪场厌氧消化液,从而达到降低沼液中氨氮和回收酵母,实现废水再利用。

【关键词】酵母菌;沼液;废水

近年来我国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迅速,在新能源发展和农村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厌氧发酵剩余物(沼液)存在量大、集中的特点,但是目前沼液防病抑菌的机理和沼液施肥方式对其有效利用的影响都尚不能完全明确,沼液可以直接用于农田灌溉用作有机肥,但实际应用中发现,未经处理的沼液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会产生烧苗、疯长的现象。很多地方的农民已经完全不能接受沼液用于农田灌溉的应用方式。另一方面,由于规模化养猪场每天沼液产量很大,而周边农田面积有限,即便农民愿意接受沼液直接灌溉,过多的招液和较少的农田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就导致大量沼液向周边沟渠、池塘、河流以及水库排放,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此外厌氧消化后的沼液往往伴随着黑臭,对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由此可见,沼液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是猪场扩大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由于国家对环境保护重视度的增加,污水排放的标准有越来越严格的趋势。因此,对沼液的处理成为养殖场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也是养殖场扩大再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目前污水工艺处理的基本原理都是基于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来降解氨氮,且由于氨氮被大量降解,无法将氨氮资源化利用,造成巨大浪费。抛离传统的利用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净化思路,改用细胞大,代谢旺盛,沉降系数好、对高浓度废水及低耐受性好的酵母作为处理畜禽废水的菌株,并且酵母的大量繁殖可将废水转化为单细胞单胞,酵母菌既有细菌的特点,如以单细胞形式存在、生长繁殖快、能形成较好的絮体,因此可适用于多种不同的生物反应器,同时酵母又具有丝状真菌的特点,细胞较大,代谢旺盛,耐酸,耐高渗透压,耐高浓度的有机底物,污泥负荷可以高出常规活性污泥的数倍,酵母菌废水处理中产生的剩余污泥富含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具有很高的词料价值和潜在的回收利用价值。因此该技术特别适合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而且具有处理效率高,需要场地小,处理成本低等特点,适合在中小型企业推广应用。酵母菌对于一些普通活性污泥不易处理的工业废水,如高酸和高盐环境下的`废水处理具有优越性,酵母菌有较高的耐盐能力,从而与常规生物废水处理技术起到互补作用。另外,酵母菌与活性污泥法相比,处理负荷高,需要反应池小,产生的剩余污泥少,便于后续处理,应用前景广泛。

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气的环境中,酵母菌将葡萄糖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可用于酿造生产,有的为致病菌,是遗传工程和细胞周期研究的模式生物。酵母菌是人类文明史中被应用得最早的微生物。可在缺氧环境中生存。目前已知有1000多种酵母,根据酵母菌产生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的能力,其中自然界分布较广的主要是出芽生殖的酵母,分布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为假丝酵母,在各种高渗透压环境,高糖环境,甚至在石油(高碳)环境中均有大量分布;假丝酵母对环境的适应性高,使得其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成为可能。20世纪70年代后期酵母菌已经开始应用于有机废水处理,啤酒生产废水和食品加工废水的处理的高效处理系统已经被日本科学家从环境工程的角度进行了工艺设计,酵母菌从此正式应用于有机废水处理。在利用酵母生产单细胞蛋白已经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常用技术。该技术的关键点在于廉价碳源的寻找,例如酒精废液,糖蜜废液等高废液往往能较好的提供酵母所需碳源。但由于沼液中的碳素不易被酵母利用,真正可行的以环境处理为最终目的并最终应用于应用于沼液处理的相关技术国内外几乎没有。本技术利用一种具有极高耐污能力和快速生长能力的酵母菌将沼液中绝大部分的无机氮、氨基酸、微量元素以及部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菌体,然后将菌体通过过滤的方式收集,一方面将菌体制成高蛋白饲料或工业发酵培养基原料,从而实现沼液的资源化利用。

该工艺主要利用酵母吸收沼液中氨氮合成菌体的作用达到去除沼液中氨氮的作用,并用做回流,降低氨氮对厌氧池污泥的毒害作用,将无机氮合成为有机氮,资源化利用了沼液中的氨氮,并初步处理沼液,降低其大部分氨氮,在此基础上进行处理可以得到达标的出水,消毒后可作为回流水冲洗猪舍;而得到的酵母菌体又可作为工业碳源或是酵母饲料的原料,进一步降低成本,体现了循环利用的思路。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猪场沼液处理的问题,形成了成本较低,处理效果较好的可行技术;为猪场废水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养猪场场的扩大再生产扫清了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凯军。厌氧水解一好氧处理工艺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环境科学,,18⑷.

[2]郭静斐。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高含盐废水实验研究[D].长安大学环境工程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养殖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0 31584